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官方祭孔对民间祭孔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官方祭孔对民间祭孔的影响
孔子作为“四大圣哲”之一,在我国被世代祭祀。祭孔成为国家重要的祀典,分为官方祭孔和民间祭孔以及家族祭孔等形式,其发展表现为孔子及其先祖和后人的封号不断提高,孔子后世子孙历代世袭封赐,祭孔礼仪不断升格,并不断向地方和海外扩展。同时官方祭孔对民间祭孔乃至民间信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标签:祭孔;官方祭孔;民间祭孔
祭孔以鲁哀公在孔子离世时祭祀孔子、孔氏家族祭孔和孔子的学生祭孔为源头。其发展以官方祭孔为主流,以民间祭孔包括家族祭孔为辅,从中央不断向地方推广,祭祀规模不断提高,并不断向海外传播。
一、官方祭孔
官方祭孔始于公元前478年,鲁哀公下令祭孔,而皇帝祭孔则始于汉高祖刘邦。官方祭孔是由中央政府祭孔逐步发展到中央和地方各州县举行祭孔的,祭孔的规模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给孔子加封的封号越来越高;二是对孔子的后人不断提高加封赏赐规格;三是不断提高礼仪规格;四是祭孔活动不断向地方和海外的推广。
(一)追封孔子。孔子的封号最早始于鲁哀公称其为“尼父”,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追谥加封,从公到候再到圣到王等,不断升高。“汉平帝元始元年追谥褒成宣尼父。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封褒尊侯。后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改谥为文圣尼父。唐高祖武德七年诏为先师……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加谥玄圣文宣王……元武宗大德十一年加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嘉靖九年改称至圣先师孔子。清世祖顺治二年加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民国改称大成至圣先师孔子。”①解放后,我国大陆地区称孔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
(二)加封孔子后世孙。据《孔子世家谱》记载,封赐孔子的后人,始于汉高祖,封孔子的第九代后人孔腾为奉嗣君,专管祭祀孔子的事务,汉文帝封孔子第十代后人孔忠为褒成侯,汉元帝永光元年赐爵孔子十三代后人孔霸关内侯,食邑八百户,黄金二百斤,此为世袭爵位奉祀的开端。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封孔宗愿为世袭衍圣公,从此衍圣公世袭开始,直至1935年孔子第七十七代后人孔德成被南京国民政府改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
(三)祭孔礼仪规格不断提升。文庙的祭祀规格,从汉高祖开始,汉代皇帝祭孔用太牢,地方祭祀用犬。南朝齐永明三年(公元485年)在廷议学校释奠礼仪时,决定“设轩县之乐,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②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升孔子庙为大祀,笾豆十二,舞八佾。历代孔子庙祭祀有四进祭祀、春秋祭祀和每月祭祀等三种情况。此外,不定期举行的有国子监文庙的祭告和献功,曲阜孔子庙的皇帝亲祭幸鲁、遣官致祭和遣官祭告,由于曲阜孔子庙具有孔氏家庙的性质,还有时享、祫祭、荐新、祭告等名目。
(四)祭孔向地方和海外扩展。祭孔规格的提高还表现在从中央机构不断向地方和海外扩大,这是随着儒家思想和儒文化教育不断受到重视,不断向地方推广和向外传播而伴生的。祭孔自曲阜开始,唐贞观四年开始推广到全国各郡县设孔庙祭孔,明代和清代继续发展,并因庙学一体,随着学校教育的推广不断向地方推广开去。孔子思想的对外传播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公元前后开始,传播的范围主要是东亚,包括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第二次是从十六世纪开始,
传播的主要范围是东南亚和欧美,包括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孔子庙和祭孔仪式随之传播到世界各地。
二、民间祭孔
民间祭孔的主要特征是非官方组织,而是出于民众的自发自觉的祭祀行为,祭祀的目的通常不具有政治性,更多体现为功利性和文化、情感色彩。孔氏家族的祭孔无疑是一种特殊的民间祭孔行为。
孔子死后,被其后人祀于家庙。在孔伋死后,孔子按礼制不能在孔氏家庙中祭祀,于是改为在孔子庙中祭祀,也即由孔子原故居所改建的最早的孔庙,后来孔庙经过多次新建、修建扩充。除了曲阜孔庙兼为孔子家庙,还包括孔子后世分散在各地的子孙在其聚居地得到官方允许或家族自行修建的家庙。在孔氏家庙举行家庭祭孔活动是家族祭孔的主要形式,到当地文庙祭祀,是孔子后人的另一种祭祀形式,此外,还包括在家族或家庭中举行的一般性的祭祖活动。
中国历来主张家祭先祖,国祭英烈,学祭孔子。祭孔在民间孔氏家族后人之外的其他民众中以文人为重要主体,以文化为主要动因。
三、官方祭孔对民间祭孔的影响
早期祭孔属于民间祭孔,按《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自孔子离世至孔霸被封为关内侯并要求以其所得封赐食邑奉祀孔子,民间祭孔持续四百多年后开始官方祭孔。官方祭孔随其规模提高,对民间祭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扩大了民间祭孔的地域和人员范围,也改变了单纯的出于怀念和景仰的祭祀目的,赋予民间祭孔更丰富的意义。
(一)官方祭孔扩大了民间祭孔的范围
官方通过在各地修建孔庙,并颁布法令在各地学校祭孔孔子,把祭孔向地方迅速推广,扩大了民间祭孔的地域范围。公元59年,汉永平二年,令郡县学校祭祀周公,以孔子为配祀。公元489年北魏、公元505年梁分别立孔子庙于京师,公元550年北齐令郡国学校均建孔颜庙。公元619年,唐武德二年,诏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公元630年,诏州、县皆立孔子庙,从此孔子庙推向全国各地,到清朝末年,孔子庙已经普及到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等全国各地。因孔庙的推广和官方的祭祀,使全国各地的普通民众去了解一个被官方隆重祭祀的圣人,从而产生崇拜心理,孔子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
通过官方不断增加祭孔的配祀人物,不断扩大民间祭孔的对象范围。官方祭孔过程中,采用了配祀制,并不增加配祀的人物数量,因此扩大了民间祭孔的对象范围。在各地的文庙还建立了当地的名宦祠、乡贤祠等,受到附祀的人物包括当地的名宦、乡贤、忠义死节之士、节妇孝妇和文昌帝君等等,以至于凡是为官宦、儒者、有忠孝节义之人均被列入国家及地方官方祀典之中。不但涵盖了民间信仰的绝大多数真人神,并且为民间祭孔提供了大量的祭祀对象。(二)官方祭孔影响民间祭孔的主要方式
首先,神化孔子及其弟子或者后世在文庙受到奉祀的先儒先贤,使其具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或者受命于天的神圣身份,从而符合民间崇拜对象的内在要求。“周灵王二十一年也,孔子生而首上圩项,因名曰丘。”“传云孔子未生时有麒麟吐玉书于阙里,其文曰:‘水精之子,继衰周而为素王。”这段地方志记载,既要表明孔子出生前的种种圣人预兆,或说有祥瑞出现,或说有神仙出现,预示着孔子生而不凡的先天身份发,又要表明孔子在相貌行为上的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从而神话孔子,使之符合民间崇拜的形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