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文件格式。

《陋室铭》《爱莲说》学习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4、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学习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作用。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最终招致失败,但始终不屈。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

据说是刘禹锡被贬安徽时修建的。

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中有石碑一面,上刻篆书“陋室铭”三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

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屈,他酷爱莲花,亲自率领属下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6短文两篇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6短文两篇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主预习案】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陋.()馨.()儒.()牍.()苔.()甚fán()yū()泥 zhuó()清涟.() xiè( )玩 xiǎn()有闻2.了解周敦颐、刘禹锡,文学常识填空。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

永贞元年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

以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

直到文宗永和元年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有《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

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

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他的诗文多抒怀.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风的散文.铭,是古代文体名,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16 短文两篇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疏通文意,识记重点文言词语。

2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章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教师: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让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预习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德馨.(īn)鸿儒..(hóng rú)苔.痕(tái)案牍.(dú)西蜀.(hǔ)调.素琴(tiáo)(2)古今异义①山不在.高(古义:在乎,动词。

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②惟吾德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③无丝竹..之乱耳(古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丝绸和竹子)④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3)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②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显出灵异)③惟吾德馨.(名词作形容词,品德高尚)④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上)⑤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⑥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4)一词多义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之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2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

《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记住“铭”这种文体的特点和作者的重要情况||,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

2.翻译课文||,记住重点字词含义、特殊句式||。

3.概括课文所写内容||,理清层次||,归纳主旨||,总结写法||。

4.感受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自学预习1.目标一:【材料链接】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一般都是用韵的||,读来朗朗上口||。

本文作者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蕃镇势力||,多次被贬||,有《刘梦得文集》||。

★(1)记住“铭”的特点||,说说“陋室铭”的含义||。

陋室铭含义:★(2)记住作者情况||,回忆(搜集)一首他的诗||。

作者的诗:【提示】《乌衣巷》《竹枝词》《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给生字注音||,标注韵脚||。

生字注音:韵脚:★★(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背诵||。

【朗读建议】(1)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

(2)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

(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

(4)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要读得轻才有韵味||。

(5)“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停顿||,然后用肯定语气读出最后两句||。

(6)注意句中停顿(断句)||。

2.目标二:【提示】结合书下注解翻译课文||,注意留、换、删、补、调、扩;和现代汉语意思差别大的词、多义词、活用词为重点词||。

★(1)将课文翻译在下面的横线上||,并标注出重点解词||。

译文:重点解词:★★(2)在下面横线上归纳整理课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倒装句、省略句||。

3.目标三:(1)★课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这句话又是怎样提出来的?【提示】分析主旨句前面句子的内容和写法(写作手法和修辞方法)||,思考主旨句与前面句子在内容上的关系||。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短文两篇》学案设计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短文两篇》学案设计 新人教版

16 短文两篇陋室铭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背诵默写全文。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赏析写作特色,体会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对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读加点字的字音德馨.( ) 苔.痕( )鸿儒.( ) 案牍.(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①有龙则灵.( )②斯.是陋室( )③惟.吾德馨( )④鸿.儒( )⑤无丝竹之乱..耳( )( )⑥无案牍之劳.形( )⑦调素.琴( )3.从原文中选出相关的语句填空①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②表示主人在陋室的活动的句子是:③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④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⑤文中表现中心的语句是:二、整体感知,初识陋室你认为文中能够概括主旨的语句是什么?围绕这一主旨可将这篇短文分为几个层次?三、解读探究,走进陋室1.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2.选出你喜欢的一句来欣赏,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文中有两处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你能找出来是哪两处吗?四、推荐阅读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

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

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轻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

树总是轻轻摇动着。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课时爱莲说●教学设计:一、莲花欣赏,交流引读。

1、图片展示:学生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例:《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唐诗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交流引读: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

(板书课题及作者)3、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4、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

“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①教师示范诵读课文,学生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蕃淤泥濯清涟妖蔓枝益亭亭净植亵玩焉②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蕃濯谓隐逸君子噫鲜宜乎者也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讨论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讨论明确:不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之《爱莲说》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之《爱莲说》导学案(无答案)
(4)《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5)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句子是。
2、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气:
风度气质: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理解衬托的写法)
4、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理解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朗读背诵
叹惋菊花:
鄙薄牡丹:
赞美莲花:
三、拓展延伸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因为„„”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课题
《爱莲说》




(1)了解“说”的特点。
(2)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3)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虚词。
(4)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理充分领会作者表达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雅脱俗的情怀
学习
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学习
难点
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学习
方法
1、自主学习法2、合作探究法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3、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新人教版语文下册:第4单元16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新人教版语文下册:第4单元16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

16 短文两篇【导学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默写这两篇短文。

2.理解文章主旨,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悟两位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做品德高尚的人。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一:概括文段内容法1.语言要凝炼。

2.扣住文段核心。

3.要点要全面。

4.字数要符合要求。

第一课时学习《陋室铭》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中国有句古话“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说的是古代的仁人志士很注重个人的修养与气节,不因外物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标准和道德底线。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陋室铭》讲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字形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 西蜀.(shǔ)2.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倒装标志)往来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3.词类活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配套导学案16短文两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配套导学案16短文两篇

16.短文两篇陋室铭【自主学习】1、读一读,写一写(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案牍()西蜀子云亭()苔痕()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何陋之有()(5)苔痕上阶绿()(6)草色入帘青()(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无案牍之劳形()(11)惟吾德馨()()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1)《陋室铭》的作者是,他是代诗人,字。

题目中的“铭”是指:。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2)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

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接着以“”一句统领全篇。

下文则用“”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结尾再用“”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4、读一读,问一问学习质疑:【课堂探究】(合作学习最有效)5、读一读,品一品。

(1)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答:《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

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

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答:地方不大,但是整洁干净,有格调。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答: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 从交往人物的不俗。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 短文两篇《爱莲说》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 短文两篇《爱莲说》学案 新人教版

《爱莲说》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2.朗读、翻译并背诵爱莲说原文。

学习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 ,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谥号,著名的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

2. 字词积累蕃.涟.亵.濯.噫.颐.淤.泥鲜.有闻3.文学常识填空“说”是一种的文体,可以直接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4.整体感知这是一篇的散文小品,风格极为简洁,语言凝练自然,比喻贴切,寓意深刻。

文章以比喻的方式,巧妙地把的用意点了出来,赞颂了像莲花那样的君子的高尚志节,而对追求富贵的世俗思想加以讽刺。

二、合作研讨(1)找出直接描写莲的句子,说说各体现了什么品质。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3)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三、迁移拓展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所托之志。

四、学后反思谈谈自己的收获学案答案:一、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宋茂叔元公濂溪先生2.字词积累fán lián xiè zhuó yī yí yū xiǎn3.文学常识填空古代说明事物4.整体感知托物言志借花喻人二、合作研讨(1)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濯清涟而不妖---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志洁行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清高。

(2)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3)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

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16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 《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法学法:朗读法,串讲伐,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欣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唐)二、作者、背景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作品背景: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

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什么叫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音:德馨 xīn 苔痕hén鸿儒hóng rú案牍dú西蜀 shǔ铭míng四、朗读感知朗读课文,注意节奏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记住“铭”这种文体的特点和作者的重要情况||,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

2.翻译课文||,记住重点字词含义、特殊句式||。

3.概括课文所写内容||,理清层次||,归纳主旨||,总结写法||。

4.感受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自学预习1.目标一:【材料链接】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一般都是用韵的||,读来朗朗上口||。

本文作者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蕃镇势力||,多次被贬||,有《刘梦得文集》||。

★(1)记住“铭”的特点||,说说“陋室铭”的含义||。

陋室铭含义:★(2)记住作者情况||,回忆(搜集)一首他的诗||。

作者的诗:【提示】《乌衣巷》《竹枝词》《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给生字注音||,标注韵脚||。

生字注音:韵脚:★★(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背诵||。

【朗读建议】(1)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

(2)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

(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

(4)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要读得轻才有韵味||。

(5)“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停顿||,然后用肯定语气读出最后两句||。

(6)注意句中停顿(断句)||。

2.目标二:【提示】结合书下注解翻译课文||,注意留、换、删、补、调、扩;和现代汉语意思差别大的词、多义词、活用词为重点词||。

★(1)将课文翻译在下面的横线上||,并标注出重点解词||。

译文:重点解词:★★(2)在下面横线上归纳整理课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倒装句、省略句||。

3.目标三:(1)★课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这句话又是怎样提出来的?【提示】分析主旨句前面句子的内容和写法(写作手法和修辞方法)||,思考主旨句与前面句子在内容上的关系||。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案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案

16 短文两篇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课时《陋室铭》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又简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

有“诗豪”之称。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

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陋室,即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2)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4.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

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莲花的高洁品格。

2.通过对“托物言志”写作方法的学习,理解莲的精神内涵。

【学习重点】1. 探究莲花的高洁品格。

2.学习“托物言志”写作方法【学习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写作方法【资料助读】“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这篇“说”,是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

《爱莲说》是一篇状物抒情、寓哲理于暗喻之中的名文。

作者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婉曲地批评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历久传诵不衰。

一、语言积累1.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给加点字注音。

蕃()濯()涟()亵()噫()鲜( )2.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按要求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你认为文章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字词及理由,找出来并翻译你认为文章中的重点句,找出来并翻译教师推荐:蕃()濯()妖()蔓()益()植()亵()谓()鲜()君子()宜()清涟()亭亭()5.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陶后鲜有闻。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状物力求“绘其形,传其神。

”本文作者是怎样描绘莲花的?又是从哪几方面写莲之形象?作者又赋予莲怎样的内在美?参考:A、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

”(高洁、洁身自好)B、体态芳香“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正直)“香远益清。

”(芳香)C、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清高)2.作者写莲的目的是什么?“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君子”是指怎样的人?参考:君子即指那些拥有正直、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不趋炎附势等美好品质的人。

作者把莲比作君子,可见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莲花赞具有莲一样高尚品德的人。

【教学】2020年秋季版2020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6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2020年秋季版2020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6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教学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陋室铭》。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生问好;2、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2、学习课文1、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⑴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⑵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试读课文,标注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等。

⑶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⑷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2、精读课文,品析语句。

⑴“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⑵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

(幽)⑶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明确:鸿儒,无白丁。

(雅)⑷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明确: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安)⑸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⑹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⑺“鸿儒”可否换成“群儒”?明确:不能。

“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3、再读课文,领悟内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答案不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答案不全)

十六.《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实词和虚词词义,识记文学常识;能翻译全文,并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完成文言词汇积累,体会托物言志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并学习刘禹锡淡泊的心境、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

课前预学一.识记文学常识。

1.①本文作者(772-842)字梦得,代著名诗人。

其诗风格豪健、俊朗,后人称之为“”。

他与白居易齐名,合称。

人们非常熟悉的诗句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

2.铭,是古代刻在上用来或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是的,属于古代的。

3.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二.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陋室铭()德馨()鸿儒()案牍()苔痕()西蜀()三.识记文言词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陋室铭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背诵默写全文。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赏析写作特色,体会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对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读加点字的字音德馨.( ) 苔.痕( )鸿儒.( ) 案牍.(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①有龙则灵.( )②斯.是陋室( )③惟.吾德馨( )④鸿.儒( )⑤无丝竹之乱..耳( )( )⑥无案牍之劳.形( )⑦调素.琴( )3.从原文中选出相关的语句填空①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②表示主人在陋室的活动的句子是:③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④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⑤文中表现中心的语句是:二、整体感知,初识陋室你认为文中能够概括主旨的语句是什么?围绕这一主旨可将这篇短文分为几个层次?三、解读探究,走进陋室1.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2.选出你喜欢的一句来欣赏,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文中有两处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你能找出来是哪两处吗?四、推荐阅读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

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

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轻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

树总是轻轻摇动着。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

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

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

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

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

论“领土”,只有限的一点。

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大道。

和“领土”相对的是“领空”,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

这个无限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

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

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光线以明亮为好,小屋的光线是明亮的,因为屋虽小,窗很多。

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

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

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

小屋的光线既高于科学的时间性,也高于浪漫的文学性。

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的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出入的环境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站。

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

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

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

每个夜幕深重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

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参考答案一、基础积累1.xīn tái rúdú2.①灵验②这③只④大⑤表示缓舒语气使……乱⑥使……劳累⑦不加装饰的3.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⑤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二、整体感知,初识陋室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三、解读探究,走进陋室1.屋子外表简陋,因为主人的雅趣与“德馨”,使屋子不再显得简陋。

2.例如:我喜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句使用工整的对偶句式,“绿”“青”色调搭配和谐,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

3.第一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第二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爱莲说学习目标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第一步:认读(要求:吐字清楚,速度适宜,做到准确无误,声音饱满响亮。

)大声朗读课文,对于读不准的字词或你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字词在书上做好标记。

第二步:译读(要求:明白字句,把握文言基础。

)默读课文,借助文中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在有疑惑的地方做上标记。

第三步:品读(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

(朗读)2.作者描写莲花的语句赋予莲花哪些品格?(依据示例讨论)示例:“出淤泥而不染”一句中赋予了莲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二)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1.作者喜爱莲花却先写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2.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第四步:赏读品味欣赏,并轻声跟读。

(注意听描写莲的句子要读出的钦佩、赞扬的语气,文章结尾的“三叹”要读出的作者的惋惜、赞扬和鄙视的情感。

)第五步:诵读【自主阅读】(一)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二)一剪梅(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

轻解罗裳(cháng),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三)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 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四)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

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这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不一样。

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

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睥睨一切。

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

现在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

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

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

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

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

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

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花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

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

“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节选自季羡林《清塘荷韵》)参考答案第三步:品读(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具体描写莲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描写莲花的语句赋予莲花哪些品格?(依据示例讨论)出淤泥而不染——不同流合污;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濯清涟而不妖——仪态庄重;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独立高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