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举例法” 轻松学数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用“举例法” 轻松学数学

摘要:活用“举例法”让学生借助具体的数字,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定律、法则和公式,让学生感到数学好学,学起来轻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举例法;学数学

许多小学数学教师都有这种感觉:课堂教学中,有些知识虽经老师反复讲解和多次重点强调,但学生在作业或测试时,还是屡屡出现错误,学生学得累,老师教得苦。面对这种状况,笔者进行了认真反思,采取改老师一味讲授,变让学生运用具体的实例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举例法,轻松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系统性,学生难以理解。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一些具体的数据,让学生从这些看得见的数据中来理解概念特征和本质属性。例如,学完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后,老师让学生说出你知道的质数和合数有哪些?有学生说:质数有1、3、5、7、9……;合数有2、4、6、8、10……显然,该生把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相混了。老师让学生把这些数的因数,写出来,并结合质数、合数的意义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数是否质数,与该数

的因数的个数有关。通过对具体数的分析,让学生彻底理解了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以后当问到质数的意义时,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具体的数,先找出这些数的因数个数,再判断是否为质数,从而说出质数概念。

二、用举例法,轻松掌握运算律

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许多法则、公式和定律是用不完全归纳法揭示的,即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通过对特例的观察、分析、实验,从而归纳出一般性结论。当定律法则揭示出来以后,必须进行举例运用,在举例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再一次认识定律和法则的含义、特征,所以揭示出运算律后,一定要让学生用具体的数字例子来说明运算律的含义并说明其运用的价值。如:揭示出乘法分配律后,学生就举出了相应的例子来说明运算律的运用,有两个学生分别举出了以下的例子:①32×(18+12)=32×18+32×12和②25×(4+8)=25×4+25×8,对比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例子①只是体现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但没使计算简便,而例子②不但体现了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而且体现了运用乘法分配律后,计算更简便了,通过交流与对比学生举出的不同例子,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很快就理解了运算律的含义及其用法,还培养了学生的简算意识。当学生掌握了简算的价值后,他们的积极性更高了,都争先恐后想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例子,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难道不比老师出题,学生

练习来得有效吗?

三、用举例法,轻松分析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是从一类有共同规律的数学问题中总结出来的某些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并以数量关系来表示这种联系,它能为学生解决同类数学问题指明方向,提供基本方法,形成一种策略,是一种有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模式。但现行课堂上发现缺乏在现实情境中对数量关系的抽象和概括,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数量的含义不明白,对数量间关系的认知更是模糊不清。因此,笔者在备有关数量关系的课时,课前先布置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让学生先有生活体验,再走进数学课堂学习数量,探究数量之间的关系。如:学习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的含义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时,课前布置学生,先向家长了解有关行车速度的含义,最好能结合一次出行过程,完整介绍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这样让学生能带着自己的出行经历到课堂上与同学交流亲身体验到的数学知识。有个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了这样的例子:上个周末,爸爸开车带我到温泉游玩,爸爸说以每小时80千米的速度前进,大约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到达了目的地,爸爸让我算出从家到温泉的路程大约是多少?我很快就口算80×2=160千米的路程。学生能流利地介绍整个行车过程,已经初步理解和感受到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意义了,而后很轻松就能用速度乘时间求出路程来。有个学生举出了不同的例子:从我家到

学校大约有900米的路程,走路大约要花15分钟的时间,可算出每分钟行走的路程(速度)是900÷15=60米。这两位学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了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悟出了求速度的方法。这样学数学、用数学即轻松又有效,谁还会害怕用数量关系分析和解决问题呢?

四、用举例法,轻松学习代数知识

从具体的数到用字母表示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和枯燥,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在指导学生学习这块知识时,引导学生用具体的数字代替字母来理解,并帮助找到解题方法,即用举数字例子的方法来理解字母算式的含义,当学生看到数字的式题时,因为有了可以计算的内容,学生觉得亲切了些,好想些了,思路也就清淅了,也觉得解代数题简单了。如:代数题已知a=5b(a、b 都为非0自然数),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最大公约数是()。这题对于学习水平中下的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因为a和b都是字母,有些学生对字母有种陌生感和恐惧感,如果把字母替换成学生熟悉的具体数字想,举出的数字例子可以是:5和1,10和2,15和3,20和4……就很容易发现a、b两数原来是倍数关系,那么这题中a和b的最小公倍数就是(a),最大公因数就是(b),像类似这种含有字母的式题,当思路不清楚时,就可以通过举数字例子的方法来

推想出字母表示的量之间的关系,就能使代数知识数字化,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目的。

哲学家奥修有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我们的教育活动如同要给脚提供合适的鞋一样,要给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张华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