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导学案
第2时气旋与反气旋
使用时间:年月日
【学习目标】
1.了解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等气压场类型。
2.掌握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自主预习】
1.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_________状况而言的,气旋与反气旋是指_______状况而言的。2.低压是指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_______(高于或低于)四周的区域。
3.高压是指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______________(高于或低于)四周的区域。
4.气旋是指中心气压_______,四周气压_______的大气水平涡旋。水平气流:北半球气旋为_______时针由_______流向_______,南半球气旋为_______时针由_______流向_______。气旋中心气流:_______(上升或下沉),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一般出现______________天气。代表天气台风(热带气旋)。
5.反气旋是指中心气压_______,四周气压_______的大气水平涡旋。水平气流:北半球反气旋为_______时针由_______流向_______;南半球反气旋为_______时针由_______流向_______。反气旋中心气流:_______(上升或下沉),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一般出现_____________天气。代表天气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副热带高压)。
【合作探究】
1.分别绘制下列四图中各点的风向(用虚线箭头作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实线箭头表示风向)
2.高压与低压、气旋与反气旋分别按何种状态描述的?它们之间有何对应关系?
3.读课本P44图2.22回答下列问题:
(1)气旋系统产生于什么样的气压场?
(2)北半球气旋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别是怎样流动的?
(3)气旋形成什么样的天气?
4.读课本P44图2.23回答下列问题:
(1)反气旋系统产生于什么样的气压场?
(2)北半球反气旋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别是怎样流动的?
(3)反气旋形成什么样的天气?
【限时训练】
1.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秋季常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是因为()
①受低压的影响②受高压的影响③受气旋的影响④受反气旋的影响
A.②④B.①②C.①③D.③④2.下图表示气旋过境前后气压变化的曲线的是()
3.属于南半球反气旋的是()
“高温、干旱”是去年夏季我国江南地区的主要天气
特点,据此结合图回答4~5题。
4.引起该地区高温干旱的天气系统是()
A.①B.②C.③D.④
5.属冷锋过境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6.当台风中心位于舟山群岛附近洋面时,上海市区的风向是()A东北B东南
C西北D西南
7.读下面的北半球某天气系统形成示意图,回答:
(1)图中虚线箭头表示_______________,
实线箭头表示_______________。
(2)从气压状况分析,A表_____________,B
表示_______________。
(3)从气流状况分析,A表示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_。
(4)一般情况下,受A控制的地区,天气_________;当B过境时,常出现的天气是_________。(5)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半球气旋的东部吹_______风,反气旋的东部吹_______风。(二)能力提升
下图是北半球某地区近地面天气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m地的风向是()
A.西南风B.西北风
C.东南风D.东北风
2.此时,m、n两地的一般天气状况是()
A.m、n两地都晴B.m、n两地都有雨
C.m地有雨,n地晴D.m地晴,n地有雨
3.下图中,正确反映该天气系统过境期间,n地温度变化过程的是下图的()
A.a图B.b图C.c图D.d图
4.赤道上没有气旋和反气旋的原因是()A.太阳辐射强B.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C.没有地转偏向力D.水平气压梯度力小
读北半球某地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5~7题。
5.关于AO、BO两条锋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AO为冷锋,BO为暖锋
B.AO为暖锋,BO为冷锋
C.AO、BO都是暖锋
D.AO、BO都是冷锋
6.若空气中水汽比较充足,①②③④⑤⑥各处正处在降水
过程的是()
A.①②B.①④C.②⑥D.③⑤
7.关于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周围气流呈逆时针方向B.乙地周围气流呈顺时针方向
C.甲地气温日较差比乙地大D.甲、乙两地海陆性质不同,形成气团性质不同【小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