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常”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雨桐
摘要:“仁”“义”“礼”“智”“信”思想作为儒家“五常”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精神指引作用。将“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将会更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本文旨在着重分析儒家“五常”价值观后,借古看今,更好地发展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关键词:“五常”价值观;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大学生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李雨桐,女,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一、儒家“五常”价值观内涵
儒家经典的“五常”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思想,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的理解为,“仁”指仁爱,“义”指正义,“礼”指文明,“智”指智慧,“信”指诚信。它最早由孔子提出,孔子指出“仁、义、礼”三德,后孟子将其延伸为“仁、义、礼、智”四德,最后由董仲舒将其归纳为“仁、义、礼、智、信”五德,被后人称为“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传统文化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重要的因素。
二、儒家“五常”价值观具体内容
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的儒家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有着启示作用。分析了“五常”儒学价值观内涵和具体内容后,更容易发掘出其先进的方面,借鉴到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对“仁”的解读
“仁”,在商周及之前主要是指爱自己的亲人,到春秋时期特别是孔子时,“仁”便有了爱“普通人”的意义。《论语·颜渊》中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见孔子定义的“仁”对比前人已有了更广的意义。孔子主张对他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是孔子提倡“仁”要爱“普通人”的表现。孟子提出“仁者爱人”,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仁者无不爱”,表现出其认为“仁”不仅“仁民”而且要“爱物”,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拓宽了“仁”的范围。到唐宋以后,“仁”的范围被更加拓宽化,变为“博爱”。如董仲舒所讲“忠信而博爱”,唐代韩愈讲“博爱之谓仁”,朱熹讲“公而无私便是仁”。随着朝代的更迭,先哲的努力,“仁”已渐渐被归为一个极广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
(二)对“义”的解读
“义”,多被理解为社会的整体利益。早期儒家学者一直认为应将“义”位于私利之上,反对见利忘义的行为。《论语》中道,“义以为上”、“见利思义”,西汉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熹讲“而今需要天理人欲、义利公私分辨得明白”、“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陆九渊表示认同并说“凡欲为学者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此时的“义”已不仅被认为应位于“利”之上,更是被赋予公义、理性的含义。
(三)对“礼”的解读
“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礼”,泛指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社会等级制度、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的总称,是一种秩序。荀子讲:“礼者,人道之极也”,认为礼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其功能不仅在于“正身”,而且在于“正国”。狭义的“礼”,被界定为“恭敬之心”或“辞让之心”,是礼仪、礼节仪式以及待人接物和处事之道。在古代社会中,“礼”被认为是道德的总称、社会文明的标志、做人的基本素质。所以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告诫人们“克己复礼”、“约之以礼”,“礼”的功能被归结为通过讲礼和守礼,并懂礼仪、懂礼节、懂礼貌,形成一种文明有序、和谐安定的社会生活局面。“礼”是对道德的一种志高要求,像宋代李觏也认为,“礼统诸德,仁义智信皆从属于礼”。
(四)对“智”的解读
“智”,指的是智慧和理智。孔子讲“智者不惑”,认为拥有智慧的人才能“不惑”,并称自己“四十而不惑”。孟子把“智”看作是判别是非善恶的一种能力,提出“是非之心,智也”的命题。荀子也讲“知明而行无过”,强调智慧的作用。可见,“智”已被理解为一种理性精神,一种才智和能力,其不仅可以辨别是非善恶,还可以加强自身道德理想的养成。
(五)对“信”的解读
“信”,是指诚实、不期瞒。其内涵被理解为三方面,一是说话要真实,所谓“君子之言信而有征”,不可作无根之谈,更不可说谎、造假;二是要信守诺言,不可轻诺寡信、说话不算数,不要“口惠而实不至”;三是要言行一致,“言顾行,行顾言”,不可说空话、套话,而不办实事。《论语》中也将“信”体现在了生活的每个方面,修身养性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交友上“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治理国家上“民无信不立”、“上好信则民不敢不用情”。可见,“信”是已被定义为道德的基础,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正常运行的道德支撑。
二、儒家“五常”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儒家“五常”价值观中的“仁”、“义”、“礼”、“智”、“信”相辅相成,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冲刷后,在21世纪新形势的今天,依然闪闪发光,为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现状做出了新的解读,给高校道德教育工作改革指明了新方向。
(一)提高教师师德,潜移默化授教
教师的工作始终具有示范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学生,他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作风仪表、治学精神以至劳动态度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表率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因素都无法代替的。“仁者爱人”,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施以仁德,才能到达提升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加大教育投入,保证学生福利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虽然在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公布2014年教育支出占GDP比例已超过4%,但整体看来仍显不足。国家大力加强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学生的福利,让学生在学校中可以安心享受学习生活的快乐,没有物质困境的后顾之忧,才有可能减少部分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见利忘义,只看着金钱和利益,丧失道义的行为。
(三)规范社会行为,创造良好氛围
为受教育者创造一个全民守“礼”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让其在点滴间被教化。这个环境的形成就要求全体公民共同努力来完成,在全民知“礼”懂“礼”守“礼”的环境下,更可以带动家庭、学校、公司里人的素质的提高,也更加规范人的行为,让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社会责任。这样的风气同样会影响到学校,确保学生群体的道德素质提高,隐性之中推动了大学道德教育的进程。
(四)加强心理辅导,智育德育并修
当代大学生大多在家是独生子女,平时养尊处优,刚落地就是改革开放的盛期,祖国繁荣的初期,这种优越的环境使他们变得心灵脆弱、缺少社会责任感。近年来,由于对学业、家庭、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的不满意,导致学生跳楼、服毒等轻生行为的频频出现,已属不新鲜。这就迫切要求高校要及时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可以采取很多种。比如,建立心理咨询室,派研究心理学的教师,轮流坐班,以面对面对话的形式,对学生提出的心理问题进行解决和疏导。创办心理健康教育特刊,特刊的内容包括正确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快速排除心理压力的方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等,帮助大学生掌握自我调节、消除紧张焦虑等一些常见的心理困扰。在拥有独立性和抗压性的前提下,学生才可以更好的学习知识,做到智育与德育并修。
(五)完善考试制度,重视诚信修养
现阶段考试制度看重学生的分数,奖学金和一些荣誉都与学生的考试分数与排名相关联,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