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MPNFS模式对糖尿病患者TIR、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MPNFS模式对糖尿病患者TIR、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MPNFS模式对糖尿病患者TIR、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王清春;梁干雄;尚治新;王芳【期刊名称】《齐鲁护理杂志》【年(卷),期】2022(28)16【摘要】目的:探讨MPNFS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葡萄糖范围内时间(TIR)、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将200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两组均采用ipro2专业型回顾式动态葡萄糖检测系统,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MPNFS模式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

结果:干预后,两组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P<0.01);干预后,两组TIR指标高于干预前,葡萄糖波动水平(IQR)、平均葡萄糖值(MBG)、低血糖持续时间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糖尿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DSQL)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MPNFS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自我行为管理能力及血糖范围内时间,解决患者心理问题,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总页数】4页(P106-109)【作者】王清春;梁干雄;尚治新;王芳【作者单位】中山市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相关文献】1.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2.协同护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态、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3.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与其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探讨4.基于循证的自我管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5.基于循证的自我管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理弹性的国内外研究回顾及展望

心理弹性的国内外研究回顾及展望

心理弹性的国内外研究回顾及展望刘伟伟;汪海彬;李梅;黄丽【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年(卷),期】2017(039)001【摘要】It has been40-odd years since resilience research came to be a topic of wide psychological interest. This paper summarizes its concepts, models and measuring instruments by reviewing the previous research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dicating the traits of resilience of specific populations to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resilience and other variables as well as the abundant studies on the intervention of resilience. It speculates thatfuture research will be focused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the refinement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outcomes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心理弹性研究至今有40余年,已成为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文章梳理了心理弹性的概念、模型及测量工具,指出国内外心理弹性研究脉络为:从特定群体的心理弹性特点研究,到探讨其他变量与心理弹性的交互影响,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逐渐丰富。

认为后续的研究大致会集中于理论研究逐渐完善、实践应用更加精细、优化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心理健康状况 及干预的研究进展王印余曾芳段俊国【摘要】 综述了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方法,总结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以及经多种心理干预后的心理变化和疗效变化。

临床医护人员若能熟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评估方法,并进行有效、适当的心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同时增进医患沟通,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心理学评估依据。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心理健康;心理干预;焦虑抑郁;生活质量;临床疗效DOI :10. 3969/j. issn. 1674-9006. 2021 02. 013中图分类号:R774Research progress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and intervention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retinopathy WangYin , Yu Zeng f a n g , Dua n Junguo , Eye Schoo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 Chengdu , Sichua n ,610075)【Abstract 】 It reviewed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ethods ofpat ents w th d,abet c ret nopathy,n Ch,na &summar,ze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psycholog,cal health status ofpatentswthd,abetcret,nopathyandthechangesofpsychologyandtherapeutce f ectaftervar,ouspsy- cholog,cal,nterventons.Ifcln,calmed,calworkerscanbefamlarwththepsycholog,calstateandevalua-t,on methods of pat,ents wth d,abet c ret,nopathy &and carry out e f ect ve and appropr,ate psycholog,calnterventon &wh,chcanreducethepsycholog,calpressureofpatents &promotepsycholog,calrehabltat,on &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clinical efficacy,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and providepsy<hologi<alevaluationbasisfor<lini<almedi<alworkers.【Keywords 】 Diabetic retinopathy ; Psychological health ; ] depression ; Quality of life ; Clinical efficacy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 DR)是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DR 可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害甚至失明,是工作年龄人群致盲的最 主要原因。

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影响研究

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影响研究

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影响研究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糖尿病的管理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等生理方面的干预,心理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压力等会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产生显著的影响。

因此,深入探讨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影响,对于提高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一)焦虑焦虑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由于对疾病的担忧、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面临的并发症等,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长期的焦虑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身体的应激反应,进而影响血糖的控制。

(二)抑郁抑郁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也较高。

糖尿病患者可能因为疾病带来的生活不便、社交障碍、经济负担等原因而感到沮丧和绝望。

抑郁情绪会降低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影响饮食和运动的管理,从而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三)压力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如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等,也会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产生不利影响。

压力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使血糖升高,同时也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应对疾病的能力。

二、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一)情绪波动与血糖当患者处于焦虑、抑郁或愤怒等不良情绪时,体内会分泌大量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

这些激素会促使肝脏释放更多的葡萄糖,同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导致血糖升高。

相反,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助于维持血糖的稳定。

(二)心理压力与血糖长期的心理压力会使身体处于持续的应激状态,导致血糖代谢紊乱。

研究发现,高压力状态下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比例明显高于压力较小的患者。

(三)心理应对方式与血糖积极的心理应对方式,如乐观、自信、寻求社会支持等,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逃避、自责、否认等,则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影响血糖控制。

糖尿病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联性研究

糖尿病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联性研究

糖尿病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联性研究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而焦虑和抑郁是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糖尿病与焦虑抑郁症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旨在综述现有的研究,探讨糖尿病与焦虑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其潜在的机制。

除了概述糖尿病和焦虑抑郁的概念、流行病学数据和病理生理基础外,本文还研究了与两者之间关联的因素,如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最后,我们讨论了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时如何应对焦虑抑郁症状,并提出了一些未来研究的方向。

引言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身体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所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了4.25亿,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糖尿病患者在长期病程中常常伴随着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等。

而除了身体上的问题,糖尿病患者也经常面临精神健康问题,其中焦虑和抑郁症状最为常见。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问题,患者往往感到不安和担忧。

抑郁是一个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患者常常经历情绪低落、对以前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和自我价值感下降等症状。

这两种精神健康问题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也比一般人群高。

研究显示,焦虑抑郁症状不仅会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对他们的自我管理和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方法本综述文章使用了系统回顾的方法,包括文献检索、筛选和数据分析。

我们检索了主要的学术数据库,包括PubMed和Web of Science,并使用关键词“糖尿病”、“焦虑”和“抑郁”来筛选相关的研究。

最终,我们选择了50篇与糖尿病和焦虑抑郁症状关联的研究进行综述。

结果糖尿病与焦虑抑郁症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多个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相比于非糖尿病人群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

一项国家队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得分显著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另外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3.7%和37.8%。

心理健康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评估

心理健康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评估

心理健康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评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监测和控制血糖水平。

除了常规的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心理健康对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评估心理健康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探讨心理健康在疾病管理中的作用。

1. 心理健康与血糖控制之间的关联心理健康与血糖控制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糖尿病患者常常面临着长期治疗的压力和不确定性,这会导致他们处于一种心理紧张状态。

焦虑、抑郁、压力等负面情绪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血糖控制。

一项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症状与血糖控制不良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因此,重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血糖控制至关重要。

2. 心理健康干预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心理健康干预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改善血糖控制。

一项对心理干预和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系统综述研究发现,心理健康干预对血糖控制具有积极的影响。

心理支持和认知行为疗法等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血糖自我管理能力,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促进患者对疾病的接受和适应,从而提高血糖控制的效果。

3. 心理健康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影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表明,抑郁症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具有独立的预测作用。

抑郁症患者更倾向于忽视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如血糖监测、药物使用和饮食控制。

这种自我管理的不足可能导致血糖波动,进而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4. 促进心理健康的策略为了促进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一些策略可以被采取。

首先,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医疗团队,包括医生、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

这样的团队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和应对糖尿病的能力。

其次,提供心理支持和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式。

这种治疗能够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改善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方式。

最后,加强患者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疾病的理解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教育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有效的策略。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绪及预后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绪及预后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绪及预后的影响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

老年糖尿病患者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问题可能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心理护理干预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 减少焦虑情绪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常由于生活方式改变、疾病进展等原因导致焦虑情绪。

心理护理干预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减少焦虑情绪。

研究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显著减少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2. 缓解抑郁情绪
1. 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遵守治疗方案
心理护理干预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教育等方法,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了解糖尿病的知识,有效地遵守治疗方案,控制好血糖水平。

研究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提高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改善预后。

2. 减轻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症状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不良情绪和预后具有积极影响。

因此,医护人员应该积极配合心理学家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提高心理健康和疾病预后。

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

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

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心理弹性,或称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面对压力、逆境或创伤时,能够迅速恢复和适应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心理弹性的定义、特点、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本文首先界定了心理弹性的概念,明确了其内涵和外延。

随后,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了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如人格特质、认知风格等)和环境因素(如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等)。

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包括心理适应、情绪调节、认知重构等方面。

本文还关注了心理弹性在不同人群(如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和不同情境(如学习压力、生活事件、自然灾害等)下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深化对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理解,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也希望能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共同推动心理弹性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二、心理弹性的理论框架心理弹性的理论框架是多维度的,它涉及个体在面对逆境或压力时如何适应、恢复甚至超越的过程。

心理弹性的核心在于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和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

在众多理论中,有几个被广泛接受和研究的框架。

Rutter的心理弹性框架强调了个体特征、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心理弹性的影响。

他认为,个体的心理弹性受到个人特质、家庭支持和社区资源的共同影响。

这种框架强调了心理弹性的多维性和动态性,即心理弹性不是静态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发展的。

Garmezy和Masten的双重过程模型提出了两种心理弹性机制:一是补偿性机制,即个体通过发展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弥补某一方面的缺陷;二是挑战性机制,即个体将逆境视为成长的机会,通过积极应对来提高自身能力。

这一模型强调了心理弹性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即个体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主动地选择和塑造环境。

Luthar的心理弹性再投资模型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面对逆境时重新投资自身资源的过程。

基于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分析妊娠期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基于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分析妊娠期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基于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分析妊娠期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徐俊蓉;顾志霞【期刊名称】《全科护理》【年(卷),期】2024(22)9【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弹性在妊娠期糖尿病(GDM)病人自我管理能力与妊娠结局的中介作用。

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对103例GDM病人进行调查,并随访观察妊娠结局。

分析心理弹性、自我管理能力、妊娠结局间的关系,并分析心理弹性在病人自我管理能力与妊娠结局间的中介效应。

结果:103例GDM病人CD-RISC量表总分为(68.77±8.76)分,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得分指标为65.95%;经随访观察,共有40例出现母体不良结局,30例出现围产儿不良结局;GDM病人CD-RISC得分与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得分呈正相关(P<0.05),而CD-RISC量表得分、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得分均与不良妊娠结局呈负相关(P<0.05);自我管理能力对母体、围产儿不良结局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53,-0.51,通过心理弹性的间接效应分别为-0.23,-0.22,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0.26%、30.14%。

结论:GDM病人心理弹性与自我管理能力呈正相关,二者均与不良妊娠结局呈负相关,且心理弹性在病人自我管理能力与妊娠结局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

【总页数】6页(P1724-1729)【作者】徐俊蓉;顾志霞【作者单位】苏北人民医院建湖分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相关文献】1.基于微信平台的PBL教育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妊娠结局的影响2.基于微信平台的医护一体化干预延伸护理服务对妊娠期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自我管理能力及妊娠结局的影响3.妊娠期糖尿病病人家庭功能、心理弹性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分析4.基于家庭支持的中介效应探讨妊娠期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的关系5.自我效能感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的中介效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型糖尿病病人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型糖尿病病人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型糖尿病病人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病人的心理弹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100名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心理弹性水平、社会支持、疾病认知和治疗满意度等方面。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2型糖尿病病人的心理弹性整体水平较低,其中女性、年龄较大、疾病程度较重、治疗时间较长、社会支持较差的患者心理弹性水平更低。

社会支持、疾病认知和治疗满意度对心理弹性水平有显著影响,其中社会支持对心理弹性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

结论:2型糖尿病病人的心理弹性水平普遍较低,需要从社会支持、疾病认知和治疗满意度等方面加以干预和改善。

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关注和支持,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从而改善其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2型糖尿病;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疾病认知;治疗满意度引言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

糖尿病不仅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心理压力等问题。

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心理弹性水平的了解还不足。

心理弹性作为一种心理适应机制,能够帮助个体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弹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了100名2型糖尿病患者参加调查,包括54名男性和46名女性。

参与者的年龄在35-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3岁。

平均患病时间为7.6年,病情程度不同。

符合以下标准的患者被纳入本研究:1)确诊为2型糖尿病;2)年龄在35岁以上;3)有能力填写调查问卷。

1.2方法本研究采用以下测量工具对受试者进行调查:(1)心理弹性问卷(Conne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

糖病患者中心理干预对血糖控制的影响

糖病患者中心理干预对血糖控制的影响

糖病患者中心理干预对血糖控制的影响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高血糖水平。

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被诊断为糖尿病,使得预防和治疗该疾病成为一项重要挑战。

除了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心理干预方式在糖尿病管理中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糖病患者中心理干预对血糖控制的影响。

一、糖尿病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糖尿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生理变化,还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异常症状,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造成负面影响,也可加重糖尿病的症状。

而心理因素的干预可以减轻这些问题,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二、心理干预的方式心理干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常见的包括心理教育、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和支持等。

这些干预手段旨在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适应疾病,提高血糖控制水平。

1. 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帮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患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疾病,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管理自己的病情。

2.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旨在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习惯,以促进积极的生活方式。

通过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技能,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

3. 心理咨询和支持心理咨询和支持旨在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指导。

通过直接的交流和倾诉,患者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并获得专业的心理支持,提高血糖控制的自信心。

三、中心理干预的效果许多研究表明,糖病患者进行中心理干预后,其血糖控制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通过心理干预,患者更加积极主动地管理自己的疾病,合理控制饮食、运动和用药等,从而稳定血糖水平,并降低并发症风险。

1. 减轻焦虑和抑郁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中心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这些问题。

减轻焦虑和抑郁状态有助于提高血糖控制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管理疾病。

2. 改善自我管理能力中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定期监测血糖和按时用药等。

护理论文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护理论文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摘要:目的:总结对68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的体会。

方法:对68例前来我院进行诊疗的糖尿病患者行治疗前的心理疏导、治疗中的心理护理指导。

结果:68例糖尿病患者通过心理护理指导后对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树立了占胜疾病的信心。

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对患者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患者的健康恢复和维持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心理分析;心理护理;健康教育1 绪论目前内科疾病的病因相对比较复杂,有些疾病尚缺乏特效治疗。

心理护理是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言语、态度、表情和姿势等,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之有利于疾病的好转。

糖尿病是内科一种常见的代谢疾病。

患者的不良情绪,可引发各种并发症而加重病情,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各种不良心理状态,给予正确对的心理护理,使其缓解不良情绪,培养健康心理,提高免疫力,促进血糖标准,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收到良好效果。

现将来我院治疗的大约6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2 临床资料2010年3——11月在我科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约68例,男性56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的35岁,最大的85岁,平均年龄66岁。

大多数患者为复发,少数为初发。

3 心理分析3.1 悲观、自责、内疚此类心态多数发年在中青年患者身上,经过多次检查确诊后,患者逐渐接受患病事实,但得知糖尿病不能根治需终身服药时会情绪悲观,消极厌世,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造成家庭拮据。

害怕因需要照顾给家庭带来困扰而感到自责、内疚。

而他们又正处于学习、创业、的大好时光,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加之必须终生控制饮食,更加重了愤怒的心理。

同时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整日沉浸在悲观的情绪中,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悲伤易泣。

有些糖尿病病人,尤其是患有多种合并症,家庭经济状况不良,医疗保障不遂心意,家人的关心照料不周,心境不好的病人,容易对前途丧失信心,对治疗感到无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不能积极配合,一般不易控制病情,对这种病人一定要耐心劝导,只有排除心理障碍,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阶段性变化及护理对策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阶段性变化及护理对策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阶段性变化及护理对策: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其生物效应降低(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由于病程长,大部分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1]。

因而对抗糖尿病,心理调整很重要。

本文分析糖尿病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并针对性给予有效地护理对策,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好地配合治疗,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标签::糖尿病;心理护理;心理阶段性变化;护理对策糖尿病是一种心身疾病,在治疗方面就要按照心身疾病的治疗方案去治疗,不能仅靠药物。

“心病还需心药医”,心理护理就是很重要的一种“心药“,不仅仅是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糖尿病患者才需要。

只有对糖尿病患者身心同治,才能收到满意疗效。

1糖尿病患者心理阶段性变化1.1病情初期(1)否认。

多数患者认为平时能吃、能喝,身体健康,认为检查结果有误,否认患病的事实,要求再次检查或多家医院检查。

(2)悲观。

通过多次的检查确诊后,病人接受患病的事实,通过对疾病的了解,知道糖尿病为终生不能根治的疾病,特别是较严重的病人,需要每天服药或注射胰岛素,认为自已是个废人,对生活失去信心。

(3)自闭。

有些病人在此期也出现自闭心理。

病人往往封闭自已,不愿与外界接触,不愿多说话。

这样病人无法把自已的感受宣泄出来,容易对遇见的问题用极端方法处理,出现自杀等不可预测的行为。

1.2治疗早期(1)烦躁。

早期治疗中的饮食控制、药物治疗使病人生活习惯突然改变,让病人感到特别的烦躁。

(2)焦虑。

由于害怕疾病,对饮食、运动量调控的经验缺乏,每天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不稳定让病人焦虑,而不良的情绪又造成血糖的波动,形成恶性循环。

(3)敏感。

糖尿病患者在此期,由于对疾病知识的一知半解。

对身体的细微不适过度敏感就担心并发症的出现。

1.3稳定期(1)妥协:在此期的病人,个体治疗方案已确立,病人能配合治疗,适应新习惯,定时的自我检测血糖,经常与医务人员探讨与反馈自身情况,病情较稳定,心情也处于平静。

弹力带抗阻运动与健康教练技术联用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及心理弹性水平的影响

弹力带抗阻运动与健康教练技术联用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及心理弹性水平的影响

弹力带抗阻运动与健康教练技术联用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及心理弹性水平的影响张超华,滕清凤,林红福建省立医院南院产房,福建福州350008[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妊娠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弹力带抗阻运动、健康教练技术干预取得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福建省立医院南院收治的7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均匀划分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前者施以常规护理,后者联合应用弹力带抗阻运动、健康教练技术,对比两组患者效果分析。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采取护理措施后,观察组心理弹性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妊娠糖尿病患者于护理期间联合应用弹力带抗阻运动、健康教练技术有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以及护理满意度,在控制血糖水平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 弹力带抗阻运动;健康教练技术;妊娠糖尿病;心理弹性水平[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23)06(a)-0111-04 Effects of Elastic Band Resistance Exercise Combined with Health Coach⁃ing Techniques on Blood Glucose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ZHANG Chaohua, TENG Qingfeng, LIN HongMaternity Ward, Fujian Provincial Hospital South Hospital, Fuzhou, Fujian Province, 35000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elastic band resistance exercise and health coaching technique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Methods A total of 70 pa‐tients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admitted to the South Hospital of Fujian Provincial Hospital from March 2021 to March 2022 were selected. A random number table was used to evenly divide them into a control group (n=35)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n=35), with the former applying conventional care and the latter applying elastic band resistance exercise and health coaching techniques in combination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blood glucose level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level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nursing measure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elastic band resistance exercise and health coaching techniques during the nursing care of gestational diabetic patients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patients´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has a key role in controlling blood glucose level.[Key words] Elastic band resistance exercise; Health coaching technique;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Pesilience level妊娠糖尿病属于发生率较高的妊娠期并发症,发病机制主要在于产妇于妊娠期内糖代谢异常、机体糖耐量减退,增加了妊娠期并发症发生风险性,如果血糖水平控制效果不够理想很容易出现感染、DOI:10.16658/ki.1672-4062.2023.11.111[作者简介]张超华(1971-),女,大专,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护理。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支持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支持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支持I. 简介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心理健康都带来了挑战。

有许多调查和研究显示,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这些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为了帮助他们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提供相关的咨询和支持变得十分重要。

II. 心理影响及需求1. 理解诊断结果的困惑与接受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疾病,初次确诊可能会给患者带来震惊、担忧和困惑。

此时,他们需要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和支持,以更好地了解所面临的情况,并接受治疗方案。

2. 应对挫折和自责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日常管理会遇到各种挑战,包括血糖控制不佳、饮食限制等,患者可能会感到沮丧和自责。

心理咨询可帮助他们应对这些情绪,并找到积极的解决办法。

3. 焦虑与对未来的不安糖尿病患者面临长期管理和预防并发症的挑战,由此产生焦虑和对未来的担忧。

专业心理健康支持可以帮助他们放松紧张情绪,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

III. 心理健康咨询与支持的作用1. 提供信息和教育通过与专业人士进行咨询交流,糖尿病患者可以获得有关该疾病、治疗方案和管理方法的全面信息。

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增加其对自身情况的掌控感,减少恐惧感。

2. 建立积极的心态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鼓励他们面对困难时寻找积极解决方案,并培养良好的心理弹性。

这种态度将促进患者保持良好心理健康,更加积极面对糖尿病的挑战。

3. 管理情绪和心理压力专业咨询师可以通过提供情绪管理技巧和应对策略,帮助患者更好地处理糖尿病相关的心理压力。

这包括应对焦虑、抑郁和自责等负面情绪,并与他人建立支持性的社交网络。

IV. 心理咨询与支持途径1. 个别心理咨询个别心理咨询是一种一对一的辅导方式,患者可以在私密和安全的环境中与心理咨询师进行面对面或线上交流。

这样的咨询形式可以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需求制定个性化方案。

2. 团体支持团体支持活动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个分享经验、感受彼此支持并互相学习的平台。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糖尿病肾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糖尿病肾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

・134・Modem Nurse,March,2021,Vol.28,No.8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糖尿病肾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姜艳玲摘要目的探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糖尿病肾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本科室2017年11月—2019年01月收治的9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组,2017年11月—2018年4月收治的4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2018年5月—2019年01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导心理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弹性、负性情绪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心理弾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的坚韧、自强、乐观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观察组干预后DASS-21量表的压力感受、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能够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增强患者的心理弹性,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

关键词: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糖尿病肾病;心理护理;负性情绪;随着人们饮食方式的转变、静坐时间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已成为危害我国公民健康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幻o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受临床症状、病情反复、治疗费用等因素的影响,常合并有一定的负性情绪,这对于疾病的治疗十分不利。

心理因素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⑶,近年来临床上越来越关注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在满足生理、安全的基础上,还应该满足归属感与关爱、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该理论已被引入临床应用"勺。

本研究选取本科室2017年11月—2019年01月收治的9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患者心理护理中的指导效果。

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特点及护理对策

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特点及护理对策

6月 我 科 确诊 为 糖 尿 病 的住 院患 者 , 包 括 1型 糖 尿 病 和 2型糖 尿病 。排 除妊娠 期糖 尿病 患者及 有其 他 严 重器 质性 疾病 者 , 如外伤 、 各种 先天 性疾 病者 。
1 . 2 测 量工具
1 . 2 . 1 调 查 问卷 自制 糖 尿 病 患者 基 本 情 况 调查 问卷 , 包括 患者 的一 般生 活状 况 、 疾 病应 对方式 及社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2 5 [ 作者单位 ]陕西省延安市人 民医院 内分泌科 , 7 1 6 0 0 0 [ 作者简介 ] 郭 延玲 ( 1 9 8 0一 ) , 女, 主管护 师.
△示 t 值
蚌 埠 医学 院 学报 2 0 1 3年 1 0月第 3 8卷 第 1 0期 2 . 2 患者 R S A 与基 本情 况的 多 因素 分析 将 R S A
余各基本 资料 R A S 得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 。患者 的婚姻状况及糖 尿病引起 的并 发症对 患者 的心理弹性均 有 较显 著影 响( P< 0 . 0 5一P< 0 . 0 1 ) 。结论 : 在对糖尿病患者的防治 中, 应关 注他们 的生活环境及心理健康 , 增加社会保 障力度 。
1 3 71
人 的帮 助和 监督也 能 提 醒 患 者按 时 服药 , 注 意 生 活 习惯 , 及 时治疗 等 , 使患 者 的治 疗 能顺 利 进 行 。 ( 2 )
量表 的各 因子与糖 尿 病 患者 的基 本情 况进 行 多元 线 性 回归分 析 , 结果 显示 , 患 者 的婚姻 状 况及 糖尿 病 引
[ 关键词 】糖尿病 ; 心理弹性 ; 护理 [ 中国图书 资料分类 法分 类号 ]R 5 8 7 . 1 [ 文献标志码 ]A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在当今社会,糖尿病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影响着众多人的生活质量。

然而,除了关注糖尿病患者的生理健康,如血糖控制、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其心理健康同样不容忽视。

糖尿病患者往往面临着诸多心理压力和挑战,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情绪状态,还可能对疾病的治疗和管理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和抑郁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需要面对疾病的管理、治疗的负担以及对未来健康的担忧,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焦虑可能表现为过度担心血糖波动、对并发症的恐惧等;抑郁则可能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睡眠障碍等。

2、压力与应对困难疾病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饮食限制、定期监测血糖等要求,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一些患者可能在应对这些压力时感到困难,出现逃避治疗、自我管理不良等情况。

3、自我形象和自尊问题尤其是对于需要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可能会因身体上的针孔、携带胰岛素注射器等而感到自我形象受损,从而影响自尊和自信心。

4、社交障碍担心在社交场合中出现低血糖症状、对饮食的特殊要求可能导致患者在社交活动中感到不自在,进而出现社交退缩的现象。

二、心理健康对糖尿病管理的影响1、影响治疗依从性心理状态不佳的患者可能对治疗方案缺乏信心,不按时服药、注射胰岛素,不遵循饮食和运动建议,从而影响血糖控制效果。

2、血糖波动长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血糖代谢,导致血糖波动,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3、生活质量下降心理问题会削弱患者的心理调适能力,降低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使整体生活质量下降。

三、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评估1、心理量表评估常用的量表包括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DQOL)等。

这些量表可以帮助初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2、临床访谈医生或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患者的情绪、认知、应对方式等方面的情况。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应用研究进展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应用研究进展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应用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进行血糖监测、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等管理措施。

除了身体上的管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也需要得到关注和护理。

近年来,心理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将对其进行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心理护理心理护理通过与糖尿病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帮助他们理解疾病的特点和治疗的重要性。

心理护理可以提供相关的教育和指导,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并提供应对困难和挑战的策略。

心理护理还可以通过定期的随访和支持,监测和评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及时调整和改进护理方案[1]。

因此其对于糖尿病患者具有重要的干预价值。

一、糖尿病开展心理护理的价值糖尿病患者面临的心理压力可能来自于疾病的不确定性、长期治疗的负担、并发症的风险和社会心理的影响等。

心理护理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倾听和理解患者的困惑和焦虑,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

心理护理还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干预手段,帮助患者调整消极的思维模式,树立积极的心态,应对心理压力。

糖尿病患者常常面临饮食和运动的限制,这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活动造成了影响。

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提供饮食和运动指导,让他们了解如何在疾病控制的前提下享受生活。

心理护理还可以通过与患者的互动和交流,帮助他们建立支持网络,参与支持小组或社区活动,增强社交支持[2]。

二、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护理的方法(一)提供教育和信息为了提供教育和信息,医疗机构和医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与糖尿病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医生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会诊或电话咨询与患者进行直接交流,解答患者的疑问,并提供专业建议和指导。

这样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对健康的影响,从而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其次,书面材料也是提供教育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关于糖尿病的宣传手册、健康教育册子、饮食指南等书面材料,以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查阅。

心理弹性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全文)

心理弹性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全文)

心理弹性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心理弹性概念心理弹性是个体身上所具备的某种能力或特质,使个风光对危机时可以进展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心理弹性包含各种危险因素与保护性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但危险因子较难统一界定。

Kremer等提出区分明显与较差进展结果无关的因素与较差进展结果有因果关系的危险因素,提供了区分危险因素的框架。

二、心理弹性研究范式及模型目前心理弹性研究范式包括:第一,主效应模式,试图找到心理弹性的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第二,中介作用模型,寻找增强保护因素积极效果或者削弱危险因素消极后果的变量;第三,交互作用模型,试图解释个体和环境对危险因素调节作用的过程。

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以Grmezy,Msten,Tellegen提出的三个模型最具代表。

补偿模型强调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的共同作用。

挑战模型认为危险因素和进展结果之间是曲线关系。

条件模型认为存在一些可以调节或减少危险因子对进展结果产生消极影响的因子。

三、心理弹性干预研究西雅图社会进展工程致力于防止和减少儿童危险行为、违法违纪及其他行为问题。

领先计划适用于学龄前阶段致力于提高贫困及其他社会弱势儿童的能力。

心理干预实验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干预在什么时候介入最有效,但无法解释一个因素如何起作用和起什么作用。

四、心理弹性测量1.国外心理弹性测量工具。

Wgnild和Young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le),建立在对成功应对重大挫折人士访谈的基础上。

Block和Kremn编制了自我弹性量表(Ego Resiliency Scle),用来测量个体心理弹性特质。

Prince-Embury 编制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y Scles for Children nd dolescents),此量表对于临床工XX、学校心理学工XX、社会工XX以及咨询人员都非常理想。

Connor和Dvidson编制了CD-心理弹性量表(CD-Resiliency Scl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一种高患病率的慢性终生性疾病,给部分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随着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出现,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心理弹性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成为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也从新的视角为研究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开辟了新思路。

该文对国内外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的研究和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标签:糖尿病;心理弹性;综述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1.6%。

血糖控制不佳、昂贵的治疗费用、并发症的产生以及长期的自我行为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患者的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使其产生焦虑、痛苦、抑郁等负面心理状态,研究发现有20%的糖尿病患者有焦虑症状,有抑郁症状的患者高达33%[1],而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治疗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广大学者的重视。

近年来,心理弹性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成为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弹性也受到了关注,学者们发现心理弹性水平和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弹性,对实施心理护理,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道如下。

1 心理弹性的概念
心理弹性(resilience)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最初致力于研究经历创伤或灾难的儿童和青少年。

心理弹性的理论和模型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研究对象也逐渐扩展到了成人和一些经历慢性压力的特殊人群。

然而由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视角不同,至今未对其做出明确和统一的定义。

Luther[2]认为,心理弹性是在经历重大创伤或逆境时积极适应的一个动态过程。

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在逆境中生存发展复原的能力,并认为心理弹性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可以通过学习和培养发展起来[3]。

美国心理学会认为心理弹性是对困难的反弹能力,是在經历创伤、逆境、或其他重大压力事件时,个体能够正确面对和较好适应的过程[4]。

迄今为止,心理弹性的定义主要分为3类,即能力性定义、结果性定义以及过程性定义。

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心理弹性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2 心理弹性的测量工具
2.1 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SC)
该量表是由Connor和Davidson共同编制,广泛应用于社区人群和临床患者中。

该量表分为能力、忍受消极情绪、积极接受变化、精神信仰和控制5个维度,共有25个条目,总分为0~100分,Cronbach’S a系数为0.89,重测信度为0.87。

中文版的CD—RISC量表是我国学者于肖楠翻译并修订的,Cronbach’S 系数为0.91 ,仍包含原量表的25个条目,由原来的5个维度改成坚韧、乐观和自强3个维度。

雷阳等[5]做了中文版量表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信效度分析研究,说明该量表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状况的调查工具。

2.2 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
由Friborg等于2003年编制,共23个条目,包含5个维度分别为个人能力、交际能力、家庭凝聚力、社会支持和人格结构,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7~0.90。

国内有学者在此量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订,编制了一些测量特定人群心理弹性的量表,如中国护士心理弹性量表,包含家庭凝聚、社会资源、对未来的计划等5个维度,共19个条目。

2.3 心理弹性量表(RS)
该量表是应用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心理弹性量表,由Wagnild和Young 编制,Cronbach’S a系数为0.91。

共有25个条目,包含个人能力、对自我和生活的接纳2个维度,采7级评分法,总分为25~175分。

3 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
3.1 研究方向
国外学者开创了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研究的先河,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不少研究,相关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了解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弹性状况以及负性情绪、身心健康状况、可能面临的压力性事件等。

2012年Nawaz A[6]研究了242名糖尿病患者,通过对患者心理弹性和生活质量状况的测量,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弹性和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②发掘和分析可能影响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的相关因素。

③心理弹性的干预性研究,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目的性的干预措施来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

国内对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的研究主要在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上,对糖尿病心理弹性的研究则刚刚起步,主要集中在了解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弹性状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3.2 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
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两种,即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而保护性因素是心理弹性研究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心理弹性的动态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它又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部分。

3.2.1 内部因素①个人特质。

综合国内外既往的研究发现一些个人特质如人格、自我效能、心理因素和心理弹性水平密切相关,国外的研究[7]发现不同的人格对心理弹性的影响不同,五大人格中的神经质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而责任感、外向性与之呈正相关。

应对方式。

②应对方式体现了个人处理问题和困难的态度和能力,不同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心理弹性水平,正确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弹性
起着保护作用,Joyce[8]研究发现消极应对的糖尿病病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较低。

3.2.2 外部因素社会支持通常指来自家庭、组织、朋友等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与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密切相关,在Mostafa等[9]的研究中发现家庭的支持是糖尿病患者的保护性因素,家庭支持程度高的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高的可能性越大。

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建立了糖尿病患者交流互动的组织和团体,定期组织活动,分享糖尿病自我管理的经验,同时糖尿病健康教育也由最初的课堂教育发展到了同伴支持教育、看图说话等教育模式。

3.3 研究展望
国外关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弹性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取得一定进展,而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才刚刚开始,随着糖尿病心理弹性研究的不断进展,未来研究的内容会更加深入和全面,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层面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弹性进行研究,如开发适用于我国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的测评工具;探索各个保护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积极开展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的干预性研究;随着糖尿病病情的发展对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进行长期纵向的动态追踪调查等等,以期通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弹性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Li C,Barker L,Ford ES,et al. Diabetes and anxiety in US adults:findings from the 2006 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 tem[J].Diabet Med. 2008;25(7):878-881.
[2] Luthar SS,Cicchetti D. 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s and social policies. Develop Psychopathol 2000,12(4):857-885.
[3] Wemer EE.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J].Am Psychol Soc,1995,4 (3):81-85.
[4]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The Road to Resilience:What Is—Resilience[EB/OL]. [2010—12—20].Http:///Help center/Mad—Resilience. Aspx.
[5] 雷陽,张静平.中文版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0):1188-1193.
[6] Nawaz A,Malik JA,Batool A.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c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diabetics[J].Coll Physicians Surg Pak. 2014,24(9):670-675.
[7] Campbell—Sills L,Cohan SL,Stein MB. Relationship of resilience to personality,coping,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young adults [J]. Behav Res,Ther,2006.4(4):585-590.
[8] Joyce P. Yi,Peter P. Vitaliano,. The role of resilience on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physical health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J].Br J Health Psychol,2007,13(Pt 2):311-325.
[9] Mostafa Bahremand,Alireza Rai,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unctioning and Mental Health Consider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Resiliency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J].Glob J Health Sci,2015,7(3):254-2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