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课堂实录
谈读书课堂教学实录

谈读书课堂教学实录
尊敬的同学们,欢迎来到谈读书课堂!
上课之前,我先来提出一些要求,希望你们能够做到:1、守时上课,避免影响教学;2、认真听讲,书面作业也要及时完成;3、互相尊重,保
持良好的课堂纪律;
教学开始了,我先简要介绍一下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次课程重点
介绍了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晚近写作的特点以及优秀诗人的作品。
我特
别介绍了英国诗人拜伦的作品,引导同学们通过解读作品,理解其背后的
思想意境。
接着,我又让同学们就拜伦的诗歌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同学们
的思考和讨论。
同时,我还请重点准备的同学进行演讲,以此增加课堂活
动性。
最后,结合拜伦诗歌作品,我鼓励同学们自己就诗歌内容写一篇作文,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灵感。
以上就是本次课堂的教学实录,感谢你们的参与,我们下次见!。
课堂结束,我们期待着下一次的谈读书课堂,一起来探索英国文学之美!。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设计谈读书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对阅读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二、教学重点1.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2.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提高阅读质量。
四、教学内容1. 为什么要读书首先,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懂得更多的事情;2.阅读可以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拓展我们的思维方式;3.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让我们更加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2. 如何正确阅读接着,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如何正确阅读上。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例如速读、浏览、深度阅读等;2.了解阅读材料的类型及其特点,例如小说、散文、诗歌、科技类文章等;3.学会筛选信息,提高阅读质量。
五、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讲述、展示、互动的方式,结合视频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的重要性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并设计小组互动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六、教学评估我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阅读速度测试、写读书笔记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同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不求甚解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掌握不求甚解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2.掌握不求甚解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如何避免“迷信”知识。
四、教学内容1. 不求甚解的含义首先,我们要让学生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不求甚解是指在掌握核心知识点的基础上,避免过多地钻牛角尖,特别是在一些偏门的知识点上;2.不求甚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学习,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提高学习效率。
2. 不求甚解的方法和技巧接着,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如何正确使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和技巧上。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明确学习目标,了解自己要学什么,要掌握什么;2.把重点放在核心知识点上,避免没有必要的浪费;3.准确使用搜索引擎,知道如何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4.善于整合和总结所学知识,让学习更加高效。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清流县城关中学邓云东)谈读书培根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法与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1、积累相关的名言警句及名人读书的事例2、积累本课的生字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由学生谈)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学生进行交流)示例:(多媒体演示)(1)名言警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学生齐读并掌握)(3)名人读书的趣事:(由学生讲述)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新课教学1、作者简介(多媒体演示)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2、快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脉络(1)识记(多媒体演示)划横线字要求学生注音怡情博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2)、理解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多媒体演示)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新人教版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2. 存在主要问题:
(1)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在课堂上,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2)作业评价反馈不够及时:在作业批改和反馈方面,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迟,影响了学生对学习效果的及时了解和改进。
(3)课堂测试不够全面:在课堂测试方面,主要侧重于选择题和填空题,缺乏对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测试,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提升。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答案:示例: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谈读书》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能够丰富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和个人修养。而《不求甚解》则提出了“不求甚解”的阅读策略,认为在阅读过程中不必过分纠结于细节,而是要抓住大意和主旨,提高阅读效率。
5. 请列出至少三个你认为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建议,并简要说明原因。
- 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参与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15《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师用书

15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师用书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1.《谈读书》这篇随笔的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但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就是一个观点。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
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第二,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指出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
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在分析读书、讨论和作文的不同作用后,提倡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第三,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先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再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2.《不求甚解》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作者在第一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在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
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
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
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谈读书》课堂实录-教学设计

《谈读书》课堂实录-教学设计《谈读书》课堂实录一.导入:师:很多人都读书,古今中外,古往今来。
有的人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只为有朝一日金榜提名,有的人读书为了做官,变本加厉地鱼肉人民,也有的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是为什么而读书的?生:为了有更好的出路。
师:还有呢?生:可以让生活变的美好师:可以让生活变的更美好。
那大家想一下你们读书之后自身有什么变化?和小学生比,跟没有知识的一些农民、工人比,有什么变化?生:学的东西比他们更多,懂得更多。
师:对。
学到了知识,懂得更多。
再想一下,还有呢?生:变的有素质。
师:好,请坐。
唐代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读书能让我们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使我们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高度。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名家是怎么读书的?翻开课本第166页。
二、进入正课师:先看题目,谈读书的谈字是什么意思?生:谈论。
师:大家下课在与同学聊天说话的时候,那是一种什么感觉?生:比较随便师:如果我把这篇课文的题目改成“论读书”,那大家猜一下,它的体裁是什么?生:议论文。
师:我们议论文也写过不少,我想找一位同学起来说一下,你是怎么写议论文的?生:先是要确定一个中心思想。
师:中心思想?不能说中心思想,中心思想可以用在记叙文,也可以用在说明文里面,议论文中有一个专用名词,是什么?生:中心论点。
师:中心论点,对了。
然后呢?生:然后寻找依据来论证它。
师:都有什么依据?比如说……生:事迹师:事迹或者……名言,对吧。
最后呢?生:最后总结。
师:总结,证明你的观点是站的住脚的,对吧。
好请坐。
那我们下面就自由朗读一下课文,体会一下,这篇课文与议论文有什么不同?(此处教师可把一般议论文的基本格式再给学生小结一下,使一部份没有认真听课的学生加深印象。
)(生读课文)师:这篇课文与议论文有什么不同?刚才我们说过,这篇课文比较的……随意对吧。
那议论文呢?议论文比较的……生:严谨。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一、指导思想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比较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在自读中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在比较阅读和拓展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三、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网络、图书馆、家庭藏书…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名言,两篇短文作者的有关情况。
都是针对学生搜集的情况进行指导或补充。
2.学生将整理后的资料在小组间展示、交流,并进一步补充。
四、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方式一]名言导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道是谁说的吗?(培根)而知识又从何而来?现在我们看看,在《谈读书》一文中,培根给我们谈了些什么?[方式二」由名人读书故事导入[方式三〕由中学生学习现象导入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③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3.探究《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读书益处: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2)质疑问难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寻求解答。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课堂实录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课堂实录第一篇:《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课堂实录15.短文两篇●教学依据读书乃人生一大要事,亦为人生一大乐。
这是两篇谈论读书的文章。
培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散文家。
培根随笔宛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诲,平易近人而不故弄玄虚。
《谈读书》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
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的问题。
文章是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的:首先谈读书的益处。
作者开篇即以高度概括的格言式语句点题:‚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然后从正面加以阐述,要言不繁。
接下来话锋一转,从反面指出在求知上可能存在的误区,‚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其次谈读书的方法。
他主张对不同的书分别采用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的方法,而且应当和笔记、作文相结合,学以致用,还要根据个人性情和需要分别对待。
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加完整。
其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名迭出。
例如:‚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这些话都充满了成熟的人生经验。
培根的随笔富有诗意,雪莱曾赞叹说:‚培根勋爵是一个诗人。
‛《谈读书》多用简洁短句,虽然也有复句,但每个句子几乎都能独立,似并排而立。
说理上,培根喜欢用对比论证,从一正一反两方面来论证一个问题,于是就形成了对仗的平衡句式,其中还灵活穿插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段。
用《谈读书》这篇文章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凸显精致的语言这个‚点‛。
《不求甚解》是一篇谈论学习方法的文章,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凸显读书的重要性,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是让学生学会读书。
当然,它也一样是学习议论文的一个‚例子‛。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短文两篇 谈读书 不求甚解》教案 新人教版

15.《短文两篇》一、新课标对《短文两篇》的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说,这个单元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的议论性文章。
第四单元说明里要求: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
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力求让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这个要求。
一般来说,引导学生区分观点与事实、数据、图表,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大概不太困难。
困难在于,区分观点与道理,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因为作为论据的道理有时不易分辨出来。
即使分辨出来了,再判断道理与观点之间联系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这方面要另作指导。
“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
二、本节教材内容分析、解读《谈读书》是培根的一篇著名的随笔,围绕读书,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求知的目的、读书的态度、方法等内容,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
《不求甚解》是邓拓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采用驳论,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教学两篇短文,要从内容、写法两方面进行突破。
内容上,要引导学生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
激发学生热爱读书,充分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写法上,应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教学本文,宜采用"批注式阅读法"和"比较阅读法"。
批注式阅读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自我评价;比较阅读法注重求同存异,注重比较辨析。
漫笔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课堂实录

15.短文两篇●教学依据读书乃人生一大要事,亦为人生一大乐。
这是两篇谈论读书的文章。
培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散文家。
培根随笔宛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诲,平易近人而不故弄玄虚。
《谈读书》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
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的问题。
文章是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的:首先谈读书的益处。
作者开篇即以高度概括的格言式语句点题:“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然后从正面加以阐述,要言不繁。
接下来话锋一转,从反面指出在求知上可能存在的误区,“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其次谈读书的方法。
他主张对不同的书分别采用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的方法,而且应当和笔记、作文相结合,学以致用,还要根据个人性情和需要分别对待。
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加完整。
其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名迭出。
例如:“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这些话都充满了成熟的人生经验。
培根的随笔富有诗意,雪莱曾赞叹说:“培根勋爵是一个诗人。
”《谈读书》多用简洁短句,虽然也有复句,但每个句子几乎都能独立,似并排而立。
说理上,培根喜欢用对比论证,从一正一反两方面来论证一个问题,于是就形成了对仗的平衡句式,其中还灵活穿插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段。
用《谈读书》这篇文章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凸显精致的语言这个“点”。
《不求甚解》是一篇谈论学习方法的文章,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凸显读书的重要性,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是让学生学会读书。
当然,它也一样是学习议论文的一个“例子”。
教学本文时,我把它作为上节课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在批判中运用,使两篇文章的学习浑然一体。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和不求甚解》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4.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教学难点:学习文中使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两篇文章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习绘制思维导图。
2.学习并掌握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读书对我们非常重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教给了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短文两篇》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
被认为是归纳逻辑的创始人。
开浪漫主义的先河。
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本文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王佐良译。
培根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
共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完整版)培根《谈读书》优秀教学实录

【课堂实录】谈读书授课时间:2014年10月28日授课地点:宁波市兴宁中学301班执教者:范信进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同学们真精神!生:老师真精神!师:谢谢。
同学们请坐。
首先,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们爱聊天吗?生(齐):爱。
师:聊天也叫谈天,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那么同学们平时在课后、在寝室都谈些什么话题呢?生:学习。
生:生活。
生:新闻,衣服,美食。
生:老师,同学。
师:从同学们的表达中,老师感受到同学们的课后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充满生活情趣的。
现在假如你功成名就了,兴宁中学的校长请你回母校开个讲座,给你的话题就是“谈读书”,围绕这个话题,你会谈哪些方面的内容呢?生:读书的作用。
生:读书的利弊。
生:读书与人生。
生:读书与做人。
师:老师仿佛听到了同学们精彩的讲座内容。
其实每一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都不尽相同。
今天我们“请”到了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培根来为我们“谈读书”。
那么,培根又会谈哪些方面的内容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它同学找出答案。
(没人举手……)师:这位同学,请你推荐一个人来朗读。
推荐谁?生:我后桌的男生。
师:为什么推荐他?生:因为他离我最近。
(生齐笑)师:那就有请这位同学。
(学生朗读,其它同学思考、动笔)师:这位同学的声音非常好听,也读得很流畅,没有辜负推荐者的期望。
但美中不足的是出现了错别字,哪一个字啊?生:“咀嚼”和“味同嚼蜡”。
师:是的,“咀嚼”的“嚼”读jie,“味同嚼蜡”的“嚼”读jiao。
刚才我们在听读中熟悉了课文,培根围绕“谈读书”谈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师:请你读出描写读书作用的句子。
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师:嗯,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增添光彩,可以增长才干。
还有吗?同桌给他补充。
生:读书的方法。
师: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培根谈到的读书方法。
生:读书应当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读书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尽信书不如无书。
第15课《短文两篇》课堂实录doc初中语文

第15课《短文两篇》课堂实录doc初中语文第一课时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在一天天长大。
现在,请你坦诚地告诉大伙儿:你喜爱读书吗?你读过哪些书?曾经获得过一些什么样的感悟?生:我比较喜爱读书。
小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专门多书,其中最多的是童话和寓言。
读了这些书以后,我学会了想像。
师:书给了你想像的翅膀!生:我读过«钢铁是如何样炼成的»,我学会了坚强。
师:书是你生活的导师。
生:我的学习成绩不行,但我也读过一些书。
专门是心情不行的时候我最喜爱读书,那时候,书确实是我的朋友。
师:成绩只能讲明过去。
热爱读书的小孩确实是优秀的。
知识能改变一切。
生:我读过«西游记»,专门有味。
读的时候我会跟他们一起着急,一起快乐。
师:太好了,你是在用〝心〞读书。
师:读书怎么讲有些什么好处?书到底应该如何去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名家如何讲。
〔大屏幕显示:谈读书培根〕师: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摸索咨询题。
〔大屏幕显示:〔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谈一谈。
〔2〕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咨询题吗?大胆地讲出来〕〔学生自主阅读,圈点勾画〕师:下面我们围绕这两个咨询题一起交流一下初读的感受。
生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我对读书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生2:有一句话我反复读都没读明白:读书费时过多易惰。
师:你能够向教室里除你以外的任何人请教。
生1:请×××同学帮忙指点一下。
生2:我是如此明白得的:读书速度太慢容易养成拖沓、懒惰的适应。
师:接下来连续我们的交流。
生: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态度确实是不同。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
〞师:我们不但要做〝有知音〞,而且应该是一个〝明智之士〞。
生1:〝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那么需咀嚼消化。
〞不同的书我们能够采纳不同的读法。
生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统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13 短文两篇

13 短文两篇1.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第1课时《谈读书》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一定读过不少关于读书的名言吧,比如“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要有感受,要有审美感,对他人的金玉良言,要能融会贯通,并使之付诸实现”等。
这些名言,都体现了名人对于读书的看法。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著名思想家培根的《谈读书》,看看他对读书有哪些独到的见解,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狡黠”“诘难”“吹毛求疵”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新大西岛》等。
◎背景链接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他的《随笔》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文体知识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富有理趣。
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做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
2.目标任务二:整体感知,梳理层次。
◎初读课文,作者围绕着“读书”,提出了哪些观点?(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4)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不求甚解》教学实录

生 : 觉 得 是 让 人 们 正 确 认 识 “ 求 甚 解 ” 我 不 。
生 : 话 是 陶渊 明说 的 , 在 《 柳先 生传 》 这 是 五
师 : 停 下 。 问 一 个 问 题 , 们 已读 过 《 先 我 我 五
师 : 们 的 回 答 很 有 意 思 。 要 想 正 确 认 识 中说 的 。 你
本 版 主 持 ・佩
兰
E malp@y t.o .n — i l w dc r c : n
窭壁
《 不求甚解》 教学实录
河北唐 山市税 东中学 张小姝
一
、
导 入 : 论 证 ” 仅 仅 是 “ 论 据 证 明 论 的话 来 说 是 — — 不 要 盲 目否 定 “ 求 甚 解 ” “ 不 用 不 的态
里读 出什么 意味 ? 生 : 明 显 , 者 是 在 批 评 人 们 错 误 地 看 待 很 作
了 “ 求 甚 解 ” 不 。
生 : 多 提 出一 个 观 点之 后 , 个 事 例 , 大 举 引
一
两则 名 言 。
师 : 论 证 ” 不 仅 仅 是 “ 论 据 证 明 论 点 ” “ 并 用 ,
“ 求 甚 解 ” 就 得 搞 清 “ 求 甚 解 ” 怎 么 一 回 不 , 不 是
事 。 清 “ 求 甚 解 ” 怎 么 一 回事 , 为 了正 确 柳 先 生 传 》 陶 渊 明 笔 下 的 “ 柳 先 生 ” 大 家 的 搞 不 是 是 , 五 给
认识 乃 至实践 “ 求甚 解 ” 讲 清是 怎么一 回事 , 印象 如何 ? 不 。
机 制来 扩大 我们 的 “ 证 ” 阈。 比如这 篇文 章 论 视 2追 溯 本 貌 , 本 清 源 . 正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2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2(一)谈读书教学目的: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 体会: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
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
”“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6.明确:书要反复读。
三、列出阅读提纲(板书):
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指明“不求甚解”含义
学科素养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
学习重点
学习文中的论证方法,学习检索、搜集信息。
学习难点
从文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把握学习中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易错易混
中心论点、论证方法
近五年中高考命题特点趋势(知识点、题型、素养、能力、难度)
议论文的论点、论证方法的整理
《短文两篇》——《谈读书》教学案设计及课后观评
年级
九年级
学科
语文
班级层次
实验、励志班
教师
课题
《短文两篇》——《谈读书》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能力目标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13、部编九下《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精品教案

13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词语和句子。
3.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
4.明确读书的重要性,掌握读书的正确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讨论法和朗读法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读书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读书和会读书的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难点:1.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2.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 2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谈读书》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在培根的《谈读书》中,培根的许多精辟见解会给我们宝贵的启示。
预习展示1.走近作者⑴提问:有谁能把预习中搜集到本课作者的信息介绍下?⑵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2.字词识记(多媒体展示)⑴词语积累。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咀嚼狡黠弥补⑵词语释义。
寻章摘句:写作时套用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或读书时只摘取漂亮词句,不做深入研究。
味同嚼蜡:意思是味道如同嚼蜡一般,形容没有味道。
多指说话或文章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
(常含贬义。
)合作探究1.结构梳理⑴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⑵多媒体展示: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短文两篇●教学依据读书乃人生一大要事,亦为人生一大乐。
这是两篇谈论读书的文章。
培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散文家。
培根随笔宛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诲,平易近人而不故弄玄虚。
《谈读书》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
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的问题。
文章是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的:首先谈读书的益处。
作者开篇即以高度概括的格言式语句点题:“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然后从正面加以阐述,要言不繁。
接下来话锋一转,从反面指出在求知上可能存在的误区,“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其次谈读书的方法。
他主张对不同的书分别采用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的方法,而且应当和笔记、作文相结合,学以致用,还要根据个人性情和需要分别对待。
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加完整。
其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名迭出。
例如:“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这些话都充满了成熟的人生经验。
培根的随笔富有诗意,雪莱曾赞叹说:“培根勋爵是一个诗人。
”《谈读书》多用简洁短句,虽然也有复句,但每个句子几乎都能独立,似并排而立。
说理上,培根喜欢用对比论证,从一正一反两方面来论证一个问题,于是就形成了对仗的平衡句式,其中还灵活穿插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段。
用《谈读书》这篇文章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凸显精致的语言这个“点”。
《不求甚解》是一篇谈论学习方法的文章,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凸显读书的重要性,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是让学生学会读书。
当然,它也一样是学习议论文的一个“例子”。
教学本文时,我把它作为上节课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在批判中运用,使两篇文章的学习浑然一体。
热爱读书,你就会热爱生活;学会了读书,你也就学会了生活。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
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的情趣。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张扬学生个性。
3.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
4.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教学方式1.积累、赏析,体验语言美感。
改变单纯的识记模式,组织学生依据文本信息编写《读书名言精评》,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赏析语言,在溢美的氛围中积累语言。
积累课外读书名言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2.自主、感悟,体验成长的快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让阅读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并呈现出学生成长的轨迹,从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3.合作、探究,体验发现的快感。
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比较,在合作中质疑。
●教学构思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读书吗?你读过哪些书?读书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悟?二、自主感知1.轻声自读: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速读: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大胆提出来。
三、品读积累1.合作编写《读书名言精评》2.采用“诵读式”点评的方式全班交流。
四、自主解读五、自由诵读:1.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说一段话。
2.文中有没有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出来,与培根“对话”。
六、拓展迁移搜集课外读书名言,完《读书名言精评》。
第二课时一、激发探究热情,导入新课二、在谈话中引发学生就“不求甚解”质疑。
三、速读,把握要点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四、比较阅读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谈读书》和《不求甚解》有哪些异同点?结全具体例子谈一谈。
五、解读整合请以“我说‘不求甚解’”为题说一段话。
六、拓展迁移自拟读书格言七、结束语最后,我把近代学者王国维的一段话送给每一个读书人,一起共勉: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在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同学们,热爱读书吧,知识就是力量!●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在一天天长大。
现在,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读书吗?你读过哪些书?曾经获得过一些什么样的感悟?生:我比较喜欢读书。
小时候,爸爸就给我买很多书,其中最多的是童话和寓言。
读了这些书以后,我学会了想像。
师:书给了你想像的翅膀!生:我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学会了坚强。
师:书是你生活的导师。
生: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我也读过一些书。
特别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我最喜欢读书,那时候,书就是我的朋友。
师:成绩只能说明过去。
热爱读书的孩子就是优秀的。
知识能改变一切。
生:我读过《西游记》,很有趣。
读的时候我会跟他们一起着急,一起高兴。
师:太好了,你是在用“心”读书。
师:读书究竟有些什么好处?书到底应该怎么去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名家怎么说。
(大屏幕显示:谈读书培根)师: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问题。
(大屏幕显示:(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谈一谈。
(2)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大胆地说出来)(学生自主阅读,圈点勾画)师:下面我们围绕这两个问题一起交流一下初读的感受。
生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我对读书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生2:有一句话我反复读都没读懂:读书费时过多易惰。
师:你可以向教室里除你以外的任何人请教。
生1:请×××同学帮忙指点一下。
生2:我是这样理解的:读书速度太慢容易养成拖沓、懒惰的习惯。
师:接下来继续我们的交流。
生: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态度就是不同。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
”师:我们不但要做“有知音”,而且应该是一个“明智之士”。
生1:“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不同的书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读法。
生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这句话我不懂。
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人的思维、才能发展受阻,都可以通过读书得到疏通,就好像人体的各种疾病都可以通过运动得到治疗一样。
生4:这是一篇议论文,但我始终没有找到它的论点。
生5:我觉得文章主要谈论的是读书的益处,所以,它的议点就应该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师:这篇文章是培根的一篇随笔,跟一般议论文相比较,它重在发表观点,而不是周密论述,形式上显得有些散,但这些看似零散的语言都是围绕某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
就如这篇文章一样,全文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的方法等问题。
培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散文家。
是他将随笔这种文学体裁引处英国。
他的随笔富有诗意。
雪莱曾赞叹说:“培根勋爵是一位诗人。
”因为,培根的随笔语言有诗歌的韵味,有格言的深刻。
现在,请大家推荐一位能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为我们把课文朗读一遍。
其他同学在听朗读的过程中把你认为可以作读书名言的句子标记出来。
(一人读,其他同学标记读书名言)师:文章中,作者妙语连珠,格言迭出,堪称为一本读书名言集锦。
这些句子不仅透露出了作者对问题冷静而透彻的观察,而且具有种种特殊的美感。
所以,我想和大家一起为这篇文章编一本《读书名言精评》。
我们首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
(在屏幕显示:编写《读书名言精评》:每人从课文中选取2~句读书名言作为精彩点评。
点评角度自主确定,可以挖掘句子思想内涵,可以分析句式,赏析修辞,也可以涉及遣词造句。
范例: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句子分别以“读书”“讨论”“作文”为例论述了学以致用的观点。
句式整齐,使论证更为有力)(学生小组全作编写《读书名言精评》。
教师巡回参与)师:现在,我们一起口头交流一下学习成果。
发言时请采用“诵读式点评”的方式。
即:先朗读你所点评的读书名言,然后诵读你的点评。
生: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作者运用比喻巧妙而形象地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
师:这种论证方法叫比喻论证。
生1: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句式整齐,论证有力。
论述了读书需讲究方法。
生2: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生3: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用排比句式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生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前六个分句分别举例论证了读书的作用,最后分句对前边的论述加以概括。
师:你这里所说的先列举个别现象,再由此归纳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叫做归纳论证。
列举充分、确凿、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叫举例论证。
师:找找看:课文中还有这类例子吗?生:我很赞同“讨论使人机智”的说法。
有人说过:“你和对方每人一只苹果,相互交换一下,每个人手里还是一只苹果,但是,你和对方每人一个思想,相互交换一下,每个人就拥有了两种思想。
”师:是啊!只有心与心的碰撞才以产生世间最灿烂的火花!师:鲁宾斯坦这样评价培根的作品:“文章中充满灵感的常理,迄今仍然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实用智慧,理解了它可以改造世界。
”现在,请运用你最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语言,感受文中喷涌而出的足以改造世界、改造自我的力量。
(学生自由读课文)师:读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对文中的观点进行评判,这也是我们读书应该具备的一项能力。
请你从以下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发表自己的观点。
(大屏幕显示:(1)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为论点说一段话。
(2)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出来与培根“对话”)(学生独立思考)师:你最想说的是什么?想说就说吧。
生:“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曾经,我是一个十分脆弱的女孩。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读到了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我被丑小鸭在逆境中的坚强深深地感动了。
从此,我也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师:她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论证了“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一观点。
是的,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生:文中说读书时“不可寻章摘句”,这个说法有些不合适,刚才老师还让我们“寻章摘句”呢!(师生笑)“寻章摘句”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积累,并从中吸取无穷的精神力量。
古人还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呢!师:有胆识!生:他的看法有问题!他这样理解“寻章摘句”就正是“寻章摘句”的表现!(师生笑)文中所说的“寻章摘句”是指局限于文字推敲、断章取义的意思,绝不是指积累语言。
师:对!读书应该如此推敲细思方可真正领悟其中要义!生:我想就“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发表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