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由大脑血管的突发性疾病引起,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断,进而导致脑组织损伤。

脑卒中患者常伴随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肢体无力、协调能力下降、步态不稳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使得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目前,针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多种方式。

尽管有一定的疗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康复治疗效果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明显、康复过程长等。

加强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总结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1.2 问题陈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是一个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使得这一问题日益突出。

在脑卒中中,运动功能障碍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后遗症,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参与度。

目前,虽然有多种康复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但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现有的康复治疗方法虽然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仍存在着局限性,比如治疗周期长、效果不稳定、治疗费用高等问题。

现有研究多集中在特定治疗手段的效果评价上,缺乏对不同治疗方法的综合比较和系统研究,导致在临床应用中难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探索更有效、更经济的治疗策略,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

还需要加强对康复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导和规范,推动康复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与推广。

这将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经颅磁刺激用于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经颅磁刺激用于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经颅磁刺激用于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新兴的康复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中。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治疗现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和机制探讨等方面综述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研究发现,经颅磁刺激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显著效果。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其潜力,开展更深入的机制研究,并针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患者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为康复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手段。

经颅磁刺激有望成为一种重要且有前景的康复治疗方法,为脑卒中后患者的康复带来新的希望。

【关键词】经颅磁刺激、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研究进展、临床应用、机制研究、潜力、未来方向、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通常由于脑血管堵塞或破裂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而发生。

脑卒中后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肢体肌力减退、肌张力异常、步态不稳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虽然能够帮助一部分患者恢复部分运动功能,但是效果有限且缓慢。

本文将对经颅磁刺激用于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并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启示。

1.2 研究目的经颅磁刺激用于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1. 总结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包括适用对象、治疗时机、治疗方案等方面的情况;2. 探讨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包括疗效评价、治疗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3. 分析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潜力和局限性,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通过本研究的分析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推动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1.3 意义经颅磁刺激技术具有非侵入性、无创伤、副作用小等优点,可以在不破坏脑组织的情况下对大脑进行精准刺激,有助于促进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和功能重组,从而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康复效果。

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脑中风,简称脑卒中,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它表现为脑血管突发性破裂或梗阻,导致脑部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神经功能障碍。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残疾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身体和经济负担。

目前,随着流行病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药物治疗方法被应用于脑卒中的治疗,进展显著。

传统的脑卒中治疗主要是控制症状,以让病人减轻疼痛和不适。

这种方法虽然能使病人暂时缓解症状,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现代的脑卒中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治疗脑血管偏狭,以改善脑血液供应,促进脑细胞的代谢和恢复;另一种是应用神经保护剂,以抑制脑细胞的死亡和修复,提高脑功能。

在脑血管偏狭的药物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抗凝药物、扩张血管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降低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抑制凝血酶的形成,以促进脑血管的通畅,减轻脑缺血症状。

同时,这些药物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注意合理用药,严格控制剂量。

在神经保护剂方面,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被用于脑卒中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临床上常用的神经保护剂有神经营养素、中草药、脑保护药物等。

其中,神经营养素是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补充人体缺乏的神经营养物质,以恢复神经细胞的功能和修复损伤。

而中草药则是以中草药为主要成分,通过调节身体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促进身体自我修复和恢复功能。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外,一些新型技术也被用于脑卒中的治疗,例如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

其中,干细胞治疗是近年来比较受关注的治疗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注入干细胞,促进组织和器官的修复和再生。

它有着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对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很好的疗效。

它通过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调节炎症反应、改善神经细胞功能等方面来治疗脑卒中。

总体而言,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的进展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更好的希望。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幸存下来的患者往往面临着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问题,其中上肢和手部的运动功能恢复尤为关键。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作为康复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状况,进而指导康复治疗、评价治疗疗效,并预测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国内外学者在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了评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学探讨,还涵盖了评定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在理论基础方面,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恢复的神经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康复过程中的生物学变化。

在方法学方面,研究者们则致力于开发更为准确、可靠的评定工具和技术,以更好地反映患者的实际功能状况。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方法主要包括主观性评定和客观性评定两大类。

主观性评定多采用量表形式,通过患者的自我感知和医生的观察来判断运动功能状况。

客观性评定则主要借助生物力学、神经电生理、功能磁共振等先进技术来客观测量患者的运动功能参数。

这些评定方法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定方法。

尽管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何制定更为统规范的评定标准,以提高评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何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以及如何将先进的康复技术与方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等。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康复医学的深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领域将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支持。

1. 脑卒中概述及其对上肢和手运动功能的影响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脑卒中,也被称为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脑血液供应中断导致的神经组织损伤。

它是导致全球死亡和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卒中发病率也在增加。

因此,研究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方法对于减少患者的残疾程度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近年来,针对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法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1. 物理治疗和运动疗法物理治疗和运动疗法是脑卒中康复的核心方法之一。

这些方法通过帮助患者重新学习和恢复运动能力,改善肌力和协调性,并增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研究表明,在早期阶段开始物理治疗和运动疗法,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功能恢复。

2. 言语和语言治疗脑卒中患者常常出现语言和沟通障碍。

言语和语言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改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最新的研究表明,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语音识别系统等创新方法,可以提高言语和语言治疗的效果,加速恢复进程。

3. 神经电刺激疗法神经电刺激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康复治疗中。

其中包括经颅磁刺激(TMS)、电脑辅助运动疗法以及神经肌肉电刺激等。

这些方法通过刺激患者的神经系统,促进神经再生和恢复,改善运动和感觉功能。

研究表明,神经电刺激疗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4.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进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和再发。

另外,一些研究还发现,药物治疗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恢复,对康复治疗具有积极的影响。

5. 心理治疗和支持脑卒中患者除了身体上的康复,心理健康也至关重要。

心理治疗和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应对康复过程中的挑战,减轻抑郁和焦虑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最新的研究表明,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等方法,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康复效果。

总结而言,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法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研究近况(医学论文)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研究近况(医学论文)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研究近况(医学论文)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居高不下。

早期康复治疗是脑卒中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康复措施,促进患者身体和认知功能的恢复,降低残疾率和死亡率。

近年来,围绕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医学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涉及治疗方法、康复评估、康复训练等方面。

其中,以下三个方面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1. 早期康复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早期的康复治疗能促进患者的康复,但对于具体的康复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当前的研究倾向于在脑卒中后24小时内开始康
复治疗,并持续至数周或数月。

2. 康复训练的方式和强度:康复训练是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重点,当前主要的训练方式有物理疗法、言语疗法、认知康复、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等。

关于训练强度和频率,也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康复评估指标和方法: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需要通过评估指标的变化来体现,目前常用的指标包括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中风后遗症生活质量评估问卷等。

未来需要进一
步明确评估指标的可靠性和灵敏度,并研发更加科学、准确的评估工具。

总之,早期康复治疗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重要环节,科学、规
范的治疗方案需要多学科合作,不断优化和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康复和扶贫工作。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及进展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及进展

Ⅴ阶段:以分离运动为主,痉挛明显减弱
Ⅵ阶段:共同运动及痉挛消失,协调动作大致正常
平衡功能评定
主要使用Berg平衡量表评估, 有条件的机构可采用平衡功能 测量仪进行量化评估
1
平衡功能 评定
3
王科计
2
主要通过检测患者坐位平衡 反应、跪位平衡反应和迈步 反应来评估患者各个姿态下 的平衡能力
为康复训练方案提供参考
该卧姿极易受颈紧张性反射和迷路反 射的影响, 诱发异常的反射活动 易强化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痉挛 模式的形成
明显增加骶尾部、足跟和外踝等处 发生压疮的危险性
常见康复误区

使患者的 ADL 能力急剧下降, 难以恢复
日常生活 完全由他 人照料

导致依赖心理日益严重,主观上放弃了训练的能动性 和必要性
;改善患者运动、认知、言语等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重返社会
治疗原则-早期开始
1
神志清醒、生命体 征稳定、症状无进 展、无明显发热
2
昏迷或ICU患者:可 开展肢体被动活动和 物理因子干
治疗原则-综合治疗
除药物治疗外,主要采取物理治疗、作业 治疗、中医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 康复护理、康复生物工程
宜暂停康复治疗。具体指标见表1
康复理论
脑卒中康复理论依据:
结构上
病灶周围水肿消退,血肿吸 收;闭塞血管自发再通,侧 枝循环开放
01
功能上
脑的可塑性,适应性,大脑 皮层功能替代
02
适应症与禁忌症
脑卒中后患者康复适应症与禁忌症
➢ 适应症:病情稳定,存在运动、平衡、日常活动、言语、 吞咽等脑卒中后遗症症状患者 ➢ 禁忌症:生命体征不稳定,如发热(T>38℃)、血压波 动大、症状持续进展,骨折未愈合,应延迟或暂停康复治

虚拟现实技术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国内研究进展

虚拟现实技术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国内研究进展

虚拟现实技术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国内研究进展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目前国内在虚拟现实技术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优势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创建一种沉浸感强的虚拟环境,使患者可以在虚拟场景中与刺激进行互动,以促进肢体功能、平衡、协调和认知功能的恢复。

相比传统的康复训练方式,虚拟现实技术在以下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1. 提供高度可控和个性化的训练环境: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根据患者的特殊需求和康复目标进行个性化调整,提供逼真的操作体验和适应性训练。

2. 增强患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虚拟现实技术利用其沉浸感和互动性,能够吸引患者的注意力,提高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实时反馈和指导: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动作和行为,并根据结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患者纠正错误姿势,提高训练效果。

二、国内脑卒中康复治疗研究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近年来,国内的研究者们开始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进展。

1. 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训练:一项研究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训练,通过模拟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动作,例如抓握物品、搬运物品等,患者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训练,结果显示患者的上肢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2. 平衡和步态康复训练:另一项研究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步态康复训练,患者穿戴虚拟现实设备进行平衡测试和步态训练,结果显示患者的平衡和步态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 认知功能训练:还有一些研究探索了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例如,通过虚拟现实场景中的注意力训练和记忆游戏,帮助患者恢复失损的认知功能。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挑战与展望尽管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仍存在一些挑战需要克服。

我国脑卒中社区康复技术研究进展

我国脑卒中社区康复技术研究进展
中西 医 结合 心脑 血 管 病 杂 志 2 1 0 0年 1 1月 第 8卷 第 1 1期
我 国脑 卒 中社 区康 复技 术 研 究 进展

中 图分 类 号 : 4 . R 5 . R7 3 3 252 文献标识码 : A
洁。 刘

文 章 编 号 : 6 2 3 9 2 1 ) 1 3— 3 1 1 7 —1 4 ( 0 0 1 —0 1 7
复 嗍 。 于健 君 等 [ 对 7 7例 卒 中患 者 的 研 究 表 明 , 5 月 的 3 ] 3 经 个 规 范化 社 区康 复 治 疗 , 复 组 患 者 运 动 功 能 改 善 了 1 . O分 , 康 74 明
动 、 供 咨 询 和 上 门 康 复 , 中 上 门 康 复 的 模 式 很 适 合 社 区 服 提 其 务 , 现 实 环 境 中对 患 者 进 行 指 导 , 训 练 的针 对 性 更 强 [ 。 由 在 使 8 ] 丽 等 r 对 18例 卒 中患 者 研 究 认 为 , 治 疗 前 及 治疗 2月 后 对 g 0 经 患 者 进 行 二 等 分 线 段 、 字 划 销 、 摹 试 验 、 表 盘 测 评 的 异 常 数 临 填 率 比较 , 提示 与 常 规 康 复 治 疗 相 比 , 对 性 作 业 疗 法 改 善 单 侧 空 针
能促 进 其 AD L能 力 的恢 复 , 充 分 重 视认 知 障 碍 的康 复 在 社 区 应
康 复 治 疗 中 的 重要 性 。
2 3 2 心 理 、 神 障 碍 的康 复 .. 精
通 过 心 理 、 物 治疗 、 会 干 预 药 社
Hale Waihona Puke 2 1 1 传 统 的 运 动疗 法 主要 是 维 持 关 节 活 动 度 , 强 肌 肉耐 . . 增 力 、 调 能 力 , 复 平 衡 功 能 和 步 行 功 能 等 , 肌 力 训 练 、 0M 协 恢 如 R 训 练 、 形 器 、 具 等 。接 受 R 矫 支 0M 训 练 的患 者 功 能 恢 复 比 未 接 受 的 患 者快 , 用矫 形 器 、 杖 患 者 AD 能 力 和 行 走 功 能 恢 复 应 拐 L 比不 用 的 患 者 好 _ 。新 内 容 也 不 断 引 入 该 疗 法 , C n el s ] 如 o n l y

脑卒中护理治疗观察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共6篇)

脑卒中护理治疗观察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共6篇)

脑卒中护理治疗观察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共6篇)第1篇: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研究进展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

脑卒中患者发病急骤,恢复较慢,易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发病初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可防止肢体关节挛缩和废用性肌肉萎缩,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肢体功能,充分发挥残余功能。

1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时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应尽早开始,早期时间窗内(24h)功能锻炼,能纠正和改善预后以避免脑损伤加重,抢救损伤而死亡的脑细胞,修复脑组织。

多数研究者认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在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无神经学症状进展后48~72h内为宜。

还有研究者认为,对于中量脑出血患者为发病后7~14d,小量脑出血患者为发病后6~7d,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6d[1]。

2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方法2.1良肢位的摆放良肢位即早期抗痉挛的体位,使偏瘫后的关节相对稳固,可以有效預防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同时也是预防以后出现病理性运动模式的方法之一,防止废用性萎缩、患肢水肿、关节畸形、痉挛和失用性综合征[2]。

良肢位是一种临时体位,需2h变换一次体位。

2.1.1患侧卧位尽量多采用此体位,可增加患者偏瘫侧的感觉输入,增加患者对偏瘫侧的认识,同时健侧上肢可以自由活动,利于患者独立完成部分日常生活活动,姿势为患侧肢体在下方,患侧肩部前伸,肘伸直,前臂外旋放后,手指伸展,背部垫软枕,60°~80°倾斜为佳[3]。

患侧下肢稍后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小腿下垫一软枕。

2.1.2健侧卧位将患者头颈部垫舒适软枕,避免头屈向患侧,健侧肢体在下方,取舒适体位,患侧肢体向前伸,肩关节保持屈曲100°的位置[4],胸前放置枕头,肩肘关节置于枕上,肩胛骨上提及前神,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屈,手指伸展,手心向下,患侧下肢下垫一枕头,患肢屈髋屈膝垫于枕上,踝关节背屈90°,足部也垫于枕上,防止足下垂[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研究进展在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运动、认知以及情感等方面具有功能障碍,若康复时间较久,则愈后恢复较差。

早期的院内康复被认为是恢复患者功能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有利于患者感觉运动以及运动功能的恢复,且可减少患者的相关医疗费用。

本文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发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早期康复护理的方案以及早期活动、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等方面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进行了详细综述,旨在为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Abstract] In China,acute ischemic stroke has a high incidence rate,disability rate and mortality rate,which has a serious harm to people′s health,and have dysfunction in motion,cognition and emotion etc..If the recovery time is longer,the recovery is poor.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hospital was considered to be a very important part for the patients functional recovery,which is beneficial for patients to the recovery of motor function and sensory motor,and it can reduce the related medical costs.In this paper,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were reviewed in detail from epidemi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early rehabilitation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program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the relevance of early activity,self-efficacy and quality of life,the aim w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early acute ischemic stroke.[Key words] Acute ischemic stroke;Rehabilitation nursing;Research progress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的一种疾病,具有永久性或一过性脑功能障碍的相关症状或体征,在神经内科较为常见,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60%~80%[1-2]。

脑卒中康复研究进展

脑卒中康复研究进展

脑卒中康复研究进展摘要】脑卒中(stroke),也可称为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sdent,CVA),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并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1]。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死亡率约占所有疾病的10%,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1]。

随着重症监护技术和综合抢救技术的提高,脑卒中患者死亡率已有显著下降,而致残率反呈增加趋势,达80 %以上,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2]。

据WHO 资料,脑卒中患者经正规神经康复治疗后,第1年末日常生活能力自理者高达60% ;在康复活动中需要帮助者仅占20% ;需较多帮助者占15%;完全依靠帮助者只占5%[3]。

因此采取正规神经康复,减少功能障碍,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尽快恢复,提高其生存质量,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问题。

本文将着重阐述脑卒中偏瘫肢体康复进展。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进展康复治疗的进展根据国内外资料证实,早期康复训练在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再行功能锻炼。

早期成功的康复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

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代替的。

脑卒中广泛应用的康复治疗包括Bobath 技术、Brunnstrom 技术、Rood 技术、神经发育疗法等,这些方法患者在生活环境中常不能较好的发挥作用,近几年研究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运动再学习技术(MRP),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运动想像疗法( MIT) 等,下面予以分述。

1.运动再学习法(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e ,MRP)20世纪80年代初由澳大利亚学者Carr 提出,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视为一种再学习或再训练的过程。

主要以生物力学、运动科学、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作业或功能为导向,强调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遵照科学的运动学习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一套科学完整的方法。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而严重的健康问题。

此病的发生会影响到病人以及家庭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经济效益。

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在研究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方案,以更好地帮助脑卒中患者尽早恢复身体机能,提高病人对社会的适应性和生活质量。

我国是一个脑卒中患者特别多的国家。

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数据,每年我国会有300万人患上脑卒中,而且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致死率的第三位原因。

因此,我国也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研究的前沿国家之一。

从治疗方法方面来看,我们的国家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

目前,我们国家在脑卒中康复治疗方面,已经掌握了数种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了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社交治疗、劳动治疗等多区域治疗方式。

这些治疗方式都可以帮助病人提高身体机能,促进病人的康复进程。

其中,物理治疗是脑卒中康复治疗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

这一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卒中患者,包括中风、脑出血以及其他脑卒中症状的病人。

物理治疗可以帮助病人恢复身体的生理功能,增强体力,提高身体柔韧性以及平衡感。

这些都对卒中康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现脑卒中康复治疗的目标,我们国家还在积极探索其他的治疗方法。

为了加快治疗效果,目前已经有一些关于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新发展。

比如,在最近的研究中,有学者发现通过适当的电刺激,可以帮助病人更快地恢复视觉、听觉、运动和平衡功能。

另外,在保证病人舒适度的同时,运用虚拟现实等技术也可以帮助卒中患者恢复损害的神经功能。

除此之外,许多研究人员相信,一些新型药物也可以起到促进卒中治疗的作用。

例如,充血素转换酶抑制剂(ACE抑制剂)和钙通道拮抗剂等药物可以与理疗等康复治疗配合,降低卒中的复发率和死亡率。

这也表明,不同的治疗方式之间可以相互配合,以实现更好的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脑卒中康复治疗的研究正在不断地取得新的突破。

当然这些方法的应用同样需要临床医师们的一批个性化治疗以及患者的自我管理。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对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产生了显著影响。

因此,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一、传统康复治疗传统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多种方法。

物理治疗包括针灸、按摩、牵引、电疗等多种手段,可以恢复患者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和平衡能力。

职业治疗通过培养患者的职业技能和日常生活技能,提高其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

言语治疗主要包括语音训练、口肌运动等,帮助患者改善言语障碍。

传统康复治疗的优点是方法简单、易于推广,但其局限性在于缺乏个性化、系统性的康复方案。

因此,传统康复治疗很难实现良好的康复效果。

运动康复治疗是一种个性化、系统化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

运动康复治疗主要包括下肢康复、上肢康复、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等。

下肢康复主要包括踝关节康复、膝关节康复和髋关节康复。

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如被动康复、主动康复、电刺激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下肢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提高步态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平衡训练主要通过坚持站立、轻轻摇动等方式,加强患者的平衡感和协调性,减少跌倒发生的风险。

步态训练主要通过重新培养患者的步态和步行能力,帮助其恢复正常步态并提高步行能力。

运动康复治疗具有个性化、系统化的特点,可以更好地适应患者的康复需求,有效地改善运动功能障碍。

三、综合治疗现在的康复治疗越来越注重综合治疗。

综合治疗将传统的康复治疗与运动康复治疗相结合,采用多种手段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

综合治疗能够更全面地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例如采用ERP技术对患者进行脑电波监测,提高康复治疗的定制化和个性化程度。

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运动训练,使患者身临其境,提高患者的参与度和治疗效果。

四、结论随着康复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康复治疗手段成为可行的选择,运动康复治疗和综合治疗已成为治疗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主流治疗手段。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进展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进展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进展一、本文概述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中断,进而引发脑组织损伤的疾病。

由于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脑卒中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脑卒中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心理干预以及新型康复技术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治疗策略,进一步推动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发展。

二、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基本原理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基本原理主要基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可塑性、功能重组以及适应性改变等生物学特性。

这些特性为康复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得受损的神经功能有可能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和干预得到恢复或改善。

康复治疗的基本原理之一是促进大脑的可塑性变化。

脑卒中后,大脑受损区域的功能可能由周边健康的脑组织接管,这种现象称为功能重组。

康复治疗通过各种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刺激,促进受损脑区的功能重组,进而改善患者的运动、感觉、语言和认知等功能。

康复治疗还注重适应性改变的训练。

这意味着通过反复练习和训练,患者可以利用残存的神经通路和突触连接,形成新的神经网络,以替代受损的神经功能。

这种适应性改变可以帮助患者逐步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还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每个脑卒中患者的损伤程度和损伤部位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康复治疗方案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爱好等因素,以提高患者的参与度和治疗效果。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促进大脑的可塑性变化、功能重组和适应性改变,以及实施个体化治疗,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受损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这些原理为康复治疗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也为临床医生和康复师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三、脑卒中康复治疗的主要方法脑卒中康复治疗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到神经学、康复医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模式研究进展

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模式研究进展

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模式研究进展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模式研究进展摘要:脑卒中是一种在老年人中常见的慢性疾病,它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致残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障碍,给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我国的医疗资源有限,大局部的脑卒中患者不可能在医院内接受较长时间的康复治疗,因此社区的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模式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康复模式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大以及生活环境的污染,脑卒中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并且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脑卒中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身体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1-2]。

对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起重要作用的是社区的康复治疗,因此对于当前社区康复治疗的模式进行研究至关重要[3-4]。

1社区康复的模式简介我国社区康复治疗的模式主要包括治疗团队人员的组成、康复治疗方法以及管理效劳模式。

治疗团队人员的组成【5】:康复治疗师是完成各社区康复治疗的主力,社区医生是社区康复模式的主导,另外还有以护士为主导的干预人员的模式。

康复治疗方法:主要是指通过治疗干预、支持以及环境的改造来增加患者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以及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

管理效劳模式:主要依靠相关的康复诊疗机构作为诊疗的中心,政府作为该管理模式的主导,这种模式的实际工作效率不高,如果想更好的效劳于军民,有待于对该管理模式的进一步优化。

2社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作用国外研究说明,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出院后的社区康复治疗相比于住院的康复治疗具有费用低、患者满意度高的特点【6】,社区康复的费用低,患者大都可以接受,并且效劳范围也比拟广。

社区康复的效劳对象主要是大局部处于恢复期的偏瘫患者,社区康复能够调动患者的家属共同参与,为患者提供一种科学、经济并且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以及生活活动能力,经过康复治疗患者的身体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康复,大局部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以及自理能力,并且一小局部患者还可以从事轻度的体力劳动【7】,在社区康复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家人的参与,能够从心理上对患者进行抚慰,改变患者自暴自弃的生活态度,最终实现患者的完全康复。

关于脑卒中康复治疗的研究

关于脑卒中康复治疗的研究
综合康复治疗比单一治疗方法更有利于患者的全面恢 复。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和功能恢复有显著 影响。
家庭和社会支持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积极作 用。
研究不足与展望
脑卒中康复治疗研究仍存在局限性,如样本量较 小,研究质量参差不齐等。
应加强多学科联合研究,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脑 卒中康复治疗的机制和效果。
康复治疗周期
一般情况下,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周期为3个月左右,但具体时 间需要根据病情和治疗情况来确定。
康复治疗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后,多数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但 也存在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
案例二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卒中康复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该团队在脑卒 中康复治疗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
康复治疗方案优化
针对不同病情、病程和康复需求,研究制定最佳的康复治疗方案,提高康复 效果。
康复治疗技术应用
研究康复治疗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如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 法等,提高康复水平。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康复工程技术研究
康复辅具研发
针对脑卒中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碍,研发相应的康复辅具,如矫形器、假肢等,改 善患者生活质量。
费用较高
康复治疗费用较高,部分患者因经 济压力而放弃治疗。
社区康复体系不完善
社区康复设施不完善,服务内容单 一,无法满足患者需求。
03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研究方向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基础研究
脑卒中病理生理机制
研究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分子机制,为防治和康复 提供理论依据。
脑卒中神经环路可塑性
研究脑卒中后神经环路可塑性的变化规律及调控机制,为康 复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疾病,通常引起患者运动功能障碍。

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恢复其运动功能,康复治疗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以下是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概述。

一、传统康复治疗传统的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职业治疗。

物理治疗主要通过锻炼来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

言语治疗主要帮助患者恢复语言功能。

职业治疗主要帮助患者恢复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

这些传统治疗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功能恢复,但是不够针对性和科学性。

运动康复治疗最近几十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它主要通过特定的运动训练来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运动控制能力,达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

其中,体能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手动操作训练等均为运动康复治疗的重要内容。

三、个性化康复治疗由于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多样,因此个性化康复治疗越来越被重视。

个性化康复治疗主要针对患者的病情和康复需求进行设计,以达到最佳疗效。

个性化康复治疗的初始评估非常重要,包括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态等,并结合患者自身的意愿和环境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康复计划。

四、辅助技术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辅助技术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康复机器人可以通过机械臂和电机来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真实的运动环境,帮助患者在积极的动机下进行训练;智能化辅助器具可以帮助患者进行独立的日常生活。

总之,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逐渐从传统的康复治疗向个性化、运动化、智能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其康复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经颅磁刺激用于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经颅磁刺激用于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经颅磁刺激用于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神经调控技术,通过在头皮上应用强大的磁场,刺激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从而对大脑功能进行调节和干预。

近年来,经颅磁刺激技术在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

本文将从临床实践和研究角度,探讨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病因包括脑血管意外和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后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肢体无力、肌肉痉挛、运动协调障碍等,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

传统的康复治疗手段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言语治疗等,但效果有限。

随着神经科学和康复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神经调控技术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其中经颅磁刺激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相关研究对经颅磁刺激技术在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些研究表明,经颅磁刺激技术可以促进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区的神经元再生和突触重建,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运动协调能力。

另一些研究发现,经颅磁刺激可以调节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区的神经元兴奋性,减轻肌肉痉挛和肌肉无力,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还有研究发现,经颅磁刺激技术可以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平衡能力和步态稳定性,减少跌倒风险,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参与度。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经颅磁刺激技术在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尽管经颅磁刺激技术在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目前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小样本临床试验和单中心研究,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支持,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尚待进一步验证。

经颅磁刺激技术在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最佳刺激参数、频次和持续时间等尚未统一,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标准化。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较高水平。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因脑卒中而死亡或变得残疾。

脑卒中患者在脑血管病变导致脑组织受损后,常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何进行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成为医学界和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以下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进行详细阐述。

一、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特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协调能力下降、步态不稳等症状。

这些症状常常导致患者失去正常的生活能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家庭生活质量。

运动功能障碍还会给患者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引发抑郁、焦虑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至关重要。

二、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在过去的康复治疗中,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运动训练、功能训练等。

物理治疗主要通过按摩、热敷、理疗等手段来促进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但这些方法效果有限,不能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

而运动训练和功能训练主要通过锻炼患者的肌肉和协调能力来改善运动功能障碍,但由于脑卒中患者往往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导致他们难以完成复杂的运动训练,因此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

三、新兴康复治疗技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兴的康复治疗技术不断涌现,为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康复训练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模拟各种场景和情境,让患者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运动训练,提高训练的趣味性和逼真度,从而更好地激发患者的康复动力。

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提高康复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功能性电刺激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

功能性电刺激技术通过刺激患者的神经肌肉,促进肌肉的活动,改善肢体无力和协调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卒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卒中是美国第四大死亡原因,但也是造成残疾的首位病因。

随着越来越多卒中患者能够得到更先进的急症护理,有效的治疗策略,也越来越需要采取干预措施进一步优化卒中患者的预后。

近年来,大量临床前和临床试验扩展了临床医师对于卒中康复的认识。

新兴的技术可以进一步提供除标准治疗之外的治疗方案。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回顾了卒中康复领域的最新进展,卒中后康复的主要决定因素,卒中康复转化医学研究的挑战和一些新兴的康复治疗模式,如无创性脑刺激,脑机接口,生物治疗和药物制剂等。

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背景:卒中是美国第四大死亡原因和长期残疾的首位病因。

卒中的经济负担巨大。

截至 1990 年,一例卒中患者照顾的平均成本估计为103,576 美元,包括所有阶段的医疗花费(急性期治疗,康复,门诊和护理院)。

随着急性卒中治疗的改善以及全国性卒中中心的建立,更多的卒中患者得以存活,但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与卒中相关的残障有: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肢体痉挛),感觉障碍,语言障碍(失语和 / 或构音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视力损害以及卒中后抑郁。

运动障碍是最常见的身体残疾。

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有效的康复治疗的需求越来越巨大,但目前只有少量有效的神经康复治疗方式,几个有前途的治疗方法仍在研究中。

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卒中康复领域最新进展,我们将叙述(1)卒中后康复的主要决定因素(2)讨论卒中康复转化医学研究的挑战(3)一些新兴的有前景的康复治疗模式(4)未来研究方向的概述。

卒中康复的主要决定因素卒中的恢复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有许多影响康复的因素,需要对这些影响因素有更加综合深入的理解。

近期有关影像学工具,神经电生理方法,遗传学方面的进展增加了我们对卒中恢复过程的理解。

在本节中,我们将回顾卒中恢复过程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卒中初始损伤,社会人口因素,卒中后抑郁,康复治疗,以及遗传因素等(图 1)。

图 1. 卒中后恢复的主要决定因素初始损伤:初始损伤是卒中康复最重要的预后因素。

初始运动功能损害越严重,慢性期患者遗留的损害越严重。

最近研究表明,大多数卒中幸存者可以达到最大恢复潜能的 70% 左右。

皮质脊髓束(CST)是连接运动皮层,脊髓和四肢肌肉运动的主要通路。

对 CST 初始损伤程度的评估可预测慢性期运动功能的障碍。

包括床旁运动评估,电生理评估以及先进的成像工具(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测大脑活动)等在内的一些方法对运动障碍的预测有一定价值。

糖尿病,脑室周围白质病变的程度,既往卒中病史也会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卒中后抑郁:卒中后抑郁的患病率(PSD)可超过 30%。

PSD 和卒中康复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

但研究表明,PSD 可阻碍卒中后康复和恢复过程,对生活质量有不利影响。

早期抗抑郁药治疗能促进运动功能恢复,部分临床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类型,剂量和时间在卒中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参数需要进一步细化和优化。

例如,在最终后 3-9 个月内腕部和手指有一定程度活动的患者可以从强制诱导运动疗法(CIMT)中获益,优于传统疗法。

但如果这种治疗在超急性期进行,那么只是与常规治疗想过相当,而并不具优越性。

在下一个部分中将继续详细讨论这些问题。

社会人口学因素:社会人口学因素是卒中康复的重要决定因素。

虽然一些研究已经表明,高龄是不良预后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但仍存争议。

总体来说,在校正了其他混杂因素后,年龄对于预后的影响可能很小。

与男性相比,女性可能更不容易获得功能独立,或者残疾比例更高,但这种差异性的机制尚不清楚。

与白人相比,黑人康复预后更差,死亡率更高。

社会经济地位(保险,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与康复预后相关。

遗传因素:基因变异可能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卒中康复的个体间差异。

包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多态性,载脂蛋白 E (APO-E)基因型,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多态性和线粒体 DNA 基因变异可能影响卒中后恢复。

其中,BDNF 研究最为广泛。

BDNF 在突触可塑性,学习和记忆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影响到卒中的恢复。

动物研究显示通过给予外源性 BDNF 可以改善卒中的康复。

在人体研究中,已明确一种功能性 SNP(rs6252),发生在核苷酸 19 位点上的 G-A 的替换,导致密码子 66 从缬氨酸到蛋氨酸的一个变化。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Val66Met 多态性可部分性影响活性依赖的BDNF 的分泌,影响运动技能的恢复。

一些具有 BDNF Val66Met 多态性的卒中患者预后更差。

总体而言,遗传学对卒中预后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卒中康复转化医学研究的挑战随着卒中康复的发展,在这个领域研究中出现的挑战也日益显著。

在本节中,我们突出强调几个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在进行卒中康复研究时必须面临的关键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卒中之后何时开始治疗为最佳?”在最广泛应用的卒中护理模式中,康复治疗是在急性期住院治疗后就立即启动。

尽管康复治疗师参与了急性期住院治疗的过程,但康复的强度和目标差异性很大。

例如,一些护理人员认为接受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的患者应该卧床休息,以尽量减少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如摔倒和出血的风险。

医生可能是担心患者身体活动的增加会导致血压升高,摔倒的风险或者症状恶化等。

最近进行的临床试验试图明确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特别是有关早期活动方面。

在一项名为极早期临床康复研究(AVERT)的多中心,II 期随机研究中,患者随机接受常规治疗或早期干预康复治疗(VEM),VEM 组患者是在卒中 24 小时内尽快进行肢体活动的康复,除此之外还接受每天两次的下床辅助站立训练;从卒中发生后持续14 天,或直至患者出院。

研究者估计其中 10% 的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

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安全性指标。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之间死亡率方面无显著差异,患者摔倒,早期恶化以及疲劳的发生率之间也类似。

研究显示与常规治疗组相比,VEM 组患者恢复行走的速度更快(中位数 3.5 天 vs 7.0 天,P =0.032)。

此外,VEM 与良好的功能预后独立相关。

在另一项类似的名为卒中后极早期康复或强化治疗研究(VERITAS)中也得到了与之类似的结果,尽管其研究样本量较小。

增加样本量的 AVERT III 期试验正在进行中。

如果能得到确定性的结果可能会促使早期康复标准化的实施。

结果可能还可以外推到其他卒中障碍的康复,包括失语,忽视,上肢运动障碍等。

康复治疗的最佳的强度或“用量”也仍不清楚。

康复治疗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均会影响卒中康复的预后。

然而,一项系统综述结论指出“当前有某些但十分有限的证据支持这样的假说,即较高的康复治疗用量可以增强卒中后的恢复”。

需要更进一步前瞻性的剂量相关性的研究。

此外,也不清楚治疗剂量和卒中运动功能改善之间是否有线性相关性。

例如,基于极早期强制诱导运动治疗(VECTORS)研究显示,似乎治疗越多并不意味着预后越好。

VECTORS 是一项 II 期随机临床研究,旨在比较传统的上肢 CIMT 治疗和高强度 CIMT 治疗 2 周之后的预后。

患者是在卒中后9.65 ± 4.5 天进行随机分配的。

强化 CIMT 治疗组患者在 90 天的改善较传统 CIMT 治疗组少,而传统 CIMT 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

类似地,动物研究也显示卒中后早期使用强制诱导治疗与预后较差相关。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在明确早期强化治疗之前需要更多的研究数据。

最近几年,有一些新的技术和设备应用于卒中康复中。

在卒中后应用局灶性运动体验研究中,Duncan 等研究了一种体重支撑的跑步机与标准的家庭理疗程序在卒中康复中的作用,试图进一步探索卒中治疗的时机。

在这项单盲的研究中,408 例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到三个组治疗 12〜16 周:以家庭为基础的锻炼计划组,在卒中后 2 个月开始;或体重支撑的跑步机运动组,在卒中后 2 个月或 6 个月开始。

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卒中后一年行走功能的改善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试者(52%)行走功能有所改善,但三组患者之间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类似,除了局灶性运动治疗组头晕或晕厥的发生率更高(P =0.008)。

这些结果表明,体重支撑的跑步机与标准的家庭理疗程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在治疗时机方面也有没有任何差异,但早期治疗组似乎比晚期治疗组恢复更快。

考虑到成本和实用性,家庭理疗可能更好。

类似地,机器人辅助技术也还没有被证明对于上肢的康复治疗有效。

成功卒中动物模型研究的成功一直没有全部转化成人体试验方面的成果,而在康复研究领域也是如此。

有些人类卒中后的功能障碍不能很好地开发对应的动物模型,比如很难开发动物的失语模型用于研究康复治疗的效果。

现在能够明确的是卒中后康复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动物模型中只能研究少数的几个模型,而这也是对于未来的康复研究是个持续存在的挑战。

新兴的康复治疗方法有几种新兴的康复治疗方法在初步的研究中已经显示了希望,可能应用于未来的卒中干预治疗。

其中,最令人兴奋的技术是无创性脑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 [tDCS],经颅重复磁刺激 [rTMS]),脑机接口,生物治疗和药物制剂等。

无创性脑刺激作为脑刺激的基础理论模型是一种发生于两个原始运动皮层之间的称为“半球间相互作用”的现象。

在单侧卒中后,这种正常的相互作用发生了改变,导致了运动障碍的发生。

这个理论模型考虑到以下几点因素:(1)卒中后两个大脑半球间运动功能相互作用不平衡;(2)损伤的半球侧运动活性降低(3)损伤对侧半球运动活性增强。

通过 tDCS 或磁刺激来调节 / 校正这种不平衡可能改善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图 2)。

图 2. 卒中后半球间不平衡和刺激方式图解最近几项研究表明,针对一侧半球,比如上调同侧运动皮层兴奋性或下调对侧运动皮层兴奋性,可改善慢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

这表明,同时调节双侧运动皮层兴奋性的方法可能是增强运动康复的另一种选择。

这种联合的方法也在一些试验中进行了研究。

虽然 tDCS 和 rTMS 均是无创性的脑刺激方法,但两者的物理过程是不同的。

经颅磁刺激是使用磁场来诱导电流在运动皮层触发动作电位,而 tDCS 直接提供弱的电流。

电流通过紧贴头皮的电极片来传导。

它不会触发动作电位; 更确切地说,它调节膜电位以及皮质兴奋取决于刺激的极性。

tDCS 仪器是便携式的,并且在患者接受其他康复治疗时同时给予,而 rTMS 只能够在患者坐位时单独给予。

两者的进一步比较见表 1。

表 1. 经颅直流电刺激 [tDCS] 与经颅重复磁刺激 [rTMS] 的比较rTMS tDCSFDA批准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抑郁症”尚未获得FDA批准:在早期阶段研究中神经元去极化膜调节高频(≥5HZ)刺激兴奋;低频(≤5HZ)刺激抑制阳极刺激兴奋;阴极刺激抑制更局灶性,相对深更弥散;有些是局灶性的昂贵:至少50,000美元相对便宜:1,000-10,000美元一般来说较为安全,但可诱发癫痫在电流≤1mA时安全,没有癫痫报道使用起来较困难,不能在患者训练同时使用操作简便,能够在患者训练同时使用Feng 等回顾了 2012 年以前发表的所有与卒中康复相关的 tDCS 研究,他们发现, 300 多例卒中后患者使用了 tDCS 进行运动康复(12 项研究,224 例),吞咽困难(1 项研究,14 例),失语(6 项研究,44 例),视觉障碍(1 项研究,8 例)等康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