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概念设计PPT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4章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4章建筑抗震概念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0928d66de80d4d8d05a4f23.png)
表1 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
段 一般地段 不利地段
危险地段
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 等
不属于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
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 陡坡,陡坎,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 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含故河道、疏松的断层破 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高含水量的 可塑黄土,地表存在结构性裂缝等 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 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
质量分布的不确定性;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协同作用;节点的非刚性
转动;偏心、扭转及P—Δ效应;柱轴向变形。考虑或不考虑节点
非刚性转动的影响程度可达5%—10%;考虑柱轴向变形,自振周期
可能加长15%,加速度反应可能降低8%;考虑P—Δ效应可能增加位
移10%。 (3)材料的影响。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随着时间及应变程度而改变。
在海城地震时,从位于大石桥盘龙山高差58m的两个测点 上所测得的强余震加速度峰值记录表明,位于孤突地形上 的比坡脚平地上的平均达1.84倍,这说明在孤立山顶地震波将被 放大。图1表示了这种地理位置的放大作用。
图1 不同地形的震害
天津塘沽港地区,地表下3—5m为冲填土,其下为深厚的 淤泥和淤泥质土,地下水位为-1.6m。1974年兴建的16幢 3层住宅和7幢4层住宅,均采用片筏基础。1976年唐山地 震前,累计沉降分别为200mm和300mm,地震期间沉降量突然增 大,分别增加了150mm和200mm。震后,房屋向一边倾斜,房屋 四周的外地坪地面隆起,如图2所示。
图2 房屋沉降
§4.2 把握建筑形体和结构的规则性
建筑结构的平面、立面规则与否,对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 重要的影响,建筑结构不规则,可能造成较大扭转,产生 严重应力集中,或形成抗震薄弱层。国内外多次震害表明,房屋形体 不规则、平面上凸出凹进、立面上高低错落,破坏程度比较严重,而 简单、对称的建筑的震害较轻。为此,《抗震规范》规定,建筑设计 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 影响,宜择优选用规则的形体,其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 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 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建筑平、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对称规则,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
桥梁结构抗震设计PPT120页
![桥梁结构抗震设计PPT120页](https://img.taocdn.com/s3/m/4db8fa700029bd64793e2c39.png)
图中的横坐标为结构自振周期T(以秒为单位)
根据设计反应谱计算的单质点地震作用为:
FE CiCzkhG CiCz1G(5 3)
kh | xg |max / g
G mg
| xg x* |max / | xg |max (5 4)
1 kh
式中,水平地震系数Kh和动力放大系数β的乘积即为 水平地震作用影响系数α1 (无量纲);
i 1
i 1
第i个质点的地震作用Fi为
Fi CiCzkH 11Gi Hi / H (5 10)
5.2
桥桥梁梁按按反反应应谱谱理理论论的的计计算算方方法法
四. 桥梁构件截面抗震验算--按反应谱方法
1、抗震荷载效应组合下截面验算设计表示式:
Sd b Rd
Sd Sd g Gk ; q Qdk ;
H≤12米时 整个结构采用 1 H>12米时 随结构高度而变,底面
1,墩台顶面及顶面以上 2 ;中间任一点处的 I 1 Hi / H0
式中H对于桥墩为墩顶面至基底(即基础底面)的高 度(以米计),对于桥台则自桥台道碴槽顶面至基底 的高度。
Hi为验算截面以上任一质量的重心至墩台底(即基础 底面)的高度(以米计)。
桥梁按反应谱理论的计算方法
表5—2 综合影响系数Cz
桥梁和墩、台类型
桥墩计算高度H (米)
H 10≤H< 20≤H<
<10 20
30
柔性 柱式桥墩、排架桩墩、薄 墩 壁桥墩
梁
实体 墩
天然基础和沉井基础上实 体桥墩
桥
多排桩基础上的桥墩
0.3 0
0.2 0
0.2 5
0.33 0.25 0.30
0.35 0.30 0.35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件第3章(下)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件第3章(下)](https://img.taocdn.com/s3/m/0aeb1f7b0975f46526d3e113.png)
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效应时,结构地震作用效应的计算方法,0.85的物理意 义。
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是显著的:
根据地震计算分析,对于高层建筑、高耸及大跨结构,竖向 地震影响显著。结构竖向地震内力NE/与重力荷载产生的内力NG 的比值沿高度自下向上逐渐增大,烈度为8度时为50%至90%,9 度时可达到或超过1;335m高的电视塔上部,8度时为138%;高 层建筑上部,8度时为50%至110%。
2、考虑扭转影响的水平地震作用
M D&& CD& K D M D&&g (t)
1
M
cos
D
1n1
1
D&&g (t)
d&&g (t)
M
sin
D
1n1Leabharlann 0M0n1
d&&g (t) ---地面运动加速度 D ---地面运动方向与x轴夹角
3n
设 D(t) X i qi (t) Aq(t) i 1 D&(t) Aq&(t)
Ftji j tj ri2 jiGi
Fx ji
Ftji x
分别为j振型i层的x方向、y方向和
Fy ji
转角方向的地震作用标准值
j振型i层质心处地震作用
思考题
1、底部剪力法的计算步骤是怎样的? 1)底部总剪力计算 2)高阶振型影响如何考虑? 3)屋顶突出屋面附属建筑鞭梢效应的考虑及计算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ppt课件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264ba607375a417866f8f9a.png)
b. 9度地区,可采用下沉式天窗;
c. 突出屋面的钢筋砼天窗,侧板与柱宜采用螺栓连接。
(5) 支撑系统
(6) 柱 单层砖柱房屋:
6、7度地区可采用十字形无筋砖柱; 8度地区Ⅰ、Ⅱ类场地采用竖向配筋组合砖柱; 8度地区(Ⅲ、Ⅳ类场地)和9度地区的中柱采用钢 筋砼柱。 单层钢筋砼柱厂房:
厂房中的各种柱采用钢筋砼柱。 a. 截面形式和尺寸:矩形、工字形、双肢形、管柱形等。
排架的侧向柔度d11按下式计算:
11
F
a 11
11
F
(1
-
x1
)
a 11
11
F=1
x1
11
11
F=1
x1
11
x2
11
a11
F=1
⑵ 两跨不等高厂房
采用能量法计算并考虑KT影响,计算自振周期:
T1 2kT
Gi ui2
K i ui2
式中
u1、u2-将结构简图转动900,将G1、G2视为垂直于 杆件的荷载,在G1、G2处产生的水
e. 在满足有关抗震构造措施时,规范规定下列建筑 可不进行抗震计算:
(a) . 7度地区Ⅰ、Ⅱ类场地内的柱高不超过4.5m且 两端均有
均有 2.
(b). 7度地区Ⅰ、Ⅱ类场地内的柱高不超过10m且两端
山墙的单跨及等高多跨钢筋砼柱厂房。 设计计算内容 自振周期的计算; 内力计算; 强度计算。
3. 厂房质量集中系数的确定
平位u移1 。 11G1 12G2 u2 21G1 22G2
⑶ 三跨不对称带升高中跨的厂房结构:
T1 2KT
G1u12 G2u22 G3u32 G1u1 G2u2 G3u3
东南大学《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课件
![东南大学《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ee870b548d7c1c709a14565.png)
地震作用最大的方向 = -1.040 (度)
东南大学《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 课件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国家精品课程《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课件
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
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 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 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8度和9度时的大跨度结构、长悬臂结构,9度时的高 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第2章 结构抗震计算
§2-1 计算原则 §2-2 地震作用 §2-3 设计反应谱 §2-4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2-5 底部剪力法 §2-6 时程分析法 §2-7 竖向地震作用 §2-8 结构抗震验算
东南大学《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 课件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国家精品课程《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课件
结构抗震计算的基本步骤
考虑扭转耦联时的振动周期(秒)、X,Y 方向的平动系数、扭转系数
振型号 周 期 转 角
平动系数 (X+Y) 扭转系数
1 1.5059 178.50 0.65 ( 0.65+0.00 ) 0.35
2 1.3294 0.56 0.37 ( 0.37+0.00 ) 0.63
3 1.1881 89.33 1.00 ( 0.00+1.00 ) 0.00
不规则结构——平面不规则
位移比: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 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 位移)平均值的1.2倍。
东南大学《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 课件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国家精品课程《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课件
不规则结构——平面不规则
凹凸不规则
控制凹凸不规则就是控制房屋局部的外伸长度。 结构平面上的两端相距太远,地震时由于输入相位差容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全套课件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全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c2ff77c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f9.png)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全套课件第一部分:建筑抗震设计概述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设施日益增多,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巨大。
因此,如何设计出能够抵御地震影响的建筑结构,是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抗震设计是指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地质条件、建筑类型和用途等因素,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使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抗震设计的原则1. 以预防为主:在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地震因素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而不是等到地震发生后才进行补救。
3. 材料选择:应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等。
4. 施工质量: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四、抗震设计的步骤1. 地震烈度评估: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地震活动历史和地质条件,评估地震烈度。
2. 结构设计:根据地震烈度、建筑类型和用途等因素,进行结构设计,包括结构体系、构件截面尺寸、材料选择等。
3. 抗震措施: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如设置防震缝、增加支撑体系、采用减震隔震技术等。
4. 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结构设计的实现。
五、抗震设计的未来发展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步骤,为未来的建筑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抗震设计的具体方法1. 静力设计法:这是一种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考虑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平衡。
设计时,需要计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并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2. 动力设计法:这种方法考虑了地震作用的动力效应,通过计算结构的动力响应来评估其抗震性能。
动力设计法需要考虑地震动的频谱特性、结构的自振频率和阻尼比等因素。
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这种方法以建筑结构的性能目标为导向,通过选择合适的性能指标和抗震措施,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达到预定的性能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PPT,共81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PPT,共81页)](https://img.taocdn.com/s3/m/32fdb3ce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1e.png)
3.1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五、合理的结构材料
• 延性系数(表示极限变形与相应屈服变形之比)高; • “强度/重力”比值大(轻质高强); • 匀质性好; • 正交各向同性; • 构件的连接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较好的延性,并
图 断层和断裂带 “有地震必有断层,有断层必有地震”
3.1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断裂及其工程影响
地质调查结果: •沿龙门山中央主断裂 带的地表破裂从映秀镇 至北川长200km; • 沿龙门山山前断裂带 的地表破裂从都江堰至 汉旺镇长40km 。
(图源:张培震, 2008)
汶川地震的 启示和教训
位于地震 断层的建筑, 由于地震断错 和地面强大振 动,带来房屋 毁灭性坍塌。
填充墙。
4层以上平面图
2)竖向不规则:塔楼上部(4层
楼面以上),北、东、西三面布
置了密集的小柱子,共64根,支
承在过渡大梁上,大梁又支承在
其下面的10根柱子上。上下两部
分严重不均匀,不连续。
3)主要破坏:第4层与第5层之 间(竖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周围
4层以下平面图
剖面图
柱子严重开裂,柱钢筋压屈;塔楼西立面、其他立面窗下和电梯井处的空心砖填充墙
• 这里的“规则”包含了对建筑平面、立面外形尺寸,抗 侧力构件的布置、质量分布,直至承载力分布等诸多因 素的综合要求。
• “规则”的具体界限随结构类型的不同而异,需要建筑 师和结构师相互配合,才能设计出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
3.1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 建筑抗震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 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①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课件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40ce2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5.png)
目录
引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概述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建筑抗震设计的实践建筑抗震设计的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
01
CHAPTER
引言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
规范建筑抗震设计,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结构安全和功能完整。
促进抗震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提高建筑行业的抗震设计水平。
计算要点
构造措施
采取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如设置抗震缝、加强节点连接等。
细部设计
对关键部位进行细部设计,如梁柱节点、楼板开洞等,确保其满足抗震要求。
05
CHAPTER
建筑抗震设计的案例分析
总结词
复杂结构、先进技术
详细描述
该高层建筑采用复杂的结构形式,如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以满足抗震要求。设计过程中运用了现代抗震技术,如隔震、消能减震等,以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02
推广减震隔震技术
积极推广减震隔震技术,通过设置减震隔震支座、阻尼器等措施,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维护社会稳定
选择地质条件稳定、地震烈度较低的场地进行建设。
场地选择
采用合理的结构体系,提高整体抗震能力。
结构体系
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如设置圈梁、构造柱等。
抗震构造措施
选用符合抗震要求的建筑材料,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法,确保施工质量。
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
04
CHAPTER
建筑抗震设计的实践
优先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段,避免在不利地段进行建设。
大跨度、多功能
总结词
该大型公共建筑如商场、剧院等,具有大跨度、多功能的空间需求。在抗震设计中,需充分考虑建筑的结构特点和使用功能,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如加强结构整体性、设置抗震支撑等,以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ppt53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ppt53页](https://img.taocdn.com/s3/m/eec15bb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0.png)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综合了地震成因,强烈地面运动,结构物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多科性的学科,它涉及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震学、工程力学(结构动力学、材料力学、结构静力学)、工程结构学(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地基与基础)、施工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
1.0.2 课程性质和目的
1.1.1 地震类型与成因
什么是地震?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目前记录到的世界上最大地震是8.9级,发生于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抗震设防烈度
6度
7度
8度
9度
设计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0.05g
0.1g(0.15g)
0.2g(0.3g)
0.4g
1.2.3 基本烈度与地震区划
设计地震分组:是新规范新提出的概念,用以代替旧规范设计近震、设计远震的概念。
在宏观烈度大体相同条件下,处于大震级远离震中的高耸建筑物的震害比中小级震级近震中距的情况严重的多。 设计地震分三组,对于Ⅱ类场地,第一、二、三组的设计特征周期分别为:0.35s、0.40s、0.45s.
1.1.2 地震波
地震波:地震产生的地壳运动(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这种波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包含:体波和面波。1、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纵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又称为压缩波或疏密波。特点:周期短,振幅小,波速快, 引起地面竖向颠簸。纵波也叫初波横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故又称为剪切波。特点:周期较长,振幅较大,波速慢, 引起地面水平摇晃。横波也叫次波。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课件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dadeaa90029bd64783e2c8f.png)
3.纵向墙体的刚度。将纵向墙体的所有柔度相加可得到 墙体的柔度,取倒数后即为纵向墙体的侧移刚度。 4.柱列的柔度和刚度 仅在柱顶设置水平连杆时,第i柱列顶标高的侧移
刚度等于各抗侧力构件在同一标高的侧移 刚度之和。
k i kc k b k w
式中: —分别为一根柱、一片支撑和 一片墙体的顶点侧移刚度; 考虑到持续地震作用下,砖墙会裂开, 导致刚度降低,对于贴强的砖围护墙,根 据地震烈度的大小,取不同的刚度折减系 数,
Fic Kc Fi K i
一片支撑分配到的纵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Fib Kb Fi K i
一片墙分配到的纵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Fiw Kw Fi K i
式中:
K i
—考虑砖墙开裂后柱列的侧移刚度,
—贴砌的砖围护墙侧移刚度折减系数,7、 8、9度时分别为0.6、0.4、0.2。 K i K c K b k K w
3.纵向砖墙的柔度和刚度
1.纵向墙体底部为固定端的悬臂无洞单墙肢
H3 H 4 3 3 3EL A G Et
式中:H.B.t —分别为墙肢的高度、宽度和厚度; —墙肢的高宽比; E—墙肢的弹性模量; 2.纵向墙体上下段镶嵌且无洞的单肢墙
H3 H 3 3 12 EL A G Et
屋盖 钢筋混凝土无檩 屋盖 钢筋混凝土有檩 屋盖 山墙 两端山墙 边柱 2.0 高低跨柱 2.5 其它中柱 3.0
一端山墙
两端山墙 一端山墙
1.5
1.5 1.5
2.0
2.0 2.0
2.5
2.5 2.0
• 排架内力组合
内力组合是指水平地震作用效应与厂房重力 荷载效应,根据可能出现的最不利荷载情况组合。 荷载效应组合的一般表达式为
4.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4.建筑抗震概念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c239044b307e87101f69606.png)
概述
由于地震的随机性,结构抗震不能完全依赖 “计算设计”,立足于工程抗震基本理论及长期 工程抗震经验总结的工程抗震基本概念,是构造 良好结构性能的决定因素,即“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强调,在工程设计一开始,就应把 握好能量输入、房屋体形、结构体系、刚度分布、 构件延性等几个主要方面,从根本上消除建筑中 的抗震薄弱环节,再辅以必要的计算和构造措施, 就有可能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足够的抗震可靠 度的建筑。
双重抗侧力体系,具有两 道抗震防线,如下图:
为进一步增加双重抗侧力体系的抗震防线,可增 设若干赘余构件,使这些赘余构件可以先达到破坏。
梁的剪跨比: a与h0的比值。剪跨比影响了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 力和破坏的方式,决定了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 柱的剪跨比:M/vh0,h0为与M平行方向柱截面有效截面高度。剪跨 比>2时,为长柱,≤2时为短柱,≤1.5时为超短柱。长柱的 破坏形式多为弯曲破坏,短柱多为剪切破坏,超短柱发生剪 切斜拉破坏。同一楼层各柱之间的抗侧刚度不是很悬殊,但 是一旦存在少数短柱,它们的抗侧刚度远大于一般柱子的抗 侧刚度,短柱将吸收较大水平地震剪力,尤其是框架结构中 的少数短柱。 一般常见的短柱出现在楼梯间,半平台或者因为建筑上开窗需 要将框架梁设置在半平台处时,在半平台处会对框架柱有约 束作用,容易形成短柱。
4.4.3 利用赘余构件增 多抗震防线 当建筑物受到地震动 主脉冲卓越周期的作 用时,一方面利用结 构中增设的赘余构件 的屈服和变形,来耗 散输入的地震能量; 另一方面利用赘余构 件的破坏和退出工作, 使整个结构从一种稳 定体系过渡到另一种 稳定体系,实现结构 周期的变化,以避开 地震动卓越周期长时 间持续作用所引起的 共振效应。
建筑结构 第10章 抗震设计基本概念
![建筑结构 第10章 抗震设计基本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0e6a3f377cd184254b3535b3.png)
1第十章抗震设计基本概念第一节、震级、烈度、设防标准2一、地球的构造1、地壳▲地球最表面的一层,很薄,一般厚度为5-40 km,平均厚度约为30km。
▲主要由各种不均匀的岩石组成:沉积岩→花岗岩→玄武岩等。
▲绝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内。
32、地幔▲中间一层,很厚,平均厚度约为2900km。
▲主要由具有粘弹性性质的质地比较坚硬的橄榄岩组成。
▲地幔内部的物质在热状态和不均衡压力作用下缓慢运动,可能是造成地壳运动的根源。
3、地核▲地球最里面的一层,半径约为3500km,是地球的核心部分。
▲可分为外核(厚2100km)和内核,其主要构成物质是镍和铁。
▲根据推测,外核可能处于液态,内核可能处于固态。
4二、地震及其成因1、按成因分类(1)火山地震:由于火势爆发而引起的地震。
这类地震在我国很少见。
(2)陷落地震:由于地表或地下岩层突然大规模陷落或崩塌而造成的地震。
这类地震的震级很小,造成的破坏也很少。
(3)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或深井注水等引起的地震。
(4)构造地震:由于地壳运动,推挤地壳岩层使其薄弱部位发生断裂而引起的地震。
5▲特点:构造地震分布广,危害大,是抗震结构设计研究的主要对象。
▲原因:岩层发生突然断裂或猛烈错动,产生振动源,振动以波的形式传播到地面,形成构造地震。
地下岩层断裂时,往往不是沿着一个平面发生,而是形成一个一系列裂缝组成的破碎地带,并且这个破碎地带的所有岩层不可能同时达到新的平衡。
因此,每次大地震的发生一般都不是孤立的,大地震前后总有很多次中小地震发生。
6▲地震序列: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几十天至数月)相继发生在地区一系列大小地震称为地震序列。
▲主震:在某一地震序列中,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叫主震。
▲前震:在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
▲余震:在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
7▲主震型地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主震震级很突出,其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中的绝大部分,叫主震型地震。
是一种破坏性地震类型。
▲震群型或多发型地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主震震级不突出,主要地震能量是由多个震级相近地震释放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屈服强度。这样,可以避免人为造成薄弱部位,和构
件在有影响的部位混凝土发生脆性破坏。
2)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芯柱和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中
砖抗震墙的施工,应先砌墙后浇构造柱、芯柱和框架柱。
3) 砌体结构的纵、横墙交接处应同时咬槎砌筑或采取 拉接措施,以避免地震时开裂或外闪倒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建筑和结构的规则性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
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 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 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 和材料的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
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抗震能力或对重力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 地震能量的能力。
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5)宜具有多道抗震防线,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 分布,避免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 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征
应考虑这类构件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或有利影响,应
避免不合理的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如框架或厂 房柱间填充墙不到顶、使这些柱子形成短柱,地震时这 些短柱极易发生脆性破坏。
5.材料与施工
(1)结构材料的性能应符合的最低要求
1)烧结普通粘土砖和烧结多孔粘土砖的强度等级不应
低于MU10,其砌体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 2)小型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其砌筑砂浆强 度等级不应低于M7.5; 3)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 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不应低于C30,构造柱、 芯柱、圈梁及其它构件不应低于C20;
2 .地基和基础设计
(1)同一结构单元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
土上,也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
(2)地基为软弱粘性土、可液化土、新填土或严重 不均匀土层时,宜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性,以防止地 震引起的动态和永久的不均匀变形。 (3)在地基稳定的条件下,还应考虑结构与地基的
震动特性,力求避免共振的影响。
(3)结构各构件之间的连接
1)构件节点的破坏,不应先于其连接的构件。
2)预埋件的锚固破坏,不应先于连接件。
3)装配式结构构件的连接,应能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4)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应力钢筋,宜在节点核心区 外锚固。
(4)非结构构件 主要有下列三种类型:
①附属构件,如女儿墙、雨蓬、厂房高低跨封墙等。
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和结构体系设置防震缝,可将建 筑从平面上分成规则的结构单元。防震缝应根据烈度、
场地类别、房屋类型等留有足够的宽度。同时,伸缩缝、
沉降缝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4 .结构体系 (1)选择抗震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规定:
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
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要求
抗震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概念设计、计算设计 和构造设计。 概念设计是指正确地解决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 部构造,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
1.场地选择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 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 不利和危险地段作出综合评价。对不利的地段提出避开 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不应在危险地段 建造甲、乙、丙类建筑。
这类构件的抗震措施是加强本身的整体性,并与主体有可 靠的连接或锚固,防止倒塌伤人。 ②装饰物,如建筑贴画、装饰、吊顶和悬吊重物等。 这类构件的抗震措施是加强同主体结构的连接。对重要的 贴画和装饰,要柔性连接,即保证主体结构变形不致损坏 贴面和装饰,应避免吊顶塌落伤人和贴镶或悬吊较重的装
饰物,当不可避免时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 ③非结构墙体,如围护墙、内隔墙和框架填充墙等。
4 )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
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 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且钢筋的屈服强度实 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
(2)抗震结构施工中应符合的要求
1)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中,需要进行钢筋代换时, 对主要受力钢筋不宜以强度等级比原设计高的钢筋代替。 当需要替换时应按照构件截面实际屈服强度进行换算, 并注意替代后的构件截面屈服强度不应高于截面原设计
宜相近。
(2)选择抗震结构构件时应符合的要求 1)砌体结构应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 芯柱或采用钢筋砌体等以改善变形能力。 2)混凝土结构构件,应合理选择尺寸,配置纵向钢筋 和箍筋,避免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的压溃先
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粘结破坏先于构件破坏。
3)预应力混凝土的抗侧力构件,应配有足够的非预 应力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