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
嗜酸性粒细胞常见原因是
嗜酸性粒细胞常见原因是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其胞浆内含有许多嗜酸性的颗粒。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相对较少,通常约占白细胞总数的1-6%。
然而,某些疾病和状况可以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身体暴露在过敏原(如花粉、尘螨、食物等)时,免疫系统会释放一种叫做IgE的抗体,刺激嗜酸性粒细胞释放颗粒中的组胺等物质,从而引发过敏症状。
这种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会显著增加。
2.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炎症引起了气道收缩和高度敏感性,嗜酸性粒细胞在哮喘病人的气道内大量增加。
这些细胞释放的化学物质会进一步导致炎症反应,造成气道狭窄和呼吸困难。
3. 寄生虫感染:某些寄生虫感染也可以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例如,人体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病毒包括蛔虫、钩虫和血吸虫。
当寄生虫侵入人体后,免疫反应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以尝试清除寄生虫。
4. 特定药物反应:一些药物在某些人身上可能引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反应。
这类药物包括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等。
这种情况下,停止使用药物通常可以使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恢复正常。
5. 血液病:某些血液病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例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病人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同时伴随其他症状,例如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
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多可能提示某种疾病或炎症的存在,但不能确定具体的诊断。
如果检测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建议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血液病学、过敏测试等,以确定具体原因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只有通过综合评估,才能确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011血液检验复习指导: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的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1.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枯草热、热带嗜酸性细胞增多症、食物过敏、过敏性肺炎等嗜酸性粒细胞呈中等度增高。
同时这些患者的鼻腔分泌物,痰液以及荨麻疹团块的局部皮肤组织中有大量嗜酸性细胞存在。
皮肤疾患如银屑病、湿疹、疱疹样皮炎、药物性皮炎等。
寄生虫原虫感染如钩虫病、肺吸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
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瘤等均可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减少:在伤寒、副伤寒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在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也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临床上常用于:
观察传染病的预后。
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提高机体的应激性,当急性传染病如伤寒等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血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又逐渐增加。
如果临床症状严重,嗜酸性粒细胞不减少说明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观察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
手术后4小时血内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24~48小时后逐渐增多,增多速度与病性变化基本一致。
大面积烧伤病人数小时后嗜酸性粒细胞下降至零,且维持较长时间,如果手术和大面积烧伤后病人嗜酸性粒细胞不下降或持续下降,说明预后不良。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怎么引起的?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怎么引起的?(一)寄生虫感染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
单细胞的原虫感染一般不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而多细胞的蠕虫、吸虫感染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增多的程度与虫体特别是幼虫侵人组织的数量和范围相平行。
在组织内被包裹的或仅限于肠道腔内的感染(蛔虫、绦虫),一般不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但能破坏肠粘膜的寄生虫(钩虫)可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临床上对原因不明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必须仔细了解其生活环境和饮食史,检查粪便以发现虫卵和幼虫。
但有的寄生虫如旋毛虫、丝虫并不能从粪便中检出,因而,有寄生虫接触可能者、有哮喘发作、移位性肺炎、肝大等坳虫移行征可疑者,必须进行有关的血液和组织学检查,以明确病因。
(二)变态反应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药物过敏反应等,均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药物过敏反应可仅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亦可引起间质性肾炎、血清病、胆汁淤积性黄疽、过敏性血管炎和免疫母细胞性淋巴腺病等。
一旦出现药物热和器官受累时应立即停药。
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嗜酸性粒细胞不但在血液内增多,而且在尿液中亦可检出。
(三)感染性疾病某些急性细菌和病毒感染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在恢复期大多恢复正常,唯有猩红热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仍常增高。
有的真菌(曲菌、球抱子菌)感染和个别的慢性分枝杆菌病者,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四)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idiopathichypereosinophilicsyndrome)本征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持续、过量生成为特征的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
其诊断标准为:①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5x109/L(1500/mm3),持续半年以上;②缺乏明确的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因;③有器官受累的症状和体征。
最严重和常见的并发症是心脏病变,心肌内膜下血栓形成和纤维化、腿索纤维化导致房室瓣反流,最终发生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超声心动图可用于诊断和监测。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提出根据病人的Ec增多 的程度和临床表现而予阶梯治疗:没有进行性的器官系统 损害的病人并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应随访监测;对那些损 害仅限于皮肤的轻症病人,应对症治疗并应密切随访;生 命器官受累的病人则需要更进一步的治疗”1。长期维持 治疗被推荐为防止终末器官损害发展的更有效的方法。7。。 5.1糖皮质激素
用IFNcc治疗HES可产生临床、生物学、细胞遗传学 的缓解¨。。适用剂量可有较大范围,100—300万U/d,皮 下注射,长期使用,不仅可改善临床症状,也可减少外周血 Ec数,而且效应持久(可达5年)¨1’”o。一名有FIPlLl一 PDGFRA融合基因的病人用IFNcL治疗数年后获得完全缓 解,融合基因消失。1“。目前,IFNoc被认为是对激素不敏 感的HES病人的一个治疗选择。
万方数据
271
进入某些组织,主要是胃肠道。在鼠类中通过转基因的方 法产生过多的IL一5,可导致大量EC产生;IL一5基因的 缺失可导致变应原刺激后在外周血、肺和胃肠道的EC明 显减少。
HES的确切病因尚未知,可能有IL一3、IL一5和/或 GM—CSF失调的因素存在旧’“,这些细胞因子的一种或几 种增多刺激骨髓生成EC从而导致外周血和组织的EC增 多。IL一5对嗜酸或嗜碱细胞谱系的作用有高度的特异 性,IL一3和GM—CSF则尚可作用于其他造血谱系哺1。 有证据表明IL一5是HES和其他EC相关疾病主要牵涉 到的细胞因子∞’7’…。尽管肥大细胞、嗜碱细胞和EC都可 产生IL一5,T淋巴细胞却是IL一5的最主要来源。这些T 淋巴细胞通常为Th2细胞,可使免疫系统易于产生异位 性/过敏性免疫反应,这些反应以IgE和某些IgG亚类的 产生伴以EC活化为特征。有趣的是,IL一5在鼠类和人 类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并不同。在鼠类系统,淋巴细胞表达 IL一5受体,IL一5作为B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因子起作用; 在人类,IL一5受体仅在EC和嗜碱细胞表达。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定义、分类与治疗
2、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3、织肿瘤2008WHO分类
1、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促嗜酸性粒细胞生长因子反应结果(IL-3、IL-5、GMCSF) 最常见原因:寄生虫感染、药物过敏、血管炎性疾病、 淋巴瘤等 淋巴细胞变异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免疫表型异常的 T细胞组群(TCRα/β-CD3-CD4+、CD3+CD4-CD8-)独立 亚型?(与既往分类方法不同,既往为IHES) 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
既往“CEL,不另作分类(CEL-nos)”归入MPN, CEL-nos诊断标准
①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多≥1.5×109 /L; ②无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或其他MPN(PV、ET、PMF)或MDS/MPN( CMML或aCML); ③无t(5;12)(q31-35;p13)或其他PDGFRβ 重排; ④无FIP1L1-PDGFRα 融合基因或其他PDGFRα 重排; ⑤无FGFR1重排; ⑥外周血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20%且除外 inv(16)(p13q22)/t(16;16)(p13q22)等AML; ⑦有克隆性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或外周血原始细胞>2%或骨髓原始粒 细胞>5%而<20% ⑧排除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及LFHS。
即治疗的情况除外。
分类
传统分类(2001
WHO分类) 血液和淋巴组织肿瘤2008 WHO分类 2012年版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及相关综合征 分类标准的共识
WHO2001分类
1继发性/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2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分类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HES) ⑴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IHES):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
CAUES OF EOSINOPHILIA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1 REACTIVE EOSINOPHILIA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 Allergic diseases—asthma, atopic dermatitis特应性皮炎/遗传性过敏性皮炎, allergic rhinitis鼻炎过敏性疾病:哮喘、遗传性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2) Drug reactions—including cytokine infusions药物反应:包括细胞因子浸剂(3) Infection—viral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or fungal(allergicbronchopulmonaryaspergillosis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 coccidioidomycosis球孢子菌病)感染:病毒(HIV)、真菌(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球孢子菌病)(4) Parasitic infection—mostly helminthes寄生虫感染:蠕虫最多见2 EOSINOPHILIA ASSOCIATED WITH OTHER DISEASES其它疾病相关性嗜酸细胞增多症(01) Eosinophil-associated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eosinophilic esophagitis,gastroenteritis嗜酸粒细胞相关性胃肠疾病:嗜酸性粒细胞性食道炎和胃肠炎(02) Skin—bullous pemphigoid大疱性类天疱疮, urticaria荨麻疹, eosinophilic cellulitis嗜酸性蜂窝织炎,韦尔综合征, episodicangioedema分成片断的血管性水肿皮肤病:大疱性类天疱疮、荨麻疹、嗜酸性蜂窝织炎、片断性血管性水肿(03) Pulmonary—eosinophilic pneumonia, 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aspergillosis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呼吸道:嗜酸粒细胞性肺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04) Neurologic—eosinophilic meningitis神经系统: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05) Autoimmune—Churg-Strauss syndrome, eosinophilic fasciitis嗜酸[细胞]性筋膜炎自身免疫性疾病:Churg-Strauss综合症、嗜酸粒细胞性筋膜炎(06)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hyperimmunoglobulin E syndrome高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Omenn’ssyndrome原发性免疫缺陷:高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Omenn氏综合症(07) Post-transplantation status—liver (in association with immunosuppression)脏器移植后状态:肝移植相关性免疫抑制(08) Transplant rejection—lung, kidney, liver移植后排异反应:肺、肾和肝移植(09) Malignancy—Hodgkin’s disease, solid tumors恶性肿瘤:霍奇金病、实体肿瘤(10) Hypoadrenalism—Addison’s disease, adrenal hemorrhage肾上腺功能减退:Addison氏病、肾上腺出血(11) Renal—drug-induced interstitial nephritis, eosinophilic cystitis膀胱炎, dialysis透析肾疾病:药物性间质性肾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透析3 PRIMARY CLONAL EOSINOPHILIA原发性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 Chronic eosinophilic leukemia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2) Acute eosinophilic leukemia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3)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with eosinophili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4)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with eosinophili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5) Myeloblastic disorders with eosinophilia成髓细胞疾病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6)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with eosinophilia骨髓增殖性疾病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7) Systemic mastocytosis with eosinophilia全身性肥大细胞增多症FIP1L1-PDGFRA fusion gene–positive diseaseFIP1L1-PDGFRA融合性基因阳性疾病4 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A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中文注释】1、高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高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HIES)即Job综合征,又称姚皮炎综合征、慢性肉芽肿病变异型、Buckley综合征等。
嗜酸性粒细胞比率高有哪些原因【医学养生常识】
嗜酸性粒细胞比率高有哪些原因
文章导读
如果在检查当中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升高的情况,这多因为一些疾病的原因
造成的,导致这种现象的疾病比较多,比如说一些皮肤疾病,比较常见的有湿疹,银屑病
等等,另外一些过敏性的疾病也常会造成这样的现象,比如说有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
管神经性水肿等,另外一些肿瘤疾病,血液疾病,都可能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升高。
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
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
2、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达10%或更多。
某些寄生虫感染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倒置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90%以上为嗜酸
性粒细胞,为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
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可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轻中度
增高。
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
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增高,有的可伴有幼稚嗜酸性粒
细胞增多。
5、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wsh
治疗
2. 原发性HE、HES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首选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 。
可使PDG FR a阳性者达长期组织学缓解。 3. 继发性HE、HES:病因治疗。
Helbig G. Stella— Holowieeka B, Majewski M ,et a1.A single weekly dose of imatinib is sumcient to induce and maintain remission of chronic eosinophilie leukaemia in FIP1L1 PDGFR A -expressing patients [J] .Br J Haematol,2008 ,141(2 ) :200 —204 .
治疗
1.特发性HE、HES
糖皮质激素:一线治疗方案;
通过抑制各类促 EC 成熟和活化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IL-5、IL-3、 GM-CSF ) 诱发 EC 程序性凋亡。 常见副作用:骨质疏松 、糖尿病 、类 Cushing 综合征等。
细胞毒药物 :激素无效或不耐受激素者;
主要药物-羟基脲,通过选择性地抑制DNA合成来抑制EC增殖。
常见副作用为骨髓抑制及胃肠道不适等。
治疗
1.特发性HE、HES
生物效应调节剂:IFN- α, 与激素合用。抗 IL一 5 生成 及抗 EC增生。常见副作用为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流感样症 状等。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 。
阻碍 ATP 与酪氨 酸激酶及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PDGFR ) 的ATP 位点的结合,而抑制激酶活化。 常见副作用包括水肿、肌肉痛、剂量依赖、心内膜心肌纤维 及充血性心衰等。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常见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常见原因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是一种白细胞的亚群,主要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然而当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升高时,说明机体可能存在某种异常情况或疾病。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原因: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过敏反应可以是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食物过敏或药物过敏。
当机体对特定的过敏原产生免疫反应时,嗜酸性粒细胞在炎症过程中被激活并释放炎症介质,如组胺和白介素,导致炎症反应和症状的发展。
2. 寄生虫感染:某些寄生虫感染,如蛔虫感染、钩虫感染和丝虫病,也可以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这是由于寄生虫的存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激活嗜酸性粒细胞的释放和聚集。
3. 皮肤疾病:某些皮肤疾病,如蕈状肉芽肿、皮肌炎、晚年性荨麻疹和天疱疮等,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引起皮肤组织的炎症反应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
4.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使用后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一些常见的药物包括抗癫痫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抗生素和放射治疗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能直接或间接地激活嗜酸性粒细胞的释放和聚集,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5. 自身免疫疾病: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干燥综合征等,也与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有关。
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涉及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异常反应,刺激嗜酸性粒细胞在炎症过程中的聚集和释放。
6. 感染性疾病:某些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例如,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等都可能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的激活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
7. 恶性疾病:在某些恶性疾病,如白血病和霍奇金淋巴瘤等中,由于骨髓异常增殖,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这是由于恶性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异常,导致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
除了上述原因外,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也可能与其他因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营养不良等有关。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是指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一种病理状态。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类白细胞,其细胞质含有颜色鲜明的大颗粒,这些颗粒富含阳性染色物质,使得它们在染色后显得呈酸性(eosinophilic)。
嗜酸性粒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所占的白细胞比例很小,通常不超过5%。
当外周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超过相应的正常范围时,就被认为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在成年人中,一般将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大于0.5×109/L定义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的产生和释放主要受到一些特定的细胞因子的调节,例如白细胞介素-3(IL-3)、白细胞介素-5(IL-5)和肥大细胞生长因子(MGF)。
这些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可能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对抗寄生虫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机体感染寄生虫时,嗜酸性粒细胞会迁移到感染部位,并释放出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肥大细胞碱性蛋白(MBP),通过激活嗜酸性粒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来消灭寄生虫。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不是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它可能与其他病理状态相关。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的。
原发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指没有明显的病因可发现的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一般来说,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属于良性疾病,常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在一般血液检查中发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
继发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其他疾病的结果,如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感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等。
如果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以确定病因。
这些检查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根据不同的病因,相应的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原发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治疗措施,只需要定期随访即可。
对于继发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需要根据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总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病理状态,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的。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应,若将皮试液稀释为1:100 000~600 000,其特异鉴别
率接近100%。
②补体结合试验。对早期诊断有价值,阳性率为90%~
100%。
③间接血凝、琼脂扩散、对流免疫电泳、间接免疫荧光
等试验。阳性有诊断价值。
整理ppt
14
3.X线检查
肺部可有浸润、囊肿结节及硬结阴影。 有时发现胸膜粘连增厚、胸水、气胸或水气 胸等征象。多数病例肺内呈混合型阴影,部 分病例X线检查无异常所见,或仅有两肺中、 下纹理增粗。
(1)呼吸道症状:咳嗽和咳痰最为常见。其次胸痛, 常伴胸腔积液 。
(2)腹部症状:腹痛、腹泻比较多见,有时也出现 恶心呕吐。肺吸虫幼虫常侵入肝脏,所以肝肿大、肝功能异 常较为常见 。
(3)神经系统症状:多见于严重感染。成虫寄生于 脑内时可出现癫清、瘫痪等 。
(4)皮下结节或包块:卫氏肺吸虫病可有皮下结节, 多在下腹部至大腿之间的皮下深部
原发性
根据病因分类
继发性
特发性
整理ppt
7
原发性
整理ppt
8
继发性
整理ppt
9
特发性
当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高,而不能找 到其他确定的病因,被称为特发性嗜酸性 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
整理ppt
10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
诊断标准:
1、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大于1.5×109/L,持续达6个月以上;或因嗜酸 性粒细胞增多6个月内死亡。
三、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尚无统一诊断标准,属罕见类白血病, 血象和骨髓象中均可见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并 伴器官浸润。
整理ppt
16
四、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
广州管圆线虫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
中药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1例
中药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1例崔鹏【摘要】@@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Hypereosinophilic Dermatitis,HED)是指病因不明,外周血和骨髓嗜酸性粒细胞长期持续增多,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x109/L,持续6个月以上,排除其他病因明确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仅累及皮肤,未累及其他器官的一组疾病,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 HES)范畴.【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年(卷),期】2011(018)003【总页数】1页(P89)【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病例报告;中医疗法【作者】崔鹏【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5.98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Hypereosinophilic Dermatitis,HED)是指病因不明,外周血和骨髓嗜酸性粒细胞长期持续增多,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持续 6个月以上,排除其他病因明确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仅累及皮肤,未累及其他器官的一组疾病[1],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HES)范畴。
迄今HED病因不明,可能系一种过敏或自身免疫反应。
临床上具有病史长、皮疹多样性的特点,可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大疱、痒疹、红皮病等,可能被误诊为“瘙痒症”、“脂溢性皮炎”、“湿疹”等。
HES为谱系疾病,HED属HES良性一端[2]。
目前,西医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一线药物,以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其中强的松与雷公藤多甙联用可达到协同作用;若不敏感者,可选用羟基脲、α-干扰素、卡介苗多糖核酸注射液等。
但上述药物具有不良反应大、停药后易复发。
而中医辨证施治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吾师陈可平运用中药疗法治愈1例,现介绍如下。
患者,女,55岁,2008年3月25日就诊。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分析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是一种由于体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异常增多引起的疾病。
它可以是独立的健康问题,也可以是其他潜在疾病的兆症之一。
本文将详细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可能病因,并介绍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部分人群携带有特定基因突变,导致嗜酸性粒细胞生成与功能失调。
例如,HERC2基因突变与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
此外,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IL5基因等与嗜酸性粒细胞生长和成熟相关的基因异常,可能会导致该疾病。
二、感染感染也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之一。
各种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和寄生虫蠕虫感染都能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
例如,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以及真菌感染等都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有关。
三、变态反应变态反应也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常见原因之一。
机体对某些特定物质过敏时,免疫系统会释放大量过敏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等,在局部引起血管扩张和渗出。
这些物质激活了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导致其数量异常增多。
例如,食物过敏、药物过敏以及气喘等也可伴随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四、自身免疫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关节炎(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往往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现象。
虽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五、其他疾病和药物某些特定疾病和药物使用也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例如,白血病、淋巴瘤以及感染性单核细胞性肝炎等都可以引起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
此外,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消炎药、利福平等也会在一些患者中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副作用。
预防和治疗方法:对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个别患者来说,并无需特殊处理或治疗。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基础疾病相关),必要时需要进行针对原发因素的治疗。
以下是一些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1. 对于感染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首先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抗感染治疗,以期消除感染源。
常见皮肤病的鉴别诊断
重症多形红斑1.药疹:明确用药史,可以是两周或20天以内的,可以是荨麻疹型,多形红斑型,麻疹型,猩红热型,紫癜型等,瘙痒比较明显,皮疹颜色鲜红。
严重者可累及粘膜:眼,口腔,唇,外阴等。
该患者发疹前无用药史,可排除。
2.多形红斑:皮疹常见于四肢末端,初发为边界清楚红色斑疹,后变为隆起水肿性丘疹,周边水肿性红斑,中心紫癜,虹膜现象明显,多对称分布的。
根据皮疹特点暂不考虑3.重症多形红斑:皮损可为红色斑疹、水疱等。
如病情严重,可累及粘膜处。
一般发病诱发因素与用药无关。
故暂排除。
4.副肿瘤性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皮损为多形性,有痒性风团,斑、丘疹、水疱、糜烂等。
多数发疹之前有肿瘤表现。
DIF有组织病理改变,IIF可阳性。
必要时查病理、DIF 等以进一步排除。
5大疱性类天疱疮:此病好发于老年人。
皮损表现为全身泛发的红斑、水疱但呢个。
部分病人见口腔溃疡。
IIF可提示抗基底膜待抗体,DIF示疱周正常皮肤基底膜带处C3、IgG免疫反应物沉积。
目前依据不足。
必要时入院后查病理活检、DIF等进一步排除。
1.荨麻疹性血管炎:反复发生风团伴瘙痒,可自行消退,消退后皮损处可见暗红色斑疹,部分伴有疼痛,关节肿胀2.环状红斑:多见于中青年皮疹呈环形或融合,成多形水肿性红斑:因新旧损害重叠可呈现靶样,边缘隆起如缇状,其内缘附少量鳞屑:好发于臀、股及小腿:微痒:病程慢性复发性,皮疹消退后可留有色素沉着。
以真皮炎症反应性血管扩张充血的细胞润浸润为病理基础。
该患者病理结果不考虑该病。
3.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分为丘疹鳞屑型和环状红斑型,环状红斑型初为水肿性丘疹,逐渐扩大成环状或多环状,边缘隆起的斑块,外表平滑或有少许鳞屑,消退后可留有毛细血管扩张和色素沉着。
损害好发于面、手、前臂、上胸等曝光部位。
常有敏感的光敏感现象,血清抗Ro及抗体La及ANA阳性,皮损DIF阳性,血细胞减少,血沉增快。
该患者皮疹。
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女,青年女性,主因“全身起疹3个月,加重半月”入院。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简介嗜酸性细胞增多的发生具有免疫反应的特征:使用旋毛(线)虫初次刺激可引起一个初级的且相当低水平的反应;然而重复刺激导致一扩增的或继发的嗜酸性细胞增多的反应。
概念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是指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大于(0.4~0.45)×109/L(400~450/mm3)。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根据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程度分为轻度:嗜酸粒细胞(0.4~1.5)×109/L;中度:嗜酸粒细胞(1.5~5)×109/L;重度:嗜酸粒细胞>5×109/L。
临床上常与多种疾病相关,特别是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和肿瘤的非特异性反应等。
病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1.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异体蛋白或药物过敏、花粉症(枯草热)等都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般为轻或中度增多。
2.寄生虫病为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原虫(疟原虫、弓形虫、肺囊虫)、蠕虫(蛲虫蛔虫、钩虫、旋毛虫丝虫、肝毛细线虫)、吸虫(血吸虫、肺吸虫、中华分支睾吸虫)、绦虫以及疥虫和穿皮潜蚤的感染均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一般说来,肠道中成虫并不引起明显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蚴虫移行时侵入各脏器,或肠道成虫破坏肠黏膜时或寄生于肠道外组织的成虫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
所以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时,大便中不一定能找到虫卵。
3.药物一些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头孢菌素、对氨水杨酸、磺胺、苯妥英钠、氯丙嗪、肝精(肝浸膏)碘剂、金剂、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可引起中度甚至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临床上可无药物过敏的其他症状。
4.感染某些感染如结核特别是淋巴结干酪样结核、猫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猩红热、多形性红斑的急性期、艾滋病、念珠菌感染等都可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有的于感染极期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而于恢复期暂时增多称为感染后反跳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5.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疱疹样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红糠疹、鱼鳞癣等嗜酸性粒细胞可中度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1例
肤损 害 的 2 % ~5 % , 纯 累及 皮肤 而 7 3 单
无脏器损害者 称 为嗜酸性 粒细 胞增 多性
皮炎 。皮疹一般分为两类 : 荨麻 疹和血 ① 管性水肿 ; ②红斑 、 丘疹和结节 , 外亦有 此
水疱 、 红皮病及 黏膜 溃疡。皮 疹分 布呈全
讨 论
康 , 3产 1流 1 20 孕 ,0 1年行 剖 宫手 术 1 次 ,0 6年 人 流 1次 。入 院 时 查 体 , 20 T
3 . ℃ , 2 6 3 P 10次 / , 4次/ , P7/ 分 R2 分 B 6
特点及治疗进展[ ] 中国实用妇科 与产科 J.
杂 志 ,0 0 2 ( ):8 5 6 2 1 ,6 8 54— 8 . 2 贺晶 , 周露璐 . 影像 学技术在 子宫瘢痕 处妊
4 m g 神志 尚清 , 色苍 白 , 5 mH , 面 听双 肺呼 吸音 清 , 呼吸浅快 , 心音纯 , 10次/ , 率 2 分 无杂音 , 腹软 , 下腹 正 中压 痛 (+) 无 反 , 跳 痛 及 肌 紧 张 , 脾 未 及 , 动 性 浊 音 肝 移 (一) 四肢厥 冷 , 毒下 妇 查 : 阴 阴道 , 消 外
血 。2年 后 死 于肝 硬 化 消 化 道 出血 。 例 2 患者 , ,0岁 。4年 前考 试失 : 男 2 败后 出现 性格 明显 内向 , 少 与外 界 交 极 流, 诊断 为 抑 郁 。百 忧 解 2 m , 0 g 1次/日 口服 , 转 。后 病 情 反 复 , 现 双 手 震 颤 好 出 关节痛 , 口服 盐酸 帕罗西 汀 , 怡诺 思 等药
身性 , 无好 发部 位 , 可分布于颜面 、 躯干和 四肢 , 自觉瘙痒或 剧痒 , 皮疹 持 续或 缓解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老年性顽固性特应性皮炎1例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老年性顽固性特应性皮炎1例关键词:皮炎,特应性,老年,治疗,度普利尤,病例报告;1.临床资料患者,男,81岁,主因“躯干四肢皮疹伴瘙痒反复发作30余年”于2021年7月12日就诊我院皮肤科,该患者因躯干、四肢反复瘙痒剧烈,整夜无法入眠,情绪焦虑急躁,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且住院治疗,已完善病理及检查,明确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但给予多种治疗效果均不理想。
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皮肤科专科查体:躯干四肢弥漫性浸润性暗褐色斑片,皮肤干燥、粗糙肥厚,四肢可见肥厚性角化性红色丘疹、斑块、境界不清,间有点状皮肤糜烂、色素脱失。
SCORAD评分60.4分。
实验室检查:WBC 10.62*10~9,Neut% 60.4%,EO%21.8%,EO# 2.32。
诊断:1、重度特应性皮炎;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
治疗过程: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皮损糜烂处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其他部位同时外用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及卤米松乳膏,服用中药及抗过敏药物,全身外用保湿剂。
皮疹及瘙痒未见好转。
后皮下注射度普利尤单抗(dupilumab),首剂量600 mg,此后每2周注射300 mg。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第一周,瘙痒症状无改善,伴明显焦虑,皮损变化不明显,添加外用药涂抹;治疗第2周瘙痒开始缓解,瘙痒缓解,睡眠改善,由原来每晚无法入睡,增加至4-5小时;治疗第4周,瘙痒显著改善,停用口服药物及外用药物,睡眠质量已基本恢复常态;治疗第6周,瘙痒及皮损持续减轻,情绪恢复,无焦虑急躁。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后无新发皮疹,SCORAD评分33.2分。
治疗16周时,瘙痒症状完全消退,SCORAD评分9分,后维持治疗每4周300mg,持续维持治疗中,随访,瘙痒症状完全消退,未见明显反复,遗留色素沉着。
图1患者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前皮损情况图2患者经度普利尤单抗治疗16周皮损情况2.讨论老年特应性皮炎是近年来引起重视,是特应性皮炎的特殊类型的,基本被分为三型:①老年晚发型,②经典儿童复发型,③成人或青少年持续、复发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 目前认为是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 起始剂量一般为0.5~1mg/ (kg·d) , 常可在3日内迅速降低外 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 皮损在1~2周内明显缓解, 3~4周多可 完全消退。病情稳定后激素要逐渐减量, 否则常有复发, 许 多患者需要10~15mg/d长期用药
皮损分布局限,常见于手、足、肘窝、 腘窝、小腿伸侧、肛门、外生殖器等 处。瘙痒难忍。易复发,经久不愈。
慢性单纯性苔藓( 神经性皮炎 )
好发于颈项、上眼睑处,也常 发生于肘部、腰骶部、小腿、 外阴等部位。
苔藓样变
阵发性剧痒
前期(又称红斑期)。皮损无 特异性,皮肤瘙痒,可表现为 湿疹样、副银屑病样
蕈样肉芽肿
浸润期(又称斑块期):发生浸润性 损害,自觉剧烈瘙痒;有匐行性扩 展的特点
肿瘤期:在浸润性斑块上发生 各种大小不一的结节或肿瘤。 破溃后呈蕈样或烂番茄样。整 个病程慢性,转移内脏后死亡。
本病早期诊断一般均需活检确定,往往需连续切片方能找到特异性病变
治疗
以消除患者皮损和瘙痒症状为主要目的, 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下降 可作为治疗有效的观察指标之一
• 有学者对HED患者长期随访发现, 部分患者多年后可以发生 心、肺、肝脾等内脏损害, 或者发生骨髓增生性肿瘤或淋巴 瘤, 因此认为HED是HES病谱的良性端, 但部分可以转变为 多脏器受累或者肿瘤的恶性端
• 2010年Simon等提出新的HED诊断标准: (1) 至少2次 (间隔 >1个月) 外周血EOS计数增高并≥1.5×10^9/L, 或者有明显 的组织中EOS增多, 并伴有症状; (2) 排除继发性EOS增多 的原因, 如寄生虫和病毒感染、过敏性疾病、药物或化学物 质引起、肾上腺功能低下和肿瘤。目的是为了尽早诊断并 进行治疗干预, 以阻断EOS介导的器官损害, 而无需等到6 个月或已造成器官组织不可逆损伤时才进行诊断和治疗
• 后来临床实践中发现, 部分病例长期只表现为皮肤受累而未见心、 肺等其它脏器受累, 但符合上述其余3项标准。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HED)
• 因此, Nir等于1981年首先提出了HED的诊断, 认为HED是 HES的一个特殊类型, 临床以多形性、瘙痒性、泛发性皮疹, 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真皮血管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 润为特征, 而不伴发其他内脏损害
• 1975年Chusid等首先提出了 HES的诊断标准:1、外周血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绝对计数>1.5×10^9/L,持续6个月以 上;2、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除了皮肤损害外, 同时有心、肺、神经系统、肝、肾等脏器受累的证据;4、 排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如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 肿瘤等。
• 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的轻型或此疾病谱的良 性端
• 国内外均有学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 诊断标准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绝 对记数>1.5×10^9/L, 持续6个月以上”不适用于临床实践, 可造成患者漏诊和 误诊, 甚至延误治疗。
• 对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而﹤1.5×10^9/L, 或者>1.5×10^9/L而持续不足 6个月, 但是符合HED其它诊断标准的患者, 可根据情况给予“可疑HED”, 予 抗组胺药等一般治疗、并作长期随访观察, 根据治疗反应和随访情况进一步作 出适当诊断。如果经过全面检查, 再次排除虫咬、寄生虫感染、荨麻疹、药物 反应、湿疹及类天疱疮等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其它原因, 则可以诊断HED
• 如果糖皮质激素疗效欠佳或者减量困难, 可以加服小剂量羟 基脲
• 口服雷公藤、沙利度胺、环孢菌素
• 静滴复方甘草酸苷 • UVA1或PUVA光FNα肌肉注射
• Nir报道1例糖皮质激素治疗不佳的HED,改用氨苯砜(DDS) 有效
• 考虑到HED好发于老年人, 较多患者伴发高血压、糖尿病 等基础疾病, 雷公藤多甙、沙利度胺加用甘草制剂可以在使 用激素之前试用, 以减少不良反应。
发病机制
• 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增生后释放入外周血,通过与内皮细 胞相互作用和趋化作用集聚于组织中,然后通过多种细胞 因子的作用而活化并引起促炎症效应和组织的破坏
鉴别诊断
慢性湿疹
急性、亚急性湿疹日久不愈;也可直 接发展为慢性湿疹
皮损为呈浸润增厚的斑片,表面粗糙, 覆以鳞屑,或有抓痕和结痂,有时呈 苔藓样变。伴色素增加或减退。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
嗜酸性粒细胞(EOS)
:过敏性疾病 、寄生虫感染 、皮肤 病( 如:银屑病、湿疹、剥脱性皮炎等)
增
: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疾病、免疫缺陷病、
多
间质性肾病。
的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
意
病、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增 殖性疾患
义
0.05-0.50×10^9/L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