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我国严重创伤分级救治体系建设

合集下载

严重创伤患者和创伤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

严重创伤患者和创伤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

严重创伤患者和创伤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简介本指南旨在提供严重创伤患者和创伤救治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指导,旨在提高创伤救治水平,减少患者死亡率。

1. 创伤救治中心建设1.1 设立条件- 创伤救治中心应具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

- 人员配置应满足专业要求,包括骨科、神经外科、急诊医学等专业医生和护士。

1.2 建筑设计- 创伤救治中心的建筑设计应符合相关标准,保证安全和便利性。

- 应设置紧急通道和适应特殊需求的设施,如残疾人通道、无障碍设施等。

1.3 管理机制- 创伤救治中心应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包括指挥体系、人员培训、信息化管理等。

- 需制定应急预案和流程,确保高效救治和应对突发事件。

2. 严重创伤患者抢救管理2.1 院前抢救- 创伤救治中心应与急救中心紧密合作,提供高效的院前抢救服务。

- 应设立24小时急救电话,提供紧急医疗指导。

2.2 院内抢救- 创伤患者抢救应迅速有效,依据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处理。

- 重症创伤患者应快速转入重症监护室,并进行多学科团队协作治疗。

2.3 抢救措施- 对创伤患者应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处理并解决伴随问题,如出血、气道阻塞等。

- 手术治疗应尽早进行,确保最佳救治效果。

3. 创伤救治中心的维护与改进3.1 质量控制- 创伤救治中心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评估指标的制定和医疗质量监测。

- 需进行定期的内部评估和外部质量审核,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3.2 学术研究与教育培训- 创伤救治中心应积极参与学术研究,推动创新和进步。

- 需加强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

3.3 数据管理与信息化- 创伤救治中心应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包括患者信息、治疗方案和效果的记录和分析。

- 需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共享。

结论本指南提供了严重创伤患者和创伤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的指导原则,帮助提高创伤救治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救治服务。

创伤救治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创伤救治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创伤救治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

近年来,我国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创伤救治中心的建设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为提高创伤救治水平,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加强对创伤患者的救治和康复,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建设目标。

1. 建立综合型、规范化创伤救治中心,提高创伤救治水平;2. 提高创伤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3. 促进创伤救治科研和技术创新;4. 加强创伤救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

三、建设内容。

1. 建立规范化创伤救治中心。

(1)引进国际先进的创伤救治理念和技术,建立规范的救治流程和标准化操作规范;(2)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设施,包括手术室、ICU、急诊救治区等;(3)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包括外科、骨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等,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救治服务。

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引进高水平的创伤救治专家和技术人才;(2)加强创伤救治专业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3)建立创伤救治专业学术团队,促进科研和技术创新。

3. 推进信息化建设。

(1)建立创伤患者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2)建立远程医疗平台,实现远程会诊和救治指导;(3)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创伤救治效果评估和质量监控。

四、实施步骤。

1. 确定建设规划和目标,制定详细的建设方案和时间表;2. 筹措资金,包括政府投入、社会捐助和医疗保险资金;3. 开展先期工作,包括场地选择、设备采购、人才引进等;4. 建设中心,包括医疗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等;5. 进行试运行和评估,完善救治流程和技术标准;6. 正式投入运营,开展创伤救治工作。

五、保障措施。

1. 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创伤救治中心的建设和发展;2. 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创伤救治中心的建设和运营经费;3. 加强监督和评估,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确保创伤救治中心的正常运行和服务质量。

六、预期效果。

推进创伤中心建设与分级救治提升创伤救治水平

推进创伤中心建设与分级救治提升创伤救治水平

推进创伤中心建设与分级救治提升创伤救治水平1 创伤危害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创伤发生率逐年增高,已成为我国人群最常见死亡原因之一,在45岁以下人群死因中居首位。

当前,道路交通伤和高处坠落伤等高能量致伤因素是创伤主要致伤原因,导致多发伤和创伤危重症发生率高,增加了创伤救治难度,以致多发伤和创伤危重症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1-2]。

创伤不仅严重影响我国居民身心健康,而且社会负担极其严重,成为我国重要的卫生和社会问题,每年造成的直接医疗费就达650亿人民币,而随之的康复及早死、残疾或功能丧失更是消耗着巨额的费用,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我国创伤医疗救治特点、现状(1)严重创伤患者有三个死亡高峰第一个死亡高峰于伤后数分钟,约占死亡人数的50%,这部分患者在现有医疗技术条件下难以救治;第二个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1~3 h,约占死亡人数的30%,大多数死于创伤失血性休克,如抢救及时,可免于死亡;第三个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数天或数周,约占死亡人数的20%,死亡原因主要是创伤后脓毒症和感染,其发生原因主要是低氧血症和脓毒症等严重病理生理紊乱未得到及时纠正。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创伤发生后1 h内患者若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救治,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创伤患者的早期死亡,也能明显降低创伤后脓毒症和感染发生率,将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反之,病死率将大大提高。

因而创伤发生后第1小时又被称为“黄金1小时”[3-4]。

(2)严重创伤的临床特点要求创伤救治的及时性目前国内大多数地区城市,尤其是边远及农村、山区、矿区等的创伤医疗急救时间长,难度大,以致严重影响救治的质量。

有些地区不同程度存在急救网络划分不够合理,急救到达时间长,院前和院内急救的衔接环节断链等问题。

另外,不同系统的各种救治体系和网络之间不能衔接,造成救治脱节和资源浪费。

(3)创伤救治的整体性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与整合:即综合权衡各系统损伤的救治,提升效率和减少误诊和漏诊。

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创伤是一种古老的疾病,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伤非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成为现代发达社会的常见疾病之一。

但随着社会的安宁、战争的减少、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创伤的致伤因素、致伤机理、致伤人群、致伤部位与程度等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与之相对应的创伤救治策略与组织也发生了改变。

在面对现代创伤时该如何给予及时而有效的救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很显然,这一问题的改变需要卫生行业、医疗机构、医生的协同推动,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顾此失彼。

1我国创伤流行病学现状创伤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WHO健康报告显示2013年创伤导致的死亡人数约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10%。

WHO还预测创伤将与心血管疾病和精神疾病一起成为2020年人类的前三位死亡原因[1]。

创伤在我国居民死因中的排序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20世纪50年代居第九位,70年代居第七位,到了21世纪已稳居前五位[2]。

更令人担忧的是青壮年是创伤的好发人群,易造成幼年丧父、中年丧偶和老年丧子的悲剧。

中青年人群作为社会及家庭的中坚力量,突发创伤导致的死亡对社会及家庭都是沉重的打击,带来的精神及经济上的负担居所有疾病之首。

最新发布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15~50岁中国居民每10万人中就有197人死于创伤,仅次于恶性肿瘤位列该年龄段疾病病死率排名的第2位[3]。

笔者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近8年收治的创伤患者的统计分析也发现,21~30岁、31~40岁和41~50岁是创伤的三个高发年龄段,三者之和约占到总创伤患者的80%。

2000年以前道路交通伤害的伤亡人数以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上升,在2003年首次超过自杀成为我国第一伤害死因,之后的十余年其一直都在创伤致伤因素中占最大比例。

在总的疾病谱中,交通伤也从1990年的第10位跃升到2013年我国人群死因的第3位[4]。

官方报道2012年我国交通事故伤亡人数超过30万,且其中死亡人数比例达到21%[5]。

创伤急救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创伤急救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在严重创伤救治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救治规范和救治流程,
在救治过程中缺乏院前与院内统一的创伤伤情评估方法,缺乏有效的预警分级系统。
院前与院内缺乏有效的衔接
院前急救人员也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专业培训
我国创伤急救医疗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创伤急救医疗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01
目前国内各大城市都缺乏高质量的创伤中心 创伤的救治基本上是依靠医院的各个外科。
一问:伤情(了解受伤的时间,受伤原因及外力性质与方向,受伤时的体位、姿势、或动作)、受伤部位及伤后做过何处理;
二看:意识、面色、呼吸、瞳孔及伤部情况;
三摸:皮肤温湿度、腹部压痛、反跳痛及四肢有无异常活 动;
四测:血压、脉搏、呼吸及体温;
五穿刺:对疑有胸腹伤者进行胸腹穿。
接诊五步:
Glasgow昏迷分级(GCS)
总结,点评。
3
2
1
4
5
演练的组织
01
急诊医生和护士
02
普通外科
03
骨科
04
麻醉
05
重症监护部
06
创伤护理协调员
07
创伤专家
08
放射科等
TRAUMA TEAM成员组成
急诊:负责最初的评估、复苏和内部协调启动创伤呼叫.
O&T:负责评估和管理脊椎和肢体创伤.
ICU:气道管理和评价协助后续ICU护理,协助 困难病人建立静脉通路和镇痛、镇静.
创伤急救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谢佩玲
01
02
03
04
完善创伤急救医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创伤急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他山之石——介绍香港创伤急救体系

国家卫健委创伤中心法规

国家卫健委创伤中心法规

国家卫健委创伤中心法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创伤救治水平,减少创伤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国家卫健委最近发布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卫生健康部门创伤中心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

该指导意见旨在规范和加强我国创伤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实现创伤患者从事故现场到治疗康复全过程的优质服务。

一、创伤中心的定义创伤中心是经过专业认证的单位,致力于提供高效、规范、协调、安全的急救、救治、康复服务,旨在提高创伤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创伤中心采取多学科合作模式,由外科医师、骨科医师、神经外科医师、心胸外科医师、呼吸科医师、重症医学科医师、影像医师等多学科医师组成,实现患者全方位治疗。

创伤中心根据其医疗技术水平和能够提供的医疗服务范围,分为三个级别:一级、二级和三级。

其中,三级创伤中心是具有最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创伤中心,通常是大型综合性医院的一部分。

创伤中心建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 设立独立的一级或二级救治室或集中救治区域,设有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呼吸支持室、放射诊断室、实验室和药房等区域,必要时可设立独立的创伤科病房。

2. 尽量减少创伤患者的转运时间和转运次数,加强与野外救援组织的合作,建立联网急救预案,实现高效、快速、安全地转运患者。

3. 为创伤患者开展启动快速损伤评估和处理、评分评估、危重症护理、多模式疼痛控制、康复治疗等具体服务。

4. 安排并培养相应的临床急救人员,建立完善的急诊抢救团队,可按照患者病情、人员和设备条件等要素,分级组织急救特需专家团队和医院绿色通道。

1. 遵守国家、地方和相关部门对创伤中心建设的各项法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不得以任何理由降低标准或违法操作。

2. 加强组织领导,实行长期稳定的人员安排和培训制度,保证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

3. 建立随时应对的应急预案,持续加强抢救机构的施救能力、医疗资源的配备、应急物资的储备和设备的更新等方面,保证创伤救治作业的顺利开展。

4. 完善创伤案例收集和管理体系,加强和其他医疗机构、野外救援组织的联结,实现所有医疗机构和救援组织的互通互链,提高信息共享度和管理效率。

推进创伤中心建设与分级救治提升创伤救治水平

推进创伤中心建设与分级救治提升创伤救治水平

推进创伤中心建设与分级救治提升创伤救治水平作者:白祥军,高伟,李占飞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年第06期1 创伤危害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创伤发生率逐年增高,已成为我国人群最常见死亡原因之一,在45岁以下人群死因中居首位。

当前,道路交通伤和高处坠落伤等高能量致伤因素是创伤主要致伤原因,导致多发伤和创伤危重症发生率高,增加了创伤救治难度,以致多发伤和创伤危重症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1-2]。

创伤不仅严重影响我国居民身心健康,而且社会负担极其严重,成为我国重要的卫生和社会问题,每年造成的直接医疗费就达650亿人民币,而随之的康复及早死、残疾或功能丧失更是消耗着巨额的费用,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我国创伤医疗救治特点、现状(1)严重创伤患者有三个死亡高峰第一个死亡高峰于伤后数分钟,约占死亡人数的50%,这部分患者在现有医疗技术条件下难以救治;第二个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1~3 h,约占死亡人数的30%,大多数死于创伤失血性休克,如抢救及时,可免于死亡;第三个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数天或数周,约占死亡人数的20%,死亡原因主要是创伤后脓毒症和感染,其发生原因主要是低氧血症和脓毒症等严重病理生理紊乱未得到及时纠正。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创伤发生后1 h内患者若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救治,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创伤患者的早期死亡,也能明显降低创伤后脓毒症和感染发生率,将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反之,病死率将大大提高。

因而创伤发生后第1小时又被称为“黄金1小时”[3-4]。

(2)严重创伤的临床特点要求创伤救治的及时性目前国内大多数地区城市,尤其是边远及农村、山区、矿区等的创伤医疗急救时间长,难度大,以致严重影响救治的质量。

有些地区不同程度存在急救网络划分不够合理,急救到达时间长,院前和院内急救的衔接环节断链等问题。

另外,不同系统的各种救治体系和网络之间不能衔接,造成救治脱节和资源浪费。

(3)创伤救治的整体性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与整合:即综合权衡各系统损伤的救治,提升效率和减少误诊和漏诊。

创伤急救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创伤急救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府应加强对创伤急救体系的规划和指导,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格局。
跨部门合作:创伤急救体系的建立与实施需要卫生、公安、交通等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形成跨部门合作机制,确保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汇报人:
创伤急救中心:负责协调、组织、管理创伤急救工作
创伤救治专家组:负责制定创伤救治规范和流程,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
紧急救援队伍:由医护人员、志愿者等组成的紧急救援队伍,负责现场救治和转运伤员
人员配置
急救医生:具备专业急救知识和技能
护士:负责协助医生进行急救操作
救护车司机:负责快速安全地将患者送往医院
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援
制定质量标准:根据创伤急救体系的要求,制定详细的质量标准
执行质量标准:确保所有参与创伤急救的人员都了解并遵循质量标准
质量检查与评估:定期对创伤急救体系的质量进行评估,确保符合质量标准
持续改进:根据质量检查结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持续改进创伤急救体系的质量
数据收集与分析
收集创伤急救相关数据
分析数据,找出问题与不足
了解并掌握政策法规的变化趋势
及时调整创伤急救体系的策略和措施
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合作,争取政策支持
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应对能力
社会参与与合作模式探讨
创新合作模式:在创伤急救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可以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如PPP模式、公益创投等,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资源投入急救领域。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创伤急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的急救理念和技术,提高我国创伤急救体系的整体水平。物Leabharlann 保障添加标题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运输工具:配备专业的运输车辆,确保伤员及时转运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附件1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一、基本要求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具有全国领先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具有丰富的严重复杂创伤救治经验,在全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

配套设施完善,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齐全,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具有能够满足医疗、教学、科研所需的医疗设施、设备,且有相对成熟合理的创伤中心运行机制。

坚持公益性,认真贯彻落实医改相关工作要求,具备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的能力和经验。

承担全国创伤医学及创伤救治中的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多次组织创伤医学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引领和推动国家创伤医学发展.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创伤中心实体化,规模满足功能定位,具备独立的创伤复苏单元、创伤病房、创伤重症监护病房,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相关专业固定的医务人员,医院每年向创伤中心投入一定的建设发展经费;(二)建立创伤综合救治团队,由核心科室(专业)和支撑科室(专业)的固定人员组成,其中核心科室(专业)包括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支撑科室(专业)包括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康复医学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输血科等;(三)所在城市为航空医疗急救试点城市,医院应当为国家航空医疗急救试点医院,能够承担国家级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任务;(四)核心科室(专业)中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5个,教育部重点学科≥2个。

二、医疗服务能力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伤并发症的综合诊疗能力,掌握严重创伤救治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

具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的能力,引领我国创伤医学发展。

已初步建立全国性的创伤救治网络或创伤医联体,建立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推动我国创伤医疗救治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创伤复苏单元的分级建设标准”

创伤复苏单元的分级建设标准”

一、概述创伤是指由于外部力量作用于人体组织结构,导致其功能或形态发生异常改变的过程。

创伤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常见的伤害类型,具有明显的多发性和多样性特点。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创伤患者的治疗需求也日益增加。

创伤复苏单元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救治设施,其分级建设标准对提升创伤救治水平、提高创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伤复苏单元的定义和作用1. 创伤复苏单元是一种专门用于救治创伤患者的医疗设施,具有特定的设备和人员配置,能够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创伤救治服务。

2. 创伤复苏单元在事故现场和医院内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迅速对创伤患者进行评估、诊断和治疗,有效降低患者逝去率和致残率。

三、创伤复苏单元的分级建设标准1. 一级创伤复苏单元(T1级)(1)设施条件:拥有100张以上的床位,具备完备的医疗设备和卓越的医疗技术力量。

(2)人员配置: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创伤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护理团队,能够随时应对各类创伤急救。

(3)服务范围:能够接收各类严重多发伤患者,具备高水平的急救、手术和重症监护能力。

2. 二级创伤复苏单元(T2级)(1)设施条件:拥有50-100张床位,配备较齐全的医疗设备和技术人员。

(2)人员配置:拥有一定数量的创伤专家和护理人员,能够进行初步的创伤救治和稳定患者病情。

(3)服务范围:主要接收中度创伤患者,具备较强的急救和初步治疗能力。

3. 三级创伤复苏单元(T3级)(1)设施条件:拥有30-50张床位,相对齐全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

(2)人员配置:具备一定数量的创伤专家和熟练的护理人员,能够进行初步的创伤救治和临时的监护。

(3)服务范围:主要接收轻度创伤患者,具备初级急救和临时监护能力。

4. 四级创伤复苏单元(T4级)(1)设施条件:拥有30张以下的床位,有限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

(2)人员配置:拥有一定数量的护理人员,能够进行基本的创伤救治和简单的监护。

(3)服务范围:主要接收创伤患者的初期稳定和转运准备,具备基本的急救和监护能力。

创伤救治体系及创伤中心建设

创伤救治体系及创伤中心建设

创伤救治体系及创伤中心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通事故的增多,创伤救治体系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创伤救治体系是指一套完整的救治措施和机制,旨在提供高效、规范和及时的救治服务,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创伤救治体系的建设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之一是建设创伤中心。

创伤中心是指专门的医疗机构,集成了各种医疗资源,提供全面的创伤救治服务。

创伤中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条件:创伤中心应该具备高水平的医疗团队和技术设备。

医疗团队应该包括外科医生、急诊医生、麻醉师、护士等各个专业的人员,他们应该具备丰富的创伤救治经验和专业技能。

同时,创伤中心应该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包括手术器械、监护设备、重症监护室等,以保证对创伤患者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

创伤中心应该具备完善的救治流程和协调机制。

创伤救治需要多个科室的协同合作,因此创伤中心应该建立起科室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作机制,确保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创伤中心应该制定完善的救治流程,明确每个环节的职责和操作步骤,以提高救治效率和减少错误发生。

创伤中心应该具备科研和培训能力。

科研是提升创伤救治水平的重要手段,创伤中心应该积极开展科研项目,探索新的救治方法和技术。

同时,创伤中心应该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以保证救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创伤中心应该与社区和其他医疗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创伤救治是一个系统性工作,需要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

创伤中心应该与社区建立联系,共同做好创伤预防和宣传工作。

此外,创伤中心还应该与其他医疗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确保创伤患者能够及时转诊和接受救治。

创伤救治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创伤中心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伤中心应该具备高水平的医疗团队和技术设备,建立完善的救治流程和协调机制,具备科研和培训能力,与社区和其他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起高效、规范和及时的创伤救治体系,为创伤患者提供更好的救治服务,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和致残。

我国严重创伤分级救治体系建设

我国严重创伤分级救治体系建设
作战区域内每作战旅配备1个FST,必要时再加强部署1个
战地医院(combat support hospital,CSH)
可快速展开的、移动的、模块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方舱医院, 提供多数战伤专科治疗、重症监护(248张床,6个手术 台,3d内治疗)
22
FST任务
表1 美军FST能力建设 在卫生连支持下可连续工作72h 2张手术台,24h内可完成20台手术(<135min/台) 对到达的伤员行接收、分类、手术准备、手术及30名伤员连续术后治疗72h 对8名后送前伤员行术后护理治疗 对师外科医院和外科医生部进行技术咨询和支持 向上级传达II级救治阶梯的外科相关信息 加强III级阶梯的外科力量
收治患者数量 48460
创伤患者数 量 7459
二级医院
15760
1828
一级医院
8516
876
注:不包括瑞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创伤患者百分率(%)
18.95 13.15 10.29
创伤患者在住院患者10.29%~18.95%,创伤是最主要的住院病种之一
但在手术患者中,随医院级别升高,创伤手术比例逐渐下降,其中一级医院最高,达41.86%;三级医院最低,为15.91%(表3)。创伤是各级医院中手术最主要
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手术室、影像科建设
三级医院均建设各外科专科、重症医学科 各级医院均能提供24h在位的创伤救治服务,CT和超声均24h开放 受技术水平的限制,二级和一级医院不能提供神经外科、心胸外科、
颌面外科等专业创伤的确定性治疗
浙二医急诊医学科:以生命支持为核心的多发伤救治特色
创伤收治模式、救治流程各具特色
依据医疗资源地理交通状况等设立丌同级别的创伤救治中心觃定创伤救治中心的软件和硬件建设条件等二级和一级医院对多収伤等严重创伤患者应主要承担稳定血流劢力学等紧急处置将伤员及时转运至上级医院脑胸腹等部位的严重创伤不疾病丌同丌能选择到大城市医院迚行择期手术必须就近就急在二级和一级医院中紧急手术救治多种非医疗因素影响基层医院越级救治三级医院康复患者延滞住院等现象仍然存在一级创伤中心由国家卫生主管部门联合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等学术组织组织规划认证定期评估改进二级和三级创伤中心由省级行政区域卫生主管部门和省级学术组织组织规划认证和考评建立创伤分级救治制度涉及医疗资源的有效调配迄今位置最有效的手段是救治费用的支付机制创伤患者的救治经费一般包括责任方支付各种保险支付各种救劣基金支付政府戒个人支付等多种形式应研究建立不创伤中心分级相配套的医疗费用支付制度建立相应机构戒借劣第三方机构作为卫生资源配置手段和管理工具落实相关制度实现各级医疗机构资源的合理使用包括控制转院双向转诊等使各级医院均能収挥相应的技术效益避免低使用率浪费及超负荷运转等情况明年7月下旬浙江余姚第八届全国创伤外科学术研讨会衷心感谢上述各级医院的领导同道

完善创伤急救医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完善创伤急救医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完善创伤急救医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摘要】近年来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对我国完善创伤急救医学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在的创伤急救医学体系中,还存在着医疗资源投入不均,相关人才缺少,体系过于传统缺少创新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加大医疗资源的投入,加强对人员的培养,结合新的科技及理念对体系做出创新,共同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

【关键词】急救医学、体系建设、人才教育1创伤急救医学体系的内涵及要求1.1创伤急救医学的内涵救援医学是区别于单纯的急救医学,以灾难医学、危重症监护学为基础,以救援为中心,融合通讯运输等多学科扩展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其负责的主要方面是应对医院外环境里发生的紧急情况,实现及时的组织各方救援力量,减少各类事故中的伤亡。

而创伤急救医学类属于救援医学,负责救援医学中基础的急救工作,在现场对受伤人员的受伤情况作出判断,并进行相应的急救措施,如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

最终能够对伤员作出及时的救助,减少突发事件中的伤亡人数,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1.2创伤急救医学的要求在进行创伤急救的过程中,对创伤部位的检查要仔细,要掌握整体观念,对伤者全身进行仔细检查,避免对伤情的遗漏。

在进行急救的过程中,注重细节的把控,避免伤口的二次感染。

要针对不同原因造成的伤情,做出相应的急救措施,一切急救要以保障伤者生命为最优先。

近年来,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高科技含量极高的救援设施的出现,推动了医学模式的转变,救援医学也随之发展,并对从事急救医学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急救医学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对其专业素质的培养,在熟练掌握急救措施的同时,也要学会对各种急救器械的合理使用2创伤急救医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2.1医疗资源投入不均衡现今医疗资源的投入并不均衡,在急救医学方面存在缺失。

对于急救医学的资源投入较少,存在注重伤者就医后的治疗却忽视第一现场急救的实施。

同时对急救医学人才的教育资源较少,缺少能够帮助急救医学进行的各种器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急救进行的效率。

构建严重创伤救治体系的中国模式

构建严重创伤救治体系的中国模式

构建严重创伤救治体系的中国模式作者:潘锋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8年第13期随着机动交通工具使用量的逐年增加,我国道路交通致伤致死率不断升高,交通运输相关危险因素已成为我国主要致病致死因素之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创伤救治联盟主席姜保国教授,3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解放军总医院第十一届创伤骨科大会”上向记者介绍了中国交通创伤现状并指出,应急和创伤救治系统不完备使交通事故致伤致残和死亡风险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国创伤救治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于发达国家,因此建立高效、科学、规范的创伤救治体系势在必行。

道路安全形势严峻姜保国教授首先介绍说,中国是第一人口大国,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公路网总里程接近400万公里。

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从1000万辆机动车增长到一亿辆机动车仅用了17年,而美国是47年;从一亿辆机动车增长到2亿辆机动车美国历时28年,而中国却只有6年。

2017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46亿辆,仅次于美国,但在这些机动车中,一半左右都是农用三轮车或农用四轮车,这些车可能带来很多交通安全问题。

姜保国教授指出,机动车数量的高速增长带来了严峻的道路安全形势并从三个方面影响公众健康。

一是如果交通规则、人群安全教育等滞后的话,快速的交通发展将会导致更多的交通事故,交通事故造成个体平均生命年的减少。

研究表明,1980年中国开始交通机动化进程,1980年到2003年是我国机动化快速发展阶段,由于越来越多的各式交通工具上路行驶,所造成的交通事故也随之增多。

2003年随着中国第一部交通运输法《道路安全交通法》的出台,交通事故虽得到一定控制但依然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农村成为交通事故的高发区,农村地区伤亡比例高于城市,主要原因是我国农村道路质量差、道路照明差、老旧车型多、重型机动车多、行驶速度更快、急救系统不完善、安全设备不到位等。

在交通事故所致的伤亡中,男性多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16至45岁是交通事故中绝对死亡人数最多的人群;由于生理功能下降,抵御创伤的能力也下降,60岁及以上人群中交通死亡率最高。

分级救治的实施方案

分级救治的实施方案

分级救治的实施方案分级救治是指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将医疗卫生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采取不同的医疗救治措施的一种管理模式。

分级救治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对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分级救治的具体实施方案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

1.建立分级诊疗指导目录。

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将疾病分为急诊、非急诊、慢性病等不同类别,并制定相应的诊疗指导目录,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应当承担的医疗服务范围和能力。

2.建立分级医疗机构网络。

在城乡各级医疗机构中建立起合理的医疗服务网络,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地市级医院等,使患者能够就近就医,减少患者因就医不便而耽误病情。

3.完善信息化建设。

建立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信息化系统,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互通,方便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和转院。

二、分级救治的具体实施方案。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健康管理工作,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减轻大医院的看病压力。

2.加强急救能力建设。

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建立急诊科、急诊抢救中心等急救设施,提高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确保患者在急救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3.建立分级转诊制度。

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应当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转诊制度,实现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转诊,避免患者因就医不当而耽误病情。

4.加强医生培训和评价。

对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生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医生的临床诊疗水平和服务意识,确保患者能够得到规范、高效的医疗服务。

5.加强医疗质量监管。

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监管机制,对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对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进行及时处理,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三、分级救治的意义和作用。

1.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分级救治,能够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减少大医院的看病压力,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家医院近3年创伤手术所占比例
注:不包括瑞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随医院级别升高,创伤手术比例逐渐下降,其中一级医院最高,达41.86%。创伤是各级 医院中手术最主要的病种之一
创伤医学中心2019-3成立, 病床80张,包括创伤骨科、 创伤急诊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丽水市人民医院
20家医院近3年创伤死亡患者所占比例
我国严重创伤分级救治体系建设
2019-12-7
J Amer Coll Surg,2019,201:343-348.
创伤是时间敏感性疾病
Demetriades D, et al.J Amer Col Surg, 2019,198:20-26
发达国家和地区严重创伤死亡的时间曲线由三峰模式转变为单峰模式
20家医院近3年创伤住院患者所占比例
注:不包括瑞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创伤患者在住院患者10.29%~18.95%,创伤是最主要的住院病种之一
但在手术患者中,随医院级别升高,创伤手术比例逐渐下降,其中一级医院最高,达41.86%;三级医院最低,为15.91%(表3)。创伤是各级医院中手术最主要
三级医院均建设输血科等,二级医院血库挂靠检验科 受输血法规限制,各医院用血均取自当地血站,用血难,有需2.5h才
能取回血,数家医院均有死于输不上血的情况,也有死亡患者的血液 浪费的情况,有单位从未输过血小板! 有部分医院储血场地与手术室距离较远 多数医院没有建立严重创伤特殊供血机制,严重创伤患者30%~40% 死于难以控制的出血,依靠输血改善携氧功能、纠正凝血功能,仍是 降低创伤后死亡率的关键,在医院内常规储备一定量的血液制品,缩 短储血场地与手术室的空间距离,建立专门的供血机制等是有效途径
美国4级救治体系
2019年12月以来,调研了重庆、上海和浙江20家医院
杭州117医院 浙医二院
材料与方法
调研的方案由课题组成员初拟,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创 伤急救与多发伤学组3次专家讨论会论证确定
座谈和问卷
调研医院及展开床位数量
2019年至2019年共走访10家三甲医院、7家二级医院、3家一级医院
杨荣刚,等. 重庆市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进展与规划思路.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9-8-18
自2019年12月以来调研了20家我国医院的创伤救治能力建设状况
张连阳,等.我国医院创伤救治能力建设现状.解放军医药杂志,2019,25(7):6-9.3-1000
分级救治发展简史
冷兵器时代战伤救治 火器时代战伤救治 医疗与后送脱节,造成大批伤员在后送中死亡 阶梯治疗 1916提出,二战时成熟 是各国军队战伤救治的基本组织形式
分级救治基本概念
是分阶段、分层次救治伤病员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制度 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及时救治危重者,使绝大多数伤员获益,降低死亡率,
提高救治效果
严重创伤分级救治的必要性
严重创伤救治,不论是单个伤员,还是灾难时的批量伤员,最主要的不是技 术,而是高效的组织
包括院前救治、院前转运、院内救治和院间转运等各个环节
注:不包括瑞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10家设立了创伤外科或创伤中心,多为出于临床实际需要,或结合自身资源情况 自发建设,其创伤救治能力发展状况极不平衡
做大:急诊科
做强:创伤外科
天台县人民医院
发展:特色专科
各医院创伤救治的瓶颈
急诊学科建设是提高医院创伤急救能力关键
三级医院均按照医院等级要求建设急诊科,但仍可见因领导意志、注重建筑外观等影 响创伤院内紧急救治的,包括影像科远离急诊、急诊不能展开批量伤员等
不同级别医院创伤患者的转诊尚未形成法定制度,往往建立在医师个 人之间联系或患方的意愿
无指征转运、转运中意外时有发生
严重创伤分级救治基本原则
美军战伤救治分级启示 美军5阶梯救治
前伸外科医疗队 (forward surgical team,FST)
战地医院(combat support hospital,CSH)
王正刚,等.创伤死亡曲线研究现状.中华创伤杂志,2019,27(4):382-384
重症患者分级管理可合理安排救治和监护的人力、物力,最大限度地
发挥人员、技术及设备等优势,有效防范风险事件发生
杨从山,等. 重症患者分级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建议.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9,20(1):20-23
自2019年成功抗击非典后,我国普遍建设卫生应急体系
可快速展开的、移动的、模块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方舱医院 ,提供多数战伤专科治疗、重症监护(248张床,6个手 术台,3d内治疗)
22
FST任务
FST救治策略
伤情稳定越早,后续并发症越少,复苏性手术是关键
Hale Waihona Puke 有限适度规模是FST高度机动性的前提
FST遵循特殊救治策略
转运标准 HR < 120. SBP > 90 Hct > 27% Plt > 50,000 INR < 2.0 pH > 7.30 BD < 5 T > 35℃
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手术室、影像科建设
三级医院均建设各外科专科、重症医学科 各级医院均能提供24h在位的创伤救治服务,CT和超声均24h开放 受技术水平的限制,二级和一级医院不能提供神经外科、心胸外科、
颌面外科等专业创伤的确定性治疗
浙二医急诊医学科:以生命支持为核心的多发伤救治特色
创伤收治模式、救治流程各具特色
急诊科救护车反应时间为3-5min,均少在急诊科开展紧急手术,严重创伤紧急手术均 在大手术室完成,急诊手术室以小型清创手术为主
均未建立创伤复苏区或创伤救治单元! 着力改善硬件环境,舒畅医院周边,尤其是急诊科内在和周边环境,提升救护车、急
诊科硬件条件
重庆急救中心
湘潭三院
武钢总院
输血科建设和能力显著影响创伤急救能力
有的急诊、创伤外科和重症监护并重,有的重症生命支持凸显,有的 以外科救治主导
有的院前、院内有机结合,有的受所在城市120资源的限制没有院前 救治
有的仅收治创伤患者,有的以急腹症、普通外科患者维护外科医师临 床技能
我国的医院等级设立不是以创伤患者救治为基准,医院等级不代表创 伤救治能力建设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