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反思设计

合集下载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雁门太守行》全文。

(2)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的分析。

(3)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3)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

3.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意象,解释生僻词语的含义。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4 应用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注重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4.2 诗歌理解与鉴赏(1)通过问答或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评价学生对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把握能力。

4.3 学生创作与表达能力(1)评价学生创作的同类型诗歌,关注其表达能力和发展空间。

(2)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评估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雁门太守行教学反思

雁门太守行教学反思

《雁门太守行》教学反思一、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于漪老师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这节课我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诵出层次,诵出韵味,诵出精神。

第一次是教师范读。

学生动笔画出自己认为容易错的字。

加深第一印象;第二次是学生自读,放开声音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通读顺。

然后同桌虎都读,纠正错误;第三次是让学生示范朗读,并自由点评;第四次是学生齐读,确定声音响亮,节奏整齐,读出气势。

最后让学生自由背诵,集体背诵。

在教学中,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那声情并茂的诵读,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识,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古诗文水平的目的。

二、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他们不同的要求。

在以往的课堂上,通常对学生的要求都是整齐划一的,阻止了学生个性的发挥。

学生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也表现在其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当教师的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评价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发挥的天地。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相对宽泛的自由发挥空间。

在赏析诗句时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整体布置任务,而是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任选角度来赏析。

对学生的不同理解,给予了充分的认同和尊重,允许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而没有强制性的按照一个统一的认识来强加给学生。

三、精心制作,合理利用课件。

把一些需要学生了解并且内容较多的知识点用课件展示出来(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把提问的要点出示在大屏幕上,有助于学生有条理的讨论,交流。

这些有助于节省时间,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雁门太守行教学反思(精选6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反思(精选6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反思(精选6篇)雁门太守行教学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雁门太守行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雁门太守行教学反思(精选6篇)1这是一首乐府旧题。

1.诗的内容理解难度大,必需依靠老师的讲解。

学生诗歌的基础差,对这样的古诗没有什么兴趣,完全靠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2.学生对灵活性较强的问题,理解很差。

3.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比我预期的要好。

改进措施:多指导学生阅读诗歌,让他们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与技巧。

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他们的听课效果。

给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朗读、思考和相互交流雁门太守行教学反思(精选6篇)2一、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这节课我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第一次是学生听范读。

学生动笔画出自己认为容易错的字,加深第一印象;第二次是学生自读,放开声音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通读顺。

然后小组组员间互读,纠正错误;第三次是让学生示范朗读,并自由点评;第四次是学生齐读,确定声音响亮,节奏整齐,读出气势。

最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自由背诵,集体背诵。

在教学中,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他们不同的要求。

当教师的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评价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发挥的天地。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赏析诗句时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整体布置任务,而是让学生任选角度,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赏析。

对学生的不同理解,给予了充分的认同和尊重,允许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三、精心制作,合理利用课件。

把一些需要学生了解并且内容较多的知识点用课件展示出来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把提问的要点出示在大屏幕上,有助于学生有条理的讨论,交流。

《雁门太守行》教学反思

《雁门太守行》教学反思

《雁门太守行》教学反思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描述了边塞紧张的战斗氛围,突出了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如此悲壮的诗歌在八一班教学非常不成功。

这是周三下午的第一节课,窗外雪花飞舞,室内也寒气逼人。

我以为环境很契合,学生会感悟很深。

其实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第一次读,因为有难度,孩子们声音很弱。

所以我没有让小组讨论,领着孩子们逐句赏析,“黑云压城”的紧张氛围我还用简笔画让孩子们直观感悟,可是他们似乎并不买账。

分析到“塞上燕脂凝夜紫”这样的悲壮惨烈感动了我,可是孩子们还是嘻嘻哈哈。

后来的“提携玉龙为君死”何等的壮志决心,但听他们软糯的声音,便可知他们并无多大的感悟。

为了再次激起他们的情感,我手舞足蹈,我用激昂的声音再次引导,我累得四肢无力,口干舌燥,他们还是恹恹欲睡。

课间,沮丧的我叫来了任宇飞和王怡两名女同学,请教他们。

他们告诉我有两门课程大家兴致很高。

生物老师的严厉使他们不敢偷懒,英语老师的笑话使得他们轻松。

还说这样的诗文,不管怎么悲壮,我如何感动,可她们理解不深,也感动不深,对她们来说就是一首要背会的诗歌。

伤心之余,觉得他们所说也有道理,老师准备再多,感受再深,没有抓住学生兴致,那肯定事倍功半。

虽然学科各有不同,虽然学生浮躁,虽然纯文学不再受到重视,但我依然可以设计好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把学生当做主体。

去八二班上课时,我会让学生小组讨论,会让学生来谈诗歌内容,会让学生朗诵感悟,也许还会让学生演一演。

也许会花费时间,可是作者写的悲壮、我讲的悲壮都不如学生理解到的悲壮更让他们印象深刻。

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谨记:我是老师,学生不是老师;教学生,不是教教材。

初中语文_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诗中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体会诗中感情。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品味,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春云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

每一个季节有每一个季节的风景,每一个朝代有每一个朝代的文学。

唐朝是诗歌的鼎盛时期,今天就让我们登上唐诗的艺术殿堂,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千年的诗篇熠熠生辉。

在唐朝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诗人,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今天让我们走近诗鬼李贺。

二、走近李贺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因仕途失意,专心写诗。

他的诗继承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的境界,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他被称为“鬼才”“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据说,李贺写诗十分勤奋,在他短暂的27年中,给我们留下了240多首诗。

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刚送走客人,准备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

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

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当时李贺才17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看看这首诗究竟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的?三、学习诗歌(一)书声琅琅1.展示诗歌内容,倾听朗读。

注意语气、语速和语调的变化。

2.自由朗读。

诗歌朗读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4.补充诗歌背景。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

于是朝廷派兵征讨,亦不能制止。

河北诸镇为祸尤烈。

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久。

此诗写的便是爱国将领李光颜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5.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那个惊心动魄而又悲壮的古战场。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李贺以及诗句中的历史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想象力,体验诗歌所描绘的历史场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2)了解古代边塞将领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尊敬英雄、报效国家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

2. 诗歌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地理知识。

3. 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战争场面的描绘。

2. 诗句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3.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贺及其《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句的含义、历史背景和地理知识。

5. 案例分析:分析古代边塞将领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练习:让学生默写诗歌,并对诗句进行翻译。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雁门太守行》。

2. 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调查其他古代边塞诗人的作品,与《雁门太守行》进行比较,简要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

2.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

4. 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怀的认同程度。

5.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实际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诗句。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会珍惜和平,关注社会民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3.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分析,作者表达技巧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 诗文意境的感悟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和已学习的古诗词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李贺及《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诗文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静听,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练习:(1)翻译诗句,巩固所学知识。

《雁门太守行-李贺》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雁门太守行-李贺》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雁门太守行-李贺》教学分析一、背景介绍《雁门太守行》是唐代闻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被收录在《全唐诗》中。

李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其豪放不羁、奔放激昂的诗风而闻名。

《雁门太守行》是他的一首壮丽的长诗,描绘了一个英雄形象,展现了壮志豪情和对国家的忠诚。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李贺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2. 理解《雁门太守行》的主题和意义;3.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4. 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1. 李贺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介绍;2. 《雁门太守行》的诗歌原文解析;3. 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分析;4. 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讲解;5. 诗歌的赏析和讨论。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介绍李贺的生平宁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雁门太守行》的兴趣;2. 进修:学生跟读诗歌原文,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3. 分析:讲解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4. 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诵和讨论,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5. 总结:对诗歌进行总结和评判,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诗歌原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2. 朗诵法:组织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诵,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讨论和交流,增进他们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六、教学评判通过对学生的诗歌朗诵和讨论,可以评判他们对《雁门太守行》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同时,还可以通过作业和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进行评判,检验教学效果。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诗歌的进修和探讨。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升他们对中国古代诗歌的欣赏水平。

最后,要注重诗歌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雁门太守行》这首唐代诗歌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雁门太守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绝,通过描写雁门关守将冯妇的慷慨壮烈,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这首诗既是文学经典,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对《雁门太守行》的教案进行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2.理解每一个词句的含义,掌握抒情、描绘、借景等各种表现手法;3.通过《雁门太守行》了解冯妇这样的伟大英雄人物,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观念;4.鼓励学生对有意义的事情保持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老师先讲述《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阅读法:学生个人或小组阅读《雁门太守行》,根据理解学生自己对诗歌进行总结和解读;3.演讲法:冯妇是这首诗的主人公,学生通过模拟冯妇演讲,表达对国家、民族和荣誉的重视和爱护之情;4.分组讨论法:学生按小组分组讨论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写的是唐朝长安元和年间,位于太行山北端的雁门关守将冯妇的事迹。

并非所有学生都与唐代中国历史有所接触,因此老师需要引入相关背景知识,为学生了解此时此景做好准备。

2.诗歌内容《雁门太守行》意境高远,词意深刻,古文典范,而且充满胆识、高傲、澎湃热情和奋发向上乐观精神,既使人钦佩,又能陶冶人的心灵和文化修养。

3.分析诗歌《雁门太守行》的格律优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抒情手法、描绘手法、借景手法等,从而勾画出一副壮丽的历史画卷。

老师通过讲解各种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理解各字句的层次结构,当然,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语境把握,词语的多义等问题是要注意的。

4.冯妇激发学生责任、爱国精神冯妇是一个值得大力宣传和学习的英雄人物。

老师通过讲述冯妇的事迹,引领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得到赞誉并不是因为个人的力量,而是成功背后的社会力量支持了他。

雁门太守行教案设计

雁门太守行教案设计

雁门太守行教案设计教案设计:雁门太守行一、教案背景雁门太守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作者为唐代文学家裴迪。

本文通过描绘雁门太守兼任上奏诏的过程,展现了他忠诚守节、公正廉洁的风采。

本教案设计将以《雁门太守行》为材料,通过提问、讨论、表演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其中的道德价值。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雁门太守行》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2. 分析《雁门太守行》中的情节、人物形象等要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1. 能够认识忠诚、正直、廉洁等价值观念;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老师介绍《雁门太守行》的作者裴迪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步骤二:文本理解(25分钟)1. 学生阅读《雁门太守行》全文,理解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2. 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a. 雁门太守兼任上奏诏的原因是什么?b. 在征求意见时,为什么雁门太守非常坚决地表示自己不会参与任何欺瞒上级的行为?c. 雁门太守如何在召开座谈会时处理矛盾?步骤三:情感体验(3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一名学生扮演雁门太守,其他学生扮演其他相关角色,进行现场表演。

2. 学生根据角色,思考自己在面对困境时应该怎样保持忠诚、正直和廉洁,进行小组讨论。

3. 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共同总结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践行道德价值观。

步骤四:延伸拓展(15分钟)1. 学生自由发挥,选择一幅图片或一段视频,展示与《雁门太守行》有关的场景或情节,并配以简短的说明。

2. 学生交流分享所选资料的关联与启发。

步骤五:反思总结(10分钟)1.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收获、困惑或建议。

四、教学资源1. 《雁门太守行》课文及相关素材;2. 小组讨论、表演评价表;3. 图片或视频素材。

五、教学评估1. 老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表演中的积极参与程度;2. 学生提交的延伸拓展作品;3. 学生对课堂的反思总结。

中学语文《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旨在让同学能够:
1.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把握《雁门太守行》的基本词汇和表达方式;
3.培育同学的文学鉴赏本领和批判思维本领。

二、教材分析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李贺的一首长诗,诗中描绘了雁门太守嵇康代守边疆的经过。

该诗形式美妙,意境深远,对于提高同学的语言本领和文学鉴赏本领都有很大的帮忙。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
1. 内容
(1)诗歌的鉴赏与理解
通过学习本诗,能够培育同学鉴赏和理解诗歌的本领,使其能够了解到古人的诗歌之美和情感。

(2)语言表达
学习本诗还能够帮忙同学把握一些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思过崖”“叩辞门”等。

2. 方法
(1)导入
首先,可以通过给出一个有关“边疆卫士”的图片或文字,激发同学对于边疆的认得和思考。

(2)讲解
在学习本诗时,可以先对于整首诗进行讲解,包括诗歌的背景、主题、情感等。

(3)分析
随着讲解的推动,可以引导同学分析诗中的用词和表达方式,进一步提高其语言表达本领。

(4)演讲
最后,在激发同学的思考之后,可以让其进行演讲,通过表达本身的看法和观点,进一步提高其批判思维本领。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该课的核心在于培育同学的文学鉴赏本领和批判思维本领,通过老师的导引和引导,让同学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赏识诗歌,提高其文学素养。

教学方法上,接受多种方式,如导入、讲解、分析、演讲等,搭配使用,可以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当依据同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同学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学问。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热爱。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

2. 诗中意象和情感的分析。

3.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战争场景的理解。

2. 诗中历史背景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魅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李贺及诗歌背景。

2. 朗读诗文: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3. 解析内容:分析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阐述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欣赏修辞:识别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析其作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6. 情境体验:创设相关情境,如角色扮演、画面展示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魅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特点和价值。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并进行相关练笔。

9.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背诵诗文的情况以及相关练笔作品的质量。

3. 知识测试: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诗文内容、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初中语文_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大意,初步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2.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边塞诗中独特的景物。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给学生学习边塞诗的方法(景、人、情)。

2.联想想象能力的训练【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学过的边塞诗,查阅李贺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3-5分钟)1.同学们,我们学过或者读过哪些边塞诗?参考预设: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多么雄浑壮阔的塞外风光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好一副萧瑟悲凉的边塞图景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原来边塞的雪景也可以这样诗意而浪漫2.老师也带来了几首,我们齐声朗读,重温这些边塞诗,边读边思考这些边塞诗有哪些特点?王维《使至塞上》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屏幕显示】配乐《出塞》3.谁来说一说?明确总结:从内容上来说:大都描写军旅生活,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描绘战争的场面;或反映戍边的艰辛。

从情感上来说:表达对绮丽壮阔的塞外风光的赞美;抒发戍边将士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

过渡:刚才我们对边塞诗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不一样的边塞诗——《雁门太守行》,让我们细细品读李贺笔下的边塞诗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独特的味道。

(板书:雁门太守行)二、初读边塞诗韵(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两遍后,检查预习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初步体会诗的情感①学生展示。

师:哪位同学先声夺人?请你读前4句,请你读后4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看他有没有读准字音,读清停顿。

②教师点评。

(点评:生1你的声音非常洪亮,音质非常好,是学播音主持的好苗子,但有一个地方需要注意“霜重骨寒”“重”(zhòng ),还有“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请你再读一遍,同学们,为这位同学的进步而鼓掌!生2,很好你读出了边塞“慷慨悲凉”情感,但是还要注意语速要放缓)③教师范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雁门太守行》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语文下册《雁门太守行》优秀教学案例
2.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乐和声音的引导下,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
3.创设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诗中的李广太守,体验英雄的豪情壮志。
4.通过讲述雁门太守李广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题为导向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以下是具体策略:
1.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如“诗中的李广具有哪些英雄品质?”“王之涣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李广的敬仰的?”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雁门太守行》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雁门太守行》是九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这首诗以雁门太守李广的英勇事迹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在教学本课时,考虑到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本案例将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同时深入剖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和英雄精神,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道德品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英雄精神。
2.利用多媒体展示雁门关的图片,简要介绍雁门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诗歌的背景有初步了解。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诗《雁门太守行》,就是描写雁门关的英勇事迹,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英雄的气概。”
(二)讲授新知
1.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雁门太守行》,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4.反思与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同时,教师和同伴的评价也能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促进个性化发展。
5.融入英雄精神,培育价值观
本案例将诗歌中的英雄精神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感悟忠诚、勇敢、担当等品质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精神洗礼。

初中语文雁门太守行教案

初中语文雁门太守行教案

初中语文《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雁门太守行》。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敢、忠诚、正直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战争场景的理解。

2. 诗中寓意和哲理的领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雁门太守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雁门太守行》,理解诗的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战争场景和寓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或背诵。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抄写《雁门太守行》并背诵。

6. 课后作业(1)抄写《雁门太守行》。

(2)背诵《雁门太守行》。

(3)思考诗中的战争场景对自己的人生启示。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将《雁门太守行》与其他边塞诗进行对比,如《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分析其异同。

2. 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边塞诗,表达对边疆壮丽风光和英勇守卫的赞美。

七、评价反馈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对诗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和背诵作业的完成质量,对其进行评价。

3. 创作练习: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关注其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的能力。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背景和意象。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雁门太守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教师举例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运用诗中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手法。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继续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诗中意象和表达手法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以及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是否有提高。

对于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应进行改进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练习。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完成的朗读、背诵和写作作业,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别注意激发学生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教学策略选 择与设计
(1)诵读教学法。 (2)启发教学法。 (3)合作探究法。
学生诵读法:
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以方便理解诗
歌大意和作者情感
学生自主讨论、合作探究法: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
的危急。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教学过程
1、修辞角度:“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
开”: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
氛和危急形势。
2、炼字角度: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
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本课题是一首古诗,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反复诵读,
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 教学目标
师的引导下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3、情感与价值目标: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
题。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在初一我们对文
学作品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 学生学习能
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 力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雁门太守行》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 25 课《古诗五首》中
的其中一首古诗。本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诗歌大 教材分析
意并能够理解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和作者立志报国的决心。
1、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此外,在授课时,应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的 课例研究综

初中语文_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雁门太守行讲课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行”的文体特点。

(2)探究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相关资料理解诗歌。

(2)运用赏析的方法描述诗歌呈现出来的战争画面,领略作者诗歌风格。

学会抓诗眼分析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认识战争的残酷和危害。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过程:一、趣味小练习,导入新课:诗仙——诗圣——诗佛——诗鬼——二、新授过程:【任务一】朗读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解题。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遂有“歌行”一体。

【任务二】导读: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激烈战斗;一个在半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思考:分别是哪些诗句表现的?小组讨论交流-课堂交流【任务三】出示背景链接,辅助理解诗意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李贺当时仅17岁。

【任务四】说一说诗句呈现的画面:示例: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交流归纳:“黑云压城城欲摧”,点明了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想要把城墙摧垮。

极力渲染了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

说一说其他诗句向我们呈现了怎样的战争画面?是怎样呈现的?【小结】1、2句:写景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3、4句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5、6句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7、8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初中语文雁门太守行教案

初中语文雁门太守行教案

初中语文《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作者李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战争场面的理解。

2. 诗句的翻译和赏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李贺: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2)简介诗的背景:《雁门太守行》写于唐宪宗元和年间,诗人任雁门太守时。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4. 诗歌翻译和赏析(1)翻译诗句,理解诗歌的意境。

(2)赏析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教育(1)让学生体会诗人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让学生学习诗人的担当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雁门太守行》。

2. 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赏析文章。

3. 推荐一首李贺的诗歌,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学生能够翻译诗句,赏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学生能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的启发。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对于诗中的古代战争场面,可以适当补充相关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句。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战争场面的理解。

2. 诗句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句、译文、作者简介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战争有什么看法?让我们一起走进《雁门太守行》,感受战争的气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句,感受诗的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战争场面的描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句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

(2)讲解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欣赏诗句,感受诗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义和价值。

7. 作业布置(1)背诵《雁门太守行》。

(2)写一篇关于战争的诗篇。

8.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雁门太守行》的情况,以及课后作业中关于战争诗篇的创作,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选择其他古诗词进行朗诵和表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贺的文学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朗读并背诵全诗。

2、反复诵读,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其艺术魅力,体味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代将士英勇杀敌的雄心壮志,学习他们报效祖国、不畏牺牲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

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

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也称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福昌人。

唐代著名诗人。

他仅做过奉礼郎之类的小官,郁郁不得志,而致力于诗歌创作。

后来因贫困和疾病折磨,在27岁的盛年死去。

诗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

4、背景资料:选自《李贺诗集》。

在李贺生活的年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李光颜身先士卒,突出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李贺《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分析,诗作是在平定藩镇叛乱战争这一背景下写的。

5、学生默读,背诵这首诗。

三、细读品味: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甲光”与“黑云”相对,显示了守城将士的雄姿英发。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烈的战地气氛。

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的伤亡,守成将士依然处于不利地位,为下面驰军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前四句写边关将士顽强守城的情景。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驰援部队悄然行军,登临易水,与敌军作战的场面。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写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豪情。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同时也反映出刚届青年的作者立志报效国家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
明确:首句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用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得手段。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1)、熔铸词采,驰骋想象。

(2)、富有浓艳色彩的词语的运用。

这首诗描绘的是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写景、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
视觉、听觉、想象交替出现。

————奋勇杀敌、立志报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