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拉丁美洲文化交流
拉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比
![拉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d9104fc6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3.png)
拉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比“拉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交流、理解、合作”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郭存海2006-9-5)2006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拉美所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巴西中心协办的“拉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交流、理解、合作”国际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拉美所、世界历史所、新闻与传播所、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文化部、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学者,以及巴西、墨西哥、厄瓜多尔、智利、秘鲁等拉美国家驻华使馆官员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拉美所所长郑秉文研究员在研讨会上致开幕词。
郑秉文所长在开幕词中提出了三点看法:第一,在对外交往中,中拉文化交流很重要;第二,在国际问题研究中,文化研究很重要;第三,在拉美所,文化研究很重要。
在研讨会上,墨西哥驻华使馆文化专员Edgardo Bermejo和巴西驻华使馆负责文化事务的二秘Celso De Arruda Franca各自就本国的文化政策做了介绍。
他们都认为,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墨西哥和巴西都不可能拒绝全球化的浪潮,其关键问题是两国如何在融入全球化、发展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性。
Edgardo Bermejo强调指出,中国和拉丁美洲虽然在政治和经贸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发展迅速,但这一良好的情势并没有反映到文化方面。
有鉴于此,他建议,中拉应扩大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层次,建立中拉学术界关于文化交流的常规对话机制。
巴西文化官员Celso De Arruda Franca除了指出中巴在保持文化多样性方面进行的合作和交流之外,还特别介绍了巴西国内当前的种族歧视问题以及卢拉政府对此采取的反歧视措施。
中拉文化交流是本次会议讨论的一个重点。
拉美所研究员徐世澄从中拉文化的特点和相互影响来观察中拉文化的历史性联系。
他认为中拉文化既有各自特性,亦有相似之处。
中国拉丁美洲历史研究报告
![中国拉丁美洲历史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a174a0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5c.png)
中国拉丁美洲历史研究报告
中国拉丁美洲历史研究报告
1. 介绍拉丁美洲和中国的历史背景:拉丁美洲是指中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家,其文化和历史影响了世界各地。
2. 清代中国与拉丁美洲的联系:在清代,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之间有着贸易和文化交流。
中国进口了从拉丁美洲出产的大量商品,如可可、石蜡和木材等。
同时,有些移民从中国来到拉丁美洲定居,影响了当地的文化和社会。
3. 20世纪的中国和拉丁美洲:在20世纪,中国和拉丁美洲国
家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中国政府与拉丁美洲国家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如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交往等。
中国还向拉丁美洲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和投资,推动了当地的发展。
4. 现代中拉关系的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合
作更加紧密。
中国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之间的贸易额不断增加。
同时,中国企业也在拉丁美洲开展了大量的投资和合作项目,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
5. 中拉文化交流:中拉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加深。
中学和大学开设了拉丁美洲研究的课程,学者们对拉丁美洲历史、文化和社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同时,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也不断增加,促进了两个地区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总结:中国与拉丁美洲历史上有着深厚的联系,从清代到现代,两个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不断加深。
中拉合作在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两个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与拉丁美洲早期交流
![中国与拉丁美洲早期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f6a3d59fa8114431b80dd830.png)
虽然对中拉的早期接触存在种种猜测,但真正有证可查的联系,是始于十六世纪中叶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马尼拉大帆船打开了中国与拉丁美洲联系的太平洋通道,开启了中国与拉美之间的历史联系,并掀起了中国与拉美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高潮。
从那时开始,直到十九世纪初拉美独立战争爆发,西班牙下令停止墨西哥与东方贸易,持续了近三个世纪的中国与拉美之间的早期交流,方宣告结束。
西班牙、葡萄牙在侵占美洲后,进一步开辟连接东西方的海上通道。
葡萄牙在亚洲以澳门和果阿为据点,开辟了“澳门—果阿—里斯本—巴西(或先到巴西再到里斯本)”商贸航线。
对中国来说,这条西向的印度洋通道,是与美洲联系的第一条管道。
西班牙在亚洲则以菲律宾为据点,开辟了“塞维尔(西班牙)—阿卡普尔科(墨西哥)—马尼拉(菲律宾)—中国闽粤口岸”商贸航线。
对中国来说,这条东向的太平洋通道,是与拉美联系的第二条管道。
太平洋,西班牙人称之为“南海”,海域7000万平方英里,比大西洋水域大两倍,比印度洋大三倍,激流汹涌,飓风横生,是全球航程最长、风险最大的远洋航线,历史上不知有多少探险者葬身海底。
西班牙当初是从墨西哥横渡太平洋到达菲律宾,但要经原路返航因逆流逆风而不可能,只有向西穿过印度洋、大西洋回到美洲,要绕这样大圈子,费时费力很不经济。
西班牙要在东方发展,就必须打通从菲律宾跨太平洋的航道。
当印度洋航线被葡萄牙人垄断,西班牙更面临寻找一条新航道的紧迫性。
这个任务最终落到西班牙一位修道士航海家安德烈斯・德・乌达内塔(Andrés de Urdaneta)身上。
1565年6月,乌达内塔奉命率“巴勃罗”号启航,探索经菲律宾由西向东的太平洋航路。
这位航海经验丰富的探险家,先随季风穿过莱特湾,经圣贝纳迪海峡驶入太平洋,再顺风北上,绕北太平洋借西风东驶,当靠近北美海岸时,再向南航行,10月8月,他终于穿越了他的先辈们九死一生的太平洋,抵达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
从此,一条从菲律宾横跨太平洋的新航道开通了。
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https://img.taocdn.com/s3/m/5bda91de941ea76e58fa044c.png)
发展中拉友好合作关系创造21世纪美好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宋晓平(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以来,中国同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逐步加快发展的过程。
我国对拉美地区的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加强。
截至1998年底,19个拉美国家,包括所有的大、中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目前,双方携手,共同努力,正在把中拉关系推向具有美好前景的21世纪。
一中国和拉丁美洲的贸易和友好关系源远流长。
据史料记载,在16世纪中叶,中国和拉丁美洲就有了贸易往来。
当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菲律宾马尼拉港转口,同墨西哥和秘鲁太平洋沿海口岸分别建立了海上贸易通道,形成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往来其间的大帆船被拉美人称为“中国之船”。
中国把丝绸、瓷器、陶器、棉布、香料、火药等产品输入新大陆,从那里带回白银、玉米、烟草等产品。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流入拉美的大批华工,为当地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后来成为中拉经济关系和民间友好往来的重要纽带。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联系的发展,我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以及美国反华政策的影响,大多数拉美国家继续与台湾当局保持着“外交关系”。
但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同拉美国家的很多有识之士一直在为发展双方的友谊和经济往来做出不懈的努力。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1960年9月28日,古巴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成为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拉美国家。
70年代,在过去20多年民间往来的基础上,中拉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智利、秘鲁、厄瓜多尔、圭亚那、墨西哥、古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7个拉美国家投票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另外一些国家,如阿根廷、巴巴多斯、哥伦比亚、牙买加、巴拿马等国也改变了以往的态度,投了弃权票。
自此,很多拉美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中拉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
1970年12月15日,智利阿连德政府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历史与未来前景
![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历史与未来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4bd91735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2.png)
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历史与未来前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这种合作形式多样,既有经济贸易合作,也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合作。
本文旨在回顾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历史,并探讨未来前景。
一、合作历史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与古巴、智利、阿根廷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但是,目前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可以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找到更为实质性的内容。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为中国与拉美国家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提供了机会。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与拉美国家的合作,例如在90年代,中国同阿根廷、墨西哥、巴西等国家建立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关系。
其中,经贸合作是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
二、合作领域(一)经济贸易合作中国与拉美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已经成为双方合作中最为重要的领域。
1980年代以后,中国相继与智利、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
双方的经贸合作涵盖了许多领域,如能源、农业、建筑等。
近年来,中国对拉美地区在石油、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增加了投资。
(二)政治合作政治合作是中国与拉美国家合作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在冷战结束之后,中国继续寻求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向未开发国家提供所需的支援。
例如,中国一直支持拉美地区的发展,与拉美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三)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在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活动在拉美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广。
此外,中国政府也积极加强与拉美国家在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三、未来前景随着中国崛起,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前景也变得更加光明。
作为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拉美国家已经成为了中国对外投资的最大市场之一。
未来,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投资将增加,各方经济贸易合作将会进一步加深。
此外,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将得到更全面、更深入的发展,包括连接人文交流、贸易投资、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
跨文化场合交流成功案例
![跨文化场合交流成功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2a8de50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51.png)
跨文化场合交流成功案例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跨文化交流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成功的跨文化交流不仅需要语言沟通,更需要尊重文化差异、准确传达信息、适应性调整、建立信任、倾听与回应以及有效解决冲突。
以下是几个跨文化场合交流的成功案例,它们展示了如何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一、语言沟通某中国企业在美国开展业务时,为了更好地与当地员工和客户沟通,积极推广语言培训计划。
通过提供免费的语言课程,该企业帮助员工克服语言障碍,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
这不仅提高了企业内部的沟通效率,还增强了与客户的联系和信任。
二、尊重文化差异某德国公司在亚洲开展业务时,充分认识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该公司对当地员工和客户进行了深入的文化培训,教育员工如何尊重和适应不同文化。
这使得公司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地需求,提高业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三、信息准确传达某跨国公司在亚洲开展项目时,面临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该公司采用了多语言和多渠道的沟通方式。
这不仅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还增强了团队之间的合作和信任。
四、适应性调整某欧洲企业在南美开展业务时,意识到当地市场的特殊需求和文化差异。
为了适应当地市场,该公司对产品和服务进行了适应性调整。
例如,根据当地口味调整产品配方,提供更适合当地文化的服务方式。
这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地市场需求,提高竞争力。
五、建立信任某亚洲企业在美国开展业务时,重视与当地企业和政府的建立信任关系。
通过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慈善捐赠等方式,该企业提高了在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拓展业务,还增强了与当地企业和政府的合作关系。
六、倾听与回应某拉丁美洲企业在欧洲开展业务时,注重倾听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
通过积极回应消费者关切和需求,该企业改进了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这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形象,促进了业务的长期发展。
七、有效解决冲突某非洲企业在欧洲开展业务时,面临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导致的冲突。
古代中国和美洲文明,交流还是原创
![古代中国和美洲文明,交流还是原创](https://img.taocdn.com/s3/m/6876232edd36a32d737581dc.png)
中国文明与美洲文明有不少相似性印第安人的祖先从白令陆桥由亚洲到达美洲美洲与中国的文明形成特点迥异我们对人类文明认识一直是在比较中不断深化的。
考古新发现与历史文献的比较研究,深化了我们对中国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认识。
在与其他古典文明的比较研究中,深化了我们对中国文明自身特点的认识。
而今,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中国社科院的考古工作者即将到洪都拉斯著名的玛雅文明科潘(Copan)遗址开展合作发掘与研究,首都师范大学也成立了中国与拉丁美洲古代文明比较研究所,将美洲古代文明确定为进行深入比较研究的对象,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华文明探源的认识与进展。
将古代美洲作为研究和比较的对象,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为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角度看,新大陆的考古与文明是个相对封闭、独立和界限分明的课题,也是个非常有趣的观察与比较的对象。
在漫长的地质时代,新大陆曾经是块独立演化的区域。
综合各学科的最新成果,可以确定,美洲古代文明的主人——印第安人的祖先是在末次冰期最盛期白令陆桥出露那个很短的时间窗里来到新大陆的,其来源也仅限于东北亚某地某支早期蒙古人群。
之后他们又长期处于孤立、隔绝的状态下,直到西方文明重新发现了新大陆。
尽管后来有维京人,可能还有中国人、日本人甚至是南岛语系的航海家都到过美洲,但是一则难以证实,二则对其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因此,新大陆的文化与文明,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被西方文明摧毁的原始文明社会,走的是一条自主发展道路。
这对观察文明的形成与演变极具参考价值。
不少人都认为美洲文明,尤其是中美洲的奥尔梅克和玛雅文明等,和中国文明具有不少相似性,比如共同的天象观、尚爱美石(中国早期文明中的软玉文化和玛雅文明中的硬玉文化)、巫术信仰以及一些陶器造型、纹饰及其他艺术要素等。
张光直先生提出的“古代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及环太平洋文化底层的假说,作为一种有力的解释,在国内学术界就非常有影响。
看来,中美古代文明之间的这种相似性可能并非文化交流的结果,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新旧石器过渡时代的文化,某些近似的文化基底或基因在其所奠定的基础上,各自成长与适应,进而分别形成了中美的古代文明——印第安人的祖先到达美洲时,很多其后来的文化与文明要素并不存在,但是,他们除了携带有形的工具等文化装备之外(比如贾兰坡先生早在1978年就提出,起源于华北地区的东北亚地区的细石器工业传统影响到西北美洲和中国西南地区),更可能拥有不少关于宇宙、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和信仰,这些帮助他们在美洲新的环境与文化进程中不断适应探索并开花结果,因此,其形成的若干表征自然会和东北亚、中国以及环太平洋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中国文化走向拉美的成就、挑战及对策
![中国文化走向拉美的成就、挑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13e41d7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4a.png)
| 中外互鉴中国文化走向拉美的成就、挑战及对策□韦倩/文新世纪以来,中国和拉丁美洲的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加。
目前,中国已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除经济、政治领域外,双方文化、教育合作也不断深入。
文章通过梳理中国文化向拉美“走出去”的研究现状,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梳理并提出对策建议,促进中拉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增进双方人民心灵的沟通,也将为深化彼此务实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助力中拉关系健康发展。
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组成一国的综合实力,中国文化向拉美“走出去”及其对中国在拉美软实力建设的影响,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1]。
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新文明观”,随后在访问拉美时提出构建包括“人文上互学互鉴”为关键支撑的中拉关系构建“五位一体”新格局,中国文化向拉美“走出去”成为了新时期推动中拉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中拉携手命运的共同体”以及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推进民心相通的重要内容。
面对这种新动向,就非常有必要拓展研究领域,开拓研究视角,以全面把握新时代背景下中拉关系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满足新时期发展对拉关系的理论需要和政策需要。
1 中国文化向拉美“走出去”的文献综述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向拉美国家“走出去”,加快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这对中拉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提升中国国家形象、亲和力、感召力等方面,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国内外学者有关中华文化向拉美传播及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拉美学者密切跟踪研究中国在拉美开展的文化活动,例如,总部设在智利的拉美晴雨表公司开始在其年度报告中加入对拉美对中国印象的调查,普遍关注中国文化对拉美的传播及社会影响;同时,拉美的主流媒体也是频繁报道或评论中国在拉美不同国别的国家形象或软实力。
我国“教育拉丁美洲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我国“教育拉丁美洲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32af11c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9.png)
我国“教育拉丁美洲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和合作在近年来持续增加,呈现出“教育拉丁美洲化”的趋势。
这一现象的成因可以从中国和拉丁美洲两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推动中国“教育拉丁美洲化”的进程。
一、成因1. 政治经济因素: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不断扩大,双方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多。
在这种背景下,双方的教育交流活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鼓励。
2. 教育需求因素: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水平相对低下,在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上有较大问题。
中国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各类教育资源丰富,尤其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满足了部分拉丁美洲国家的教育需求。
3. 文化因素:中拉两国在文化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拉丁美洲国家普遍使用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中国同样有广泛的语言优势,为双方的教育交流提供了便利。
二、对策1. 加强政府间教育合作:加强中拉两国政府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充分发挥两个国家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学方法交流方面的优势。
通过签订教育合作协议、派遣教师和学生等方式,促进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2. 深化学术研究与合作:鼓励两地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加强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合作。
举办学术研讨会、合作撰写学术论文等形式,促进中拉两国教育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3. 推动人员交流与培训:鼓励学生、教师和教育机构的互访交流,推动中拉两国之间的人员交流与培训。
通过举办短期学习班、提供奖学金等方式,促进中拉两国教育从业者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4. 推广中文教育与汉语水平考试:在拉丁美洲国家推广中文教育,提升当地民众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了解和兴趣。
推动在拉丁美洲国家的汉语水平考试,为当地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升学机会。
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之间的“教育拉丁美洲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经济、教育需求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拉美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影响力持续扩大
![拉美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影响力持续扩大](https://img.taocdn.com/s3/m/0b80d25f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8.png)
拉美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影响力持续扩大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合作关系变得日益紧密。
拉丁美洲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增强,并对双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讨论拉美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以及这种合作对双方及国际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一、经济合作1.贸易拉美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日益密切。
中国对拉美的需求不断增长,而拉美国家也将出口市场转向中国。
经统计数据显示,拉美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额逐年增加,占各自对外贸易的比重也不断提高。
中国对拉美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涉及多个行业,如基础设施、能源、农业等。
这种经济合作推动了双方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区域内的联系与合作。
2.投资合作中国对拉美的直接投资也不断增加。
中国的企业在拉美国家开展业务,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
同时,拉美国家在中国的投资也得到了提升,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深。
这种投资合作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二、政治合作1.多边合作拉美国家与中国在多边事务中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双方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中保持着一致的立场,并共同维护国际秩序和规则。
此外,中拉合作论坛的举办也为双方及拉美国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增进了各方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2.政治互信拉美国家与中国之间建立了较高的政治互信,加强了双方的政治合作。
中方积极支持拉美国家的发展道路和主权,同时拉美国家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给予了支持。
这种互信有助于打破西方国家在该区域的影响力,也提升了拉美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三、文化交流1.教育合作中拉之间的教育合作不断深化。
中国政府每年向拉美国家提供大量的奖学金名额,使得更多的拉美学生有机会赴中国学习。
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在拉美国家的设立也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
这种教育合作有助于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理解。
2.旅游交流中拉之间的旅游交流也日益频繁。
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拉丁美洲国家是
![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拉丁美洲国家是](https://img.taocdn.com/s3/m/71a9f0f6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9f.png)
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拉丁美洲国家是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新中国政府便与拉丁美洲国家展开了交往,推进双边关系的发展。
其中,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拉丁美洲国家包括哥斯达黎加、智利、厄瓜多尔以及古巴等国家。
哥斯达黎加是新中国建国后第三个与之建交的拉丁美洲国家,两国于1949年12月10日
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也使哥斯达黎加成为中美洲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在此后的时期,两国传统友谊得到不断的加深。
至今,新中国和哥斯达黎加之间的友谊已经得到保持。
智利也是新中国建立后第四个正式建交的拉丁美洲国家,两国在1950年3月11日正式
建立外交关系。
经过近70年的发展,两国之间的合作不断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
领域均有重要合作与交流成果。
厄瓜多尔也是新中国建国后第五个与之建交的拉丁美洲国家,两国于1950年11月15日
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从此之后,新中国与厄瓜多尔之间的友好关系深入发展,在经济及文
化交流与合作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古巴也是新中国建立后正式建交的拉丁美洲国家,两国在1949年12月28日正式建立外
交关系,这也使古巴成为中美洲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在此后的时间里,
新中国与古巴相互尊重,友好合作,促进两国友谊的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
综上所述,建立新中国后,新中国政府便与拉丁美洲国家展开了交往,最早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拉丁美洲国家有哥斯达黎加、智利、厄瓜多尔和古巴等国。
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
两国之间的友谊持续升温,双边关系发展获得了重要成果。
(300字)。
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案例
![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2bb63a8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28.png)
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案例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国际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也变得愈加重要。
而中国文化已经走出东方,走入世界舞台,开始走向影响力更大的舞台。
下面就来谈谈中国文化在海外开展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案例。
首先,在教育方面,华文作为外语已经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
中国政府正大力推广“汉语桥”竞赛,他们开展了在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赛事,以提升该地区学习汉语的热情。
同时,中国大使馆也在多国推广中文学习、中文文化,借助各种渠道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其次,中国也开展了大量的文化宣传活动,举办大型中华文化宣传展,推广和宣传中国文化,例如文学、音乐、舞蹈、艺术、书法和剪纸等。
此外,中国还在全球范围内扩大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发展。
对华人开设的文化机构、文化活动等也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有力的影响力和日益增长的声量。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已经开始在海外开展文化交流和传播活动,从教育、文化宣传、文化交流等三个层面来宣传和弘扬中华文化,引领世界文明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文化表示了了解和欢迎,中国文化也将持续影响世界文化,并作出重要贡献。
中拉文化的特点、历史联系与相互影响
![中拉文化的特点、历史联系与相互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7d945af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13.png)
中拉文化的特点、历史联系与相互影响㊀㊀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而拉美则创建了玛雅㊁阿兹特克和印卡三大古文明㊂这些都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谱写了辉煌篇章㊂中国和拉丁美洲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也有相似之处㊂中拉文化在历史上就有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如今,中国和拉美已成为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中国和拉美之间的文化交往和联系更加频繁和密切,文化交流为推动中拉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㊂一㊀中国文化和拉美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的特点:第一,中国文化传统自起源发展至今,从未被割断㊂中国文化的发展延绵不绝,连续而未有中断,与包括拉美文化在内的其他任何古老的文明相比都是不同的㊂第二,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起源,具有鲜明的多元起源㊁多区域不平衡发展的特点㊂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自新石器时代以来,逐步由多元向一体发展㊂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不同区域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导致了不同区域间的互补关系,是中国文化产生汇聚和向一体发展的动力因素㊂中国文化的起源有多个中心,长江㊁黄河都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㊂另外,中国文化又是兼容并蓄的,是一种 和合 的文化,故其 内聚 和 外兼 是对立统一体㊂中国文化与许多文化不同,数千年来,她以拥抱世界㊁吸纳百川的胸怀,兼收并蓄,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㊂中国文化之所以历五千年而连续不断,就在于她不断地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使自身活力永葆,生命永存㊂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兼容性,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从民族性格上来看,都不可能对西方文明或其他文明构成威胁㊂中西文明不仅不会对抗,而且还具有很强的互补性㊂因为,两种文化虽性质不同,但各有特色,各有长短㊂差异性较大,互补性也较强㊂第三,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㊂中国文化的这些特点使中华民族形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结构,使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㊂①拉美文化的特点:第一,与中国文化不同,美洲原有的土著文化的传统被欧洲殖民者的入侵所割断㊂由于中世纪末期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和殖民,打断了拉美印第安土著文化的发展,使印第安土著文化没能成为拉美文化的主体,而是以移植来的欧洲文化成为主体,以美洲印第安土著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为次要成分㊂②如当今拉美大多数国家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系的西班牙语㊁葡萄牙语(巴西)和法语(海地),只有秘鲁㊁玻利维亚等少数国家把克丘亚㊁艾马拉等印第安语同西班牙语一起并列为本国官方语言㊂第二,多元化和多源性㊂拉美文化是 杂交 文744中拉文化的特点㊁历史联系与相互影响㊀①②陈连开:‘论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基本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5月31日㊂DamianBayon,AméricaLatinaensusArtes,SigloXXIEditores,México,4ta Edición,1983,p 157化或 混合 文化㊂①拉美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源性与中国文化的多元起源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㊂相同之处是其起源是多种的,不同之处是中国文化是在不断地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使其生命永存,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兼容性,既 内聚 ,又 外兼 ㊂而拉美文化是欧洲基督教文化㊁美洲印第安土著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等多种不同来源的文化的汇合和融合㊂秘鲁学者欧亨尼奥㊃陈 罗德里格斯认为, 西班牙文化遗产逐渐发生变化,并与土著的和非洲的文化遗产结合在一起,开始形成西班牙美洲的文化㊂西班牙㊁印第安和非洲因素的融合,创造出一种混血式的美学观念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㊂美洲的混血现象超出了单纯人种混血的范围 把几种不同的文化遗产融为一体 ㊂②第三,开放性和独创性㊂拉美文化极少保守性和排他性,它善于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的最新成果,具有很大的亲和力㊂然而,它并不是生吞活剥,而是吸收㊁消化,变为己有,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创造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表现出很强的融合力㊂开放和创新并举是拉美文化兴盛发展之根本㊂③二㊀中拉文化的历史联系和相互影响(一)关于中国古代文化与拉美古代文化之间关系的争论关于中国古代文化与拉美古代文化之间有没有联系,在中外学者中一直有争论,至今尚无定论㊂844㊀徐世澄集①②③刘文龙:‘拉丁美洲文化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1页㊂[秘]欧亨尼奥㊃陈 罗德里格斯:‘拉丁美洲的文明与文化“,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84页㊂郝铭玮㊁徐世澄:‘拉丁美洲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3页㊂。
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国家战略结盟的可行性及对
![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国家战略结盟的可行性及对](https://img.taocdn.com/s3/m/d14e5d2d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9.png)
双方的影响引言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国家之间的合作已经逐渐扩大和深化,而战略结盟是进一步加强双方关系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国家结盟的可行性以及这种结盟对双方的影响。
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国家的合作历史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国家之间的合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但迄今为止,合作主要集中在经济和贸易领域。
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国家之间的贸易额逐年增长,并且中国成为该地区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中国向该地区提供了大量的投资和贷款,并参与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和能源等领域的合作项目。
结盟的定义与意义结盟是指两个或多个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合作措施形成的一种紧密联盟关系。
结盟可以加强参与国在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促进相互间的互助和发展。
对于中国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国家来说,建立战略结盟可以带来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1.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提升:战略结盟将提升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水平。
双方可以共同开展更多的贸易、投资和技术转移,促进经济发展。
2.政治实力的增强:战略结盟将加强中国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国家的政治影响力。
双方可以共同推动国际事务的解决方案,并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强势的声音。
3.安全合作的拓展:战略结盟将有助于加强中国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国家之间的安全合作。
双方可以共同应对恐怖主义、跨国犯罪以及地区内的安全挑战。
4.人文交流的促进:战略结盟将促进中国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
双方可以共同推动教育、文化和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
可行性分析在探讨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国家战略结盟的可行性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政治意愿:双方是否有充足的政治意愿来推动这种结盟。
政府首脑之间的高层会晤和频繁的外交接触可以为结盟奠定基础。
2.经济互补性:双方在经济上是否存在互补性,合作是否能够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我国“教育拉丁美洲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我国“教育拉丁美洲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e23a99f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cc.png)
我国“教育拉丁美洲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1. 引言1.1 我国教育拉丁美洲化的背景我国教育拉丁美洲化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教育领域也受到了深刻影响。
拉丁美洲国家的教育模式和理念逐渐传入中国,对我国教育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与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教育拉丁美洲化势在必行。
这种背景下的教育拉丁美洲化,不仅可以帮助我国教育体系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需求,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发展,还可以促进我国与拉丁美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了解并适应我国教育拉丁美洲化的背景,对于推动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教育拉丁美洲化的定义和特点教育拉丁美洲化是指在教育体系中受到拉丁美洲地区教育特点和模式的影响,逐渐向拉丁美洲教育体制靠拢的现象。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拉丁美洲化强调注重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互动。
教师被视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情感投入度。
教育拉丁美洲化强调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综合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育拉丁美洲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其成为有担当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教育拉丁美洲化是一个注重教育公平、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强调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我国在教育拉丁美洲化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其经验,结合本土实际,不断完善教育体制,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教育拉丁美洲化的现状分析教育拉丁美洲化是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显著特征。
在教育内容方面,我国开始大力引进拉丁美洲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强化了对形式化知识的重视,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概括16到19世纪中国与拉丁美洲关系演变的趋势
![概括16到19世纪中国与拉丁美洲关系演变的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ac28f6db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bc.png)
概括16到19世纪中国与拉丁美洲关系演变的趋势
16到19世纪期间,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关系经历了以下演变趋势:
1. 初期交往:在16世纪中叶,中国明朝和拉丁美洲开始通过
丝绸之路等航线进行贸易往来。
中国的瓷器、丝绸和茶叶成为非常受欢迎的商品,同时也传入了一些拉丁美洲的商品和文化。
2. 殖民地时期联系的减少:到17世纪和18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进行了殖民统治,并限制了与中国的直接交流。
西班牙和葡萄牙承担了与中国的贸易垄断,限制了其他国家与拉丁美洲的联系。
3. 中国的闭关政策:在18世纪后期,中国的清朝实施了闭关
锁国的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外国人的接触。
这导致与拉丁美洲的贸易几乎中断,中国的联系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欧洲。
4. 契约法经济的兴起: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国家独立,开
始寻求自由贸易,并试图重新与中国建立联系。
中国也开始逐渐开放对外贸易,并与拉丁美洲国家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
拉丁美洲国家出口大量原材料,如金、银、石油、橡胶等,而中国则出口丝绸、茶叶等商品。
5. 移民潮与文化交流:19世纪中叶以后,一大批中国人开始
移居到拉丁美洲各国,主要从事农业和建筑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
这些移民带来了中国的文化和传统,丰富了拉丁美洲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16到19世纪中国与拉丁美洲关系经历了由初始交往到殖民统治和闭关锁国再到重新开放贸易和移民潮的演变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世纪,随着美洲发现和东方新航路开辟,中国和拉美之间跨越长期隔绝的海洋屏障,开始了东西两个半球之间的文化交流。
几万年前印第安人的先民从亚洲到达美洲,而古代中国人在哥伦布以前是否又到过美洲?两百余年来,先后兴起了多次讨论的热潮。
争论的焦点集中于“中国人发现美洲”的三大历史谜团,即中国僧人慧深发现美洲之谜、殷人东渡美洲之谜以及郑和船队到达美洲之谜。
虽然对中拉的早期接触存在种种猜测,但真正有证可查的联系,是始于十六世纪中叶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从那时开始,直到十九世纪初拉美独立战争爆发,西班牙下令停止墨西哥与东方贸易,持续了近三个世纪的中国与拉美之间的早期交流,方宣告结束。
中国和拉美之间的大交流,是太平洋东西两岸一次双向性的大交流:中国丝绸、瓷器大批量地远涉重洋到达美洲市场,中华文化远播新世界;大量白银源源流入中国,直接刺激了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如蚕丝、纺织、茶以及其他工艺品的发展,增进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业繁荣;新世界的玉米、红薯、花生等农作物,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传入美洲作物,对促进中国农业生产和丰富人民物质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美洲作物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三大类:(1)、以玉米、甘薯为代表的食粮;(2)、以西红柿、辣椒和花生为代表的蔬菜瓜果;(3)、以烟草为代表的嗜好品。
十九世纪后,中国与拉美文明交流的主要载体,则由“物”变成了“人”,交流方式也由双向互动,而变成从中国贩运“契约华工”的单向流动。
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在“自由贸易”的旗号下,大肆掠卖所谓“契约华工”。
广大华工在拉美国家备受奴役和虐待,他们被迫一再起来反抗,并强烈呼吁祖国政府给予保护和支持。
1874年,清政府总理衙门宣布严禁苦力贸易。
在此形势下,秘鲁等拉美国家为了缓和国际舆论的压力,同时为了继续引进华工,也希望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十九世纪晚期中国与拉美若干国家建交,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实现的。
1875年,中国和秘鲁两国立约建交,接着,又先后和巴西、墨西哥和巴拿马等建立外交关系。
在中国和拉美国家建交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里,中、拉两种文化交流的载体,主要仍局限于“人”,但这些人已不是契约华工,而是摆脱了人身束缚的自由人。
他们活跃于城市和乡村,逐渐融入拉美社会,为当地的经济开发和文明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据统计,六十年代末,拉美华侨人数为十六万五千人,到九十年代后期,达到四十多万人。
随着中国与拉美各国经贸关系的迅猛发展,必将带来太平洋东西两岸文化交流的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