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伏尔泰理性史观
浅释伏尔泰的进步史观
浅释伏尔泰的进步史观
伏尔泰的进步史观是法国式的发展历史主义的代表,他以兼具优雅和动感的哲学语言,诠释进步史,并把进步史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趋势。
伏尔泰认为,世界的未来发展是以抛弃暴力和革命的方式实现的,他最重视的概念是,教育对促进社会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可以通过教育来弥补自身不足,从而获得进步。
他主张,要实现社会进步,需要创立一个适当的高等教育环境,使普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受益于几乎不受限制的言论自由,获得普通教育,在政治、文化等方面有所突破。
伏尔泰注重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他的进步史观采取一种以实践为核心的立场,认为,只有实践,理论才能得以证明。
因此,他主张将概念性的信念和行动相结合,他强调必须从实际出发,倡导实践精神,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总之,伏尔泰的进步史观是一种倡导人类通过教育和实践来实现社会进步的思想,他重视普及教育权利,以让普通老百姓获得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并追求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
因此, 伏尔泰的进步史观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伏尔泰的理性启蒙卓别林中的宗教与自由思想
伏尔泰的理性启蒙卓别林中的宗教与自由思想伏尔泰的理性启蒙:卓别林中的宗教与自由思想伏尔泰(Voltaire)是法国启蒙时代的重要哲学家、作家和文化评论家。
他以其对于理性、宗教和自由思想的独立见解而闻名于世。
伏尔泰对于宗教的态度以及他对自由思想的追求,在卓别林(Charlie Chaplin)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文将探讨伏尔泰的理性启蒙思想,并分析卓别林作品中的宗教与自由思想的关系。
伏尔泰秉持着对理性的崇尚,他认为人类应该运用理性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盲目地相信神圣权威。
他高度批判了教会的权威主义和迫害异己的行为。
伏尔泰主张宽容和相互尊重,他倡导让每个人都有权利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无论这些见解是否与传统宗教信仰相一致。
在卓别林的作品中,尤其是在他的一些喜剧片中,宗教与自由思想也是常见的主题。
他经常以夸张和滑稽的手法嘲讽教会和宗教机构,揭示宗教的虚伪和对人类思想解放的阻碍。
通过讽刺和幽默,卓别林挑战了对宗教的盲目崇拜,倡导个人的自由和思想解放。
伏尔泰和卓别林都是反对宗教独裁的坚定支持者。
伏尔泰在他的著作《信仰的哲学辩护》中明确表示:“只要在一国之内有宗教迫害的声音,那么宗教与宗教之间必然都有迫害的声音。
”他坚信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信仰的自由,而不应该因为宗教信仰而被歧视或迫害。
卓别林也通过他的作品对宗教独裁和压迫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和揭露。
他经常在电影中以滑稽的形象来扮演牧师、修女或其他宗教人士,用喜剧的手法表达对宗教神圣化的质疑,并通过逗笑观众来传达他对自由思想的坚持。
然而,伏尔泰和卓别林并不是简单地反对宗教而已。
他们更关注的是思想的自由和个人权利。
伏尔泰主张人们应该过理性的生活,摒弃无谓的迷信和神秘主义,追求真理和智慧。
他坚信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和开放的讨论,人类才能真正进步。
卓别林也通过他的喜剧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他在电影《现代时代》中塑造了一个机器工人成了一颗被工业社会机器摧残的螺丝钉,透露了他对现代工业化社会的批判,这可以被视为他对现代思维束缚的一种形象化表达。
伏尔泰读后感5篇600字
伏尔泰读后感5篇600字伏尔泰认为理性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即“人依其理性以认识自然,也依其理性以改造社会。
发扬理性,就是推动历史;蒙蔽理性,就是阻碍进步”。
他认为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只有四个时代是理性彰显和值得赞美的时代:希腊时代艺术和科学的第一次繁荣;凯撒和奥古斯都的罗马时代;文艺复兴时期学问、科学和美术重新发展;路易十四时代,“人类理性已臻成熟”。
至于其他时代,世界呻吟在愚昧、野蛮和迷信的统治之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伏尔泰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伏尔泰读后感11875年5月410230日,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维克多1653·雨果,站在纪念伏尔泰百年冥诞的讲坛上,发表了这篇激情澎湃的演讲。
这激昂的演讲,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耳畔响起了雄壮的《马赛曲》,雨果正在讲坛上铿锵有力地演讲着,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200多年前黑暗的法国社会,伏尔泰,“教导人们走向自由”的“法兰西思想之王”,犹如启明星一般,剥开层层乌云,指领人们向着光明,向着希望大步奋进。
他把人们的尊严赋予黎民百姓,鼓舞人民从混沌愚昧中走出来…… 如此荡气回肠!语言有着勇士的激情,英雄的豪迈。
全文让我们一次目睹了两位文学巨匠,世纪英雄。
他们同是思想的斗士,向所有的不平等发出最强烈的抗议。
他们如同黑夜中的明星,让人们在黑暗中见到光明。
他们如同燃烧的蜡烛,用生命来照亮一切,尽力感悟周围的一切。
他们如同罗盘,指引着迷途中失去方向的人。
谁说他们没有力量?他们有无限的力量,那力量是永恒的,不会减少,只会增加,那力量超过千军万马,是如此伟大,甚至超过了上帝,它能让杀气冲气的士兵解甲归田;它可以让唯利是图的地主成为乐善好施的善人,它可以让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浪子回头。
他们感悟了几代人,成就了几代人。
然而我发现,现在的世界,现在的社会,已经几乎没有了伏尔泰、雨果一样的人。
看上去,今天飞速发展的社会,也只是表面的,人们的思想觉悟、素质精神相比之下就差多了,依然有剥削。
伏尔泰的世界史观
伏尔泰的世界史观王琼2011220883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伏尔泰的世界史观提要伏尔泰是启蒙运动史学的代表人物。
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勒高夫把他看成是当代法国新史学最早的“祖先”。
[1]美国的斯塔夫里阿诺斯把今天“研究历史”的全球性方法,看成是“启蒙时代的编史传统”的“恢复”,而伏尔泰的《论各国习俗和精神》和《世界史》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作。
[2]显然,伏尔泰的世界史观在他的整个历史思想中,及在西方的历史思想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全面理解他的世界史观,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沉沦约1个半或2个世纪后又受到重视的现象,对认识西方历史思想史是很有必要的。
一、对地理大发现为史学世界史观提供了客观条件18世纪中,伏尔泰站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立场上,集各种新思想之大成,对地理大发现所造成的对神学的“世界史”观的种种挑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这种回答就形成了伏尔泰的世界史观。
地理大发现对旧的神学的“世界史”观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上:1.为什么世界上存在这么多《圣经》里不曾提到过的人类(美洲印第安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等),他们与已知的欧亚及北非人的关系如何,怎样在世界史著作中表现他们?2.把新“发现”的居民放进世界史是一回事,在世界史中给这些居民以什么地位,或者说怎样去描述他们是另一回事。
正如伏尔泰所说:“耶稣会教士帕尔南曾在中国生活过25载,又精通中国语言和学术,他既不失礼而又蔑视地驳斥了这一切想象之说。
所有到过中国的传教士和中国人,凡是听到有人对他们说西方人们改变了中国这个帝国,尽都付之一笑。
”[3]3.地理大发现所造成的西欧历史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文艺复兴以来人道主义的“人”是一个高度抽象的类的概念,要彻底地贯彻人文主义的原则,就必须承认人类的各部分都是平等的。
不过,西方的历史学中根本不可能贯彻人文主义中所含有的“民族平等”的原则。
西班牙人把西班牙世界帝国的扩大看成最重要的事情,德国人继续把神圣罗马帝国看成世界上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帝国。
智者的锦囊,斗士的武器——浅论伏尔泰与中国文化.doc
摘要:伏尔泰推崇中国文明,他认真研究了中国的儒家思想,热情歌颂中国是一个理性主义国家。
首先,伏尔泰从中国的历史发展中看到孔子儒家伦理精神的力量。
同时,古老的中国文明也是他反对封建天主教会的有力武器。
此外,中国古典哲学与文学使这位大文豪的身上更显智慧的光辉。
中国的古老文明,包括文学、哲学、思想宗教,全方位地影响着伏尔泰的思想,是这位智者前行路上的锦囊;更是他封建思想,竖起启蒙大旗的思想武器!关键词:伏尔泰;中国文化;锦囊;武器在十八世纪的法国文坛上,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堪称当时欧洲思想界的泰斗。
同时他也是一位对中国古老文化深为赞赏,对中国人民怀有友好情谊的大文豪。
伏尔泰推崇中国文明,他认真研究了中国的儒家思想,热情歌颂中国是一个理性主义国家。
从他作品的点滴中,我们可以透视出,这位伟大的文豪对中国文化的热情和赞扬。
首先,伏尔泰从中国的历史发展中看到孔子儒家伦理精神的力量。
他说:“我读孔子的许多书籍,并作笔记,我觉得他所说的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
”他认为,孔子的哲学是一整套完整的伦理学说,教人以德,用普遍的理性去抑制人们的利己欲望,从而建立起和平与幸福的社会。
1987年11月10日,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欢迎李先念时说,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在中国看到了一个理性,和谐的世界,这个世界听命于自然法则且又体现了宇宙之大秩序。
他们从这种对世界的看法中汲取了很多思想,通过启蒙运动的宣传,这些思想导致了法国大革命”。
同时,古老的中国文明也是伏尔泰反对封建天主教会的有力武器。
在宗教信仰上,伏尔泰认为神创造了世界之后就对世界万物及自然规律不再起支配作用,然而现实世界急需“自创”一个理想的上帝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不像法国的基督那样约束钳制人们的思想和自由,甚至是压迫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这时,他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圣贤——孔子!一个现实的鲜活的真正的人,而他的思想教义却开辟了中国自己的宗教:儒教,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开创了和谐富强的文明社会,成就了东方文明!在伏尔泰看来,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
浅论伏尔泰理性史观
浅论伏尔泰理性史观伏尔泰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巨擘,他不仅在文学、哲学、数学诸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史学上也独树一帜,被视为理性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
本文主要简要论述伏尔泰的理性史观。
18世纪是理性主义的世纪,也是理性主义史学在西方史学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所谓理性,狄德罗说“是人类认识真理的自然能力……人的精神不靠信仰的光亮的帮助而能够自然达到的一系列真理。
”理性主义强调科学、文明、开化,相信人的理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反对启蒙的三大敌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蒙昧主义。
作为启蒙思想泰斗和理性主义化身的伏尔泰以其卓越的史才适应了这一时代潮流,成为理性主义史学流派的奠基人。
伏尔泰史学思想的内核是理性。
历史认识中的理性主义原则是他的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
历史认识中的理性原则,是伏尔泰在历史研究中形成的一个观念,其核心是历史研究应当以发掘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理性为宗旨。
在他看来,历史的进步就是理性的发达过程,“人类理性初开时,人们膜拜认为是凌驾于普通能力之上的某种力量……人类理性发达时,人们膜拜万物之主……对于这一重要历史事实,我们不必害怕强调得太过分。
”1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对人类历史的观察上的。
他认为,历史中的杰出人物就是理性的化身,人类固有的朴素的理性,会驳斥迷信的宗教教义。
再者,伏尔泰也发现,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是运用理性战胜宗教迷信和狂妄的过程。
伏尔泰的历史理性主义原则,实质上是启蒙理性在历史认识中的体现。
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具有不同的属性。
首先,他是对迷信的宗教信仰的反叛,第二,它可以指意为获取常识惑真知的途径,如实验和观察的方式或逻辑上有效的论证,就像数学中的论证那样。
2第三,它可以指意为强加于不羁的大自然的秩序。
第四,是一种怀疑或批判精神。
康德认为“理性,乃是一种要把它的全部力量的使用规律和目标都远远突出到自然的本能之外的能力,并且它不知道自己的规划有任何的界限。
但它并不是单凭本能而自行活动的,而是需要有探讨、有训练、有教导,才能够逐步地从一个认识阶段前进到另一个阶段。
论伏尔泰的史学贡献
伏尔泰的史学贡献伏尔泰是世界近代史上著名的启蒙学者,他的名字是和19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它不仅是西方著名的哲学家、政论家和诗人,而且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历史学家,历来被西方学者认为是理性主义史学派的创始人。
他在史学上的卓越贡献,对当时和后世都发生过深远的影响,也是他蜚声文坛,称誉后世的一个重要方面。
伏尔泰他出生于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盛极而衰的路易十四时代巴黎的一个富裕资产阶级家庭。
当时,封建专制的残酷统治与教会的猖獗,使封建制度的腐朽本质日益暴露出来,法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冲破重重阻力,在封建社会的母体内孕育并日益成长壮大,代表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启蒙运动就是从法国发端并弥漫整个欧洲的。
在整个18世纪中,伏尔泰俨然以一位启蒙运动领袖和导师的身份,无情地鞭挞封建王权的黑暗统治,奋起抨击天主教会的野蛮行径,进行了持久而卓有成效的战斗,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他学识渊博,涉猎广泛。
他一生勤奋,不辍笔耕。
仅18世纪末由博马舍汇集出版的他的第一个全集本,就有70卷之多。
其历史著作,最重要的有下列4部:1731年的《瑞典王查理十二传》,这部史书虽然显得不够成熟,但是它鞭辟入里,立论深刻,表达了伏尔泰的反战思想。
《路易十四时代》是伏尔泰20多年呕心沥血之作,历来为西方学者所推崇,被认为是近代法国史学史的第一部历史巨著。
伏尔泰的真正目的是要表现出路易十四时代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成就。
第三部是《论世界各国的风俗与精神》,这是伏尔泰避居西雷期间命篇的。
这是一部从古代世界延伸到伏尔泰时代的世界史,其书以视野极为开阔,立论独具创见和充满睿智而名闻后世。
《彼得大帝统治时代的俄国史》,是伏尔泰晚年移居佛尔纳时的作品,表达他通过“开明君主”改革旧制度的政治思想。
在伏尔泰的上述四部重要历史著作中,充分显示了他那个时代理性主义的批判精神,同时,也是处于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积极进取精神在史学领域中的真实反映。
伏尔泰不仅以上述历史著作为人类史学宝库增添了可贵的财富,更主要的还在于他通过史学实践所揭示出的史学理论,为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伏尔泰历史观的特点的原因 -回复
伏尔泰历史观的特点的原因-回复标题:伏尔泰历史观的特点及其原因探析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历史观,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性的本质。
本文将探讨伏尔泰历史观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一、伏尔泰历史观的特点1. 历史理性主义伏尔泰的历史观深受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这种规律可以通过理性的分析和研究来揭示。
他反对宿命论和神秘主义的历史观,主张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以此理解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变迁。
2. 人性本善的历史观念伏尔泰坚信人性本善,他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基于人类对自由、平等、理性和正义的追求。
在他的历史观中,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的历程,而不是一部充满罪恶和堕落的历史。
3. 批判宗教干预历史伏尔泰强烈批判宗教对历史的干预和控制。
他认为,宗教往往成为阻碍人类社会进步的障碍,因为它常常被用来维护封建特权和压迫人民。
因此,他倡导理性主义和自然法则,以取代宗教的权威和教条。
4. 强调历史的教育价值伏尔泰认为,历史不仅是过去事件的记录,更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积累。
通过研究历史,人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吸取前人的教训,为当前和未来的生活提供指导。
因此,他强调历史的教育价值,主张将历史教育作为培养公民素质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二、伏尔泰历史观形成的原因1. 社会环境的影响伏尔泰生活在一个社会变革的时代,法国正处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使得人们对历史和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伏尔泰的历史观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他对历史的理性主义理解和人性本善的观点,反映了他对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理想追求。
2. 知识背景的影响伏尔泰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思想家,他的知识背景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科学等多个领域。
他的历史观深受这些知识的影响,尤其是启蒙时期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理性主义史学历史进步观点的分析
理性主义史学历史进步观点的分析作者:陈紫威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4期摘要:历史进步性观念是启蒙运动时期一个普遍流行的历史观念,但不同的学者对其观念不同,可以分为断裂式进步观与连续性进步观两类。
本文以维柯、伏尔泰,孔多塞三个人为例,分析三位史学家对历史进步性观点的不同评述。
最后,从整体上简要评述理性史学的历史进步观。
关键词:理性主义史学;历史进步观;维柯;伏尔泰;孔多塞历史进步史观是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史学的重要成果,理性主义史学强调历史过程的发展性和规律性,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
但由于不同学者对古代史的态度不一,就涉及到了历史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问题,出现了断裂式理性主义进步观和连续性理性主义进步观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般认为理性史家有反历史主义倾向,一些学者总是用一种固定的现代化标准来评价历史现象,不认同今天的某些不合理的东西在历史上存在的理由,将历史的进步理解为对过去简单否定,忽视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突出表现为笼统地否定中世纪的制度和文化,如伏尔泰,这即是断裂式进步观,但也有较多的理性主义史学家强调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认为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一个历史时代演化而来,如维柯、孔多塞,这即是连续性进步观。
就个人而言,连续性既表现为历史上的因果联系,断裂式或者说间断性,既表现为不知原因或不知结果的历史发展。
维柯是近代西方最早探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启蒙思想家和历史学家。
维柯认为历史是连续的、进步的,历史的发展是具有普遍性、统一性和规律性。
维柯强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认为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产生都是必然和适时的,一阶段是为后一阶段做准备,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结果,强调因果关系的联系,这类似于德罗伊森的观点。
德罗伊森认为“历史的延续性既不是开端便得以确定、完整无缺的前后排列的一连串事件,也不是设定好结尾的进步过程,而仅仅是未来形式的变化运动,把历史看成前后相续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一桩事件必然导致下一桩事件”[1]。
评价伏尔泰思想总结
评价伏尔泰思想总结伏尔泰(Voltaire)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伏尔泰的思想主要围绕宗教、哲学、政治等领域展开,他倡导的自由、宽容、理性主义等观点深受人们推崇。
伏尔泰的思想以反对宗教压迫和追求宗教自由为核心。
他对于天主教会的强权和教条主义持批判态度,主张人们对宗教教义持怀疑和自由的态度。
他认为只有通过质疑和自由思考,人们才能追求真理和精神自由。
伏尔泰坚信理性的力量,他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使人们摆脱迷信和偏见的束缚,追求真正的幸福和进步。
伏尔泰对于宽容和言论自由的主张也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坚信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且要求社会应该宽容地接受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他的一句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愿意为你捍卫表达观点的权利”体现了他对这一价值的坚持。
伏尔泰认为,对于真理的追求需要人们展开广泛的讨论和辩论,而这种讨论和辩论只有在宽容和言论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实现。
此外,伏尔泰的政治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
他主张君主立宪制,反对专制主义和专制统治。
他认为君主应该受制于法律,政府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实行平等和公正的统治。
他的政治理念对于后世的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体来说,伏尔泰的思想强调理性、宽容和自由。
他主张通过自由思考和辩论来追求真理,倡导宽容和言论自由,坚信平等和法治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于后世的西方文化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理念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然而,伏尔泰的思想并非完美无缺。
他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局限性。
例如,尽管他主张言论自由,但他在某些时候也限制了对宗教的批评。
此外,他对于民众智慧的信任也是有限的,他倾向于视民众为愚昧的群体,认为政府需要有限度地控制和引导民众的行为。
这些局限性不能否认伏尔泰思想的重要性,但也需要我们在评价他的思想时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思考。
219341124_试析伏尔泰宗教史观的主要特征——以休谟为参照
学
研
究
2023年第3期
宗教下判断的标准。
伏尔泰将人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认为宗教
主要起源于原始人对于自然现象的恐惧情感。原
始人知道自己生活在自然界当中,但他们也发
现,除了食物和工具之外,自然界也将不幸赐予
人类。宗教正是在这种消极体验中产生的。伏尔
泰说:“未开化的人看到:他们赖以充饥的果子
腐烂了;大水冲毁了窝棚;雷火焚烧了茅屋。但
何论证进程,而是经由某个更适合于他们天才和
能力的一定思想路线。”
一神教的另一条产生路
径是:随着人性的自然变化,人们通过想象 “抽
象”出至高神或唯一神的观念,达到一种更复杂
的宗教。
但至高神观念从原则上说建立在非理
性的情感之上,因而是一种迷信。在此,休谟坚
定地区分了迷信的一神教 (凡俗人的一神教)和
界整体”这样一个理性认识的对象。
二、高级一神教作为宗教进步的顶点:
以休谟的宗教 “交替盛衰”论为参照
与宗教起源问题紧密相关的,是宗教的发展
规律问题。人类的宗教在产生和演进的过程中,
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而在不同的阶段,宗教具有
不同的形态。历史上有很多宗教都已经消失,还
有不少宗教在原有宗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对
平。
在迷 信 的 一 神 教 中,宗 教 不 断 变 得 抽 象,
开始不适应于想象力,逐渐远离凡俗人对于宗教
的情感需要。这时,凡俗人就希望求神通过派遣
调解人和代理人使神重新实在起来,与人建立起
亲密联系。换言之,多神教重新出现,反映的是
人的原始情感需要;当想象的抽象无法填充由情
感唤起的空白时,人就把 “神的使者”放到唯一
理性启蒙者伏尔泰的启示与争鸣
理性启蒙者伏尔泰的启示与争鸣伏尔泰(Voltaire)作为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对理性思维和智慧的追求,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是对当时封建专制统治的挑战,也是对传统宗教观念的质疑。
本文将从伏尔泰的启示中汲取智慧,探讨他与当时的思想家们的争鸣,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伏尔泰相信理性是人类心智的最高境界,在《人间启示》一书中,他强调了理性对于人类解放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理性追求真理,人类能够摆脱宗教迷信、专制政权及社会不公,实现自由、平等与进步。
伏尔泰提倡思想的自由与多元化,主张言论自由,反对任何形式的思想控制。
这种启示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伏尔泰的理性启示并非没有争议。
与伏尔泰思想相左的另一派别是信仰宗教的神秘主义者。
他们认为人类理性的局限性,以及人类对宇宙和神的理解都是有限的。
与伏尔泰的激进主张不同,他们强调人类应该遵循信仰与传统的指导,而非把一切寄托在理性之上。
这种争鸣使得当时的思想界充满了辩证与对抗,也促进了人们对认识论和哲学问题的深入探讨。
然而,伏尔泰的启示与争鸣并没有止步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它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仍然深远。
首先,伏尔泰对宗教和教权的质疑与批判,为世界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提供了动力。
其次,伏尔泰对个人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坚持,对于现代社会的法治、人权、民主等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影响。
再次,他主张对于不同文化和信仰的宽容与尊重,为世界文明交流与融合打下了基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伏尔泰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一个日益多元的社会中,理性思维和对话交流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伏尔泰提倡的启示成为了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指南。
在公共事务中,我们需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思维,避免被偏见和情绪所驱使。
通过理性的辩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促进互相接纳和和谐相处。
距离伏尔泰作为理性启蒙者的时代已过去了几个世纪,但他的启示和争鸣依然值得我们回顾和思考。
他敢于挑战当时的权威,坚持追求真理和智慧,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伏尔泰历史观的特点的原因
伏尔泰历史观的特点的原因伏尔泰历史观的特点是他对历史的重视和对人类进步的乐观态度。
这种特点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伏尔泰历史观的特点源于他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伏尔泰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他对历史的研究包括对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深入分析,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和原则,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观。
他认为历史是一部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经验的积累,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伏尔泰历史观的特点还源于他对人类进步的乐观态度。
伏尔泰相信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他认为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可以不断改变社会面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对人类的进步充满信心,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努力和智慧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他反对封建专制和迷信观念的束缚,主张人们拥有自由的思想和言论权利,相信这样的自由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伏尔泰历史观的特点还体现在他对历史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的关注。
伏尔泰认为历史不仅仅是为了研究和探索过去,更重要的是为了指导现在和未来。
他主张历史应该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经验和教训,为人们的决策和行动提供指导。
他强调历史的实用性,认为历史的价值在于它对于人们的思考和行动具有指导和启示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为未来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
伏尔泰历史观的特点还体现在他对历史的客观性和中立性的追求。
伏尔泰认为历史应该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不应该受到主观偏见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他主张历史学家应该客观中立地研究历史,不偏不倚地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面貌。
他反对历史的歪曲和篡改,主张历史应该以真实和客观的姿态呈现给人们。
伏尔泰历史观的特点源于他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人类进步的乐观态度,对历史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的关注,以及对历史的客观性和中立性的追求。
这些特点使得伏尔泰的历史观独具特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伏尔泰(Voltaire)是18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之一。
他以批判精神和反对专制主义而闻名,对法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伏尔泰的生平背景、思想主张和影响三个方面,对他的贡献进行探讨。
一、生平背景伏尔泰于1694年出生在法国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他在年轻时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尤其是在文学和哲学方面表现出色。
然而,他在成年后并没有追求政府官职或继承家族产业的传统。
相反,他选择了从事文学创作和哲学思考,成为了一名独立的思想家。
二、思想主张伏尔泰的思想主张可以概括为推崇理性、自由和人权。
他认为,人类应该通过理性的思考来寻找真理,而不是盲从权威和传统。
他批评了当时法国社会的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的教义,提倡全民平等的观念。
他将自由思想视为个体权利的核心,并致力于捍卫人们的自由表达和信仰自由。
伏尔泰特别关注思想言论自由,为此他经常与政府和教会发生冲突。
他发表了大量政治和宗教批评的作品,以挑战当时横行无忌的专制统治和宗教教义。
他的哲学和文学作品鼓舞了法国人民对自由的追求,也为整个欧洲启蒙思想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影响伏尔泰的思想触及了广泛的领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对法国社会的启蒙思想运动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积极参与编纂了《百科全书》,该书成为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标志。
其次,他的思想也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知识分子。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激发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自由思想和反封建主义运动。
伏尔泰的思想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尽管他并未亲眼见证这一历史事件。
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与伏尔泰的思想密切相关。
他为后来法国宪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并被誉为法国革命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此外,伏尔泰对宗教的批判和提倡宗教宽容的立场也影响了后来的思想家。
他的著作《哲学字典》呼吁宗教之间的和平与宽容,倡导公民对各种宗教信仰的尊重。
通过他的努力,法国的宗教观念逐渐趋向于包容与宥解。
综上所述,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以他的批判精神和追求自由的信念,对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化和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doc】浅释伏尔泰的进步史观
浅释伏尔泰的进步史观32?史学月刊2008年第6期浅释伏尔泰的进步史观黄冬敏(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33)[关键词]伏尔泰;理性主义;进步史观[摘要]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领袖,在理性主义启蒙的时代背景与进步观念的影响下,形成其进步史观.他深信社会是进步发展的,历史进步本身的动力来自理性与科学的指导,人类一定会在理性的指引下战胜愚昧,开创美好的未来.其进步史观对当时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中图分类号]K093(565);]356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83—0214(2008)06—0032—06AnExplanationonV oltaire'SHistoricalIdeaofProgressHUANGDong—rain(DepartmentofHistory,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Keywords:V oltaire;rationalism;thehistoricalideaofprogressAbstract:V oltairewasanacknowlegedleaderintheAgeofEnlightenment.Inthe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ofthetime,V oltairewasinfluenceddeeplybytherationalismcombinedwiththeideaofprogress.Then,h eformedthehistoricali—deaofprogress.V oltaireprofoundlybelievedintheprogressofthesociety.Hethoughtthatthe drivingforceforhis—toricaladvancederiveditselffromtheguideofreasonandscience.V oltaire'Sideasaboutprogr esshaveexertedapro—foundandlastinginfluenceonhiscontemporariesandthelatergenerations. 伏尔泰生活时代的法国,正值"太阳王"路易十四去世.后者留下一个经济崩溃,民穷财尽的法国.作为启蒙运动的先锋,伏尔泰深信社会是进步发展的,人类一定会在理性的指引下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开创美好的未来.本文试图探析伏尔泰的进步史观,阐明其进步史观的成因,意义及影响.一整体的人类社会进步观伏尔泰认为人类的进步有其必然性,社会的进步并不意味着道德的堕落,善与理性从遥远的古代就有了,只是在谬误中被压抑了.人类的理性是逐渐获得自由的,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奴役而解放出来,人类的文明是理性从错误和迷信中解放出来的过程.理性必将胜利,整个人类社会在经历动荡祸福的更替后,尽管步履蹒跚,终将朝向一个伟大而完满的方向前进.伏尔泰的进步史观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1.描绘整体的人类社会史伏尔泰认为所有民族的道德观念都是一致的,人性是恒定的,四海皆同,不同的只在于土地和习惯.干差万别的风俗,习惯,法律"构成了描绘世界的画卷"[]'p4船.域外东方文明比《圣经》记载的西欧文明的历程要久远得多,人类的知识是逐步增长的,"心灵的界限处处都有,我们却像孔雀一样骄傲炫耀"[]'p261.伏尔泰在《风俗论》中首先瞩目东方,肯定东①对于伏尔泰史学思想的研究,国内外学界已有很多论述,就其进步史观而言,笔者认为有几个方面:(一)概括介绍,如J.W.Thompson,AHistoryofHistorical Writing,NewY ork:TheMacMillanCompany,1942; MichaelBentleyed,CompaniontoHistoriography. LondonandNewY ork:Routledge,1997;(二)涵盖在文明史,整体史的观点中,如J?H?Brumfitt,V oltaire Historian,London:0xfordUniversityPress,1958;Ka—ren0'Brien,Narrativesofenlightenment:cosmopoli—tanhistoryfromV oltairetoGibb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王加丰:《伏尔泰的世界史观》,载《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4期;(三)个别观点的争辩,如对启蒙史学"反历史"的讨论,展示了伏尔泰进步史观的某些方面;(四) 进步史观专论,更多强调的是杜尔阁和孔多塞,如RobertNisbet,HistoryofTheIdeaofProgress,NewY ork:BasicBooks,Inc.,1980.笔者认为伏尔泰的进步史观既反映启蒙史学的总体特征,也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力图对其进步史观有一总体把握,并阐释其思想形成的缘由及意义.方文明,"东方是一切艺术的摇篮,东方给了西方以一切"r3](p2O¨.他对中国文明推崇备至,赞慕孔子,称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是"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3](p2l.除中国外,伏尔泰还赞叹印度和阿拉伯文明,"马蒙哈里发叫人用几何学方法测量了子午线的一度,以确定地球的大小.在法国,这项测量工作只是800多年后在路易十四时代才进行的"r3](p264.伏尔泰《风俗论》开卷以东方文明为首,具有深刻意义,"第一次,欧洲的标准是由非基督文明的业绩来度量,欧洲必须学会从外部来审视自身"[4](p1O~p∞.这使当时的欧洲人意识到欧洲人的历史不仅仅囿于《圣经》记载的一隅,文明是人类共同开创的.在《风俗论》中,除东方文明外,伏尔泰还详细描述了视域所及的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试图在变幻纷繁的历史变迁与更迭兴替中,使人们认识到人类从谬误中摆脱出来的过程.伏尔泰坚信理性可以引导人类臻于自我完善.通过对查理曼到伏尔泰当时所在的欧洲的历史考察,伏尔泰总结说:"世界这部分地方人口已比过去大为增加,国家比过去文明富庶得多,知识也比过去大大提高."r】]'删'这显示出文明是经过漫长而艰辛的积累,逐步演化而来,伴随着愚昧,残酷与野蛮.2.探析文明④发展的进程伏尔泰不仅描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貌,还力图对文明的生成,发展,衰落等方面作出合理的解释,以呈现令人信服的文明进步的图景.伏尔泰深信文明的生成在于劳作.在《风俗论》中,伏尔泰描绘的上下纵横约900年的历史画卷,着重展示的是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以自身的勤劳,智慧战胜愚昧,残暴和疯狂的百折不挠的气魄.在《彼得大帝统治时代的俄国史》中, 他赞颂了彼得大帝对俄国的改革,使原先落后的蛮族赶上了较高文明的邻邦,表明有价值的生活是由劳动和技能共同缔造的."文明自身就像一座城市,是一件艺术品,通过人类不息的劳作与不竭的创造力,从敌意和冷漠的环境中奋力而出."[]c㈣贯穿历史的主线是人类为文明开化的生活而奋斗的恢宏图景.由此,伏尔泰肯定现代人作出的功绩,否定今不如昔的成见.他评论古今文学艺术,认为高乃依,拉辛胜过古希腊的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德33斯,莫里哀高于泰伦斯]'p1O".《风俗论》中,他很少提及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和哲学,柏拉图被一笔带过,以反衬无以伦比的洛克;l6世纪意大利的绘画,建筑,音乐已经超过了希腊人,而仅仅一个佛兰德省"就比9世纪时整个帝国还要昌盛"[6](.在《路易十四时代》里,他通过对法国的古今对比,赞美了路易十四时代文化科学艺术昌盛的局面,声称"人类的思想取得最大的进步"[]'p4.∞.在古代文明与近代文明的对比中,即使伏尔泰为之倾心的东方文明,在辉煌的路易十四时代面前也黯然失色.波斯的天文学用于占卜算卦; 古老的中华文明停留在原来水准,科技文艺止步不前;而创造科学的印度和勇猛善战的埃及沉沦于轻浮淫乐,贫困与奴役中.伏尔泰自信地宣称:"不论我们谈论亚洲哪一个文明国家,我们都可以说,它曾走在我们前面,而我们现在已经超过了它."[】](m∞'那么,这些昔日先进的古老文明为何在近代衰落下来,为何被西方超越了呢?伏尔泰的观点是,这些文明古国的衰落在于不思进取,不愿突破旧有模式,忽略科技发展,不善于借鉴.以中国为例,伏尔泰探究了先进的中国在近代止步的原因,"一是中国人对祖先留传下的东西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崇敬心,认为一切古老的东西都尽善尽美;另一原因在于他们的语言的性质"r3](p2'.中国人发明了印刷术,却不愿采用西方的活字和铸字技术;火药是中国人制造的,"不过他们只拿火药来制造烟火,用于节Et"r3](p2】.与之相反,原先落后的俄国,在彼得大帝带领下,锐意革新,"20年中,改变了地球上幅员最广阔的帝国的风尚,法律和精神,使用各种办法来改造沙漠,这便是令人敬佩之事"r3](p60.路易十四赞助文艺,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建立强大海陆军,从而使法国睥睨欧洲.3.构建文雅的社会伏尔泰对社会的评判基于一种理想社会.①伏尔泰没有诸如"文明"或"文化"这样的词汇,他知道"文化"这个词,但并不完全是现代意义上的使用.在伏尔泰那里,文明由人类的精神和态度,引导社会生活和行为的方式组成.伏尔泰用"人类精神"来指称这些相关词汇.笔者在文中所指的"文明"是基于伏尔泰"人类精神"这一宽泛涵义而言.参见KarlJ.Wein—traub,VisionsofCulture,Chicago~London: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6.p27,28,67.34人类不止息地奋斗,人类精神冲破愚昧的樊篱持续演进,目的在于获得好的生活,即文明开化的生活.在伏尔泰看来,好的生活包括好的政府,明智的哲学,文学,艺术上好的品味,优雅的举止,丰裕的物质生活及文化的普及.这也是伏尔泰所认为的文明的要素,他用人类精神来指称, 其形象具体化可概括为文雅社会.要使文雅社会得以实现,其中好的政府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制订良好的法律,稳定的秩序,为文明的发展缔造安适的环境.伏尔泰推崇开明的君主制,主张开明的君主对外维护国家的尊严,对内励精图治,奖掖文艺,发展科技,实行宗教宽容.伏尔泰对君主的评价也是以其对文明生活的贡献和取得的业绩为准.由此,他赞颂亨利四世,因其"凭借温和而有效的治理,使社会各等级团结一致,乱党平息,两大教派相安无事, 全国民众丰衣足食"_1](.他颂扬瑞典的克里斯蒂娜,称她是"真正把艺术,礼仪和高尚的社会置于不足道的权威之上的最伟大的范例"_1_(p4"'.他还礼赞中国的雍正,谓其贤明而宽厚.不义的战争和残忍的宗教是文明的两大障碍,如果它们得到消除,那么世界就会迅速取得进步."政权和教权犬牙交错,相互干预,彼此明争暗斗,是祸乱连绵的根源."[6j(p4..国家应在开明的君主治理下,制止战争,实施纯洁宽容的宗教,使人们在文雅的社会中安居乐业.综上所述,伏尔泰虽然没有形成一套明晰的关于文明进步的理论,但其对人类社会取得的业绩和成就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在他的着作中处处显示出:人要借助自己的理性,"从枷锁中解放出来,从机遇主宰中抽身,从进步的所有敌人中解脱出来,以一种坚定而确信的步伐行进在真理,美德和幸福的路途中"[.]'p2.8!这就是以伏尔泰为代表的l8世纪哲人们为之呐喊和奋斗的伟大理想.二理性主义与进步观念的契合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领袖,他的进步观与理性主义密切相关,随着科技的进步,进步观念的确立也深刻影响了伏尔泰进步史观的形成.路易十四统治末年,法国已呈衰败之势,加之天主教会又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激化了本已尖锐的社会矛盾.而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使得资产阶级对封建专制统治日益不满.时代的触角——进步的思想家积极宣传新思想,遂引发影响深远的启蒙运动."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是人类思想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环节."_9](p33法国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发动和领导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造就了法国历史上群星璀璨的时代."启蒙时代"原意就是光明的时代,启蒙思想家们推崇理性,倡导科学文化,批判信仰主义和蒙昧主义,"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口._(p..这种对理性的执着信仰,是l7世纪科学革命影响的结果.培根认为人们在科学方面停顿不前,是因为人们的力量被"古老,权威和同意这三种蛊术所禁制"[n]',解决的办法之一是把"实验的和理性的这两种机能,更紧密地和更精纯地结合起来"_11].知识的正确目的在于增加人们的幸福.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的理论, 他推崇理性,倡导用理性的尺度大胆审查以往的一切知识.对于哲学,笛卡尔认为"它经过千百年来最杰出的能人钻研,却没有一点不在争论中,因而没有一点不是可疑的"_1.](.他以理性的最高权威驳斥经院神学的谬论,其大胆怀疑论对伏尔泰有着一定影响.牛顿的科学思想及试验方法对伏尔泰的进步史观也有很大影响.牛顿的研究目标及其基本前提是找出物质世界的普遍秩序和规律,通过对经验材料的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要得出一些原理,把事实还原成定理."在实验哲学中,命题都从现象推出,然后通过归纳而使之成为一般."_13]伏尔泰受此启发,将自己的撰史思想确定为,关注人类的智慧史,使读者自己判断人类精神的毁灭,复兴与进步,也就是自己发现自我.由此,奠定了伏尔泰历史着作的基调.伏尔泰进步史观的形成还与史学自身发展出进步的史学观念有关.进步的观念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逐渐获得的.远在古希腊时候,赫西俄德就开始吟唱悲观的世界循环论,古希腊思想家试图将永恒理想化,中世纪的演绎推理为赋予人类事件的整个过程以确定的意义,但是历史的发展,是由神明的干预和启示决定的.原罪的学说,成为人们难以逾越的障碍.在中世纪向近代转型时期,在基督教世界中,彼得拉克可能是第一位在着作中表达线形基本观念的人,以此反对历史循环论或周期论[1_j(p25∞.欧洲的海外发现打破了中世纪偏狭的地域观念,人们开始转向异域文明,关注普遍性,对整体文明的关注日益显现出来,出现了很多活泼生动的记载异域民族或者关于欧洲自身通史性的着作.新世界第一位重要的历史学家是彼得罗?马塔尔德?阿尼哀拉(PietroMartired'Anghi—era),他的《新世界数十年}(DecadesoftheNeww_0r)对历史着作史有重要意义,"他的书重要意义在于是近代第一本描绘人们文化的着作,不同于狭隘的政治,宗教编年史"[1_j(p1.∞.新发现的世界里,美洲,南非,亚洲等地的民族历史都受到关注①.第一本关于欧洲扩张的英文着作是理查德?伊登(RichardEden's)在彼得罗?马塔尔德?阿尼哀拉着作的基础上撰写的同名着作,之后是理查德?哈克卢特(RichardHak-luyt)在1588年出版的《英格兰民族重要的航海,航行和发现》(PPrincipalNavigations,V oyagesandDiscoveriesoftheEnglishNa—tion),第一本着名的关于英国殖民地史的着作是约翰?史密斯(CaptainJohnSmith)的自夸而又充满奇异幻想的《弗吉尼亚和新英格兰通史》(GeneralHistoryofVirginiaandNewEng—land)E坫_j(p1.法国关于密西西比河探险的第一部重要着作是马奎特(Marquette)的《航行与发I~}(V oyagesandDiscoveries)E]'p.这些着作不仅仅介绍异域风土民情,还逐渐萌生出一种批判观点,其具有空想主义色彩,寄托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设想.这类着作早期有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弗朗西斯?培根的《大西岛》,德尼?维拉斯的《塞瓦尔兰人的历史》等,在18世纪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中达到顶点.这反映当时人们以自然人来对照欧洲人,称赞科学,宣扬宽容宗教,注目教育,批判等级等,在神学描述与解释之外,另辟新径.与此同时,科学所取得的成就极大激发了人类的自信,科学精神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理性信仰的坚强后盾,"它还在其支持者中间培养起了新的商业生活所需要的一些品质和倾向"m_j(p14.科学革命更加促进了批判一与.1不疑的态度,使进步观念得以确立."在1690~1740年间,启蒙的无限进步观就已经在法国的知识界出35现,而且曾经一度经常成为沙龙中讨论的主题''[】7=(p9¨.正是在理性主义启蒙的时代背景与进步观念的影响下,伏尔泰的进步史观得以形成.三伏尔泰进步史观的意义及历史影响18世纪的欧洲是与伏尔泰的名字相联的.在长达84岁的漫长岁月里,他不只是见证了法国的盛衰荣辱,他更见证了整个欧洲的忧患沧桑.他多姿多彩的一生,令世人惊叹仰慕.恰如雨果所言:"伏尔泰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_j(p1他当世之时,人们亲切地尊称他为"费尔内教长",他辞世之后,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起义的法国人民诚挚地说:"他教育我们走向自由."[1._j(p4∞从他卷帙浩繁的着作里,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景观及他对时代的思考.通过运用理性来研究探索历史的过程,伏尔泰在其史学代表作中处处体现出的进步史观,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1.开辟历史学的研究领域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历史叙述与编纂上还承袭着人文史家的治史传统.这表现出注目于戏剧效果,修辞艺术而不注重事实,倾心于遥远的神话和逸闻趣事,既关注艺术与道德,又津津乐道于宫廷斗争,军事策略,外交阴谋,政治史仍占较大比重.历史叙述覆盖范围仍以欧洲为重,历史编纂体例多为编年史.如大主教博恕埃的《世界史论》,关注点在于上帝的选民——基督教的欧洲.伏尔泰用整体联系的视角来研究人类历史,在《路易十四时代》中,他试图将不同的历史资料纳入到彼此之间的关联中,来体现出一个时代的风貌.他在《风俗论》中,更将视野扩展到已知的世界,研究面广及所述各民族的社会生活景观.他立于一种普遍的来源,试图从人类社会的广阔背景中找人类社会发展的缘由.他在人类发展的总体视域中关注非基督教文明的贡献,将政治史与经济社会发展史结合考察,使得《风俗论》成为"历史写作发展的伟大里程碑".在此意义上,①参见HarryElmerBarnes,AHistoryofHistorical Writing,NewY ork:DoverPublications,INC.,1963. pp136~147.MichaelBentleyee1.,CompaniontoHis—toriography,Routledge:LondonandNewY ork, 1997.p257~259.36?《风俗论》也被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世界史"_15](p.伏尔泰为后来的历史学家们铺垫了道路,拓展了历史的疆界.2.瞩目人类精神史伏尔泰认为研究历史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历史能给人以启发,成为人类精神进步的教育工具.人类可以运用理性来提高自身,减少无知.他区分了三类历史:一是与人类的谬误结合在一起的观念史;二是艺术史,这可能是最有用的,因为它将人类发明的知识与机械论结合起来;第三是自然史,实际属于物理科学,不是历史能正当理解的[]'p4.伏尔泰关注的正是艺术史,即在社会发展全景图示的描绘中,体现人类精神的演进过程.艺术史记载的是人类良好的法律,各种研究机构,科学和艺术的不朽成就."作者将只致力于叙述值得各个时代注意,能描绘人类天才和风尚,能起教育作用,能劝人热爱道德,文化技艺和祖国的事件."[](p1.'对待过去,古希腊人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循环再现的,"如日升日落,四季更迭,一代出生,一代衰朽那样恒久的循环往复"[4](.对犹太人和基督徒来说,过去是一种对未来的允诺,是对神意的终极目的的信仰,因而历史首要的是"一种救赎史"[4](p5'.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史家,注目过去,试图在回归古典中创新.在伏尔泰看来,过去的意义是对近代的一种参照,用来比照近代取得的进步.伏尔泰是"第一个对欧洲崛起时的启蒙叙述作了清晰的详细描述的历史学家"[20_'p2∞,他的历史着作的意图是让读者自己凭借理性去判断文明的进步与人类精神的演进.3.运用理性的分析批判方法伏尔泰在历史的研究中,他把描述与对事件的理智分析结合起来,以此来探明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如他对路易十四时代的考察中,他赞扬路易十四的立法成就,为读者指出科学的发展导致迷信的衰落;在解释文明发展时,他注意探察经济因素,暗示荷兰共和国崛起的经济原因;他理解欧洲价格革命,讨论殖民地对母国的价值; 他肯定在柯尔伯协助下,路易十四商贸政策;他认为奢侈促进工业,赞美物质生活.在文明对比中,伏尔泰并不是简单的薄古崇今,他评判古人是根据其所取得的成就而非古人的名字或者时代,"并非三千年的时间可以令人满意,满意的是事物本身"_2](p1∞'.他既看到今人的业绩,不妄自菲薄,也不拒斥古人取得的成就,使各归其位,鉴赏其各自的优点.本着理性精神研究和思考历史,伏尔泰形成其历史理性思想.伏尔泰相信人类理性的本质会确保人类进步,"理性将使迷信,神示,信仰(唯理主义者眼中的恶魔)所堆积于世间的垃圾涤荡无余"[21](p.对历史的解释,伏尔泰运用理性的分析批判方法,排除了终极原因,只承认存在一个自然神,人类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追求美好的未来及其自身的进步.这就突破了神学史观, 把历史从神学解释中解放出来.伏尔泰由此为l8世纪树立了"经典榜样"[]'p2l.伏尔泰的进步史观对当时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将自然哲学与新的社会哲学结合起来应用于历史写作,从而促成理性主义史学学派或谓之启蒙史家群体的出现_15]'pl4.伏尔泰正是"理性主义历史学派的奠基者"[15_,其追随者遍及欧洲①,如同时代法国的孔多塞,英国的吉本,罗伯逊,德国的施洛塞尔,斯毕特勒,及至现代法国"新史学派"等都受到伏尔泰史学思想的影响[.](p1..但是,由于伏尔泰总是不断批驳,在人们的眼中,他是一位攻击者和嘲讽者.他的进步史观并不成体系,对文明诸多概念并未清晰阐释,他对历史的看法有许多盲点,对一些历史事实的解释也较为简约,因而他的进步史观也受到其他思想家的质疑与批评.同时代的卢梭就否定科学艺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用.而迈斯特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就是摧毁18世纪的思想,他反对理性乃万物主宰的说法,认为天下只有两样永恒的好东西:一是远古,二是非理性[4]'pl.伏尔泰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史家卡莱尔和麦考莱那里也受到冷遇[]㈣拍∞.德国浪漫主义运动时期,从哈曼到谢林,组成了长长的批判名单.在现代的研究中,迈纳克认为伏尔泰以自身所处的文明和机械论思想来思考历史,限定了全部历史的可能性[2.](p77'.温特劳布虽对伏尔泰开创文①G.G.Zerffi描述了1817~1824七年间,伏尔泰着作在欧洲流行的盛况,"超过2,000,000册在欧洲销售". GGZerffi.V oltaire.inHisRelationtotheStudyof GeneralHistory,fromaPhilosophicalPointofView[J].TransactionsoftheRoyalHistoricalSociety,V o1.10,1882,p366.化史领域赞誉有加,但就其史观还是审慎地提出质疑.观念是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在其发展进程中都会有特定的思想类型,形成对生命及价值的思考.伏尔泰的进步史观亦是时代的产物,有其不足与局限.在诸多评议中,笔者赞同《历史学家伏尔泰55的作者布罗姆费特的论见,他指出从《风俗论》的阅读中得到的不是一种无益的感觉, 而是一种关于进步与成就的意识,"这种结果不是起自于对进步的固定的信仰,而是缘之于作者的整体态度"[]'p】".伏尔泰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除晚年稍得安定以外,一生大部分时光是在不断地迁居和流徙中度过.但是伏尔泰对生活总是充满信心,昂然立于时代之颠.他的费尔内寓所成为流放的文人政府,在当时无论对其赞慕或贬抑,他都吸引着人们的视线,"伏尔泰在哪里,哪里就是巴黎"[2.j(.他躬身实践,着书立说,他所积极宣导的启蒙运动,已经成为"西方社会史和思想史的新的开端"[29]∞.他在启蒙运动的实践中所作的不懈努力和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执着信念,一如他着作中体现出的进步史观,即理性会在克服重重阻碍的过程中显示自身,使自我达于完善,社会得以前进.基于此,人们尊称伏尔泰为启蒙运动的导师,他是法兰西的精神之花,一个时代的表征.。
伏尔泰的世界史观
伏尔泰的世界史观王琼2011220883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伏尔泰的世界史观提要伏尔泰是启蒙运动史学的代表人物。
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勒高夫把他看成是当代法国新史学最早的“祖先”。
[1]美国的斯塔夫里阿诺斯把今天“研究历史”的全球性方法,看成是“启蒙时代的编史传统”的“恢复”,而伏尔泰的《论各国习俗和精神》和《世界史》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作。
[2]显然,伏尔泰的世界史观在他的整个历史思想中,及在西方的历史思想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全面理解他的世界史观,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沉沦约1个半或2个世纪后又受到重视的现象,对认识西方历史思想史是很有必要的。
一、对地理大发现为史学世界史观提供了客观条件18世纪中,伏尔泰站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立场上,集各种新思想之大成,对地理大发现所造成的对神学的“世界史”观的种种挑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这种回答就形成了伏尔泰的世界史观。
地理大发现对旧的神学的“世界史”观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上:1.为什么世界上存在这么多《圣经》里不曾提到过的人类(美洲印第安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等),他们与已知的欧亚及北非人的关系如何,怎样在世界史著作中表现他们?2.把新“发现”的居民放进世界史是一回事,在世界史中给这些居民以什么地位,或者说怎样去描述他们是另一回事。
正如伏尔泰所说:“耶稣会教士帕尔南曾在中国生活过25载,又精通中国语言和学术,他既不失礼而又蔑视地驳斥了这一切想象之说。
所有到过中国的传教士和中国人,凡是听到有人对他们说西方人们改变了中国这个帝国,尽都付之一笑。
”[3]3.地理大发现所造成的西欧历史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文艺复兴以来人道主义的“人”是一个高度抽象的类的概念,要彻底地贯彻人文主义的原则,就必须承认人类的各部分都是平等的。
不过,西方的历史学中根本不可能贯彻人文主义中所含有的“民族平等”的原则。
西班牙人把西班牙世界帝国的扩大看成最重要的事情,德国人继续把神圣罗马帝国看成世界上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帝国。
伏尔泰的历史思想
浅论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思想理论【摘要】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先驱,伏尔泰的哲学观点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承认外在世界的客观性。
他赞同洛克的经验论原则,反对不可知论。
伏尔泰对天主教教会做了批判,批驳了主张人们生来就有神的观念的说法。
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是“自然法权论”。
史学上他批判神学史观,并把人类历史当作是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的和比较的研究。
但是伏尔泰的思想有其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性。
【关键字】伏尔泰、启蒙运动、思想理论17—18世纪,欧洲大陆开始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提出了以人的理性和社会正义为核心的理性主义思想追求的是人的全面自由与平等,其矛头直指整个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强调的是国家和整体意志的平等。
因此启蒙运动的批判色彩和理论深度要远远大于文艺复兴,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和舆论上的准备。
伏尔泰(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是著名的诗人、剧作家、作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更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鼓吹者,是启蒙运动的先驱。
维克多·雨果说:“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一、伏尔泰的哲学观点伏尔泰的哲学观点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
在《哲学通信》中,他把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介绍到法国,并批判了各种唯心主义观点。
这本著作成为当时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强大思想武器。
伏尔泰承认外在世界的客观性。
他反对贝克莱的主张;赞成洛克的观点,认为物体的本质在于广袤和不可入性;即使一个人又聋又瞎,只要他有触觉就不会怀疑那些使他感到坚硬的东西的存在。
伏尔泰的唯物主义观点是以自然的形式表现的,恩格斯指出:“公开的唯物主义或自然神论,成了法国一切有教养的青年的信条。
”①伏尔泰认为:“运动并不是凭自身存在的;因此必须求助于一个最初的推动者。
……整个自然界,从最遥远的星辰到一根草芒,都应服从于一个最初的推动者。
”②他承认在客观世界之外有一个上帝,因为“万物都是宇宙中的艺术,而艺术证明创造主的存在。
伏尔泰理性主义史学_杨芳
第26卷第4期2002年7月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S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Vol.26No.4Jul,2002伏尔泰理性主义史学杨 芳(湘潭大学 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5)摘 要: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先驱伏尔泰开创了理性主义史学,提出了理性主义进步史观;他把目光从传统的政治军事史转向文化史,开文化史之先河;他批判了传统的西欧中心论,提出整体史的研究方法;他还首次提出“历史哲学”这一概念。
所有这些思想精华和将其理论付诸实践的两部史著《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使之享有西方“近代历史学的先驱”这一不朽称号。
但是,伏尔泰对人的理性过分夸大和对中世纪的论战性的否定,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史家反击的焦点。
关键词:伏尔泰;理性主义史学;文化史中图分类号:B56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2)04-0053-04一18世纪是理性主义的世纪,也是理性主义史学在西方史学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这里的“理性”按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的说法,是指“人的精神不靠信仰的光亮的帮助而能够自然达到的一系列真理的能力”。
理性主义强调科学、文明、开化,相信人的理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反对启蒙的三大敌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蒙昧主义。
作为启蒙思想泰斗和理性主义化身的伏尔泰以其卓越的史才适应了这一时代潮流,成为理性主义史学流派的奠基人。
(一)伏尔泰开创了理性主义史学,把对封建专制和维护其存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批判作为其理性主义史学的题中之意。
伏尔泰认为理性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即“人依其理性以认识自然,也依其理性以改造社会,发扬理性,就是推动历史;蒙蔽理性,就是阻碍进步”[1]。
因此,他认为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只有四个时代是理性彰显和值得赞美的时代:希腊时代艺术和科学的第一次繁荣;凯撒和奥古斯都的罗马时代;文艺复兴时期学问、科学和美术重新发展;路易十四时代,“人类理性已臻成熟”[2](导言P5-7)。
论伏尔泰的史学思想
论伏尔泰的史学思想
王哲
【期刊名称】《神州》
【年(卷),期】2013(000)011
【摘要】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是世界上一场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启蒙运动中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
伏尔泰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伏尔泰作为启蒙运动的领袖,用他的思想、著作和行动影响这当时的欧洲,也对日后的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伏尔泰在文学、哲学、史学等方面有很专业的水平和造诣,他在史学方面的贡献是开创了理性主义史学,是理性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风俗论》和《路易十四时代》使他在世界上极负盛名。
但他的著作仍然有着时代的印记和限制。
他的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总页数】1页(P210-210)
【作者】王哲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政史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92
【相关文献】
1.论伏尔泰的史学思想 [J], 丁杨
2.略论伏尔泰的历史观——以伏尔泰对博絮埃的基督教神学史观的批判为讨论 [J], 魏凤莲
3.伏尔泰史学思想中的理性论 [J], 林芊
4.伏尔泰史学思想辨析 [J], 汪树民
5.论伏尔泰的史学思想 [J], 王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伏尔泰理性史观
伏尔泰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巨擘,他不仅在文学、哲学、数学诸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史学上也独树一帜,被视为理性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
本文主要简要论述伏尔泰的理性史观。
18世纪是理性主义的世纪,也是理性主义史学在西方史学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所谓理性,狄德罗说“是人类认识真理的自然能力……人的精神不靠信仰的光亮的帮助而能够自然达到的一系列真理。
”理性主义强调科学、文明、开化,相信人的理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反对启蒙的三大敌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蒙昧主义。
作为启蒙思想泰斗和理性主义化身的伏尔泰以其卓越的史才适应了这一时代潮流,成为理性主义史学流派的奠基人。
伏尔泰史学思想的内核是理性。
历史认识中的理性主义原则是他的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
历史认识中的理性原则,是伏尔泰在历史研究中形成的一个观念,其核心是历史研究应当以发掘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理性为宗旨。
在他看来,历史的进步就是理性的发达过程,“人类理性初开时,人们膜拜认为是凌驾于普通能力之上的某种力量……人类理性发达时,人们膜拜万物之主……对于这一重要历史事实,我们不必害怕强调得太过分。
”1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对人类历史的观察上的。
他认为,历史中的杰出人物就是理性的化身,人类固有的朴素的理性,会驳斥迷信的宗教教义。
再者,伏尔泰也发现,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是运用理性战胜宗教迷信和狂妄的过程。
伏尔泰的历史理性主义原则,实质上是启蒙理性在历史认识中的体现。
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具有不同的属性。
首先,他是对迷信的宗教信仰的反叛,第二,它可以指意为获取常识惑真知的途径,如实验和观察的方式或逻辑上有效的论证,就像数学中的论证那样。
2第三,它可以指意为强加于不羁的大自然的秩序。
第四,是一种怀疑或批判精神。
康德认为“理性,乃是一种要把它的全部力量的使用规律和目标都远远突出到自然的本能之外的能力,并且它不知道自己的规划有任何的界限。
但它并不是单凭本能而自行活动的,而是需要有探讨、有训练、有教导,才能够逐步地从一个认识阶段前进到另一个阶段。
”因此,“理性”已成为启蒙时代的精神特征的总结和概括。
从经典启蒙思想家们的论述看,理性的内涵有两个
方面。
一方面,作为一种人类的精神,是知识的结晶,是能正确地反映了事物本质的知识,而非靠神启或宗教现存的迷信知识。
另一方面,它更是体现为是人类的能动的认识能力,人们运用它就能判断,避免盲从,即可达到揭示事物本质和真理。
同样重要的是,在整个启蒙运动中,“理性”常常与启蒙运动的另一个关键词“自然”紧密相连。
3它是启蒙思想中自然神学的基础。
自然神学取代基督教《圣经》的《启示录》而作为主要的宗教证据。
哲学家约翰·洛克声称“自然的作品处处都在充分证明一个神”,如果能够从上帝的创造物知晓上帝,那么证明上帝的存在就无须《圣经》了。
但是不管在这些含义中的何一种意义上,“理性”都是与信仰和迷信对立,是知识和生活实践的指南。
伏尔泰正是在这些方面发展了理性,并抱着这样的思想观念去研究历史,因而在他的历史研究中内含了一个重要的史学思想:历史理性。
历史中的理性,是伏尔泰在历史研究中形成的一个观念,具有明显的认识特征。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历史是可知的。
历史是可知的,这在当时的历史认识中似乎不是问题,然而当它与我们所知的历史是否真实联系起来时,却变成了一个关系历史认识的根本问题了。
正是在回答这一问题中,伏尔泰的历史研究表示出显著的历史认识特征。
他认为,理性既然是一种能动的认识和对真理的一种知识,那么,历史学的使命也就应该是认识历史自身的活动,对历史进行自身的审查,当历史显示出自身的理性时,历史是真实的,也就是可知的。
他从理性概念出发建立认知事物发展的逻辑,“考察人类智慧的自然演进过程”,发现了世界各民族的风俗文化历史的真实内容;发现了历史也就证实了历史。
从这一认识出发,历史是可知的;同时,他的历史研究证实各民族的风俗文化正是人类历史的理性的表现,于是世界各民族的风俗和文化自然过程也就是理性的自然过程。
因而这种理性的过程也就成为了历史。
这里,他用理性将历史本体与历史认识方法论融为一体,使历史的过程(本体)与知识的过程(认识方法)皆成可能,因此,历史是可知的。
2·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伏尔泰在历史研究中找到了历史——人类的风俗的文化,从而确立了历史学的根本属性后,历史是怎样发展的问题便紧接着出现。
基于上述认识,他得出结论:历史的内容和发展就是文化史,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正是在这里,他发现了文明的诸因素的内在联系。
他认为理性存在于一切人类历
史之中,无论是西方社会还是东方社会,由此推论历史的发展是有普遍性的。
并进一步地树立起进步的历史观:历史发展的风俗和文化的内核皆是理性的胜利。
3·伏尔泰史学的一个显著认识特征就是反宗教史观,而对它的判断也是以理性为标准。
他将基督教视为人类生活中落后的和野蛮的东西的一种职能。
从内容上看,宗教迷信是一段人类历史的罪恶史,宗教纷争造成了国家的分裂,造成了中世纪的王权和教权之争所引发的历史血案,宗教阻碍了人类的进步,这些非理性的历史都不是历史。
从认识论上看,以往的历史或由于宗教的目的、或由于认识眼见的狭隘,都没有写出一部真正的世界史。
4迷信宗教最终被人类理性所取代,这就是历史的真正意义。
他的史书中满篇都是对这一主题的历史叙述,或是通过叙述历史来证实这一主题。
伏尔泰作为一名史学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的理论存在明显的缺陷——把理性神圣化和对中世纪的过度贬斥,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结束了一个时代——单纯汇编史料的时代和神意史观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而且还开创了一个时代——理性主义史学的时代和文化史编纂的时代。
总之,伏尔泰的历史研究至始至终都使用理性历史的论点,他所倡导的历史理性的“方式成为启蒙运动历史编纂的一种模式”。
[1]他的历史哲学、他的文化史观,甚至编史原则,都是在理性历史观念的支配下形成的,总汇成他的理性史学思想。
1、4、伏尔泰.风俗论(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P101
2、[6]康德.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A].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P22.
3、汉金斯.科学与启蒙运动[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