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基于工人阶级的主导力量,发生的一次彻底改变既有政治、经济制度的革命。
其直接的实质内容是把原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特性,从政治上及经济上,统一地把它们改变成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特性。
社会主义革命是指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上,以工人阶级为主体,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实现社会主义转变的一次政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要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特性,从政治上及经济上,改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特性,还要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力的社会化推向更高的阶段。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客观上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劳动者的觉悟程度和社会主义理想的强度等多方面因素。
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劳动者的觉悟程度越高、社会主义理想的强度越大,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可能性就越大,甚至可能会变得必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4章1
3,为何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要同时并举?
1)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离开对个体经济 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立进行;
2)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 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
• 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 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 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 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 不能造。”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 有一定地位)
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特征
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 新民主主义文化,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文化。因此,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在性质上是社 会主义的文化。
总之,新民主主义社会里既具有社会主义 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其发展的总趋势是, 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发展壮大,资本主义因素不 断被削弱、被限制。最终,在条件具备后,新 民主主义社会就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步骤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企业利 润“四马分肥”
资本家红利 国家税收
企业公积金
职工福利
国家税收:34.5% 职工福利:15% 企业公积金:30% 资本家红利:20.5%
国家入股并派 公方代表进入 企业\完成国家 计划 半社会主义性质
步骤三: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资方拿定息(10年) 同时将资本家改造成社会主义劳动者。
•二、三大改造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方针:采取积极引导,稳步前进 •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阶级政策: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 限制消灭富农。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底,以 办互助组为中心,试办初级社。
就是在互助组的基础上。 第二阶段,从1954年到1955年春,初级社 为实现农业合作化,根据 组织的以土地入股和统 在全国普遍建立。 自原互利的原则,由农民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毛主席誉为“整个国家形象” 毛主席誉为“整个国家形象”的穷棒子 社
河北省遵化县西四十里铺建明农林牧生产合 作社, 作社,是在一九五二年秋由二十三户贫农办起 来的。社刚成立时,全社二百三十亩地, 来的。社刚成立时,全社二百三十亩地,只凑 起了“三条驴腿” 既没有车辆,也缺少农具。 起了“三条驴腿”,既没有车辆,也缺少农具。 村里的富农和坏分子讽刺他们是“穷棒子凑合 村里的富农和坏分子讽刺他们是“ 到一块儿了” 到一块儿了”!有些富裕中农也不愿意跟他们 组织在一起。可是,这些贫农相信党的领导, 组织在一起。可是,这些贫农相信党的领导, 依靠自己的双手, 依靠自己的双手,在合作化道路上不断克服困 勇敢地前进。 难,勇敢地前进。
开头,有的社员为社里缺少生产资料而发愁, 开头,有的社员为社里缺少生产资料而发愁, 产生了依靠向国家贷款的思想。 产生了依靠向国家贷款的思想。党支部和社长 王国藩(支部委员) 王国藩(支部委员)就教育大家要发挥集体力 克服困难,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 量,克服困难,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副社 长杜奎带着十七个男社员到三十里以外的山上 去砍柴;社长王国藩和女党员吴秀英在家领导 去砍柴; 妇女捣粪和修整梯田。这样干了一段时间, 妇女捣粪和修整梯田。这样干了一段时间,缺 粮的社员有了粮食,社里添了铁轮车一辆, 粮的社员有了粮食,社里添了铁轮车一辆,牛、 驴各一头,羊三十只和牲口的草料, 骡、驴各一头,羊三十只和牲口的草料,还买 了一些零星农具,添置了一套磨豆腐的家具, 了一些零星农具,添置了一套磨豆腐的家具, 开了个豆腐坊。 开了个豆腐坊。 接着,春播到了。社里种籽还没有准备, 接着,春播到了。社里种籽还没有准备, 大部分社员又没粮食吃了。 大部分社员又没粮食吃了。党员们就带头在社 员之间展开了互助互济, 员之间展开了互助互济,终于适时地完成了播 种。秋收前庄稼还没熟,社员们又没吃的了。 秋收前庄稼还没熟,社员们又没吃的了。 党支部和社务委员会就组织大家割荆草芽子换 粮吃,政府又发给了生活贷款五十元。 粮吃,政府又发给了生活贷款五十元。
毛概第三章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重点:1、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2、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难点: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为了终结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是一个过渡性质的阶段,一定要向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发展。
——周恩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在政治上,实行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制度,即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2、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3、在经济上,是五种经济成分共存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从而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使新民主主义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
资本主义经济: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还是需要尽可能的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这些对国民经济有利的一切城乡资本主义都是允许其存在和发展的。
个体经济:中国的小农经济发展动向,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矛盾A建国后头三年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B 1952年后,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52年9月以前,毛泽东认为先要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这个阶段也许十几年,也许二十几年甚至三十年。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毛泽东两次修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与学习提纲》。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1)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2)只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上述理论指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论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论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有些学者对社会主义改造提出质疑或持否定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分析史实时只有将其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去考虑才能真正认识客观事实,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60周年,当今讨论其是否具有必然性,应当从50年代的国情、世情分析。
一、社会主义改造,是巩固新政权、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政治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深深威胁到刚刚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斗争日趋激烈,这就需要国家进行适当的政策调整,在保证工人阶级利益的前提下,有步骤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彻底解决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矛盾。
中国为巩固政权而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拥有战胜一切反动势力的经济基础和财富支柱是必要的,实现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经济中既包含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因素,又包含了非社会主义的因素。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个体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主义经济也占相当大的比重。
社会主义成分与资本主义成分的矛盾日渐突出,据1952年统计,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社会主义和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合起来所占的比重还不到25%。
我国原是一个贫困落后的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国家,农村土地改革完成后,个体经济成为农村主要的经济成分。
广大的贫下农虽然分得了土地,但是因为没有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个体农民单独进行生产是十分困难的,农村经济是比较细小的、分散的,难以实现扩大再生产,并且农村很快便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小农经济现象,避免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两极分化,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很快就发展起来,40%的农民加入了互助组。
试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试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试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把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推进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随着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议,使得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成为历史的必然。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的建立,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所必需的优越的政治条件。
也保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第二,,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保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革命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文化条件.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虽然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同时,它也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
随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很快就超过资本主义因素。
这就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结果,既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又不会长时期地留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而会较快地向社会主义转变。
新民主主义过程中社会主义经济条件、政治条件与思想文化条件的积累和增长,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内在驱动力,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须性。
版毛概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因为:2、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是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除国营经济外,还有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主要经济成分为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3、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5、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民主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初步的设想: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
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法是“全线进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地消灭资本主义。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题8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单项选择题1、毛泽东首次使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科学概念是在()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B、《新民主主义论》C、《论联合政府》D、《论人民民主专政》2、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的主要矛盾是()A、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B、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新民主主义经济中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A、国营经济B、个体经济C、合作社会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4、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A、解放区的公营经济B、没收的官僚资本C、征收、代管的外国资本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5、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优越的政治条件是()A、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建立C、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D、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成为多种经济成份中的领导力量6、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7、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指()A、1952-1956年B、1949-1954年C、1953-1957年D、1950-1955年8、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优先发展农业D、恢复国民经济8、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C、先合作化,后机械化D、积极领导,稳步前进8、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是()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C、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D、先合作化,后机械化11、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C、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D、积极领导,稳步前进12、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A、计划订货B、统购包销C、委托加工D、公私全营1、B2、C3、A4、B5、B6、D7、C8、A9、B10、A 11、D12、D二、多项选择题1、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主要包括()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的建立B、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C、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D、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E、土地改革的完成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包括()A、社会主义经济B、合作社经济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个体经济E、私人资本主义经济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三种主要经济成分是()A、社会主义经济B、合作社经济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个体经济E、私人资本主义经济4、新民主主义义的三种基本阶级力量是()A、工人阶级B、资产阶级C、地主阶级D、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E、官僚资产阶级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的主要依据有()A、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存在着两面性B、中国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C、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D、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实施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E、马克思、列宁关于“革命转变”与过渡时期的理论6、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政策主要包括()A、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的加工费和货价B、“四马分肥”中的资方红利C、公私全营后资本家拿取的定息D、国家支付给资本家的补偿基金E、给资本家以必要的工作安排和恰当的政治安排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采取的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A、计划订货B、统购包销C、委托加工D、公私全营E、全行业公私合营8、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方针包括()A、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B、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C、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D、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E、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9、我国在对个体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要求过急B、工作过粗C、改变过快D、侵犯了中农的利益E、形式过于简单划一10、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有()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采取和平的方式C、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D、对所有制和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E、一切从实际出发1、ACD2、ABCDE3、ADE4、ABD5、ABCD6、ABCE7、ABC8、ABCDE9、ABCE10、BCD三、简答题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有哪些主要经验?2、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工业化与所有制改造的关系?4、简述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外条件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有哪些主要经验?中国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语法知识—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的基础测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
从国家角度看,其有利因素有()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脸,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A.①©B. ®@C.②③D.③④2.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忠是()A.新政协的召开B.三大改造的完成C.人民公社化运动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邓小平所指出,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不但根本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形势。
”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邓小平的观点表明社会主义改造①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超到了促进作用②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成为先进的工业国③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④将资本主义工商业收归国有,壮大了国家实力A.①©B.②®C.①®D.③④4.荣毅仁曾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伟大意义在于①调动了群众建设的积极性,生产力迅速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楚了坚实基础②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④实现了中华民族由富到强的伟大飞跃A.①©B. ®@C.②®D.③®5.历史犹如一而镜子,记录了社会发展的轨迹。
下列词语能够记录“三大改造”时期待征的是①“社会主义” “合作化”②“公私合营” “过渡时期”③“开国大典” “站起来”④“一化三改” “共产国际”A.①©B. ®®C.②③D.③④6.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是性的胜利,对其意义理解正确的是()①确认了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②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立了坚实基础③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④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立了根本政治前提A.①©B. ®@C.②®D.③④7.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过渡时期的社会矛盾!
3、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条件
; 新民主主义国体和新民主主义政体的建立, 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结束,既可避免资本 主义的前途,又不会长时间停留在新民主主义 时期,而会较快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
新民主主义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是
主要•新的民经主济成主分义是经三济种形态——五种经济成分
• 社•社会会主义主经义济性—质—的走国社会营主经义济道路 •半社会(主阶义级性力量质:的工合人作阶社级经)济
• 个•农体民经济和—手—工处业于者十的字路个口体经济 •私人资(本阶主级义力经量:济农民),依附于其它经济
• 私•国人家资本资主本义主经义济——走资本主义道路
工业化模式的选择
两种现成的工业化 模式:一是西方资 本主义工业化模式, 一是苏联社会主义 工业化模式。
我国在工业化起步时, 基本上仿照苏联的工 业化模式!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 应当“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 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 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 国家”。
社会矛盾
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为何选
择社会主 义
理论
新民主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更快更好地实现工业化 经济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已开始
实践
五种经济形态中的国营经济的发展
政治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避免走资本主 →→ 义道路;不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体
长期停在新民
主主义社会
苏联社会主义处于上升时期,计划经济为世界学习榜样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作者: 胡雄杰
出版物刊名: 贵州社会科学
页码: 42-47页
主题词: 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社会主义事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历史发展;具体实践;中国人民;社会主义制度;理论问题
摘要: <正>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明确指出:“从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一九五六年,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认真学习《决议》这个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论断,对于我们加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问题的研究,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建立是我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对马列主义理论宝库的贡献,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同志代表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在雄伟的天安门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新民主主义时期,完成了一百多年来无数志士仁人和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之而奋斗的未竟的大业,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分析了建国初期的社会经济结构, 提出了不同的经济政策及新民主主义的经 济形态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 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 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 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 渡性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必然过 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 中介和桥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
①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
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 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它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 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和 历史经验
一 、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
走合作化道路 基本原则: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形式:互助组初级
社高级社
通过合作化道路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10月—1952年冬——互助组 1953年1月—1955年上——初级社 1955年夏—1956年底——高级社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5亿多 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是从供销合作 入手,逐步发展到走 生产合作的道路。
具体形式是:
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 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 作社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案例1: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及其历史意义
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及其历史意义内容提要: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七年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通过和平的不流血的方式顺利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
这是毛泽东和他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作出的又一开创性的历史贡献。
在这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毛泽东和他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与时俱进,首先是在执政思想上超越自我,实现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大国从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突破;接着又在实践中超越前人,找到了一条和平赎买的新途径,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社会制度的重大变革。
在今天看来,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虽然有些勿忙,但历史证明,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新的历史起点。
其成就足以彪炳史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一个光辉亮点。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但对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在初步实现祖国大陆统一、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以后,能否顺利地引领中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更重要的是,能否顺利实现这一转变,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执政能力的一个严峻考验。
而历史又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
超越自我: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年开国之际,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把向社会主义过渡写入《共同纲领》。
因为当时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国民经济还远没有恢复,国营经济特别是国营工业还很弱小,因此当时认定向社会主义过渡还是遥远的将来的事。
当时对‚过渡‛的理解,也受苏联经验的影响,认为是一举过渡,实行国有化。
但形势的变化很快。
1952年下半年,就在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即将完成的时候,毛泽东改变了原先的设想,提出了从现在起就要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毛泽东的这一变化是由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引发出来的。
这年8月,周恩来受中央委托,在起草《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时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秩序已经安定,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已胜利完成。
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论析
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论析班级:学号:姓名:2015年3月20日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活动及其理论形成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过程,这是一段全面建设、曲折发展、伟大转折、走向辉煌的历史过程。
要面对当代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和未来可预测与不可预测并存的发展趋势,对这段不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进行实事求是的历史分析和科学准确的理性思考,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如何面对新世纪新形势的机遇与挑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实事求是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的社会,通过社会主义改革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一.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新民主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过28年的风雨历程,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掌握国家政权之后,根据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计划经济理念迅速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并随即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坚定了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干部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当时人们对计划经济的认识毫无质疑,理论界、学术界和党的高层领导者都坚信计划经济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然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与定位思考当经过几十年社会主义道路曲折探索之后,中国共产党人逐渐发现,有关社会主义理论在许多方面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而且必须搞清楚。
如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中国的社会主义处在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等等。
经过对历史的科学总结和理论的深刻思考,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找到了答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是根据中国特殊国情,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与理论总结之后,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定位与基本结论。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的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 C3、 A4、 B5、 B6、D7、 C8、 A9、 B10、 A11、 D12、 D二、多项选择题1、ACD2 、 ABCDE3 、 ADE4 、 ABD5 、 ABCD6、ABCE7 、 ABC8 、 ABCDE9 、 ABCE10 、 BCD三、简答题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有哪些主要经验?中国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这些经验主要是:第一,改造的和平(自愿)的方式。
不仅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是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改造的,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也成功实现了列宁曾经设想过但未能在苏联得到实现的“和平赎买”的政策。
第二,采取了逐步(稳妥)过渡的形式。
三大改造均采取了循序渐进,逐步过渡的形式。
如对个体农业的改造遵循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经历了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经历了由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逐步过渡。
从而,保证了改造和和平平稳进行。
第三,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把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改造成在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同时,把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生产者,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同时,把资本家由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第四,所有制的改造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发生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2、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现实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经济条件
• 新民主主义社会含有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 经济、带有若干社会主义 民族资产阶级是资本 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义因素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 是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 义因素和非社会主义因素彼此 农民小商品经济建立 素。 斗争着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之 工人阶级领导权、工人阶 上的,所以农民具有 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 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 如果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并取得 是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 最终的主导地位,最后,非社会主 素。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的内容: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实施,就是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亦称三大改造.
• 首先,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 基础和必要条件.只有加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 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 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 越性. 其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 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的迫切需要.只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之 间的矛盾,解放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 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再次,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 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总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具有现实依据的, 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反映了我国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我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作者: 卢玉
作者机构: 山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 主任、副教授
出版物刊名: 理论探索
页码: 6-9页
主题词: 中国历史发展 半殖民地半封建 历史进程 革命发展阶段论 资本主义工商业 近代中国 革命阶级 新解放区 革命领导权 半封建社会
摘要: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
紧接着,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在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的同时,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这个转变是经过革命的转变而实现的。
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the Transform from New Democracy to Socialism
作者: 韩金玲
作者机构: 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山东菏泽
出版物刊名: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4-47页
主题词: 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
摘要:1956年底,新中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之为标志,中国开始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就是说;新中国经过短短的七年(1949-1956年)就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正确认识这一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国为什么必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来看
•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就有大同思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的大同理想,不仅是儒家的追求,也是普通百姓的追求。大 同理想较易与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在这方面,孙中山的思 想是一个典型。在三民主义中,被孙中山最看重的是民生主 义。所谓民生主义,孙中山用的英文词就是socialism。这个 英文词通常被翻译成社会主义,孙中山以为翻译成民生主义 更好。有时候,孙中山直接用社会主义来说明他的民生主义 主张。1912年,孙中山曾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理想的社会主 义国家,希望做到“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 各得其所”。实际上,孙中山所要建立的不是没有资本家的 社会,而是不要大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社会。但孙中山又强调, 他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好朋友。1924年孙中 山在广州演讲时强调指出:“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 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 还是在方法。”“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 众人能够共产”。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在 中国人民中是有影响的。这也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历史选择 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社 会 主 义 因 素
资 本 主 义 因 素
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改造甚至 至消灭,从而使中国由新民主主义 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经济条件
•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过渡的经济条 件。 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近代化工业有了一定程 度的发展,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 党对民族工商业采取保护的政策,使濒临危机的民 族工商业得到新的发展,进一步创造了向社会主义 ②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中,不仅有 转变的生产力基础。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 济这些先进的生产力,更重要的还有 处于领导地位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 国营经济。 国营经济是通过没收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接收英美在华企 业而建立起来的。国营经济的建立使 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是实现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最主要经济条件。
政治条件
•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 在中国,哪一种政治势力能够领导人民赢得民主主义革 性质,决定了中国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才 命的胜利,它就能够取得引导中国走何种道路的主导权 能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 晚清时康有为、 梁启超等发动 的戊戌变法运 •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 动有可能引导 盟会以及民国初年由 中国走向资本 同盟会改组的中国国 主义社会。 • 民党,是近代中国的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有可能通过推翻清 政府把中国引导到资 本主义社会。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
社会主 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 兴,特别是苏联在战后 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 展,东欧出现一批新兴 的社会主义国家,亚洲 各国民族民主运动有了 新的发展,给中国人民 带来了希望。 苏联中国建设进行支援
•
西方国家的敌对态度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对我国 的支援也促使了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的内容: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实施,就是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亦称三大改造.
• 首先,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 基础和必要条件.只有加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 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 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 越性. 其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 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的迫切需要.只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之 间的矛盾,解放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 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再次,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 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总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具有现实依据的, 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反映了我国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 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 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各项工作的灯 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 倾或“左”倾的错误。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国际条件
• 西方资本主 当时国际上东西方冷战正炽 义国家 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资 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 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 外交上不承认、经济上禁 运、军事上威胁的政策。 1950年的朝鲜战争,使中 国与西方本就很紧张的关 系更趋紧张。中国不但不 • 可能从西方资本主义大国 获得什么援助,而且连正 常的贸易交往都不可能。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 •
• • •
•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第一个五年计划
成 就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 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 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 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在国 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 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 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 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 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 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 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 由7%降低到l%以下。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经济条件
• 新民主主义社会含有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 经济、带有若干社会主义 民族资产阶级是资本 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义因素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 是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 义因素和非社会主义因素彼此 农民小商品经济建立 素。 斗争着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之 工人阶级领导权、工人阶 上的,所以农民具有 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 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 如果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并取得 是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 最终的主导地位,最后,非社会主 素。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国 家分裂,人民涂炭。五四 运动后,国家情势发生很 大变化,俄国十月革命的 影响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 1921年,中国的无产阶级 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 后,为中国走向社会主义 道路提供了可能。
政治条件
• 但是戊戌维新未能成功。 •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逐渐主导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到抗日战争时期 的敌后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 • 由于中国资产阶级及其 争,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前进 政党的软弱,辛亥革命 的主导力量。最终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了新 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 民主主义社会。取得引导中国走何种道路的主导权 被袁世凯窃夺了。
中 国 社 会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 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物科院1班
第一组
• • • • •
1840——1919 1919——1949 1949年10月 1949——1956 1956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偶然 必然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国际条件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大 多对苏联社会主义表达了好感,他们把 苏联的成功归因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和马克思主义。知识界在对未来中国发 展道路进行思索时,不少人表达了对社 会主义的热切追求,社会主义思想由此 达到高潮。
•
•
1929年—1933年,由美国引起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 世界深陷经济、政治、信仰灾难的恐慌之中,资本主义 的吸引力在危机中不断下降。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资本 主义国家加强了对华经济掠夺,日本则悍然发动侵华战 争。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辉 煌成绩,社会主义的影响力迅速彰显。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态度来看
• 1944年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 大溃败,引起大后方知识界、工业 界人士对国民党政府执政能力的怀 疑。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悍然撕毁 “双十协定”,拒绝组织联合政府, 发动内战,使期望和平的人民和知 识界更加坚定地站在了中国共产党 一边。民主党派纷纷明确表态支持 中共的政治、经济主张。那时,就 连主张第三条道路的知识分子也不 反对在中国实施社会主义的经济制 度。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到 了工农大众的支持,得到了知识分 子的理解,得到了民主党派的拥护。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政治条件
我国执政党的 性质决定了我国 必将成为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
• 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 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政治保证。 • 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 为全国执政党,这是决定中国社会由新 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力量。 •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 民主专政的各级政权和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 保证。 •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 想的指导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 条件。 • 民族资产阶级此时虽然成为革命的对象, 但工人阶级仍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着同它 的同盟关系,从而有利于争取和改造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过 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