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机械工业出版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题复习
解: 1)如右图所示: 当曲柄与连杆共线时, 两曲柄之间的夹角θ 即为 极位夹角. 两摇杆之间的夹角Ψ 即为 最大摆角.
习题复习
2)如右图所示: 曲柄与机架共线时, 即当B点位于B1或B2 位置时,机构有最小 传动角。由图可知,当 B点位于B2位置时,有最小 传动角。
习题复习
3)如右图所示: 当摇杆为原动件时 曲柄与连杆共线时, 此时传动角γ =0°,机构 处于死点位置.
习题复习
3-3.设计一曲柄摇杆机构.已知摇杆长度l3=100mm,摆角 Ψ =30°,摇杆的行程速比系数K=1.2.试根据最小传动角 rmin.≥40°的条件确定其余三杆的尺寸. 解:由摇杆的行程速比系数K=1.2,可得出极位夹角:
K 1 1.2 1 180 180 16 K 1 1.2 1
习题复习
3-1.试根据图中注明的尺寸判断各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 解:铰链丝杆机构的曲柄存在条件为: (1)曲柄为最短杆; (2)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 长度之和。即: lmin lmax l余1 l余2 根据相对运动原理可知,当铰链丝杆机构中各杆长度不 变,即满足上述条件(2)时,取不同杆为机架,即 可得到不同型式的铰链丝杆机构。 1)若取最短杆为机架,该机构为双曲柄机构; 2)若取最短杆的任一相邻杆为机架,该机构为曲柄 摇杆机构;
习题复习
2.确定各杆的长度 连接C1,C2得∠C1AC2。因同一 圆弧的圆周角相等,故 ∠C1AC2= ∠C1PC2=θ . 则
AC 2 AC1 41.6 14.4 13.6mm 2 2 AC 2 AC1 41.6 14.4 BC 28mm 2 2 AB
习题复习
5)作∠DC2E=40°,使线C2E与外 接圆相交于Q点。在Q点上侧区域 任选一点A作为曲柄与机架组成的 固定铰链中心,并分别与C1,C2相 连,得∠C1AC2。因同一圆弧的圆 周角相等,故∠C1AC2= ∠C1PC2=θ .
习题复习
2.确定各杆的长度 由机构在极限位置处曲柄和 连杆共线的关系可知: AC1=L2-L1,AC2=L2+L1, 从而得到曲柄长度: L1=(AC2-AC1)/2=21.4mm。 再以A为圆心,L1为半径作圆, 交C1A的延长线和C2A于B1和B2, 从而得出B1C1=B2C2=L2=106.8mm 及AD=L4=96.2mm.
习题复习
3.验证最小传动角是否满足要求 此位置用画图法得出最小 传动角为59°。满足 min 40 的要求,因此可 以选定此A来自百度文库位置。 此时,三杆的长度分别为: l1=21.4mm;
l2=106.8mm; l4=96.2mm.
习题复习
3-4.设计一偏置曲柄滑块机构.已知滑块的行程速比系数 K=1.4,滑块的行程LC1C2=60mm,导程的偏距e=20mm, 试用图解法求曲柄AB和连杆BC的长度。 解:由滑块的行程速比系数K=1.4可得出极位夹角:
且已知: min 40
习题复习
1.确定铰链中心A点的位置 1).任选固定铰链中心D的位置, 由摇杆长度L3和摆角Ψ 作出 摇杆的两个极限位置C1D和C2D. 2).联接C1和C2,并作C1M线垂 直于C1C2. 3)作∠C1C2N=90°-θ ,使线C2N 与C1M相交于点P。由三角形的内 角之和等于180°可知, ∠C1PC2=θ 。 4)作Δ C1PC2的外接圆。
习题复习
3)若取最短杆的相对杆为机架,该机构为双摇杆机构。 在铰链四杆机构中,当最短杆与最长杆的长度之和大于 其余两杆长度之和时,无论取哪一杆为机架,该机构 均为双摇杆机构。
习题复习
a)图中机构 50 140 90 115且取最短杆为机架 为双曲柄机构
b)图中机构 55 150 90 120且取最短杆的相邻杆为机架 为曲柄摇杆机构
习题复习
c)图中机构 60 120 80 70 为双摇杆机构
d)图中机构 55 120 80 110且取最短杆的相对杆为机架 为双摇杆机构
习题复习
3-2.在铰链四杆机构中,各杆的长度分别为l1=28mm, l2=52mm,l3=50mm,l4=72mm,试用图解法求: (1)当取杆4为机架时,该机构的极位夹角,摇杆的最 大摆角; (2)求该机构的最小传动角; (3)试讨论该机构在什么条件下具有死点位置,并绘 图表示。
K 1 1.4 1 180 180 30 K 1 1.4 1
习题复习
1.确定铰链中心A点的位置 1)作 C1C2=60mm,过点C2作C2M 线垂直于C1C2. 2)作∠C2C1N=90°-θ ,使线 C2N与C1M相交于点P。由三角 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可知, ∠C1PC2=θ . 3)作Δ C1PC2的外接圆.再作直 线C1C2的平行线,并使它们的 距离为e,该平行线与圆周的 交点即为A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