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中国古代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小论文
浅谈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摘要:《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它对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和总结,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点, 历来被认为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科学实验基础上创立起来的标志。
自然辩证法事业在中国二十几年的蓬勃发展中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新的领域不断被开拓, 新的方法和理论层出不穷。
本文主要对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历史进行阐述,并介绍了它在中国的影响和发展。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正文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哲学门类。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就自然辩证法这个词的原义来说,它是指客观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就它的广义来说,就被称为自然辩证法的这个科学部门形成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说,它不仅研究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而且研究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自然科学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主要研究自然界发展的总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人类经过了漫长的对自然界的探索和认识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成果和哲学研究的成就相互结合形成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不同认识。
到19世纪中叶后,由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认真研究总结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1755年康德和1796年拉普拉斯提出星云说开始,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出现了第一个缺口。
19 世纪中后期, 由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所引发的社会变革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日益严重, 为了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深层奥秘及其与整个世界的关系, 恩格斯奋力写作了未完成的划时代巨著《自然辩证法》。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论文)
概述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一、概述当代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物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世界的挑战。
下面我将从历史来源、建立过程及传播和发展来简要地阐明自然辩证法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二、历史来源自然辩证法的产生有其历史的来源。
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哲学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自然观,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
十六世纪以来西方近代实验自然科学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应地有了重大的发展。
但是,由于自然科学中首先得到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是力学,由于直到十八世纪自然科学总的来说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进行研究而未发展到足以揭示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广泛联系的阶段,因而那时的自然知识处于狭隘状况,那时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带有机械的(力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有联系的。
但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尽管包含许多有见识的和合理的东西,却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在那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思辩的、唯心主义的性质。
这种自然哲学就其形式、体系和方法而言,是同自然科学分离并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是从康德于1755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学说以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的。
十九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一系列发现:1826年维勒的尿素合成(从无机物得到有机物) ,1830年赖尔的地质演变论,1838年、1839年施旺、施莱登的细胞学说,1842年迈尔等人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45年汉堡她的比较自然地理学,1859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等等,使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被日益提示出来,整个自然科学经历着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统合的发展过程。
自然辩证法-浅析自然观的历史与发展
自然辩证法-浅析自然观的历史与发展浅析自然观的历史与发展(DRAGON)[摘要]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1的联系。
要了解自然观首先要了解自然观的历史与发展。
本文依次讲述了了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宗教神学的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并指出各阶段自然观的特点及意义。
只有理清自然观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对其进行全面深刻地剖析,才能揭示其本质,从而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发展观。
关键词:自然观宗教神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和看法。
对自然界的看法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受到和生产力相应的科学水平的限制。
在这两个因素之中,生产力因素是最基本的,因为对自然界的认识要通过科学来实现,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决2定的。
它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自然观也不同一、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初尝试,是想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神秘主义来对自然界中所发3生的一切事件做出解释。
我们把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统称为古代科学技术,与之相适应的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认为万物有共同的组成成分,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
古代朴素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提供了一幅自然界的总图景。
但它也有历史局限:它在直观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自然现象进行笼统的、粗糙的哲学概括。
表现出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等历史局限性。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古代自然观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勾画了自然界的总画面。
自然辩证法论文——人与自然的关系
辩证法课程论文题目人与自然的关系姓名张冬阳学号********** 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专业环境艺术设计2012年 6 月 25 日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科性质属于哲学门类。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观点与看法。
辩证的自然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
面对我国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新特点,针对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关系,。
本文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对自然辩证法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认识,并结合自身专业,来进一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与自然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正文:1.人类自然观的发展1.1古代的自然观自然界对人类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
古代,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存在、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集中在对自然界的看法上。
这种认识是以自然哲学的形态出现的,或包容在自然哲学之中的。
(一)朦胧的自然意识公元前一万年前左右至公元前三四千年是我们所能考察的远古文明时期。
这个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科学技术处于萌芽状态。
那时,人们靠自然界恩赐生活,无复活的希望,迫使人们把自然界当做使用价值的源泉而进行思考。
真正的自然观是伴随着中古时代自然哲学家的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而出现的。
(二)朴素的自然观一部分自然哲学家把自然界“当做一个整体,从总的方面来观察”,赋予自然界以抽象的形式,形成了朴素的自然观。
这种自然观从总体上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和发展变化,从总体上勾画了自然界的图景和本来面目,初步显露了人类认识自然的灿烂光辉。
但是,这种自然观也暴露了它的直义自然观压倒了。
(三)神秘主义自然观既然对自然界的认识只是猜测,因而另一部分自然哲学家从朦胧的自然意识出发,以对精神世界的关注为焦点,对自然界进行认识得出了神秘主义的自然观。
1.2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随着以铁制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古代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各国先后进入了封建制社会。
自然辩证法论文
浅析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庄子和荀子的自然观思想浅析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庄子和荀子的自然观思想中国古代有很多哲学学派,这些哲学学派也有很多经典的哲学思想,以及有代表性的自然观思想。
道家学派的庄子及儒家学派的荀子的自然观是十分有代表性的。
庄子提倡的是人融入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还原到本真的状态,其中心观点是“天人合一”,如《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不知是庄子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庄子,庄子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蝴蝶与人不分彼此,从喧嚣的人世走向逍遥之境。
庄周梦蝶表现出了庄子融入自然,乐于自然的自然观思想。
荀子则提倡另一种自然观,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其本质,人与自然是相分与相合的统一,我们不能盲目的去崇拜天命而应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将自然万物为我所用。
如《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这就充分体现出了荀子不信天命,认为人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导,认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自然,将自然万物遵从其本质来为我所用的自然观思想。
一、庄子的自然观浅析1.人与自然的关系庄子在《秋水》篇中提到“无以人灭天”的观点,他认为天是自然的状态和属性,人不能影响天,只能顺其自然,遵从自然界万物的本性。
人本身从自然界来,最终也要回到自然中去,人是无法改变自然的,因此人应该融入到自然中,在自然中享受最本真的乐趣。
庄子认为自然的本性是最完美的,如果加以改变,便会损害事物的本性。
庄子在《至乐》篇中讲了一个鲁侯养鸟的故事:“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殇之于庙,奏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自然辩证法-古代朴素自然观
04
CHAPTER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影响与启 示
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古代朴素自然观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性,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后来的哲 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朴素自然观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过度干预和破 坏自然环境。这种思想对后来的环境保护主义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自然规律的片面认识
古代朴素自然观往往只关注直观可见的自然现象,忽视了隐藏在背后的复 杂机制和规律。
受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和科学局限性,古代人对自然规律的解释往往带有 主观臆断和迷信色彩。
古代朴素自然观对自然规律的描述过于简单化,未能全面、深入地揭示自 然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无法解释复杂自然现象
机械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机械运动的结果,没有生命的存在,人类应当通过科学和技术来控制和改造自 然。
详细描述
机械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机械运动的结果,没有生命的存在,人类应当通过科学和技术来控制和改造自 然。这种观点在近代科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如牛顿的经典力学等。机械论自然观对现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开发。
指导思想
古代朴素自然观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等理念。
实践应用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应用广泛,如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领域。
价值意义
朴素自然观的价值意义在于它为人类认识自然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人类 更好地把握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特点
以直观观察和经验积累为基础,缺乏 科学实验和理论分析,对自然界的解 释带有主观性和猜测性。
自然辩证法 自然观 中国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中国社会发展1.引言1.1 概述概述: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论,旨在研究和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变化。
它是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辩证思考和把握的重要工具。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世界,并指导我们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探索合理的方向。
本文将首先对自然辩证法进行概念解释,介绍其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其次,将探讨中国古代和当代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深受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影响,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当代中国的自然观念则呈现出更加科学化、综合化的特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本文将着重阐述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过程。
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风云变幻,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文章的结论部分将对前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需要在借鉴和传承中国古代的智慧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辩证法和现代科学方法,促进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深入理解自然辩证法和自然观念的内涵,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的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增进读者对自然辩证法、自然观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促进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我们将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概括和说明。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引言、自然辩证法、自然观、中国社会发展和结论。
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重点和内容,并且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部分的内容和组织方式。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体概述,包括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会描述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导引。
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特点自然辩证法
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特点中国古代主要就是指旧石器晚期到中国近代史开始之前的时期。
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瞧作就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
关于世界构成有“阴阳五行说”、“元气说”等,并产生了“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中国古代自然观(1) 阴阳五行说阳字本就是指日光,阴字本就是指没有日光。
到后来,阴、阳发展成为指两种宇宙势力或原理,也就就是阴阳之道。
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等等;阴代表阴性,被动、冷、暗、湿、柔等等。
阴阳二道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
阴阳家认为,五行按照一定的顺序,相生相克四季的顺序,与五行相生的顺序就是一致的。
木盛于春,木生火,火盛于夏,火生土,土盛于中央;土生金,金盛于秋;金生水,水盛于冬;水又生木,木盛于春。
五行学说解释了宇宙的结构。
阴阳五行学说中的科学方面,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对立统一的客观面貌,并能在一定范围与程度上有效的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得以保存与延续下来,并不断得到细致化与丰富化。
在这种理论中,很少有意志论与目的论的主观臆测,而更多的就是具有机械论与决定论的倾向。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说对于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对促进中医的确立起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导致中医理论的直观性、模糊性、超稳定性,这些特点阻碍了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中医理论的出路在于保存阴阳五行理论整体性、辩证性等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走出阴阳五行的怀抱,与现代科学结合才能发展。
(2) 元气说早在殷周时期的著作《周易》之中的八卦说,《周易》中的“易有太极,就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以瞧作就是宇宙的生产过程。
“太极”就是宇宙的总根源,也就就是指元气,古人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
八卦中对立的卦象以刚柔相济表示事物的相互转化,蕴含着朴素辩证法思想。
《自然辩证法》论文—对自然观的认识与学习心得
二、自然观的具体含义
所谓“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本性的理性把握和哲学提升,属于人类认识的一种形态。它亦有三层具体的含义:
(1)自然观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科学解。即从科学的角度正确回答诸如“自然的本原是什么”,“自然由哪些部分构成以及以何种方式构成”,“自然自身演化和发展的过程和途径是什么”,“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如何在自然中实现自身的目的”等问题。因而正确的自然观首先必须基于具体的科学认知成果才能得以确立,只有从已有的科学理论中加以概括才能得以显现,而不能像黑格尔那样从某种信仰式的抽象原则出发,臆造出自然的本质和联系。
(2)自然观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哲学解。运用已有的科学成果说明自然的本性并不等于这些成果本身,自然观与一般的自然科学理论的区别就在于其立足点、研究方法和最终的结论是哲学的。亦即对上述问题的整体把握和抽象概括。自然观昭示给人们的是自然本性的“一般”而非“特殊”,是自然本性展示的“全程”而非“局部”,是在对自然本性进行分析、归纳基础上的理性抽象与辩证整合而非细节描述和直观理解,它要用概念逻辑在思维中再现自然的系统本性和辩证规律,从而为人对自然的认识提供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指导。因而正确的自然观将有助于促进科学的进步和对自然认识的深化。
自然辨证法论文
⾃然辨证法论⽂⾃然辩证法对中国社会进步的伟⼤促进作⽤中国⾃然辩证法研究⼀直坚持关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理论问题。
新中国成⽴后尤其是改⾰开放以来,中国⾃然辩证法更加密切关注中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发⽣的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予以研究,提出⾃⼰的看法,从⽽引起了党和国家的⾼度重视。
⼀、⾃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然观和⾃然科学观,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相伴随的。
⾃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个单独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从恩格斯《⾃然辩证法》这部著作的翻译出版开始的。
1949年新中国成⽴后,⾃然辩证法的学习和研究进⼊了⼀个新的历史阶段。
建国初期,党和国家组织⼒量⼤量翻译出版有关⾃然辩证法的著作,在⼴⼤知识分⼦中开展了学习和研究⾃然辩证法的热潮。
[1] 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了改⾰的春天,也迎来了科学时代的春天,⾃然辩证法在中国再度发展。
30年来,⾃然辩证法在中国演化成科学技术哲学,是科学技术与哲学相联结的桥梁。
它作为哲学的⼆级学科,就科学技术本⾝及其与经济、社会、⽂化相联系的各个⽅⾯进⾏哲学层次的思考和探索,批判地吸收了历史上和当代该领域其他学派的研究成果,取得了较⼤的学术成就和社会效益。
在改⾰开放和科学技术⾰命两股时代潮流冲击下,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框架有了重⼤突破,研究内容有了新的拓展,陆续分化和形成了⼀系列专门的学科分⽀和⽅向,如科学学、未来学、科学哲学、科学⽅法论、科学技术思想史、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等。
与此同时,各门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也得到了更深⼊的研究。
[2]⼆、中国⾃然辩证法的中国特⾊在中国这块热⼟上成长起来的中国⾃然辩证法,经历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伟⼤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然辩证法理论与中国⾰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创⽴者和推动者,是⼀个“⾛出书斋的”,具有中国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
自然辩证法论文---论自然观对科技发展的关系
论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摘要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
在经历了从古代朴素自然观直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在,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并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
辩证唯物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灯塔,它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前提。
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然观,而自然观的发展,使得人们开拓思维、解放思想,进一步促进与影响新领域的探索。
我们应该将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这种互动与辩证关系的指导作用更多的与实际结合。
关键词: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科技发展;辩证。
古代自然观特点范文
古代自然观特点范文一、天人合一的观念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天地万物是相通一体的,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他们相信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存在共通的生命力和规律。
因此,古代自然观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人类的行为和命运受到自然的影响和制约。
二、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观点古代自然观认为人类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包括天地万物的整体,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体悟,人类可以获取智慧和启示。
古代人们尝试通过天象、地理等方面的观察,推导出宇宙的运行规律,从而认识自然的本质,揭示人类存在的意义。
三、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古代自然观中,五行理论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五行理论认为天地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组成,并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古代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总结出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同时也相互克制。
五行理论不仅应用于自然界的解释,还广泛应用于医学、农学和政治等方面。
四、崇拜自然的观念在古代自然观中,人们往往对自然抱有崇拜和敬畏之情。
他们相信自然是超越人类力量的存在,天地间的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和秩序,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来获得幸福和长寿。
五、诗文和艺术的表达古代人们通过诗歌、文学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来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他们通过描绘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观,以及借助寓意和象征手法来传递对自然的情感和哲思。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反映了他们对生命和宇宙等深刻问题的思考。
综上所述,古代自然观的特点包括天人合一的观念、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观点、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崇拜自然的观念,以及通过诗文和艺术来表达对自然的情感和思考。
这些特点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也是古代文化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切事物的本原,总是不能让人信服。 后来,人们就想象某种抽象的东西演变出具体 的自然事物,这就出现了"元气说"。
1.天和地都是无意志 的自然的物质实体, 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 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 无为的结果。
2.天是自然,而人也 是自然的产物,“人, 物也;物,亦物”,就 此割断了天人之间的 联系。
古代中国的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管理学院 农林经济管理 丁岚
一、中国古代自然观概述
中国古代主要是指旧石器晚期到中国 近代史开始之前的漫长历史。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 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 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 成朴素的自然观。
3.对于人的精神现象 我给予了唯物的解释, 从而否定鬼的存在, 破除了"善恶报应"的 迷信。
四、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更多讨论的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和对运动规律的 思辩解说,缺乏有型的物质始基思想; 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的,注重的是 辨证统一,强调自然、社会和人生统一或联系 (天人合一) 具有浓郁的思辨性质,不注重实验方法和逻辑 推理
谢谢大家的聆听!
八卦代表八种基本物象 乾为天, 坤为地, 震为雷, 巽(xù n)为风, 艮(gè n)为山, 兑为泽, 坎为水, 离为火, 总称为经卦, 由八个经 卦中的两个为一组的排 列, 则构成,一个无神论者。 自然界的物体,大到日月星辰,小到灰尘微生 “元气论”就是我创造的, 我认为……我的“元气说” 物……,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 这一问题一直 是具有唯物主义性质的自 引发着人们的好奇心。早在西周初年,中国人 然观。我的观点如下: 便提出"五行说 "。但是用一种具体的东西作为
自然辩证法论文--“天人合一”思想及和谐社会
“天人合一”思想及和谐社会【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
对于“天人合一”的内涵虽然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却有着一个共同点,即都体现了中国人热爱于探索自然规律,强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共同点。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天人合一”思想仍然对于中国当代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哲学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它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在历史上有许多学者倡导“天人合一”(荀子的“天人相分”【1】思想实质上也是“天人合一”思想而非天人分离),但他们对“天人合一”的理解都各不相同。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实际上就是围绕天人关系和如何实现“天人合一”而形成的争论;先秦时的诸子百家与汉代的儒、道及宋代的程朱理学等所阐述的思想,多数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天人合一”的内涵进行了解释。
历代学者们的论述使“天人合一”形成了极为丰富且庞杂的内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庞大的思想体系与最浓厚的文化底蕴。
只有在正确认识“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实质、形成、发展的基础之上,才能更深入地认识其所带来的现代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人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思考和探索自然规律,“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强调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天人合一”思想不但在古代是先进的,而且在当今社会日益显现出其正确性。
“和谐社会”的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社会)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从狭义上理解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问题;从广义来理解,还应包括人与人(社会)的关系,即人人关系问题。
可见,“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在内涵上存在许多共通之处。
本文将从“天人”关系的论述入手,挖掘“天人合一”观所蕴含的“和谐社会”思想,阐述“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其中的自然观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强调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
他还指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此外,恩格斯还强调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认识自然界的重要性。
他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还可以为我们提供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利用科技创新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在实践层面,恩格斯的自然观提醒我们要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我们应该推动绿色发展,倡导低碳生活,加强环境治理,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总之,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我们应该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绿色发展,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自然辩证法在我国的发展传播-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
自然辩证法在我国的发展传播-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奠基性著作之一。
它以当时自然科学的成果阐述和论证了他和马克思共同创立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重要范畴,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理论基础。
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二版序言》中讲的,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
一、中文的《自然辩证法》翻译出版情况《自然辩证法》的写作从1858 年开始酝酿.1873 年2 月至1876 年5 月,写了一些札记和《导言》的大量片段。
1876 年5 月至1878 年3 月,从事《反杜林论》的写作。
1878 年5 月至1883 年3 月,继续《自然辩证法》的写作。
1883 年3 月,由于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需要整理马克思《资本论》的手稿,不得不中断《自然辩证法》的写作。
恩格斯在病逝前,把他的这部未完成的著作手稿和相关资料分成四束。
这部手稿后由当时的德国社会党保存,其伯恩斯坦将其中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和《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两篇论文分别在《新时代》杂志1896 年第 2 期和1898 年《世界新历画报》年鉴发表。
1924 年,苏联共产党(布)中央对《自然辩证法》手稿全部拍照。
1925 年《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2 卷,以德文和俄文对照形式在前苏联出版。
1930 年代《自然辩证法》一书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4 卷出版。
在我国,最早翻译出版的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单行本,由一远翻译,1928 年书店出版。
《自然辩证法》一书的最早译本是杜畏之由1925 年出版的德俄对照版本翻译的,1932 年8 月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
1940 年2 月,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在延安成立,该学会组织了一个自然辩证法研究小组,由会长徐特立指导,驻会干事于光远主持。
自然辩证法论文
从自然辩证法和科学的关系角度看自然辩证法摘要: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根据19 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所揭示出来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这一科学思想的价值不仅在于把人对自然的认识从僵化的、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它建构了科学时代的科学世界观,为科学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为塑造人的科学精神、实现人的现代化、增强人们自觉抵制唯灵论、伪科学等蒙昧主义侵袭的能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哲学概括所形成的学科,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本文从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出发,探讨一下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的意义。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世界观方法论科学精神科学技术在千百万年前的蒙昧时代,人类的始祖与大自然浑然一体、休戚与共、共生共息。
“经过多少万年的努力,手和脚的分化,直立行走最后确定下来了,于是人就和猿区别开来,于是音节分明的言语的发展和头脑的巨大发达的基础就奠定了,从此就形成了人和猿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正是生产劳动决定了物种关系方面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提升,劳动锻造了人的有意识的大脑,使人类具有了反观自然的能力,从此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揭示自然界的发展图景就成了人类孜孜以求的重要文化主题。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把人类自然观的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古代,人们思维观念的发展被材料的缺乏所束缚,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停留在直觉的猜测阶段;从文艺复兴时期到19 世纪上半叶,随着占有材料的增多,力学、数学、天文学等已经达到了初步完成的程度。
然而,由于缺乏系统联系的观点,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在这时占了统治地位。
直到1755 年康德提出星云假说,才在这个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
随着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巨大发展,“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化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自然辩证法-中国古代自然观
颐和园
苏州园林:拙政园
(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结构体系
1、基本结构 实用科学和实用技术 基础科学,但它的发展是零碎的。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 就科技研究对象而言,具有突出的实用性。
就实用技术而言,带有明显的工匠性。
带有直接的经验性质,没有上升到理性高度。
使用归纳法,逻辑思维层次低。
神 火 飞 鸦 模 型
明代万户利用火箭飞行
14世纪末,明朝的一位勇敢者万户坐在装有47个当时最大的火箭的 椅子上,双手各持一个大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 实现飞行。万户被誉为利用火箭飞行的第一人。
马克思盛赞三大发明
马克思对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 明有一段生动描述:“火药、指南针、 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 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 变成科学复兴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 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沈括用五行思想解释化学溶液的性质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以 阴阳五行思想解释化学反应: ‚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 涧,挹其水熬之,„„久之亦 化为铜。水能为铜,物之变化, 固不可测。按《黄帝素问》有 ‘天五行,地五行,土之气在 天为湿,土能生金石,湿亦能 生金石。’此其验也‛。 上述解释限制了沈括进一步寻求了解化学溶液 真正的性质。
汉代造纸工艺:挫、煮、打、抄
现存最早有明确日期记载和精美扉画 的唐咸通本《金刚经》
宋泥活字版
司南
指南车
宋 悬 法 指 南 针
欧洲到11世纪才学会制造指南针
1775年由设计家约瑟 夫· 卢制造的指南针
18世纪末意大利航海 家使用的一种指南针
明铜火铳 宋火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自然观浅析
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的根本看法 ,其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来对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容,发展和特点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自然观;天人合一;气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从秦汉一直到明代,约一千五百多年间,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许多研究领域都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
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的根本看法 ,其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的越早期越是如此。
[1]
一.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内容和产生
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内容有:宇宙起源与万物构成;时空观念;自然界运动变化;自然界对立统一等。
殷周时期以人格化至上的“天”为自然界的派生者和决定者。
《国语·郑语》中把“五行”看作是组成万物的五种本原。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们纷纷提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宇宙发生论:
《老子》以“道”为本原,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易·彖传》以天地为本原,提出“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易·系辞传》以“太极”为本原,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进化图式。
《管子·内业》以“精气”为本原,“凡物之精,比则为生。
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淮南子·原道训》曾记:“气者,生之元也”,这就是说物的精气,结合起来就生成万物。
《管子·水地》还认为“水”是本原。
庄子提出了“生生者不生”的逻辑,即最终的派生者一定不是被派生出来的,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而是具有永恒的性质,所以宇宙的根源是“道”。
《庄子·知北游》认为人与物均是气所构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并得出了“通天下一气耳”的结论。
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同于孔孟。
孟子是把人的道德意识赋予天,然后又以这种有道德意识的天作为人伦道德的本体论根据。
老庄思想中的天,无论是指自然而然之“道”还是指自然本身,都没有人伦道德的含义,故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强调的是贬抑人为,提倡不要以人灭天。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究竟至极的意思。
“道”是最高的原则,是自己如此,以自己为法,别无遵循,不受制于任何他物。
“天人合一”思想在老子这里表现为与“道”为一,与道为一则“无为”,“无为”即听任万物之自然。
人能顺乎“道”,顺乎自然之常就是“无为”,而“无为”就能做到“无不为”。
庄子在老子道论的基础上,更多地讲人的精神境界。
他在《庄子·齐物论》中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就是他所明确界定的一种“天人合一”境界。
这里的“天”就是指自然,人与天地万物之自然合为一体,人与我、人与物的分别,都已经不存在。
他的“蝴蝶梦”就是其“天人合一”境界的最典型、最生动的表现。
庄子的“天人合一”境界比起老子的“复归于婴儿”的境界来,更多地具有审美意义。
[2]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审美意蕴主要源于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发展
两汉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以“天”作为世界本原。
他还将“五行”体系化为木、火、土、金、水,认为五行相生、五行相胜,并提出天人感应,人副天数。
孟子的“天人合一”,虽有人伦道德的内涵,但其中的“天”还没有主宰人间吉凶赏罚的含义。
到了汉代的董仲舒,则在当时阴阳五行学说的浓厚氛围下,把孟子的“义理之天”的“义理”向宗教神学的方向推进,认为天有意志、有主宰人间吉凶赏罚的属性。
“人之(为)人本于天。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所以人的一切言行都应当遵循“天”意,凡有不合天意而异常者,则“天出灾害以谴告之”。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不过董仲舒的“天”,也不是基督教的“上帝”。
“天、地、阴、阳、木、水、土、金、火、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
”(《春秋繁露·天地阳阴》)这句话的最后一个“天”字,即“人本于天”之“天”,是包含“天、地、阴、阳、木、
中国古代自然观浅析
水、土、金、火和人”等“十者”在内的自然万物之全体,人就是本于这个全体。
董仲舒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春秋繁露·阳明义》)所以这种以人为副本之“天”,不过是具有人的意志的自然全体。
基于天人相副,董仲舒认为,天与人交相感应,所以人的道德或不道德都会从天那里得到赏或罚。
从天人相副说出发,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说。
他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三等,“圣人之性”与“斗筲之性”没有办法改变,唯“中民之性”可以教化而为善。
(《春秋繁露·实性》)董仲舒的这种人性论与孔子所谓“上智与下愚不移”非常接近,而与孟子所讲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则相去甚远。
董仲舒还以天人相副为根据,提出“三纲”之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这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就完全成了一种极不平等的主从关系。
[3]
可以看到,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明显地给儒家伦理道德学说打上了人天生不平等的烙印,把孔孟的伦理道德思想变成了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学说。
王充在《论衡·自然》中指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万物的产生完全是自然的过程。
元气学说:世界万物都由连续形态的物质元气所构成,元气“聚则成形”,“散而归之太虚”。
柳宗元、刘禹锡的宇宙起源学说:在天地没有形成之前,只有元气存在。
万物的具体产生是“天”、“阴”、“阳”三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但归根结底,三者都统一于元气。
“有形”为“无形”之本,批判玄学和佛学的虚寂之说。
宋明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构成的探讨:可分为三个基本派别。
第一派是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他们从揭示“理”与“气”的关系来探讨宇宙起源和万物构成问题。
程朱理学的自然观,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性质。
第二派是陆王心学,以“心”为世界本原,是一种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对佛教颇有吸收。
第三派是以张载、王廷相、王夫之等人为代表的以“气”为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派别。
他们在原有的“元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系统和深刻的气本体论,标志着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高峰。
张载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所构成的,而“气”又有两种状态,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一种是“太虚无形”,亦即气的离散状态;另一种是气的聚合状态,形成有形状的万物。
在张载看来,无论是太虚还是万物,都是一气的变化。
三.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中国古代自然观内容十分丰富,与欧洲古代和中世纪自然观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
具有无神论传统:中国古代自然观虽然也受到了道教、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影响,但在较长的时间内,宗教观念不能支配自然哲学,这与欧洲中世纪自然哲学成为神学的俾女是很不相同的。
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点:变化发展、阴阳两分、物极必反等观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整体考察。
一是认为世界,或者是构成世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二是看到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并把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看作事物发展的动力。
如“五行”说,就认为五个物质元素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阴阳二气,则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在《易经》中已经把复杂纷纭的事物概括为阴和阳这一对基本范畴,探索着自然界发展的内在原因。
老子提出深刻的辩证法命题:“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强者莫之能胜”, “反者道之动”对自然的考察往往与对社会的考察结合起来进行。
这是一种具有整体、系统观念的意识,强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规律,具有多方面的联系。
在探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联系的时候,中国古代自然观强调了人的能动作用对于自然界的影响。
如在构成万物的五种基质“五行”之中,就包括着经人类冶炼才能产生的“金”,这也是中国古代自然观中的一个优越的特色。
以“气”为世界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普遍以“气”作为构成万物的终极基质,而“气”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不可见的物质,这与西方古希腊以来的“原子”理论很不相同。
西方哲学强调原子的物理学特性,可以用数学方法加以精确计量和描述;而中国的“气”则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医学等经验人体科学相联系。
中国古代自然观浅析
参考文献:
[1].杨小明,王跃平,高策.山西古代自然观概析[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第19卷 ,第2期.2002年4月:63
[2].杜洁泽,李维香.自然辩证法简明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1
[3].秦志敏,董华.自然辩证法教程[M].航空工业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