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治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治经验【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痛”、“胃痞”、“嘈杂”等范畴。本病病机复杂,临症繁多易变,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身心痛苦,笔者从事消化病临床工作诊治多年,对本病诊治颇有心得,并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以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1 本病中医辨证分型

1.1 肝胃气滞型症见:胃脘胀痛,牵及两肋,嗳气纳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弦,常用药如:苏梗、白芍、百合、橘皮、枳壳等。

1.2 脾胃湿热型症见:胃脘胀痛,满闷不适,纳少恶心,口干苦粘,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常用药如:炒黄芩、蒲公英、蛇舌草、仙鹤草、川朴、苍术等,苔白腻脉滑者,可选用石菖蒲、砂仁,大便偏干加决明子。

1.3 脾胃虚寒型症见:胃脘隐痛,喜按喜温,得食较舒,大便溏稀,怕冷乏力,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常用药如:炙黄芪、炙桂枝、白术、白芍、党参、茯苓、甘草、广木香,若肝脾不调,加炒防风、补骨脂。

1.4 胃阴不足型症见:胃中隐痛或灼热,口干咽燥,饥不饮食,舌质红少津,苔少或光剥,脉细,常用药如:太子参、沙参、石斛、麦冬、玉竹、白芍、甘草、木瓜等。

以上各证型中若见舌质有瘀点、紫气或瘀斑或舌下静脉偏曲者,为胃络阻滞之象,可选用活血之品,红花、丹参、莪术、三棱、川芎等。

2 本病内镜下辨证用药

若见胃黏膜红白相兼,以白为主,黏膜见陈旧出血瘀点,病理示:轻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者,选用:当归、丹参、川芎,偏红者选用:赤芍、丹皮、仙鹤草、茜草;若萎缩伴急性活动时,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分泌液黄混浊者为湿热伤络,选用炒黄芩、白花蛇舌草、仙鹤草、赤芍、炒苡仁、茯苓、泽泻;胃黏膜苍白变薄,血管清晰可见色暗紫,陈旧性血斑或瘀点,病理示: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可选用:桂枝、干姜、炙黄芩、党参、白术、失笑散、王不留行、红花;胃黏膜呈颗粒样或结节增生,病理示: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症(二度以上者,嘱病人定期复查),选用莪术、三棱、九香虫、山慈姑、凌霄花、穿山甲;胃黏膜伴见溃疡者,选用乌贼骨、煅瓦楞子、白芍、白及、生牡蛎;内镜下见有胆汁返流者,酌加代赭石、降香、刀豆子,

患者伴胃中灼痛,可配用青皮、象贝母、元胡。

3 讨论与体会

3.1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本病是消化系常见多发病,其临床表现与慢性浅表性胃炎多数相近似,两者需胃镜与病理证实,本病约占慢性胃炎中32%,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生率逐渐增多,笔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是消化道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的一种表现,而胃黏膜层小血管扭曲,血管壁增厚和血管狭窄是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基础,这样循环功能改变可导致胃黏膜营养不良,胃黏膜屏障与分泌功能降低,在各种致病因素影响下引起胃黏膜炎症性病变发展,最终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阶段。

3.2 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认为本病发生形式,其病因与长期饮食不节,劳倦不当,情志郁怒,寒湿不调,病后伤中(它病及中,药物伤中)有关,由于这些药物长期直接或间接损伤胃膜血络,使胃受纳腐熟水谷,脾消化吸收转输水谷精微功能失健,气机郁滞,血脉不和,胃损膜伤,络脉瘀阻。 3.3 固本与治标,益气活血不可少根据临床表现属“胃脘痛”、“胃痞”等范畴,其病理可见虚实夹杂,在各症型中多数可兼有中虚夹瘀之证,本着“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以治本为主,兼治其标,采用益气扶正,活血祛瘀,调理气机,顾护胃膜,疏通胃络,达到修复腺体及腺体复生的目的,即补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