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讲解学习共39页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课件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课件
摘要:
1.水肿的定义和症状
2.水肿的中医分型
3.中医治疗水肿的方法
4.总结
正文:
水肿是指体内积液过多,导致组织间隙和体腔内液体增多的一种症状。
水肿可以出现在任何部位,常见的有眼睑、四肢和全身。
水肿的中医分型主要根据病因和症状来划分,常见的有风水泛滥、风热、风寒等类型。
风水泛滥症状: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
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肺失宣降。
治疗水肿的中医方法有很多,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症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膳是可以缓解水肿症状的,比如说可以喝一些青鸭赤小豆汤。
这种汤能够帮助增强身体代谢,而且还可以起到利尿的功效,有健脾益气的作用。
也可以喝冬瓜汤来治疗水肿,冬瓜汤可以用来缓解因为营养不良引起的水肿症状。
把玉米须放在热水中煮沸,每天坚持喝也可治疗水肿。
另外,针灸、拔罐等中医疗法也可以用来治疗水肿。
对于体虚引起的水肿,可以服用一些健脾补肾的药物来缓解水肿。
对于肾炎引起的水肿,可以将车前草、白茅根以及积雪草放在一起水煎成药剂来治疗。
总之,水肿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有效地缓解水肿症状。
治疗水肿的方法有很多,包括中医药膳、针灸、拔罐等。
《中医内科学》水肿病 PPT课件
中医内科——水肿
4
(二)分类及证候表现
《灵枢· 水胀》 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 , 如“水 始起也,目窠上微肿, 如新卧起之状, 时咳,其颈脉动 ,阴股间寒, 足腔肿, 腹乃大, 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 其腹, 随手而起, 如裹水之状, 此其候也” 《金匮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描述风水脉证 :“寸 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 区 分了虚实两类不同性质的水肿 , 为其后水肿病的临 床辨证奠定了基础
中医内科——水肿
5
(三)病因病机
1.与肺、脾、肾有关
《素问· 水热穴论》指出 :“勇而劳甚, 则肾汗 出, 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 外不得越于皮肤, 客于穴府, 行于皮里, 传为附肿” 。“故其本 在肾, 其末在肺” 《素问· 至真要大论》又指出 :“诸湿肿满, 皆 属于脾” 2.与疮毒有关 明代李梃《医学人门· 水肿》提出疮毒致水 肿的病因学说 , 对水肿的认识日趋成熟。
中医内科——水肿
10
(二)病机
风 寒 热 疮毒内犯 侵袭肺卫 肺失通调 风水相博 脾不运湿 火热内攻 损伤肺脾 困遏脾阳 脾失转输 损伤脾肾 肺失通调 不能
外感湿邪 水湿内侵 饮食不节 损伤脾胃升清 Nhomakorabea降浊
水无所制
水 肿
水湿壅滞 脾不运湿 肾失气化 11
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中医内科——水肿
(三)小结
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造成水肿的机理?
中医内科——水肿
8
急慢性肾炎综合症 肾病综合症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继发性肾病
讨论范围
表现以头 面、眼睑、 四肢、腹 背、甚至 全身浮肿。
肾性水肿 心性水肿 肝性水肿 营养不良性水肿 功能性水肿 内分泌失调性水肿
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
现代医学多用于:急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 腱鞘积液等。
(五)阴水--脾阳虚衰
主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
(三)阳水--水湿滞留
主证:全身浮肿,小便短少,身体困重,
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化湿健脾,通阳利水 方药: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
桂枝10白术20猪苓20茯苓30泽泻10桑白皮10
陈皮10大腹皮15茯苓皮20生姜皮10 苍术10 葶苈子10
(四)阳水--湿热壅盛 主证: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
西医对应疾病参考: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 性肾炎急性发作 等属于风水泛滥证的。
(二)阳水--湿毒浸淫
主证:眼睑头面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
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或恶风发热,舌质红, 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则: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桑白 皮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金银花15g,野菊花6g,蒲公英6g, 紫花地丁6g,紫背天葵6g 。 西医对应疾病:以皮肤瘙痒、水疱、糜烂、渗出等为特征的皮 肤科疾病。如荨麻疹、急性湿疹、红皮病、脂溢性皮炎、水痘、 玫瑰糠疹、过敏性皮炎等。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重型病毒 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术后黄疸、妊娠期黄疸等 。
茯苓10 白芍10 附子(炮、去皮、破八)10 白术20 甘草5 生姜10 现代医学多用于:肝、肾、心性水肿,耳源性眩晕 等属于脾肾阳虚者。
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知识讲解PPT文档共41页
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知识讲解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中医内科:水肿辩证论治。
中医内科:水肿辩证论治。
细目一:概述一、水肿的概念及源流1.水肿的概念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2.水肿的源流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其病因病机,《素问·水热穴论》指出:“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对于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
《金匮要略》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
该书又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将水肿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在治疗上提出了发汗、利尿治法的适应证:“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备急千金要方》首次提出了水肿必须忌盐。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云:“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便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
”此外,严用和对于水肿的治疗,又倡导温脾暖肾之法,在前人汗、利、攻的基础上开创了补法,使水肿的治法更为完备。
《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立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
明代李梃《医学入门》提出疮毒致水肿的病因学说,对水肿的认识日趋成熟。
二、《丹溪心法》中对阴水、阳水分类的认识;《素问·汤液醪醴论》对水肿治则的认识《丹溪心法·水肿》将本病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
”对于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
三、水肿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论及的水肿主要以肾性水肿为主。
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
中医内科学课件-水肿
属里 正 、属 水 虚或 、 虚实 石 夹杂, 水
中医内科——水肿
20
第二十页,共51页。
三:相关检查
水肿病人一般可先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肝功 能 ( 包括血浆蛋白 ) 、心电图、 肝肾B超。
如怀疑心性水肿可再查心脏超声、胸片, 明确心功能 级别。
肾性水肿可再查24小时尿蛋白总量、蛋白电泳、血脂、补体 C3 、C4 及免疫球蛋白, 肾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病理类型, 鉴别原发 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
肾阳虚衰 肝肾阴虚
水肿各 证型之 间寒热 虚实的 转化?
中医内科——水肿
13
第十三页,共51页。
转归:
痊愈
阳水患者如属初发年少, 体质尚好, 脏气未损, 治疗及 时, 则病可向愈。
因生活饥馑、饮食不足所致水肿, 在饮食条件改 善后, 水肿也可望治愈。
难愈:肺脾肾累及
脾肾衰微, 水气上犯, 出现水
心 邪凌心犯肺重证。
中医内科——水肿
17
第十七页,共51页。
中医内科——水肿
18
第十八页,共51页。
二、病证鉴别
1. 水肿与鼓胀
病证 相同表现
临床表现
病机
水肿
均可见肢 体水肿, 腹部膨隆 。
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 水肿乃肺、脾、 继及全身, 面色晄白, 肾三脏气化失调, 腹壁亦无青筋暴露。 而导致水液泛滥
肌肤 o
鼓胀
第五章:肾膀胱病证
第一节:水肿
中医内科——水肿
1
第一页,共51页。
☆概述
目录:
☆病因病机
☆诊察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中医内科——水肿
水肿中医辩证论治
水肿中医辩证论治水肿是指由外感、内伤多种原因造成肺脾肾三脏对水液宣化输布功能失调,致使体内水液潴留,泛滥于肌肤,引起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等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西医学中心原性水肿,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所见之肾原性水肿,低蛋白血症、维生素B,缺乏症、严重贫血等引起的营养不良性水肿,甲状腺机能减退、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引起的内分泌性水肿,以及特发性水肿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早在《内经》时代,中医学对水肿病已有了较为系统与朗确的认识。
《内经》中出现了风水、石水、涌水的名称,对水肿症状已作详细描述,如《灵枢·水胀》说:“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素问·评热病论》中说:“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对水肿的病机病位,《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阴阳别论》指出:“三阴结谓之水”。
《素问·水热穴论》说:“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又说,“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下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
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按表里上下把水肿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5种类型;又由五脏发病的机制与证候,言及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中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充分认识到水肿病之危重难愈,指出:“人中百病,难疗者莫过于水也。
水者,肾之制也。
……又三焦壅,荣卫闭络,血气不从,虚实交变,水随气流,故为水病”。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将水肿划分成“十水候”;同时指出了水肿病与肾、脾、胃三脏密切相关,说:“肾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克水,脾与胃合,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今胃虚不能传化水气,使水气渗溢经络,浸渍脏腑,脾得水湿之气,加之则病,脾病则不能制水,故水气独归于肾,三焦不泻,经络闭塞,故水溢于皮肤,而令肿也”,又说,“水病者,由脾肾俱虚故也……令人上气体重,小便黄涩,肿处按之,随手而起是也”。
中医内科学-39水肿ppt课件
ppt精选版
36
【 护 理 预 防】
ppt精选版
37
1 慎起居,避外邪,劳逸结合。 2 调整饮食,注意营养:区别对待三种水肿。 3 如何限盐:根据水肿程度,肝肾功能。 4 合理用药,尤肾性水肿。
ppt精选版
38
ppt精选版
心性水肿:心超、胸片、24小时心电图、24小时血压。
肾性水肿:24小时尿蛋白总量、血浆蛋白电泳、尿蛋白 电泳、各项免疫指标、肾穿刺。 女性患者需查血沉、抗核抗体、双链DNA等。
其 它:怀疑粘液性水肿可查T3、T4、FT3、FT4。 怀疑营养不良性水肿可查肝功能。 怀疑药物性水肿测药物血溶度、停药试验
主症: 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由四肢延及全身), 小便不利。
伴随症: 常先有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或最近有类似病 史,或伴恶风发热。
苔脉: 舌红,苔薄黄或腻,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处方: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加减: 若脓毒内陷者,重用生黄芪托毒排脓。
ppt精选版
29
3 水湿浸渍
伴随症:脾阳不振,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黄神疲肢冷。 肾阳亏损,心悸气促,腰膝冷痛酸重,四肢厥冷, 怯寒神疲。
苔脉:舌淡或淡胖,苔白或白腻,脉沉或沉细。 治法:温运脾阳,化气行水。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处方:实脾饮。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ppt精版34ppt精选版
35
1 阴水难治,阳水可逾。 2 心性水肿易消,肾性水肿难治,肝性水肿无望 3 向逾条件:年轻、体质尚可、病程短、病情属
ppt精选版
30
4 湿热壅盛
病机: 湿热壅盛三焦。湿热内盛,湿胜脾弱。无明显 脾虚,但热象明显。
水肿的中医辩证论治
水肿的中医辩证论治1.风水相搏证: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无汗,肢节酸楚,小便不利,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疏风解表、利水消肿。
越婢加术汤加减。
2.风热水停证:眼睑浮肿,延及全身,来势迅速,发热,微恶风寒,咽喉红肿疼痛,身发疮疖,甚则溃烂,小便不利,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疏风情热、利水消肿。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蝉衣、片参等。
3.水湿内停证:全身水肿,按之没指,不易随复,小便短少,身体闲重,胸闷腹胀,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濡缓。
化湿利水。
丘苓散合五皮饮加减。
4.湿热窒盛证:遍身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脘腹胀闷,烦热口渴。
小便短黄,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清热利湿消肿。
疏凿饮子加减。
5.脾气虚水泛证:下肢肿胀,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痞满胀闷,纳呆,便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声低气短,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弱。
健脾益气、利水消肿。
春泽汤加淮山、黄芪、防己等。
6.脾阳虚水泛证:肢体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畏冷肢凉,小便短少,大便或溏,舌淡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温补脾阳、利水消肿。
实脾饮加桂枝、黄芪等。
7.水气凌心证:水肿日甚,心悸胸闷,气息喘促,倚息不得卧,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胖,脉弦细。
温补心阳、化气行水。
真武汤加减。
8.血瘀水停证:久病水肿,腹大青筋,口渴但欲漱水不欲咽,肌肤甲错,面色黧黑,舌质紫暗,苔润,脉沉迟涩。
活血化瘀、化气利水。
血府逐瘀汤合四苓散加减。
9.肾阳虚水泛证: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尿少,四肢厥冷。
怯寒神疲,面色灰滞或白,舌质溯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温补肾阳、利水消肿。
济生肾气丸加减。
10.阴虚水停证: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
滋阴利水。
六味地黄汤加猪苓、阿胶等。
中医内科学 水肿、淋证、癃闭39页PPT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Leabharlann 中医内科学 水肿、淋证、癃 闭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通用】水肿的辨证论治.doc
水肿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阳水和阴水阳水:多因感受风邪、水湿、疮毒、湿热诸邪,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而成。
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每成于数日之间。
其肿多先起于头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肿甚,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实、热证。
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
起病缓慢,多逐渐发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病程较长。
其肿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渐及全身,或腰以下肿甚,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不烦渴,常兼见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
辨证虽然以阳水、阴水为纲,阳水和阴水有本质区别,但应注意,阳水和阴水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亦可互相转化,需用动态的观点进行辨识。
如阳水久延不退,正气日虚,水邪日盛,便可转为阴水;反之,若阴水复感外邪,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肿势剧增,又可表现为以实证、热证为主,而先按阳水论治。
二、治疗原则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去菀陈垄”、“开鬼门”、“洁净府”三条基本原则。
张仲景宗《内经》之意,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辨证地运用了发汗、利小便的两大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沿用至今。
根据上述所论,水肿的治疗原则应分阴阳而治,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总以扶正助气化为治。
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
三、分证论治阳水1、风水泛滥症状:浮肿起于眼睑,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甚者眼睑浮肿,眼合不能开,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小便短少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口渴,舌质红,脉浮滑数。
偏于风寒者,兼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如浮肿较甚,此型亦可见沉脉。
水肿的辨证论治
水肿的辨证论治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目窠、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
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慢性肾炎以及心功能不全所致的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功能性水肿等,均可参照本文处理。
水肿,有阳水、阴水之分。
阳水发病急骤,多从头面部先肿,皮肤鲜泽光亮,按之凹陷易恢复,肿势腰以上为剧;阴水起病缓慢,多从下肢先肿、皮肤萎黄或灰黯、按之凹陷恢复较慢,肿势腰以下为剧。
临床辨证,当以阴阳为纲。
阳水属实,有风水、水湿、湿热之别,治以祛邪,分别给予发汗、利水、攻逐等法;阴水多属本虚标实,治以扶正祛邪,用健脾、温肾、通阳利水等法。
若因脾虚气血不足,湿邪留滞者,则宜补气养血,健脾化湿,不宜过于分利。
按语:(1)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失常密动相关。
治疗时应根据脏腑病证,灵活运用利水、宣肺、益气、温化等法。
(2)在临床上还必须注意阴水与阳水的转化。
如阳水迁延不愈或屡经反复、正气渐伤,可转为阴水;阴水复感外邪导致水肿加剧,则可表现阳水标实证。
不论阴水或阳水,若水肿不退,日益增剧,水邪上凌心肺,均可出现腹大、胸闷、喘咳、心悸等严重证候。
(3)上述各个证型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二证或者二证以上同时出现。
如水湿郁久,既可伤及脾阳,又可湿郁化热,壅阻三焦。
脾阳不振,日久不仅伤及肾阳,形成肾阳衰弱证,又往往脾肾阳虚,同时存在,而且在临床上比较多见。
临证时当注意证型间的转化与兼夹,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
(4)当水肿消退后,应根据肿退后的临床表现给予培本,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巩固疗效。
(5)气血两虚证,多属营养不良性水肿,功能性水肿,肿势一般不剧,治疗上以补养为主,切忌过于分利。
(6)水肿病均应忌盐及硷类食物,以利于消退水肿,并应注意休息,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发生,避免病情反复发作。
(7)水肿病经过一般常法治疗无效,有血瘀证候,如肌肤有血缕赤痕,舌质有紫气瘀斑,下肢肿硬色紫,或妇女月经不通者,可参合运用活血化瘀法,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泽兰、刘寄奴、凌霄花、马鞭草、路路通、益母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