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影响行为及其有效性分析
组织行为学-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三)
组织行为学-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三)(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第一部分选择题(总题数:0,分数:0.00)二、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1,分数:21.00)1.“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通常叫______(分数:1.00)A.二元四分模型B.菲德勒模式√C.管理方格模型D.勒温模式解析:[解析] 菲德勒经过长达15年的调查研究,于1967年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通常叫菲德勒模式。
他重点做了两方面的研究工作:(1)采用问卷测量领导者的性格特征;(2)情景因素的分类。
2.“任何领导类型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是一无是处,而是与环境情况相适应的”,这一主张的提出者是______(分数:1.00)A.菲德勒√B.李克特C.耶顿D.霍曼斯解析:[解析] 菲德勒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其认为,领导者的领导是否有效是在领导者行为与某种组织因素相互作用的形势下决定的。
一些领导者在一种形势下或在一种组织内可能有效地领导,而在另一种形势下或另一种组织内却无效。
所以,任何领导类型既非十全十美,也非一无是处,而应与环境相适应。
3.菲德勒的“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于______年提出。
(分数:1.00)A.1964年B.1966年C.1967年√D.1970年解析:[解析] 菲德勒经过长达15年的调查研究,于1967年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通常叫菲德勒模式。
4.在领导有效性中,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______(分数:1.00)A.领导者自身的特点B.被领导者的特点C.领导的情景√D.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互动关系解析:[解析] 领导有效性中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领导的情景。
情景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共同作用的客观对象,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情景,并且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领导活动的预想目标。
5.菲德勒模式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指领导者为被领导者所接受的程度,即信任、喜爱、忠诚和______(分数:1.00)A.愿意追随的程度√B.任务的结构C.参与支持D.职位的权力解析:[解析] 菲德勒强调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指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吸引力和为他们所接受的程度,表现为对领导者信任、喜爱、忠诚和愿意追随的程度。
对领导者特质和行为的分析
如果大老板的价值观不明确,企业的价值观也会摇摆不定。
这需要不至于造成营运危机,但除非公司愿意付出高额的成本,否则无法网罗一流的员工。
因为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在自己无法认同的企业工作。
2、野心最好的领导人,是帝国的建造者。
他们要创造可以流传后世的基业。
这不是自大的个人野心,而是对卓越的狂热和永无止境的追求。
这是优秀领导人不可或缺的条件。
3、自信培养人才,意味着必须和一群优秀的人才共事,还要引导、激励他们。
会忌妒属下的领导人,无法博取属下的忠诚。
自信使人能够承认自己的弱点,并寻求协助,而不会过度防御,自觉不如人。
拥有自信,乐观的个人特质。
4、适应能力在事情不顺利的时候,仍能保持活力与弹性,领导人不只要能察觉市场、民意、政策风向的变化,还要能迅速找出应对之策,不被自己过去的信念所局限。
能够很快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并能够身在其中,游刃有余。
5、魅力成功人士几乎都拥有这项特质,这有时需要一点运气,但运气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领导人的个人魅力,能够使下属尊重佩服,并且有助于培养下属的忠诚度。
能够有效的团结公司的其它员工。
(二)、领导行为理论1、勇于做困难的决定许多的决策必须在咨询不足的情况下做出。
领导人经常要面临各种利害冲突,在无法掌握充分事实的情况下,做出决定。
不忍造成别人痛苦,害怕树敌,需要充分证据才能做出决定的人,不适合担任企业的领导人。
2、思想明晰,能掌握重点这是做困难决策的必备条件。
领导庞大的企业、在时间的压力下处理复杂多面的问题,是心智的重大挑战。
必须要能从复杂的情况中,解析出关键要点,才能规划出有效的策略。
在时间压力及众生纷纭的混乱中,领导人必须能专注在真正重要的议题上,对于无法达成的事项也要务实的放弃。
3、有效地沟通技巧这是一项相当新的要求,由于媒体、分析师、股东、环保团体等外界因素,对企业营运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企业领导人必须能够具有说服力,但不能代表每件事都要和盘突出。
要激励众多的员工,必须提出清楚的目标,激励员工共同追求。
如何理解管理的有效性
如何理解管理的有效性管理的有效性是指管理者在实施管理职能和活动时,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并且能够高效地完成任务。
有效的管理是组织成功的关键,它涉及到识别和利用资源、指导和激励员工、制定和执行策略等方面。
以下是理解管理的有效性的一些要点:1.目标导向:有效的管理必须具备明确的目标,这些目标应该与组织整体战略和愿景相一致。
管理者需要明确目标,并且将其沟通给团队成员,以便大家能够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2.组织资源的分配:管理者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给不同的任务和项目。
有效的管理需要权衡和平衡各项资源的分配,确保各个部门和个人都能够得到适当的资源支持,从而提高整体效率和绩效。
3.指导和激励员工:管理者需要明确员工的职责和任务,并且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有效的管理者还需要激励员工,使他们能够发挥最大的潜力。
这可以通过给予奖励和认可、提供晋升机会、创建积极的工作环境等方式实现。
4.沟通和协作:管理者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以便有效地与团队成员和其他相关方沟通。
有效的管理者应该能够清楚地传达信息,听取反馈,解决问题,并且能够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5.评估和调整:有效的管理需要持续评估绩效和结果,并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管理者应该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和反馈机制,以便及时纠正问题和改进绩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6.制定策略和决策:管理者需要有能力制定和执行有效的战略和决策。
有效的管理者必须了解市场和竞争环境,并且能够通过分析和判断做出明智的决策,以便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获取竞争优势。
7.领导能力:有效的管理者还应该具备良好的领导能力,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并且能够有效地应对挑战和变革。
他们应该具备影响他人、建立信任和鼓励创新的领导风格,从而实现组织的长期成功。
总之,管理的有效性是管理者在实施管理职能时,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并且高效地完成任务的能力。
有效的管理需要目标导向、资源分配、员工激励、沟通和协作、评估和调整、策略和决策以及领导能力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组织行为学-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四)(总分:100.00 ,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第一部分选择题(总题数:0,分数:0.00)二、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4,分数:12.00)1. 决策的关键性特点既要求决策要有合理的程序,又要求决策要有(分数:0.50 )A. 科学性B. 法律依据√C. 前瞻性D. 规范性解析:[ 解析] 由于事物在发展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常常表现出不同的取向和结果,因此决策所作出的最后决定,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
决策的关键性要求决策要有合理的程序和法律依据。
2. 提高领导效能的根本措施是(分数:0.50 )A. 科学决策√B. 合理预测C. 正确实施D. 及时反馈解析:[解析] 科学决策是提高领导效能的根本措施。
决策的科学化程度直接决定着领导的效能和组织的未来发展。
因此,领导者只有通过科学决策避免战略决策失误,是领导行为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3. 领导过程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分数:0.50 )A. 决策的合理性B. 决策的创新性C. 决策的正确性√D. 决策的民主性解析:[ 解析] 决策贯穿于整个领导过程,领导活动的一切方面和一切环节都离不开决策。
可以讲,领导过程是否有效取决于决策的正确性。
4. 对领导决策而言,信息工作的首要作用是(分数:0.50 )A. 服务于决策√B. 指导决策的方向C. 预测D. 收集信息解析:[ 解析] 对领导决策而言,信息工作的首要作用是服务于决策,因而信息调研是决策程序的起步,决策必须建立在准确的信息基础上。
5. 决策程序的起步是_(分数:0.50 )A. 计划B. 信息调研√C. 预测D. 收集信息解析:[ 解析] 对领导决策而言,信息工作的首要作用是服务于决策,因而信息调研是决策程序的起步,决策必须建立在准确的信息基础上。
6. 在领导决策过程中必须提出两个以上的方案进行比较,在多种方案中择优选用。
这体现了领导决策应坚持(分数:0.50 )A. 择优原则√B. 随意原则C. 衡量原则D. 平衡原则解析:[解析]对比择优原则要求,领导者进行决策时必须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在分析比较多个方案的基础上择优选用。
组织行为学-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三)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组织行为学-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三)(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通常叫______SSS_SINGLE_SELA 二元四分模型B 菲德勒模式C 管理方格模型D 勒温模式分值: 1答案:B[解析] 菲德勒经过长达15年的调查研究,于1967年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通常叫菲德勒模式。
他重点做了两方面的研究工作:(1)采用问卷测量领导者的性格特征;(2)情景因素的分类。
2.“任何领导类型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是一无是处,而是与环境情况相适应的”,这一主张的提出者是______SSS_SINGLE_SELA 菲德勒B 李克特C 耶顿D 霍曼斯分值: 1答案:A[解析] 菲德勒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其认为,领导者的领导是否有效是在领导者行为与某种组织因素相互作用的形势下决定的。
一些领导者在一种形势下或在一种组织内可能有效地领导,而在另一种形势下或另一种组织内却无效。
所以,任何领导类型既非十全十美,也非一无是处,而应与环境相适应。
3.菲德勒的“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于______年提出。
SSS_SINGLE_SELA 1964年B 1966年C 1967年D 1970年分值: 1答案:C[解析] 菲德勒经过长达15年的调查研究,于1967年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通常叫菲德勒模式。
4.在领导有效性中,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______SSS_SINGLE_SELA 领导者自身的特点B 被领导者的特点C 领导的情景D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互动关系分值: 1答案:C[解析] 领导有效性中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领导的情景。
情景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共同作用的客观对象,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情景,并且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领导活动的预想目标。
5.菲德勒模式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指领导者为被领导者所接受的程度,即信任、喜爱、忠诚和______SSS_SINGLE_SELA 愿意追随的程度B 任务的结构C 参与支持D 职位的权力分值: 1答案:A[解析] 菲德勒强调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指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吸引力和为他们所接受的程度,表现为对领导者信任、喜爱、忠诚和愿意追随的程度。
管理制度与管理行为
管理制度与管理行为一、前言管理制度与管理行为是组织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们对于组织的运作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管理制度是指组织为了规范和约束员工的行为而设立的一系列制度和规章,它是组织运行的基本框架和规范。
而管理行为则是指组织的管理者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具体执行的行为,它体现了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本文将从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它们的关系和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建立和执行管理制度,提升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水平,进而促进组织的稳定发展。
二、管理制度的作用1. 规范员工行为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员工的行为而设立的,它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约束员工的行为,规范员工的工作表现,促进员工的良好表现和规范工作秩序。
2. 保障组织利益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能够有效地保障组织的利益,防止员工的违规行为和不端行为,保障组织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3. 提高工作效率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规范的规章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减少工作中的混乱和浪费,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组织的发展。
4. 促进员工成长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能够为员工提供明确的成长路径和发展空间,帮助员工不断成长和进步,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5. 维护公平公正管理制度是维护组织内部公平公正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为员工提供一个公正的工作环境,促进员工之间的和谐相处,增强组织凝聚力。
三、管理行为的作用1. 塑造组织文化管理行为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的言行举止和行为举止,将直接影响组织文化的形成和演变。
2. 促进员工激励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往往能够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榜样效应,推动员工不断进步和发展。
3. 提升组织绩效有效的管理行为能够有效地提升组织的绩效,通过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推动组织的发展和壮大。
4. 增强组织凝聚力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往往能够增强组织的凝聚力,通过管理者的明确导向和正确引领,推动员工团队的向心力,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管理效果评估
管理效果评估管理效果评估是指对管理行为的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以确定管理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
评估管理效果的目的是帮助管理者了解自身管理行为的优势和不足,为改进管理策略和提升管理绩效提供依据。
下面将从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三个方面,对管理效果评估进行论述。
首先,评估指标是管理效果评估的基本依据。
常见的评估指标包括目标达成度、业绩提升度、员工满意度、客户满意度等。
目标达成度是评估管理层对组织目标实现程度的指标,可以通过对比目标与实际结果的差异来评估管理的成效。
业绩提升度是评估管理行为对组织业绩的影响程度的指标,可以通过对比改进前后的业绩差异来评估管理的有效性。
员工满意度和客户满意度是评估管理行为对员工和客户满意程度的指标,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面试等方式进行评估。
其次,评估方法是进行管理效果评估的工具和手段。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定性评估是通过定性分析对管理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估,可以采用专家评审、案例分析、访谈等方法。
定量评估是通过定量指标对管理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估,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
评估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评估目的、资源限制和数据可获得性等因素。
最后,评估结果是管理效果评估的核心输出。
评估结果应包括对管理效果的客观描述和针对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客观描述是对管理效果的具体表现进行客观描写,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
问题分析是对管理问题的成因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可以通过调查访谈和专家意见收集等方式获得。
建议是针对管理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
综上所述,管理效果评估是对管理行为的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的过程。
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是管理效果评估的三个关键要素。
通过评估指标的选择、评估方法的运用和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建议,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自身管理行为的优势和不足,并为改进管理策略和提升管理绩效提供参考。
浅谈校长管理行为的有效性
浅谈校长管理行为的有效性李岚清曾讲过:“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说:“校长是教师的教师。
”上述说法,均说明校长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实践证明,绝大多数相同类型和相同层次学校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校长之间水平有差距,具体地讲就是校长管理行为的有效性发挥的程度不同。
不同的校长其管理行为的有效性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校长的管理行为保证和促进了学校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的实现,起到了积极正向的作用,校长的管理行为是有效行为。
反之,则为无效行为。
那么如何提高校长管理行为的有效性,最大程度地发挥校长管理行为的效果呢?我认为,必须先弄清校长管理行为的内涵及其特点,才能在学校工作实践中提高校长管理行为的有效性。
所谓校长管理行为是指校长遵循教育规律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按照科学的管理原则,运用适当的手段和方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人、财、物诸因素的作用,带领师生顺利地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管理活动。
在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校长的管理行为由于受其角色地位的影响,还具有以下鲜明特点:1、教育性学校的首要工作是育人,校长的管理行为的出发和归宿点都必须围绕育人工作而展开,必须把育人放在管理行为的第一位。
无论是用人、处事、理财、管物,还是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考虑到管理行为会给师生起到什么样的教育作用,产生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它体现在校长管理行为的各个层面,这是校长管理行为最鲜显的特点。
2、亲合性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要素。
就校长而言,教师和学生是管理对象。
就教师而言,教师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一般情况下,校长对学生的管理是通过教师而实现的,而对人的管理,不同于对物的管理,尤其是对教师的管理,更要以情感人,校长必须具有很强的亲合力,善于运用非理性因素和非权力因素管理教师,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动态性当今的学校不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充耳不闻窗外事"的地方,而是大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纷至沓来的大量社会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师生员工。
201001管理类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范文
2010年1月真题全球化真的能缩小差距吗?在上述材料中,论述者通过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得出了各国各地区的差距也将因此大大缩小的结论,其论证过程看似头头是道,实则存在许多漏洞,得出的结论也难以令人信服。
首先,论述者由全球化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前提,并不必然推出“全球化抹去了各国的疆界”的结论,更不能说世界各国之间的社会发展差距正在日益缩小。
因为各国的疆界是客观存在的,全球化只是无形中将各国经济文化等方面加强了联系,并不一定会影响疆界的变化,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更何况,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并非所有国家都受益,又何谈世界各国的差距正在缩小呢?因此上述论证存在缺陷,并不足为信。
其次,论述者认为“穷国和富国可以一样在同一平台上接受同样的最新信息”,其理由是全球化使互联网等高科技能将海量信息迅速扩散到世界各地,是有失妥当的。
因为穷国和富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信息的处理能也可能参差不齐,所以面对海量信息,穷国和富国也未必都能充分利用,即使能够正确而充分的利用这些信息,这些信息又是否真的能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呢?我们从无考证。
再次,论述者通过以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预言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最不发达和最发达的国家质检再也不会有天壤之别的感觉是不恰当的。
因为,以前的情况并不能说明将来的情况也一定如此,经济发展的形势并不能简单的根据历史情况预测。
即便是将来的经济发展会一如既往地迅猛发展,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是否会同时进步,二者之间是否不会再有天壤之别的感觉也需要更多的事实来加强论证。
最后,论述者试图通过世界的社会发展形势推出中国也一样会“从立体变为平面”,存在不当类比之嫌。
虽然中国属于世界,二者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就更多方面而言,中国与世界的整体情况存在的差异也不容忽视,将二者简单类比有失客观性。
综上所述,由于论述者没有对全球化的问题作出恰当判断,导致其论证过程存在许多缺陷,得出的结论也令人质疑,值得进一步商榷。
管理者的常见缺点
管理者的常见缺点管理者应注意十个问题企业管理者与企业领导人员虽然在用人、决策、分工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但在管理中同样会碰到相同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使管理带来无效性,实现不了预期管理的目标。
现结合自身多年的企业管理施行提醒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注意以下十个方面的问题:一、管理者管理过程中对事物的熟悉要注意“两度〞和“两性〞。
即:高度和深度,全面性和前瞻性,没有一定的高度,不可能“站得高,看得远〞,也就无法做好领导决策的参谋助手;没有一定的深度,无法领会领导决策的真正意图,容易出现行为上的不协调;缺少熟悉上的全面性,容易对事件的推断出现失误,束缚自己手脚;没有长远的合计,客易顾此失彼,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培养自身和所属员工的管理意识,注意分工与协作,提升管理效率。
三、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管理的协调。
除了领导与员工、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协调一致外,必必需同时做到领导与管理者、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协调一致,只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各自为政,自以为是,会严重影响管理的有效性,也无法培养管理者的团队精神。
四、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的管理者应该是勤思索、善于革新性展开工作并有一定工作成效的人。
五、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管理效率,特别是管理的时效性应该给予特别关注。
不及时解决问题会使问题越积越多,简单问题复杂化,甚至会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
六、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沟通。
包括与上级领导、同级管理者和所属员工的沟通。
七、管理者要注重管理结果的有效性。
虽然管理过程也很重要,但管理结果更能说明问题。
八、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必必需在使命明晰的基础之上,要学会互相之间的包容。
互相包容并不是帮助管理者隐瞒缺点,而是互相补位的同时,善意地提出存在的不够,帮助别人改正。
无原则的包容不仅会造成对管理者伤害,更会形成新的不团结。
影响团队精神的发挥。
管理者影响行为及其有效性分析
o inain) r tt e o 的减弱 , 硬性策略的有效性越 来 越弱。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 中,上下级 之问的权力距离 ( o r i a c 大 , p we s n e) 管 dt 理 者独裁 、专断行为对下属的影响策略会
理 论
一
出是 为 了 回报 管 理 者 和 组 织 ,同 时 也 是 自 己 目标 的实 现过 程 和 自身价 值 的实 现 过程 。 与 交 易型 领 导 相 比 , 变革 型 领 导 行 为更 易 使下属逐步达到 “ 同” “ 认 和 内化 ” 的程 度 。 交 易型 领 导 与 变 革 型 领 导 不 是 两 种 对 立 的领 导 风 格 ,而 是 领 导 风 格 的两 种 典 型
定 程 度且 有 继 续 维 持 下 去 的 可 能 时 ,这 样
时空条件 下仍有其 存在 的意 义和必 要性 。
因 此 ,在 可 能 的 情 况 下 ,交 易型 领 导 与 变
的软 性策 略才会发挥积极 的影响。 因此 , 从
一
角色 则是执行标准 、按章操作 。从一定意
义 上说 ,管理者 与下 属之 间的关系仅限于 工作范 畴内 ,而没有过 多的情感联 系。此 时管理 者的角色 即是 “ 易型领导” 交 。另一
硬性策略 的影 响效能如何不言而喻。 树 与“
威”相对应 , 管理者还可能通过 “ 恩”的 施 方式 来影 响下属。他们为了得到下属的支
般来说 , 管理者都要从事 “ 管理 ” 与
“ 领导 ”两种性质的活动 ( 约翰 ・ 科特 , P・
1 9 管理 活 动 面 向 的是 例 行 的 、 准 化 97o 标
有效性分析
有效性分析范文与提示1,把几只蜜蜂和苍蝇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
结果,有目标地朝着光亮拼命扑腾的蜜蜂最终衰竭而死,而无目的地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走。
是什么葬送了蜜蜂?是它对既定方向的执著,是它对趋光性这一规则的遵循。
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营环境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在高科技企业,哪怕只预测几个月后的技术趋势,都是件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
就像蜜蜂或苍蝇一样,企业经常面临一个像玻璃瓶那样的不可思议的环境。
蜜蜂试验告诉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验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著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
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第一篇无序与有序之间无序的乱窜拯救了苍蝇,有序的努力断送了蜜蜂。
上文根据一个特殊试实验论证了这样一个结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著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
这一论证从总体上缺乏说服力。
首先,实验涉及的是生物行为,而企业经营涉及的是人的社会行为,二者之间缺乏可比性。
作为世界普遍联系的一部分,二者的规律当然有某种共性,一般化为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普遍性原则,在逻辑上是“轻率概括”、“不当类推”。
这种方法用于说明生物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关系是十分有害的。
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是生物界进化的规律,以它来类推社会发展,是反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其次,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和有序的衰亡也并不是两种仅有的选择。
没有理由因为反对有序的衰亡,而提倡混乱的行动。
这类似于文化革命中的流行语“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即使基于当时的政治大前提,资本主义的苗和社会主义的草,也并不是两种仅有的前途。
事实上,更可能或应当争取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的苗”。
再次,当今企业面临不确定性的挑战,要求经营者灵活地对待规则,这是上述论证中涉及的合理理想。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稳健运营和持续发展。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调查与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企业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国范围内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本文深入剖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本文还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和改进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更加清晰、全面的内部控制视角,帮助他们认识到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内部控制体系来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本文也希望为学术界和实务界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共同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理论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障其资产安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业务运营高效合规,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控制政策和程序,对企业内部的各种业务活动进行规范、约束、评价和监督的动态过程。
其目标在于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内部牵制,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再到内部控制结构的形成,最后形成了现在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其中,COSO委员会于1992年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被公认为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该报告将内部控制划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大要素,为企业构建和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指导原则。
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同样受到了高度重视。
成功的管理者和有效的管理者
有效的管理者和成功的管理者一、有效的管理者和成功的管理者的含义及进行的管理活动这里所提到的有效的管理者和成功的管理者是指美国组织行为学专家弗雷德·鲁森斯(Fred Luthans)在其《组织行为学》著作中所描述的意义上两种管理者,即有效的管理者是指拥有优秀和忠实的下属以及高绩效团队的管理者。
这样的管理者满足两种标准:①使工作在量和质上都达到很高的绩效标准,②使其下属有满意感和奉献精神。
成功的管理者是指在组织中相对快速地获得提升的管理者。
对这类管理者的界定只有一个标准——晋升的速度。
那么,在组织中提升得最快的管理者,与在组织中成绩最佳的管理者从事的是同样的活动吗?弗雷德·鲁森斯(Fred Luthans)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对多个层面多个类型包括零售商店、医院、政府部门、报社、公司总部、金融机构、制造业等的管理者的研究发现,这些管理者都从事以下4种活动。
①传统管理:计划、决策和控制。
观察到的行为有:指定目标、明确实现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分配任务及资源、安排时间表等;明确问题所在,处理日常危机,决定做什么、如何做;考察工作,监控绩效数据,预防性维护工作等。
②日常沟通:交流常规信息和处理案头文件。
观察到的行为有:回答常规程序性问题,接收和分派重要信息,传达会议精神,通过电话接受或者发出日常信息,阅读、处理文件、报告等,起草报告、备忘录等,以及一般的案头工作。
③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奖惩、处理冲突、人员配备和培训。
观察到的行为有:正式的奖金安排,传达赞赏之意,给予奖励,倾听建议,提供团队支持,给予负性的绩效反馈,制定工作描述,面试应聘者,为空职安排人员,澄清工作角色,培训,指导等(制定规章制度并依此进行奖惩不可能被观察到,所以这一范畴没有考虑)。
④社交活动:社会化活动和与外界交往。
观察到的行为有:与工作无关的闲谈,插科打诨,议论流言蜚语,抱怨、发牢骚,参加政治活动以及搞搞小花招,应对外部相关单位,参加外部会议、公益活动等。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1去年,我有幸参加了温岭市财政局组织的一个培训,在培训课上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叫《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读完以后我感觉堵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对组织负有责任,能影响组织经营成果的人,就是管理者。
管理者的工作必须是卓有成效,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全书分7部分:问题列表、时间管理、我能贡献什么、发挥别人长处、要事优先、决策要素和有效决策几个模块。
我觉得,我能贡献什么,这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章节。
这一章主要涉及如何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要做到卓有成效,才能更有利于建立有限的人际关系。
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如果能在工作中取得成绩,即使偶尔疾言厉色,也不至于影响人际关系”。
那么有效的人际关系怎么才能达到呢?书的作者给出了我们这样的答案:1、相互沟通;2、自我发展;3、团队合作;4、培养他人。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我们公司的使命愿景价值观。
1和3不正是我们公司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吗。
2和4也是我们公司非常重视的工作。
我们的培训体系可以说是非常完善的。
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卓越的相互沟、团队合作呢?。
我觉的处理好团队中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如何有效和团队中其他成员合作,相当大程度取决于人际关系,包括:上司,同事以及下属。
人际关系并不等于玩政治,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八面玲珑,而是出于真实的互助。
用任何把戏去维持一个长期的人际关系是不现实的。
相互关系,相互帮助才是长久之计。
自我发展、培养他人要求我们在工作之余要用更长的时间去学习,学到老活到老,这个世界日新月异,你以前掌握的知识过一定的时间就有可能落了,被淘汰了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以求自己跟上这个社会的发展。
这是一本能让人受益匪浅的书,希望有能多的人能读到他。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2我拿到的选读书目是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珍藏版),这本书不长,167页,我花了零零散散大约10个小时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现将读完这本书的感受向大家做一些粗浅的分享,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公共管理者职业行为分析
公共管理者职业行为分析公共管理者在行政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是政府组织完成公共任务的一线管理者。
在行政管理领域中,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行为也被积极研究,旨在研究他们如何解决公共问题,规划和实施政府政策,促进政府机构效率,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以及如何更好地对待公众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行为进行分析:一,有效的决策制定;二,有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实施;三,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四,更好地应对公众期望。
首先,公共管理者需要做出合理的决策应对变化环境。
为了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公共管理者不仅要在经济和技术上有所了解,还要掌握有效的决策策略。
公共管理者在做出决策时,应该采用系统化的方法,主要包括:分析选定的决策,搜集信息,评估可行的解决方案,选择最佳方案等,这些方法有助于公共管理者从可行性、有效性、实施性等角度判断出最合理的决策。
其次,公共管理者要进行政策实施。
促进社会发展的政策实施是公共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之一。
实施政策涉及到各种行政决策的设计、实施和评估,以及相关的技术、人力、资金等资源的管理。
因此,公共管理者在实施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政策影响范围,优化投入和输出,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并确保法律、法规、政策的执行。
此外,公共管理者还要改善公共服务水平。
公共服务是政府为人民提供服务的一个主要手段,公共服务水平反映了政府管理成效,是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人民幸福感的重要体现。
因此,公共管理者应该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作为重要任务,以确保政府在履行政府职责、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最后,公共管理者需要采取更好的应对措施来满足公众期望。
公众期望是政府改革的重要依据,是政府改进务实作风的重要指标。
因此,公共管理者应该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交流,密切关注人民的意见建议,把公众期望作为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参考,把解决公众的切实利益作为重点,做到精准应对,实现公众的尝试。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技术发展等方面,并影响到社会发展。
组织行为学(论述题)
论述题1、试述如何评价组织行为的有效性?答:⑴激励的手段和方法。
.根据积极性的运动规律,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的基本途径是,激发和满足正当、合理的需要,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创造一个良好的富有激励性的环境。
对此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实现.实践中常用的手段和方法有:①思想政治工作;②奖惩;③工作设计;④职工参加管理;⑤培训激励;⑥榜样激励。
在工商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中,有着多种多样的激励方式,管理者可以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激励方式,以达到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⑵进行有效激励的要求。
运用各种激励理论来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是各级领导者的重要职责,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必要前提.为使激励取得效果,在激励过程中必须符合以下要求:①奖励组织期望的行为;②善于发现和利用差别;③掌握好激励的时间和力度;④激励时要因人制宜;⑤系统设计激励策略体系。
2、试述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一)从领导者自身人手1。
明确组织对领导工作的要求:(1)要求领导者及时为组织成员指明目标,并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取得协调一致.(2)要求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所发布的命令要一致,即实行统一指挥。
(3)要求领导者加强直接管理。
(4)要求领导者加强组织内外信息沟通联络,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
(5)要求领导者掌握激励理论,运用适宜的激励措施和方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6)要求领导者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领导方法: 2.加强领导班子(集团)结构建设,全面地提高领导班子(集团)的整体效能。
为提高领导的有效性,领导班子结构配备是否合理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合理化的领导班子应该具有梯形的年龄结构;互补的知识结构;配套的专业结构;叠加的智能结构;协调的气质结构。
3.科学地运用领导艺术.现代组织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要求组织的领导者不但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工作,而且还必须依靠丰富的经验和直觉判断来处理问题,这就要求有高超的领导艺术。
所谓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行使领导职能时,所表现出来的技巧.它是建立在一定知识、经验基础上的,非规范化,有创造性的领导技能.领导艺术有随机性、经验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具体包括:待人艺术;提高工作效率的艺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者影响行为及其有效性分析作者:赵钊陈晓春来源:《商业时代》2012年第24期内容摘要:管理者对于下属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会经历顺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层次)。
下属的态度决定了管理者影响行为的有效性。
本文分别从影响力和领导力的视角对管理者影响行为及其有效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就影响力而言,理性或软性的影响行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效果;从领导力的视角看,变革型领导而非交易型领导行为更有效。
影响行为的适用性受到任务特征、下属特征以及管理者特征等权变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管理者影响行为影响力领导力有效性员工的工作绩效和组织的整体绩效与管理者的影响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他们的言行将决定下属的态度和行为,以及为工作完成和组织目标实现做出贡献的程度。
管理者应如何影响行为来实现对员工的管理和领导、以及效能如何等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多视角对其进行分析,然后提出整合性模型,以期对理论发展和实践指导有所帮助。
管理者影响行为的作用过程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H.C. Kelman)将人的态度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层次),依次为:顺从、认同和内化。
顺从,是下属担心管理者可能会使用奖惩权力对其进行惩罚或带来利益得失而表现出的接受。
下属之所以表现出这种态度,完全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
他们并不在意自己与上级以及组织的关系。
认同,相对于顺从来说,上下级的关系有一定程度的进步。
基于对管理者的了解和判断,下属对当前的工作状况和上下级关系表现出满意,并愿意将其“处境”向外人展露。
内化是态度变化的最高境界。
只有当下属认为上级的价值观体系与自己的价值认知相符合时,内化才会产生。
此时,管理者的言行完全被下属理解、认同,并忠诚追随之。
态度的变化过程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态度变化的逻辑顺序管理者对于下属的影响作用应追溯至上下级关系建立的时候。
当管理者与下属初次形成工作关系时,下属对于上级并无过多的了解。
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他们也只能表现出顺从的态度,即行为层面的一致性。
随着双方交互式的工作关系不断发展,下属对上级的能力、人品等的了解程度大大加深,认同程度不断增加。
在一定程度认知信任发展的基础上,基于情感的信任也会逐渐产生。
管理者与下属之间将交互内容拓展到工作以外的领域。
情感信任的发展进一步刺激了上下级之间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和认知差距会越来越小,双方的价值体系重合在一起。
由此可见,管理者影响行为的结果会依据“顺从—认同—内化”的逻辑顺序产生。
每个阶段持续的时间长短或者阶段跃升的触发点或许有差异,但下属态度变化的逻辑过程不会发生变化。
(二)行为产生的动力源泉顺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表达。
下属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行为,完全是迫于管理者权力的威慑性。
因此,这种态度所能导致的行为是短期、异变和不确定的。
当下属表现出认同的态度时,他们会用相互之间的关系定义“自我”,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稳固。
下属接受上级的领导以及表现出其期望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相互之间的融洽关系。
当下属的态度是“内化”时,支配其行为的价值观与管理者是一致的。
换句话说,下属愿意接受上级影响的原因不是出于任何外部的压力,而是完全出于本心,即所谓“言行一致”。
影响力权力视角下管理者影响行为有效性分析影响力描述的是管理者运用何种权力以及如何运用来影响下属。
管理者的权力一部分来自于其所处的职位,另一部分来源于自身所具有的技能、经验、人品和社会资本等方面(徐国华等,2006)。
前者与管理者个人无关,完全是出于其担任此职务所致,可称其为“职位权力”。
后者却与之大不相同,无论管理者是否担任此职务,所积累的知识和威望都会对别人产生影响,可称其为“个人权力”。
一般认为,当管理者职位发生变化时,职位权力的范畴和内容就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与之不同,个人权力来自于下属的认可和接受,不会随着管理者职位的更迭而变化。
(一)管理者的影响策略类型从管理者的角度看,应该恰当地运用各种权力以及权力的组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实施相应的影响策略。
这也是权变管理理论的体现。
在不同的情境中,管理者可能采取的影响策略有各种形式。
按照其权力基础进行分类,管理者的影响策略包括:硬性策略、软性策略和理性策略。
硬性策略一般偏重强制性,使受影响者无论是否情愿都必须接受或者遵从,具体包括强制要求、惩罚预警、向下施压、借助规章等形式。
软性策略不会表现出这样明显的攻击性,通过长期或者短期利益、情感的交换来获得下属的认可,具体表现形式有私人求助、主动示好、互惠行为等。
理性策略与上述两种策略的出发点都不同。
该策略并不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而是进行理性说服以获得下属的认可和追随,表现形式有:理性劝说、精神鼓舞、行为示范等。
(二)不同影响策略的有效性分析采取硬性策略的管理者比较看重的是与职位密切相关的权力。
他们会充分使用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分配、评价考核、奖惩实施等权力,或者借助于更高层次的管理者以及组织的规章制度,要求下属必须遵从其命令,按其意愿行事。
家长式领导理论将这种行为风格称之为“树威”。
在这样的情境下,下属迫于无奈而表现出“顺从”。
硬性策略的影响效能如何不言而喻。
与“树威”相对应,管理者还可能通过“施恩”的方式来影响下属。
他们为了得到下属的支持并表现出积极的行为,管理者会给予下属照顾和关怀,使得下属的利益得到保障。
一般来说,只有上下级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且有继续维持下去的可能时,这样的软性策略才会发挥积极的影响。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管理者的软性影响策略可以达到“认同”的效果。
但如果上级示好时的上下级关系仍然较脆弱,那么这种基于利益和情感交换的行为充其量只能获得下属的“顺从”。
除了强调权力和交换外,管理者最有影响力的行为当属理性策略。
理性策略强调工作导向和长期导向,管理者致力于使下属能够对于工作的意义和目标达到真正理解和认同的程度,使其能都对工作任务的达成和愿景的实现充满信心。
理性影响策略可以获得下属的信任和对于工作的承诺。
随着员工权威导向(authority orientation)的减弱,硬性策略的有效性越来越弱。
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上下级之间的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大,管理者独裁、专断行为对下属的影响策略会是有效的。
然而,随着世界性文化的融合以及员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员工追求平等、希望得到尊重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家庭式的氛围逐渐被组织中的工作氛围冲淡。
如果管理者仍表现出“强压硬迫”的行为,下级“顺从”的态度恐怕都会打折扣。
相反,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软性和理性策略的有效性会得到增强。
下属被征询意见、上下级进行协商以及上级的鼓舞和示范等行为会激发员工的自尊和自我效能,进而更积极有效的完成工作。
领导力视角下管理者影响行为有效性分析管理者的作用在于可以指挥下属来实现自己所期待的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通过一定的领导风格来激励下属表现出其所期待的行为。
近来,研究者整合了以往关于领导特质、行为风格和权变因素的研究,领导力理论逐步发展起来(王云峰,2008)。
领导力理论较好地将领导者、下属、领导关系及相关要素融合在了一起。
作为一个理论流派,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交易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理论。
(一)交易型领导理论和变革型领导理论一般来说,管理者都要从事“管理”与“领导”两种性质的活动(约翰·P·科特,1997)。
管理活动面向的是例行的、标准化和程序化强的任务,如何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可能性都是很明确的。
因此,在这样的任务面前,管理者的职责是分配资源、监督检查、评估绩效和实施奖惩,下属的角色则是执行标准、按章操作。
从一定意义上说,管理者与下属之间的关系仅限于工作范畴内,而没有过多的情感联系。
此时管理者的角色即是“交易型领导”。
另一方面,随着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不得不在产品、技术、流程和结构方面做出调整和变革。
管理者的角色将发生较大的转折。
他们必须明确阐明组织变革的方向和愿景、变革的路线和策略,说服、吸引和鼓舞员工参与到组织变革中来。
下属此时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执行者,他们将与管理者一道共同面对充满希望的挑战。
二者的利益是一致的。
管理者扮演着“变革型领导”的角色。
(二)交易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的有效性分析交易型领导行为侧重于管理者与下属之间的交换关系。
管理者假设下属为经济人,即行为会受到利益的驱动。
下属之所以愿意按照管理者的意愿行事,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完成相关任务后获得相应的回报,同时管理者的目的也得到实现。
上下级双方面都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并认为对方是受短期利益驱使的。
尽管从表面上看,管理者与下属的利益是一致的,但这种一致性却只是现象的表明,且是不稳固的。
交易型领导对下属影响的结果仅停留在“顺从”阶段。
在时间维度上,变革型领导倾向于长期和未来导向;在人性假设维度上,变革型领导假设下属是自我实现人,他们不仅愿意按管理者设定的愿景去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且有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变革型领导把管理者、下属和组织的利益系在一起,他们会通过各种场合宣传变革的愿景,灌输组织和领导者的价值观,并鼓舞下属参与到组织变革中来。
在这样的情境下,下属的行为与其说是受管理者影响,不如说是被管理者激发并凝聚在一起。
他们的付出是为了回报管理者和组织,同时也是自己目标的实现过程和自身价值的实现过程。
与交易型领导相比,变革型领导行为更易使下属逐步达到“认同”和“内化”的程度。
交易型领导与变革型领导不是两种对立的领导风格,而是领导风格的两种典型类型(杨凯等,2010)。
一个管理者可能同时扮演着“管理者”与“领导者”两种角色,也可能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使用不同的领导行为。
不能简单下结论来断定哪一种领导风格更有效。
交易型领导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仍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
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交易型领导与变革型领导的组合会更有效。
管理者影响行为整合模型无论从影响策略还是领导行为的视角来探讨管理者的影响行为,其效能都会受到权变因素的调节作用。
本文将这些情境因素归结为三类:任务特征、下属特征和管理者特征。
所谓任务特征,就是管理者指挥或指导下属所完成工作的特征,具体来说包括常规程度(程序化)、紧急程度(时间要求)和重要程度(对目标达成的贡献)。
下属特征包括其人口统计特征(如年龄、受教育程度、资历等)、需求层次、价值观等,这些是管理者“因人制宜”必须考虑的方面。
管理者特征包括人口统计特征(如职业背景、管理经验等)、管理层级和价值观等。
面对同样的下属和工作任务时,不同的管理者应该采取适合自己的影响行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基于上述讨论,本文构建了“管理者影响行为整合模型”(见图1)。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尽管本文的理论主张和整合模型是基于扎实的文献研究和严密的理论分析得出来的,但仍需今后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加以检验、修正和完善,以更好地为管理者的实际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