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复习材料 完整版

合集下载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潘强2010-12-28一、植物地理学是地理学和植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与动物地理学一起合称为生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创始人:亚历山大.洪堡德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植物是生产者;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资基础;净化环境;植物是环境的改造者;参与植物群落的演替植物的演替:沧海桑田:多数水生植物或湿生的藓类,常在湖泊、沼泽形成广大群落,这些藓类往往吸干积水,其遗体堆积成很厚的藓层填平洼地,其他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的种子植物也逐渐侵入藓类群丛中。

随着藓群生长面积的日益扩大,湖泊或沼泽的净水面日渐缩小,久之,湖泊或沼泽日益淤积而干涸,逐渐趋向于陆地化,陆生的草本、灌木、乔木接踵而来,湖泊或沼泽逐渐演替成森林。

在寒冷的北方针叶林地带,由于苔藓植物过于繁盛而大量吸收水分和使土壤酸性增大,抑制森林的增长,影响树种的萌发和林木的天然更新,导致林木生长停滞或逐渐死亡,长期作用的结果使森林演变为沼泽。

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五、原核细胞没有典型的细胞核六、细胞组织培养的可能性: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细胞器: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微结构。

包含:质体、叶绿体(绿色植物特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液泡、溶酶体、微体、核糖体植物细胞的生长:细胞体积和重量不可逆的增加。

单个植物细胞的生长就是个体的增长,而多个细胞植物体的生长则是依赖于细胞数量的增加和细胞的生长植物细胞的分化:在个体发育中,有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的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

十、细胞分化是多细胞有机体发育的基础和核心十一、植物组织的类型:分生组织、成熟组织器官:有多种组织构成、在外形上有显著形态特征和特定功能、易于区分的部分,是组成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植物地理学复习

植物地理学复习
b)单位面积上树木种类的密度高
东南亚雨林: 400种/ha;
非洲雨林: 100种/ha (整个欧洲总共才有250种乔木)。
c)优势种不明显
例如在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地区,原始雨林1.5ha中生长着261 株胸径超过20cm的乔木,分属98种,其中属于同一种的个体不 超过12株,即占4.5%。 植物地理学复习
植物地理学复习
一,形态学原则 以群落形态结构特征为分类依据,主要包括优势生
活型,成层现象和季节性变化,但对生态特征重视不 够。 二、生态学原则
有什么样的生境就应该发展什么类型的群落,而且 生境远较植物种类组成稳定,所以使用生境特征或参 照能反映环境特征的植物进行分类。 三、特征种原则
以植物区系学方法确定群落类型。
植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生命的特 征是不停地运动,群落也是如此。其运动形式包括季 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植物地理学复习
在自然条件下,有些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如水 生群落与陆生群落之间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 分;有的则不具有明显边界,而处于连续变化中。如 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过渡带,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 的过渡带等。前者见于环境梯度变化较陡,或者环境 梯度突然中断的情形。例如,地势变化较陡的山地的 垂直带,陆地环境和水生环境的边界处(池塘、湖 泊、岛屿等)。
1.苔藓植物门
呈叶状或有茎叶分化,无完善的输导组织,无
根的分化,自养型,多生于潮湿的环境,在苔原、
泥炭沼泽或高山可能成优势种。
世代交替——有性繁殖世代+无性繁殖世代
形成配子
形成孢子
分为苔纲、藓纲,约3万种。
植物地理学复习
2.蕨类植物门
有根、茎、叶分化,维管植物自养型,多生于
阴湿和湿热的环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种类和数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1、双受精现象:种子里的胚由花粉管中的一个精子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而胚乳由另一个精子与胚囊里两个中央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这就是双受精现象。

P152、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P153、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P16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P26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P742、生态因子的分类:(1)、非生物因子:①、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风等。

②、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③、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位、坡形等。

(2)、生物因子:①、植物因子: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共生、寄生、附生等。

②、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③、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

P74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⑴、直接作用:光照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条件是植物水分代谢活动的主控因子,温度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一切生理过程,营养条件则与植物有机质形成、转化密切相关。

光、温、水与营养是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最直接的基本生态因子,称为生存条件。

当环境中某种生存条件出现异常变化,便会直接抑制植物生命活动或威胁植物生存,这种现象称为环境胁迫。

⑵、间接作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的各种特性影响光、温、水与营养等生存条件的分布与组合,从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与分布。

动物啃食、寄生、风、火、土壤侵蚀等部分或全部地破坏植物的现象,称为干扰。

⑶、阶段性:生态因子对植物具有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名词解释1、最小面积:对一定的群落类型能够提供足够的环境空间,或者能够保证展现出该类群落类型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的真是特征的一定面积。

2、植物环境:在群落内部,由于群落本身作用形成的特殊环境,是群落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

3、植物区系:某一地区或某一时间内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4、生态位:一个生物单位(个体、种群、种)的综合体,在群落中与该生物所占有的空间有关。

5、植物种群:某一地段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一定的植物种群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植物组合。

6、植物内稳态:植物控制小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7、生物入侵: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8、环境:某个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

9、植物分布区:一个地区或一个群落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10、地带性植被:大体上与气候相吻合,在陆地表面呈带状分布,占有大面积的植被,成为地带性植被或显域植被。

11、竞争排斥原理:生态学上完全相同的种,不能长久的共存,最终一个种被另一个种所取代。

(高斯假说)、12、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有机集合。

13、地理残遗分布:一些分布很广的植物在冰期时分布范围会急剧缩小,至今仍保存狭小的分布区的现象。

14、垂直带谱: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序形成的一定体系。

15、群落成员型:根据物种在群落中的各种特征综合评价其作用和地位额尔划分出来的物种类型,如优势种,建群种,伴生种等。

16、高斯假说: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

(若生活在同一地区,由于剧烈的竞争,他们必然会出现栖息地、食物、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17、种: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括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个体。

18、生理性干旱:当土壤溶液浓度很高,降低土壤渗透势,导致土壤水势低于植物水势时,植物不能从土壤中吸水,反而会出现脱水的现象称生理性干旱。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1、洪堡将植物地理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首次提出“植物地理学”这一名词。

1807年洪堡发表的《植物地理学知识》专论,成为划时代的代表著作,标志着植物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种(species):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个体。

基本特征:物种是可育的自然群体,与其他自然群体是生殖隔离的——使各物种成为独立的进化单位。

3、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

林奈认为,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

《自然系统》一书是林奈人为分类体系的代表作。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778)创立了“双名制命名法”(简称“双名法”)植物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一个是属名,一个是种名,连起来就是这种植物的学名,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scientific name)。

4、植物界的大类群:(一)、原核生物包括细菌门和蓝藻门;单细胞生物;无真正的细胞核;繁殖方式:直接分裂·细菌门最古老、最微小(1-10 μ);无孔不入;1600种;生长极快;适应能力极强·蓝藻门含叶绿素a;可营光合作用;营养条件简单;生物群落的先驱者;分布范围广(二)、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真核藻类有细胞核结构;单细胞藻或多细胞藻(无根茎叶的分化);含叶绿素a ,营自养型生活;繁殖方式多样·真菌门大多数真菌个体由菌丝缠绕构成;有细胞核结构;无叶绿素,典型的异养生物(寄生、腐生或共生);繁殖方式多样;种类繁多(7 万多种);特殊的生物类群·地衣门自养型的蓝藻或绿藻与异养型的真菌的共生体;能适应恶劣环境;根据形状分为3 大类:壳状、叶状、枝状(三)、苔藓和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门呈叶状或有茎叶分化;自养型,营光合作用;没有根的分化(假根);吸收功能由营养体表面执行;躯体矮小;多数生于潮湿环境(还不能摆脱水的限制);繁殖方式特殊·蕨类植物门有根茎叶分化;自养型,营光合作用;有维管束;繁殖方式与苔藓植物类似;几乎均为草本;多分布于湿热环境(四)、种子植物植物界最繁盛的类群,25万余种;以种子进行繁殖,利于种族繁衍;维管束更加发达,机械组织和疏导组织更加完善;花粉管出现,受精作用可以不再以水为媒介;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门全部为木本;叶呈针形、鳞形、线形;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胚珠裸露,由它转化而成的种子也是裸露的;分为苏铁、银杏、松杉和买麻藤四纲。

植物地理学复习word精品文档10页

植物地理学复习word精品文档10页

一个地区内全部植物种类总体称为这一地区的【植物区系】一个地区内所有植物群落共同形成植被覆盖层称为【植被】【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特征:可育的自然群体,种间生殖隔离【种群】植物体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个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亚种】种内个体在地理和生殖隔离初期形成的群体。

有一定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区,亦称地理亚种。

【变种】种内某些个体积累了一些形态变异而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空间地域。

【变型】个体有形态变异,但零星分布(没有一定分布区)分类:按等级高低顺序,生物分类单位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有亲缘关系的各个种)、种。

命名属名大写斜体+种名小写斜体+姓氏正体原核生物细菌蓝藻真核藻类绿藻红藻褐藻硅藻真核菌类木耳竹荪茯苓银耳灵芝蘑菇冬虫夏草地衣石耳先锋植物对SO2敏感苔藓蕨类种子植物裸子(胚珠裸露)苏铁、银杉、松杉、买麻藤被子(心叶)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内各种植物之间形成的有规律的组合,在不同环境形成的特殊空间结构。

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主要区别:低等植物:1、大部分生活在水中潮湿处2、植物体结构简单,为单细胞体或多细胞体,无根,茎,叶的分化,无维管束构造3、雌性生殖器官为单细胞4、生殖过程简单,有性生殖的合子萌发不形成胚而直接形成植物体。

高等植物:1、多数陆生、少数水生2、植物体形态结构复杂,有根,茎,叶分化,除苔藓外有维管束构造3、雌性生殖器为多细胞的4、有性生殖的合子发育成胚,再生长成新的植物体。

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物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类单位(种,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植物分布区的研究方法:1、研究目的2、收集资料、研究概况、组织团队3、实地调查4、资料、归类、制图5、专家咨询,评议6、补充调查研究7、最后成果。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武吉华版)(一)综合复习部分一、名词:1.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植物个体。

3.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4.个体发育:是指某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在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5.系统发育:一种生物或者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6.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7.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类单位(种、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8.种的分布区:一个物种有若干植物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构成该种的分布区。

9.分布中心:在属的分布区范围内,数量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性中心。

10.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人为或自然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1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

12.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广义】是指植物所具有的任何有助于植物生存和繁殖的特征,包括形态、生理、发育和行为等方面的特征,都称之为适应。

【狭义】指植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繁殖的任何可遗传特征,这种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3.生态幅:在自然界中,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环境,并具有期特定的适应范围,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耐性范围。

14.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裂解水分子,同化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篇: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①植物是生产者②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③植物能够影响环境,净化环境④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植被,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

第二章细胞: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物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指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系统发育即生物种族的发展史。

可以只一个类群形成的历史,也可以指生命在地球上起源和演化的整个历史过程。

个体发育指某种生物从它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孢子、合子、种子)开始,经过一些发展阶段,再出现当初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形态和生殖上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相互联系: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对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有着很大的作用,二者促进了生物的演化。

颈卵器植物:雌性生殖器官为颈卵器的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单叶和复叶的区别及联系?单叶是在一个叶柄上只生一片叶片。

复叶是在叶柄上着生两片以上完全独立的小叶。

复叶的叶柄称为叶轴或总叶柄,叶轴上所生的叶称为小叶,小叶的叶柄即为小叶柄。

区别:叶轴的顶端没有顶芽,而小枝常具有顶芽;小叶的叶腋一般没有腋芽,芽只出现在叶轴的腋内,而小枝的叶腋都有腋芽;复叶脱落时,先是小叶脱落,叶脱落,最后叶轴脱落;小枝上只有叶脱落;叶轴上的小叶与叶轴成同一平面,小枝上的叶与小枝成一定角度。

叶序:叶在茎上都有一定的排列方式,称为叶序。

常见类型①互生:每节着生1片叶,如樟树②对生:每节相对着生2片叶,如女贞③轮生:每节着生3片或3片以上的叶,如夹竹桃④簇生(从生):节间缩短密接,叶成簇着生在短枝上,如金钱松、银杏⑤基生:植物无明显的地上茎,叶从植物贴地面的基部生出,如蒲公英植物的分类系统:①人为分类系统:根据植物的用途、形态结构、生活习性,或选择植物的一个或几个明显的特征,而不考虑物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对植物进行分门别类的分类方法。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全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全

植物地理学第1章绪论1. 植物地理学研究对象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区域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分布规律和成因。

1.1植物地理学的分支植物区系地理学:区系是一个地区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研究某一地区植物种类组成、分布、起源和演化历史的科学。

植物生态地理学:研究环境与植物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历史地理学:研究植物在地质历史中变迁的科学。

1.2植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植物学是植物地理学的基础。

植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植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环境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植物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把植物作为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植物地理学就成为自然地理学的一部分。

植物地理学与古植物学:研究古植物发展的时空关系是植物地理学和古植物学共同研究的领域。

2. 植物地理学的发展2.1植物地理学的萌芽古希腊在公元前372~287年发现了气候、土壤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并写出《植物历史》和《关于植被的论文》的记载。

周代(公元前1066-403年)的《诗经》记载有刺榆和榆树两种非常接近的树木在生态分布上的差异性。

西周(公元前1066-771年)《禹贡》记载了当时黄河下游直到长江三角洲的植被水平分布。

战国《管子.地员篇》分析了土地与植物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并注意到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现象和阴阳坡的差别。

2.2植物地理学的奠基和发展1807年,Humboldt发表《植物地理学知识》,植物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用进化论的观点阐明生物的地理分布,并解释其原因,把进化论引入生物地理学。

19世纪末,丹麦学者Warming《以植物生态地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1895)和德国学者Schimper《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1898)。

现代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主要是在这两部著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绪论1.植物地理学的定义?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地理学和植物学的交叉学科。

2.植物地理学的创始人?植物地理学,属于自然地理学科的分支,是由德国人——亚历山大·洪保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1807年创建的。

洪保德认为,植物地理学是研究“从赤道到极圈,从海洋深处到永久雪线以下植物的数量、外貌和分布”。

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广义理解的植被。

3.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①植物区系地理(也称植物种属地理):主要研究植物种类分布规律、各地区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和形成原因。

②植物生态地理学(ecological plant geography)也叫植被地理.:主要研究各地区植被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以及这些特征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③植物历史地理学:研究植物在地质历史中的变迁,各地植物区系起源和发展历史。

4.植物地理学是地理学和植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5.生物圈包括哪几部分?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为20km。

6.植物地理学和生态学之间的关系?植物生态学是在植物生态地理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植物个体生态学、植物种群生态学、植物群落生态学。

植物个体生态学的发展与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密切相联系,因而又称为植物生理-生态学。

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他不仅研究植物、植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更探讨植物、植被的空间变化规律。

因此,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内容虽与植物生态学有重复,但研究范围更广,研究尺度更大。

所以,植物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边缘性、交叉性显著。

7.植物地理学有哪些的作用?(1)植物地理学是认识生物圈的工具。

(2)植物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是改造和保护环境的基础知识、是创造和谐环境的必备工具。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整理)1.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物圈:地球上所有⽣物(植物、动物、微⽣物及⼈类)赖以⽣存的⽣活领域与范围的总合,称为⽣物圈。

3.细胞:是⽣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4.原核植物:植物体由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包括蓝藻和细菌。

5.真核植物:植物体由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

6.⾼等植物:在形态上有根茎叶分化,构造上有组织的分化,⽣殖器官多细胞,合⼦在母体内发育胚的植,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植物。

7.低等植物:在形态上⽆根茎叶分化,构造上⽆组织的分化,⽣殖器官单细胞,合⼦发育时离开母体,不形成胚,包括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植物。

8、物种: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理学特征和有⼀定⾃然分布区的⽣物类群。

具有⽣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的特性。

9.植物分布区:分布区是⼀个种系或任何分布单位(种、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10.植物区系:是某⼀地区、或者某⼀时期、某⼀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11.植物区划:利⽤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法把那些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等级,便是植物(区系)区划。

12.⽣物⼊侵:⽣物由原⽣地经过⾃然或⼈为途径侵⼊另⼀新环境,对⽣态系统和⼈类健康造成损害或⽣态灾难的过程。

13.环境:环境指某⼀特定⽣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物体或⽣物群体⽣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14.⽣态因⼦:环境因⼦中⼀切对植物的⽣长发育⽣殖⾏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15.⽣存条件:⽣态因⼦中⽣物⽣存不可缺少的因⼦称为⽣存因⼦16.⽣境:⽣物个体或群体⽣活区域的⽣态环境与⽣物影响下的次⽣环境统称为⽣境。

17.限制因⼦:那些对植物的⽣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起限制作⽤的关键性因⼦18.⽣态幅:⽣物对每⼀种⽣态因⼦都有⼀个耐受范围,即有⼀个耐受上限与耐受下限,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态幅。

植物地理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植物地理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解释下列名词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与范围的总合,称为生物圈。

二、问答题1.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植物能够影响环境,净化环境(4)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2.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什么?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植被,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

3.阐明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和生态学的关系?植被是由植物组成的,因此与植物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从1866年海克尔创立生态学以来,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包括许多分支学科,植物地理学与其中的群落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植物生态学、陆地生态学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4.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植物地理学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1)植物地理学的开端:古西腊的提奥夫拉斯特(370-285DC)到18世纪(1)古代植物地理学的萌芽:古西腊、我国周代、战国(2)近代植物地理学的前奏:18世纪中期到末期(3)近代植物地理学基础的奠定: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2)植物地理学的巩固时期:1820-19世纪50年代3)植物地理学的发展时期:1855年至现在;19世纪末开始,植物地理学就按照各个分支学科发展。

第二章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一、解释下列名词物种: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双名法:双名命名法是指用拉丁文给植物的种起名字,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名。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生物圈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和.是自然环境的有机部分.生物膜:地表上下100m的区域,生物繁衍最集中的范围.植物与生物圈:植物有机体占生命有机体的99%.二、植物的生态作用1、平衡地球现代大气成分2、维护地球系统的生态平衡3、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4、植物与人类生存三、植物地理学研究对象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1)种群分布:植物种和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2)植被类型及分布:植被类型与温度带、植被类型与干湿带、植被类型与地形地貌、植被类型与土壤带(3)植物区系:区系成分、区系范围、区系特点、区系演化、区系划分等五、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区系植物地理学、生态植物地理学、历史植物地理学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第一节植物分类与植物系统进化一、植物分类基础知识(一)生物分界学说简介二界系统:动物界(Animalia) 、植物界(Plantae)三界系统:植物界(Animalia)、动物界(Plantae)、原生生物界(Protista)四界系统:植物界(Plantae)、动物界(Animalia) (除原生动物外)、原核生物界(Monera)(原生动物、细菌和蓝藻)、真菌界(Fungi)五界系统:植物界(Plantae)、动物界(Animalia)、原生生物界(Protista)(包括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粘菌等)、真菌界(Fungi)(包括真菌和酵母等)、原核生物界(Monera)(细菌和蓝藻等)(二)植物分类原则、单位、命名1. 物种种——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与生物学特性相似的植物个体的组合。

2. 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原则:客观反映亲缘关系和进化过程。

依据:人为标准——形态+人为标准——形态+人为标准+其他常见的植物分类按形态结构特点低等植物:植物体结构简单,无根茎叶分化(藻类、菌类及地衣)高等植物:植物体有根茎叶分化(苔藓、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按繁殖器官及繁殖方式隐花植物:以孢子繁殖新个体(菌类、藻类、地衣、苔藓、蕨类植物)显花植物:以种子繁殖产生新个体(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按维管束系统维管束植物(vascular plants):(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非维管束植物(non-vascular plants):(藻、菌、地衣、苔藓)按胚珠位置裸子植物:胚珠裸露被子植物:胚珠具包被,开花过程非常明显,具有真正的花按光合作用色素藻类植物分门的主要依据。

地理科学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者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2.植物区系:是一定地区所有植物种类的总和。

3.世界种:少数种类植被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

4.建群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优势层中的优势种成为建群种。

5.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营养等。

6.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常分为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7.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8.非地带性植被:指在一定的气候带或大气候区内,因受地下水、地表水、地貌部位或地表组织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而生长发育的植被类型。

9.群落演替:是指在某个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代替的过程。

10.隐花植物11.垂直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

12.优势种:指群落中占有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13.热补偿点:净光合为零时(CO2收支平衡)的温度,称为热补偿点。

14.有效积温: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称为有效积温。

15.植物内稳态:指植物控制小环境(包括微环境和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16.垂直地带性: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从而使自然环境及其成分发生垂直变化的规律。

称为垂直地带性。

17.物种多样性:是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它们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是生物多样性的简单度量,只计算给定地区的不同物种数量。

18.显花植物19.世代交替:植物生活史中产生孢子的孢子体世代(二倍体世代),和产生配子的配子体世代(单倍体世代)有规律的交替出现的现象20.植物分布区:地球上的每种植物通常都有很多个体,它们分别分布在一定的地域上,这个地域就是该种植物的分布区21.地理残遗种22.光周期现象:指的是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光照长短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自然选择和进化,形成了各类植物所持有的对日照长短变化的反应方式。

(完整版)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

(完整版)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1.1、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生物圈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植被。

植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植物和植被的分布的基本规律。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岛屿植物为主的拓展和灭绝等。

1.2植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植物学是植物地理学的基础。

植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植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环境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植物为大的某些生物提供的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

4.植物是环境的构造者。

(表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土壤的形成、群落的演替、净化环境等方面。

)第二章植物形态结构与基本类群2.2细胞类型:原核细胞:直径为0.2〜10卩m,没有核膜将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隔开,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具有细胞器和细胞核,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真核生物。

古核生物: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名称,表示一类生活在极端特殊环境中的细菌。

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

2.3.细胞器:是在细胞基质中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

2.4植物的组织1分生组织(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群)位置: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

2成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分泌组织。

2.3植物的器官器官(organ):是由多种组织构成、在外形上有显著形态特征和特定功能、易于区分的部分,是组成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器官的类型营养器官(vegetative organ):根、茎、叶生殖器官(reproductive organ ): 花、果实、种子根的类型一株植物根的总体称为根系,包含主根及它分支的各级侧根、或不定根或它分支的各级侧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洪堡将植物地理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首次提出“植物地理学”这一名词。

1807年洪堡发表的《植物地理学知识》专论,成为划时代的代表著作,标志着植物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花:被子植物的花由花柄、花托、花被、雄蕊群、雌蕊群组成。

根据花中有无雌蕊和雄蕊,把花分为3类:两性花,单性花,无性花。

3、花序及其类型:花在花序轴上排列的方式叫花序。

总花柄称为花序轴或花轴。

单生花:一朵花单生于枝顶或叶腋。

无限花序:开花的顺序是花序轴基部的花或边缘的花先开,顶部花或中间的花后开,其花序轴可延长,如总状花序、圆锥花序、伞形花序等。

有限花序:开花顺序为自顶(上)至基部,自中心向外圈,花序轴丧失顶端生长能力。

分为单歧聚伞花序、二歧聚伞花序、多歧聚伞花序、轮伞花序、头状花序。

4、果实:由子房与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花萼等共同形成,形成果皮和种子两部分。

真果:直接由子房发育而成,如小麦、桃等的果实;假果:由子房、花托、花萼,甚至整个花序共同发育而成,如梨、苹果、无花果等。

根据果皮的形态结构分为2类。

5、双名法: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778)1753年创立了“双名制命名法”(简称“双名法”)植物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一个是属名,一个是种名,连起来就是这种植物的学名,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scientific name)。

6、植物界的类群7、菌类植物:菌类植物是异养低等植物。

植物体无根、茎、叶分化,单细胞体、丝状体或原生质团。

菌类植物约12万种,分为3门;细菌门、粘菌门、真菌门。

(1)细菌门: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一般几微米大小,具纤维素细胞壁,无细胞核。

营养方式:分为寄生细菌和腐生细菌2种。

寄生细菌能致人畜和植物病害;腐生细菌分布最广,生活在动植物的遗体上、土壤、污水、人及动物的消化道中。

生殖方式:细菌的生殖方式是营养繁殖,一个细菌分为两个细菌。

环境不宜时,细菌可形成芽孢,具有很强的抗逆能力。

(2)粘菌门粘菌是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一类生物,营养体是一团裸露的原生质团,多核,能作变形虫式运动,吞食固体食物;但生殖时产生纤维素细胞壁的孢子,具植物性状。

(3)真菌门真菌是一类不含叶绿素、异养真核生物。

一般由丝状体的菌丝构成。

菌丝成束集中生长,叫菌丝体。

营养方式:营养方式有寄生、腐生,或兼性寄生等方式。

繁殖方式:包括营养繁殖、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营养繁殖时菌丝断裂形成新植物体;无性繁殖时可产生多种类型的孢子;有性繁殖时,产生各种有性孢子,进行核配形成合子。

真菌的类群:真菌是生物界中很大的类群,约12万余种,我国约有4万种。

真菌的生活史:真菌的生活史是从孢子萌发开始,最后又产生孢子的过程8、地衣植物地衣是由真菌和藻类形成的共生体。

真菌多为子囊菌,藻类主要是蓝藻和绿藻。

藻类为植物体制造养分,菌类则吸收水分与无机盐。

(1)地衣的结构:分为同层地衣和异层地衣,同层地衣:藻类细胞和菌丝混合交织,不集中排列为一层。

异层地衣:上皮层(紧密菌丝)、藻胞层(藻类细胞)、下皮层(紧密菌丝) (2)地衣的形态:壳状地衣:植物体扁平壳状,紧贴在岩石、树皮和土表等基质上,菌丝直接伸入基质,很难剥离;占全部地衣的80%。

叶状地衣:植物体有背腹之分,似叶状,以菌丝假根固着于基物上。

枝状地衣:一般为异层地衣;植物体树枝状或须根状,直立或下垂,如石蕊属(Cladonia)、松萝属(Usnae)等。

9、苔藓植物植物体形态结构苔藓植物为小型高等植物;生殖器官为多细胞结构;受精卵发育为胚;生活史中具明显世代交替,配子体世代占优势。

配子体:植物体为扁平的叶状体或具有茎叶的分化,无真根,体内无维管束,构造简单。

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配子体上。

10、蕨类植物(1)形态结构蕨类植物既是高等的孢子植物,又是原始的维管植物。

孢子和配子体均能独立生活。

孢子体:孢子体发达,具有初生维管组织,叶分为营养叶和孢子叶。

配子体: 孢子萌发后成为配子体。

配子体上产生颈卵器和精子器,受精卵发育成胚,胚长大形成孢子体。

11、裸子植物(1)裸子植物的特征裸子植物是较原始的种子植物。

因种子没有果皮包被,故称裸子植物。

1孢子体发达;2具胚珠,形成种子;3形成球花;4雌、雄配子体进一步退化寄生在孢子体上,无独立生活能力,具有颈卵器;5形成花粉管;6、具有多胚现象。

(2)一般常见的裸子植物有苏铁,银杏,松树,杉树,柏树等12、被子植物(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被子植物是植物界发展最高级的类群。

具有真正的花。

具有雌蕊。

具有双受精现象。

孢子体高度发达。

配子体进一步退化,无独立生活能力,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结构上比裸子植物更简化。

(2)有花的植物都是被子植物,如菊花、杜鹃花、玉兰、兰花、苹果、杏树、桃树等。

13、植物分布区分布区(areal)是任何分类单位(种、属、科等)在地球上分布的区域。

以种的分布区为基础,通过合并,形成属和科的分布区。

种的分布区:种分布区是指某种植物所占据的全部地域。

属的分布区:该属所有种分布区总和。

单种属的分布区与种分布区一致,但含义不同。

属分布区是植物区系研究的重点。

科的分布区:该科各属分布区的总和。

14、分布区中心植物种集中分布的区域,称为某分类单位的分布中心。

多度中心:植物分类单位的集中分布区。

多度中心不一定在分布区的正中央。

发生(起源)中心:某一植物分类单位在地球表面起源的地点。

变异中心:一个植物种在迁移过程中产生新种,这些新种在起源中心附近集中分布,形成次生中心(变异中心)。

残遗中心:残遗植物现代集中分布地点。

地质时期未必是分布中心。

15、植物分布区类型(1)广域分布区分布区遍及各大洲。

分布广泛的种称为广布种。

如大车前(Plantago major)、蒲公英等的分布区。

(2)狭域分布区多数植物分布区只限于局部,称为狭域分布区。

如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只分布在我国广西龙胜和重庆金佛山、湖南城步等地。

特有分布区,指某些特有植物的分布区。

这些植物称为该地区的特有种。

古特有种:地质时期残留下来的特有种(地理残遗种)。

如水杉(M. glyptostroboides)、银杏(G. biloba)、杜仲(E. ulmoides)等。

新特有种:晚近时期形成的特有种,如我国西南高山地区杜鹃属分化的新特有种。

岛屿特有种:岛上植物长期孤立进化,逐渐形成特有种,甚至特有科或属。

(3)残遗分布区。

过去具有广阔的分布区,而现代分布区大大缩小,称为残遗分布区。

如水杉只分布于我国川、鄂交界的很小地区,第三纪它却广布于北半球。

(4)连续分布区植物种(或属、科)分布在一个完整区域内。

它包括以下类型。

世界分布、环极地分布、环北方分布、泛热带分布(5)间断分布区。

相同分类学单位占据多个相互隔离的区域,称为间断分布区。

间断分布具有重要地理学意义,分为以下类型。

北极-高山间断分布、泛北极间断分布、北大西洋间断分布、南北美洲间断分布、古热带间断分布、洲际山区间断分布、古地中海间断分布、泛南极间断分布、极际间断分布、星散间断分布。

间断分布的成因:间断分布是由连续分布隔离所致。

自然条件变化:某种植物发生地理分化,造成分布隔离。

陆地下沉:如我国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是在第四纪隔断。

大陆漂移说:提供了“世界植物热带统一起源说”的地质基础,合理解释了洲际间断产生的原因。

跳跃式传播:有些植物种子很轻,被洋流、水鸟等带到远处,造成间断分布。

人为影响:人为促成某些植物种间断分布,例如橡胶树的分布。

(6)替代分布区。

相邻两个区域的相同生境起源的两个近缘种相互取代称为替代现象,它们的分布区称为替代分布区。

由于古地理环境变迁,物种在传播过程中分化出新的种型而形成替代分布。

如地中海区域油橄榄(Olea europaea)在撒哈拉地区被非常接近的O. laperrinei所替代。

16、植物区系植物区系(flora)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期所有植物的总称。

地质古老的地区其植物区系种类比较丰富,年青的地区其植物相对比较贫乏。

(1)植物类群的统计和分析1、科属种数目统计:进行科属种的统计,了解科、属的大小,掌握研究区域植物名录。

2、分布多度分析:分布在某一区域内的植物种或属的数目,表示不同地区的植物种或属的分布情况。

等种线:是同一属内种数相等的地方联成一线,制成等种线图,在同一属的等种线图上总有一条线围绕着整个属的分布区,在边缘往往只有1个种或几个集中区。

种的集中程度最大区就是该属中种系最复杂多样的地方,形成它的密度中心或多样化中心。

17、植物区系成分分析研究植物区系时,通常把某一地区的全部植物种类按科、属、种进行数量统计,然后按其地理分布、起源地和迁移路线等划分成若干类群,分别称为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发生成分等,迁中地理成分最常用。

、18、植物区划:把地理成分相似的区域合并,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物(区系)区划。

植物区划的单位:植物区-植物地区-植物省-植物小区。

植物区(kingdom):具有一组特有科和共同的发展历史。

植物地区(region):具有一些特有属及一定数量的优势科。

植物省(province):具有特有种和优势属。

植物县(district):特有种和特有亚种18、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1)植物种类丰富:我国维管植物353科3320属27150种。

居世界第三位。

(2)起源古老:我国植物区系中含有大量残遗植物。

含有大量单型属和少型属,它们大多是古老的残遗属。

(3)地理成分复杂:吴征镒将中国3116属种子植物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

(4)各种地理成分联系广泛:我国与世界植物区系联系广泛,各类地理成分在我国交错分布。

如我国与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泛热带、北温带、地中海区至中亚等均有大量共有属。

(5)特有程度高:我国特有植物种类丰富,共有特有属257种,占全国属数的8.53%。

钟萼木科、珙桐科、杜仲科、银杏科4科为我国特有科。

19、岛屿效应岛屿面积与岛屿植物种数呈正相关,岛屿面积越大,物种数越多。

20、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因为偶然的机会进入某一适宜其生存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分布区逐步扩展,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害的过程。

21、外来种相对于本地种而言,指来至其过去或现在自然分布区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分布单位。

22、外来入侵种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环境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的物种。

23、物种入侵的途径自然途径:风、水流等。

人为途径:无意传入,有意引进。

24、我国入侵植物的来源我国的188种外来入侵植物,来自美洲有125种。

北美和东亚处于相同纬度。

它们是在被子植物形成后才漂移开的。

北美和东亚具有相似的植物区系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