《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实验
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环境监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2
二、地位与作用
环境监测实验是培养从事环保、污染分析和监测等工作技术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学习其它如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噪声污染控制等环境分支学科的基础。
环境监测实验是环境监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实验能力与标准
学生通过做实验,用理论来解释分析实验结果,又以实验结果来证明理论,互相印证,以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学会使用仪器设备,掌握实验测试技能之目的。
实验课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教师辅助指导。
通过实验课的训练,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要素监测的意义、原理、采样技术、分析方法、结果处理与数据分析,以及专业实验报告书写等。
(2)培养学生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环境监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认识。
(3)培养严格、细致、实事求是、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科学实验态度,培养善于动脑,勤于动手、讲究科学方法的踏实工作作风。
(4)培养遵守操作规程,注意实验安全等良好实验习惯及爱护公共财物的高尚品德。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应用。
通过环境监测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科学品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实验项目
3
4
5
五、实验考核和成绩评定
6。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监测学分:4.0学时:64(理论课:34学时实验课:30学时)先修课程: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教材:《环境监测》,(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开课系部:环境与安全工程系撰写人:严文瑶撰写时间:2005年10月审定人:冯俊生批准人: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污染物质的来源和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掌握各项主要水质指标和大气环境指标的物理意义及主要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技能,为学生将来从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工作和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1、教学内容(1)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学习目的和任务;(2)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分类;(3)环境标准分类,主要环境标准简介。
2、基本要求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学习目的和方法;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掌握环境监测的对象和特点;了解环境标准的分类、分级及其与环境监测的关系。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1、教学内容(1)概述:水体污染、水质监测的目的和对象;(2)采样布点、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3)水的物理性质的监测;(4)水中无机物的测定:金属化合物、非金属元素无机物的测定;(5)水中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2、基本要求理解并掌握水样采集和保存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掌握主要预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理解主要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代表性的有害金属的主要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定量分析方法;掌握酸度、碱度和pH值的测定原理和三者间的关系,掌握DO、含氮化合物、硫化物、氰化物的主要测定方法的原理;掌握COD、BOD和高锰酸盐指数的概念和主要测定方法。
第三章空气和废气监测1、教学内容(1)概述:大气污染源、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2)大气污染物样品的采集:环境空气、污染源中污染物的采集;(3)颗粒物样品的采集和测定:总悬浮颗粒物采集及飘尘浓度的测定;(4)大气污染物的测定:NOx 、SO2等的测定;2、基本要求理解大气污染监测布点的基本原则、要求和主要方法;掌握大气采样的主要方法和采样效率的评价,了解大气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和采样体积的换算;掌握表示大气中颗粒物的指标TSP的测定原理;掌握主要污染物的测定方法和原理、测定要点;了解固定源和流动源排气样品的采集和监测。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类型: 专业课总学时: 54 讲课学时:54 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微生物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专业基础课之一,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是学习环境类其他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主要讲授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固体废弃物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方法,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等,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境监测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测定方法,为学生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根据监测的目的进行调查研究、设计监测方案、选择监测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以及测试结果的分析评价,掌握环境样品的采集、保存、制备、预处理、测定及质量控制等方法,使之能独立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并具备对实际环境监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绪论重点: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及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第一章水和废水监测重点:①地面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②监测范围的水体采样点的合理布设、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
③各种常见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原理及监测技术。
难点:①水样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及正确的预处理方法。
②几个有机综合指标的比较。
第二章空气和废气监测重点:①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②气态污染物和颗粒态污染物的采样及测定。
③固定污染源的一些基本参数测定。
难点:①空气污染样品的采集。
②等速采样法。
第三章固体废物监测重点:①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
②生活垃圾的处理。
难点:①样品的采集。
②垃圾热值的测定。
第四章土壤质量监测重点:①监测方案的制订。
②采样点的确定,样品的采集。
难点:采样点的确定及样品的采集第五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重点:①水污染生物监测方法。
②生物污染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难点:生物群落监测法、水污染细菌学检查第六章噪声监测重点:①声音的量度。
环境监测课程重点学习的教学大纲纲要.doc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 260359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英文名称: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与学分:环境科学专业 45 学时, 2.5 学分环境工程专业 36 学时, 2.0 学分适用对象 :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等数学、环境化学等。
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目的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为污染的控制与治理、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有效手段。
英文简介: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s a bran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are determined. These data determined can accurately reflect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degree of pollution) in time. It can als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ollu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etc.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s an important basis and an effective way of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与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环境及其变化进行长期、系统、动态的监测,以获取环境信息并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理论与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他们未来从事环境科学与技术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环境监测的常用方法和技术;3. 能够设计和实施环境监测方案;4. 具备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5. 培养环境监测相关工作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环境监测的定义与分类- 环境监测的意义与作用2. 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 环境监测过程与要素- 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3. 环境监测技术- 大气环境监测技术- 水环境监测技术-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4.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 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分析与解读5. 环境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 - 监测方案制定- 监测实施与监测报告撰写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2. 实验实践3. 案例分析4. 课程设计五、考核安排1. 平时表现(出勤、课堂讨论)2. 作业与实验报告3. 期中考试4. 期末考试六、教学资料1. 主教材:《环境监测原理与技术》2. 参考书目:《环境监测实践指南》、《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3. 实验指导书:《环境监测实验指导》七、教学评价1. 基于课程目标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2. 鉴定学生对环境监测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掌握程度3. 通过考核检验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八、教学计划1. 第一周:环境监测概述2. 第二周:环境监测原理3. 第三周:大气环境监测技术4. 第四周:水环境监测技术5. 第五周:土壤环境监测技术6. 第六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7. 第七周:环境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8. 第八周:复习与期中考试9. 第九周:课程设计指导10. 第十周:课程设计与实施11. 第十一周:教学总结与复习12. 第十二周:期末考试九、备注1. 学生应按教学大纲要求参加课程学习与考核2. 教师负责按时发布课程安排与通知,并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3. 学生有任何疑问或困难应及时向教师反馳,以便得到帮助和指导。
教学大纲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前言(注: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等)《环境监测》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专业核心课程。
《环境监测》以污染物分析工作为逻辑起点,以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与环境工程为讲授对象,是集理论性与实验性为一体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方法,环境中要污染物常用检测手段的基本原理、特点、分析方法和实验操作技术,以及在环境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具备在环境监测分析实际技能,从而胜任日常环境指标、污染物监测分析工作。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学习者应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方法;掌握测定过程中的误差分析和表征,初步学会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了解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的内容及方法;掌握环境样品的采集、保存、分离和富集方法;掌握环境重要污染物常用检测手段的基本原理、特点、分析方法和实验操作技术,并了解其在环境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先修课程要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环境学》,《普通生物学》,《普通物理》,《大学数学》,《环境化学》本课程计划54学时,3学分,分别介绍水质、大气、固体废弃物、土壤、噪声和放射性污染物检测,并以污染物为主线,较为详细的说明了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检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以及简易监测方法和现代监测技术等内容。
选用教材:《环境监测》,奚旦立编,高教社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考核方法:考试教学进程安排表: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环境监测研究对象,理解环境监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环境标准的来源和组成,掌握环境监测概念、目的、分类和特点。
绪论计划3学时。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介绍环境监测的内涵•环境监测的发展•环境监测的过程•环境监测的对象。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al Monitoring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84(理论总学时48/实践总学时36)周学时7(理论学时3/实践学时4)学分4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环境科学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方向课之一。
通过本科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基本掌握各种污染物监测的方法,初步具有应用此类方法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
只有掌握了环境监测的理论与技术,才能更好地为环境污染控制、环境规划管理和环境科学研究服务。
通过对《环境监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监测的目的进行调查研究、设计监测方案、选择监测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以及测试结果的分析评价,掌握环境样品的采集、保存、制备、预处理、测定及质量控制等方法,使之能独立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并具备对实际环境监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科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
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地学、环境工程学、环境医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以及环境法学等所有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都需要在了解、评价环境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各项研究和制定有关管理、经济的法规。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学等化学类基础课程。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奚旦立主编《环境监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第三版聂麦茜主编《环境监测与分析实践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10 第一版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期末闭卷考试为主(70%),实践教学为辅(30%)。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实验一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3学时)实验二空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测定(4学时)实验三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及分散度的测定(4学时)实验四水中氨氮的测定(4学时)实验五水中硫化物的测定(4学时)实验六水中微量磷的测定(4学时)实验七水中铬的测定(3学时)实验八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测定(6学时)实验九环境噪声监测(4学时)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绪论一、目标与要求(一)掌握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学时:45 学分:2.5 课程性质:必修实验个数:14 面向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必修专业课之一,授课对象是针对环境科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主要讲授大气、水体、土壤、噪声、植物体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方法,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独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防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及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基本知识,以《环境监测》理论教学为基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课程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对环境监测中遇到的问题应有独立分析与解决的能力,针对实验中涉及的项目应能熟练操作,掌握质量控制的方法、实验的关键环节、干扰消除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数据处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习后继课程和未来的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项目及内容提要四、实验内容的安排实验一实验基础及环境水样的采集1.目的要求(1)掌握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程序和注意事项。
(2)学习简易采样瓶的制作。
2.实验内容拟订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保存、样品预处理、采用方法、质量保证等有关内容。
要求学生选定不同环境要素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和要求制定出监测方案。
简易采样瓶的制作,水样的采集和布点,水样的现场测定及保存3.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台、大玻璃瓶、乳胶管。
实验二水样物理性质的测定1.目的要求(1)学习水样物理性质常规指标的监测方法。
(2)掌握、pH计、电导率仪等仪器的操作。
2.实验内容水温、总残渣、电导率、pH值、色度测定。
3.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分析天平、pH计、电导率仪。
实验三水样COD的测定1.目的要求(1)掌握COD测定的原理和意义。
环境监测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监测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由讲课和实验课组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环境监测”在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中的重要性,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掌握大气、水、土壤等主要污染对象中环境污染物的监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为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污染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一)教学内容1.绪论1.1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1.2 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1.3 环境标准2.水和废水监测2.1 水质污染与监测: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2.2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地面水水质方案的制定,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
2.3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样的类型,水样的采集及保存,采集水样注意事项。
2.4 水样预处理2.5 物理指标检验:温度、浓度、色度、残渣、电导率等检测,酸碱度、pH值等性质的检测。
2.6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Hg,Cd,pb,Cu,Zn,As等的测定方法及原理2.7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溶解氧、氟化物、氰化物、硫化物等的测定方法及原理2.8有机化合物的测定:单项指标及COD,BOD,TOC,TOD等的测定方法及原理2.9 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方法及原理3.空气和废气监测3.1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空气污染及其时空分布特点,空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
3.2 空气污染监测方案制定:监测网点的布设,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
3.3 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样品的采集,采样效率。
3.4 气态和蒸汽态污染物质的测定:SO2,NO X,CO等污染物的监测原理方法3.5 颗粒物质的测定:降尘、飘尘、总悬浮颗粒物及其主组分的测定分析3.6 污染源监测3.7 准气体的配制:标准气的用途,静态配气法,动态配气法4.固体废物监测4.1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样和制备: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样品水分的测定。
(完整版)《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适用于环境科学专业]第一部分说明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环境监测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通过环境监测能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环境治理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保护要先行,环境监测课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
环境监测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设计、解决环境监测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监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环境中水、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的布点采样方法、预处理技术及重要监测指标的分析技术;掌握制订监测方案的方法;掌握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了解环境自动监测、生物监测、遥感遥测等最新环境监测技术与发展前沿。
通过学习环境监测,培养学生解决环境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科学作风,为该课程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特别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噪声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1、环境监测对象和目的。
这部分内容,是对“环境监测”这门学科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包括该课程的性质、特点、学习方法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标准的概念及分类、制订原则。
2、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质量控制、标准分析方法、环境标准物质、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的表述方法,为以后各环境要素的监测过程质量保证做好铺垫和准备。
3、各环境要素的监测。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共包含七章,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噪声监测、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B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w .X83)/Environmentai monitoring
学时/学分:56学时/3.5 学分(其中含实验20学时)先修课程: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工程测试技术基础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开课学院、系(教研室):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由讲课和
实验课组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环境监测” 在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中的重
要性,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掌握大气、水、土壤等主要污染对象中环境污染物的监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为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污染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
1.绪论
1.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1.2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1.3环境标准
2.水和废水监测
2.1水质污染与监测: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2.2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地面水水质方案的制定,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
2.3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样的类型,水样的采集及保存,采集水样注意事项。
2.4水样预处理
2.5物理指标检验:温度、浓度、色度、残渣、电导率等检测,酸碱度、
pH 值等性质的检测。
2.6金属化合物的测定:Hg,Cd,pb,Cu,Zn,As 等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2.7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溶解氧、氟化物、氰化物、硫化物等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2.8有机化合物的测定:单项指标及COD,BOD ,TOC,TOD 等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2.9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3.空气和废气监测
3.1空气污染基本知识:空气污染及其时空分布特点,空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
3.2空气污染监测方案制定:监测网点的布设,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
3.3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样品的采集,采样效率。
3.4气态和蒸汽态污染物质的测定:SO2,NO X,CO 等污染物的监测原理方法
3.5颗粒物质的测定:降尘、飘尘、总悬浮颗粒物及其主组分的测定分析
3.6污染源监测
3.7准气体的配制:标准气的用途,静态配气法,动态配气法
4.固体废物监测
4.1固体废物样品的采样和制备: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样品水分的测定。
4.2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急性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浸出毒性等的检测方法及原理。
4.3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垃圾样品的采集和处理,粒度,淀粉和生物降解度的测定方法及原理,渗沥水分析。
4.4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5.土壤质量监测
5.1土壤的组成
5.2土壤污染物的测定: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土壤污染物的测
定方法及原理
6.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6.1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6.2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
6.3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7.噪声监测
7.1噪声的物理量与主观听觉的关系:响度和响度级,等效连续声级。
7.2噪声监测:环境、企业和交通嗓声的监测。
8.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8.1 基本概念
8.2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达:数据的处理和结果表达,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直线相关和回归。
8.3实验室质量保证: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8.4分析方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标准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标准化。
8.5环境标准物质:环境标准物质分类、制备和定值
8.6环境监测管理
(二)基本要求
1.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环境污染物的标准监测方法2.全面了解大气、水、土壤样品采样点的布设,采集方法,掌握污染物测试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及质量保证。
3.在获得可靠监测数据和熟悉环境标准的基础上对环境质量能作出客观评
价
(三)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时数36学时,课内学时分配如下表:
(四)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
1.绪论
重点:优先污染物,环境标准。
难点:标准之间的区别
2.水和废水监测
重点:代表水样的采集,典型因子的测定原理,实验注意事项难点:有机指标间的区别和联系,测定的影响因素。
3.空气和废气监测
重点:气体样品的采集,常见项目的测定原理,实验注意事项
难点:氮氧化物的计算,测定的影响因素
4.噪声监测
重点:客观量与主观量的关系,噪声测定注意事项。
难点:dB(A) 的意为,有关计算,等效声级.
5.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重点:监测数据的处理,有关概念理解,质量保证。
难点:数据处理的具体计算。
三、课程改革与特点
本课程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进行了课外实践教学。
本课程注重结合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力求反映当前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并突出监测的特点,内容详细,理论与实践并重,能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
《环境监测》,第三版,主编:奚旦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或修订时间:2004年7月参考书: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主编:国家环保局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或修订时间:2002年12月《Standard Methods for the Examination ofwater and wastewate》,r 第20 版,主编:Cairns Jr
出版社:Washington:APHA pub.Offine 出版或修订时间:2000 年
执笔: 刘恩栋
审阅: 杨红刚日期:2007.5
审定: 李晔日期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