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合集下载

第一讲 我国物理课程改革历程

第一讲 我国物理课程改革历程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⒉教师的作用定位(组织引导作用)
集中反映在是否能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好教案的几个要素: ① 知识教学上注意知识的结构(知识的内在联系) 易记的知识是有序的,分类的。
② 设计一个好的过程(起点:学生已有知识 终点: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是用一串问题来设计(利用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 解决问题,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许多老师的课堂提问起什么作 用呢?“说老师想说又不说的话”。 好问题:学生经过短时间的思考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
(2) 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②突出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③突出地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3) 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哪里? 问题二: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得到什么? 问题三:学校教育教学的功能是什么? 问题四:终身可持续发展靠什么?
(3) 新课改大纲修订的基本依据
A、 建国以来中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经验教训 1. 教学内容陈旧 2.知识层面狭窄 3.课程结构单一 4.应用意识不强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B.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设想 ⑴课程计划改革的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 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② 再调整,再统一(1958-1960)
③ 继续调整,成效显著(1961-1963)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1960年下半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张磐石领导下,赶编十 年制中小学教材。196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第四套教材 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注重知识的系统 性,受到各方面好评,并成为以后30多年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 特色和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作者:蒋笃运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年第05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课程改革作为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龙头和战略抓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攻坚阶段,总结其得失,明确其方向和目标,对于把素质教育推向深入是十分必要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致经历了恢复重建、改革调整、基础教育全方位变革三个阶段。

(一)恢复重建阶段(1978年~1985年)“文革”后,我国教育事业千疮百孔,百废待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在思想、政治、组织路线上的全面拨乱反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教育事业进入了复苏期。

同年,教育部相继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在课程设置上,小学设置政治、语文、数学、外语、自然、体育、音乐、美术8门课程;中学设置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农基、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14门课程。

在教材建设方面,以“为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打好基础和彻底消除‘文革’的不良影响”作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清除了极“左”思想的影响。

并注意用科学知识充实教学内容。

在课程实施方面,规定中小学必须根据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强调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提出教学中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等等。

此次课程改革恢复了基本学科应有的地位,突出了中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性质,对结束课程教材的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针对学科设置的不足,1981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增设了思想品德课,在四、五年级恢复了地理、历史课。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讲解学习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讲解学习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六、第六次课程改革(1981~1985)
198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的小 学部分作了修改,调整了教学时间和课程设置,将“政治课”改为“思想品 德课”,恢复地理和历史课,增设了劳动课,外语课改为有条件的学校在四、 五年级开设。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八、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
57.4 60
50
44.6
百分比%
40 32.932.4
30
校长
19.7
教师
20
8.4
10
0.6 2.5 0.6 0.8
0 太重 比较重 尚可 不太重 不重
图1:校长和教师对高中生学习负担的看法
我国课程改革历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一、第一次课程改革(1950~1952)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1941年制定的《六年制中学 各科课程标准草案》为蓝本,进行中学课程修改并实施。
1950年,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中等学校暂行校历》。 1951年8月,政务院颁布改革学制令,重新规定中小学学制,实行小 学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 三年。 1952年教育部又颁发《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育计划》。 1952年中央核准,公布了《小学暂行规程》、《中学暂行规程》,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明确了中小学的性质、 任务及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原则或教材等,初步奠定了新 中国中小学课程的框架。
198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这个教学 计划规定,从高中二年级开设选修课,并将劳动技术教育列入正式课程。这 个计划首次提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理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二 分流。从此时起,开始形成高中文、理分流的办学模式。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三、第三次课程改革(1959~1962)
195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转发了教育部党组《关于编写普通中小学 和师范学校教材的意见》。教育部决定重新编写中小通用教材。
1960年下半年开始,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缩短学制、提高程度的指示 精神,编写10年制中小教材。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八、来自八次课程改革(2001~)57.4 60
50
44.6
百分比%
40 32.932.4
30
校长
19.7
教师
20
8.4
10
0.6 2.5 0.6 0.8
0 太重 比较重 尚可 不太重 不重
图1:校长和教师对高中生学习负担的看法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八、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
了安排,并确立了以“双基”为重点的课程模式。
1964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中小学教育的“春节讲话”,提出“学制可 以缩短”,“课程可以砍掉一半”。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五、第五次课程改革(1978~1980)
1978年,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 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中小学实行十年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这个实 行草案突出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改革。
1954年,根据颁布的学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有关规定,人民教 育出版社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1956年完成,并于同年秋季发行。
1957年,根据教育部指示,对这套教材内容作了精简。 1953~1958年,教育部每年都要颁发一个新学年的教学计划,根据 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课程做一些调整,变动最多的是政治和外 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

课程改革的历史启示
• 课程改革总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课程改革 是一种持续的行为,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 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 对课程的关注也是一个过程。最早关注的是学制, 然后是课程教学计划,再次是教学大纲和教材, 对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重视不够。 • 有关课程目标的讨论还没有设计;课程结构只是 做些微调;课程越来越专门化与专业化;课程管 理体制的改革还有待深入。
• 第六次课程改革
• 1981年,教育部对78年《草案》的小学部分作了修订,将 “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恢复历地课,增设劳动 课,外语课改为有条件的学校在四、五年级开设。84年提 出“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见”,对城市小 学和农村小学的数学、外语等课程提出不同的要求。 • 根据小平“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精神, 8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 规定从高二开设选修课,并将劳技课列入正式课程,首次 提出并开始形成文理分科、高二分流的办学模式。
• 1、目标之一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
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 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 值观的过程。
• (解决课程目标上:知识技能取向的问题) • 目中无人到以人为本(我国基础教育现状) • 育人目标的综合性 授 知 识
• 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 调整意见》,注意克服原计划文理科课程比例不 够合理的情况,加大选修课比重。 • 1996年颁行《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 稿) 》。1997年秋季在天津、江西、山西进行试 验。 • 2000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 (试验稿修订)》,并在全国10多个省市试验。 2002年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再 次修订,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第⼀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引⾔:课程改⾰是教育改⾰的核⼼,课程创新因⽽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

本次改⾰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贯穿本轮课程改⾰的核⼼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的发展。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出知识传授的⽬标取向,确⽴培养“整体的⼈”的课程⽬标;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成中的合法⾝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化。

第⼀节关注学⽣作为“整体的⼈”的发展 1、谋求学⽣智⼒与⼈格和协调发展为实现这⼀⽬标,新课程⾸先⼒图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直沿⽤的教学⼤纲。

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的重要价值视其本⾝为重要的⽬的,⽽⾮作为获取“知识与能⼒”的⼿段。

2、谋求个体、⾃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课程⾸先⽤⼀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关系上规划培养⽬标,即学⽣与⾃我的关系、学⽣与他⼈及社会的关系、学⽣与⾃然的关系,致⼒于⼈的⾃然性、社会性和⾃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价格统整的⼈。

其次,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强调向⼉童的⽣活和经验回归,把⾃然、社会与⾃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

第⼆节统整学⽣的⽣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1、增强课程的⽣活化 2、凸显课程的综合化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谋求⾛向综合化,具体体现为:⾸先,从⼩学三年级⾄⾼中设置⾮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课程所坚持的基本理念之⼀就是恢复⼉童⽣活的完整性,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童⾃⾝⽣活和社会⽣活的倾向,帮助学⽣在⽣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探究主题,过⾃⼰的有价值的⽣活。

其次,新课程还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改造,设置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

再次,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强调科学知识同⽣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1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1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8
1964春节座谈会上,“学制可以缩短”,“现在课程 多,害死人”,“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 我很不赞成,要完全改变”, 1965年底,毛泽东更是把对 教育的抨击扩大到整个教育制度:说“现在这种教育制度, 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20多年看不见 稻、梁、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这样做工,看不见 农民这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这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 真是害死人。” 这一时期的课改出现了新的动向:首次提出设置选修 课;实行了国定制与审定制相结合的教科书制度;重视地 方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但政治挂帅,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沦为为阶级斗争服务。
2
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重新规定了中小学的学制,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 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和中学暂行规程,尽管 取消了分段,但课程设置上分段痕迹明显。 这一时期的课改呈现的特点是:强调中央集权,模仿 前苏联的痕迹明显。
7
了建国初期确立的单一的、整齐划一的、所有课程均为必 修的课程结构模式。其四,在课程政策方面,“教育革命” 其四, 其四 时期通过下放课程管理权力,给了地方一定的课程权限, 有助于照顾不同地方的差异和提高地方参与课程改革的热 情。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在新中国首度提出了“国定制”与“审定制”结合的教科 书制度。这些改革无疑是课程改革的有益探索。 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第一,过多的生产劳动和浅薄的强调教 育与实际的结合,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学生的 身心健康,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 第二,课程改革受到领袖人物个人意志的直接影响, 使课程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性极差。
6
1963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重 新确立了各学科的性质、任务和基本的教学内容,强调 “双基”的掌握和训练,再次复归统一的教学大纲。 1964年前后,“教育革命”的宣传与实践波澜再起。 这次课改的成绩:首先,它正视1954年在初中取消外 首先, 首先 语课程的不足,在初中重新开设外语课程,使中小学的课 程体系复归完整;其次,在经历了“教育革命”的冲击之 其次, 其次 后,重新确立了建国以来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 掌握的传统,强调语文、数学、外语等工具课程的学习和 教学要求的提高,以适应学生未来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在 课程内容方面致力于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其三,在课程结 其三, 其三 构和制度方面,它首次在中小学课程中设置选修课,打破

1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1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我国(新中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一)1949—1952年第一次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了教育主权,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前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这次改革自上而下,实行对旧课程的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具体过程如下: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同年9月,在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

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通过了《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和中学规程,提出目前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必须全国统一,课程科目和每科教学内容必须定出统一的标准。

同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重新规定了中小学的学制,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制,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

根据学制的要求,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和中学暂行规程,尽管取消了分段,但课程设置上分段痕迹明显,自然、历史、地理课程4、5年级开设。

(我们教育见习、实习,小学低年级、高年级阶段特点差异明显),小学语文课时47.3﹪,数学24﹪,没有思想品德课。

中学,课程安排上,1950年8月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初中化学初二开设,物理初三开设;高中呢?化学、物理,高二三年级,高一空缺。

到52年暂行规程时,初中物理化学安排在二三年级,高中一二三年级均开设,但取消音乐美术课。

这一时期的课改呈现的特点是: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致使课程结构单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注意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来考虑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方面,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模仿前苏联的痕迹明显,某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实际。

建国以来中小学学制改革的历史回顾

建国以来中小学学制改革的历史回顾

建国以来中小学学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中国的学制改革始于改革开放以来,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一些重大改革。

其中,对小学和中学学制进行了重要调整,使学制变得更加完善。

1986年,学校开展小学学制改革,由原来的6年制变为9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开始扩招,即全国普遍实行普通小学九年制,大大提高了小学毕业生的中学入学率。

2001年,小学学制进一步改革,将小学九年制改为八年制。

同时在2001年7月,义务教育领域学制改革正式步入中学阶段。

2001年7月,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改进学制、深化中小学改革的意见》,要求全国将原来的三年制中学改为普通高中四年制,并要求到2005年底前全面实施。

2008年,学校学制再次改革,高中课程调整进一步深化,继续促进我国高中阶段学科专业的特色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改革。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有关进一步加快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包括普通高中学校的管理体制改革、教师发展和职业技能改革、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等。

2015年,国家发布了“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纲”,并且开始实施新的课程改革,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2016年,国家发布《关于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生双评估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中小学将学生双评估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评估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2018年,中央政府发布《新一轮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一系列深化中小学改革的政策,其中对学制的改革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探索实施综合招生制度;二是推进中小学校联办。

建国以来,中小学学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改进和完善了小学和中学学制,使学制变得更加完善,提高了中学入学率,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使中小学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促进社会发展。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改革经历了多个阶段。

这些改革旨在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以下将回顾我国课程改革历史。

首次课程改革是在1978年,这一年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当时,教育界面临的重大任务是推进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建设。

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调整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的课程建设关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同时倡导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初步实施这一改革后,我国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在1990年代进行了第二次课程改革。

这一次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

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中,课程结构进行了重新调整,注重知识的质量和深度,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这一改革也引入了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提供更多工具和资源。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育界逐渐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质疑。

在新世纪开始的时候,我国展开了第三次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人才。

这次的改革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界加强了课程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体验。

同时,新的课程改革也推动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我国的教育体制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我国进行了第四次课程改革。

这一次改革主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

新的课程改革注重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发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的更紧密合作,扩大学生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经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潜力。

总的来说,我国课程改革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次改革都试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再到现在注重问题解决能力和信息素养,课程改革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课程改革的历史启示
课程改革总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课程 改革是一种持续的行为,一个不断完善的过 程,也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对课程的关注也是一个过程。最早关注的是 学制,然后是课程教学计划,再次是教学大 纲和教材,对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重视不够。
有关课程目标的讨论还没有设计;课程结构 只是做些微调;课程越来越专门化与专业化; 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还有待深入。
第三次课程改革
195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编 写普通中小学和示范学校教材的意见》。教育部 开始重新编写中小学通用教材。
1960年下半年,人教社根据缩短学制、提高程度 的指示精神,编写10年制中小学教材。目的是 “去掉重复、繁琐、少慢差费……脱离政治,脱离 实际(生产和师生水平)、教材中陈腐落后和不 科学的部分。
1961年这套教材陆续发行,供试验10年制的学校 选用。
第四次课程改革
1963年在总结1958年教育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后, 教育部根据中央《两个条例》,重新制定《全日 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确立了以“双基” 为重点的课程模式,编制了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 材。
1964年初,毛泽东发表关于中小学教育的“春节 讲话”,提出“学制可以缩短”,“课程可以砍 掉一半”,接着又开展了“文化大革命”。1963 年新的教学计划及各科的教学大纲、教材,并没 有全面实行。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理念
思考: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确定了38个区 (县、市)级实验区,秋季开始实验;2002年 秋季启动省级实验区;2003年修订计划与标准; 2004年正式颁布义务教育课程计划;2005年秋 季起始年级原则上进入新课程。

第一章_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第一章_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5、1977—1980年:第五次课程改革 第二,为配合教学计划草案,教育部颁 布了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5、1977—1980年:第五次课程改革 第三,重建人教社,组织“中小学教材 编写工作会议”。 1978年集中编写第五套全国通用的十年 制中小学教材,于1978年秋开始在全国 使用。
①初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中小学课程体系, 但模仿前苏联的痕迹仍很深; ②课程变动过于频繁,教材又跟不上需要, 致使教学工作不能完全按照教学计划执行; ③部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不够紧密, 课程设臵不尽合理。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3、1957—1963年:第三次课程改革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 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 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 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 劳动者”。
4、1964—1976年:第四次课程改革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进入 混乱状态,全国没有了统一的教育方针, 没有了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 科书,有的只是各地自编的生活式教材, 生活、社会、革命构成了全部的课程。 。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5、1977—1980年:第五次课程改革 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7年教育战 线开始拨乱反正。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 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为起点, 开始了课程领域内的拨乱反正。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5、1977—1980年:第五次课程改革 第一,《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 试行(草案)》规定:中 小 学 学 制 十 年 , 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78年颁布修订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 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 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课程设臵进行 了原则性说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课程改革[内容提要]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我们也许能看到未来的影子。

同样,对课程改革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离不开对课程改革历史的梳理。

本文试图从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来展望未来课程改革的趋势。

[关键词]课程改革;回顾与展望我国20多年的课程改革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即使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之际,我们仍然有必要回顾课程改革的历史,这对更加深入、客观的理解课程与教学,推动我国当前新课程顺利进行,以及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课程体系有诸多其启示和帮助。

一、改革开放后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一题词抓住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本质与国际趋势,具有全球性眼光。

至此以后,该题词成为我国的教育方针。

放眼20多年来的课程改革,无不是围绕这一方针来进行的。

笔者试图以这一方针为线索,把20多年来的课程改革划分为几个阶段:(一)恢复正常教育秩序及对课程改革的初探(1978——198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教育几乎陷于瘫痪状态,各地中小学学制混乱,课程标准不一,教育质量低下。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采取了统一学制和教学大纲,统一编写和使用教材的政策。

1978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教材编写要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精选基础知识,加强“双基”,注重智力培养的原则。

并于当年秋季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就用上了新教材。

但经过两年的实践发现,1978年颁布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问题,如中学5年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小学5年毕业不能升学的儿童因年龄小而不能就业。

因此,国家教委于1981年修订颁布了《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六年级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这次教学计划改革的重点是:1、课程设置上:增强了教学计划的可行性和灵活性,如自然课的设置,1978年的教学计划规定在四、五年级开设,1981年的计划提前到三年级开设,而1984年的计划又提出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在一、二年级开设。

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第一章: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自1949年成立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1.1 第一个阶段:解放初期(1949-1952年)这一阶段,中国着力于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新型教育体系。

教育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群众教育和劳动教育,同时推广广泛的素质教育并增加农村教育的投资和关注。

1.2 第二个阶段:文化大革命和恢复期(1966-1978年)这一阶段,中国的教育体系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数百万人受害并进入农村,学校和大学被关闭。

但到了恢复时期,中国教育再次在社会中恢复了地位,并在这一时期开设了多个知名大学和学院。

1.3 第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9-1992年)这一时期,中国加强了普及和发展教育机会的努力。

多种形式的教育被推广,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学校和大学也开始改革和现代化,以使其适应新的环境。

1.4 第四个阶段:改革开放后期(1992年至今)自1992年起,中国教育开始重点关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选择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作为义务教育的重大转型之一的方案之一。

中国的教育改革还着重于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和使用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章: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中国教育改革进入了全新的阶段,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明显。

2.1 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在中国,教育资源的不平等现象比较普遍。

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充足,而许多农村地区的学校资源相对不足。

此外,贫困地区的学校可能经济困难以及缺乏师资力量等问题。

2.2 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加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教育的国家。

由于竞争激烈,许多中国学生在学校里有很大的学习压力。

为了准备普通高考,学生经常要进行长时间的课外补习和考试冲刺。

2.3 教育体制和课程的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和课程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许多专家建议对现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的教育需求。

1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1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1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我国的课程改革经历了多个阶段,持续不断地推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将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进行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课程改革开始从教育内容和形式上迈出新的步伐。

在解放前,中国受到殖民主义封建思想的束缚,教育发展滞后。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迫切需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因此进行了系统的课程改革。

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侧重于解放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教育,推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劳动者。

二、20世纪80年代的课程改革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主要目标是适应市场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

这一阶段的改革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方面做出了尝试。

我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模式,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模式。

三、21世纪初的课程改革21世纪初,我国进一步推动了课程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

这一阶段的改革着重强调实践教育和跨学科学习,推动学校减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我国也加强了对教师培养的重视,提高教师素质,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当前的课程改革当前,我国正致力于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育内容方面,课程改革主要是减少课程负担,优化课程设置,开展跨学科学习和选修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

此外,我国还推行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的课程改革历史悠久,形成了一套符合国情的课程改革体系。

这一体系不断完善,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我们相信我国的课程改革一定会不断推进,为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提供持续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工作和学习应由教育部门统一领导
布臵。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1954年4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进 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
明确指出:“为提高教育质量,中央教育 部应根据国家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中学教 育的目的,……有计划地修订中学教学计 划,修订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并为教师编 辑一套教学指导用书,这是目前提高学校 教育质量的一项最基本的工作。”
2、为还没具备基本学习生活所需要 素质的成人的现在与未来学习生活
奠定基础的教育,如扫盲教育。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 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 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 这 种 教育要求社会、学校予以保证, 对儿童既是应享受的权利,又是 应尽的义务。
基础教育与义务教育的比较
基础教育 基础性 普及性 三全性(全面性、 全体性、全民性) 义务教育 普及性 公共性 国家强制性 免费性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5、1977—1980年:第五次课程改革 新教材吸取了国际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 验和教训,改正了在政治与业务、理论 与实践等问题上的不适当处理方法,注
意到基础知识的选择,智力的启迪和能
力的培养,主要缺点是“深、难、重”。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6、1981—1985年:第六次课程改革 1981年教育部根据邓小平“要办重点小 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指示精神, 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 划(修订草案)》,并修订颁发了五年制小 学和中学教学计划。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5、1977—1980年:第五次课程改革 第一,《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 试行(草案)》规定:中 小 学 学 制 十 年 , 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78年颁布修订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 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 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课程设臵进行 了原则性说明。
①初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中小学课程体系, 但模仿前苏联的痕迹仍很深; ②课程变动过于频繁,教材又跟不上需要, 致使教学工作不能完全按照教学计划执行; ③部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不够紧密, 课程设臵不尽合理。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3、1957—1963年:第三次课程改革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 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 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 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 劳动者”。
程改革,将对当前的课程改革和今
后的改革有所助益。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1、1949—1952年:第一次课程改革
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 教育工作会议。 教育改革基本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 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 助前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5、1977—1980年:第五次课程改革 第二,为配合教学计划草案,教育部颁 布了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5、1977—1980年:第五次课程改革 第三,重建人教社,组织“中小学教材 编写工作会议”。 1978年集中编写第五套全国通用的十年 制中小学教材,于1978年秋开始在全国 使用。
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 三年。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具体过程: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和中学 暂行规程。 它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发的第一个全面规 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这一时期课程改革的特点:
①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知识课程结构 单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 ②注意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来考虑学科设臵; ③课程内容方面,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 机结合; ④模仿前苏联的痕迹明显,某些课程在一定 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实际。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这一时期课程改革出现了新的动向: ①重视学科与育人的作用; ②首次提出设臵选修课;
③实行了国定制与审定制相结合的教科 书制度;
④重视地方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4、1964—1976年:第四次课程改革 1964年初,毛泽东发表了关于中小学教 育的“春节讲话”。 指出—学制、课程、教学方法都要改。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2、1953—1956年:第二次课程改革
1953年6月,教育部召开第二次全国教 育工作会议。
教育工作的重点——整顿、巩固、发展 中小学。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1953年12月,政务院颁布《关于整顿 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 提出:今后几年内小学教育应在整顿巩
固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
义务教育仅指学校教育,基础教育还 包括家庭与社区的基础教育。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每次改革都在其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进行
改革。据此,以历史环境的变迁和 重大教育政策的转变为依据进行阶
段的划分。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经历 了8次重大改革,历次改革之间有着 全面考察这8次课 密切的历史联系。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3、1957—1963年:第三次课程改革 在教育部的部署下,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7-1958年的调整
1957年6月调整1957-1958学年度教学计 划;1958年3月颁发了1958-1959学年度 教学计划,对中学课程作了调整和变动, “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加强知识教学与劳动教学相结合及“双基” 任务。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以上两个文件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导和 依据。 1956年,教育部根据教学计划颁发了建 国以来全国第一套比较齐全的教学大纲: 《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修订草案)》。
1956年秋季,发行了完全由新中国自主 新编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这一时期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历史回顾 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课程改革的现实启示
基础教育的内涵
包括三个核心要点: 1、每一个人都应当接受的基本科学 文化知识教育; 2、为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的教育; 3、为接受其他各类教育打基础的教 育。
基础教育的两大领域(外延)
1、为未成年人的未来学习与发展奠 定基础的教育;
教材。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具体过程: 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 等教育会议—通过了《普通中学(各科) 课程标准(草案)》和中学规程。 提出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必须全国统一, 课程科目和每科教学内容必须定出统一 标准。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具体过程: 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 革学制的决定》,重新规定了学制。 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 段制;
性发展”、“选修课程”、“活动课程”
7、1986—1996年:第七次课程改革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共中 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7年,发行了第七套全国通用中小学 教材。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7、1986—1996年:第七次课程改革 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 教育。 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义务教育全日 制小学、初级中学试行教学计划》,之 后进行修改,19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
3月又针对当时学生学习压力过重批示 “课程可以砍掉三分之一”。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4、1964—1976年:第四次课程改革 1964年7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教育 部发出了《关于调整和精简中小学课程 的通知》, 接着不久“文化大革命”爆 发,使1961年调整以来取得的一些成果 付之东流。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6、1981—1985年:第六次课程改革 1982年人教社发行了第六套全国通用教 科书。 1984年教育部颁发了六年制城市小学和 农村小学教学计划,在数学、外语、自 然常识、劳动课程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 求,于1986年颁发了小学、初中各科教 学大纲。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设臵甲乙类中学,甲类教学计划要求较
高,设臵最高限度的科目,乙类教学计
划要求低,设臵最低限度的科目。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3、1957—1963年:第三次课程改革 第三阶段:1961-1963年的调整和反思 面对1958年“教育大革命”给教育事业 带来的危害,从1961年开始,以“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为指导对中小 学课程进行改革。
4、1964—1976年:第四次课程改革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进入 混乱状态,全国没有了统一的教育方针, 没有了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 科书,有的只是各地自编的生活式教材, 生活、社会、革命构成了全部的课程。 。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5、1977—1980年:第五次课程改革 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7年教育战 线开始拨乱反正。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 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为起点, 开始了课程领域内的拨乱反正。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3、1957—1963年:第三次课程改革 第二阶段:1958-1960年的课程改革大 跃进
1958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 的指示》。 指出—必须积极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 命,教育大革命很快进入高潮。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1958年到1960年中小学校贯彻党的教育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兴起课程和教 学改革的群众运动。 课改主题—缩短学制(10年制)、精简课程。 具体表现—第三套全国通用教材,把原来 12年学完的内容压缩到10年完成;教育管 理权限下放,各地开始自编教材;劳动时 间划》。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