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权的宪法地位
论宪法上的平等权
![论宪法上的平等权](https://img.taocdn.com/s3/m/1f150a294b73f242336c5f6c.png)
民主与法制
论宪法上的平等权
吴爽
(渤海大学政法学院 辽宁锦州 121013)
【摘要】平等权是指公民为实现自身的平等,使自己与其它人在相等条件下能够原则, 又是权利。平等权具有相对性,平等允许合理差别。现实中,我国还存在着在立法以及法 律适用和其他领域侵犯公民平等权的问题侵,对此,我们应积极寻求解决途径,对公民平 等权提供更有效的救济。
2.平等与合理差别 任何权利的行使都是相对 的,平等权也并非绝对,古希腊 时期的柏拉图就曾断言“对一切 人的不加区别的平等就等于不平 等。”因此,平等并非追求无差 别的状态,平等允许合理的差 别。合理差别是在合理程度上所 采取的具有合理依据的差别。宪 法学上通常认为合理差别产生的 依据是基于“按比例”的原则,
和谐社会倡导以人为本。以 人为本,就是以人的权利为本。 只有充分尊重和保护公民权利, 使公民意识到自己在国家和社会 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增加公民对 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和谐社会对 权利的尊重,体现出一种人文关 怀,尤其表现为在人人平等基础 上对公民平等权的重视。在现代 社会,平等权已被公认为最重要 的一项公民权利,对平等权的重 视和保护,避免了社会因显失公 平而陷入“不患贫,而患不均” 的动荡,也才能够真正发挥每一 个人的最大潜能,从而实现以人 为本的和谐社会。
权利体系中具有一定的超越地 位,是一种原理性、原则性、基 础性和概括性的权利。因此,平 等权经常与其他权利相结合而体 现出来,例如,平等的就业权、 平等的受教育权、平等的取得报 酬的权利等等。
对平等权的理解,可以有如 下观点:首先,平等既是一项原 则,同时又是一项权利,或者说 平等兼具权利性和原则性的特 点。这一观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 的认同,平等作为一项原则,它 是指国家或政府平等地对待它的 每一位公民,这里平等原则的主 体表现为国家,是国家机关的活 动原则;而平等作为一项权利, 则强调公民个人要求国家给予平 等对待的请求权,主体是公民, 是公民自身的一种权利,权利的 走向是自下而上基于平等的要 求。我们这里讲的平等权则强调 是一种请求权,是公民为实现自 身的平等,使自己与他人在相等 条件下能够享受同等待遇的一种 请求权。这是从公法的角度上而 言,或者称为宪法上的平等权, 主要指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强调公民个体要求国家平等对待 的权利,即在同等条件下人人均 应得到国家的同等对待,而并非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平等,后 者应属于私法的调整范围。其 次,平等权不仅包括司法、执法 或称法律适用上的平等,还包括 立法上的平等。早在1954宪法时 期,就规定了“公民在法律上一 律平等”,意指公民在立法、司 法、执法上一律平等。但在当时 的历史条件下,从我国的国体出
我国宪法中的平等权包括哪些
![我国宪法中的平等权包括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4feb9a14af45b307e87197bc.png)
我国宪法中的平等权包括哪些宪法中的平等权包括公民有权利要求国家给予平等的保护,公民可以平等的行使相关权利和履行义务。
平等权这也是民众实现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利的手段,宪法中的平等权为民众实现这些权利提供了基础。
所以,无论在何时何地,法律上并未对民众的出生进行三六九等的划分。
宪法中的平等权包括公民有权利要求国家给予平等的保护,公民可以平等的行使相关权利和履行义务。
平等权这也是民众实现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利的手段,宪法中的平等权为民众实现这些权利提供了基础。
所以,无论在何时何地,法律上并未对民众的出生进行三六九等的划分。
▲一、我国宪法中的平等权包括哪些?(1)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看,公民有权利要求国家给以平等的保护。
不因公民的性别、年龄、职业、出身等原因给以差别对等。
国家有义务无差别地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平等地位。
(2)平等权意味着公民平等地行使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
权利与义务一致性的原则源于平等权的价值观,平等权的观念与理论原则要求权利与义务并重。
平等权是公民基本权利的高度概括,它构成了基本权利形成与运行的指导性原则。
(3)平等权是实现其它权利的方法或手段。
平等权是基本权利体系的一种,同时也是实现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与文化权利的手段,为这些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和环境。
▲二、公民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有:1、公民的平等权。
即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也包括了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2、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即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
3、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国家保护。
但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4、公民的人身自由。
包括任何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
宪法规定的平等权的含义是什么?
![宪法规定的平等权的含义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7f1ff03a7cd184254b353539.png)
宪法规定的平等权的含义是什么?经过长时间的宣传引导,人们目前已普遍有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了,国家宪法也规定了平等权,要知道平等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然而,大家并不是真正清楚平等权到底是什么含义,那么宪法规定的平等权的含义是什么?下面,我们共同来看看。
经过长时间的宣传引导,人们目前已普遍有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了,国家宪法也规定了平等权,要知道平等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然而,大家并不是真正清楚平等权到底是什么含义,那么宪法规定的平等权的含义是什么?下面,我们共同来看看。
▲一、宪法规定的平等权的含义是什么?平等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权利主体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其基本特点是:(1)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看,公民有权利要求国家给以平等的保护。
不因公民的性别、年龄、职业、出身等原因给以差别对等。
国家有义务无差别地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平等地位。
(2)平等权意味着公民平等地行使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
权利与义务一致性的原则源于平等权的价值观,平等权的观念与理论原则要求权利与义务并重。
平等权是公民基本权利的高度概括,它构成了基本权利形成与运行的指导性原则。
(3)平等权是实现其它权利的方法或手段。
平等权是基本权利体系的一种,同时也是实现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与文化权利的手段,为这些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和环境。
其宪法地位表现在:(1)平等权处于重要地位,有特殊性。
平等权是作为一个人有尊严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权利,与自由权、生命权价值相同。
平等权的存在形式与其它权利不同,是不可替之、不具体的权利;(2)平等权具有基本权利和宪法原则的双重性。
它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必须坚持的宪法原则。
▲二、宪法的具体规定是什么?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以下为相关的具体性规定:第33条第4款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简述宪法中的平等权
![简述宪法中的平等权](https://img.taocdn.com/s3/m/47494b3490c69ec3d4bb7523.png)
简述宪法中的平等权作者:李丹妮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7期古往今来,人类就从未停下过追求自由和平等的脚步。
平等与自由,在人权发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人权发展之初就提出被主张的一项权利。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革命先驱们对平等权利的主张也从最初的意识层面逐步上升到制度层面。
自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开始,各国在立宪修宪时都将平等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在法律条文中做明确规定。
平等权是指所有的宪法权利都应当平等地为所有自然人或符合条件的公民所享有,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一、平等的含义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平等权主要有三种含义: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2、任何人的合法权利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决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3、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受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处罚。
马俊军(2009)在《平等权宪法规范内涵》一文中指出形式平等是平等的前提和基础,实质平等是形式平等的补充。
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平等权含义,显然是符合形式平等的要求的,它所追求的是由宪法对公民提供保障的,在其人格形成和实现过程中机会上的平等。
作为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权意味着所有公民面临的机会是一样的,都平等的享受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
这就保障了公民在一切权利面前的起点是一样的,而不管后天因为能力、财富等其他因素造成的权利行使效果的差别,宪法条文规定的平等权利奠定了实现平等的基础。
但由于家庭、教育、天赋等各种因素,每个个体都必然存在差别,如果一味强调形式上的平等,而忽略现实存在的差别,就失掉了平等的本意。
形式平等没有充分考虑到个体掌握的社会资源的差别,而拥有较多社会资源的人,对一些弱势群体的平等权利实现构成了威胁,因此,我们要对形式上的平等不断调整,最终目的是要追求实质上的平等。
宪法平等权的内容
![宪法平等权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49aa3122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98.png)
宪法平等权的内容1、平等权的涵义。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公民平等权具有下列涵义:(1)平等权的主体是全体公民,它意味着全体公民法律地位的平等。
(2)平等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国家的基本义务。
公民有权利要求国家给予平等保护,国家有义务无差别地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平等地位。
国家不得剥夺公民的平等权,也不能允许其他组织和个人侵害公民的平等权。
(2)平等权意味着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履行义务。
平等不能和特权并存,平等也不允许歧视现象存在。
(3)平等权是贯穿于公民其他权利的一项权利,它通过其他权利,如男女平等、民族平等、受教育权平等而具体化。
2、我国宪法对平等权的规定。
平等权既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保护公民的平等权是宪法的基本要求。
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第33条第3款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5条第4款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第4条第1款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第48条第1款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各个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第3款规定,“国家保障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第36条第2款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3、平等权与合理差别。
在宪法中,我们所说的平等保护,从原则上来讲,对于所有的公民应当采取无差别的待遇,除非存在进行差别待遇的合理理由。
尤其是不得把种族、性别、家庭出身、宗教信仰作为法律上的不同对待的理由。
一般来说,判断政府的措施是合理差别还是违反平等保护的歧视性做法的标准如下:首先,政府进行区别对待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实现正当的而且是重大的利益;其次,这种区别对待必须是实现其所宣称的正当目标的合理的乃至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最后,政府负有举证责任。
论我国宪法中的平等权
![论我国宪法中的平等权](https://img.taocdn.com/s3/m/0d6ab36caf1ffc4ffe47ac5f.png)
平等权简谈平等权在我国宪法中有着相对详尽的、完备的规范内容。
我国现行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我国宪法对平等权的一种一般性的规定。
除此之外,我国宪法第4条第1款、第36条第2款和第48条第1款还分别强调了民族平等、信仰平等和男女平等,我国宪法第34条还规定了公民的一项重要政治权利——选举权,其中也含有相应的平等权内容。
这些条款虽然由于宪法体系的内在需要分散于宪法规范体系的各个部分,但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宪法有关平等权规定的一个完整的规范系统。
一、形式上的平等和实质上的平等现实社会中的人之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区别:身份、地位、相貌、体型、身材、性格特征等等。
尽管人与人之间具有这么多的先天性差别,可是每个人在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在宪法上都是人,都具有人格尊严,在自由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这就是平等权,在我国历史上就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感叹,这在宪法上被称为形式上的平等。
宪法上的平等,是种应然意义上的平等,而不是事实上的平等。
这种平等是将每个人作为抽象的人,忽略这些客观的不同,他们此刻是均质化和抽象化的,不问职业、不问所存在的先天性的差异和后天性的差异,一律平等对待。
所有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差异,宪法只是规定在规范上应该达到一种平等的状态。
然而,同等对待不一定意味着平等,差别对待也不一定意味着不平等。
到了现代社会,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平等原理,即“实质上的平等”。
它是根据不同主体不同的属性,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各个主体的人格发展所必须的前提条件进行实质意义上的平等保护。
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就是公正不仅在于同类同等对待之,而且在于不同类不同等对待之。
运用实质上的平等原理,就需要对人群进行分类,以此做到“相同的人相同对待,不同的人不同对待”。
在分类过程中就涉及到“合理分类理论”。
如果法律或者政策对不同主体分类的目的是正当的,而且分类手段也是实现这一目的所必需的,则该分类就具是合理的,即使形成一些差异,也可以认为是符合平等原则的。
我国宪法中公民平等权的保障
![我国宪法中公民平等权的保障](https://img.taocdn.com/s3/m/087485119e314332396893e8.png)
我国宪法中公民平等权的保障宪法中公民的平等权是指公民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等所有的领域内均依法享有的与其他公民同等的权利,是一种不能因为任何差别而予以区别对待的权利。
平等权允许存在合理差别,实质是反对歧视。
平等是相对的,是实质平等与形式平等的统一,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禁止不合理差别待遇。
平等权既是一项宪法原则,又是基本权利的一项具体内容。
作为自然人社会生活的前提和条件,平等权有别于其他的基本权利。
平等权既是基本权利体系的内容之一,又可以作为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文化权利以及社会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为实现这些权利创造条件。
法律必须同等对待同等的人法律必须是理性的,它必须对相同的情况予以相同的处理是宪法中公民平等权的基本要求。
看似内涵与要求较为完善的平等权在现实社会中的保障是严重不足的,追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探寻平等权有益的保障路径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平等权的具体内涵(一)平等权的性质平等的具体内涵指同种的人之间应当是同等地、毫无差别地享有一切可被赋予的有利条件,人们之间不存在等级的隶属关系。
依据法兰西大革命时代迭次人权宣言的宣示,则法律平等的意义,即国家对于一切人民,其保护或其惩罚,均应平等之谓。
法律上平等的意义,即系否认特殊人民享有任何特权,则其第一结果,便须否认贵族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第2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学术界关于这一款内容的概括主要是确定了平等权。
将平等权看作是一种宪法的基本原则,这是因为公民在各项基本权利的享有和行使上都应当是平等的,如果将平等权视为一种权利,与其他的公民基本权利在逻辑上难以并列,并且在事实上,公民只有先享有权利,才会有平等的问题。
其实,强调平等权的宪法原则性,并不否定平等权的权利属性,只是不同意存在与其他基本权利并列平行的独立的平等权,而强调平等权存在于各项权利之中,依托基本权利而存在,平等权是各项基本权利之下的一项具体的权利内容,例如公民享有人身自由的平等权、受教育的平等权、享受社会保障的平等权以及选举的平等权等等。
宪法平等权与民法平等的关系(作业)
![宪法平等权与民法平等的关系(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9b7019d1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f.png)
宪法上的平等权与民法上的平等原则的关系一、对宪法平等权的解读1、平等权的宪法地位北美《独立宣言》中:“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平等权与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一样,成为人们建立政府的正当性基础,因此,“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
”宪法治国是由美国开世界之先河确立起来的,平等权的产生从理论上及实践上的存在虽然先于宪法之前,但是正式成文具有法律上的形式及效力是在美国宪法之中。
将平等提升为一种法律权利,将有差别的个人提升为无差别的个人,以法律上的平等形式分配权利和义务,将平等视作社会实现自由、正义和安全的基础,是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革命的胜利。
平等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意指公民同等地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我国宪法对之最为经典性的表述就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说明,平等权作为一项公民基本权利,具有普遍人权的特征,并且,宪法平等权统领着各个部门法,在诸多部门法中都可以见到适用法律平等的原则,因而,宪法平等权在宪法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2、平等权的基本内涵我国平等权的宪法表述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该表述的内涵更多的被阐述为我国法律对公民适用一律平等,强调司法上的平等。
平等权并不仅指司法——即法律适用上的平等,严格地说,它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权利平等,即所有的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二是义务平等,即所有的公民平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三是法律适用平等,即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公民,在保护或惩罚上一视同仁,不可因人而异;四是法律界限平等,即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没有超出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这四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的统一构成了法律上的平等权。
3、平等权在宪法中的性质平等权是一项独立的基本权利。
之所以说平等权是一项独立的基本权利,是因为平等权并不隶属于某一类宪法权利,而具有独立的特征。
法律案例分析平等权(3篇)
![法律案例分析平等权(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ce62e1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05.png)
第1篇一、引言平等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受任何歧视。
平等权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和社会的公平性,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分析平等权在法律实践中的体现和保障。
二、案例背景甲市某小区居民张先生(以下简称张)与邻居李女士(以下简称李)因小区内绿化带修剪问题产生纠纷。
绿化带修剪期间,李女士认为修剪人员修剪树木过于密集,导致绿化带内树木遮挡了采光,影响了自己家中的光线。
张先生则认为修剪人员按照规定进行修剪,不存在问题。
双方多次协商未果,于是李女士将张先生诉至法院,要求法院判决张先生停止侵权行为,恢复绿化带原状。
三、案件审理(一)法院审理过程1. 调查取证法院受理案件后,依法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了调查取证。
通过现场勘验、询问相关人员等方式,了解了绿化带修剪的实际情况。
2. 当事人陈述在庭审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分别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张先生认为修剪人员按照规定进行修剪,不存在侵权行为;李女士则认为修剪人员修剪过于密集,侵犯了她的采光权。
3. 证据认定法院对双方提供的证据进行了审查。
经审查,法院认为绿化带修剪人员修剪树木的行为符合相关规定,不存在侵权行为。
(二)法院判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本案中,绿化带修剪人员按照规定进行修剪,未侵犯李女士的采光权。
因此,法院判决驳回李女士的诉讼请求。
四、案例分析(一)平等权的体现本案中,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严格依法进行,对双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给予了平等的对待。
这体现了平等权在法律实践中的体现。
1.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双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给予了平等的重视,充分保障了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双方提供的证据进行了公平的审查,确保了判决的公正性。
(二)平等权的保障1. 宪法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为平等权的保障提供了宪法依据。
宪法基本权利
![宪法基本权利](https://img.taocdn.com/s3/m/ada9128bd0d233d4b14e6944.png)
三、平等的具体内容
(一)性别平等 由于男女性别不同,体力生理有异,各国在法律 上多有不平等规定,且多为重男轻女。现在,时 代不同了,社会上所讲究的是“男女平等”,且 不论公权与私权均予以平等待遇,如婚姻、继承、 为公职候选人的资格、参加考试、服务公职,以 及工作权等,在法律上都已立于完成平等的地位。 结论:公民不分性别在政治、经济、 社会、教育….上均依法享有同等地位。
安徽青年张杰(化名)今年从 当地某大学环境专业毕业,并 于6月30日参加了安徽省国家 公务员考试,报考的是芜湖县 委办公室经济管理人员,笔试 和面试的成绩在近百名竞争者 中排在第一位,然而在随后的 体检中却被检查出感染了乙肝 病毒;9月25日,芜湖人事局 正式宣布张杰体检不合格不被 录取。11月10日,张杰正式向 芜湖人事局所在的新芜区人民 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状告人事 部门“歧视乙肝患者”。
公民的基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利——
平等权
一、平等观念的历史 平等和自由 平等和自由的一致性 从法律发展的历史来看,平等否定了封建 身份不合理歧视,遏制了封建社会的延续, 是以资本主义的法为基础而形成的自由的 现代市民社会的基础。——大须贺明 社会权:形式和实质平等并重
二、平等权的宪法地位
美国独立宣言中对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一句话, 就是“一切人生而平等”,所以美国宪法修正案 第十四条强调“法律之平等保护”(equal protection of the laws)。 法国人权宣言第六条: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 或经由其代表去参预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 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 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 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 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
浅谈宪法中的平等权
![浅谈宪法中的平等权](https://img.taocdn.com/s3/m/8cc0c457312b3169a451a41a.png)
平 等理念 自古有之 , 但作为法律制度规范意义上的 的平 等则经过 了较长 时间的演变 。平等 是法 律的出发点, 起码在 应然意义上是如 此。 自法 律产生之 日起 , 就有法律面前 的平
1平等理念简述 平等理念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沿革 。 较早提 出平 等 理念 的是 公元前五世纪的哲人政治家伯里克利 , 他在雅典
隶和农 民为了追 求平 等多次发起起 义, 平等 ” 把“ 视为奋斗 目
标。近代 中国思想家们更是提 出了各种 各样 的平等思想 。新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 《 宪法大纲》 《 、 宪法原则》 中都规定 了
第 2 卷第Leabharlann 2 l 期 v 1 21 No 2 o. .
四川职 业技 术学院学报
J un l f i u n V c t n n e h ia o e e o r a o c a o ai a a dT c n c C l g Sh ol l l
2 1 年 4月 01
摆脱 中世纪不平等思想的精神动力。 市场经济对平 等的渴望 和要求 , 以及人类 自觉唤醒 的理性 , 最终冲破了等级特权 , 新
具备实际权利义务 内容 的宪法性权利 , 成为法治语境 中不可
或缺 的重要概念 。在平等权 的基本要义 中, 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 的形式要件是首要 的前提和基础 , 即每一个体在社会活 亦 动 中均享有独立平等 的人格主体和法律地位 , 权益受到法律
等 问题 。 刑也平之如水 ”“ “ ,万事一于法 ”亦即平等适用法律 , 的意思 。平等不仅 是现代 法律最为重要的基本价值之一 , 又 是法律适用 中应遵循 的首要原则 , 并且是具有 实际 内容 的宪
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
![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ee71efa5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bc.png)
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一、本文概述平等权作为人类社会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
它不仅是实现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和人权保障程度的重要标志。
本文旨在探讨平等权的宪法保护问题,通过对平等权概念、内涵及其历史演进的阐述,分析我国宪法对平等权保护的法律规定与实践现状,进而提出完善平等权宪法保护的路径和建议。
文章首先界定了平等权的基本概念,明确了平等权的内涵和外延,接着回顾了平等权的历史发展,包括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演变过程。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分析了我国宪法对平等权保护的相关规定,包括宪法原则、宪法条款以及宪法实施机制等。
文章还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了我国平等权宪法保护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平等权与差别对待的界限模糊、平等权司法救济途径不畅等。
文章提出了完善平等权宪法保护的对策和建议,包括明确平等权与差别对待的界限、完善平等权司法救济机制、加强平等权教育宣传等,以期为我国平等权宪法保护的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二、平等权的理论基础平等权作为人类追求的理想之一,其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
在宪法学的视野中,平等权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自然法学说、社会契约论以及人权理论。
自然法学说认为,人类生而平等,这是天赋的权利,不可剥夺。
自然法学家们主张,每个人都享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而平等权则是这些自然权利中的核心。
在自然法的逻辑下,任何国家或政府都无权剥夺或限制人们的平等权,其唯一的任务就是保障这些权利的实现。
社会契约论则从一个不同的角度为平等权提供了理论支撑。
根据社会契约论,人们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通过缔结契约的方式建立了国家和政府。
这种契约的本质是平等的,因为它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同样的规则,享有同样的权利。
因此,平等权不仅是人们自然拥有的权利,也是他们通过社会契约赋予自己和后代的权利。
人权理论则是现代平等权理论的重要来源。
《中国宪法》 第八章 平等权
![《中国宪法》 第八章 平等权](https://img.taocdn.com/s3/m/9b97cd25804d2b160a4ec03f.png)
2.在宪法总纲部分,具体规定了平等权运用原 则与领域。如宪法第4条规定了各民族一律平 等的原则,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 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宪法 第5条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 和法律的特权。 3.在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部分,宪法首先规定 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明确平等 权在基本权利体系中的指导意义。
第二节 平等权的内容与类型
一、平等权的内容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所有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平等地履行义务。 任何公民都受法律约束,不允许有超越法律规定的任 何特权。 所有公民在司法上一律平等,即实施法律、执行法律 和适用法律上平等。
2、禁止差别对待与合理差别
构成歧视应满足如下条件: 一是存在着区别待遇; 二是此种区别具有不良的效果; 三是该区别的理由是被禁止的。
二、平等权的效力
1、平等权作为基本权利与宪法原则具有一般约束力, 它约束一切国家机关活动与公务员的活动。 2、平等权效力能否约束私法关系是学术界有争议的 问题。公法原则适用于私法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发展 趋势。私人之间的关系能违反平等原则。
三、平等权的限制 1、基于平等权的相对性与合理的差别性,
宪法确定了平等权的界限。具体表现为平等 权例外条件的规定,主要有规定公务员政治 行为的界限与范围,其言论自由、结社自由 权受限制;军人受军事法院的审判;人民代 表的言论免责权与不受逮捕权的规定;军人 及其家属的社会优待权;妇女权益的特殊保 护等。
四、平等权的宪法地位
1、平等权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 2、平等权集中体现了宪政要求 3、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平等权的存在形式有其特点。 平等权性质: (1)平等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具有权利性; (2)平等权是法制的原则或宪法原则; (3)平等权一方面具有综合权利体系的性质,同时 又有作为宪法指导原则的性质。
第十一讲 平等权及其宪法保障
![第十一讲 平等权及其宪法保障](https://img.taocdn.com/s3/m/c7970f5e312b3169a451a447.png)
平等权及其宪法保障
一、平等权的涵意与特征
1、人权利可分为自由权与平等权。平等权是不 、人权利可分为自由权与平等权。 同权利主体间享有的实体权利的比较。 同权利主体间享有的实体权利的比较。它以实体 性的权利为前提。立法归类与平等保护。 性的权利为前提。立法归类与平等保护。 2、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 、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 程序性平等与实体性平等; 程序性平等与实体性平等; 表面平等与实际平等; 表面平等与实际平等; 3、宪法的功能:保证第一种平等,同时尽可能 、宪法的功能:保证第一种平等, 保证第二种平等,否则平等就没有宪法意义。 保证第二种平等,否则平等就没有宪法意义。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 “第六条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 公民都 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预法 律的制定。法律对 于所有的人,无论是 律的制定。 于所有的人, 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 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 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 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 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 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 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 他差别。” 他差别。
二、平等权的宪法地位
1、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和公民 、美国《独立宣言》 法国《 的权利宣言》奠定基础; 的权利宣言》奠定基础;平等权否定了封 建社会性身份制与等级制。 建社会性身份制与等级制。 《人和公民的权利宣言》: 人和公民的权利宣言》 在权利方面, “ 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 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 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平等权的规定; 民国时期宪法对平等权的规定;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对平等的规定,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对平等的规定, 为什么要批判“平等权” 为什么要批判“平等权”? 现行宪法对于平等权的规定。 现行宪法对于平等权的规定。 4、用宪法保护公民的平等权,已是 、用宪法保护公民的平等权, 一项普世性的政治价值与政治文明。 一项普世性的政治价值与政治文明。
浅析我国公民的平等权及其宪法保护
![浅析我国公民的平等权及其宪法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96a0512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0.png)
浅析我国公民的平等权及其宪法保护一、本文概述平等权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它体现了社会公正和法治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
本文旨在浅析我国公民的平等权及其宪法保护,通过对平等权内涵的阐释、我国宪法对平等权的规定以及平等权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现状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公民对平等权的认识和重视,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入发展。
本文将阐述平等权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明确平等权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核心价值和意义。
文章将分析我国宪法对平等权的规定,包括宪法原则、宪法条文以及宪法解释等方面,以揭示宪法对平等权保护的重要性和保障力度。
再次,文章将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平等权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实现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文章将总结平等权保护的成就和经验,展望平等权保护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法治建设和人权保障贡献智慧和力量。
通过本文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公民对平等权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增强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共同推动我国平等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为推动我国法治建设和人权保障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平等权的内涵与外延平等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在我国宪法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和体现。
其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平等,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无论其社会地位、财富状况、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有何差异,都应受到法律的公正对待,不得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视或特权。
二是实质上的平等,即为了实现社会公正和公平,国家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给予必要的帮助和保障,以实现实质上的平等。
平等权的外延则十分广泛,它涉及到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政治权利方面,平等权表现为公民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权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利益。
在经济权利方面,平等权要求公民在就业、分配、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条件,不得因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因素而受到歧视。
宪法学视野中的平等权保护
![宪法学视野中的平等权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d6934bea4afe04a1b071dee3.png)
宪法学视野中的平等权保护摘要平等与自由是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
如果说在18世纪以前,平等只是一项空洞的政治口号,没有获得法律的支持和救济,那么进入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它逐渐取得了权利的性质—一项可以诉至法庭的宪法性权利。
平等权的宪法权利属性当然源于它的理论属性——平等权是一项基本人权。
作为基本人权都应该受到法律保护,例如我国宪法规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但是,由于平等权的定位模糊及宪法的可诉性争议,致使司法实践中存在大量侵犯人民平等权,且受害人无法得到合理救济的案件。
可以说,法院对于平等权案件的排斥和公民对平等权救济的需要之间已经出现矛盾。
从宪法的角度出发,如何保护作为基本人权的平等权,如何让定位平等权,成为学界热点。
本文的宗旨是在探讨平等权的基本属性,以及如何实现对平等权的保护。
关键词:宪法;宪法权利;平等权;宪法保护The vision of constitutional right protectionAbstractthe equality and freedom is the thought of our precious wealth. If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go, equality is just a hollow political slogans, didn't get the support of the law and relief, then into the 20 th century, especially of 20 centuries, it has made the nature of the rights-a court of appeal to the constitutional rights.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equal right attribute of course from its theory attributes-equal right is one of basic human rights. As the basic human rights should be protected by law, such as specified in our constitution, everyone is equal before the law, anyone enjoy equal legal status. However, because of the equal right to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fuzzy and positioning can Sue of dispute, causes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there are a lot of the people's equal right infringement, and the victim can't get reasonable relief case.? Can say, the court case for equality of rejection and the needs of the citizens in equality between relief has paradox.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how to protect the basic human rights as the equal right, how to let positioning equal right, become a hot academic circle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basic attributes of equality, and how to realize the equal right to the protection.Key Words:The constitution; Constitutional rights; Equal right; Constitution to protect目录一绪论 (1)二宪法与平等权 (3)(一)平等思想的演进历史 (3)1. 中国的平等思想 (3)2. 西方国家的平等思想 (3)(二)宪法与平等权 (4)(三)平等权的基本属性 (5)1. 平等权的性质 (5)2. 平等权的表达方式 (6)3. 平等权的侧重点 (6)4. 平等权的特征 (7)(四)1982年宪法宪法平等权 (8)三平等权的宪法保护 (10)(一)国外宪法平等权的保护 (10)(二)国外平等权保护司法实践 (11)1. 布朗夫妇诉教育委员会案 (11)2. 霍夫曼诉南非航空公司案 (11)(三)我国宪法平等权 (13)结论 (15)致谢 (16)参考文献 (17)宪法学视野中的平等权保护一绪论平等的价值不是今天才被人们认识,平等甚至不仅仅是人的追求,在动物的世界也存在类似的现象。
平等权的概念
![平等权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4ee146c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0.png)
平等权是指每个人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平等权的概念源于人权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不论其种族、性别、宗教、国籍、社会阶层等身份特征。
平等权的核心原则是公平和正义,旨在消除不平等和歧视,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发展。
平等权包括许多方面,如平等的教育权、平等的就业权、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平等的财产权等。
这些权利保障了每个人平等地获得教育、工作、参与决策和分享社会资源的机会。
然而,实现平等权并不容易,因为社会中存在各种形式的歧视和不平等。
为了推动平等权的实现,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如立法保障、宣传教育、倡导平等和包容的价值观等。
同时,也需要关注和解决不同群体之间的不平等问题,以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平等权利。
一、平等权的定义:平等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同等保护的权利。
二、法律地位平等权是各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权利主体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三、基本含义公民的平等权有以下含义:1.所有公民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2.所有公民都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3.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于所有公民的保护或者惩罚都是平等的,不得因人而异;4.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四、基本内容1.男女平等2.民族平等3.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五、延伸内容1.所有的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平等的履行义务;2.任何公民享有的平等权都不是绝对的,应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3.公民的平等权主要是指执法、司法上的平等,主要内容包括实施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上的平等;4.法律面前的平等指权利能力的平等,而非行为能力的平等。
因为行为能力因人而异,而权利能力人皆有之。
所以,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仅是法律范围内的平等,而非事实上的平等。
六、具体含义首先,平等权并不只是指在适用法律上的平等,严格地说,它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权利平等,即所有的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二是义务平等,即所有的公民平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三是法律适用平等,即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公民,在保护或惩罚上一视同仁,不可因人而异;四是法律界限平等,即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没有超出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浅谈宪法中的平等权
![浅谈宪法中的平等权](https://img.taocdn.com/s3/m/a3620f20ed630b1c59eeb593.png)
浅谈宪法中的平等权作者:范娜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7期【摘要】平等曾与自由相提并论,被认为是人权发展史上最初被主张的权利。
各国宪法针对平等都做出了不同规定,文章浅谈了如何理解我国宪法中平等的含义,及如何实现平等权法律保护。
【关键词】合理差别;宪法司法化平等一直以来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平等条款是宪法最重要的条款之一。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我国学界也存在不同认识:权利说、原则说、权利原则双重属性说等。
对此我国宪法中规定的平等有哪些含义及如何保护?一、平等权的含义平等曾与自由相提并论,被认为是人权发展史上最初被主张的权利,当时称为平等权,是在人权相关理论发展尚未成熟情况下产生的。
事实上平等不能与一般的自由权利相提并论。
平等权是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实体性的权利,同时又是现实生活中实际运行的权利。
平等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同等保护的权利。
(一)平等权基本内容平等权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是平等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反映平等权的所有内容。
在现代宪政国家中,平等权首先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一规定的含义有三:1.所有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2.任何人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绝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3.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处罚。
(二)平等权的理解1. 现行宪法规定的平等权不包含立法上的平等。
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的敌人不能与人民享有平等的立法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权
基本权利
自然权利、道德权利
永久的价值上的效力 价值体系 源于自然法
实定法上的权利
效力有限制 具体权利 源于人权
二、基本权利规定:
• 17世纪宪法性文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
• 1628年《权利请愿书》;1679年《人身保护法》;1689年
第三讲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一般原理
本部分学习目的
通过对基本权利理论的学习,了解基本权利的结 构与体系、掌握关于基本权利的主要内容、在学习过 程中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权利现象,并能够运 用基本权利理论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关于基本权利的 相关问题。
本部分学习要求
一、联系日常生活,发现并认识基本权利现象。 二、结合我国宪法文本,认识和理解我国基本权利理论、 基本权利内容并熟悉我国宪法关于基本权利的具体规定。 三、结合所学内容尝试对相关基本权利案例进行分析。
《权利法案》等;
• 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标志着基本权利的完整形态被纳入
宪法体系
(二)基本权利的类型
1.基本权利的学理分类 (1)自由权、收益权和参政权 (2)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 (3)免于国家干预的自由、参与国家事务的自由以及国 家给予的自由 (4)具体权利和抽象权利 2.我国基本权利的分类 (1)十分法 (2)七分法
• 思考:胎儿、胚胎是不是宪法意义上的“人”?能
否成为基本权利的主体? • 生物技术与人的正体性
• 罗伊诉韦德案/Roe v. Wade, 410 U.S. 113 (1973)
罗伊诉韦德案/Roe v. Wade, 410 U.S. 113 (1973)
• 1969年,一名化名为简· 罗伊(Jane Roe)的妇女和其他
• 而被告德州政府则辩称,胎儿也是宪法所称的“人
(person)”,保护生命是国家的一项不可抗拒的 利益,非经法定程序而剥夺胎儿生命是宪法第14修 正案所禁止的行为。此案一直上诉到美国联邦最高 法院,1973年,最高法院以6:3的多数意见判决, 德州刑法禁止堕胎的规定过于宽泛地限制了妇女的 自主决定权,侵犯了第14修正案所保护的个人自由。
公民与人民的区别
• 1、公民是法律概念,而人民是政治概念,是政治上标
明“敌我”的概念。
• 2 、公民是具有某国国籍的自然人,是稳定的法律概
念,而人民作为政治概念与原则,在不同的时期有不 同的内容。
人一起提起诉讼,挑战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刑法。德州 刑法规定,除了按照医生的要求,为了拯救母亲的生 命以外,其他任何的堕胎都是犯罪行为,要受到刑罚 的制裁。原告罗伊诉称:自己遭到强奸而怀孕,德州 刑法禁止堕胎,她又无力支付去其他不禁止堕胎的州 进行堕胎手术的费用,从而必须继续妊娠。罗伊认为, 孕妇有权选择是否以及何时何地终止妊娠,德州的刑 法限制了孕妇的自由选择权,违反了美国联邦宪法。
世界人权日
•1948 年 12 月 10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并发表了《世界人权宣
言 》。这份迄今已被翻译成200多种语言的联合国文件宣布: “所有的人均生而自由,在尊严及权利方面处于平等地 位。”1950年,联大决定将每年的12月10日定为“世界人权 日” (Human Rights Day)。
全世界纪念人权日
(二)如何理解宪法上的“人权条款”?
• 宪法第二十四条修正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
权” 1.作为宪法原则意义上的人权; 2.国家价值观意义上的人权; 3.转化为基本权利内容的人权; 4.文化、历史、文本与现实:人权的发展
(三)人权与基本权利的关系
• 人权与权利
• 人权与基本权利:基本权利源自人权,是人权的法定化。
• 4.在堕胎问题上,存在胎儿的生命权与母亲的个人
选择权之间的冲突。这里的问题是,对于基本权利 的冲突,应当如何协调? • 5.如果堕胎是一种权利,国家是否有义务资助堕胎? 这里的问题是,国家对基本权利的义务是消极的还 是积极的? • 6.如果生育和堕胎都是受美国宪法第 14 修正案保护 的权利,国家资助生育而不资助堕胎,是否违反平 等保护?
本章核心概念
人与人权 人权与法律权利 法律权利与基本权利 基本权利与国家保护义务
思考题
• 1.如何理解人权、权利、基本权利三者之间的关系? • 2.如何理解我国宪法文本中的人权? • 3.为什么要保护宪法文本没有列举的权利? • 4.比较一下其他国家宪法,谈谈对我国基本权利体系特点的
认识?
一、人权与基本权利的概念
罗伊判决涉及的基本权利问题
• 1.基本权利的概念与范围。Blackmun大法官认为,妇女
自行决定堕胎的权利属于宪法所保护的隐私权的范围。 但美国宪法并没有规定隐私权,这里存在的问题是: 宪法未列举的权利能否作为基本权利获得保护,以及 如何去确定这些权利? • 2.胎儿是否是宪法所指的“人”,是否能成为基本权利 的主体? • 3.罗伊判决将妊娠期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堕 胎受到的限制程度不同?这里的问题是,基本权利是 否存在限制,以及限制的标准和条件是什么?
(三)基本权利的性质
1.基本权利既是固有权利,也是法定权利 2.基本权利不受侵犯,但在特定条件下也受到限制和制约 3.基本权利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四)基本权利的主体
1.公民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 利、承担义务的人。
国籍的取得:出生取得和加入取得 (1)血统主义 (2)出生地主义 (3)混合主义
二、基本权利的主体
三、基本权利的分类
四、宪法列举的权利和未列举的权利
一、人权与基本权利
(一)权利概述
1.概念 一定的法律关系中,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对另一方所享 有的可以要求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并为法律规范所认可的一 种资格。 2.权利观的历史发展
3.权利的分类 (1)根据法律性质 (2)根据权利涉及的不同领域分类 (3)根据享有权利的主体分类 (4)根据确定权利的法律规范的特点不同分类 4.人权的基本概念 • 人权:人作为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 • 人权首先是道德权利; • 人权是一种应有权利; • 人权是一种实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