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中国古代自然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自然观浅析

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的根本看法 ,其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本来对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容,发展和特点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自然观;天人合一;气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秦汉一直到明代,约一千五百多年间,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许多研究领域都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的根本看法 ,其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的越早期越是如此。[1]

一.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内容和产生

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内容有:宇宙起源与万物构成;时空观念;自然界运动变化;自然界对立统一等。

殷周时期以人格化至上的“天”为自然界的派生者和决定者。《国语·郑语》中把“五行”看作是组成万物的五种本原。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们纷纷提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宇宙发生论:

《老子》以“道”为本原,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易·彖传》以天地为本原,提出“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易·系辞传》以“太极”为本原,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进化图式。

《管子·内业》以“精气”为本原,“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淮南子·原道训》曾记:“气者,生之元也”,这就是说物的精气,结合起来就生成万物。

《管子·水地》还认为“水”是本原。

庄子提出了“生生者不生”的逻辑,即最终的派生者一定不是被派生出来的,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而是具有永恒的性质,所以宇宙的根源是“道”。《庄子·知北游》认为人与物均是气所构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并得出了“通天下一气耳”的结论。

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同于孔孟。孟子是把人的道德意识赋予天,然后又以这种有道德意识的天作为人伦道德的本体论根据。老庄思想中的天,无论是指自然而然之“道”还是指自然本身,都没有人伦道德的含义,故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强调的是贬抑人为,提倡不要以人灭天。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究竟至极的意思。“道”是最高的原则,是自己如此,以自己为法,别无遵循,不受制于任何他物。“天人合一”思想在老子这里表现为与“道”为一,与道为一则“无为”,“无为”即听任万物之自然。人能顺乎“道”,顺乎自然之常就是“无为”,而“无为”就能做到“无不为”。庄子在老子道论的基础上,更多地讲人的精神境界。他在《庄子·齐物论》中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就是他所明确界定的一种“天人合一”境界。这里的“天”就是指自然,人与天地万物之自然合为一体,人与我、人与物的分别,都已经不存在。他的“蝴蝶梦”就是其“天人合一”境界的最典型、最生动的表现。庄子的“天人合一”境界比起老子的“复归于婴儿”的境界来,更多地具有审美意义。[2]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审美意蕴主要源于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发展

两汉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以“天”作为世界本原。他还将“五行”体系化为木、火、土、金、水,认为五行相生、五行相胜,并提出天人感应,人副天数。

孟子的“天人合一”,虽有人伦道德的内涵,但其中的“天”还没有主宰人间吉凶赏罚的含义。到了汉代的董仲舒,则在当时阴阳五行学说的浓厚氛围下,把孟子的“义理之天”的“义理”向宗教神学的方向推进,认为天有意志、有主宰人间吉凶赏罚的属性。“人之(为)人本于天。”(《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所以人的一切言行都应当遵循“天”意,凡有不合天意而异常者,则“天出灾害以谴告之”。(《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不过董仲舒的“天”,也不是基督教的“上帝”。“天、地、阴、阳、木、水、土、金、火、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春秋繁露·天地阳阴》)这句话的最后一个“天”字,即“人本于天”之“天”,是包含“天、地、阴、阳、木、

中国古代自然观浅析

水、土、金、火和人”等“十者”在内的自然万物之全体,人就是本于这个全体。董仲舒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阳明义》)所以这种以人为副本之“天”,不过是具有人的意志的自然全体。

基于天人相副,董仲舒认为,天与人交相感应,所以人的道德或不道德都会从天那里得到赏或罚。从天人相副说出发,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三等,“圣人之性”与“斗筲之性”没有办法改变,唯“中民之性”可以教化而为善。(《春秋繁露·实性》)董仲舒的这种人性论与孔子所谓“上智与下愚不移”非常接近,而与孟子所讲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则相去甚远。董仲舒还以天人相副为根据,提出“三纲”之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这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就完全成了一种极不平等的主从关系。[3]

可以看到,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明显地给儒家伦理道德学说打上了人天生不平等的烙印,把孔孟的伦理道德思想变成了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学说。

王充在《论衡·自然》中指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万物的产生完全是自然的过程。

元气学说:世界万物都由连续形态的物质元气所构成,元气“聚则成形”,“散而归之太虚”。

柳宗元、刘禹锡的宇宙起源学说:在天地没有形成之前,只有元气存在。万物的具体产生是“天”、“阴”、“阳”三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但归根结底,三者都统一于元气。“有形”为“无形”之本,批判玄学和佛学的虚寂之说。

宋明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构成的探讨:可分为三个基本派别。

第一派是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他们从揭示“理”与“气”的关系来探讨宇宙起源和万物构成问题。程朱理学的自然观,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性质。

第二派是陆王心学,以“心”为世界本原,是一种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对佛教颇有吸收。

第三派是以张载、王廷相、王夫之等人为代表的以“气”为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派别。他们在原有的“元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系统和深刻的气本体论,标志着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高峰。

张载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所构成的,而“气”又有两种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