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翻译训练2(答案)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1.而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的”(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5)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10)名词,通“能”,才能(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11)限止语气,罢了(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12)表递进(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13)不久,一会儿(1)(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而:______________(2)(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而:______________(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而:__________________(4)(2017·全国卷Ⅰ)见而异之而:__________________(5)(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而:______________(6)(2017·浙江卷)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而:______________(7)(2017·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而:______________【答案】(1)连词,表因果“因而”(2)连词,表转折,但(3)连词,表修饰,不译(4)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6)连词,表示并列(7)连词,表示修饰,不译2.何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题(附完整详解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尝五战于,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以下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然则何时而乐耶?〔“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白“古风十九首“其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12何以哉?〔“刿论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二、以下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一样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文言虚词练习〔三〕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涉世家“〕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高考文言虚词二练习及答案
高考文言虚词二练习及答案文言虚词(二)本文介绍了文言中常用的虚词“而”的用法,包括关系、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等。
同时给出了一些例句来说明其用法。
而”可以表示并列,例如“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意思是这四位君子都有明智和XXX的品质,也很宽厚和善于爱人。
而”也可以表示递进,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意思是君子应该博学多才,并且每天都要反省自己。
而”还可以表示转折,例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意思是我本来想回去,但是却在水上大声喊叫。
而”还可以用来连接假设,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意思是如果我们从蓝色中取出青色,那么这个青色就比蓝色更加青了。
而”还可以用来修饰名词,例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意思是这个人虽然地位高,但是没有做出什么功劳,却得到了很多重要的器物。
在一些例句中,“而”也可以不翻译或者翻译为“又”,表示补充说明,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又不知终夜之所为何事也。
”意思是我整整一天都在思考,又不知道晚上要干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而”有时也可以用来连接状语,这时可以不翻译连词。
例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意思是打起仗来,兵器相接,敌人弃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其他选项不同,需要正确辨认。
例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的“而”表示转折,与其他选项不同。
D。
在太庙中,他向先王射箭,告诉他成功了,但遗憾的是他使用了武力但没有成功。
5.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把锦囊装满,背着它前进,授予书本让他们研究。
6.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B。
秦军灭掉滑县后返回,进入境内询问禁令、风俗和规矩。
7.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依靠别人的力量来摧毁它,这是不仁的;在谈笑中死去,头颅放在城墙上。
8.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C。
阴谋和欺骗(盛行)导致仁义之路被堵塞,从而导致大乱;客人跨过厨房来享受宴会。
文言文翻译之常见虚词理解及翻译 高考考点分析、真题解析、读文方法、模拟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翻译之常见文言虚词的理解与翻译高考考点分析、真题解析、读文方法、模拟训练(含答案)全国课标《考试说明》中明确列出了文言虚词考查的是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对于这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翻译时要特别予以重视。
(一)高频虚词的译法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得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
高频虚词释义以主要译准其介词义,如“用”“把”“根据”“凭借”等;译准其连词义,如“因为”其考查较多的是其指示代词义“那”“那些”;另一重点是其语气副词义,如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问的“难道”,表示期许的“可要”“一定”,表示婉商的“还是”等因主要考查的是“于是”“趁机”“通过”“用来”等义项乃主要是语境中“于是”“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应用体验]1.解释下列文言文语段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①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②翁”一句,大为感佩,乃.③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④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⑤不得已而谢。
原其言,炒作乃尔..⑦自高耳。
..⑥,无乃答:答案:①副词,表承接,于是②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③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④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⑤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⑥复音虚词,相当于“如此”“就这样”⑦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
【参考译文】曾经听说过陆游(号放翁)的志向节气全都在《示儿》中得以体现出来,于是就去读《示儿》,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一句时,感到非常感动敬佩,陆游当真是一个忠贞的人啊!然而,也有人看不起他,说:“这个人只是沽名钓誉罢了。
”大家就用道理来质问他,这个人理屈词穷,于是就不得不向大家道歉。
考查他的话,这样炒作罢了,恐怕是为了抬高自己吧?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焉】未知生,焉死?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D解析: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2.【而】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E、【表因果】“因而”“所以”F、【表目的】G、【通假字】通“尔”,译为“你”“你的”H、【通假字】通“如”,译为“如同”“好像”答案:A解析:(表并列)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3.【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F解析: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
4.【而已】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A、【表限止】相当于“罢了”B、“才”“方才”C、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D、“不久”“一会儿”答案:A解析:过了会儿摇头、跺脚的人,就有了数十个。
5.【而】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文言文虚词解释及翻译
一、之1. 解释:之,代词,可指代人、事物、地方等;也可作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 翻译:(1)吾友之病,久矣。
(我的朋友生病,已经很久了。
)(2)楚人伐宋,宋人御之。
(楚国人攻打宋国,宋国人抵抗他们。
)二、其1. 解释:其,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也可作为副词,表示推测、可能等。
2. 翻译:(1)其人善战,必胜。
(那个人善于战斗,一定会胜利。
)(2)其时,天下大乱。
(那时候,天下大乱。
)三、者1. 解释:者,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停顿,使句子完整。
2. 翻译:(1)君子者,善以言辞自辩。
(君子,善于用言语为自己辩解。
)(2)古人者,仁义之至也。
(古人,仁义的极致。
)四、以1. 解释:以,介词,表示手段、方法、原因等;也可作为连词,表示目的、原因等。
2. 翻译:(1)吾以剑舞,志在千里。
(我用剑跳舞,志向在千里之外。
)(2)以其言辞,取悦于君。
(通过他的言辞,取悦于君主。
)五、于1. 解释: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
2. 翻译:(1)吾生于乱世,难以自保。
(我生于乱世,难以自保。
)(2)其地广于中原。
(那个地方比中原更广阔。
)六、而1. 解释:而,连词,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
2. 翻译:(1)君子而仁,小人而忍。
(君子仁爱,小人残忍。
)(2)其色悦而声哀。
(他的脸色和悦,声音哀怨。
)七、之乎者也1. 解释:之乎者也,文言文中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等。
2. 翻译:(1)此为何物?之乎?(这是什么?哎呀!)(2)吾欲归去,其可乎?(我想回家,可以吗?)总之,文言文虚词丰富多样,了解并掌握这些虚词,对于理解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意。
18个文言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练习题【含答案】
18个文言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练习题【含答案】以一、用法归纳介词表工具、方法等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表提宾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把表原因且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因、由于表时间、处所,同“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牧羊》在、从表对象,同“与”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和、跟、率领、带领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而、又、而且、并且表承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而、或省去表目的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而、来、用来、以致表因果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因为表修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地动词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认为、以为任用复音虚词以是、是以无以、有以足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臣恐天下有识之士,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啦)奚足以语文事?(哪里够得上议论文章的事)因此、无法、有机会、够得上注:所谓“提宾”句,就是宾语前置句,在介词提宾句里,宾语必须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常用“以”(译为“把”“对”)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5、宫之奇以其族行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农民以鬻子者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不赂者以赂者丧 1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请其矢,盛以锦囊1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6、余船以次进6、古人以俭为美德。
文言文虚词练习题(附答案)
文言文虚词练习题(附答案)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 A.徐而察之涵淡澎湃而为此也B.故木受绳则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D.而耻学于师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2.下列句子中,“者”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古之学者必有师B.乃使其从者衣褐C.石之铿然有声者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B.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D.不能容于远近4.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 A.请以剑舞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B.侣鱼虾而友麋鹿去今之墓而葬焉C.窃为大王不取也谁为大王为此计者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 A.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吾尝终日而思矣B.佯狂不知所之者羡长江之无穷C.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虽才高于世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下列句中“乃”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臣乃敢上壁C.今君乃亡赵走燕D.十年乃成参考答案1.D【解析】 A 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因果。
B项,第一个“则”表示顺承关系, “就”;第二个“则”表示转折,“可是”“却”。
C 项,第一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第二个“其”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D项,“于”都作介词,译为“向”。
2.C【解析】 A、B、D 三项中的“者”都译为“……的人”,而 C项中的“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3.D【解析】 D项,于:介词,表被动。
其余三项均为介词,译为“在”。
4.A【解析】 A 项都是介词“用”的意思。
B项,“而”第一个表并列;第二个表顺承。
C项,“为”第一个是动词,认为;第二个是介词,替。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含答案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含答案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1】一、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2、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3、作地势,高下九则。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此则寡人之罪也。
6、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7、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0、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1、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入则孝,出则悌。
1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欲速则不达。
17、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18、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二、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之一生彘肩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
“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
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二)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而记游者甚众。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4、用实者成实时采。
5、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6、此三者,吾遗恨也。
7、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
9、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10、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文言虚词训练及答案
文言虚词训练及答案文言虚词训练及答案文言虚词训练及答案1.下列语句中的“其”用作第三人称的有()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B.其一犬坐于前。
C.会其怒,不敢献。
D.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E.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F.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G.欲加之罪,其患无词。
H.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J.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I.其孰能讥之乎?K.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L.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M.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N.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其爱不若燕后。
答案:A.C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B.翻译为“其中”;D.翻译为“那些”;E.翻译为“自己”,属于第三人称活用作第一人称;F.翻译为“那”;G.句首语气副词,翻译为“难道”;H.句首语气副词,翻译为“那么”;J.句中语气副词,翻译为“还是”;I.句首语气副词,翻译为“难道”;K.助词,衬字,不翻译;L.连词,表假设,翻译为“如果”;M.连词,表选择,翻译为“……是……还是……”N.翻译为“你”,属于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作第二人称代词。
2.解释下列句中的“且”字。
A.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B.且焉置土石。
C.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D.其子而食乎,且谁不食?E.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F.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G.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H.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I.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J.若属皆且为所虏。
K.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答案:A.连词,表递进,翻译为“而且”;B.连词,翻译为“并且”、“况且”;C.连词,表选择,翻译为“还是”;D.连词,表承接,翻译为“那么”;E. 表让步,翻译为“即使”;F.连词,表让步,翻译为“尚且”;G.连词,表转折,翻译为“但是”;H.副词,翻译为“苟且”;J.连词,表递进,翻译为“并且”;I.副词,翻译为“将要”;K.副词,翻译为“将近”。
(完整版)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
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10 个)1、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2、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ft》)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ft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ft》)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3、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翻译训练2(答案)
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及翻译训练(其、且、若、所)班级姓名学号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译:我按照他的办法(去做),(果然)大王(也就)恩赦了我的罪。
②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译:想要国家安定的,一定要积聚他的德义。
2.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译:秦王怕他撞坏宝玉。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译:他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
③会其怒,不敢献(《鸿门宴》)译:正赶上他们发怒,不敢献上去。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译:我也后悔自己跟他们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②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译:我觉得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认为您爱(长安君)不及爱燕后啊!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译:不嫁给这样仁义的公子,那往后(你)打算怎么办?②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译: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译:在杂乱的石头中间选择其中的一两处敲打它。
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译:只有其中的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二)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题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题(一)而1、[即时小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2、当堂检测:判断“而”在文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①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②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③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④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⑤而.思也。
三思⑥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⑦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⑧而.。
答案:①连词,并列关系;②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③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④连词,递进关系;⑤连词,修饰关系;⑥连词,承接关系;⑦代词,同“尔”,可译为“你”;⑧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二)何1、[即时小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2、当堂检测: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及翻译训练
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及翻译训练(为焉也以)班级姓名学号为(一)用作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须据语境灵活翻译。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翻译: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②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逍遥游》)翻译: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
③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翻译:然后把天下作为自己的家,把殽山函谷关作为内宫。
④以五百岁为春(《逍遥游》)翻译: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
⑤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翻译: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⑥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翻译: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作歌送给她。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翻译: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我自己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翻译: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认为你知识丰富呢?”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翻译:现在人家正是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被人宰割的)鱼和肉。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翻译: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而且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
(二)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律读作去声)1.表被动(读wé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翻译:秦王本人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翻译: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译为“为了”、“为着”①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翻译: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你和她)贵贱不同,(休掉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翻译:(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练习(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虚词翻译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虚词)1.(2021·全国甲卷)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
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
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
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2.(2021·湖南5月考前押题最后一卷)自晏球击败秃馁,又走惕隐,其余众奔溃投村落,村落之人以锄耰白梃所在击杀之,无复遗类。
惕隐与数十骑走至幽州西,为赵德钧擒送京师。
(节选自《新五代史·王晏球传》)3.(2020·全国I卷)(苏)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4.(2020·全国Ⅱ卷)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
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
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5.(2020·全国Ⅲ卷)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桓)温依周公居摄故事。
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
谨具封还内,请停。
”事遂不行。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6.(2019·全国Ⅲ卷)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
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7.(2019·浙江卷)(宗)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虚词”针对训练(Word版含答案)
文言虚词一、语段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3题。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
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
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
”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
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
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明帝即位,进封康乡侯,加侍中。
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
”乃以..臻为征蜀将军,假节督诸军事,到长安,亮退。
还,复职,加光禄大夫。
是时,帝方隆意于.殿舍,臻数切深。
及殿中监擅收兰台令史,臻奏案之.。
诏曰:“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臻上疏曰:“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
臣每察校事,类皆如此,惧群司将遂越职,以至陵迟矣。
”幽州刺史毋丘俭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未有可书,吴、蜀恃险,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
”臻曰:“俭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
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
且渊生长海表,相承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而俭欲以偏军长驱,朝至夕卷,知其妄矣。
”俭行,军遂不利。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乃.以臻为征蜀将军乃:(2)帝方隆意于.殿舍于:(3)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之:(4)非王者之事也.也: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以.臻为征蜀将军②不然,籍何以.至此B.①臻奏案之.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C.①殿舍不成,吾所.留心②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D.①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的虚词。
(1)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
译文:(2)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
译文:(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4~6题。
高郢,字公楚,其先渤海蓚人。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及答案.doc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及答案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及答案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臣乃敢上璧。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二)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4、向使六国各爱其地5、童微伺其睡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7、独其为文犹可识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10、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11、距其院东五里1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15、其皆出于此乎?16、子其勉之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8、国无主,其能久乎?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2、吾其还也23、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24、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25、天其弗识,人胡能觉?2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3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三、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
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题型1.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而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忽,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②不充③,日昃④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熹《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注释】①再适:改嫁。
②饘(zhān)粥:稠粥。
③充:这里是吃的意思。
④昃(zè):太阳偏西。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何苦.而不平昼夜苦.学B.指通.豫南遂大通.六经之旨C.甚矣,汝之.不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慨然有志于.天下2.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B.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C.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D.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及翻译训练(其、且、若、所)班级 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 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包括复数)。
①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译:我按照他的办法(去做) ②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译:想要国家安定的,一定要积聚他的德义。
2. 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 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应译为“他” “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译:秦王怕他撞坏宝玉。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译:他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
③会其怒,不敢献 (《鸿门宴》)译:正赶上他们发怒,不敢献上去。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 “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译:我也后悔自己跟他们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②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译:我觉得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认为您爱(长安君)不及爱燕后啊!“他的”,“它的”(《廉颇》),(果然)大王(也就)恩赦了我的罪。
(《谏太》)4. 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 “那个”“那些”“那里”。
①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译:不嫁给这样仁义的公子,那往后(你)打算怎么办?②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译: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译:在杂乱的石头中间选择其中的一两处敲打它。
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译:只有其中的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二)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 等,或省去。
1. 加强祈使语气,表婉商,相当于“可要”、“可”、“还是”、“还要”。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译:进攻它攻克不下,围剿它又不能继续,我们还是回去吧。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译:交给你三枝箭,你可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啊。
③汝其勿悲(《与妻书》)译:你可不要悲伤啊2. 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
①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译: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译: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差不多了吧。
3. 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怎么” 。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译:尽了我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我吗?②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译:想到我的几位叔伯和几位兄长,都身体健康强壮却都过早地逝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能长久存活吗?(三)用作连词。
1. 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译: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还是真的不懂得千里马啊!②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译:这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③天之苍苍,其色正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译:天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太远而没有尽头以致看不清楚呢?2.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要是”。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译:(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如我那样专注罢了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
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四)用作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译: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心中的太阳。
且(一)用作连词。
1. 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译: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立碑。
②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译:大王不前去,显得赵国软弱而且胆小。
2. 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译:再说好汉不死便罢,死就要取得大名声啊!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译: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3. 表让步关系。
况且,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译:我死尚且都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译:(圣人……)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③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译:再说天地之间,事物各有主人。
④且勇者不必死节(《报任安书》)译: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
⑤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与妻书》)译:况且因为你有了身孕,(我)更担心(你)不能承受悲伤。
4. 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译:愿您的寿命象南山的石头一样长久,愿您的身体永远健康又舒顺!②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石钟》)译:在山谷中还有象老头子一面咳一面笑的声音。
(二)用作副词。
1. 将,将要。
①不出,火且尽(《游褒》)译: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译:将怎么办呢?2. 况且,再说,姑且,暂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译: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译:我发誓不与你断绝关系,你暂且回娘家去【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译:再说当时秦朝的统治力量,并没有缩小减弱啊。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译:再说天地之间,事物各有主人。
【且如】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就像今年的冬天,关西的士兵还未休整过。
若(一)用作动词。
1. 像,好像,如同。
①视之,形若土狗(《促织》)译:(再仔细)看它,形状象土狗子。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译:我不忍看它恐惧发抖的样子,如同没有罪过却走向受刑的地方。
2. 及,比得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译:徐公不如你漂亮啊。
(二)用作代词。
1. 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译: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拿剑起舞(或:舞剑助兴)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译: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所俘虏!③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译:你做雇工为人家耕地,哪里谈得上富贵呢?④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译: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2. 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译: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三)用作连词。
1. 表假设,相当于等。
“如果”“假设”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译:如果不灭郑国而让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②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译:如果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想见,难道谁还能说您违背了誓言呢?2. 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译:至于老百姓,就是(因为)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没有长久不变的心。
【至若】【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起话题,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那”“如果说要说那”“像到” 的意思。
有时不译。
①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译:要说那乘着天地的正气,驾驭阴、阳、风、雨、晦、田的变化,② 至若春和景明(《岳阳》)译:就象那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所(一)用作名词。
处所,地方。
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译: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教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②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译: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
(二)用作助词。
1. 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情况”、“……的地方”等。
①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译: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 “所”和动词结合,如果后面还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译:我拜访的那个屠户朱亥,这人是个贤人,世上一般人不了解(他),因此才埋没在屠户中间。
【为所】表示被动。
①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译: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译: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又被乡里人和朋友羞辱嘲笑,从而污辱了祖宗。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译: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替人解释疑惑的老师啊。
【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等。
是用来……的”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译:我用来对待侯生(的礼节)也够周到了。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
【所以】2.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之所以……”。
①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任安书》)译:古人之所以慎重地对大夫用刑,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译: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所在】1. 到处。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译: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
【所在】2. 所在之处,处所。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译: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