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合集下载

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一、引言媒体融合是当今社会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其影响深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传统媒体不断受到挑战,融合媒体成为了各大媒体机构争相发展的方向。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之一,其媒体融合发展情况备受瞩目。

本文拟就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发展现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现状1. 融合媒体形态日益多样化在我国,融合媒体形态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

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形态进行转型和融合,新兴媒体如网络新闻、移动端应用等媒体形态也不断涌现。

融合媒体形态的多样化为传统媒体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为媒体融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 媒体内容融合加速推进在我国,媒体内容融合加速推进,各大媒体机构通过融合创作、融合生产等方式,将新闻、资讯、娱乐等多种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提供给用户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内容体验。

电视台开设官方网站和移动应用,报纸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内容分发等。

3. 媒体平台融合深度拓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平台融合深度拓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程度不断增强。

传统媒体逐渐意识到新兴媒体的重要性,主动开展融合合作,互联网企业也通过收购、投资等方式参与传统媒体,双方之间的融合合作愈发紧密。

4. 媒体融合技术不断创新在我国,媒体融合技术不断创新,涉及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媒体融合更加高效、精准。

以大数据为例,媒体可以通过分析用户数据,精准推送内容,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提高用户体验。

5. 媒体融合市场快速扩张在我国,媒体融合市场快速扩张,融合媒体模式不断涌现,如内容生产、传播、营销等多种业务形态。

媒体融合市场的迅速扩张为媒体机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为媒体融合的深度发展提供了更加稳固的基础。

网络新媒体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报告

网络新媒体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报告

网络新媒体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报告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第2章网络新媒体行业概述 (4)2.1 网络新媒体的定义与分类 (4)2.2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4)2.3 网络新媒体行业的特征与影响 (4)第3章网络新媒体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 (5)3.1 全球网络新媒体市场规模分析 (5)3.2 我国网络新媒体市场规模分析 (5)3.3 行业增长趋势预测 (6)第4章网络新媒体行业产业链分析 (6)4.1 上游产业链分析 (6)4.2 中游产业链分析 (7)4.3 下游产业链分析 (7)第5章网络新媒体行业竞争格局与市场份额 (7)5.1 全球竞争格局分析 (7)5.2 我国竞争格局分析 (8)5.3 主要企业市场份额分析 (8)第6章网络新媒体行业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 (8)6.1 传统商业模式分析 (8)6.1.1 广告模式 (8)6.1.2 付费内容模式 (9)6.1.3 电商平台模式 (9)6.2 新型商业模式摸索 (9)6.2.1 社交电商模式 (9)6.2.2 短视频与直播模式 (9)6.2.3 内容付费粉丝经济模式 (9)6.3 盈利模式创新与实践 (9)6.3.1 数据驱动营销 (9)6.3.2 跨界合作 (9)6.3.3 品牌IP化 (9)6.3.4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应用 (9)6.3.5 社区经济 (10)第7章网络新媒体行业内容创作与分发 (10)7.1 内容创作现状与发展趋势 (10)7.1.1 内容创作现状 (10)7.1.2 发展趋势 (10)7.2 内容分发渠道与策略 (10)7.2.1 内容分发渠道 (10)7.2.2 内容分发策略 (10)7.3 短视频与直播行业分析 (11)7.3.1 短视频行业分析 (11)7.3.2 直播行业分析 (11)第8章网络新媒体行业政策法规与监管 (11)8.1 国内外政策法规概述 (11)8.1.1 国际政策法规环境 (11)8.1.2 国内政策法规环境 (11)8.2 我国网络新媒体行业监管现状与趋势 (11)8.2.1 监管现状 (11)8.2.2 监管趋势 (12)8.3 行业合规性分析 (12)8.3.1 政策法规遵循情况 (12)8.3.2 监管要求落实情况 (12)8.3.3 行业合规性风险 (12)第9章网络新媒体行业技术创新与融合发展 (12)9.1 技术创新对行业的影响 (12)9.1.1 技术创新推动内容生产与传播模式的变革 (12)9.1.2 技术创新促进用户互动体验的优化 (12)9.1.3 技术创新助力行业监管与合规性提升 (12)9.2 主要技术应用分析 (12)9.2.1 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新媒体领域的应用 (12)9.2.1.1 内容个性化推荐 (12)9.2.1.2 智能语音与文字识别 (13)9.2.1.3 机器写作与编辑 (13)9.2.2 大数据技术在网络新媒体行业的应用 (13)9.2.2.1 用户行为分析与精准营销 (13)9.2.2.2 内容选题与评估 (13)9.2.2.3 广告投放优化 (13)9.2.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网络新媒体领域的应用 (13)9.2.3.1 新闻报道与现场体验 (13)9.2.3.2 娱乐内容创新 (13)9.2.3.3 教育与培训 (13)9.2.4 5G技术对网络新媒体行业的影响与机遇 (13)9.2.4.1 信息传播速度与效率的提升 (13)9.2.4.2 低延迟与高清晰度视频内容的普及 (13)9.2.4.3 物联网与新媒体的融合应用 (13)9.3 跨界融合发展趋势 (13)9.3.1 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13)9.3.1.1 内容与渠道的互补与整合 (13)9.3.1.2 业务模式创新与合作 (13)9.3.2 网络新媒体与科技产业的融合 (13)9.3.2.1 智能硬件与新媒体的联动 (13)9.3.2.2 互联网企业与科技巨头的合作布局 (13)9.3.3 网络新媒体与文化产业的其他领域融合 (13)9.3.3.1 影视、动漫、游戏等产业的联动发展 (13)9.3.3.2 文化创意产品与新媒体的融合创新 (13)9.3.4 网络新媒体与国际市场的融合 (13)9.3.4.1 国际化内容合作与传播 (13)9.3.4.2 跨国新媒体平台的竞争与合作态势 (13)第10章网络新媒体行业前景展望与建议 (13)10.1 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13)10.2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4)10.3 行业发展建议与策略 (14)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网络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途径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新媒体现状及未来媒体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

新媒体现状及未来媒体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

新媒体现状及未来媒体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作者:童清艳来源:《今传媒》2017年第03期摘要:本研究关注用户自主传播的媒体创意效应,借此探讨所谓新媒体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查阅与翻译了大量中英文相关资料基础上,对腾讯、阿里、百视通、上海报业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以及韩国自媒体做了实地调研、访谈;参加相关学术会议,与相关业界专家进行交流、沟通;进行受众控制实验,并做了大量问卷调查,通过SPSS统计软件,结合相关深度访谈进行分析,本研究认为:应动态研究所谓新媒体(new media),是各类新兴媒体(emerging media),从媒介技术、用户需求、媒介生态与资金投入四维度宏观分析,结合传媒产业升级与转型的产业功能特性,同时关注媒体的社会整合功能(舆论引导、协调社会、娱乐大众、传承文化)。

综合分析下,本研究认为,媒体对人们未来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新媒体发展进入大数据时代,“智慧云”成为各类企业走向世界的路径;移动互联网持续创新改变着新媒体发展态势;社会化媒体依然是新媒体发展焦点,分享经济的媒体创意经济形成。

上述是未来媒体突破的靶向,这些靶心较为明显地预示全球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兴媒体;媒体用户;创意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006-04一、现实与理论关注的议题从产业视角动态研究新媒体早已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主题,所谓的新媒体也日益广泛地渗入人类社会生活,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早已从战略布局上确立了新媒体的相关主流地位,这是一种交互性的全媒体融合形态。

所谓的新媒体逐渐发展成我国传媒产业领域的新发之力。

从全球领域、国家战略发展高层来看,如何拓展所谓新媒体产业也是当下与未来文化传媒娱乐领域的重大问题之一。

所谓新媒体产业是文化产业、娱乐产业的新业态,是国家政策扶持重点。

中国新媒体应用已有20余年,新媒体研究也有十多年,毫无疑问,新媒体是“当前最热的研究领域”,其现实与理论意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传播策略的创新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传播策略的创新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传播策略的创新研究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政治决策的重要因素。

政府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有效传播,已成为政府传播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传播的现状、技术发展趋势、创新策略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政府传播策略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传播的现状分析1. 政府传播的意义和作用政府传播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是政府实现民主决策、促进社会和谐、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

在新媒体时代,政府传播具有更广泛的传播范围、更高的传播速度和更大的传播影响力,已成为政府与民众之间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

2.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政府传播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渠道。

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通信等新媒体平台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观点的重要途径,政府传播也逐渐向这些平台延伸,实现政府与民众的及时互动和信息传递。

3. 政府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挑战尽管新媒体技术为政府传播带来了很多机遇,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样,使政府传播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政府需要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特点做出相应调整和创新。

三、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传播的创新策略1. 传播内容创新政府传播内容应根据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和用户需求进行创新。

政府应发布更加贴近民生关切、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内容,提高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2. 传播渠道创新政府应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官方账号,并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传播政府信息,实现政府与民众的互动交流和信息共享。

3. 传播方式创新政府传播方式应及时更新与创新,不断拓展传播手段,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提高信息传递的可视化和趣味性,增强传播效果。

四、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传播的案例分析1. 中国政府新媒体传播策略中国政府在新媒体领域的传播方式多样,包括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多种形式。

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媒体融合是指不同媒介之间的内容、技术和产业的交汇与融合。

近年来,我国的媒体融合发展迅速,在技术、内容、制度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本文将从媒体融合的技术、产业和内容三个维度分析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一、技术发展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网络带宽的不断扩容,我国的互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技术优势逐渐凸显。

在媒体融合领域,我国先后出现了新闻客户端、直播平台、人工智能新闻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逐渐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进行融合。

近年来,我国的5G网络建设不断加速,5G技术可以为媒体提供更高速、更稳定、更大带宽的网络支持,将助推媒体融合的智能化和高质量发展。

二、产业发展在媒体融合领域,我国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互联网企业、传统媒体、舆情服务企业等机构将媒体融合作为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融合发展也正在成为媒体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

随着各大媒体资源的整合和融合,产业链逐渐壮大和完善,也给媒体用户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服务。

伴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和媒体融合的发展,移动广告、电商、直播、短视频等新型媒体业态崛起,推动着传统媒体产业的转型。

以移动端广告为例,中国移动广告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3000亿,成为了媒体融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内容发展内容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而媒体融合也为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复杂的技术手段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可以推广和深入挖掘媒体内容,精准定制和传送内容,让用户需求和创意成为行业核心。

如今,国内的短视频、音频直播和互动直播等新媒体方式正在崛起,成为了用户获取新闻、娱乐等内容的新方式,也极大地推动了媒体内容的创新和升级。

同时,由于媒体融合的发展,网络上的内容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信息更为丰富和深度,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也更为便利。

总体来看,我国媒体融合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境,如版权保护、广告盈利、信任危机等问题,但在技术、产业和内容方面巨大的潜力和创新空间,为媒体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2024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

2024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

摘要:本报告对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的特征、使用情况以及用户偏好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基于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

报告发现,在2024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的数量继续增长,用户在社交媒体、在线视频和移动支付等方面的使用频率较高。

此外,用户对内容质量和个人信息安全的关注程度也明显增加。

最后,报告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帮助企业和政府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并改进网络新媒体服务。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用户特征、使用情况、用户偏好、问卷调查一、引言网络新媒体引领了信息传播的新时代,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

近年来,中国的网络新媒体领域发展迅猛,用户规模不断扩大。

本报告旨在分析2024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的特征、使用情况以及用户偏好,以帮助企业和政府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并改进网络新媒体服务。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方法。

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2000份有效问卷,并对问卷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三、用户特征1.性别比例:男性占53%,女性占47%。

2.年龄分布:18-24岁占45%,25-34岁占35%,35岁以上占20%。

3.地域分布:一线城市占25%,二线城市占40%,三线及以下城市占35%。

4.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55%,高中及以下学历占45%。

5.职业分布:学生占40%,白领占35%,其他职业占25%。

四、使用情况1.使用设备:智能手机占80%,电脑占15%,平板电脑占5%。

2.使用场景:社交媒体占65%,新闻阅读占20%,在线视频占10%,其他占5%。

3.使用频率:每天使用网络新媒体的用户占85%,每周使用占10%,不定期使用占5%。

4.使用时长:每天平均使用时间为2-3小时。

五、用户偏好1.内容类型:社交媒体用户更关注朋友动态和分享内容,新闻阅读用户更关注时事新闻和深度报道,在线视频用户更关注电影和电视剧。

2.内容质量:用户对内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倾向于选择有可信度和权威性的内容。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采编经纬SHENGPINGSHIJIE实践与创新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潘志君摘要: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发生较大的变化,为促进其发展,当前应对其新的传播特点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基于此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形成对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发展的有效支持,促进新闻传播良性发展,丰富新闻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带给受众更为良好的体验和感受。

关键词:新闻传播新媒体时代特点发展趋势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我国新媒体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大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阻碍了传统媒体的进一步发展。

新媒体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媒体类型,具有鲜明的自主性与普及性,打破了传统媒体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获得了更多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也大大影响了互联网的安全发展。

故而,积极研究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表现出独特之处,形成了传播信息海量化、传播方式多元化、传播过程互动化等特点。

传播内容的海量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增强,各国都以协同发展作为主要方向,网络的发展也不例外。

当前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村”中,依托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新媒体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分享,人们能够接触到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信息,可以在新媒体平台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感受、所见所闻等,这就使新闻信息传播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内容极为丰富。

传播方式的多元化。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云计算等新型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当前,“数与网”逐步发展完善,衍生了更多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渠道,为新闻实现跨平台传播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受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渠道搜索、浏览、下载自己想要的信息,获得更加优质的新闻体验。

传播主体的广泛性。

在新媒体未出现前,传统媒体为新闻传播的主体,垄断着所有的新闻资源,具备一支专业、高素质的新闻采编队伍,负责新闻的采编和发布,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新闻信息。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
第一部分绪论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媒体行业的演变以及新的媒体形式的出现,全球
新媒体研究日渐成熟,中国的新媒体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媒体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新媒体如何改变人们的新闻消费习惯,新媒体如何影响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以及新媒体在传播组织中的应用,
在这些研究领域中,中国正在发展并应用先进的技术来打造先进的新媒体
研究。

第二部分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可以通过它在学术界的发展来界定。

近十年来,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学术发展缓慢而谨慎。

虽然新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
但新媒体技术的研究只是出现在实际应用的一个补充而已。

从学术发展角
度来看,中国的新媒体研究落后于美国、德国等主要新闻国家。

这是由于
中国新媒体研究学术的落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速度较慢,研究者较少等
原因造成的。

第三部分中国新媒体研究的趋势
1)新媒体应用:新媒体的应用不仅会改变人们的新闻消费习惯,还
会影响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根据对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分析,新媒体在中
国的发展有如下趋势,在新闻传播中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

《2024年新媒体时代我国纪录片传播发展研究》范文

《2024年新媒体时代我国纪录片传播发展研究》范文

《新媒体时代我国纪录片传播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然来临,这一时代的到来对纪录片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纪录片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方式、内容、影响力和市场发展趋势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旨在研究新媒体时代我国纪录片传播的发展现状、特点及未来趋势,以期为纪录片传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传播特点1. 传播方式的多样性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电视、电影院等媒介外,网络、移动设备、社交媒体等也成为纪录片传播的重要渠道。

这些新媒介的加入,使得纪录片的传播更加便捷、快速。

2. 内容生产的多元性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内容生产更加多元。

创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直接与观众互动,收集观众的反馈和建议,从而调整创作方向和内容。

此外,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也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3. 受众参与的互动性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参与度大大提高。

观众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创作者进行互动交流。

这种互动性不仅提高了纪录片的传播效果,也促进了纪录片创作的创新和发展。

三、我国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发展现状1. 政策支持与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纪录片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为纪录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我国纪录片产业在市场化、产业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市场影响力。

2. 精品频现与题材拓展在新媒体时代,我国纪录片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题材不断拓展。

精品频现,既有关注国家大事、社会热点等宏大主题的纪录片,也有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情感等微观主题的纪录片。

这些精品纪录片的出现,不仅提高了我国纪录片的质量水平,也扩大了其受众群体。

3. 跨文化传播与国际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越来越多的中国纪录片走出国门,参加国际电影节、展览等活动,为国际观众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国内新媒体艺术情况及前景

国内新媒体艺术情况及前景

国内新媒体艺术情况及前景新媒体艺术在西方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利用技术、传播媒介作为表达的形式;而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则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摄影艺术、录像艺术和装置艺术为主要内容。

相对于西方,中国新媒体艺术发展受阻,从最初的模仿到现在的原创,从对科技的依赖到观点的创新,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体现状和发展前景,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一、新媒体艺术概念要了解中国新媒体艺术发展,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新媒体艺术。

媒体对艺术产生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新媒体艺术作品必须借助于大众媒介才能实行广泛的传播。

所以,媒介的革新,也是艺术革新的先决条件,而新媒体的出现,自然也催生了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的概念自从它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没有过确切的概念产生,并且“新媒体艺术”这个称谓,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持续变化着。

关于新媒体艺术的定义,与媒体艺术相对应。

如果媒体艺术指的是传统方式来实行艺术创作和探索的话,那么新媒体艺术则是一种以高科技为基础,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

1新媒体艺术是一个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

新媒体艺术的作品,绝大多数是使用录像设备、计算机设备、数字技术、网络设备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

所以,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深入现代艺术的每个领域。

虽然新媒体艺术比较抽象,但是并非离我们很远。

有学者从文化视角反观新媒体艺术后认为,新媒体艺术不但仅指的是艺术表现的物质载体或者手段,而且是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活动面向社会,从而进入社会公共空间的一种方式。

韦兹也曾说过,艺术史一再证明艺术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性结构”,虽然没有一个含义能够用来形容一切新媒体艺术,但是我们要持着包容的态度,而不是一种事实判断。

就如《亚太艺术》编辑苏珊阿科瑞特所说的:“新媒体艺术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词语,其主要特征就是先进的技术在艺术作品中的使用,这些技术包括电脑、互联网、视频技术创造出的网上虚拟艺术、视像艺术以及多媒体装置艺术和行为。

根据相关理论知识,请联系实际分析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前景。

根据相关理论知识,请联系实际分析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前景。

根据相关理论知识,请联系实际分析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前景。

新媒体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据了解,新媒体是指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技术为依托,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互动性电视媒体、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为主要载体,按照工业化标准进行生产、再生产的产业类型,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外延而言,新媒体产业涵盖的范畴极其宽广。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传统媒体行业纷纷开始主动进行转型,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媒体的“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

一般地,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报刊、广播、电视这些大众传播媒体而言的,是指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而产生的新型传播媒体,主要是指宽带互联网络、手机两类新媒体,而且重点是两者的增值服务这一块,也有人把这两类媒体分别称之为第四、第五媒体。

2021新媒体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新媒体是基于互联网而存在的新型媒体,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较为普及,移动互联网以及手机的用户规模都非常巨大,截止2017年我国互联网网民规模达到7.71亿人,在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基础已经非常成熟。

那么,未来新媒体行业市场行情如何?微信公众号作为信息爆炸时代新媒体转型方向之一,在粉丝数量增长、内容变现、维持运营等方面发展仍不成熟。

微信公众号刷量事件在行业内曝光后,作为媒体行业普遍盈利模式的广告转化,也出现瓶颈。

未来传统媒体转型APP将成为继微信公众号之后新风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微信公众号发文数受限,维护粉丝难等问题。

未来公众号等新媒体将成为内容付费变现主要渠道之一,内容付费时代已然来临。

2017年财经新媒体市场规模达60亿元,广告业务占比超过70%;预计到2020年,行业规模将达百亿,内容付费业务占比约34%。

资讯及门户类平台仍将以广告为支柱,专业服务类平台的营收重心将向内容付费转移;伴随着分发渠道拓展,内容策略升级,场景式渗透已成财经新媒体行业必由之路。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与趋势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的兴起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要趋势,而中国作为互联网用户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特别引人关注。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与此密切相关。

从研究现状来看,中国新媒体研究领域呈现出活跃且多样化的格局。

研究者们广泛关注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在线视频、虚拟现实等新兴媒体形式对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影响。

研究内容涵盖媒介传播、用户行为、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

其中,对社交媒体的研究格外突出。

社交媒体在中国的普及和影响力日益增强,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参与互动。

因此,社交媒体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新媒体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者们探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播、网络舆情、用户行为、社会动态等问题,并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文本挖掘等方法,寻找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另外,移动互联网也是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热点之一。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进行社交互动。

研究者们关注移动互联网在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移动社交、移动支付、移动健康等相关问题。

同时,移动互联网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例如网络安全、个人隐私等,这些问题也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从趋势来看,中国新媒体研究将持续发展并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由于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新媒体形式将继续涌现,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

这些新兴媒体形式将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其次,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者将更关注技术对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而不仅仅局限于媒介本身的特性。

再次,跨学科研究将得到更多关注。

新媒体研究需要融合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以更全面地理解新媒体现象。

最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新媒体研究的发展。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好地分析新媒体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逐渐成为社会公众获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途径。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新媒体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进行探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学术界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在学术界,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对于新媒体研究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新媒体进行研究,涉及领域包括新媒体技术、用户行为、传播效果等方面。

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学术界对于中国新媒体的影响力和作用逐渐得到了认可。

产业界的应用广泛推广与学术界相似,产业界对于中国新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也越发重视。

企业纷纷将注意力转向互联网和新媒体领域,通过研究用户需求、行为分析等进行精准营销,提高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通过新媒体平台的推广和广告投放,企业不仅能够实现品牌宣传和产品销售,还能够与用户进行更有效的互动。

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中国政府对于新媒体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政府通过推行政策、加强监管等方式,积极引导和规范新媒体的发展。

例如,近年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旨在保护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新媒体的发展。

政府还鼓励新媒体平台和传统媒体进行融合创新,加速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趋势跨学科研究的兴起随着新媒体领域的不断发展,现有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已经趋近于饱和。

为了更好地解决新媒体领域的问题,越来越多跨学科的研究合作开始兴起。

例如,从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以期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用户体验研究的深入新媒体的兴起使得用户在获取信息和传播意见方面变得更加方便。

用户体验对于新媒体的发展以及用户的参与程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关注用户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体验,以及用户对于新媒体内容的接受程度和反馈。

通过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新媒体平台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并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内容。

新媒体有关情况汇报

新媒体有关情况汇报

新媒体有关情况汇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观点的重
要平台。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媒体的发展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新媒体的发展情况、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新媒体的发展情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新兴的媒体
形式如微博、微信、抖音等不断涌现,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同时,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

其次,新媒体具有的特点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
即时性强、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

通过新媒体,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传播到全球各地,而且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方式参与到信息传播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

除此之外,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
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

其次,新媒体的互动性强,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交流和互动,促进了社会各界的沟通和交流。

另外,新媒体也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传统媒体通过融合新媒体元素,实现了内容的多元化和传播渠道的拓展。

总的来说,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于信息传播、社会交流、文化传承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未来,新媒体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不断关注新媒体的发展动态,加强对新媒体的理解和应用,以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中国调查记者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变化。

本文通过对调查记者行业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了新媒体环境对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的影响,并探讨了新媒体发展对调查记者行业的机遇和挑战。

研究发现,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正朝着数字化、多媒体化、专业化和更加公开透明的方向发展。

然而,同时也面临着虚假信息的泛滥、信息获取难度加大等问题。

为应对这些变化,调查记者需要加强技术素养、提升调查报道的专业性,并加强行业自律规范。

一、引言中国调查记者行业作为新闻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环境下正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变化。

传统媒体的衰退、用户获取信息方式的变革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都对调查记者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调查记者行业的新媒体发展现状、影响、机遇和挑战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调查记者行业现状1. 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在新媒体环境下,调查记者行业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通过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整理和传播的全过程数字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报道质量。

2. 多媒体报道的兴起新媒体环境下,调查记者不仅需要具备写作能力,还需要具备摄影、录像、编辑等多媒体报道技能,实现多媒体报道的全面落地。

3. 公开透明度的要求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提出更高要求。

因此,调查记者行业需要更加注重公开透明度,加强信息来源披露,提高报道的可信度。

三、新媒体环境对调查记者行业的影响1. 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传统媒体主要依靠采访和信息渠道等手段获取信息,而新媒体环境下,调查记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调查、大数据分析等方式,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推动调查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2. 虚假信息泛滥问题的突出新媒体环境下,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日益严重,给调查记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调查记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素养,能够辨别真伪信息,提高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

新媒体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 2
新媒体的起步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 ,新媒体逐渐发展起来。
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 及,新媒体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
3
成熟阶段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5G技术的推 广,新媒体在中国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
02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法
新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发展方向
未来新媒体将更加注重智能化、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等 方面的创新与发展,同时加强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如人工智 能、大数据、云计算等。
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前景将更 加广阔,其影响力也将更加深远,同时对新闻传播行业的影 响也将更加重要。
05
新媒体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发展
新媒体在中国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发展,各种类型的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包括短视频、直播、自媒体等,满足了用户多样 化的需求。
专业化趋势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类新媒体平台不断细分市场,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产业升级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产业也在不断升级,新的技术应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不断被引入到新媒体领域 ,提升了新媒体的效率和用户体验。
社会舆论格局变革
新媒体的出现还改变了社会舆论的格局,人们更多地通过新媒体表达
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新媒体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场所。
04
讨论与分析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对比分析
传播方式
新媒体采用数字化、网络化、互动化的传播方式,而传统媒体 采用单向、线性、固定的传播方式。
传播渠道
新媒体通过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渠道进行传播,而传统媒体主 要依赖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渠道。

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

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

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我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历史、新闻传播实务以及新闻传播伦理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拓展,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本文将首先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梳理新闻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当前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领域,包括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新闻传播实务的发展、新闻传播伦理的探讨等。

本文还将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新闻传播学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新闻传播学如何适应和引领新闻传播事业的创新发展。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视角,推动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二、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规律和新闻传播实践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它旨在探讨新闻信息的生产、传播、接受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包括新闻传播的基本理论、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新闻传播的业务技巧以及新闻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

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新闻、传播、媒介、受众等。

新闻是指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公开性和针对性等特点。

传播是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包括信息的生产、传递、接收和反馈等环节。

媒介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和工具,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形态。

受众是指接受和传播信息的个人或群体,他们是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范畴广泛,主要包括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业务、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等方面。

社交媒体用户行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013—2023年)——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社交媒体用户行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013—2023年)——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社交媒体用户行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013—2023年)—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屈锦培
【期刊名称】《传播与版权》
【年(卷),期】2024()7
【摘要】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新媒体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这对日益成为用户获取信息、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渠道的社交媒体来说更是如此。

文章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对2013—2023年有关社交媒体用户行为的研究进行共词和共现分析,厘清2013—2023年我国社交媒体用户行为研究的主题、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呈现国内该领域研究的议题变迁和发展路径。

文章通过研究发现:用户行为表征、影响因素以及形成机制是研究的核心主题;研究
机构以学界为主,作者之间合作较少,尚未形成广泛的合作网络。

【总页数】5页(P56-59)
【作者】屈锦培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
【相关文献】
1.社交媒体用户研究的特点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2017-2021年)
2.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知
识图谱可视化分析3.基于CiteSpace对2013~2023年国内外体外膜肺氧合领域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4.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图书馆用户画像研究现状与可视化分析5.国内垃圾分类治理研究现状、热点主题及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与趋势by张铮2006-09-2021:08作者:张铮1、概况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

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

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

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熊澄宇,2000)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出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的;一个是影响,所谓影响就是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这两种媒体形态是我们现在说的新媒体。

当然新媒体并不是终结在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这样一个平台上。

科学技术在发展,媒体形态也在发展,我们今天恐怕是需要去关注在数字媒体之后的新媒体形态。

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兼媒体实验室(MediaLab)主任尼葛洛庞蒂(N.Negroponte)推出了新作《数字化生存》(《BeingDigital》),将数字化提高到了空前未有的地步。

他认为,如果说物质时代世界的基本粒子是“原子”的话,那么构成信息时代新世界的基本粒子就是“比特”(bit,binarydigit之缩写)。

“比特,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

他的一句名言“计算不再和计算机有关,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传遍了全球。

尽管尼氏将“比特”褒扬得近乎无所不能的观点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尽管“数字化将决定我们生存”的论断也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但几乎所有的人都无法回避眼前的事实: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新世纪全球性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数字化差距,甚至掌握更大的主动权,摆在面前的挑战无疑是巨大而严峻的。

当数字化开始影响人类社会的时候,站在潮流前面的著名的IT界巨头、传播界巨头和未来学者纷纷对数字化进行阐述。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国际上不少著名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成立类似的研究中心或实验室。

中国国内一些新闻传播研究机构和院校从20世纪末也陆续整合资源,成立相应机构,开展相关研究。

如华中科技大学在原新闻系的基础上,于1998年4月正式组建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形成了以人文社科与电信,计算机等工科交叉的教学、研究新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于1999年4月正式成立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并于2002年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100个重点学科;北京广播学院于2000年4月成立全国首家网络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于2000年4月成立了新媒体研究中心,在理论研究(包括媒介形态变化研究、网络传播理论研究、网络与社会互动研究、人机界面与交互理论研究等)、应用研究(包括新媒体技术开发与应用、信息传播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电子出版技术、交互媒体设计等)及政策研究(包括我国信息化进程中政策法规研究、新媒体传播政策研究等)三个方面展开工作;上海交通大学于2002年9月成立媒体与设计学院,下属有新闻传播系、数字影视中心、现代传播研究所和艺术、设计类系、研究所、实验室,体现“文理渗透、技术与艺术结合,数字化、国际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思路,依托其先进的数字技术平台,力图构建新型的媒体与艺术设计学科新格局。

在重大课题的研究上,国家也连年设立项目,不断加大投入。

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闻学与传播学科1996年设立项目《多媒体技术与新闻传播》、《电子出版事业发展和宏观管理研究》;1998年设立项目《新闻传播手段的数字化:现状透析与发展预测》;1999年设立项目《网络传播新发展及其对策》;2000年设立项目《网络出版理论和实践的研究》;2001年设立项目《网络出版对传统出版的挑战及对策研究》、《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挑战及对策研究》;2002年设立项目《传播技术发展史研究》、《传播技术最新发展及其影响研究》。

按照中宣部的要求,2003年,对于新闻宣传、理论宣传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工作,其中网络新闻宣传和理论宣传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仅人民网、新华网等就网络媒体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析和规划。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9月也完成了《人文社会科学在网络化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调研课题体现了国家社科基金对传播科技、数字传媒及网络媒体研究领域的重视。

二、代表性著作与译著1994年主要译著1、《信息崇拜》[美]罗斯扎克著苗华健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4;1997年主要著作1、《网络,席卷全球的风暴》袁道之、白莉著,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2、《网络为王》胡泳、范海燕著,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3、《网络化生存》乔岗著,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4、《黑客:计算机时代的牛仔》胡泳、范海燕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5、《生活在网络中》严峰、卜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6、《得乐园·失乐园:网络与文明的传说》李河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主要译著1、《信息高速公路透视》[美]迈克尔·沙利文等,程时端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2、《数字化生存》[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998年主要著作1、《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郭良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吴伯凡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主要译著1、《信息媒体革命》[加拿大]弗兰克·凯尔奇著沉泽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2、《未来日记:未来十年网际网络对我们的影响》[加拿大]威廉姆森著,傅凯琳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皇帝的虚衣:网际网络文化实情》[美]摩尔著,王克迪、冯鹏志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4、《数字化犯罪》尼尔·巴雷特著郝海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999年主要著作1、《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明安香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Internet改变中国》陈炎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猫与耗子的新游戏:网络犯罪及其治理》孙伟平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陆俊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5、《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崔保国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主要译著1、《世界传播概览:媒体与新技术的挑战》[法]洛特非·马赫兹著师淑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未来会如何:信息新世界展望》[美]迈克尔·德图佐斯著周昌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3、《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美]唐·泰普斯科特著陈晓开、袁世佩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4、《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美]威廉·J·米切尔著范海燕、胡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2000年主要著作1、《网络记者》李希光主编,重庆:三峡出版社,2000;2、《技术传播》金兼斌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主要译著1、《多媒体时代与大众传播》[日]桂敬一著刘雪雁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2、《大汇流:整合媒介、资讯与传播》[美]鲍德·温等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菲德勒著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信息空间》[英]布瓦索著王寅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5、《第二媒介时代》[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6、《麦克鲁汉精粹》[加]埃里克·麦克鲁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7、《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8、《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美]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著张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9、《数字达尔文主义:网络时代的生存竞争策略》[美]埃文·施瓦茨著陈正平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2001年主要著作1、《逐鹿键盘:网络传播与商业》程洁、骆华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时空隧道:网络时代话传播》叶琼丰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市场精灵:网络传播与广告》卢小雁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数字家园:网络传播与文化》江潜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5、《无网不胜:网络传播与战争》桑田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6、《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陈晓云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7、《空中校园:网络传播与教育》傅荣校、杨福康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8、《网络新闻学》杜骏飞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网络传播概论》张海鹰、滕谦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9、《网络媒体概论》匡文波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0、《网络新闻传播概论》雷跃捷、辛欣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1、《网络媒体的策划与编辑》何苏六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2、《网络艺术》关玲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3、《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陈卫星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4、《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邓忻忻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5、《网络传播与知识经济》周鸿铎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6、《网络传播与现代教育》丁俊杰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7、《网战——中国新闻界悄悄孕育的革命》唐小兵陈新华,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主要译著1、《新媒介与创新思维》,熊澄宇选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认同的空间》,(英)戴维·莫利,凯文·洛宾斯著,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3、《数字麦克罗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2001;2002年主要著作1、《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陈绚,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新媒体革命:技术、资本与人重构传媒业》,陆群,张佳兵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新媒体与广告》,陈刚等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4、《新媒体征战》,蒋青著,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5、《网络媒体经营战略》,赵曙光,耿强著,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主要译著1、《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美]斯皮内洛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2、《新媒体教父》,(美)玛西雅·雷登·特纳;华经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3、《电视广播和新媒体写作》,(美)罗伯特·赫利尔德著谢静等译,希利亚德,R.L.(Hilliard,RobertL.),1925-著,2002;4、《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美)罗伯特·拉罗斯,约瑟夫·斯特劳巴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003年主要著作1、《非线性叙事:新媒体艺术与媒体文化》许江,吴美纯主编,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2、《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方兴东、王俊秀著,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主要译著1、《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美)约书亚·梅罗维茨著,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2、《软边缘:信息革命历史与未来》,(美)保罗·利文森,熊澄宇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004年主要著作1、《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黄鸣奋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主要译著1、《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英)戴维·冈特利特主编,彭兰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新闻业与新媒介》,(美)约翰·V·帕夫利克著,张军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手机》,(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0051、《新媒体技术》,(美)约翰·V·帕夫利克著,周勇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