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写的诗歌鉴赏4篇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原文及翻译赏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原文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木。

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

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

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

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时大和二年三月。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注释、屯田员外郎:官名。

掌管国家屯田及官员职田配给等事。

2、出牧连州:出任连州刺史。

汉代称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为牧,唐代称为刺史。

3、寻:不久。

4、前篇:指《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5、旋:立刻,很快。

6、有:通“又”。

有、又放在两位数字之间,表示整数之外又零多少,是古代人的习惯用法。

7、主客郎中:官名。

负责接待宾客等事务。

8、荡然:空空荡荡的样子。

9、兔葵: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林中或林边草地阴凉处。

0、后游:后游者,后来的游人。

、大和二年:公元828年。

2、百亩:表示面积大,并非实指。

3、中庭:一作“庭中”。

庭,指玄都观。

4、净尽:净,空无所有。

尽,完。

5、菜花:野菜花。

6、种桃道士:暗指当初打击王叔文、贬斥刘禹锡的权贵们。

7、刘郎:即作者刘禹锡。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翻译贞元二十一年我作屯田员外郎,当时这个观里没有花。

那年贬我出去作连州刺史,不久又贬为朗州司马。

过了十年,召我回京,人人都说有道士亲手栽植了仙桃,满观如红霞,于是才有前首诗以记一时之事。

接着又派出作刺史,现在十四年了,我又回来作主客郎中。

重游玄都观,空空荡荡的连一株树也没有了,只有兔葵燕麦在春风中摆动。

因此再题二十八个字以等待后来的游人指教。

大和二年三月。

玄都观的百亩庭院,一多半都长了青苔。

桃花一株也没有了,只有那野菜花儿开。

种桃的道士哪去了?前回的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赏析《再游玄都观》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词作品,《再游玄都观》作于公元826年。

【诗歌鉴赏】刘禹锡的诗 刘禹锡的诗词全集

【诗歌鉴赏】刘禹锡的诗 刘禹锡的诗词全集

【诗歌鉴赏】刘禹锡的诗刘禹锡的诗词全集刘禹锡的诗词共有722首,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

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

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

如《秋词》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

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

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

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

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

……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发华州留别张侍御诗歌鉴赏

发华州留别张侍御诗歌鉴赏

《发华州留别张侍御》的诗歌鉴赏《发华州留别张侍御》是刘禹锡的一首诗,他以高超的诗艺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同时,这首诗也是刘禹锡在被贬谪途中所写,他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仕途坎坷、岁月易逝的感叹。

首先,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基调来看,《发华州留别张侍御》是一首离别的挽歌。

诗人通过深情的回忆,表达了他对曾经共事的朋友张侍御的感激和怀念。

他以“别路萧萧”的情景为背景,用“秋月明”、“春草生”等细腻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世界。

在人物塑造方面,刘禹锡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张侍御的形象。

张侍御是一个充满深情、重情义的人,他的形象在刘禹锡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

同时,刘禹锡也通过自己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和情感。

在情节和结构方面,《发华州留别张侍御》以离别为主线,将诗人和张侍御的交往历程、情感纠葛以及离别的场景贯穿起来。

诗歌的结构严谨,从开头到结尾都有铺垫和照应,使得整首诗显得紧凑而有序。

在象征和隐喻方面,刘禹锡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和季节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如“秋月明”、“春草生”等词语,既是描绘景物,又是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这些象征和隐喻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深刻而富有韵味。

— 1 —在语言和风格方面,刘禹锡的《发华州留别张侍御》运用了优美的词句和细腻的语言风格,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

同时,刘禹锡也运用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发华州留别张侍御》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和艺术魅力的诗歌。

刘禹锡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背景,通过深情的回忆和细腻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和怀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和时间的感悟。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刘禹锡高超的诗艺和情感表达能力,也展现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和见解。

— 2 —。

登尉佗楼诗歌鉴赏

登尉佗楼诗歌鉴赏

登尉佗楼诗歌鉴赏
《登尉佗楼》是一首唐代诗歌,诗人刘禹锡以南越尉佗楼为题材,表现了时光飞逝、岁月无情,世事沧桑、人事更迭的感慨。

首先,从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具有明朗刚健的风格,是唐代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登楼远眺的所见所闻转化为生动的文字,展现出尉佗楼的壮美和历史的厚重。

同时,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诗歌具有深厚的感情色彩,让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波澜。

其次,在表现手法上,刘禹锡采用了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手法。

诗歌中的每个细节都栩栩如生,如“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等等,这些描写不仅让读者身临其境,更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历史的缅怀和感慨。

此外,诗歌所表达的主题也十分深刻。

诗人通过描写琵琶女的形象,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这种主题的表达,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也具有人性的普遍意义。

总的来说,《登尉佗楼》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唐代诗歌,它以明朗刚健的风格和细腻的描绘手法,表现了时光飞逝、世事沧桑的感慨和对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的同情。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欣赏。

《秋词二首·其二》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词二首·其二》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词·其二》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秋词二首·其二》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秋词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其二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作品原文秋词二首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词句注释深红:指红叶。

浅黄:指枯叶。

入骨:犹刺骨。

嗾:使唤狗。

这里是“使”的意思。

白话译文其二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

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作品鉴赏其二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景随人移,色由情化。

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

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

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

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山水诗:刘禹锡《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4篇】

山水诗:刘禹锡《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4篇】

山水诗:刘禹锡《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山水诗:刘禹锡《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4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乌衣巷诗歌鉴赏

乌衣巷诗歌鉴赏

乌衣巷诗歌鉴赏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这首诗,那可真是有点意思。

前几天,我去了一个老巷子。

那巷子呀,就跟乌衣巷似的,充满了岁月的痕迹。

我慢悠悠地走在石板路上,看着两边斑驳的墙壁,心里就琢磨着,这地方以前肯定也有很多故事。

就像乌衣巷,曾经住着王谢那样的大家族,那得多风光啊!可现在呢,只剩下夕阳斜照,野草花在风中摇曳。

这条老巷子里,有一家小杂货店。

店门口摆着几个旧箱子,箱子里装满了各种小玩意儿。

我走进去,老板正坐在那儿打盹儿。

店里的光线有点暗,货架上摆满了落满灰尘的商品。

我拿起一个小镜子,看着镜子里模糊的自己,突然就想到了诗里说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小镜子也许曾经也是某个人的心爱之物,就像王谢家族的辉煌,如今也都成了过去式,变成了普通人都能接触到的东西。

我继续在巷子里溜达,看到一只猫懒洋洋地躺在墙角晒太阳。

它眯着眼睛,对周围的一切都毫不在意。

我想,这猫说不定就是从古代穿越过来的呢,见证了这条巷子的变迁。

说不定在很久很久以前,王谢家族的人也看到过这只猫的祖先,哈哈。

乌衣巷这首诗啊,就是这样,用简单的几句话,就把时光的流转给描绘出来了。

从繁华到没落,从高贵到平凡,一切都在变化。

就像我今天逛的这条老巷子,虽然没有了往日的热闹,但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

它让我们看到了时间的力量,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哎呀,说了这么多,我还是觉得《乌衣巷》这首诗真的很厉害。

它就像一个时光的使者,带着我们穿越回过去,感受那些已经远去的故事。

下次要是再遇到这样有味道的老巷子,我肯定还会想起这首诗,想起那些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平淡。

嘿嘿,这就是我对《乌衣巷》的一点小感悟啦!。

刘禹锡《阿娇怨》高考诗歌鉴赏

刘禹锡《阿娇怨》高考诗歌鉴赏

刘禹锡《阿娇怨》鉴赏古诗鉴赏0128 0940阿娇怨刘禹锡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

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

刘禹锡的诗歌以精炼含蓄著称。

《阿娇怨》在体现这一艺术特色方面,比较典型。

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幼年为胶东王时,就喜欢阿娇,曾对阿娇之母长公主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

”阿娇当了武帝的皇后(称陈皇后)以后,擅宠骄贵,但十余年无子。

平阳公主进歌伎卫子夫得幸生子,阿娇见疏,恚愤欲死。

刘禹锡这首诗,追寻前事,摹写阿娇当日望幸不至的哀怨情状,并寄予深切的同情。

全诗很短。

劈头就以“望”字领起:“望见葳蕤举翠华”。

阿娇望幸心切,遣宫女时刻伺察武帝动静。

宫女不能接近武帝近卫,只能机灵地守候遥望。

她深知皇后心情,所以一见皇帝的仪仗──装着羽饰(即葳蕤)的翠华之旗举动,便赶紧回来报信。

“试开金屋扫庭花”,集中写阿娇听到消息后的反应。

她吩咐宫女打开金屋,扫除庭前落花。

“开”、“扫”两字下得精妙,可以使人想象到誓贮阿娇的金屋之门虽设而常关以及满庭落花堆积的情景,显示出一个失宠皇后的典型环境。

“试”字尤妙。

清代诗论家徐增细加品味后指出:“是言不开殿扫花,恐其即来;开殿扫花,又恐其不来。

且试开一开,试扫一扫看。

此一字摹写骤然景况如见,当呕血十年,勿轻读去也。

”(《而庵说唐诗》卷十一)“须臾宫女传来信”为全诗最紧张语。

“须臾”两字应理解为从阿娇心中道出方觉味浓。

阿娇正在暗自思忖,宫女忽又第二次来报。

“须臾”之间,会有什么变化呢?阿娇此时思想上急于想听,却又十分怕听;十分怕听,却又不能不听。

这种复杂的心理变化,都包含在“须臾”两字之中。

末句“言幸平阳公主家”,以宫女的妙对作结,不正面写阿娇之怨,而怨字已深入骨髓。

徐增认为“言”字中“有无限意思烦难在”(引同上)。

细绎诗意,确实如此。

对于宫女来说,帝来幸,好说;帝不来幸,不好说。

帝幸别处,犹好说;帝幸卫子夫家,便不好说。

不好说而又不能不说,煞是难对。

刘禹锡的《始闻秋风》赏析

刘禹锡的《始闻秋风》赏析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歌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刘禹锡的《始闻秋风》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亲近秋风,积健为雄——刘禹锡《始闻秋风》赏析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始闻秋风”,谓初秋时节刚听见秋风的声音。

诗人晚年多病,这大约是其晚年的作品。

首联用拟人化的手法,视“秋风”为老朋友,以“秋风”与“我”叙旧的口吻写道:去年看罢黄菊盛开,我与您离别;今日听到玄蝉咏唱,我又回转了来。

菊花在农历九月开放,九月是秋天的最后一个月;玄蝉即秋蝉,农历七月开时鸣叫,而七月则是秋天的第一个月。

“却回”,即返回。

奇特美妙的艺术构思,有“声”有“色”的文学语言,活画出了“秋风”与“我”的交情,将人们心目中那冷酷无情的“秋风”,写得温婉可人,充满了人情味。

诗人出手不凡。

颔联以下,转换为诗人的口吻。

“五夜”,泛指夜晚。

古代夜晚分五个时段,故称。

“飕飗”,风的象声词。

“枕前觉”,在枕上感知到。

扣题中的“闻”字。

“颜状”,面容。

又过了一年,面容当更显衰老。

而这变化因照镜而看出,故曰“镜中来”。

人当老去,对时光的流逝与年龄的增长特别敏感,这是人之常情。

但究竟是“人情老易悲”(杜甫诗句)还是“老当益壮”(汉马援语)却是常人与志士的区别。

颈联宕开一笔,不紧承上文以直抒其情,明言其志,而设置了两个动物意象:战马与大雕。

“边草”,边疆的草野。

“拳毛”,卷曲的鬣毛。

“雕”,鹰科猛禽。

“眄”(miǎn),斜视。

“青云”,指天空。

北方游牧民族的军队常在秋天南侵,故我汉族军队的战马到了秋天也鬣毛耸动,跃跃欲上战场。

秋季天高云淡,大地草木萧疏,禽兽不易隐藏,正是大雕猎食的绝好机会。

【诗歌鉴赏】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原文及翻译赏析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原文杨柳枝?其一塞北《梅花》羌笛吹起,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杨柳枝?其二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二者充分发挥。

杨柳枝?其三凤阙重啰翡翠帏,龙池眺望麴尘丝。

御沟春水相晖映,狂杀长安少年儿。

杨柳枝?其四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东桃李须臾天下,争似垂杨无穷时?杨柳枝?其五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阵腰两支。

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杨柳枝?其六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至花如雪,飞进宫墙不见踪影人。

杨柳枝?其七御陌青门倚地雕,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杨柳枝?其八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一棵,唯有垂杨雍离别。

杨柳枝?其九轻盈袅娜占到年华,舞榭妆楼时时啰。

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注解、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2、平羌:即平羌江,又名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自宝兴经芦山、雅安、洪雅、夹江,至乐山与大渡河汇流向岷江。

本诗所指当在乐西北、峨眉县东一段。

3、清溪:应在平羌江边。

过去说是犍为的青溪驿,或说在纳溪县西。

君:指峨眉山月。

4、渝州:今重庆市为唐代渝州州治。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翻译等待更新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赏析《杨柳枝词九首》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词作品,这九首作品轻易民歌曲调创作,维持了纯正的民歌风味,提升了民歌的艺术水平,既有较多样的思想内涵,又谐音合律易于传诵,并使古今优势互补,融为一体,达至了较低的艺术水平。

此组《杨柳枝词》共九首,当为刘禹锡晚年所作。

旧说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大和六至八年(832?834)在苏州时所作。

然据诗意,皆言长安、洛阳风物,恐非苏州之作。

这组诗的风格已不似在湘沅、巴渝时期所作《踏歌词》、《竹枝词》那样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了。

虽仍标民歌题目,但其中已有较多文人诗的味道。

【六年级】古诗鉴赏作文400字 《商山早行》鉴赏

【六年级】古诗鉴赏作文400字 《商山早行》鉴赏

【六年级】古诗鉴赏作文400字《商山早行》鉴赏《商山早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诗歌,描写了诗人早上去商山旅行的情景。

这首诗不仅富有文化内涵,而且语言简洁明了,语言流畅优美,展示了诗人极高的写作水平。

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诗的鉴赏。

首先,诗的开头就是宋体“晨登扬州台,夜望申州岳。

”这两句话十分简洁,字面意思是诗人一大早在扬州登上了台山,晚上从那里向申州岳望去。

在赏析本诗时,需要知道台山和申州岳都是珍贵的旅游景区。

因此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旅游胜地的感慨,也借此自我表达了青春期少年独自远行的心态。

接下来,第二部分是宋体“星旗夜卷湖,霜满津路雪。

”意思是,当诗人经过湖泊时夜晚看到湖上飘扬的星旗,旁边的津路上则是被白霜覆盖的雪。

这里的“星旗”表达了诗人在陌生的异乡的孤单和幽怨,雪花则表达了孤独背后的寂寞感,所以诗人在这里流露出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想念。

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对孤寂的深刻理解,且让人感慨作家深刻阐发了“孤寂难独享,谁解故园情”的独特诗意。

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来到了商山庙,听到了钟声如同点点盼望。

这里的宋体“商山庙钟初长,夜永闻不休。

”表达了他对神秘和幻想的向往,也突出了诗人浓郁的美学情趣。

他欣赏它美妙的声音,心情愉悦,懒散依旧,感到溺爱浓郁。

最后,整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感性和对人性的洞察力。

细微的声音,沉静的山川,都成了他情感和思维的源泉;他霎那之间,因此而豁然开朗,似乎窥测到了诗的真正含义。

在这里,他表达了对旅行所赋予的意义和价值的认知,以及对旅行的向往和渴望。

总之,“商山早行”是一首优秀诗歌,语言极为优美,形象生动,通过细致入微的叙述,展现了作者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对山川的深刻感受。

这首诗就好像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描绘了作者的情感,也表现了一种对山川神秘的讴歌之情,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深厚的文艺情怀和对美好祝福的期望。

2023年最新的刘禹锡《秋风引》阅读答案及赏析5篇

2023年最新的刘禹锡《秋风引》阅读答案及赏析5篇

2023年最新的刘禹锡《秋风引》阅读答案及赏析5篇刘禹锡的《秋风引》原文及诗歌鉴赏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诗鉴赏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度过了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大概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寻索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难以诘问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飞过的雁群。

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形绘色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参看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

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

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

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聚焦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

西塞山泊渔家 诗歌鉴赏

西塞山泊渔家 诗歌鉴赏

西塞山泊渔家诗歌鉴赏
《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
以描绘西塞山的自然景色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
生活的感慨。

诗中所描绘的西塞山是今天的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风
景区,这里有美丽的山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了文人墨客创作
的灵感源泉。

首先,诗中“西塞山前白鹭飞”一句,通过描绘白鹭在山前飞
翔的场景,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白鹭是一种优雅的水禽,
它在诗中成为了自然景色的点缀,增添了诗意和生动的画面感。

其次,诗中“桃花流水鳜鱼肥”一句,通过描绘桃花盛开和水
中肥美的鳜鱼,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和谐与丰饶。

桃花是春天的代表,而鳜鱼则象征着丰收和富裕,这些景物都给人以生机盎然和美好的
感受。

再者,诗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通过
描绘渔家的生活状态,表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自在
的追求。

青箬笠和绿蓑衣是渔家常见的服饰,而“斜风细雨不须归”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依赖和对自由的向往。

总的来说,刘禹锡的《西塞山前白鹭飞》以其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优美的描写手法,展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

这首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刘禹锡、白居易、杜牧经典唐诗鉴赏七篇

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刘禹锡、白居易、杜牧经典唐诗鉴赏七篇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一:《静夜思》《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词鉴赏: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二:《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词鉴赏: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诗歌鉴赏】刘禹锡《竹枝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刘禹锡《竹枝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刘禹锡《竹枝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刘禹锡《竹枝词》原文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落西边雨,道就是并无云间却存有云间。

刘禹锡《竹枝词》注释、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

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

这一迷人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发一些诗人嗜好并仿造。

刘禹锡传世之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2、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刘禹锡《竹枝词》译者译文一:正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

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边,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江上随风飘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思恋自己的情歌。

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

译文二: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水陡峭地流动,一叶轻舟在江上高速行驶。

岸上少女忽然听见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

她从歌声赢得的印象就是,对方虽没更明晰的则表示,却似乎有些情意。

这真好象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道就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道就是雨天吧,东边还出来着太阳,令人捉摸不定,就是并无“情“还是存有“情”呢?刘禹锡《竹枝词》赏析《竹枝词》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词作品,这就是一首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风雅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下一位恋爱少女听见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繁杂心情。

这首诗语言词藻,诗意清爽,情调纯朴,历年来受读者钟爱。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

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故事情节。

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见了江面上飘荡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

这歌声就像是一块石头资金投入平淡的江水,飞溅起至一圈圈涟漪通常,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

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歌鉴赏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歌鉴赏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歌鉴赏1. 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1.1 诗人及其时代《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创作的。

这位诗人可是个不折不扣的才子,诗词歌赋样样精通。

他生活在盛唐时期,那个时候,诗词如同今天的流行音乐,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

刘禹锡不仅是个诗人,还是个政治家,他的诗里往往带着点儿世事的沉淀和思考。

1.2 诗歌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刘禹锡在临洞庭湖时写的。

洞庭湖,可不简单,那是湖南省的大湖,风光无限,湖水浩渺,仿佛能把所有的愁苦都包容进去。

这首诗写给张丞相,张丞相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当时那是相当高的,刘禹锡的这首诗,也有点像是给老朋友写的留言,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敬意,又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2. 诗歌内容赏析2.1 诗歌原文诗歌的原文如下:```八月湖水平,戎装巡边地。

千里逢迎客,万里赴戎机。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边,泪满巾,正愁君信,随风飘零。

长江后浪推前浪,古人已逝,天高地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2.2 诗歌意境分析这首诗通过对洞庭湖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感怀。

开头的“八月湖水平”一句,描绘了湖面平静的秋天景象,让人一看就感受到那份宁静与辽阔。

接下来的“戎装巡边地”则点出了当时的背景,湖边的戎装,仿佛有些战争的痕迹,透露出一种战争的气息。

诗中提到的“千里逢迎客,万里赴戎机”,这两句其实是说,即使我们相隔千里,也可以在这里相见;即使万里之外,也可以赴一场战争。

这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情谊,仿佛把人的命运与湖水的浩渺相结合。

再来看“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这里的“关山”就是障碍,越不过的山和关卡。

而“失路之人”则让人想到那些迷失方向的旅人。

诗人用这些词语,带出了一种难以逾越的困难和迷茫的情绪。

3. 诗歌的情感与主题3.1 诗人的情感表达刘禹锡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描写湖光山色,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自己内心的惆怅。

刘禹锡《秋词》诗歌鉴赏精选

刘禹锡《秋词》诗歌鉴赏精选

朝代:唐代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认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慨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秋日胜春朝〞,用比照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认。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

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那么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写的诗歌鉴赏4篇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刘禹锡写的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竹枝词二首·其二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

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分两组,这是其中一组的第二首。

第二首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

首句“楚水巴山江雨多”看似平易概括的摹写却流露出诗人因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案多年贬谪远任的愁苦。

楚地巴山远离长安,虽然暂时避开政治漩涡,但对于心怀远大抱负的诗人来说却是心仍有不甘的。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这也许正是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这不能不使人愁苦,伤心失意下也属正常。

压在心头的大石无法移开,难以消除的寂寞和烦闷更无法排遣。

江雨又来,淅沥不歇,更添伤情。

“巴人能唱本乡歌。

”于此伤情怀思之下巴人乡歌又传入耳。

“歌者那知听者愁,一声一叹总牵情。

”巴人歌唱本属常有之事,诗人却将其平常事入诗中,可见诗人自己心绪却是常常不平静的。

自然不是只因耳听巴人歌声才起的不平静,人总是会因某事而及他情。

这是再自然正常不过的了。

本来由江雨多引起的伤情再又由巴人的歌唱更是雪上加霜了。

闻歌思归,自然引出下两句:“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长安,不算是自己的归处,多次的贬谪打击,他怕是早已对政治不怀希望了,长安那里只是自己的伤心地而已。

至于诗人想归何处,可以从诗句中推测。

《纥那》当是诗人家乡的乡歌。

身披绿色绮罗踏着《纥那》曲的和声边舞边歌的乡人想必是欢迎自己归来的一朝离乡,飘零天涯。

也只有那里才不排拒自己。

因有这样的想法,窗外的绿水微波渐渐幻成故乡人身上迎风而舞迎己归来的绿色绮罗,耳边听闻的《纥那》节拍又显得那样的清晰明了。

组诗歌词的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

如同屈原作《九歌》一样,刘禹锡从当地民歌中汲取素材,变民俗风情为文人风雅,创作出有别于文人文学的民歌体诗歌,显示了文学创作中雅俗互补的重要意义。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

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

堤上行三首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长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

日晚出帘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这是三幅江边居民生活的速写。

第一首:日暮争渡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

“酒旗相望”写出了酒家之多,说明此地贸易往来频繁,可以想见这个江边码头是个人烟稠密、顾客云集的热闹所在;一面面酒旗在宽阔的大堤上迎风招展,给人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富有世俗人情的生活气息。

“堤下连樯堤上楼”寓有心于无心中,意象朴素,语言朴素,不见一点雕琢痕迹,大堤上乱中有序、一派生机的景象一下子呈现在眼前。

前两句诗为读者展示了江南水乡风俗画的完整背景,这样写是为“日暮行人争渡急”张本的。

三、四两句,描摹近景,增强了画面感,画出了一幅生动逼真的江边晚渡图。

“日暮行人争渡急”先点明时间,然后“争”“急”二字把江边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来。

诗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揣度他人之心,却并没有直接刻画人心,而是在看似无心的客观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来。

“桨声幽轧满中流”一句状写景色,摹拟声音,不写人声的嘈杂,只用象声词“幽轧”两字,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穿梭和船工的紧张劳作,把“争渡急”写足,意境与诗味俱佳,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楼台、樯橹、争渡的人群、幽轧的桨声,动静相映,画面灵动,将诗情与画意揉在了一起,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

但无论是画面还是其中情思,都突破了传统的景物描写窠臼,立意新颖、手法娴熟、笔调清丽自然,流淌出世俗人情的诗化美。

第二首:月夜对歌重在描写长江两岸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开头二句先将月夜对歌总写一笔:月照寒江,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渺茫。

“烟波”二字,把迷蒙的夜色和入夜时的江景写得非常美。

在静态的景色描绘之后,继而写出两岸长堤之上,行人络绎不绝,歌声此伏彼起,相和相应,打破了静夜的沉寂。

这个场面是宏大的,气势是磅礴的。

他们唱的是什么歌,诗人用第三句作了概括:“《桃叶》传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

《桃叶歌》倾吐爱情,《竹枝词》诉说哀怨,可以想见,这歌声对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来说,自然会惹动自身的“情”与“怨”的,这也是“含思宛转”之处。

诗的结句高妙,极有意境。

“水流无限月明多”是写眼前所见之景:流水和月光无穷无尽,契合江边和夜色。

同时也是比喻,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比喻歌中“情”与“怨”的无限,把歌唱者的感情形象化。

这句诗是以视觉来写听觉的,流水与月光,既含流动之势,又具明丽之色,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视觉的感受;但是优美、动人的歌曲也能给人灵动、流丽的艺术感受,两者(指视觉与听觉)能引起“通感”。

这种描写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境界,产生了良好的美学效果。

整首诗写景与抒情水乳交融,感情深沉真挚,景色优美动人。

第三首:酒家迎客长堤缭绕,江水徘徊,堤上酒家,依次排开。

余晖脉脉,杏帘飘飘,估客大船,落帆而来。

这首诗绝弃雕饰,纯用白描,把码头的勃勃生机和船只的频繁来往,描绘得真实、生动、自然。

总而言之,这三首诗,形象鲜明,音调和谐,清新隽永,写景如画;有浓厚的乡土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刘禹锡学习民歌所取得的成果。

《堤上行三首》大约写于刘禹锡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公元822年(长庆二年)到公元824年(长庆四年)。

唐代的大堤是商旅荟萃之地,所以多声伎歌酒之娱、南来北往之人,是十分繁华热闹的地方。

每到一地,学习当地的民歌,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或者描写当地的风土人情,是刘禹锡的一大优势。

这一类的诗歌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占据很大的比例。

这首诗描写了傍晚时分,大堤上常见的景象,选取极为普通的镜头,描写世俗生活的场景,语言质朴天然,不假修饰,而富有人情味,读来令人感到强烈的生活气息。

所描写的事物如酒旗、樯橹、行人、桨声等,都是常见的生活物象。

人们的活动也似乎是未加修饰的大堤生活中一个画面。

但是诗人就是能够把这样普通的事物谱写成诗歌。

这种取自生活、提炼生活的作诗态度使得刘禹锡诗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

元日感怀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刘禹锡在永贞元年(805)被贬为郎州司马,到元和十年(815)离开。

此诗即作于郎州任上。

春天悄悄地来了,小小的昆虫也抖擞精神活跃起来。

反顾自己,却似屈原当年之被馋放逐,有家难归。

随着年岁的增长,更察觉往昔自己的天真幼稚。

异乡度岁,旧友星散,梦庭冷落,这已经够凄冷了。

作者又以儿童过节时候无忧无虑的欢乐、嬉戏作衬托,更深一步显示自己的抑郁和寂寞。

透过诗歌表面郁气的平缓、冷静,我们更能感受到诗人灵魂的颤动、不平。

昏镜词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镜之工列十镜于贾奁,发奁而视,其一皎如,其九雾如。

或曰:“良苦之不侔甚矣。

”工解颐谢曰:“非不能尽良也,盖贾之意,唯售是念,今来市者,必历鉴周睐,求与己宜。

彼皎者不能隐芒杪之瑕,非美容不合,是用什一其数也。

”予感之,作《昏镜词》。

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

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

瑕疵自不见,妍态随意生。

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

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

永贞元年(805年)初,唐顺宗任用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进行政治革新,由于革新触及了宦官和藩镇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联合反扑,八月,顺宗被迫“内禅”,称太上皇,宪宗作为宦官和藩镇的代理人宗即位,革新失败。

宪宗一上台,即重用宦官佞臣,对革新派人士横加迫害。

八月贬王叔文渝州(今四川重庆)司户,王伾开州(今四川开县)司马(不久病死)。

九月,贬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远州刺史;十一月,又加贬远州司马,同贬者八人,史称“八司马”,刘禹锡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十二月,朝臣请上太上皇尊号,宪宗不得已而于次年正月举行,随即便为打击部分朝臣对太上皇和革新派的同情心理,改年号元和,杀害太上皇,赐死王叔文,诏令八司马“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这首诗便是针对宪即位之初重用宦官佞臣而一再迫害革新派人士的这一系列举动而发的,当作于元和元年(806年)顺宗及王叔文遇害消息并八司马永不量移诏令传到朗州时。

此诗以明镜喻贤良,指宪宗弃绝的革新派人士;昏镜喻邪僻,指宪宗亲信的宦官佞臣;那个喜欢昏镜的陋容之人便指宪宗。

诗前引子记述制镜工匠谈投合人们爱憎好恶心理的生意经,揭示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实:人们挑选镜子,并不讲求镜子质量的优劣,而务在“求与己宜”——选择与自己容貌相宜者,明镜“不能隐芒杪之瑕,非美容不合”,故喜昏镜者十居其九,而喜明镜者十难有一。

用这个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实来比况君主用人,即是说君主用人,同人们挑选镜子一样,亦在“求与己宜”,因而,贤良之才不遇英明之君,便不合而遭弃置。

用意在为革新派人士辩冤,说他们遭贬被杀,并不是他们真有什么罪,而在于宪宗不是英明之君,是宪宗的爱憎好恶所至。

引子重在阐明明镜何以遭弃置,为革新派人士辩冤,诗则重在揭示昏镜何以受重视,讽刺宪宗君臣。

诗的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明快,意旨明白易了。

头二句写昏镜的制作材料和透明度差,徒有镜子之形而无镜子之实,揭示其丑陋本质。

古时镜子以精铜磨制而成,“美金”即指精铜。

“非美金”,是说镜子本要用“美金”——精铜制成,而昏镜则不然。

“丧其晶”,是说制镜本要讲求晶莹明亮,透明度高,而“非美金”制成的昏镜则丧失了这个特征。

二语仅用否定修辞手段,便构成美丑的强烈对比,造语简练之极而表现效果鲜明突出,颇为精妙。

“漠然”,形容昏镜暗淡的样子。

三四句揭露喜欢昏镜的人的丑陋本质。

“陋容”写其客观容貌丑陋,“自欺”写其主观心理丑陋:二陋合一,于是喜欢昏镜,说昏镜同明镜一样明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