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菌与免疫的关系

合集下载

昆虫共生菌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

昆虫共生菌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

昆虫共生菌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昆虫是地球上最为成功的生物之一,其数量之庞大、分布之广泛、生命力之顽强都令人望而生畏。

而昆虫的生存和繁殖过程中,与它们共存的微生物群也不容忽视。

共生菌对宿主有利的作用广泛存在于昆虫和其他生物的自然环境中,它们不仅能够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还可以对宿主免疫系统起到调节作用,影响着宿主的生命历程与繁殖策略。

共生菌在昆虫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昆虫免疫系统在与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作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共生菌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关系非常复杂,同一种共生菌可能会在不同的宿主上产生不同的作用。

共生菌的种类和数量对宿主的免疫系统影响较大,不同共生菌可能对宿主免疫系统产生不同的调节作用。

不同种类的共生菌对昆虫的免疫系统的影响存在着多种机制。

其中一种机制是共生菌通过SodA、KatE等抗氧化酶的表达来对抗氧化应激,并减轻宿主细胞受到的损伤;还有一种机制是共生菌通过表达Cat等抗毒素酶降解外源毒素,清除宿主细胞内的毒素;此外,共生菌还可通过产生挥发化合物和其他化合物影响宿主的行为与生态适应。

昆虫共生菌与宿主的免疫系统之间是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

许多共生菌可以利用自身的代谢产物来模拟宿主所产生的信号,从而影响宿主的免疫应答;而宿主免疫系统则可以通过对共生菌的识别和消除来减轻共生菌的影响。

该互动关系的最终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共生菌和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合作或竞争关系。

共生菌在昆虫繁殖中的作用与宿主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之外,共生菌还通过影响宿主的生殖策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广泛分布的天敌对昆虫的掠食中,昆虫蛹和成虫是最脆弱的阶段。

为了保护自己的后代,昆虫通常会为越过卵期、幼虫期以及蛹期而进行一种微生物学的突围。

通过共生菌的协助,昆虫可以从食物中获得必需营养物质,从而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

共生菌也对昆虫的繁殖策略产生了影响。

一些昆虫需要栖息在一定特定栖息地,昆虫的繁殖策略、交配行为等都会因为共生菌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有菌免疫的名词解释

有菌免疫的名词解释

有菌免疫的名词解释在当今全球面临病毒和细菌感染的挑战时,人们越来越关注免疫系统的作用和相关的领域。

有菌免疫,或称菌群免疫,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兴起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文将就有菌免疫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探讨。

1. 有菌免疫的概念有菌免疫(Microbial Immunity)是指人体利用与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共存的微生物菌群来对抗疾病的一种免疫机制。

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动态的相互作用,通过与微生物共同演化,人体逐渐建立并维持了与菌群的共生状态。

这种共生状态不仅对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在免疫调节和疾病预防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2. 菌群对人体的影响菌群是指人体内部和外部各个生态系统中共存的微生物群落。

人体肠道、皮肤、咽喉和阴道等部位存在着丰富多样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构成了人体的菌群。

这些微生物与人体之间通过共生关系相互影响与协调,维持着身体内部的平衡状态。

菌群对人体的影响涉及多方面,包括营养吸收、免疫调节、疾病防御和心理健康等方面。

首先,菌群与人体合作,协助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例如促进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其次,菌群参与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菌群内的某些益生菌能够刺激和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促进抗病毒和抗肿瘤的免疫反应。

此外,菌群还能够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预防其感染引发的疾病。

最后,菌群还与人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良好的菌群结构有助于降低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障碍的风险。

3. 有菌免疫的机制由于长期共生的关系,人体与菌群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的状态。

当人体暴露在外界的病原体攻击下时,菌群能够通过多种机制发挥免疫保护的作用。

首先,菌群能够通过竞争性排除抑制有害菌。

菌群中的益生菌占据着菌位,使得有害菌无法生长繁殖。

其次,菌群还能够通过分泌有益物质来抗击有害细菌的生长。

例如,有些益生菌分泌抗菌物质,如乳酸和酶等,能够杀死或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此外,菌群还能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的应答,增强抗病毒和抗肿瘤的免疫力。

北京大学《免疫学》 黏膜免疫

北京大学《免疫学》 黏膜免疫

(2) LPL 功能 : MIS 的LPL 既可有效抵御病原体侵袭 ,同时对共生
菌等无害抗原保持不应答或低应答 。
综上所述 ,MIS 参与的抗感染免疫中 ,具有胞毒活 性的效应/记忆 T 细胞(IEL )和促炎 Th细胞亚群(LPL) 可针对病原体快速产生保护性应答 ,同时 Treg 和 B 型 IEL可参与维持 MIS 完整性和免疫自稳,限制过度的炎症 反应 。

(三) 共生菌与疾病发生
1. 针对共生菌的应答引发肠道疾病
黏膜免疫调控机制紊乱,对共生菌产生强 Th1 细胞 应答,导致黏膜强烈炎症反应和肠道损伤,可引发炎性肠 道疾病
2. 共生菌异位激发全身性免疫应答
创伤、感染、内毒素性休克、重症肝炎等导致肠上皮 完整性受损,通常无害的共生菌(如大肠埃希菌)可穿越 上皮屏障而进入血流,引起致命性全身感染,诱导系统免 疫应答。
3. 黏膜体液免疫应答特点 体液免疫应答在黏膜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主要
效应分子是分泌型 Ig A ,其次是分泌型 Ig M 和 Ig G 。 (1) 分泌型 Ig A 产生和转运 :
(2) 分泌型 Ig A 功能 MIS 针对TD 抗原刺激产生高亲和力分泌型 Ig A,在
抗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① 阻断微生物黏附于黏膜; ② 与 Ig G 协同抵御穿越肠道上皮组织的致病菌;③ 中和 作用;④ 调节共生菌基因表达谱
第二节 黏膜免疫系统的屏障作用
(一) MIS 的物理屏障功能 1. 黏液层屏障: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的杯形细胞可分泌黏 液 ,覆盖于上皮细胞表面形成黏液层屏障 2. 上皮细胞屏障:黏膜上皮细胞间通过紧密连接而形成物 理屏障 ,可阻止病原体和大分子物质通过 (二) MIS 的化学屏障功能 1. 蛋白水解酶:MIS 产生各类蛋白酶 ,可在消化道不同 部位将食物抗原水解成肽 ,使之丧失免疫原性 2. 抗感染效应分子:黏膜局部可产生多种抗感染的效应分 子 ,如转铁蛋白 、溶菌酶 、防御素、胃酸等

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微生物是亿万年来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之一,它们不但能够在水、土和空气中生存繁殖,也能在人体内部共生,对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体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消灭各种致病微生物,但同时也与某些微生物形成共生状态,这种相互关系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一、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1、有益微生物人体内有大量的微生物,其中一部分具有生物学功能,例如能够消化食物、维持肠道平衡或产生抗菌物质等。

比如,乳酸菌能够产生酸和其他物质,抑制其他微生物滋生,能够降低胃肠道感染和口腔感染的风险。

此外,人体内的微生物还能够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应答。

2、致病微生物另一部分微生物具有致病性,会引起人的疾病,例如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人体免疫系统可以识别致病微生物,并进行攻击和消灭,防止它们繁殖和对人体造成伤害。

当免疫系统处于自身失调状态时,微生物就有可能加重或引发各种疾病。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由一系列各类细胞、分子和组织构成。

它可以识别和攻击外来物质,包括微生物、肿瘤细胞和异种细胞等,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人体免疫系统可以分为两类: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

先天免疫是指人体固有的免疫防御机制,包括天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等,具有快速、广泛和无特异性的特点,主要作用是清除体表病原菌和细胞垃圾等。

后天免疫是指身体根据外界抗原所激发的防御反应,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各种抗体等,具有缓慢、特异、记忆性的特点,主要作用是对抗微生物、肿瘤和自身免疫反应等。

2、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调节人体免疫系统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机械性防御机制,它还可以调节体内其他生理系统的功能。

比如,免疫系统能够通过分泌特定的激素、细胞因子等物质来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使得人体机能得到平衡。

三、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人体内的微生物总数比人类细胞总数要多10倍以上,它们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

昆虫共生菌及其在昆虫保护中的应用

昆虫共生菌及其在昆虫保护中的应用

昆虫共生菌及其在昆虫保护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昆虫共生菌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昆虫共生菌是一类与昆虫有着密切关系的微生物,它们与昆虫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

这些共生菌在昆虫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控制害虫数量、增强昆虫免疫力以及促进生态平衡的形成。

本文将从昆虫共生菌的定义、分类、应用以及前景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昆虫共生菌。

昆虫共生菌是一类存在于昆虫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它们与昆虫之间以共生关系相互作用。

与寄生关系不同,共生是双方相互利用、相互依存的关系。

昆虫共生菌的分类较为复杂,根据其对昆虫的影响可以分为正共生、中性共生和病原共生菌。

正共生菌指的是与昆虫共生关系互利共赢的菌种,比如某些共生菌可以帮助昆虫消化食物,提供营养物质。

中性共生菌则指的是共生菌与昆虫的关系既不有益也不有害。

病原共生菌是指对昆虫有致病作用的共生菌,比如某些共生菌可以导致昆虫的死亡。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昆虫共生菌在昆虫保护中的应用。

首先,昆虫共生菌可以用于生物防治害虫。

由于病原共生菌可以引起害虫的死亡,因此可以将这些共生菌应用于害虫防治中。

例如,昆虫病原菌“白僵菌”可以感染蚜虫,通过扩散病原体,有效控制蚜虫的数量。

另外,一些正共生菌也可以用于害虫的控制。

比如,杀虫剂抵抗性逆转菌可以帮助害虫恢复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提高防治效果。

其次,昆虫共生菌还可以增强昆虫的免疫力。

一些共生菌可以启动昆虫的免疫机制,提高其对抗病原体的能力。

例如,某些共生菌可以增加昆虫的抗菌肽产量,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生长。

此外,共生菌还可以产生一些特殊的代谢产物,具有抗菌、抗病毒等功能,加强昆虫的免疫能力。

最后,让我们展望一下昆虫共生菌在昆虫保护中的前景。

随着对昆虫共生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其应用的认识也会不断增加。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昆虫共生菌的基因,改良其性能,以提高防治效果。

此外,我们还可以研发新的昆虫共生菌,以应对日益增多的害虫问题。

细菌免疫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细菌免疫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细菌免疫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细菌是一种极其微小的生物体,在生命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然而,细菌的存在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

随着人类对细菌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了细菌的免疫和耐药性可以从分子机制的层面理解。

一、细菌免疫免疫是指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而细菌免疫是指细菌抵抗感染的能力。

细菌的免疫可以分为自身免疫和共生菌免疫两种。

自身免疫是指细菌本身通过一系列的抵御机制来抵御感染的能力,其中包括细胞壁、细胞膜、毒素等。

例如,细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肽聚糖和利迭次酸脂,在细菌感染宿主时,它们可以被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并引起炎症反应。

共生菌免疫是指细菌之间、或细菌和宿主之间通过一定的作用关系建立的免疫系统。

在共生菌免疫中,细菌可以分泌抗菌素,抑制它们的竞争者;还可以从竞争者或宿主中获得抗菌素的抗性基因,从而提高自身的抗菌素抵御能力。

目前,共生菌免疫已经成为了研究新型抗生素的重要途径。

二、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能够抵御药物的作用,使得患者长期难以治愈。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扩散主要有以下几种机制:1. 基因突变:细菌的基因会在生长和复制中不断发生变异,其中一些变异可能导致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

2. 质粒传递:质粒是一种自主复制的DNA分子,它可以在不同的细菌间进行传递,携带着多种不同类型的药物抗性基因。

因此,一旦某种耐药性的细菌产生,它很容易通过质粒传递给其他细菌。

3. 拉通现象:拉通现象是指多种细菌在同一环境中生长,按照其天然的互动,它们会产生某种基因的水平转移,从而形成某种细菌的毒素表达机制。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扩散给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重大威胁。

尤其是在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日益有限的情况下,细菌耐药性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三、分子机制细菌免疫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是指在分子层面上进行的细胞生物学过程,主要与细胞壁、体外转录翻译等相关。

例如,可以通过全文测序技术测定细菌免疫诱导时的mRNA变化规律,了解免疫生物学基础上的分子机制。

”共生”是否对人类有重要意义?

”共生”是否对人类有重要意义?

”共生”是否对人类有重要意义?一、共生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共生是指不同物种在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共同生活的现象。

这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互惠共生,即两个物种通过相互合作达到互利互惠的状态。

共生关系是生物界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共生对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影响1. 增强免疫力许多共生微生物如肠道菌群能帮助人体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等,也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来降低炎症反应和过敏反应,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

2. 促进人类进化人类与共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基因的演化。

共生微生物可以改变人类的代谢和消化能力,使人类适应不同环境,推动了人类的进化过程。

3. 保护人类健康共生微生物能够竞争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对维持人体的微生态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共生微生物还能产生抗生素等物质,帮助人类抵御外来病原体的侵袭。

三、共生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1. 生态系统平衡许多共生关系参与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2. 自然灾害防御共生的存在可以增加生物的生存机会和适应性,提高生物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

例如,一些植物与真菌共生,可以提高对干旱和土壤侵蚀的耐受性。

3. 污染物处理某些共生微生物具有分解污染物的能力,可以用于环境修复和废弃物处理,对减轻环境污染具有积极作用。

四、人类如何与共生建立良好关系1. 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破坏人体微生物群落的平衡,导致潜在的健康问题。

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对微生物的不必要杀伤,有助于维持共生关系的稳定。

2. 均衡饮食摄入合理的膳食纤维和多样的蔬菜水果,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提高共生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而受益于人体的健康。

3.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为共生关系提供更为理想的条件。

综上所述,“共生”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

共生菌对寄主生长发育的影响

共生菌对寄主生长发育的影响

共生菌对寄主生长发育的影响我们常常提到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者之间的关系,但其实,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更加密切的。

微生物可以是植物和动物的共生菌,能够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本文将会强调共生菌对寄主生长发育的影响,着重探讨其机理和实际应用。

什么是共生菌?共生菌是指存在于寄主体内,对其产生生理、生物化学、代谢或营养的物种。

它们将寄主体内健康的存在与植物或动物一样,并协助其生长发育。

每个有机体再生长过程中都涉及降解有机物质、合成新物质和抵御外界压力的过程。

共生菌就会参与这些过程,为寄主维系稳定的生态环境。

共生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植物数量众多的种类中,有80%以上的植物都有共生菌。

这些共生菌可以生长在根系当中,对植物生长发育有着很大的帮助。

首先,共生菌可以提供植物养分供应。

植物的一些养分需要积聚在它们的根系中,使植物根系生长不畅。

共生菌可以将这些养分分解成植物可以利用的形式,并向植物根系提供它们。

此外,共生菌可以促进植物根系的吸收力,并沉积一些必要的营养物质,例如磷、氮和钾等。

其次,共生菌可以提供植物抗病性能力。

共生菌可以帮助植物产生抗氧化物质,这些物质可以保护植物免受细菌和病毒的攻击。

共生菌也可以促进植物生长,使植物能够对抗病原体。

共生菌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共生菌不仅对植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动物来说,它们也同样非常重要。

在动物肠道中,存在着众多的共生菌。

首先,共生菌可以诱导动物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是动物预防疾病的关键环节。

共生菌可以诱导动物身体系统产生类似免疫的应答以抵抗病菌的入侵。

其次,共生菌对动物代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动物的肠道中的共生菌能够分解食物中未被消化的部分,以帮助动物从食物中吸收更多的营养和能量。

共生菌还可以协助肠道中营养成分的转运,并产生维生素K等对动物有益的物质。

共生菌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对共生菌的研究还有一个主要的应用方向:在育种中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进行改进。

植物的种类和品种众多,为了提高植物产量、能量利用率以及抗病性等方面,对植物内部共生菌进行研究已成为热点。

细菌的共生关系

细菌的共生关系

细菌的共生关系细菌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原始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以微小的体积和简单的结构存在。

然而,细菌并非孤独的个体,它们在自然界中与其他生物形成各种共生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是互利共生或协同共生,对参与者都有一定的好处。

本文将探讨细菌的共生关系,揭示其中的奥秘。

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共同生活的一种关系。

细菌的共生关系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展现:1. 相互作用共生:相互作用共生是指细菌与其他生物之间通过物理或化学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共生关系。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细菌与植物根系之间的共生。

细菌居住在植物根系内部的根瘤中,并与根瘤内的植物根细胞形成共生关系。

植物通过根瘤细菌提供的氮源来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质,而细菌则获得由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物作为碳源,从而实现了互利共生。

此外,细菌还能够促进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增强植物的抵抗力,有效地保护了植物的生存和发展。

2. 生物附着共生:生物附着共生是指细菌黏附在其他生物表面并形成共生关系。

典型的例子是牙齿表面的细菌共生,它们与口腔环境中的细菌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一些细菌附着在牙齿的表面形成牙菌斑,并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物质作用产生酸性物质,导致牙齿腐蚀。

然而,一些有益的细菌也能够黏附在牙齿上,与有害菌竞争养分和空间资源,从而保护口腔健康。

这种共生关系的存在使得口腔细菌群落维持相对平衡,避免致病菌的过度生长。

3. 共生免疫:共生免疫是指细菌与寄主生物共同抵抗病原体的一种共生关系。

细菌在寄主生物内部居住并通过产生抗菌物质、调节寄主免疫系统等方式来抵御潜在的病原体。

例如,人类肠道中的益生菌可以与宿主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调节肠道内免疫反应的平衡,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

这种共生关系不仅有助于防止病原菌入侵,还能够减轻寄主对病原物质的过敏反应。

细菌的共生关系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态系统,其中细菌与其他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共生关系不仅对细菌自身的生存和繁衍有重要意义,也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起着关键作用。

人类共生微生物群落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人类共生微生物群落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人类共生微生物群落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人类身上有着无限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分为有利的和有害的两类。

而人体共生的微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人体中和人类长期共生的微小生物群集。

它与人体的很多方面相关,包括消化、呼吸、免疫和代谢功能等。

本文将探讨人类共生微生物群落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什么是人类共生微生物群落?人体表面和内部是微生物的自然栖息地,人体与微生物共同演化,形成了人体共生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在人体中很重要,因为人类与它们的相互作用对健康至关重要。

人体的共生微生物群落由各种类型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组成,可以在人的肠道、口腔、皮肤、泌尿生殖器官等方面发现它们的存在。

2. 人类共生微生物群落如何影响人体健康?2.1.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人体的肠道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细菌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肠道中的细菌与人体消化、代谢及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肠道菌群能够调节肠道蠕动和黏膜屏障的完整性,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有益于维护健康状态。

2.2.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共生菌群也可以帮助人体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对抗外来病原体的攻击。

人体共生菌与免疫调节、免疫耐受、抗菌以及抑制炎症相关。

肠道内的细菌可以促进肠道组织和免疫功能的发育,加强与外界的保护关系。

2.3.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可能会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菌群不平衡会导致肠道屏障功能的下降、细菌代谢产物的生产和消耗失衡等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4.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过去几年来发现,肠道菌群会影响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

人类共生菌群可以与神经元通信,影响人体心理、行为和情绪反应。

3. 如何维护健康的人类共生微生物群落?3.1. 保持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膳食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作息、注意卫生、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等都可以有效维持健康的共生菌群。

3.2. 补充活性益生菌活性益生菌是指含有需用菌落的益生菌产品。

共生菌可产生特殊的肽多糖分子帮助调节宿主机体的免疫反应

共生菌可产生特殊的肽多糖分子帮助调节宿主机体的免疫反应

m a s s i v e h a e mo p t y s i s [ J ] .E x p e t r O p i n P h a r ma c o t h e r , 2 0 0 4 , 5( 2 ):
3 61 - 3 6 7 .
l i f e ・ t h r e a t e n i n g h e m o p t y s i s [ J ] .C h e s t , 2 0 0 2 ,1 2 1 ( 1 ) : 9 5 — 1 0 2 .
1 0 R e n J Z, Zh ng a K,Hu a n g GH ,e t a 1 .As s e s s me n t o f 6 4 一 r o w c o mp u t e d
t o mo g r a p h i c a n g i o g r a p h y f o r d i gn a o s i s a n d p r e t r e a t me n t p l a n n i n g i n
( 5 ) : 3 5 1 . 3 5 7 .
疗 效及复发原因分析 [ J ] .介入放 射学杂 志, 2 0 1 2 , 2 1 ( 5 ) : 4 1 4 —
41 7.
1 2 Re my J ,Am a u d A ,F a r d o u H ,e t a 1 .Tr e a t me n t o f h e mo p t y s i s b y
9 Ch u n J Y ,Be l l i AM.I mme d i a t e a பைடு நூலகம் d l o n g - t e r m o u t c o me s o f b r o n c h i l a
a nd n o n— b r o n c h i l a s y s t e mi c a r t e r y e mb o l i s a t i o n f o r t h e ma na g e me n t o f

共生菌定植

共生菌定植

共生菌定植
共生菌定植是指某些微生物与人体或动植物共同生活,形成互利互惠的生理关系的过程。

共生菌定植在人体内通常是有益的,可以促进肠道健康、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等。

共生菌定植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竞争排斥:共生菌定植过程中,一些微生物会通过竞争排斥机制,排斥其
他微生物的定植,从而保证自己的生存和繁殖。

2.营养互利:某些共生菌可以与人体或动植物形成营养互利的关系,例如一
些益生菌可以分解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释放出营养物质供人体吸收利用,同时自身也可以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

3.免疫调节:共生菌可以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增
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4.生物拮抗:某些共生菌可以产生抗菌物质,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从而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总之,共生菌定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才能实现。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增加富含益生菌的食物、保持饮食卫生、适当补充益生菌等方式来促进肠道健康和预防疾病。

共生菌在细菌系统中的调控作用

共生菌在细菌系统中的调控作用

共生菌在细菌系统中的调控作用在自然界中,微生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需要与其他微生物共同生长、繁殖、竞争和合作。

共生菌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微生物之一。

共生指的是两个或多个不同种类的生物体之间互相依存和共同利益的关系。

在细菌系统中,共生菌可以对寄主细菌的生长和适应能力产生调控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来实现对自身生长的调节。

共生菌的种类和分类共生菌是一类可以与寄主共同生存并从中获益的微生物,可以分为内共生菌和外共生菌两类,其中内共生菌包括与寄主细胞内共同生存的细菌和真菌,比如大肠杆菌内的某些菌群和马铃薯内炎症性球菌等;外共生菌则是在寄主体表汲取营养,以共生方式与寄主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微生物,如凤仙花上的疣菌、珊瑚上的藻类和 some 体细胞中的菌种等。

共生菌在细菌系统中的作用共生菌能够利用自身微生物代谢和修饰能力调节宿主生物体的代谢转化、免疫系统,对宿主细胞和组织的形态和功能等各方面产生显著的影响。

在细菌系统中,共生菌可以参与生长、繁殖、能量代谢、抗菌素产生和排泄,以及基因调控等多方面的过程。

共生菌与细胞分裂研究表明,共生菌可以通过对寄主细胞的影响,改变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排布和拆分方式等,从而使细胞在生长和适应性方面出现显著变化。

例如,一些共生菌可以通过释放亚硝酸或工程相应代谢酶来改变宿主的基因表达模式,从而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过程。

另外,一些共生菌也可以通过蛋白质修饰和酶学合成来调节宿主基因表达和信号通路的转导。

共生菌对能量代谢的调节对于共生菌而言,与寄主共生的过程通常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同时也需要寄主细菌提供寄生菌所需的营养物质。

因此,共生菌通常会对寄主细菌的能量代谢和代谢途径进行调控。

例如,一些共生菌可以通过改变宿主酸化酵素的活性来影响宿主的能量代谢;某些共生菌还可以调节宿主葡萄糖脱氢酶的活性,促进葡萄糖的代谢等。

共生菌对抗菌素代谢的调节在细菌系统中,有一些共生菌能够通过调节宿主反应型氧化酶(ROS)的生成和清除,从而调节抗菌素代谢和体内环境的稳定。

微生态环境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

微生态环境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

微生态环境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导言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而微生态环境在维持和调节免疫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生物群落的平衡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探讨微生态环境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并分析其中的机制。

一、微生态环境与免疫系统1.1 微生态环境对免疫系统发育的影响人体内存在着庞大而多样性的微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消化道、皮肤和呼吸道等部位。

这些微生物通过与宿主之间复杂而密切的相互作用,在宿主身体内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微生态环境。

早期众多动物实验表明,无菌动物在发育过程中缺乏正常免疫反应,这进一步证明了微生态环境对于免疫系统发育是必不可少的。

1.2 微生态环境对免疫系统功能的调节微生态环境通过多种方式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调节免疫细胞发育与功能、产生抗菌物质、抑制致病菌的生长等。

一方面,微生物可以促进宿主机体中免疫细胞的发育,如肠道中共生菌对密切相关的TH17细胞和Treg细胞分化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微生物还能通过产生各种抗菌物质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感染。

二、微生态环境对免疫系统紊乱性疾病的调控2.1 微生态环境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失去对自身组织和分子的耐受性而引起的。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微生态环境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例如,在类风湿关节炎等一些自身免疫性关节炎患者中,肠道菌群结构被发现出现了明显异常。

2.2 微生态环境与过敏性疾病免疫系统对致敏原物质产生的过度反应是过敏性疾病的主要特征。

一些研究发现,婴幼儿期肠道微生物群落发展不良与后续发展过敏性疾病存在密切关系。

此外,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结构或者给予益生菌治疗可以缓解过敏性气道炎和食物过敏等过敏反应。

三、微生态环境调节免疫功能的机制3.1 肠道-脑轴调控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肠道-脑轴。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落能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来调节免疫功能。

生物体内共生菌群的生态调控机制

生物体内共生菌群的生态调控机制

生物体内共生菌群的生态调控机制生态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通过研究生物体内外的生态循环和关系,可以深入了解生物体内共生菌群的生态调节机制。

共生菌群是指一类生物体内的微生物群体,它们与其宿主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关系。

这些共生菌群不仅可以为宿主提供一系列的功能,而且能够调节和维持宿主的生态系统平衡。

本文将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阐述生物体内共生菌群的生态调控机制。

一、共生菌群与宿主的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体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它们之间通过相互协作来达到共同的目标。

生物体内共生菌群可以为其宿主提供一系列的功能,比如帮助宿主消化食物、促进免疫系统发挥作用、产生抗生素等。

同时,宿主对共生菌群也提供了合适的生存环境和营养物质。

这种互利共生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共生关系。

二、共生菌群的多样性与生态功能共生菌群的种类多样,不同种类的生物体宿主其内部细菌的多样性也不同。

以人类体内细菌为例,人的口腔、肠道、皮肤等不同的环境中都有多种细菌,根据各个部位的特殊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复杂度。

相应的,不同环境中的共生菌群也有不同的生态功能,如帮助食物消化、生产维生素、维持酸碱度、预防疾病等。

三、共生菌群的生态调控机制生态调控是指通过调控生物体外界因素,实现生物体内共生菌群数量和种类的平衡状态。

其需要宿主机体对不同环境变化作出反应,以维护共生菌群的功能和平衡程度。

1.温度、pH和氧气含量的调节温度、pH和氧气含量对共生菌群的生存起到重要影响。

人体内不同部位的环境温度和pH值也不相同,这也影响到不同共生菌种类的分布。

同时,氧气含量的高低也影响到共生菌群的生存。

因此,通过调节身体内不同的环境参数,可以促进共生菌群的生长和繁殖,对抗外界的干扰。

2.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调节营养物质是共生菌群正常生长和繁殖的必要成分,同时共生菌群也会为宿主提供代谢产物。

因此,宿主机体通过控制食物摄入、胃液分泌等方法,来维护共生菌群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调节由共生菌群产生的代谢产物,以保证宿主体内的生态平衡。

植物内共生菌的生态和生理功能

植物内共生菌的生态和生理功能

植物内共生菌的生态和生理功能随着对大自然的探索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地球上的生物之间并不是孤立分布的,相反,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

而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则是其中一种比较典型的例子。

其中,植物内共生菌的生态和生理功能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什么是植物内共生菌?植物内共生菌简单来说就是指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可以为植物提供生长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也受到植物所提供的营养帮助其生长繁殖。

共生关系可以为两个物种提供优势,而不会对彼此产生不利影响。

植物内共生菌的生态功能植物内共生菌有很多生态功能,其中最明显的是能够给植物减少化肥的使用。

共生菌中的根瘤菌、森林性黄杆菌、菌根真菌等可以促进植物的吸收能力,从而将土壤中的无机盐转化为可吸收的氮、磷和钾等营养物质。

此外,它们还可以增加植物的免疫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有些植物内共生菌还可以增加植物在气候变化和病害环境下的适应性。

植物内共生菌的生理功能植物内共生菌的生理功能就是指它们为植物提供的营养帮助。

不同类型的共生菌可以为植物提供不同类型的营养物质。

例如,根瘤菌可以为植物提供固氮功能,这可以帮助植物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可吸收的形式。

菌根真菌则可以帮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磷、钾等化学元素。

不仅如此,植物内共生菌还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因为它们能够产生一些植物生长素,这可以刺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植物内共生菌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最近,研究人员发现,植物内共生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也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

例如,森林性黄杆菌可以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将之转化为不同的形态再排放。

这种生物修复技术不但可以修复污染土壤,同时也避免了传统化学方法对大自然的损害。

结语总的来说,植物内共生菌对植物、对环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有了这种微生物,植物们就能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同时也能保护大自然,使之更加纯洁健康。

昆虫共生菌的鉴定及其在寄生虫控制中的应用

昆虫共生菌的鉴定及其在寄生虫控制中的应用

昆虫共生菌的鉴定及其在寄生虫控制中的应用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我们平时看不到的微小生物。

其中,昆虫共生菌是一个备受研究者关注的领域。

昆虫共生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昆虫体内,起到帮助昆虫消化食物、防止寄生虫感染等功能的微生物。

本文将介绍关于昆虫共生菌的鉴定方法以及其在寄生虫控制中的应用。

一、昆虫共生菌的鉴定方法昆虫共生菌的鉴定通常是通过分离、培养和分子鉴定等方法来完成的。

1、昆虫体内共生菌的分离昆虫体内常有多种菌群共存,其分离就需要提取昆虫体内的共生菌。

一般采用的方法为,先将昆虫外表消毒,再将其体内切割或剖解,然后用各种培养基和条件来筛选出目标细菌。

2、共生菌的培养对于共生菌的培养,一般需要根据细菌的特性来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

要注意的是,某些共生菌在体外培养时比较难存活,这就需要采用温度、营养物和氧气等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培养方法。

3、共生菌的分子鉴定共生菌的分子鉴定是一种更为准确、简便且灵敏的鉴定方法。

该方法主要是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如PCR及其变种,根据不同细菌的DNA序列、RN A序列等特征进行分析,进而确定其物种。

二、昆虫共生菌在寄生虫控制中的应用由于共生菌在昆虫体内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改变昆虫共生菌群落中成分的方式来控制寄生虫感染。

1、共生菌代替病原菌共生菌可以起到替代病原菌的作用,这种方式也被称为“菌替”。

具体来说,就是将一种利于宿主昆虫生存的共生菌引入到目标昆虫体内,代替原来存在于昆虫体内的病原菌。

例如,在衣鱼、桉树穿孔嫩叶蛾等一些有害昆虫的体内引入一定数量的肠道共生菌,可以有效抑制这些昆虫的繁殖和寿命,从而控制其数量。

2、共生菌抑制病原菌共生菌对抑制病原菌也有显著的效果。

具体来说,某些共生菌可以产生一些物质,如抗生素、菌素、肽、DNA酶等,这些物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从而保护宿主昆虫。

3、共生菌激活宿主免疫共生菌也可通过激活宿主免疫系统来防止寄生虫感染。

菌根共生菌对植物抗逆的生理生态学研究

菌根共生菌对植物抗逆的生理生态学研究

菌根共生菌对植物抗逆的生理生态学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植物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压力,如干旱、盐碱、重金属等。

这些环境压力对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科学家们在努力探索新的治理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利用菌根共生菌对植物进行促进和保护作用的生态学研究。

一、菌根共生菌的基本概念所谓菌根共生,是指植物根系与真菌菌丝形成密切的结合,形成一种共生的状态。

在共生状态中,植物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碳源,而真菌则向植物提供相应的水分、养分和保护作用。

二、菌根共生菌对植物的影响1. 促进植物生长在土壤中,菌根共生菌能够有效地提高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增加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

此外,菌根共生菌还能促进植物根系发育,从而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生长量。

2. 提高植物对抵抗逆境的能力菌根共生菌对植物的抗逆能力有着显著的提高作用。

其中,钝化重金属的能力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实验表明,细菌和菌根真菌可以通过高效的生物吸附、生物转化、生物沉积等手段,将土壤中的有毒重金属转化成为植物需要的无毒或低毒形态,并通过菌丝把重金属存储在地下,从而减轻植物的毒害程度,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能力。

此外,菌根共生菌还可以通过促进植物的免疫力和调节植物生理代谢等途径,提高植物对干旱、盐碱等逆境的适应能力。

三、菌根共生菌的应用前景菌根共生菌作为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环境治理剂,在现代农业和生态建设等领域广泛应用。

以生态修复为例,很多地区在治理重金属污染时采用了菌根共生菌的技术。

通过对不同植物和不同污染环境条件下的菌根真菌研究,筛选出一些适用性强、效果显著的菌根真菌,针对不同的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菌根真菌修复方案,达到了显著的治理效果。

此外,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利用菌根共生菌为植物增加产量和提高质量,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生产手段。

特别是在逆境环境中,利用菌根共生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不仅可以保障粮食安全,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
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 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
的派氏集合淋巴结(Peyer’s patch)、阑尾等。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MIS)是保护粘膜的 特有免疫系统。虽然淋巴 样组织或细胞分布在粘膜 的不同部位,却有相似的 结构和功能。MALT是体 内最大的淋巴器官系统, 在成人MALT的淋巴细胞 占全身淋巴细胞总数的 3/4。
(1) 表面积大: 皮肤 – 2 m2 肺部 – 140 m2 消化道 – 400 m2



上皮内淋巴细胞的功能

为肠道第一防御线的免疫细胞 主要为胞毒活性,杀伤感染上皮细胞(A型IEL)
释放细胞因子(IFN-g, TNF-a),参与抗感染
调节上皮细胞的动态更新,维持粘膜屏障完整性 (B型IEL) 免疫调节,参与口服耐受。

固有层淋巴细胞(LPL)的特征

LPL弥散在肠粘膜固有层(粘膜上皮细胞和粘膜肌层 之间的一层结缔组织)中。 多数LPL为CD4 +T细胞(A型),包括(95% CD45RO+,Th1, Th2, Th17, Treg)。 其对丝裂原或特异性抗原的增殖能力有限。 Th细胞可辅助B细胞产生IgA;Th17抵御胞外菌和真菌 感染;Treg维持MIS对无害抗原的低应答。 CD8+T细胞:杀伤活性,产生CK,参与炎症反应和抵 御病原体感染。
Specific microbiota induces development of T cells
Intestine T cells Specific microbiota Signaling pathway Location Small intestine Th17 Foxp3+Treg
Clostridium Segmented filamentous Bacteroides spp. clusters bacteria (SFB) fragilis IV and XIVa TLR2dependent TLRindependent
来源于上皮细胞及基质细胞的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
(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视黄酸、TGF-β、 吲哚胺双加氧酶( IDO )、 PGE2 等可促进 CD103+DC 的抑炎效 应,从而参与维持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对食物和共生菌等无害抗原 的耐受 (见slide49)。
粘膜免疫系统
特有的摄取抗原方式-M细胞 (microfold cells)
基底面向内折叠,形成口
袋状
口袋里包含有T细胞,
B细 胞, DC, 以及巨噬细胞 经穿越细胞,转运到基底 面,释放到细胞外
腔面的抗原由M细胞摄取,
APCs
细胞摄取抗原并活 化T细胞
或迁移至肠系膜淋巴结
粘膜免疫抗原摄取特点
生理作用:

提供酶参与食物消化;


吸收钙、镁、铁等离子;降解毒素;
产生机体所需辅助因子(如维生素K1、B1、B2、B6、B12、 泛酸、叶酸和短链脂肪酸); 参与免疫系统发育和功能,并与免疫系统协同发挥作用 。

菌群失调导致血性腹泻
生物屏障功能-共生菌
100
trillion(万亿) 种共菌,表达的基因数至少为 宿主基因的十倍。
Nobuhiko Kamada
Gabriel Nú ñ ez
Role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immunity and inflammatory disease NATURE REVIEWS | IMMUNOLOGY VOLUME 13 | MAY 2013 | 321
Technical approach to characterizing both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gut microbiome.
Effector Site Inductive Site
GALT Architecture

Lamina Propria
派氏集合淋巴结主要分布在小肠,类似结构分布在 阑尾与其余消化道和呼吸道部位。
接触抗原的特点
系统免疫系统
– 主要是无菌环境, 对微生物入侵发生强烈应答。 – 常与外来抗原接触 无害抗原:低应答,免疫耐受 - 共生菌 (1 x 10 14) - 食物或其它无害抗原 有害抗原(病原体): 有效免疫应答

梭菌纲:梭菌属(Clostridium) , Clostridium spp. clusters IV and XIVa -Treg;


Segmented filamentous bacteria (SFB) -Th17
Fusobacria(梭杆菌门):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2011-2014热门; 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 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Tr1;
B型T细胞: 主要分布于上皮,与不同配体结合
(如MIC-A, MIC-B)。 - gdT细胞: CD8(aa) +,CD4-CD8- (少量) - abT细胞: CD8(aa)+ , CD4-CD8-(少量)
上皮内淋巴细胞(IEL)特征

弥散在大、小肠粘膜 上皮细胞间,约1个 IEL/20个上皮细胞。 80% T细胞是CD8+T 细胞。A型和B型IEL 几乎各占一半。 IEL的多样性有限。 其增殖和产生CK能 力较弱, 防止有害炎 症。 B型IEL识别自身应 激抗原(MIC-A, MIC-B),诱导损伤 上皮细胞凋亡。
•M细胞缺乏微绒毛 •其表面无粘液覆盖 •可直接与肠道抗原接触 •也是某些病原体在GALT的入侵途径 (如沙门氏均属,志贺氏杆菌)
肠道粘膜M细胞摄取和转运抗原
DC跨越上皮屏障摄取抗原
物理屏障功能
1. 粘液层 – 杯状细胞产生粘液,形成覆盖在消
化道上皮细胞的一个厚凝胶状的粘液层,使肠 道微生物难以接近肠上皮细胞 。 - 病原体被捕获在粘液层中,随蠕动或纤毛运 动而被排除。 - 粘液层还是分泌型IgA贮存库。
Large intestine colon?
The gut microbiota-mediate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stinal immune system

(抗菌肽)
黏膜固有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
(1)黏膜及淋巴组织内的DC:

黏膜下DC多为CD11b+CD8-并表达CCR6,静止状态下,此类DC摄 取抗原后可产生IL-10,从而防止T细胞致敏并分化为炎性T细胞。

致病菌感染时,覆盖Peryer集合淋巴结的FAE (follicle-associated epithelium)分泌CCL20(CCR6的配体)和CCL9(CCR1的配体), 可将DC募集至M细胞附近,后者将抗原转递给DC,装载抗原的DC迁 移至集合淋巴结T细胞区,将抗原提呈给特异性T细胞。
黏膜固有免疫细胞-固有淋巴样细胞(ILC)
是来源于骨髓淋巴细胞前体、不表达特异抗原受
体、具有固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
有3组ILC,其中第三组为淋巴组织诱导细胞
(LTi),
主要分布于肠黏膜固有层,
其生物学特征:表达 RORγt 和 NKp44 ;可产生大
量IL-22和IL-17A,其中IL-22在维持上皮组织稳态、 诱生防御素及抗枸橼酸杆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持续生理性炎症状态
对大量无害抗原产生持续性和限制性低应答;而局部占优势的 负调控机制(耐受型DC, Treg)可阻止粘膜免疫应答失控。
黏膜固有免疫细胞

黏膜上皮细胞:抗原提呈,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促炎和免疫调节),分泌抗菌肽和溶菌酶。

巨噬细胞:吞噬和杀伤,产生IL-10 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和免疫耐受 固有淋巴样细胞 (ILC): 产生 IL-22 诱生防御素
物理屏障功能
2.上皮细胞屏障: 紧密连接
- 阻止病原体和大分子 通过。
紧密连接
(1)转铁蛋白 – 竞争性结合铁,抑制细菌生长; (2)溶酶体酶 – 水解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
化学屏障功能-抗菌分子:
(3)防御素(defension, ) – 30-40个氨基酸肽,破坏细菌和真 菌细胞膜,导致溶菌。
(2) 屏障薄且通透性强 (3) 常暴露在外源性物质之下(食物, 花粉) (4) 肠道寄生大量共生菌(1014)
GALT
• 器官化淋巴组织:
-派氏集合淋巴结:小肠
-孤立淋巴滤泡:小肠和 大肠,直肠 -肠系膜淋巴结:T细胞区 和淋巴滤泡 -阑尾 • 弥散淋巴细胞: -上皮内淋巴细胞(IEL) -固有层淋巴细胞(LPL)
30
黏膜固有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
(2)黏膜固有层DC:

多表达CD103, 其功能为:摄取抗原后即离开黏膜而迁移至系膜 淋巴结 T 细胞区,诱导初始 T 细胞分化为效应细胞,并获得肠道
归巢能力;对炎性刺激低反应,可产生 IL-10 、 TGF-β 和视黄酸,
促进Foxp3+iTreg细胞产生;

共生菌VS免疫系统
共生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关键词:低,稳)
MALT对共生菌的低应答( 关键词:低,否)
Regula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 by the Resident Intestinal Bacteria
Gastroenterology 2014;146:1477–14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