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盐文化
自贡盐文化作文
![自贡盐文化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69746412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7c.png)
自贡盐文化作文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自贡玩!途中,爸爸说自贡是“千年盐都”,我好惊诧,盐有什么好玩的呢?
到了自贡,我才明白了,盐不光吃,还能制成很多好玩的东西!我们参观了盐业博物馆,看见了很多古老的工具,有像巨大磨盘一样的东西,还有巨大无比的木桶,也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奇特东西。
爸爸说,这些都是古代人用来晒盐、煮海为盐的工具,好神奇!
博物馆里还有很多盐雕,漂亮极了!有威风凛凛的恐龙,有可爱的小兔子,还有栩栩如生的花朵。
爸爸说,这些盐雕都是用盐做的!我摸了一下,一阵清凉,咸咸的,感觉挺有趣!
我们还参观了盐井,井口很小,但井很深,爸爸说有些井里是盐水,很咸。
我看着沉重的井口,真想打开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晚上,我们在街上吃盐卤火锅!哇,好香啊!汤底又辣又香,里面的食材都很好吃!爸爸说,自贡的火锅很有名气,是用盐卤做的,咸香的味道让人停不下来!
自贡的盐文化真神奇!我以后也要在家学习关于盐的知识,让我的知识像盐一样,越来越丰富!。
也谈谈盐都自贡古盐井
![也谈谈盐都自贡古盐井](https://img.taocdn.com/s3/m/c8a5df7e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2.png)
也谈谈盐都自贡的古盐井自贡,因其盐业历史有“千年盐都”的美誉,因其彩灯文化有“南国灯城”的美称,也因其恐龙遗址有“东方龙宫”的美名,而其中与这座城市的形成与进展最密不行分的还是她的井盐业历史,即在两千多年的井盐生产过程中,自贡既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因盐设市,也因盐而兴,因盐而盛,成为“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并形成“盐味”十足、“盐色”浓郁的文化特性,既丰富多彩而又共性鲜亮,既徇烂多彩而又独具特色,其中古盐井堪称绽放于盐文化奇葩里的佼佼者。
据史料记载,在自贡的采盐过程中曾打凿了13000 多口盐井,而使这座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盐井之都,盐井之国,演绎了很多传奇动人的故事,并制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井盐业史上很多个“第一”或“之最”,我们在此仅撷取千万盐井中极微小的局部,以一窥丰富多彩井盐文化的冰山一角。
一.自贡第一口盐井—富世井该井位于今自贡市富顺县城内,它的消灭标志着自贡井盐业的开端。
在东汉章帝年间〔公元76-88 年〕,自贡的先民人便在富顺县城关镇开凿了这口盐井。
据传是汉代时候的獠族人梅泽觉察了这口井,宋代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载“因猎,见石上有泉,饮之而咸,遂凿石三百尺,盐泉涌出,煎之成盐,居人类焉。
梅死,官之为祠”,梅泽也因此成为自贡盐业的始祖,受到“井神”之尊的称谓。
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 年〕,该井在当时出盐最多,商旅辐辏,至两晋间,更是因其盐多、利厚、奉献最大而得名—“富世盐井”。
到了南北朝时期,此井在蜀中以产量高、盐质好而有名遐迩。
到武帝天和二年〔567 年〕,为民食和盐政治理的需要,政府特从江阳县〔今泸州〕划出以“富世盐井”为中心的西北部地区设置了“富世县”,即四川省内第一个因盐设置的县,足见当时自贡的井盐生产已具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并成为促进地方及国家经济进展的重要行业。
到隋唐两代,富世县的盐业生产更进一步进展并有名蜀中,“富世盐井”创下日产6100 多公斤的纪录,其税额占到蜀内盐井年税额的23%。
古盐道历史概述
![古盐道历史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2c48df1faef8941ea66e0531.png)
古盐道历史概述(总15页) --本页仅作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古盐道历史概述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有两条“路”影响深远。
一条是以丝绸贸易为主体的“丝绸之路”,另一条是以茶叶贸易为主体的“茶马古道”。
其实,还有一条更为古老、绵长的古道,那就是隐匿在秦巴崇山峻岭间的古盐道。
这也是第三次(2011年12月结束)全国文物普查中的重大发现之一。
横亘东西勾连南北的古盐道,纵横延伸于川陕鄂数省市。
一、镇坪古盐道——蜿蜒在秦巴山区的生命脉络镇坪位于安康东南部的大巴山的北侧腹地,总面积达1500多平方公里,是陕西省最南部的山区县。
境内群山起伏,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植被丰茂,镇平古盐道犹如人体血管和脉络一样,蜿蜒于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大地。
古盐道遍布于陕南和鄂西北的广大地区,形成了没有断层的汉水文化和巴楚文化交融发展的文化长廊。
地处秦巴深处的镇坪虽不产盐,但却是大宁盐远销秦巴山区的唯一通道,且完整地保存着纵贯全境长达153公里的古盐道。
那么,这条古盐道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源头在哪里它曾对陕南及鄂北地区乃至汉水流域的历史进程有什么影响镇坪古盐道南起巫溪县大宁盐厂,沿大宁河向北,翻大巴山主脊鸡心岭(今鄂、渝、陕三省、市交界处)后,进入镇坪的南大门——钟宝镇。
运到钟宝镇的盐随后分三条路被运往各地。
一条向东进入湖北竹山、竹溪、房县三县;一条向西经岚皋县达紫阳,入汉中镇巴县;最远、最重要的一条一路向北纵贯镇坪全境,直达金州(今安康)。
镇坪古盐道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古盐道的历史,最早成书于东晋的《华阳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虞夏之时,巫国以盐业兴。
”巫国,既以现在的重庆巫溪县、陕西镇坪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舆地纪胜》也记载:“宝山咸泉,其地初属袁民,一日出猎,见白鹿往来于上下,猎者逐之,鹿入洞不复见,因酌泉之味,意白鹿者,山灵发祥以示也。
”在巫溪县城有一个离盐泉不远的白鹿镇,据说集镇的名称就是因此而来。
近现代关于镇坪古盐道的记载更是数不胜数,《盐茶》一书载:“天不爱宝,养活无数生命……山民之肩挑背负,赴盐厂买盐者,冬春之间,日常数千人。
井盐文明元素
![井盐文明元素](https://img.taocdn.com/s3/m/00f0e616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0.png)
井盐文明元素井盐文明是古代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井盐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
井盐文明形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井盐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对于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演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井盐是一种盐矿,古代人们通过开采盐矿获得盐,这种盐矿往往位于地下深处的井中,因此得名井盐。
井盐的开采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包括打井、煮盐、晒盐等。
这些工序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支持,还需要组织上的规划和管理。
因此,井盐的开采和生产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生产方式,也为井盐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井盐文明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古代北方地区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盐是人体所必需的物质,它不仅用于调味,还具有抗菌、防腐等作用。
在古代没有冰箱和化学防腐剂的情况下,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井盐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盐的需求,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井盐的生产和流通也促进了古代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井盐作为一种重要的商品,成为了贸易和交流的媒介。
人们通过井盐的交换,建立了广泛的商业网络,促进了地区之间的经济繁荣。
同时,井盐的生产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陶瓷、纺织等,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井盐文明还对古代北方地区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井盐的开采和生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形成了一种相对集中的生产组织形式,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盐井社会”。
在这种社会中,盐井成为了权力和资源的象征,盐井的掌控者往往成为地方上的重要官员或贵族。
井盐的产生和分配,不仅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也成为了人们争夺和争权的对象。
井盐文明的衰落,主要是由于盐的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盐的来源的多样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了其他的盐源,如海盐、湖盐等。
这些盐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得井盐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同时,盐的生产技术也得到了改进,使得盐的生产更加高效和便捷。
因此,井盐文明逐渐式微,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然而,井盐文明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和文明的演进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汉沽的文化及历史
![汉沽的文化及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4d133465561252d381eb6e0f.png)
汉沽的文化及历史汉沽最著名的莫过于其渔盐文化,“盐魂海韵”是这座城市的精髓,靠大海煮盐、捕捞鱼蟹得到繁衍发展,其依海而生,靠海而兴隆,其繁荣与发展源于海,经过近18个世纪的勤劳拓垦,积淀了厚实的盐渔文化根基。
1、汉沽“盐”文化及其历史由来汉沽古有负海之饶,早在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800年)已有煮盐灶户居住。
汉沽制盐业自五代开始形成一定规模,宝坻更是因盐而得名。
汉沽盐色白,粒大,质坚,味厚,古有芦台玉砂之称,驰名中外,明清两代奉为贡品。
2、汉沽“渔”文化及其历史由来具有盛产水鲜“三宗宝”的汉沽,渔业素称发达。
从明代始,银鱼被纳入贡品。
此时银鱼、紫蟹、纤板刀被誉为蓟运河三宗宝。
汉沽渔业生产在历史上非常兴旺,诗句“银鱼肥白是冬天,凿破层冰出水鲜,寄语衔杯应细嚼,许多辛苦到尊前。
”就是称赞汉沽渔民的辛劳。
3、汉沽运河文化及其历史由来具有九河下梢之称得汉沽,古代航运发达。
蓟运河,古称鲍丘水,元明两代称潮河,清代始改称蓟运河。
蓟运河上游右有泃河,源于河北省兴隆县将军关外;左为州河,出自兴隆县罗文峪,两河于蓟县九王庄汇合成蓟运河。
该河穿宝坻,越宁河,全长156.8公里。
流经境域30公里,从北塘口入海。
蓟运河水路运输通达河北、山东、辽宁等沿海城市,民间商船载粮运货、渔船捕鱼捉蟹昼夜不息。
且具有海防前沿的汉沽,南面渤海,北靠宁河,一向为京津海防门户。
4、汉沽庙宇文化及其历史由来汉沽的历史文物与遗迹数不胜数,传神离奇。
古时庙宇多达31座。
大多庙宇都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并附有民间故事。
——鱼骨庙位于大神堂村西,坐北朝南,两层大殿,供奉龙王。
当地渔民为保佑出海捕鱼子弟平安。
祈祷朝拜,香火旺盛。
――小圣庙:本区有三座,供奉小圣像。
渔民出海前,烧香许愿,以求保佑。
遇有丰年,给小圣神上供挂施。
——雾抬寺:位于芦家坞,今芦前村。
因古传说而远近闻名5、汉沽历史文化名人汉沽是人杰地灵之地,汉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孕育了众多的才子和有识之士,仅明清两代在邵、崔、戴三姓中考中进士6名,举人23名,这对当时偏居海隅万余人口的村镇堪称盛事。
丝路文化与镇坪古盐道文化复兴
![丝路文化与镇坪古盐道文化复兴](https://img.taocdn.com/s3/m/16379090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16.png)
道上的物质交流融合着丰富多彩的异域 和价值追求的反映,在新时代文化自 窗口。以盐道文化为主题,创立独有的
文化和本土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带着 信的培育过程中,彰显了独具“咸” 盐文化品牌,融合休闲、娱乐、养生多
“咸”味的盐道文化。
味的、饱含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 维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文旅产业链。
镇坪古盐道作为秦巴古盐道的起 资源的魅力。
义”就是仁爱与正义。仁爱既是泛爱, 文化资源的整合创造了新的平台,结合 化产品与信息推广的要求,导致传统文
这种爱是由有血缘关系的人至无血缘关 新媒体搭建“互联网 + 文旅产业”发展 化沦落于窘境之中。因此,结合地方文
系的人逐层拓展开来的。孟子继承并发 平台,使古盐道文化实现多维联合,加 化特色,挖掘资源优势,开阔眼界,转
业的发展奠定了丰沃的自然生态基础。 设施,缩短与省内及邻省重要城市的 道,聚合旅游文化资源。目前,丝绸之
交通行程,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 路沿线地区已经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化
镇坪古盐道文化资源整合策略
作,拓展镇坪古盐道文化资源整合的 产品和文旅产业,通过物质产品的交易
1. 中国文化与镇坪古盐道文化融合 空间基础。
从历史上看,自虞夏以来至 20 世
乱象。一次,人们在劳作时,有人不小 纪 70 年代,在镇坪古盐道上一直流传
心烧干了卤水,结果剩下一堆白色的结 着以挑战生命极限的大无畏精神,这是
晶体,于是有了固体的盐,也一下子解 世世代代穿梭于秦巴古盐道上的盐夫们
88 《中国外资》 2021 年 6 月(上)第 11 期
办公室经过多次遴选评审,最终,安康
由于盐场南边峰峦重叠、地势险峻,
镇坪古盐道被国家文物局录入《第三次 没有一条可以直接通往镇坪县的路,只
日本的“盐”文化与文化心理要素分析
![日本的“盐”文化与文化心理要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204b4d4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d9.png)
日本的“盐”文化与文化心理要素分析日本的盐文化始于古代,人们以盐为圣物,认为盐具有净化身体和环境的功效。
随着时代的变迁,盐逐渐成为了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日本盐文化的背景、内涵和文化心理要素,探究其文化价值和魅力。
日本盐文化的背景日本盐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古代时代。
在那个时代,人们把盐视为神圣的物品,用它来净化身体和环境。
盐被认为是一种能够驱走邪恶之物的神灵,因此,在婚礼、葬礼、新年等重大仪式中,都会使用盐。
这种盐的文化内涵也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在食品加盐时,人们还需说上一些祈愿的话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盐文化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心理。
日本盐文化的内涵日本盐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
首先,盐被视为一种具有净化功效的物品。
在日本的寺庙和神社中,人们会在入口处撒上盐,以净化心灵和驱走邪恶。
其次,盐也被视为象征着坚韧不拔和永恒的东西。
在日本的婚礼中,新郎会把盐撒在地上,代表着他将对新娘的爱情死心塌地、一直坚守。
再者,盐也代表着友情。
在日本,人们通常会把盐分给好友,这被视为一种友情的象征。
最后,盐还被视为健康的象征。
许多人认为盐水能够清洁皮肤和防止长期的疾病。
文化心理要素分析日本盐文化的内涵对于日本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盐的净化功效让人们对自我净化产生了极大的信仰。
在日本文化中,自我不断地净化和提高是很重要的。
其次,盐象征着坚韧不拔和永恒,这使得日本人对于爱情和生活更加忠诚和坚定。
再者,盐也代表了友情,使得日本人更加注重友谊和对朋友的关心。
最后,盐象征着健康,让日本人对健康和生命持有更加珍视和重视的态度。
结论日本盐文化作为日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于其背景、内涵和文化心理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盐文化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心理因素和社会作用。
它不仅是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体会。
趣味”盐谈“:盐文化的发展史
![趣味”盐谈“:盐文化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ebe9dc62bceb19e8b9f6ba21.png)
盐文化最早是起源于中国,已经有了超过4000年的历史。
在古代,盐的名字叫做“鹽”,意思是在器皿中煮卤。
有时候我也在想,一种文化能够传承几千年,当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这也侧面反映了,在中国古代的人民,就已经对盐有了依赖,跟我一起看看盐文化的发展史吧。
一、远古时期,夙沙氏造盐中国的盐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盐的发明还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传说黄帝手下有一位叫做夙沙氏的诸侯,这位夙沙氏通过煮海水,发明出了盐这种调味品。
由于设备太过简陋,提炼出的多是粗盐,颜色也有青、黄、白、黑、紫五样。
在《说文》中曾有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
《正字通》中也有对盐的名字的记载:鹽種類非一,或出於鹵地,或出於井,出於崖,或出於石,出於木。
这段描述的就是夙沙氏造盐的历史,而他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也因为是第一个发明出盐的人,被后代尊称“盐宗”,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有供奉盐宗的庙宇。
二、殷商周时期,成立了专门“盐法”盐文化发展到了商周时期,由于制作过程十分复杂,而且由于技术的缺失,造盐的过程十分浪费原料,因此在这一时期,盐的十分贵重的东西,寻常百姓可能根本吃不起,而成为了上流贵族的专属享受。
《周禮·天官·鹽人》中有记载:掌鹽之政令,以共百事之鹽,祭祀共其苦鹽散鹽,賔客共其形鹽散鹽,王之膳羞共飴鹽。
记录的是在周朝,帝王就成立了专门掌管盐的部门,掌管盐的人就叫做“盐人”。
皇宫的盐都归盐人掌管,统一调配,各种盐的用处都不一样,祭祀的时候要用“苦盐”或者“散盐”,接待客人要用“形盐”,皇帝用膳要用“饴盐”。
在商周时期,盐有“盐法”,而且只有贵族可以皇宫贵族可以享受的到。
三、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富强靠“盐”体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提取盐的技术并无太多长进,但是在“种盐”上学到了一些理论。
古代人民将盐池引入土地之中,等到刮大风的时候,土地里就会长出“盐花”,这是提取盐的原材料,而不同的土地中,种出的“盐花”品质也各有不同。
试论中国古代盐业文化
![试论中国古代盐业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6fa6f3f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57.png)
试论中国古代盐业文化试论中国古代盐业文化一、盐业文化的定义与历史背景中国盐业文化是指中国自古以来维持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稳定的重要行业,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文化之一,与中国的经济、社会以及政治息息相关。
二、盐业文化的影响力及发展中国古代盐业文化从秦汉时期就开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成熟并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仅对于中国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文化发挥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同时也推进了中国的重要性地位的建设。
盐业的生产与贸易,在各种特殊的社会条件下,铸就了特有的盐业文化,成为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民俗文化。
三、盐业文化的功能及意义中国盐业文化在历史上扮演了各种各样的角色。
它不仅对于中国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了传承中国文化的渠道之一。
盐业文化早已成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载体,传承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意义。
四、盐业文化的现代意义中国盐业文化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盐业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有助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由于中国盐业文化是一个积淀多年的文化群体,因此它拥有独特的史料、制度、技术、经验,这些都为盐业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五、盐业文化的保护与弘扬中国盐业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极为重要。
我们应该通过不同的途径,洞察这个古老而又独特的文化,加强对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传承规律的学习和研究,以此推动盐业文化的发扬与保护。
盐业文化案例分析案例一:中国盐业文化的起源盐业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慢慢了解到盐的重要性,开始利用食盐辅助生活,从而促进了盐业文化的发展。
由于中国长河阔的陆地辽阔,让盐的交流与以及盐业商人之间的交流成为了重要推动力。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盐业文化应该具有较为长久的历史背景。
案例二:中国盐业文化的发展在中国付出了十分的努力之后,盐业也逐渐发展成熟。
在古代,盐业是中国重要的行业之一,同时也是与政治、法律、经济密不可分的同龄文化,是一个经济文化与社会文化相互联系的特殊文化形态。
中国古代食盐变迁史
![中国古代食盐变迁史](https://img.taocdn.com/s3/m/d5931d4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83.png)
中国古代食盐变迁史在中国古代,盐被称为百味之首,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古代社会中,盐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是农村和城市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资。
古代中国食盐变迁史自汉代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研究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一、盐的起源和盐业的发展盐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
据考证,最早的盐是从盐泉或盐矿中取出的天然盐。
古代的盐业发展可分为自然盐、人工盐两个阶段,从自然盐到人工盐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早期,古人们只是采集自然盐,后来才发现盐泉中的盐可通过蒸发、晒干等方式来提炼,这样就有了人工盐的出现。
古代最早的人工盐是太湖盐,主要生产地在江苏泰州一带。
太湖盐因其制取工艺特殊,盐质纯净,曾被列为“南北必过之货”,在盐业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盐业的发展,盐的供需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最初盐是直接交换物资或兑换货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盐票、盐银的交易方式。
盐票出现于战国时期,最早的盐票为秦穆公二十年的绿票。
盐银的出现则是一种特殊的货币形式,由于它具有抵挡通货膨胀和防备通货紧缩的作用,所以广泛流通,始于唐代末年,盛于明清时期。
二、盐在古代社会中的意义古代社会中,盐的作用可以被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二是经济社会方面。
盐在古代的物质生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生产方面,盐可用于制皂、染布、制纸等领域;在生活方面,盐则是调味品、储藏食品、腌制食品等不可或缺的原料。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中,盐在调味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如王安石所说:“能口不辣者不足与事,能口不咸者不足与语。
”在经济社会方面,盐的作用更为显著。
盐掌控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命脉,它是古代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因而具有价格牵动整个市场和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力量。
同时,盐税的征收和管理,也是古代各朝代政府进行经济管理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
三、盐的存在与变迁盐在中国历史中的存在与变迁,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海南儋州古盐田文化景观初探
![海南儋州古盐田文化景观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81ec972e0740be1e640e9a1f.png)
海南儋州古盐田文化景观初探作者:高悦赵书彬来源:《广东园林》2016年第03期摘要:海南儋州古盐田文化景观是人们高度契合当地自然环境进行生产生活形成的和谐统一的整体。
通过解析儋州古盐田文化景观的要素,包括调查研究古盐田的选址、布局结构,古村落选址、布局、建筑院落,自然环境要素以及非物质文化要素等,总结出儋州古盐田的特点,为下一步的古盐田文化景观保护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儋州;盐田;文化景观;构成特色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3-0044-04文化景观是人类和自然共同创作的结果,它弥补了文化与自然之间的裂痕。
1992年在美国举行的第1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遗产中细分出“文化景观”类型,这一遗产类型的提出更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历史关系的重新认识。
儋州古盐田是中国较早日晒生产海盐的重要例证,是长期晒盐生产不断与自然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至今仍保持着“活态”特性,无论是古盐田壮丽的景观,还是其独特的晒盐工艺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的意义。
1儋州古盐田文化景观概况古盐田位于海南儋州市西北部洋浦经济开发区和峨蔓镇。
洋浦古盐田分布于盐田村内的海岸潮间带上,濒临新英湾,面积约50 hm2。
峨蔓古盐田分布于盐丁村、细沙村、灵返村、小迪村4个自然村落内,濒临北部湾,总面积约68 hm2,其中盐丁村盐田约有28 hm2,灵返村盐田约21 hm2,细沙村盐田约13 hm2,小迪村盐田6 hm2(图1)。
儋州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因中部五指山脉阻隔,受东南季风的影响较小,降雨量少,相比于海南其他地区更为炎热干燥,太阳辐射强,光热充足,风速稍大但风害较轻,近海海水盐度较高,非常适宜晒盐。
唐天宝年间(742-756年),一群谭姓福建籍的盐工从福建莆田迁徙至洋浦半岛,将大陆盐田煎盐法带到海南,并融合当地高温少雨、日光充足和火山岩海岸地貌的特点,将煎盐创新改进为晒盐,始建洋浦古盐田,沿袭至今[1]。
盐韵
![盐韵](https://img.taocdn.com/s3/m/21797a38a32d7375a4178062.png)
海盐 历史
海盐 资源
海盐 风貌
商业 价值
2 2 1
3
4
海盐历史
海盐资源
海盐风貌
商业前景
几千年前,盐阜先民用茫茫滩涂上的茅草 燃起的熊熊烈火,把取之不尽的海水煮练 成为海盐,并在漫长的与自然和命运的抗 争中,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蕴育出了 独特的海盐文化。
海盐历史
海盐资源
海盐历史
海盐资源
海盐风貌
商业前景
海盐历史
海盐资源
海盐风貌
商业前景
多元化的海盐文化符号融入城市建设,把城市建设的个性特 色定位于“盐”上,还“盐”于城。加快海盐文化人文景观 旅游业的建设,并推进以海盐文化为内容的服务业的发展。
大丰海洋公园
大丰博物馆
海盐历史
海盐资源
海盐风貌
商业前景
盐城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沿海滩涂总面积45.5万公顷,海岸 线长582公里,海域面积1.9万平方公里,沿海建有三个国家 级渔港,发展海洋生物产业条件得天独厚。
海盐风貌
商业前景
东晋安溪七 年盐城县
宋天圣原 年范公堤
建立盐城 统一管理
公元前119年
东晋411年
518-649年
1023年
1747年
至今
西汉武帝 盐渎县
隋及唐前期 东南沿海的 盐业生产中 心
清乾隆二十 年环城皆盐 场,故名盐 城
海盐历史
海盐资源
海盐风貌
商业前景
聪慧勤奋、自强不息的盐城人“煮海为盐”, 更创造了粗犷朴实、灿烂辉煌的海盐文化。散 落在盐阜大地上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海盐历 史文化遗存资源,充分证实了盐城这个地域, 这座城市的文化之根,就是历千年而韻存、熠 熠生辉的海盐文化。
闲说盐文化 千载古道情
![闲说盐文化 千载古道情](https://img.taocdn.com/s3/m/ac6b3cce50e2524de5187e8f.png)
仙 缙古道蜿 蜒于缙 云与仙居交界 的苍岭上 , 又称作苍 岭 古道 , 是古 时连接 台州与金 华 的台婺 官道 的一部分 , 也
者 换肩时支撑 扁担 的重量 的工具 。背 负着沉重 , 他们 负担 着 自己小家的生存希望 , 踏成一 条鲜成 的道路 。 每个 背盐 T出门时必定要带 足沿途的食粮 , 出 门的路
运 出去 , 再 将沿 海 的食 盐担 运进来 , 在英坑 岭对 山 岗古 道
深处有个 “ 仙人 棋盘 ” 的传说 。英坑 岭对 山岗古道 位于 仙
条 重 要 的生 命 线 。
迹也 印证 了这 是背盐 工们 经常栖 息 的地 方 。无数个 黑漆 漆 的夜 晚 , 在岩 龛下生起 一堆 熊熊大 火 , 不仅 可 以烧 饭取 暖, 还能 驱散野兽 。占道真实撰 写 了有苦难 、 有斗 争 、 有 生 命 的篇章 。它 不仅承载 了数百年来 的物流通行 、 商流汇 聚 离散 , 更有过铁蹄铮铮突兀 、 刀光血影 闪烁的军事行动。
无 比 的盐 又从 这 里 流 向各 地 。
队挑 盐夫行走 在盐道上 , 木拐下端 包着铁皮 , 与石 子碰撞 ,
不 断发 出有节 奏的声 响。凌晨 时分 , 就会有走 累 了的挑 盐
夫 们 在茶 亭稍 作 休憩 , 用 自带 的水 壶 舀满 免费 供应 的 茶
水, 收拾好 盐袋早早 往清溪和义 乌的繁华集镇 赶路 。当初
篓, 儿背盐砣 爹背儿 , 空肚背 回空背篓 。爹把儿子背成 人 ,
儿子把 爹背进土 。 ” 背笼 和背 架是主要 的运 输工具 , 装上盐 坨后, 紧 紧贴在盐 夫身体 , 使其 容易行 走在较 为狭 窄 的山
路 上 。在 沟壑 山水 间行走 , 背 盐夫们 脚下 战战 兢兢 , 提 防 摔 落。笨重 的大杵如 同拐杖 , 与扁担配合成 为盐夫休 息或
试论中国古代盐业文化
![试论中国古代盐业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fdde4dada38376baf1faed6.png)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个崐性;正象大自然中有高山幽谷、瀑布河流、蓝天白云、绿树红霞一样,世界上有多少种行业,就会有多少种行业文化。
正是这些绚丽多姿的文化,组成了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系。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也是传统、价值、政策、信仰和态度的集合。
因此,每种文化都有其产生发展的社会政治背景和自然规律。
盐业作为一种古老的行业,自它产生以来,就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有关史料记载的3000多年中,不断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并闪耀着异彩纷呈、经久不衰的光亮和魅力。
笔者经过查阅大量史料,仔细分析研究,认为古代盐业文化贯穿着善恶二元、阴阳两极斗争,崇尚科学、讲究实用功能,针砭时弊、反映现实生活,寓教于乐、充满生活情趣多条文化主线。
一、善恶二元,阴阳两极斗争的文化人类最早的文化传播方式,是以神话为蓝本,这不仅仅是人们对世界上许多事物无法破译所产生的一种近乎科学的假想和诠释,更主要的是在文字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这种文化更易于在民间传播,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折射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愿望。
经过对中国神话的系统梳理,可以看出支配古代神话的精神是伦理的、人文的、现实的,是社会性、历史化的世俗经验的凝炼。
这一点在盐业神话中也有所体现。
下面我们不妨举两个实例:其一,“盐宗”神话:据《世本·作篇》(清张澍粹集补注本)记载:憘“宿沙作煮盐”憗。
《淮南子·道应训》载:“昔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
”憗《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
诸候夙(宿)沙叛不用命。
箕文谏而杀之,炎帝退而修德,夙(宿)沙之民自攻其君,归炎帝。
”憗宋罗泌《路史·后纪四》注云:“夙(宿)沙氏煮盐之神,谓之盐宗,尊之也。
”憗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羽集二卷“煮海”条云:“宿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红、白、黑、紫五样。
”憗由这些史料记载和神话,可以得知盐业“鼻祖”即宿沙。
渝东地区古盐业发展史初探——从忠县◇井沟发现原始制盐工具说起
![渝东地区古盐业发展史初探——从忠县◇井沟发现原始制盐工具说起](https://img.taocdn.com/s3/m/847bb7d0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c2.png)
渝东地区古盐业发展史初探——从忠县◇井沟发现原始制盐工具说起论文报告:渝东地区古盐业发展史初探——从忠县◇井沟发现原始制盐工具说起一、研究背景二、忠县◇井沟古盐具发现三、忠县古盐产业规模初探四、古盐业在地方经济中的作用五、古盐业遗址保护与传承研究背景:古代盐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行业,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开始了盐的生产与贸易。
古代盐产业是极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同时也关系到广大百姓的饮食和生计问题。
渝东地区的盐业遗址数量较多,但相关文献资料相对缺乏,因此本文将从忠县◇井沟发现原始制盐工具入手,探讨渝东地区古盐业的发展史及其地位和作用。
忠县◇井沟古盐具发现:2018年,忠县地矿局在勘探过程中发现了一批原始制盐工具,这些工具大多为木制品,包括桶、木柴、木槽等,其中一些木制品上还残留有盐碱沉积物,经过专家鉴定,这批工具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这些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盐业生产和技术的认识,也为后续对古盐业的探讨提供了基础。
忠县古盐产业规模初探:在忠县的各大河流中,主要有大渡河、梁山河、高台河、栗子河、临江河等,这些河流都是盐泉的密集区域,因此在忠县古代盐产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据记载,东汉时期忠州有田盐井71眼、池盐池300余口,唐朝时期,忠州曾经是蓝田盐池开采的重要场所,明清时期,忠州古盐业经济持续发展,陆续出现了石槽盐井、木槽盐井和石池法制盐等各种制盐工艺。
这些古盐业遗址的挖掘与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古代盐业生产工具、技术水平与经济史具有重要意义。
古盐业在地方经济中的作用:古代盐业以其巨大的经济作用影响着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方方面面。
忠县古盐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而且为忠县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盐业还能够通过其贸易渠道与商业联系将更多的企业和财富汇聚在城市之中,促进当地的繁荣发展。
忠县古代盐业对于四川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西运城的盐文化的简介
![山西运城的盐文化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60766b5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4e.png)
山西运城的盐文化的简介山西运城的盐文化,哎呀,真的是个有趣的话题!这地方可不简单,盐可不是个普通的调料,在这里,它可是文化的象征,历史的见证。
运城的盐,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人在这儿采盐,咱们的祖辈们就靠着这白色的金子,过上了好日子。
想想那时候,盐可不只是用来调味,它还是货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盐场里,工人们辛勤劳作,日复一日,汗水与盐粒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说到盐,这可不仅仅是吃的东西,还藏着无数的故事呢。
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想看看这个“盐之城”的魅力。
走在盐田边,阳光洒在白色的盐晶上,闪闪发光,像是洒满了星星的地面。
这里的盐田就像一块巨大的画布,工人们像艺术家一样,辛苦地耕耘,创造着独特的盐文化。
人们在盐田边聊着天,嬉笑打闹,真是热闹非凡,仿佛时光在这里停住了一样。
说到运城的盐,有个地方一定要提,那就是“盐湖”。
这个地方可真是风景如画,湖面波光粼粼,映出蓝天白云,真是美得让人心醉。
盐湖里,盐层厚厚的,走在上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像是踩在了一片梦幻的世界里。
这儿的盐,不仅能吃,还能治病呢!有不少人专程来这儿泡盐水澡,舒缓疲劳,简直就是个天然的spa,真是让人羡慕啊。
运城的盐文化还有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与地方美食紧密相连。
咱们这里的“盐酥鸡”可是名声在外,外酥里嫩,咬一口,咸香四溢,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运城的面食也离不开盐,捏面团的时候加点盐,味道可好了,吃上一口,舌尖上的鲜香,立马让你感觉幸福满满的。
这里的美食,不仅味道好,还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吃着吃着就能感受到运城人对生活的热爱。
在运城,盐文化还体现在民俗活动中。
每年有不少盐文化节,大家聚在一起,欢声笑语,真是热闹得很。
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像盐雕比赛、盐艺表演,甚至还有盐的知识竞赛。
大家在活动中不仅能学到盐的历史,还能感受到运城人热情好客的精神。
这种氛围,简直就像是家里团圆的感觉,让人感到无比温暖。
说到盐文化,自然不能忘了盐的传说。
盐文化总结
![盐文化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0f2d51dfad6195f312ba603.png)
美容美体:埃及艳后美容
亲水休闲
造浪池、温泉按摩池、漂流和大型戏水滑道、戏水池、盐滩娱乐、咸水鱼池、神秘水花园
古盐商业
盐号:盐商的聚居地,“老字号”传统的风味,古典的摆设,旧式交易用具,展示了清朝“盐商”经营情况。
盐品交易:盐担子们在这里等待盐巴向外地分流或就地交易
同乡会馆
盐文化诗词:描述盐民生活的诗词较多
百味人生文化长廊
盐政
古代盐制,寓课于价,官盐价格高昂,私盐泛滥
盐法:自由经营—垄断专营;刘晏盐法改革;官专卖,商专卖
清代盐法改革:裕课(多收税)、恤商(抚恤盐商)、利民、杜私
盐铁专卖:最早的专卖店
生产体制
私盐犯罪惩罚:重罚
私盐活动
私盐活动类型丰富,设计社会各阶层、各种运输工具
盐民生活
艺术化的娱乐方式是围鼓,生活化的娱乐方式是吃肘子、喝烧酒。
特色菜、娱乐会馆
据盐业历史专家宋良曦介绍,“盘滩过坳”按当时的规定,是一月一次,所以早到的船只和人员就在此停留,等待卸货的盐船云集
财富之源码头
歇息、吃喝、买东西,商铺、餐馆、栈房、茶馆、烟馆、赌场一家紧挨着一家。
客栈、餐馆、小吃
举办各种祭奠故土乡贤神灵的社会活动,这种庙会,又称会馆,正是各省移民以原籍乡土神灵为纽带合资共建以联乡谊的聚合场所。
销售环节
复杂细致
官盐在盐号销售:盐号专卖
商盐为盐商销售:行盐纳税
私盐民间销售:私盐贩卖,官府打击
盐文化古镇产品:
财富之源码头、百味人生诗词长廊、中和盐号、盐滩萧笛娱乐、百味之祖食府、盐帮小吃、盐工艺体验、街头老井、休闲茶馆、盐商书院、老戏剧院、老号商铺、老号酒楼
趣味“盐谈”: 从“盐”字的演变看古代中国制盐文化
![趣味“盐谈”: 从“盐”字的演变看古代中国制盐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7d2766d680203d8cf2f241f.png)
汉字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数以万计的汉字,每一个都有它的来历。
盐,作为生活的必须品,也是烹饪食物重要的调味品,更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物质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盐”字的演变历程,以及所折射出来的古代中国制盐文化。
“盐”字的结构盐,小篆写作鹽。
几千年来,盐都代表着财富。
当权者把盐看作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古“鹽”字就是由“臣”、“人”、“卤”、“皿”四部分组成的象形文字。
“臣”代表大臣,表示盐是由朝廷控制;“卤”代表卤盐水,盐的制作原料;“人”表示人力,是人工制作;下半部分的“皿”则是锅、碗、瓢、盆、碟、盏之类吃饭盛菜的器具。
“盐”的造字传说相传,炎帝带着夙沙氏去拜见黄帝,并献出海盐用于调味,结果,比黄帝拥有的盐池自然生成的苦盐调出的食物味道鲜美。
黄帝知道夙沙氏部落煮海为盐,于是,黄帝命仓颉造盐字。
仓颉结合夙沙氏煮盐经过及身为炎帝之臣等多重含义,就造出了“鹽”字。
“盐”字的出处仓颉造字只是神话传说,追溯汉字“盐”的出处,还要从文献中下手。
夏禹时期:明代的邱仲深说过:“考盐名,始于禹,然以为贡,非为利也。
”他得出的这一结论是根据《禹贡》,而《禹贡》称:“海岱惟青州,厥贡盐、絺。
”《禹贡》隶属于《尚书•夏书》的篇名。
《禹贡》历代以来被认为是地志方面的经典性著作,其成书的时间大概在周、秦之际。
然而,有专家翻阅了《甲骨文编》与《金文编》,都没有找到被确切考证的“盐”字,也因此夏禹时期是否已经有了“盐”的名称,至今还有存疑之处。
商周时期:甲骨文中没有被学者考证出的“盐”字,但并不意味着当时没有反映食盐的文字。
西周末年和东周初的金文中发现了“卤”字,“卤”的发现与最初使用,时间则在商代之前,甚至能够追溯到夏,乃至于夏之前的洪荒时代。
在金文中,“卤”与“西”代表同一个意思。
当时的统治中心位于今天的河南中部以东及山东境内,河东及关陇地区都被认为是“西方”,也就是现在的山西西南部和陕西关中地区。
以“西”为“卤”,指的是两地出产的自然盐,即未经加工的池盐,例如山西运城的盬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盐城古盐文化一提到中国古代文化,人们常常想到的是,青铜文化,陶瓷文化,丝绸文化,玉文化,茶文化,而对于在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史上同样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盐文化,却很少有人问津。
盐,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之一。
我们都知道,盐业在中国古代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历朝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盐业的兴衰不仅直接影响一个朝代的经济文化发展,而且关系其社会的稳定与政权的存亡。
公元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历经千难万险,双脚终于踏上中国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
他激动地在自己的游记里这样描述:“在城市和海岸的中间地带,有许多盐场,生产大量的盐”。
而在唐之前的这片土地,还只是“海中之洲,长百六十里,洲上有盐亭百二十三。
”唐初泥沙淤海,洲,方与大陆相连。
其实这片土地就是盐城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曾三次访问苏北,到盐城看滩涂,并写下情真意切的《盐滩行》。
戈宝权先生在阔别故乡半个世纪后回到盐城,他深情地说:“我的根在这儿。
”然后他吟唱起一首《颂盐城》:“盐城,盐城,顾名思义,你是出产盐的名城!……”盐城,据清乾隆十二年纂修的《盐城县志》记载:“为民生利,乃城海上,环城皆盐场,故名盐城。
”其实在东晋义熙七年之前,它不叫盐城,而叫盐渎。
渎者,小河也;盐渎者,盐河也。
这样的“乳名”一叫就是500多年,在其背后,流传着的是一个古老的故事:西汉元狩四年,这里有一条川流不息的运盐的河,因为盐河而有了盐渎县;因为是产盐的县城,建县之始,仅设盐铁官,不派县丞。
当初,全国沿海有29个县,仅有盐城和堂邑设了盐铁官。
在那个年代,盐铁之重,重于泰山。
见之于史书的第一位县丞是孙坚,他是三国时吴王孙权的父亲。
然,当盐渎在那一年那一天真的要成为盐城时,明人杨瑞云不胜感慨:“盐渎不堪问,萧萧风苇间。
绕城惟见水,临海故无山。
”盐城无山不假,但有城。
“城形似瓢也”,故又称“瓢城”。
盐城虽取大海之盐,但也屡有水患之害。
盐城“城形似瓢也”,如此盐城便可“瓢浮于水,永不沉没”,你不能不佩服盐城人奇妙的想象!“直到清代,盐城一直是海盐生产中心,乾隆时期“淮盐”产量达到全国海盐产量的1/2。
至今,盐城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八大海盐生产基地之一”。
黄海之滨有着富饶的海水资源,是大海托出了一座盐城,是大海养育了千百万的盐民。
盐城的水是咸的,土是出卤的,扑面而来的风是涩的。
翻开盐城的历史,我们感到它的“盐分”太重了。
可以说,黄海之滨的文化是古盐文化孕育而成的。
没有古盐文化作为最开始的起点,或许,今天的黄海之滨的种种根本是就不复存在的。
在古代,盐民又称“灶民”、“盐丁”。
灶民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是最被看不起的人,他们中多为朝廷流放的罪人。
明太祖朱元璋实行移民屯垦,从苏南迁移4万多居民来到两淮地区从事煎盐劳役。
这些灶民处于社会最底层,但就是他们创造了盐城多姿多彩的盐文化。
东台安丰场平民诗人吴嘉纪在他的《陋轩诗绝句》中,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盐民熬盐艰辛的场景:“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盐民不仅在生活上艰苦,而且在政治上倍受歧视和奴役。
从宋代起,历元、明、清三代,都用特殊的户籍管理盐民。
这种特殊的户籍不能改变,盐民们只能世世代代积薪、晒灰、淋卤、煎盐,以致蓬头垢面、胼手胝足,所产食盐要全部交公,而其所得仅仅维持活命。
盐民在行动上有一定的限制,若出灶区需经官方批准,且不能持器械或三五人结伴同行,类似奴隶生活。
正如《淮南中十场志》季寅在《盐丁苦》诗中所说:“盐丁苦,盐丁苦,终日熬波煎淋卤。
胼手胝足度朝昏,食不充饥衣难补。
每日凌晨只晒灰,赤脚蓬头翻弄土。
催征不让险天阻,公差迫捉如狼虎。
苦见官,活地府,血比连,打不数。
年年三月出通关,灶丁个个甚捶楚。
”独特的生产方式和恶劣的生存环境,逼使盐民们负重前行,百炼成钢。
他们利用盘铁轮流煎熬取盐,24小时为“一伏火”。
由于盘铁厚大,难以烧灼,因此每举火一次,通常需要连续生产15 天左右,数家灶户集中轮流操作,团煎共煮。
这种生产方式历经唐、宋、元、明四代。
境内像西团、新团、南团等数十个乡镇、村、组的地名就是取之“团煎共煮” 的“团”的。
在煎盐过程中,盐民们非常注重团结配合、协作支持的团队精神。
唯其如此,才使得盐城在唐代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列全国产盐地之首,让“两淮盐税甲天下”。
而到现在,盐城人民依旧继承、传递和保存了这个从古盐文化中流传下来的优秀品质。
大到上面下达下来的命令,小到邻里之间的琐事,我们从来都不是自己只做自己的,而是像大家商量好了一般,一起来帮忙。
因为从煮盐的那个时候起,盐城人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众人拾柴火焰高。
只有大家团结起来,协作配合,才可以在任何事情上尽善尽美。
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但是盐民们却不乏粗犷豪放的文化。
他们与天斗、与地斗,苦中作乐。
他们“横吹笛子竖吹箫”,盐号子伴随着草丛旷野里的箫笛之音在一望无际的盐滩上回响。
这一片卤水浸泡的土地,就是因为一大批文人墨客和盐商、盐民、盐官们的砥砺和撞击,使得盐城终于有了自己的海盐文化。
用白哗哗的盐粒扬弃出的白色文化,终于有一天与代表新四军的红色文化和东方湿土地的绿色文化一起,呈现在世人面前。
“海盐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开放式的地域文化。
盐城,无疑是中国“海盐文化”的代表。
今天,从盐阜大地考古挖掘出的与盐有关的遗迹、文物达860多处(件),如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碑刻,如塔、民居、桥、堰、闸等,这些是与盐有关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反映海盐文化的非物质遗产1200余种,让你目不暇接。
你会发现,这就是历史上盐民生产与生活的文化遗存,从中我们能够触摸到先民的体温和气息。
只要你细细打量中国的版图,就会发现,与盐相关的地名有10处,盐城和盐都就占了其中两个,十有其二,非同小可;而盐城沿海的乡镇地名大多为盐卤“浸泡”过的,灶、堰、冈、仓、团、盘、圩、滩、垛、荡等,成了海盐文化非物质遗产最为鲜活的符号。
可是,盐文化作为一门最古老的文化,却也注定了它是一门已经被人们逐渐淡忘的文化。
还好,王达银先生的《盐徵古韵》一书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
该书以详实的资料、严谨的考证、充沛的感情向人们展现了苏北盐业文化近两千年的沧桑兴衰。
现在,我就以盐城草堰为例,对古盐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说明。
草堰镇,中国古代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地处黄海之滨、江淮之间、大运河之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为盐业的兴起提供了理想的环境物质基础。
早在西汉,吴王刘濞就是靠私自在淮南冶铜煎盐,使国力强盛,才有了与汉朝皇室分庭抗礼的资本。
据史书记载,草堰镇的“煮海为盐”历史起于东汉,至唐、宋趋于兴旺。
北宋年间,草堰开始设有盐课司署,辖丁溪、竹溪、草堰三大盐场。
从南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初年,草堰镇的盐产量一直为淮南两千多年盐场之冠,且质地最好。
草堰的盐通过水陆交通销往全国的四面八方,惠及全国各地。
经济是基础。
盐业的兴旺必然带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这从草堰地区的古桥文化可以得到最有力的证明。
草堰盐业经济的兴旺促进了当地水陆交通的发展,纵横交错的盐运河和横跨河道的形态、风格各异的古桥建筑,既是盐业发展必须的基本建设,同时又是珍贵的建筑、雕塑和造型艺术的杰作。
尤其在今天,其文化价值已大大超过了它们的实用价值。
草堰的古桥不仅数量多,而且设计精巧,用料考究,结构造型千姿百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范公堤上的鸳鸯闸,“闸设双座,各二孔,孔各四槽,收相时启闭之功”,千百年来,它默默地保护农盐,庇护民命,为百姓立下了汗马功劳。
造型最典雅的桥要数古庆丰桥。
这座独孔石桥由上下两个半圆的石拱构成,仅靠桥两端的榫头连成一体,真乃巧夺天工。
此外,草堰街中的永宁桥,桥上雄踞着数块莲花方形龙门石,让人流连忘返。
在草堰,一座桥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杰作,一座桥就如一件古代艺术的活化石。
文化与教育的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
文化的繁荣离不开教育的支撑;而文人的荟萃又必然会提升当地的教育水平。
草堰“十家九书生”的浓厚读书风气,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而所有这一切——文化也好,教育也好,其辉煌的成就无不赖于经济——发达的盐业经济的支撑。
将草堰辉煌的古代文化称之为盐文化,绝非牵强附会,称之为中国古代盐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当你有一天走进苏北历史文化名镇大丰草堰古盐运集散地,你会感到与元末盐民领袖吴王张士诚贴得那样近,因为他当年和18位好汉在这里揭竿而起;栖身白驹场的施耐庵耳濡目染了盐民的悲欢离合,见识了一代豪杰的怒发冲冠,他不能不奋笔疾书《水浒传》……微风细雨中,漫步204国道――当年的范公堤,远眺大海东去,你对曾经在东台西溪当过盐官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领悟?盐民出身的明代“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哲学思想,就有着很深的海盐文化的烙印。
清代盐民诗人吴嘉纪曾就范公堤写下不少诗篇,歌颂范仲淹的功绩……在盐城,这里高唱过新四军“东进序曲”,这里是“二乔”(胡乔木和乔冠华)的故乡。
只要你有雅兴,沿海而行,那碑亭石刻、古楼深井,那石闸石桥、寺院晨钟,那诗词歌赋,那战斗遗迹,那有关盐和盐业的神话传说、文学艺术、民俗风情、地方会节、行业神,有关盐业的典章、制度、盐法、盐政……宛若星星点缀在这片东方湿地之都上,你激动,你沉思,你不免生发思古之幽情。
我相信,古盐文化孕育出来的绝不仅仅是盐文化那么简单。
以其为支撑的各种社会文明、风俗习惯、盐民精神、文化著作等都是古盐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对于古盐文化,我们年轻的一代更应该继承、保存和传递其留给我们的丰富内涵。
学习我们煮盐先人的优秀品质,传递古盐文化的深刻意义,将是现在的我们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