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药学解表药
解表药课件-中药学本科十四五教材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故以发散肌表风寒邪 气为主要作用。主治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 身疼痛,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等。部分发散风寒药 分别兼有祛风止痒、止痛、止咳平喘、利水消肿、消疮等功效,又可 用治风疹瘙痒、风湿痹证、咳喘以及水肿、疮疡初起等兼有风寒表证 者。
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 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 • 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也可用治风寒湿痹、阴疽痰核。
• 【用法用量】 煎服,2~10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 【使用注意】 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
喘者均当慎用。
• 4.心悸,奔豚。与甘草、人参、麦冬等同用。
•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 【使用注意】 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
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现代研究】
•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桂皮醛等。 • 2.药理作用:桂枝水煎剂及桂皮醛有降温、解热作用。 • 3.临床研究。桂枝还可用治脑梗死、肺心病、血管神经性头痛、小儿
排脓。
【应用】
• 1.风寒感冒。本品辛散温通,祛风解表散寒之力较温和,而以止痛、 通鼻窍见长,宜于外感风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之证。
• 2.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风湿痹痛。本品辛散温通,长于止痛,且 善入足阳明胃经,故阳明经头额痛以及牙龈肿痛尤为多用。
• 3.鼻渊,鼻鼽,鼻塞流涕。本品祛风、散寒、燥湿,可宣利肺气,通 鼻窍而止疼痛,故可用治鼻渊。
【现代研究】
• 1.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并含欧前胡素、白当归素等多种香豆素 类化合物,另含白芷毒素、花椒毒素、甾醇、硬脂酸等。
中药学

第一章解表药1.麻黄:发汗,平喘,利水。
2.桂枝:助阳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利水,温通胸阳,温中散寒。
3.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
4.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5.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6.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7.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8.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9.白芷:散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
10.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11.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12.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13.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1.薄荷:2.牛蒡子:3.蝉蜕:4.淡豆豉:5.桑叶:6.菊花:7.蔓荆子:8.葛根:9.柴胡:10.升麻:第二章清热药(51味)第一节清热泻火药(8)1.石膏:2.知母:3.芦根4.天花粉5.栀子:6.淡竹叶:7.夏枯草:8.决明子:第二节清热燥湿药1.黄芩:2.黄连:3.黄柏:4.龙胆草:5.苦参:第三节清热凉血药1.水牛角:2.生地黄:3.玄参:4.牡丹皮:5.赤芍:6.紫草:第四节清热解毒药1.金银花:2.连翘:3.蒲公英:4.紫花地丁:5.大青叶:6.青黛:7.穿心莲:8.牛黄:9.蚤休:10.半枝莲:11.垂盆草:12.土茯苓:13.鱼腥草:14.射干:15.山豆根:16.马勃:17.马齿苋:18.白头翁:19.秦皮:20.鸦胆子:21.红藤:22.败酱草:23.熊胆:24.野菊花:25.白花蛇舌草:26.白鲜皮:27.板蓝根:第五节退虚热药1.青蒿:2.白薇:3.地骨皮:4.银柴胡:5.胡黄连:第三章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1.大黄:2.芒硝:3.芦荟:4.番泻叶:第二节润下药1.火麻仁:2.郁李仁:第三节峻下逐水药1.甘遂:2.京大戟:3.红大戟:4.芫花:5.巴豆:6.牵牛子:第四章祛风湿药1.独活:祛风湿,止痛,解表。
2.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
中药学要点归纳概要

1.《中药学》第一章解表药※重点概括解表兼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有麻黄、香薷、浮萍;而解表兼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有麻黄、细辛、紫苏叶。
解表兼能祛风湿或通络散寒的药物: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
解表兼能祛风湿止痛的药物有桂枝、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而解表兼能祛风止痉的药物有防风、蝉蜕。
解表兼能通鼻窍止痛的药物有白芷、细辛、苍耳子、辛夷。
此中辛夷为治鼻渊之专药;白芷芬芳退窍,主入阳明,为足阳明经引经药。
解表兼能利咽的药物有薄荷、牛蒡子、蝉蜕;而解表兼能透疹的药物有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浮萍、胡荽、柽柳。
解表兼能升阳举陷的药物有柴胡、升麻、葛根。
此中柴胡升肝胆之气而有升阳举陷之功,为治疗少阳之要药。
解表兼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有薄荷、柴胡;而解表兼能清热解毒的药物为升麻、菊花、野菊花、牛蒡子。
解表兼能消除水邪的药物:麻黄、桂枝、生姜、香薷、紫苏、细辛、白芷、浮萍。
其余章节兼能解表的药物:大青叶、板蓝根、青蒿、金银花、连翘、独活、广藿香、佩兰、苍术、前胡。
第二章清热药11.※重点概括清热药中,擅长清心火的药物:黄连、栀子、连翘、水牛角、生地黄、淡竹叶、竹叶。
清热药中,擅长清怒火的药物:龙胆草、夏枯草、栀子、大青叶、牛黄、赤芍、黄连、决明子、青葙、密蒙花、谷精草、熊胆。
清热药中,擅长清肺火的药物:黄芩、石膏、知母、地骨皮、金银花、连翘、芦根、天花粉、鱼腥草、射干、山豆根、马勃。
清热药中,擅长清胃火的药物:石膏、知母、黄连、芦根、天花粉、穿心莲、蒲公英。
清热药中,擅长清肠火的药物:黄连、黄芩、黄柏、苦参、白头翁、秦皮、马齿苋、鸦胆量、败酱草、大血藤。
清热药中,清暑热的药物:青蒿、金银花、石膏、绿豆。
清实热又清虚热的药物:知母、生地黄、玄参、牡丹皮、白薇、青蒿、地骨皮、胡黄连。
清热解毒中,兼治湿热泻痢的药物:白头翁、金银花、拳参、马齿苋、穿心莲。
清热解毒中,兼治肺痈吐脓的药物:鱼腥草、金银花、败酱草、蒲公英、穿心莲。
《中药学》_第一章解表药_中医世家

《中药学》_第一章解表药_中医世家第一章解表药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辛能发散,可使外邪从汗而解,故适用于邪在肌表的病症。
也即《内经》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义。
解表药的临床应用,有以下几点:1.感受外邪,具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等表症者。
2.表邪郁闭,麻疹透发不畅者;水肿初期或麻疹初期兼有表证者,以及其它疾病具有表证需要发汗解表者。
解表药虽能透过发汗解除表证,但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气,损伤津液;因此,凡自汗、盗汗、热病伤津以及阴虚发热等症,都应慎用。
跟据解表药的性能,可以分为发散风寒,发散风热两类。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性味多为辛温,发汗作用较强。
适用于感冒风寒,呈现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涕、舌苔薄白、口不渴、脉浮等寒象比较突出的表症。
对于咳嗽气喘、脚气水肿及风湿痛等初起具有上述表症的,也可应用。
麻黄【药用】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及木贼麻黄或其它含麻黄碱的同属植物的草质茎。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
入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及麻疹透发不畅,风疹身痒等症。
麻黄性温辛散,能发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风透疹。
用治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无汗等症,常与桂枝相须为用,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如治麻疹透发不畅,兼有咳嗽气急症状时,可在辛凉透疹药中酌加麻黄,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发散,可收透疹、平喘的效果。
至于用治风疹身痒,可与薄荷、蝉衣等药配伍应用。
2.用于咳嗽、气喘。
麻黄能宣畅肺气而止咳平喘,故临床往往用治外邪侵袭、肺气不畅所致的喉痒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紧迫、胸闷、气喘等症。
如寒邪咳喘,多配杏仁、甘草同用;外有寒邪,内有痰饮,常配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等同用;至于肺热咳喘,常配石膏、杏仁、甘草等同用。
3.用于风水水肿等症。
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利尿,故适用于水肿而伴有表症者,常与白朮、生姜等同用。
常用中药解表药

常用中药解表药
第18页
桂 枝 《名医别录》
2.温通经脉:用于
⑴风寒湿痹证,配附子、甘草,如桂枝附子汤。 ⑵心阳虚之心悸、脉结代,配炙甘草,党参,如炙甘
草汤。 ⑶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少腹痛等,
配伍当归、川芎,如温经汤。 ⑷胸痹,配伍瓜蒌、薤白,如瓜蒌薤白桂枝汤。 ⑸中焦虚寒之腹痛,配白芍,饴糖,如小建中汤。
常用中药解表药
第33页
【相同药品比较】
荆芥 辛 温 肺、 肝
祛风解表
透散力较强,兼透疹消 疮,治疗麻疹初起,疹 出不透、疮疡初起兼有 表证者;
炒炭又能止血,治疗吐 衄下血。
防风 辛甘微温 膀胱肝脾
常用中药解表药
外感表证 祛风之力较强,为“风 风寒、风热均可 药中润剂”, 善治外
感表证兼关节游走疼痛 者; 胜湿止痛,治疗风湿痹 痛;
常与桑叶、蝉蜕、夏枯草等配伍。 ⑵用于肝风头痛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
常配伍石决明、白芍、钩藤等。
常用中药解表药
第58页
菊 花 《本经》
3.清热解毒:用于疔疮肿毒,常与蒲公英、 紫花地丁、金银花等配伍。
常用中药解表药
第59页
菊花
【使用方法用量】 煎服,5~9g。疏散风热 宜用黄菊花, 平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常用中药解表药
第42页
细 辛 《本经》
【用量使用方法】煎服,2~5克。散剂每次服 0.5~1g。外用适量,可研末吹鼻或外敷。
【使用注意】①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之咳忌用。 ②反藜芦。③注意用量。“细辛不过钱,过钱赛 人言”。
常用中药解表药
第43页
(二)发散风热药
【药性特点】多辛劳而偏寒凉,发汗作用 较辛温解表药缓解。 【作用及适应证】发散风热,用于外感风 热所致发烧、微恶风寒、咽干口渴、舌苔 薄黄、脉浮数等及麻疹不透、咽喉肿痛和 风热咳嗽等。
中药学—解表药

中药学—解表药解表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发散风寒药麻黄性能: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1. 风寒感冒。
本品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多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无汗,脉浮紧。
2.咳嗽气喘。
本品宣肺平喘作用强。
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
3.风水水肿。
4.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用法用量:煎服,2~9g。
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桂枝性能: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平冲降气应用:1.风寒感冒。
对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均可使用本品。
2.寒凝血滞诸痛证。
3.*痰饮(引起的眩晕)、蓄水证。
4.心悸(心动悸、脉结代)。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紫苏性能:辛,温。
归肺、牌经。
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
应用:1.风寒感冒。
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闷,用之尤为适宜。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3.食鱼蟹中毒而致腹痛吐泻者。
用法:不宜久煎。
生姜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二温二止)应用:1. 风寒感冒。
发汗解表散寒作用较弱,适用于感冒轻症。
2.脾胃寒证。
3.胃寒呕吐。
止呕功良,素有“呕家圣药”之称。
对胃寒呕吐最为适合。
4.肺寒咳嗽。
5.解毒:解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及鱼蟹等食物中毒。
香薷“夏月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应用:1.风寒感冒。
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者,前人称“香薷及夏月解表之药”2.水肿脚气。
荆芥(介于寒热、表里之间)性能:辛,微温。
归肺、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应用:1.外感表证。
本品药性较平和,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还是风热表证,均可广泛使用。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吐蜓下血。
中药学解表药课件

• 温暖季节及东南地区用量宜小,寒冷季节及西北地区用量可 酌情增大。
• 解表药一般忌用于表虚自汗、阴虚发热、久病体虚及失血等 症。
• 解表药多属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份挥发而 降低疗效。
中药学解表药
45
趣味记忆法
发散风热用升麻,浮萍薄荷桑菊花 柴葛蔓荆牛蒡子,木贼豆豉蝉衣加
1. 生姜——地上部分入药;口诀:薄荷梳头咽真干 2. 桑叶、菊花——桑叶菊花,树瓶清明,花死叶肥皂 3. 柴胡——柴胡解表退热剂,疏肝解郁升阳气
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中药学解表药
29
薄荷、牛蒡子、蝉蜕之比较
• 相同点:疏散风热、透疹、利咽。 • 同中之异:1、疏散之力,薄荷﹥牛蒡子﹥蝉蜕
2、透疹之功,蝉蜕﹥薄荷﹥牛蒡子 3、利咽之效,牛蒡子﹥薄荷﹥蝉蜕
• 不同点:
薄 荷: 清利头目、疏肝解郁,治肝热目疾及肝气郁结证;
牛蒡子: 宣肺祛痰、解毒通便,治肺热咳嗽痰多及便秘;
解鱼蟹毒
中药学解表药
12
生姜 《名医别录》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
中药学解表药
13 13
生姜 《名医别录》
【性味】辛、微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炮制】生用 【作用】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解药毒。
中药学解表药
14
荆芥 《本经》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或花穗。
中药学解表药
胜湿止痛,止痉。
中药学解表药
18
羌活 《药性论》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
【功能主治】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肩背酸痛。
白芷 《本经》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杭白芷的根。
中药学表格归纳

中药学表格归纳一、解表药麻黄与桂枝,均为辛温解表药,常相须为用治疗风寒表证。
但麻黄发汗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无汗证,并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桂枝发汗力缓,外感风寒有汗、无汗均可应用,并能温经通阳,常用于寒凝经脉、痰饮水湿内停、风寒湿痹、胸痹及心悸、脉结代等证荆芥与防风,皆微温,长于祛风解表,既可用于风寒表证,也可用于风热表证,二药常相须为用。
但荆芥轻透力强,更长于发表透疹,并有止血功效;防风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并能胜湿、止痛和解痉,可用于风寒湿痹及破伤风等证。
桑叶与菊花,二药均能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常相须为用治疗外感风热、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等证。
但桑叶疏散风之力较强,并长于清肺润燥,兼能凉血止血,可用于肺热燥咳以及血热吐衄;菊花则平肝明目之力较强,并能清热解毒,多用于肝阳上亢或热毒疮疡。
二.清热药(五)清虚热药三.泻下药大黄与芒硝二药,均能泻热通便,但大黄长于攻下,芒硝长于软坚润燥,二药常相须为用,以增通腑泻热之功,用治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证;二药外用均能清热消肿,可治痈疮肿毒。
大黄清热泻火力强,并能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泻湿热,可用于温病热毒、血热出血、瘀血证、湿热黄疸与淋证等;芒硝长于润燥软坚,多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者,以及常外用于咽喉肿痛、疮疡、目赤等证。
四.祛风湿药羌活与独活二药,均能祛风胜湿止痛、发汗解表,常用治风寒湿痹和外感风寒湿表证。
但羌活气味较浓,发散解表力强,并善治上部风寒湿痹痛;独活气味较淡,性较和缓,长于治下部风寒湿痹痛,其解表之力不及羌活,故有“羌活善治在上在表之游风,独活善治在下在里之伏风”之说,若一身尽痛,则二药常相须为用。
苍术与厚朴二药,均可燥湿,常用于湿阻中焦证。
但苍术为燥湿健脾要药,并可祛风湿、散表邪和明目,可治风湿痹证、风寒表证以及夜盲等证;厚朴燥湿之力不及苍术,但又能行气消积、化痰平喘,可治食积气滞、痰多咳喘等证。
砂仁与白豆蔻二药,均能化湿,行气,温中,常用治湿阻中焦、脾胃虚寒、脾胃气滞证。
中药学课件第一章解表药

散风湿——特点:上 通脑顶,下行足膝, 外达皮肤。
注意:有小毒。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辛夷
散风寒——风寒头痛。
通鼻窍——治鼻渊 要药。
用法:包煎。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
宣散风热——风热表证、风 温初起。
透 疹 ——应 用 : ①风 疹 ,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白芷
散风除湿——特点:味辛而
外散风寒,气芳香而内化水 湿。应用:①风寒感冒,② 湿浊中阻证,③湿盛带下证, ④胃肠型感冒,⑤风湿痹痛 等。 通 窍 止 痛 ——应 用 : ① 风 寒客于阳明经之前额头痛, ②鼻渊头痛,③牙痛等。
消肿止痛——疮疡肿痛。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柴胡
疏散退热——特点:解热效 优,肌表之热、半表半里 之热皆可清退。应用:① 感冒发热,②少阳病之寒热往 来,③疟疾发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阳气下陷之子
宫下垂、脱肛等。 注意:炮制品,禁忌证。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葛根
解肌退热——特点:解肌效
温通经脉—寒凝血 脉证。
通阳化气—阳虚证、 痰饮证等。
注意:阴虚阳盛、孕 妇慎服。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麻黄与桂枝的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二药都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无汗
证,常相须为用。同中之异:其中麻黄发汗力强, 桂枝发汗力弱,然桂枝味甘兼补,又宜于风寒表 虚有汗证。不同点: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点 十分。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中药学-解表药

葛根
• 性味:性凉,味甘、辛。入脾、 胃经 。
• 功能主治:解表退热,生津, 透疹,升阳止泻。
• 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高血压颈 项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 透、热痢、泄泻。
柴胡
• 性味:苦,微寒, 归肝经、胆 经。
• 功能:疏散退热,升阳舒肝。 • 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
麻黄
• 【性味与归经】 辛、微苦, 温。归肺、膀胱经。
• 【功能与主治】 发汗散寒, 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 多用于风寒表实证,胸闷 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 痛,阴疽,痰核。
桂枝
•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 心、肺、膀胱经(发汗力较弱)。
• 【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
• 用于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 血、崩漏、鼻衄
防风
• 【性味归经】味辛、甘,性微 温。 归膀胱、肝、脾经。
•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止痉。
• 【主治】外感表证,风疹瘙痒, 风湿痹痛,破伤风。
羌活
•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 膀胱、肾经。
• 【功能主治】散寒,祛风,除 湿,止痛。
•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 肩背酸痛。
咳嗽、胃寒呕吐;在遭受冰雪、 水湿、寒冷侵袭后,急以姜汤 饮之,可增进血行,驱散寒邪。
香薷
•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胃 经。
• [功能主治] 发汗解表,和中利湿。 • 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
痛无汗,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荆芥
• 性味与归经: 辛,微温。归肺、 肝经。
• 功能与主治:解表散风,透疹, 消疮,止血。
• 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 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 肿,心悸,奔豚。
解表药——精选推荐

解表药解表药⾟温解表1、⿇黄【性味】⾟、苦温。
【功⽤】(1)发汗:⽤于风寒感冒。
配桂枝发汗⼒增强,治重症⽆汗的风寒感冒。
(2)平喘:⽤于实证喘息。
配⽣⽯膏、杏仁治肺热咳喘(如肺炎)。
(3)利尿:⽤于实证⽔肿。
配⽣⽯膏、⽣姜、⽢草治风⽔(如急性肾炎⽔肿)。
【⽤法】1.5~10克。
⽣⽤发汗;蜜炙⽤于⽌咳平喘。
2、桂枝【性味】⾟、⽢、温。
【功⽤】(1)发汗散风:⽤于风寒感冒。
配⽩芍治风寒感冒有汗者。
配⿇黄增强发汗作⽤,治重症⽆汗的风寒感冒。
(2)温化⽔湿:⽤于阳虚不能化⽓之⽔湿痰饮停滞,可配茯苓、⽩术(如五苓散)。
(3)温通经脉:⽤于阳⽓不通或寒邪凝滞之胸痹、风寒痹症、闭经等,可配附⼦、当归、川芎。
3、苏叶【性味】⾟、温。
【功⽤】(1)发散风寒:⽤于风寒感冒,常配荆芥。
(2)解鱼蟹毒:⽤于鱼蟹中毒引起的呕吐腹泻,常⽤紫苏。
【⽤法】5~10克。
解鱼蟹毒⽤30~60克。
4、荆芥【性味】⾟、微温。
【功⽤】(1)发汗解表:⽤于外感风寒,常配防风、苏叶。
(2)理⾎解毒:⽤于⾎蕴热毒之⽬⾚、咽肿、疮毒、⿇疹初起、荨⿇疹等。
(3)祛瘀⽌⾎:荆芥炭能⽌⾎,可⽤于衄⾎(⿐或齿龈出⾎)、崩漏(⼦宫出⾎)、便⾎。
治便⾎常配槐花、侧柏炭。
【⽤法】5~10克。
6、防风【性味】⾟、温。
【功⽤】(1)祛风解表:⽤于风寒感冒,常配荆芥。
配黄芪、⽩术(即“⽟屏风散”),⽤于体虚⾃汗。
(2)祛风湿⽌痛:⽤于风湿痛。
(3)祛风解痉:⽤于破伤风。
【⽤法】3~10克。
7、⽩芷【性味】⾟、温。
【功⽤】(1)散风除湿:⽤于风寒湿盛引起的前额头痛、⽛痛、眉棱⾻痛,常配羌(2)芳⾹通窍:⽤于⿐炎、⿐窦炎、常配苍⽿、⾟荑、薄荷。
(3)消肿排脓:⽤于疮疡肿痛,常配⽠蒌、贝母。
【⽤法】3~10克。
本品温散耗阴,故阴虚⽕旺之头痛忌⽤。
8、藁本【性味】⾟、温。
【功⽤】散风寒,⽌头痛:⽤于外感风寒之头顶痛,可配⽩芷。
【⽤法】3~10克。
9、细⾟【性味】⾟、温。
【功⽤】(1)发散风寒:⽤于风寒感冒或风寒所致的头痛,可配⿇黄、藁本。
中药学药名、药效

1解表药(一)辛温解表: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治风寒表实无汗、肺气不宣、水肿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脉通阳化气,治风寒表实、表虚无汗、经寒月经不调、胸痹痛紫苏:发散风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生姜:发表解汗温中止呕温肺止咳治咳嗽、解鱼蟹、半夏天南星毒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炒炭止血.,治风寒、风热表证、透疹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内风、外风、风湿皆可,风寒、风热表证皆可羌活: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 善治太阳头痛及上半身风湿痹痛细辛:祛风散寒通鼻窍止痛温肺化饮.治少阴头痛、鼻渊、牙痛白芷:祛风解表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治阳明头痛,牙痛.鼻塞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俗称“夏月麻黄”藁本▲发散风寒祛风胜湿止痛治颠顶头痛苍耳子▲发散风寒祛风湿通鼻窍止痛止痒治鼻塞头痛、鼻渊之要药。
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1.1解表药(二)辛凉解表:薄荷:疏散风热利咽喉请利头目透疹疏肝散上焦风热而清热头目、咽喉、透疹、疏肝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下利二便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长于祛风解痉、明目开音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治温病初起的咳嗽头痛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多配伍枸杞子葛根:发表解肌解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为治麻疹、烦渴、泻痢常用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为和解少阳、疏肝解郁调经及升阳举陷之要药。
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升举脾胃清阳之气,治中气下陷常用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止痛主散头面部风热2清热药(一)清热泻火: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 治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清上中下三焦之热。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热润燥消肿排脓,清肺胃之热而生津液润燥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入气分泻火除烦,血分凉血解毒,三焦清湿热利尿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肿块要药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排脓利尿,导湿热从小便出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治心火尿赤与热淋常用竹叶-除热生津,治热病烦渴、心火上炎要药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治热结肠燥便秘2.1清热药(二)清热燥湿: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安胎,除上焦湿热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中焦湿热,治湿热火郁之要药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除下焦湿热。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单味药品种速记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单味药品种归类整理(用于速记)双证执业中药师备考经验:先记目录,再记品种,事半功倍。
第一步:就是要先把目录背熟。
提到药品要能说出分类,提到分类要能说出有哪些药品。
第二步:再对照考试大纲,牢记每个药品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注意事项等。
以下整理归类中药二单味药399个,以供大家记忆。
一、解表药1.辛温解表药(共14个)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细辛,辛夷,白芷,藁本,香薷,苍耳子,西河柳。
2.辛凉解表药(共12个)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蔓荆子,淡豆豉,浮萍,木贼。
二、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共12个)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芦根,竹叶,淡竹叶,夏枯草,决明子,密蒙花,谷精草,青葙子。
2.清热燥湿药(共5个)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苦参。
3.清热凉血药(共6个)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
4.清热解毒药(共30个)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牛黄,鱼腥草,射干,白头翁,败酱草,青黛,重楼,白鲜皮,穿心莲,半边莲,土茯苓,山豆根,马齿苋,大血藤,白花蛇舌草,野菊花,地锦草,紫花地丁,金荞麦,鸦胆子,垂盆草,秦皮,马勃,木蝴蝶,半枝莲。
5.清虚热药(共5个)青蒿,地骨皮,白薇,胡黄连,银柴胡。
三、泻下药1.攻下药(共4个)大黄,芒硝,芦荟,番泻叶。
2.润下药(共2个)火麻仁,郁李仁。
3.峻下逐水药(共7个)甘遂,巴豆,牵牛子,京大戟,红大戟,芫花,千金子。
四、祛风湿药(共25个)独活,威灵仙,海风藤,青风藤,络石藤,雷公藤,防己,秦艽,徐长卿,木瓜,桑寄生,五加皮,香加皮,蕲蛇,乌梢蛇,豨莶草,鹿衔草,伸筋草,臭梧桐,桑枝,川乌,千年健,丝瓜络,穿山龙,路路通。
五、芳香化湿药(共8个)苍术,厚朴,广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
六、利水渗湿药(共20个)茯苓,猪苓,薏苡仁,泽泻,滑石,海金沙,木通,茵陈,萆薢,石韦,瞿麦,萹蓄,车前子,地肤子,冬葵子,通草,金钱草,广金钱草,连钱草,灯芯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叶
• 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寒。 归肺,肝经。
•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 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 有散风除热、清肝明目、清肺 润燥之功效。
菊花
• 性味归经:味辛,甘,苦;性 微寒。归肺、肝经。
• 【功能主治】散风清热,平肝 明目。
• 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 赤肿痛,眼目昏花。
牛蒡子
•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寒。 归肺;胃经。
•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透疹; 利咽散结;解毒消肿。
• 主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 斑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肿 毒。
蔓荆子
•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 归膀胱、肝、胃经。
•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清利 头目。
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 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升麻
• 【性味归经】辛、微甘,微寒。 归肺、脾、胃、大肠经。
• 【功能主治】发表透疹,清热 解毒,升举阳气。
• 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 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 斑;脱肛,子宫脱垂。
蝉蜕
•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 肝经。
• 【功能主治】 散风除热,利咽, 透疹,退翳,解痉。
中药学-解表药
麻黄
• 【性味与归经】 辛、微苦, 温。归肺、膀胱经。
• 【功能与主治】 发汗散寒, 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 多用于风寒表实证,胸闷 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 痛,阴疽,痰核。
羌活
•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 膀胱、肾经。
• 【功能主治】散寒,祛风,除 湿,止痛。
•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 肩背酸痛。
白芷
• 【性味】辛,温。归胃、大肠、 肺经。
• 【功能主治】散风除湿,通窍 止痛,消肿排脓。
• 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 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 肿痛。
细辛
• 性味:气芳香,味辛,微苦。 归肺、肾、心、肝、胆、脾经。
• 功效:散寒祛风;止痛;温肺 化饮;通窍。
• 主治:风寒表证;头痛,牙痛; 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 鼻渊;口疮。
• 主治:鼻渊;风寒头痛;风湿 痹痛;风疹;湿疹;疥癣。
葛根
• 性味:性凉,味甘、辛。入脾、 胃经 。
• 功能主治:解表退热,生津, 透疹,升阳止泻。
• 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高血压颈 项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 透、热痢、泄泻。
柴胡
• 性味:,微寒, 归肝经、胆 经。
• 功能:疏散退热,升阳舒肝。 • 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
• 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 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 眩。
薄荷
• 【性味】辛,凉。入肺、肝经。
• 【功用主治】疏风,散热,辟 秽,解毒。
• 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 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 痛,疮疥,瘾疹。
藁本
• 【性味归经】辛,温。归膀胱 经。
•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除 湿,止痛。
• 用于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 湿肢节痹痛。
辛夷
• 【性味】辛,温。入肺、胃经。 • 【功用主治】 祛风,通窍。 • 治头痛,鼻渊,鼻塞不通,齿
痛。
苍耳子
• 性味:味苦;甘;辛;性温; 小毒。入肺、肝经。
• 功效:散风寒;通鼻窍;祛风 湿;止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