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古川町历史街区社区营造活动的启示

合集下载

从民俗文化视角看历史街区景观保护——以日本古川町历史街区景观

从民俗文化视角看历史街区景观保护——以日本古川町历史街区景观

【 关键词】历史街区 古川町 遗产保护 风景园林
当今 我国正处在一个快速 发展的时期 ,城 市建
鱼流失 ,河道在 1 2个地方设置了铁栅,每天早晚各

设呈 现出蓬勃的朝气 新 的建筑物在增加 ,一个 又 个 的现代化城市综合 体不断涌现 。与此 同时,具

次对铁栅 上的垃 圾进行清除 ,濑户 川周围的居户
( 2 )厌 恶 破 坏 “ 老规矩 ”
户J I I 。濑户川本为武士住 宅区和商人住宅交 界处的
与其景观 的属性要 指导意义 ,有利 于保持景观 的
原真性 。本文 以古川 町历史街区景观改造 为例,分析 了保
河道,后在元 和元年 ( 1 6 1 5年)“ 一国一城 令”中 , 武士被驱散 ,殿町逐渐变 成商人的居住地 ,界限被
地 方 同 意 。之 后这 个 改 建 的旅 馆 为 与 古 川 町 整 体 建
筑风貌相协调而特意 降低 了一层 。 1 9 9 6年,由古川町居 民自发讨论 的 《 飞睇古川 故乡 景观条例》颁布 ,古 川 I 町历史街区景观改造从 不成文 的 “ 老规矩 ” ,走上将补助标准办法 明文规定 在行政 手续 上的道路 ,此举有 力的约束了外来者进 行建造 活动的力度 。这些 都反映 了古川町居 民对于 老规 矩和传 统文化 的尊重 ,才使得小镇能保 留一份

轮流分担清 除的工作。如今 ,7个町 内的居 民仍然 保 持 着 濑 户 川 的清 理 工 作 。 在 古川町居民的努力下 ,
濑 户 川 清 澈 见 底 ,河 水 可 浇 花 洗 手 。
洁净 的水体环境一旦形成 ,居民则更加关注水
文 的状 况 。濑 户 川 作 为 小 镇 的 重 要景 观 轴 线 ,通 过

日本社区营造的历史沿革及启示

日本社区营造的历史沿革及启示

曰本社区营造的历史沿革及启示◎吴云方炜淼邓媛祺提要:日本的社区营造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它源于“二战”之后民众对 官方主导的自上而下都市计划的不满,以及亲自动手改变自己生活环境的夙愿。

该运动在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完善期三个阶段之后,逐渐定位为一种“市民主 导,行政支持”的行为模式。

本文分阶段详述日本社区营造的发展历程和形成原 因、运动主题及历史和现实意义,以期对我国的社区建设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社区营造历史沿革曰本作者吴云,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副教授(邮政编码311300); 方炜淼,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邮政编码310028);邓媛祺,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建筑师(邮政编码310012)。

-曰本社区营造产生的背景(一)社区和社区营造的概念“社区”一词最早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

德国社*杭州市社科常规性规划课题“中曰以社区营造为主导的历史街区保护模式比较研究”(Z17YD010)成果。

日本社区营造的历史沿革及启示91会学家F•滕尼斯于1881年首次将Gemeinschaft(—般译为共同体、团体、集体、公 社、社区等)用于社会学研究。

滕尼斯用Gemeinschaft表示一种由共同价值观念的 同质人口组成的密切、守望相助、存在一种人情味的社会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期,美国的查尔斯•罗密斯将Gemeinschaft翻译为Community。

20世纪30年代,以费孝通为首的燕京大学学生将Community译为“社区”,并将其定义为若干社会群 体(家庭、民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一个生活上 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社区营造”一词的汉字来源于我国台湾地区,台湾其实也是借鉴了日本的模 式。

日语中“社区营造”一词为“去右-K D ”。

它是指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 为保护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持续以集体行动来处理共同面对的社区的生活议 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

民俗文化对历史街区改造带来的活力_从古川町看漳州历史街区发展_林羿

民俗文化对历史街区改造带来的活力_从古川町看漳州历史街区发展_林羿

添彩[4]。
32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二、日本古川町古镇改造的启示
2015 年
日本古川町是日本极受欢迎的历史性聚落[5],它位于日本关西地区的山城小镇,中心分为三町,风景 宜人。1970 年,古川町通过“发现日本”活动掀起历史街区空间营造的风潮,居民共同参与,不断改善周边 环境,同时保持各式各样的民族习惯,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活动使古川町成为历史街区改造的一个经典范 例。
以街到和康熙年 间牌坊为 中心 50 至 100 米的范围
保护重心 漳州石牌坊 漳州文庙 林氏宗祠 王升祠 东板后礼拜堂 历史文化街区街道格局及建筑
街道两侧骑楼式建筑 牌坊
新行街历史文
化街区
新行街路段
闽南民居 中共漳州工委旧址
浦头街历史文 浦头街路段
化街区
重建明清时期浦头码头 浦头大庙 弘一法师纪念馆 霞东书院 文英楼
34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年
表 2 漳州城市历史街区“一区”、“三线”布局范围表
简称 一区
三线
街区名称
唐宋古城历史 文化街区
新新华南路 南至修文西路 西至青年路 包含中山公园、天 主堂、基督教堂
新华东路岳口路段
建设控制范围
北至佳苑花园 东至北京路 南至九龙江 西至华侨新村
第 17 卷 第 1 期 2015 年 3 月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17 No.1 Mar. 2015
文章编号:1673-1417(2015)01-0030-07
doi:10.13908/ki.issn1673-1417.2015.01.0006

古川町物语

古川町物语

古川町物语人口只有一万六千人的小镇。

四面高高的山脉环抱着与世无争的山居岁月,水质清澈的河川流过小镇的西侧,使山城更显得宁静与一尘不染。

最令人称赞的是社区的营造,古川町的全体居民把自己居住的地方营造成舒适亲切的生活环境。

古川町位于日本关西地区祈福县,在山脉所围绕的盆地中,属于防御型都市,离名古屋两个多小时车程,古镇与高山。

神社伴随着高经济成长、环境污染、人心颓废,有严重环境污染,河流受害。

濑户川是宽1.5公尺的水道,穿过市区的中央,紧邻着住家,流入荒城川,是古川町物的起源。

三十多年前,濑户川放生鲤鱼是为了提醒民众保护水质,放生了三千条,属于全镇人民共有,人人有责。

全民参与清理河床的活动,原来污浊的臭水沟,现在变成了美不胜收的亲水空间,这是一个新环境意愿的开始。

社区营造最关键的体认:让居民认识到自己对环境改造的力量。

人们开始保护环境、细心的经营生活空间,并引以为荣。

人自发保持水质清澈,下雪的冬天会把鲤鱼全部送到一个温室里的水池中过冬。

居民最大的工作是捡水里的垃圾,从自家门口开始,自发地持续下去,每天晨昏两次捡垃圾,政府会提供工具来支援。

开始不希望脏水流到河里,后来慢慢变干净了。

产业基础:林场古川町四周的林场,盛产高级的林木,杉木、松木等一应俱全,产量丰富,管理良好的林场,适度的间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木材,是古川町重要的产业基础。

工厂与木屋有许多木材工厂,提供木匠使用的各种木材,木匠人数多,技术高,全国闻名。

飞騨匠师,完全用榫头组装、不用铁钉。

木造房屋多,有一种层次丰富的统一感,形成古川町独特的魅力。

窗户、格栅、斗拱可以看出工匠的手艺,每个工匠制作的云饰都有不同的设计。

云饰斗拱,就是匠师的签名。

因为相互比较,所以古川町的房子越盖越好。

居民与木匠之间的老规矩:建築物的高度不得超过古川町三座寺庙,建筑物的材料、颜色不标新立异,与相邻的房子协调一致。

飞禅工匠文化馆——赞扬古川工匠的技术,展览工具。

设计考虑如何展现工匠技术,建筑本身是工匠的范本,还有考虑到让来馆的儿童也有地方游戏,展示内容全由工匠自己来,由古川工匠工会承包工程。

传统文化与社区精神的发扬——以古川町的社区营造为例

传统文化与社区精神的发扬——以古川町的社区营造为例

传统文化与社区精神的发扬——古川町社区营造摘要:如今,全球化和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城市。

拔地而起的楼群、笔直宽阔的马路、拥塞的车流、人工修剪的树木、闪烁的霓虹――当我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这些物质文明的时候,我们的城市却因传统与独特人文气息的消退而变得千篇一律,而缺乏某种文化支撑的社区同样会变得缺乏活力,缺少一个社区应有的氛围。

因此,城市的改造和建设理应体现居民对家园的集体记忆以及对故乡的美好想象,社区营造就是朝此方向努力的结果。

它使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城市风貌得以保存和开发,让传统街区重新焕发魅力,也使社会从片面追求经济、追求高效的时代过渡到重视历史传统和人文景观的时代。

以古川町为例:四十年前,古川町经济水平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活质量低下、人心颓废。

为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营造舒适生活环境,古川町的社区营造协会以及一般社民开始了对古川町的社区营造。

关于其社区营造的措施有以下几点:1、为了让地方能够团结起来,以每家每户的门前水体的清洁义务为单位推广开来,让全社区的居民都参与进来。

2、利用木匠文化会馆的建设,让地方上的匠师参与共同施工,文化会馆保留的木匠传统,广场并成为新的民众休闲地点。

3、为了维护传统的建筑风格,订定了明确的规范与奖励方式,这是对传统价值感——“老规矩”的肯定。

4、地方文化与愿景成为校园教学活动的题材,扩大了参与的范围。

5、空屋以传统工法改建,创新经营方式,成为新的观光据点。

6、地下道的设计兼顾安全与景观,这是创意的处理方式。

7、让新一代的年轻人融入进当地的祭典之中,形成社区文化的良性循环,精神得以延续。

关键词:古川町、社区营造、历史记忆社区背景古川町位于日本关西崎埠县,是1589 年成立的城下町,四周环山,中间有河流,是个防卫型都市。

从1615 年开始,武士全部迁往高山市,所以古川町只剩下一般平民居住,并未留下太多珍贵而特殊的古建筑,算不上历史文化名城,社区规模也不大,人口一直维持在16000 人左右。

飞驒匠师唤醒沉睡古镇:日本古川町案例丨社区营造微研究05

飞驒匠师唤醒沉睡古镇:日本古川町案例丨社区营造微研究05

飞驒匠师唤醒沉睡古镇:日本古川町案例丨社区营造微研究05每一个探访过日本小城镇的人,都会被陌生却亲切的故乡情愫击中:河流、小街、晒太阳的狗、院墙里伸出的枝蔓,虚掩的门里传出童音。

即使那些木建筑的做法让你那么惊叹又五味陈杂,即使那些最平凡的场景比你的记忆中还要精致又若即若离,这精心经营的“故乡”没有中断的生命线,却沉淀下生老病死的宿命和生生不息的轮回,这是生活的土壤,无论文化与种族。

可属于故乡的温柔,慢慢在我们生活中难觅踪迹,即便圈地“保护”也实则旅游开发。

西村幸夫在《再造魅力故乡》中文版序中说:在进行急剧社会变革的今日中国,理解这些如同绘画一般缓慢的社区营造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今天的拓展阅读为大家准备了纪录片《城市的远见》之古川町物语,可详情见微信的第二篇文章的确,日本的社区营造运动从20世纪60年代始,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渐渐展现出令人欣慰的成果,岐阜古川町、北海道小樽、新潟津川市等等都是耳熟能详的案例。

除了政府的制度和立法支持、当地企业的贡献,真正推动社区营造、推动日本社会变革的力量是市民团体和普通居民。

社区营造是居民们落实在行动上的对家园的记忆和憧憬,故乡重新焕发魅力靠的是那些以自己所居住地为荣、对居住地有深厚感情的居民们的努力。

今天社区营造微研究案例就是日本岐阜县飞驒市古川町,来看看“木匠的故乡”古川町如何从放养锦鲤开始它二十多年的重生之路。

古川町社区营造时间轴关键词传统工艺社会动员故乡再造日本社区营造运动20世纪50-70年代,日本城市大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传统的村落社会迅速崩溃,表现出和当今中国同样的问题:农村地区的生活与社会基础弱化,出现萧条衰落的景况;青年层大规模离村,乡村社会人口老龄化;乡村地区以农业为主的生产功能越来越难以维持。

与此同时,自然资源恶化、文化遗产破坏、资源浪费等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于是,让故乡永远留下山青水绿的自然环境、古色古香的传统市镇,成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和当地居民的迫切愿望。

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古川町社区营造的启示

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古川町社区营造的启示

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古川町社区营造的启示摘要:古川町是一座自然风光明媚、人居环境优美以及传统特色保留完好的小镇,更是以其不懈的社区营造活动闻名日本,这与现今无数地区城市面貌趋同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古川町成功的社区营造活动给解决城市特色风貌缺失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对古川町社区营造活动的仔细探究,从生态建设、尊重城市的“老规矩”、改善人居环境、营造休闲空间、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重视传统节日与习俗等多个方面对古川町社区营造手法进行有效分析,分别得出相对应的具有参考性的策略。

关键词:城市特色风貌;古川町;社区营造引言城市是经由多年发展而形成的人类聚落,而经历多年的酝酿与积淀之后,城市与城市之间不可能没有文化、传统、景观等多方面的差异。

而由于现代化建设加速进行的压力,在城市建设不断失调、管理不断错位的今天,在城市形象趋向低俗、环境难有改善的今天,在城市抛弃历史文化、丢失传统精神的今天,城市发展早已不再积极思考如何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城市之间的个性差异几乎消失殆尽。

而只有重新引起对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重视,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有可能遏止并逆转这一现象。

1 相关概念界定1.1 城市风貌对某个城市而言具有深层文化意义的城市形态特征,这种特征可以由城市中各种景观综合反映出来,也可以在某些局部景观上突出的反映出来。

1.2 城市特色人们通过城市景观在多方位的感性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具有该城市个性化典型意义的审美特征。

某个城市所独具的个性化和典型意义的城市风貌也称城市特色风貌。

1.3 城市景观人们通过视觉所看到的城市各构成要素的外部形态特征,是由街道、广场、建筑群、小区、桥梁等物体共同构成的视觉图像,是城市中局部和片段的外观,包括自然、人文、社会景观。

1.4 城市特色风貌塑造1.4.1 城市特色风貌塑造与文化的关系城市特色与城市风貌两者都是以城市景观所具有的感性形态特征作为基础,但城市风貌侧重的是作为文化载体的城市的文化特征,而城市特色所侧重的是作为审美对象的城市的审美特征;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城市,会有基本相同或类似的城市风貌,因为他们呢有相同或类似的文化基础,但这些城市也可以具有各自的城市特色。

日本社区营造经验及对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启示r——以日本古川町为例

日本社区营造经验及对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启示r——以日本古川町为例

日本社区营造经验及对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启示r——以日本古川町为例薛戴嵘;翟国方;何仲禹;顾福妹【期刊名称】《城市建筑》【年(卷),期】2018(000)011【摘要】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建设、文化传承、市民记忆、名片宣传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在高速发展阶段下,历史街区保护存在着重要的问题.日本作为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也是亚洲最早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国家,在历史文化保护意识方面启蒙较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通过介绍日本社区营造的案例——岐阜县古川町,详细的介绍日本古川町使用"社区营造"的保护方法对传统地区进行保护,并从"文化营造""提高市民地位""丰富保护模式""发挥NGO的作用"等几个方面,对当前我国街区保护提出一些建议和启示,以期为中国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作为全面的指导.【总页数】4页(P34-37)【作者】薛戴嵘;翟国方;何仲禹;顾福妹【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从民俗文化视角看历史街区景观保护——以日本古川町历史街区景观改造为例[J], 尹航2.日本韧性社区营造经验及启示——以神户六甲道车站北地区灾后重建为例 [J], 梁宏飞3.日本生活垃圾处理实践经验对我国农村垃圾处理的启示——以日本大崎町及志布志市为例 [J], 鞠阿莲4.历史街区休闲空间营造——以日本古川町为例 [J], 阮如舫;陈懿君;王东5.日本宜居城市设计与借鉴思考--以古川町为例 [J], 黄明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社区营造的历史沿革及启示

日本社区营造的历史沿革及启示

日本社区营造的历史沿革及启示
曰本社区营造的
历史沿革及启示
◎吴云方炜淼邓媛祺
提要:日本的社区营造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它源于“二战”之后民众对官方主导的自上而下都市计划的不满,以及亲自动手改变自己生活环境的夙愿。


运动在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完善期三个阶段之后,逐渐定位为一种“市民主导,行政支持”的行为模式。

本文分阶段详述日本社区营造的发展历程和形成原因、运动主题及历史和现实意义,以期对我国的社区建设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社区营造历史沿革曰本
作者吴云,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副教授(邮政编码311300); 方炜淼,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邮政编码310028);邓媛祺,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建筑师(邮政编码310012)。

-曰本社区营造产生的背景
(一)社区和社区营造的概念
“社区”一词最早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

德国社*杭州市社科常规性规划课题“中曰以社区营造为主导的历史街区保护模式比较研究”(Z17YD010)成果。

古川町的传统建筑如何推动社区营造

古川町的传统建筑如何推动社区营造

龙源期刊网
古川町的传统建筑如何推动社区营造
作者:吴颖雯
来源:《海峡旅游》2016年第06期
古川祭时巡游的“屋台”。

飞驒工匠超凡的技艺,创造了屋台独特的三段式结构,加上京都的金具、织物及涂师的技术,打造成的屋台鲜艳华丽,成为古川祭的一大亮点。

古川町多年的社区营造,从针对居民生活环境的提高,发展到加强古川町与外部联结,开发新型产业。

而有『木匠的故乡』之称的古川町,其大量传统的飞驒工艺所打造的木造建筑,是古川町社区营造的起点与重要的着力点。

传统建筑的开发与维护,推动社区营造的同时,也在不同的发展背景下给古川町带来了不同的发展契机。

浅析日本古川町历史街区社区营造活动的启示

浅析日本古川町历史街区社区营造活动的启示

图 1 古川町中心地图[1]浅析日本古川町历史街区社区营造活动的启示一、日本古川町历史街区社区营造背景(一) 古川町简介古川町于1589年建成,是位于日本关西崎埠县的山城小镇,南边为城,北边为寺院,东边为武士住宅区,西边为商人住宅区。

翠绿山脉四面环绕,整齐木造街屋排列,溪水清澈。

古川町中心分为三町,风景秀丽,景点众多(图1)。

原属于防卫型城市,现为林业和小型物资集散地,人口保持在15000—16000之间。

从日本名古屋搭乘高山本线的火车往北,过了以保存传统建筑街廓闻名的高山市之后就可以抵达古川町。

一出古川町火车站,看到的是井然有序的战前广场,迎面而来的是干净的街道、整齐的店屋,令人神清气爽。

在1993年,古川町由于其广泛多样的社区营造活动,荣获“创造明天的日本”协会颁发的该年度“故乡营造大奖”,也因此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个旅游胜地。

(二) 古川町社区营造背景古川町的社区营造要从濑户川,这条流经其市中心的小水道说起。

该水道宽度只有2到3米,在1960年代,是一条淤泥满沟、脏乱不堪的臭水沟。

当地一家报纸为配合支持古川町明治百年纪念活动,发起“使社会更光明、使街道更美丽运动”一处在流经町内的濑户川饲养鲤鱼的计划,希望作为美化市街的一部分。

于是,这样一条本是城市中一条排放居民生活用水的臭水沟摇身一变,带着古川町走向持续了四十多年的社区营造。

在全体居民的持续不断努力下,古川町不仅成功地保留其历史街区的传统特色,并且成功地通过社区营造使得街区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二、日本古川町社区营造手法(一) 濑户川——臭水沟变小清流濑户川本来是计划作为从各家各户背面供水的渠道,后再1960年代由于脏乱开启了清图 2 居民共同清理濑户川图 3 濑户川现状图 4 各种形式的云饰理运动。

主要的计划就是在濑户川内饲养鲤鱼。

主要是有以下几个目的:1.希望能帮助提升青少年的情操教育;2.作为美化市街的一部分,使大家不再往濑户川丢垃圾和脏东西,使它成为美丽的河流;3.希望访问“美丽的古川”的人愈来愈多,使这里可以成为慰藉来访者及本地居民热爱自然的心情之场所。

历史街区休闲空间营造——以日本古川町为例

历史街区休闲空间营造——以日本古川町为例

1 74 《 城市观察》2 1年第4 02 期
U b tIs h , o 4 2 1 r a7n i tN 0 g 2
CI M EM0RY TY
前所 未有 的机 遇 和挑 战 ,通 过学 习发 达 国 改善公共环境质量 , 提升人们对街 区的归
家营造手法 ,以期为我国历史街区休闲空 属感 与认 同感 ,同时 通过 标 志性 的节点 空 间 的营造 ,更提 高 了街 区知 名度 ,间接 产 间提供 经验借 鉴 。 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复兴城市活力 。
CIY EMORY T M
历史街 区休 闲空间营造
— —
以日本古川 町 为例 I
阮如舫 陈懿 君 王 东


要 :历 史街 区是反 映传 统历 史文 化发展 脉 络 的栽 体 ,伴 随休 闲经济 时代 的 来 挡 的发展 趋势 。然而 ,当前我 国在现代 休 闲
【 中图分类 号】T 9 4 U 8 改革 开放 以来 ,人 民生 活水平 显著 提 闲旅游 的首 选之 地 。然 而大 多数历 史街 区
高 。20 年 国务 院办公 厅 颁布 《国务 院关 由于缺 乏统 一规 划 ,大 多数 存在休 闲空问 07
于修 改 ( 国年 节及 纪 念 日放 假 办法 )的 不 足 ,难 以满足 居 民与游 客 的行为 需求 , 全
历 史 街 区 内部 拥 有 大 量 历 史 文 化 遗 日本 古川 町是 日本极 受欢 迎 的历史性 迹 ,是 体 现传 统居 住风 貌 的重 要空 间 ,是 聚落 “ ,因其 休 闲 空 间营 造 的 成 功 ,成 为 反 映城 市 特 色 的载 体 ,因其 地 理 位 置 优 著 名 的观光 地 区。面 对 即将来 临 的休 闲经 越 ,成为本 地 居 民休 闲娱 乐 和外地 游 客休 济 热潮 ,历 史街 区休 闲空 间营 造也 迎来 了

日本乡村规划经典案例赏析

日本乡村规划经典案例赏析

日本乡村规划经典案例赏析古川町,一个位于日本关西歧阜县的山城小镇,全城人口只有一万六千人。

四面翠绿的山脉及清澈的溪水,环抱着与世无争的山居岁月。

这风光明媚的小镇,最令人称道的倒不是四周的自然景观,而是历经四十年持续不断的社区营造。

古川町的全体居民例行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其成功多样的社区总体营造活动及成果,获得了日本的故乡营造大奖,也是古川町是日本社区营造成功的典范之一。

但日本的乡村并不是一直如此那么以前什么样?和我们现在一样古川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除了天然景观外,还有一条流经市区中央的濑户川。

一九六零年代的濑户川受到极严重的污染,不仅外观上有碍观瞻,更散发出扑鼻的恶臭,深深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

经由町长的执着,发动了“使社会更光明,使街道更美丽”的运动,企图用绿化美化的方式来改造周遭环境,借着建立认同→形成责任感→达成共识→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企图透过全盘性规划来达成小区总体营造的目标。

古川町市区中央的濑户川是江户时代所挖掘出的人工渠,宽约1.5公尺,在1960年代,由于工业污染的造成古川町的淤泥满沟,脏乱不堪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当地居民全体总动员,一起拿起水桶清理。

这项“使社会更光明,使街道更美丽的运动”获得热烈回响,古川町的小区改造运动因而萌芽,且共同把三千多只鲤鱼养的肥肥的,鲤鱼逆水而上的优雅姿态令人驻足,更不可思议的是居民还可用水沟里的水来洗手,清理庭院,沿岸铺着石板步道,是条宁静的散步街道。

在日本,锦鲤被称为“国鱼”,意寓吉祥欢乐,还象征着和平、友谊,常常出席各国的世界博览会。

因为锦鲤的出现,当地居民们开始重视起濑户川的环境来,每户居民从自家门前做起,晨昏两次固定清理河中的垃圾。

到了冬天,大家还要一起把锦鲤打捞起来送到较深的水塘里过冬,籍此,居民会再次合力彻底清理水塘,待春天再把锦鲤放回。

这样,养锦鲤成了当地居民共同的事务。

40年来,古川这个地方,在每一次改建时,匠师都想营造出不会输给邻居的建筑,光是古川町内,在1986年时就有123位飞驒匠师,在人口16,500人的聚落中,每130人中就有一位匠师,这个数字直到今天都没有发生变化。

浅谈社区营造

浅谈社区营造

浅谈社区营造何谓社区?社区是指由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而目前我们常常听到的社区发展(community development)是联合国从1951年开始在全球范围推广的一项地区发展运动,旨在通过地方社区自身的力量促进社区协调与整合,从而为地方找到一条有效发展的道路。

从概念起源来看,社区的本意是自发形成的、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利益共同体。

从自发形成的角度,社区概念暗含了政府权力在社区中的淡出,同时也超越了行政区划的范畴。

而当前中国的社区概念与其本意已有了相当大的区别:社区原本指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彼此相互认同而自发形成的一种利益共同体,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行为,社区成员对社区发展形成责任共担和成果共享;而中国目前推行的社区概念是改革开放后为适应社区变革的需要发展而来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作为一种与传统计划经济相分离的空间和组织载体,为国家、社会和个人提供一个共同运作的平台。

因此本文,我们着重探讨的是从规划者角度出发的社区建设,或称为社区营造。

社区的营造有何意义?就我们考虑的对象——城市来说,城市的主体是人群,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需要有物质性的“容器”,城市及住区就是一种“容器”。

但是人具有社会性,不同人群的社会特征及交往方式等特定需求赋予了物质“容器”以社会空间属性及社会发展的诉求——“社区”的意义即在于此。

一个成功的社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我们以日本的古川町的社区营造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

古川町位于日本关西地区崎阜县飞陀山脉所环绕的盆地中,距离名古屋大约两个多小时的火车车程。

古川是1589年成立的城下町,周边有山,中间有河流,属于防卫型城市(类似贵州镇远)。

现为林业和小型物资集散地,人口保持在15000—16000之间。

一条叫濑户川的水道穿城而过,宽度只有2到3米,像这样的水道在其他的城市也许是一条排放居民生活用水的臭水沟。

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古川町的居民就自发的清理濑户川,并且通过放养鲤鱼提醒居民维护水质,目前水沟里的溪水可以用来浇花、清洁等。

日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运动的发展及启示

日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运动的发展及启示

的“宜居度”。所谓“宜居度”就是生活环境的舒适性。在西欧社会,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所拥有的价值很早就得到重视,“宜居度”的思想也得以确立。
1978年日本国土厅开始在16个城市实施传统文化都市保护计划和传统产业都市建设计划。受此计划的影响,从80年代开始各省厅开始实施突出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政策。日本国家及地方政府开始制定以历史街区保护和景观形成为目标的政策法规。这一时期,历史街区保护不仅仅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问题、同时也是都市的社会问题,这种认识开始获得普遍认同。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认识的普及与城市居民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意识密不可分。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成熟阶段。到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更加积极地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运动。日本建设省1990年将10月4日定为“都市景观日”,积极推动城市景观保护,特别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运动的开展。1991年开始设立“都市景观大奖”,旨在倡导市民的都市美化意识。从1993年开始建设省又实施了“街区环境修复计划”。除此之外,建设省还启动了“历史街区及修复综合援助计划”,制定了地区保护及再开发计划等都市保护的综合方案。
另外,在当时产生了很多保护历史街区的全国性居民团体组织,如1962年关东地区成立的
“文化保护政策协会”、关西地区成立的“关西文化遗产保护协会”,1970年成立的日本全国历史风土保护联盟,以及1974年成立的“全国街区保护联盟”等。日本学者西村幸夫则指出,“如果说1970年设立的全国历史风土保护联盟是连结关心历史环境的个人的网络的话,那么1974年成立的街区保护联盟就是推动保护运动发展的团体间网络。”
政府的保护措施也促进了地方保护街区运动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历史街区保护问题得到日本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以大都市为中心相继制定了都市景观条例,都道府县制定的保护条例也大幅增加。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表彰对优秀景观形成做出贡献的建筑和历史街区专门设立了“景观奖”,同时也将这些建筑、历史街区等作为当地美景的标志进行宣传,并采取特别措施来加以保护。这些历史街区和景观保护政策在各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日本逐步形成成熟的、完善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机制。

社区营造构想

社区营造构想

3、举办社区活动:社区开门、生态农夫
集市
4、配置农村社区营造样本,提供值得学
1、归属感、主人翁意识的 培养:调动农民主动参与的
积极性。 2、工作技能的进一步培训: 提升工作能力,适应时代变
化。 3、举办社区活动:促进居 民沟通,增强居民凝聚力。
习和效仿的模范
文 “青蛙共和国”
“木匠的故乡”、“传统节庆” “蒲乡" :自然景观+乡愁主题
社区营造案例总结
台湾桃米村
日本古川町
成都浦江县
共性
1、从带有自然教育属性的乡村旅游出发、

1、“大家一起来清溪”:挑战既有观 念,启发村民自我意识的觉醒 2、新故乡文教基金会面向村民开设系 列生态课程:村民了解到当地的生态资 产和经济价值,自觉加入到重塑家乡的 队伍里。 3、由村民相互扶持建盖16家各具特色 的民宿:使村民将私产视为一定程度上 的“公共产”
满足社区居明亲近自然的天然需求。辅
导和支持蒲江的广大农村社区参与”城
乡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行动”
1、召唤年轻人回乡的太鼓声声:2、组建“蒲江社造学院”:进行技术研
传统庆典
究以及对社区人员进项专项培训、组织
2、集中展示当地工匠文化,开 社造操盘手沙龙、到宽窄巷子进行实地
启日本建筑师和匠人的学习之旅。学习等
社区营造
目录
1 前言 2 案例分享 3 大邑项目社区营造构想
乡村旺盛的生命力 地域性要素逐渐流失 激发原住民认同感
文化流失 创造游客记忆点 深挖社利主体结构失衡 满意度
生活方式怎样打造 空巢老人
社区治理能力不足
留守儿童 特色丧失 乡村文化缺失
乡风文明 社区治理碎片化 社区活动参与形式化

古川町社区观后感

古川町社区观后感

古川町社区观后感古川町这个社区啊,就像一个藏在时光里的宝藏,被我偶然发现后,就像打开了一本充满惊喜的生活故事集。

一走进古川町,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幅宁静的日本传统画卷。

那些古旧却精致的建筑就像一个个稳重的老者,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窄窄的街道干净得不像话,石子路排列得整整齐齐,仿佛每一颗石子都在坚守自己的岗位,守护着这个社区的和谐。

古川町的水那可是一绝。

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在街道旁,溪水声就像大自然弹奏的小曲儿,给整个社区增添了灵动的气息。

水里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偶尔还会有调皮的小鱼跃出水面,像是在跟路过的行人打招呼呢。

而且那些横跨在水上的小桥,样式古朴又独特,站在桥上看风景,就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到了古代的日本,说不定下一秒就会有个穿着和服的姑娘提着小篮子从身边走过。

社区里的人们也特别有趣。

他们的生活节奏慢悠悠的,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从容不迫的神情。

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眯着眼睛,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偶尔还会跟邻居聊上几句家常。

孩子们呢,在街道上嬉笑玩耍,他们的笑声就像银铃一样,回荡在整个社区里。

这里的居民好像都很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时候能看到一些手工艺人在街边做着传统的手工艺品,像精致的木雕或者色彩鲜艳的纸艺品。

他们做这些的时候特别专注,就像在雕琢自己的生活一样。

还有那些点缀在社区里的小店铺。

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从传统的和果子店到古色古香的陶器店。

和果子店里飘出的香甜味道能把人的魂儿都勾走,那些造型可爱、色彩诱人的和果子就像一个个艺术品,让人都舍不得下口。

陶器店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陶器,每一件都透着手工制作的温度,摸着那些粗糙又细腻的纹路,感觉就像是在触摸古川町的灵魂。

在古川町社区里转一圈,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治愈之旅。

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和浮躁,有的只是宁静、和谐和浓浓的生活气息。

这里就像是一个小小的世外桃源,让人去了就不想离开,离开后还心心念念。

它让我明白,原来生活可以过得这么简单又美好,只要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一切,像古川町的居民一样,珍惜传统,享受当下,那每一天都可以过得像诗一样。

日本街区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日本街区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日本街区治理的经验与启示街区是与封闭社区相对的城市空间区划形式。

日本自东京银座街区建设项目实施以来, 相继从欧洲和美国引进土地区划整理和新镇建设城市规划技术,接受了欧美街区制的城市规划原理。

日本城市住宅的三种类型:住宅团地、公团住宅和独栋住宅饶有兴味的是,日本城市中也存在着被称为“团地”的居住小区。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高速增长时期存在过类似于中国单位制的组织。

高速增长的大企业从农村地区大量招聘员工,被称为“集团就职”,职工居住在企业修建的集体宿舍区即“团地”。

“团地”与中国的居住小区有相似之处,开发建设与周边环境相对独立。

有这样一段关于一家企业生活保障制度的描写:“公司的各个部门散落在小溪沿岸,23个职工住宅区连成一片,里面拥有各种各样的福利设施,既有完全寄生于当地的商店街,也有为数不多的外包工厂,它们处于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封闭状态。

公司内部在某种意义上则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这里不仅有粮店、理发馆、剧场、洗澡堂、俱乐部和供水站,甚至还有垃圾处理场和火葬厂等生活所需的一切设施。

”一般人会以为上面描写的是中国城市中的“单位”,但仔细看就会发现,它为职工提供的福利待遇与中国的单位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日本的大企业和政府机关都建有宿舍,目前所占比例约为全国住房总数的5%。

虽然比例不大,但却体现了日本住房不同于欧美国家的特色。

除企业和政府机构建设的“住宅团地”之外,日本还有大量的第三部门建设的“公团住宅”,“公团住宅”就是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共管式公寓楼群。

2008年,日本公团住宅占住房总量的27.5%。

公团在提供住房的同时,发挥着以团地形式引导城市向周边地区扩展的作用,最为著名的是东京八王子的多摩团地、大阪府的中央住宅团地。

这些住宅公团住房属于共管式公寓的性质,但采用的是街区制,没有封闭的院墙,物业服务也是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治安和环境卫生则由地方市政市容部门承担。

独栋住宅是日本家庭的最高居住境界。

古川町社区观后感

古川町社区观后感

古川町社区观后感古川町啊,就像一个从童话书里走出来的地方,我一“踏入”这个社区,就像走进了一个超级温馨、充满魔法的小世界。

刚到古川町,那街道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哦不,是个惊喜。

街道干净得不像话,我都怀疑是不是有一群隐身的小洁癖精灵在随时打扫。

而且,街道两边的房子就像是一群老友,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模样,但站在一起却无比和谐。

它们的建筑风格就像是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每一块木板、每一片砖瓦都散发着岁月的味道。

那些小小的庭院更是像藏着无数秘密的宝盒,花草树木在里面肆意生长,就像在比谁更能给这个社区增添生机似的。

古川町的居民呢,那一个个就像是社区的守护精灵。

我看到老人们坐在街边晒太阳聊天,脸上的笑容就像阳光一样灿烂,那笑容里满满的都是对这个社区的热爱。

小孩子们呢,在街道上跑来跑去,笑声就像一串串清脆的铃铛声,回荡在整个社区。

感觉这里的人就像是一家人,互相都认识,见面就热情地打招呼。

这种邻里之间的亲密关系,在现在很多地方都很难见到了,就像稀有的宝藏一样珍贵。

还有啊,这个社区的传统习俗和现代生活融合得特别巧妙。

古老的祭典活动大家都积极参与,男女老少都穿上传统的服饰,那场面就像穿越回了古代。

但是呢,你又能看到现代化的设施在社区里也不突兀,就像是传统和现代在这个社区里握了握手,然后说:“咱们一起好好过日子吧。

”古川町社区就像一本活的教科书,它告诉我一个社区不只是一堆房子和一群人的集合,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大家共同守护的温暖港湾。

在这里,历史和现代、自然和人文都交织在一起,织出了一幅超级美丽的画卷。

我从这个社区走出来的时候,满脑子都是那里的美好,心里还在偷偷想着,要是自己能住在这样的社区就好了。

净水——以日本古川町改造为例

净水——以日本古川町改造为例

净水——以日本古川町改造为例摘要: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0.5%,近70%的淡水固全球水资源分布图全球水资源分布图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

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约0.007%的水可为人类直接利用,而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关键词:水治理、历史街区改造、古川町、濑户川一、背景介绍水是生命之源,人是万物之灵,然而人的诞生成长无不可缺水,水在人体内占比重多达60~70%,可见水的重要性。

而孕育出人类的地球母亲其表面积有七成都是水,可这并不代表对于人类来说的水资源很丰富,相反如今随着环境的破坏、人口的增加,水资源正在向稀少方面发展。

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约3亿人极度缺水。

更可怕的是,预计到2025年,世界上将会有30亿人面临缺水,40个国家和地区淡水严重不足。

而人类的活动又必然会污染稀少的水资源。

在古代,水污染是因为人类的日常用水的污水处理不当,最出名的就是西安城市地下水污染,起因是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污染物不断富积的结果,《隋书·痪季才传》中记载隋开皇二年(582年)“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堪宜人”。

因此,隋另建新都,说明在汉代时长安城地下水就出现了污染,发展到隋初,污染已比较严重。

之所以地下水会被污染,是因为当时人们习惯直接打深井将生活污水导入,从而导致这一结果。

而近现代,不用过多累述,工业化的发展以及人口的爆发性增长致使水污染更加恶化。

由此可见对于水的净化和再利用是以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历史街区改造中,这一方面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人因水而生,由水而活,遇水则安,无水则迁,可以说人类历史的发展都是伴随着江河而兴盛,四大文明古国的人类更是都有各自引以为豪的母亲江河,所以绝大多数的历史建筑街区都相伴着河水或者沟渠。

在历史街区改造时,人们往往着眼于建筑的翻修、街道的革新,而忽略了对伴水的治理和净化,这无疑是可悲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1 古川町中心地图[1]
浅析日本古川町历史街区社区营造活动的启示
一、日本古川町历史街区社区营造背景
(一) 古川町简介
古川町于1589年建成,是位于日本关西崎
埠县的山城小镇,南边为城,北边为寺院,东边
为武士住宅区,西边为商人住宅区。

翠绿山脉四
面环绕,整齐木造街屋排列,溪水清澈。

古川町
中心分为三町,风景秀丽,景点众多(图1)。

原属于防卫型城市,现为林业和小型物资集散地,
人口保持在15000—16000之间。

从日本名古屋搭乘高山本线的火车往北,过
了以保存传统建筑街廓闻名的高山市之后就可
以抵达古川町。

一出古川町火车站,看到的是
井然有序的战前广场,迎面而来的是干净的街
道、整齐的店屋,令人神清气爽。

在1993年,古川町由于其广泛多样的社区营造活动,荣获“创造明天的日本”协会颁发的该年度“故乡营造大奖”,也因此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个旅游胜地。

(二) 古川町社区营造背景
古川町的社区营造要从濑户川,这条流经其市中心的小水道说起。

该水道宽度只有2到3米,在1960年代,是一条淤泥满沟、脏乱不堪的臭水沟。

当地一家报纸为配合支持古川町明治百年纪念活动,发起“使社会更光明、使街道更美丽运动”一处在流经町内的濑户川饲养鲤鱼的计划,希望作为美化市街的一部分。

于是,这样一条本是城市中一条排放居民生活用水的臭水沟摇身一变,带着古川町走向持续了四十多年的社区营造。

在全体居民的持续不断努力下,古川町不仅成功地保留其历史街区的传统特色,并且成功地通过社区营造使得街区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二、日本古川町社区营造手法
(一) 濑户川——臭水沟变小清流
濑户川本来是计划作为从各家各户背面供水的渠道,后再1960年代由于脏乱开启了清
图 2 居民共同清理濑户川
图 3 濑户川现状
图 4 各种形式的云饰
理运动。

主要的计划就是在濑户川
内饲养鲤鱼。

主要是有以下几个目
的:1.希望能帮助提升青少年的情
操教育;2.作为美化市街的一部分,
使大家不再往濑户川丢垃圾和脏
东西,使它成为美丽的河流;3.希
望访问“美丽的古川”的人愈来愈
多,使这里可以成为慰藉来访者及
本地居民热爱自然的心情之场所。

怀着这些心愿,
古川居民在十二个地方设置铁栅,早晚都自主地清
除自家门口的垃圾以防止鲤鱼的流失。

在每年冬天
下雪前居民还会共同将鲤鱼捞起送至较深、较温暖
的水塘过冬,等春天雪化再将鲤鱼放回川里。

就是
这样一种在全镇居民共同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濑
户川一改原先的脏乱形象,水质十分清澈,甚至可
以用来浇花、清扫。

同时,古川居民利用濑户川作为城市的轴心,
打造了良好的亲水休闲空间,结合传统材质的休憩
设施,使其更具人性化,而且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意义。

它默默地倾诉着悠久的历史,指明了后人前进的方向。

(二) 社区营造的推进——建筑空间
濑户川的成功改造,
使居民开始进一步着手推
展社区营造工作。

古川町
是木材生产地,更是木匠
之乡,1896年时古川町就
有123位飞驒位匠师。


川的街道仍保存良好的古
朴建筑,当地建筑物都以
木头接榫筑成,每一位匠
师都可以在装饰纹样发挥
个人创意特色,不同匠师
打造房屋的云式雕饰各不相同,形成了特点鲜明又具有整体性的建筑和文化特色。

这就是其社区营造的另一大成功点。

古川町原有一个不成文的“老规矩”,新建的建筑物须为木造设计,且不能高过三层楼。

但由于古川町旅游业经济的发展,开始受到了外来业主的冲击。

1992年,古川火车车站前的“常茂惠旅馆”要改建为五层楼的饭店,这破坏“老规矩”的举动迅速引来了居民的热议,但最终仍达成了降低一层楼并采用外露木构造的外观设计,成功表达了古川特色。

而1994年,另一更高的且采用很多曲线设计的旅馆的出现唤醒了当地居民的危机意识,于是开始将“老规矩”明文化,于是制定了以旧古川町全区为对象的《古川町都市景观基本方针》,对新建物予以规范,并通过奖赏补助制度来鼓励居民建造具有传统特色的木造房屋。

这些种种都反映了古川町对老规矩和传统文化的尊重,为其社会景观营造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三)三寺参拜的风俗习惯
在大雪掩埋的深夜里,本地的信徒们沿路点满许多蜡烛,依序参拜这三间佛寺这样的情景,已写成知名的古川冬日风物诗。

三寺中的本光寺石墙上刻有制丝厂或女工们的名字。

这是为了祈祷女儿们能够平安越过野麦岭归来,或答谢平安顺利而留下的,由此可以窥见古川过去的历史。

三寺参拜是古川千金难买的无价资源,是社区营造的另一关键点。

所有的社区发展都是由梦开始的,是古川居民的凝聚力与对家乡的热情,将古川营造成一个会让人放慢脚步,为生活所感动的地方。

三、案例对比: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保护建设
(一)南京老城南保护建设概

老城南的南部以夫子庙为核心,
东西至城墙,南至中华门,北至白下
路,是南京居民最密集的地区。

多年
来一直是南京城市开发建设与文化
遗产保护争议不断的地区。

2006年的
施行的“危旧房改造”项目使得老城
南面临着成片被推倒的危机,南唐时
的街巷轮廓,宋代的古井,明清的建
筑和石板路都被强行抹去。

此间,前
总理温家宝的两次保护批示、学者的
呼吁以及既有保护文件都无法组织
图 5 老城南风貌
老城的坍塌。

在经历过一番大拆大建之后,南京改变了保护更新方式,制定了新版《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与复兴规划》。

以“整体保护,应保尽保”的全面保护为原则,采取小规模、渐进式、按院落逐个修复并鼓励居民参与其中的方式来进行保护修建。

但仍旧有少些异议。

如姚远博士就提到这次并未真正做到整体保护,仓巷历史街区从宋朝至今从未受过任何战火破坏,不仅保留了相对完整的街巷肌理、院落格局,而且其中还存在大量名人故居,如今不仅未出现在新保护规划中而且还持续遭受着拆迁破坏。

(二)对历史街区保护及空间营造的启示
与日本古川町相比,老城南的悠久历史与传统特色受到了很无情地摧残。

这给我们保护修建历史街区不少启示:
首先,要正视历史街区的存在价值,严格保护而不是大拆大建。

和现代化建筑相比,历史街区是很脆弱的,是亟需保护的,是需要细心呵护的。

老城南的破坏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历史街区的营造的是一向综合性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统筹规划并有序推动。

其次,任何营造保护方法都要得到公众的统一,需要公众的参与。

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是历史街区的灵魂。

任何规划都要是政府、居民、规划师与企业的四方决策与行动。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历史街区的认同感,才能如古川町居民一般共同参与到街区的保护中去。

第三,应充分利用空间优势资源,提升历史街区休闲空间吸引力。

老城南精致的门楼里、高耸的马头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深院落以及古井、先人亲植的古树、斑驳的青苔、精致的砖雕木雕与青石小路都是其独有的优势资源。

第四,要通过举办独特历史文化活动来塑造历史街区的持久魅力。

每个地方都有其传统的风俗习惯,老城南门洞的欢庆锣鼓、民间文艺、花轿、媒婆等风俗习惯。

四、案例对比:台湾社区营造——桃米村
台湾的社区营造与古川町社区营造不同,其实是一种“基进”运动——一种回到土地、回到社区、回到生活的主张。

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乡村生活创意产业,即生态、悠闲、慢拍的生活方式。

一个典型案例便是震后重建的桃米村。

桃米以“生态社区营造”为方向,从一个传统农村实现了受游客青睐的“世外桃源”的转变。

新居民是桃米村成功的一大要素,居民从城市回到了农村,通过生态农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发挥了桃米村资源优势,打造桃米新故乡,这正是桃米社区经营经验中的核心价值。

大陆很多地方也在做乡村旅游,为何却总是做不起来,只留下那些寂寥的农家乐呢?这便是桃米的另一特点:让客人觉得这个社区是有进步的,不只是硬件,还包括管理能力、或其他多元的发展,要让人觉得这个地方值得再来。

古川町社区营造是为了维护历史传统与景观风貌,而桃米村社区营造则是一种新型的探索,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社区。

但共同点是两种营造都是民众共同参与的,政府与民众是协作关系。

东京大学教授西村幸夫说:“社区营造,可以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思考我们要留给下一代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并为之付诸行动’”。

参考文献:
[1]历史街区休闲空间营造_以日本古川町为例
再看桃米:台湾社区营造的草根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