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朱熹伦理精神与当代社会诚信建设

合集下载

朱熹的德性伦理思想

朱熹的德性伦理思想

朱熹的德性伦理思想作者:崔雪茹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06期摘要:朱熹的德性伦理思想是建立在“理”的基础之上的。

朱熹主张重德轻欲,在治国德性上他提倡“仁者爱人”。

朱熹还特别重视道德修养,认为“私欲净尽,天理流行”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便是圣人。

人们应当以圣人作为修养的模范、标准。

他的德性伦理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要汲取其中的有益成分,为当代伦理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居敬;穷理;省察中图分类号:B8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08)06-0071-03朱熹是中国近古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学说系统宏大,条理缜密。

宋人说他“尊德性”与“道问学”,明清学者论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

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朱熹的思想学说与孔子的思想学说相映成辉,成为影响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统治阶级思想最重要的理论。

朱熹的德性伦理思想是建立在“理”的基础之上的,他提倡德性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和谐而美好的社会秩序。

一、朱熹德性伦理思想的基础——理欲论朱熹首先对“理”作了三方面的规定:一是物之“所以然之故”或物之“所以为是物者”,是物之规律;二是物之“所当然之则”,是人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三是物之必然即“自不容己”者,“非人之所能为也”。

朱熹认为,“所以然之故”和“所当然之则”,都是“非人之所能为也”的必然。

他说:“天道流行,造化发育。

凡有声、色、貌、象而盈于天地之间者,皆物也。

既有是物,则其所以为是物者,莫不各有当然之则,而自不容已,是皆得于天之所赋,而非人之所能为也。

”他认为德性的目的就是维护社会的稳定,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的境地。

他把“理”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德性。

他说:“未有天地之前,先有此理”,理是先于天地、先于人类而存在,这种超时空、超感觉的“理”是宇宙的主宰,一切伦理道德准则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为天,地得之为地。

略论朱熹伦理观及其现实意义

略论朱熹伦理观及其现实意义

了重 要继承和发展 , 朱熹认 为为政 以德之德乃是指君 主要 修
德,‘ “ 为政 以德 ’ 者不是把德去为政 , 自家有这德 , 自归 是 人 仰如众星拱北辰 。 【 ( 2 ) ”l 卷 3 在他看来 , 主只有 加强 自身 君
江湖 , 随处可见。 【( 9 ) 常名教 就犹如 这印射在 江 则 ”l 卷 4 纲 湖河海 的一轮 明月 , 普遍而绝对 , 而另一方面 , 江湖河海 各处 之月 与这 一月又有 区别 , 这又 说 明封建 等级制 度是 合理 的 、 绝对 的和不可逾越 的。这样 , 朱熹通过建立 以三纲五 常为核

义是 , 通过度量 、 量君心 之非 , 思 促其正 心诚 意 , 以达到 变移 朝纲 、 改善政治 的 目的。应该说 , 熹政治 伦理思 终实 现天下 的统一 。朱 熹提 出“ , 格
君心之非 ” 这一限君思想 , 他试 图通 过“ 君心之非 ” 格 来变革
然, 讲君主修德并不是要君 主不去 为政 , 无所事事 , 人不是 圣 全无一事 , 只是行事之前 , 须存德 。在君 主修德 这个 问题 必
上, 朱熹还提出 了独具一格 的政治 伦理理想 , 即以“ 格君心 之 非 ” 改善国家政治生活 和变革风俗 。 格君 心之非 ” 来 。“ 的含
政治伦理和教育伦理思 想。在探讨这 些应用 伦理观后 , 结合 对青少年 的道德教育来 分析其 现实意义。
( ) 一 提倡 德治 、 强调德 主刑辅 的治 国方法
生发的最终依据 , 种理是永恒的 、 的 , 这 绝对 三纲五常发生 于
理 , 以亦 是永恒不 变的 , 所 因此 “ 三纲 、 五常 , 终变不 得 , 臣 君
1朱熹强调君主修 德的重要 性 。孔 子在 我 国历史上 第 、

正心诚意、举贤任能和民为邦本——政治伦理视阈下朱熹人君之忠的主要内涵

正心诚意、举贤任能和民为邦本——政治伦理视阈下朱熹人君之忠的主要内涵
朱 熹是 宋代 理 学 的集大 成 者 ,他 的忠德 思想 是其 理学 思 想重 要 的组成 部 分 ,而人 君之 忠 又是 其忠 德 思想的重要 内涵之一。忠德在朱熹忠德理论产生之前 ,就有广泛的论述。如《左 传》说 :“所谓道 ,忠于 民而信于神 ;上思利 民,忠也 。”…盯还说 :“公家之利 ,知无不为 ,忠也 。”… ”可 以说 ,忠德是儒家政统论 链 条上 最 为重 要 的政 治德性 和 政 治规 范 。朱 熹 的忠 德 理 论 是 其 理 学 体 系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他 说 :“一 心 之谓 诚 ,尽 己之谓 忠 。” 2』l叭朱 熹认 为 ,忠是 天下 所 有 的人 都 应 当具 备 的德 性 ,人 君 自然 也 不 例外 。这 对 人君 之忠 提 出 了要 求 。那 么 ,对 于人 君 (君 主 )之 忠 ,朱 熹 的 忠德 具 有 什 么 内涵 和表 征 呢 ?在 朱 熹 看 来 ,人君应 当具有正心诚意的道德正义感 、举贤任能 的政治措施和奉行民为邦本的政治理念 。
欧阳辉纯男湖南永州人哲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伦理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儒学和中国哲学研究
2018年 11月 第 34卷第 6期
【伦理学研究 】
唐 都 学 刊
Tangdu Jour n al
NOV. 2018 Vo1.34 No.6
那么 ,什 么是 “正 ”呢? “正 ”,指 正 直 、公 正 、正 当、正 义 、不 偏 不 倚 。朱 熹 说 :“正 是 个 无 所 偏 主
· 34 ·
处 。”l2 在 朱子 看来 ,人 君正 心 ,就 是要 保 持理 性 ,不 为 诱惑 、情 欲所 动 ,不 丢 失对 百姓 的仁 爱 之心 ,要集 中精 力治 理 国家 。他非 常强 调《大学 》这句 话 :“所谓 修 身在 正其 心者 ,身有 所忿 惶 ,则 不得 其 正 ;有 所恐 惧 ,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 ,则不得其正 ;有所忧患 ,则不得其正 。”他解释说 :“盖是 四者 ,皆心之用 ,而人 所不能无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 ,则欲动情胜 ,而其用之所行 ,或不能不失其正矣 。” 6 因此 ,在朱熹看 来 ,人 君要 “正 ”,必 然要 正心 。

论朱熹的政治观点及其当代意义

论朱熹的政治观点及其当代意义
以“天理君权论”为基础,朱熹提出“尊君”的思想。君主是封建统治阶级阶级利益的最高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尊君”就是要维护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唯有“尊君”才能防止“臣弑君、子弑父”的发生。因此,臣事君要“忠”,“父子、兄弟、夫妇皆是天理自然,人皆莫不自知爱敬,君臣虽亦是天理,然是义合世之人便自易得苟且,故须与此说忠。”(《朱子语类》卷十三)在君臣关系上,“忠”不仅是“尊君”所要求的,更是巩固封建统治的三纲之一,也就是“天理”。
一、朱熹的为政修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宋代理学家以儒学思想为核心,吸收了道教的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的理论和佛教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弥补了儒家思想的缺陷,建立了一个较为严密庞杂的客观唯心主义新儒学体系。他们把“理”说成万事万物的本原,实际上他们说讲的“理”也就是儒家所讲的“天”。朱熹的政治思想,继承了孔孟和二程的思想,视通观古今之天理为治世的基本原则。他说:“常窃以为亘古亘今,只是一体。顺之者成,逆止者败。因非古之圣贤所能独然,而后世之所谓英雄豪杰者,亦未有能舍此理而得有所建立、成就者也。”(《文集》卷三十六,《答陈同甫九》)在朱熹看来,“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内。因此,“君权”也是符合“天理”的,是“天理”之使然。他要求“君主”循天之理,按天理的原则治理国家。“人主之学,当以明理为先。是理既明,则凡所当为而必为,所不当为而必止者,莫非循天理而非有意、必、固、我之私也。”(《文集》卷十三,《癸未垂拱奏剳二》)“天理”成为治理国家的最终依据。
弘扬朱熹“举贤任能”的人才观,我国现今的人才选拔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在政治活动领域,朱熹主张人才当兼取并存。他认为身居宰辅位置的高级官员需择取“真儒”“纯儒”,以确保国家社稷根本大政方针的正确性与连续性,以确保封建王朝始终在三代式的王道政治航道中前进。此外,关于政府部门特殊岗位的人选问题,朱熹主张执行特殊的标准。他主张人才的取舍当体现一个“公”的精神,将领的选拔更须坚持“公议”的原则。朱熹也是极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认为人才建设是一循环有序的长远过程,因此,一个国家当有培养后备人才的长期安排。朱熹的人才思想是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他提出改革科举制度的弊病与造就“圣人”为其培养人才最高目标的观点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的流弊,为了解决当时南宋朝廷紧缺人才的境况,为此他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培养人才的方法,在当时可以说是很大积极意义的。目前,我国行政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实行的各种录用人才的途径和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正义,但是仍然在细节上存在有待提高的地方。我们的国家干部,也就是朱熹所谓的“治才”,有一部分人没有经受住糖衣炮弹的攻击,在物质利益面前失去了理性原则,工作中徇私舞弊的现象也是有存在。而朱熹的政治人才思想对于我国现今干部的任命选拔都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朱熹理欲观评析

朱熹理欲观评析

朱熹理欲观评析朱熹是宋朝一位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理欲观”是其儒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朱熹的《四书集注》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一部经典著作。

朱熹的理欲观,通俗地说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他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一切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根本要求。

(1)如何看待人欲与物欲在对待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两者同样都是不可缺少的。

人欲包括饮食男女等方面,物欲包括穿衣吃饭等方面,两者并不是彼此对立的。

相反,人的欲望无止境,人欲强盛了,必然导致物欲的滋长。

因此,人欲与物欲的区别是:人欲不仅使人陷于困境而丧失理性,还会妨害正常的社会生活;而物欲却使人陷于困境,但它不至于妨害社会生活。

这就是所谓的“过犹不及”,“君子之于物,小人之于物也,见其大者,则思齐焉;见其小者,则思违焉”。

(以下引自《四书集注·尽心上》)。

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在很长时期里,对人欲问题的论述比较简单,没有作深入的探讨。

孔孟主张禁欲主义,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到了宋代,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理学家们对人欲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

(2)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就是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将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人在自然与社会中发挥主体作用,充分享受主体幸福。

这里的“发挥主体作用”,主要指的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自由。

作为一个普通的理学信徒,我觉得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十分合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节制地满足人们的欲望。

我认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应该适度,有一定的限度。

欲望满足过度,反而会走向反面。

所以,存天理,不灭人欲,是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恰当把握。

总而言之,在儒家思想中,朱熹“理欲观”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清末,在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面前,“理欲观”更成为资产阶级宣扬个性解放的思想武器。

一定意义上说,朱熹对理欲问题的阐释确实具有批判的功利主义色彩,但“理欲观”中蕴涵的那种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历史局限性,却也是难以否认的。

朱熹总结儒家思想

朱熹总结儒家思想

朱熹总结儒家思想朱熹(1130-1200)是中国宋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说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四书集注》中,对儒家经典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和注解。

朱熹总结的儒家思想包括仁、礼、正义、孝、忠、诚、信等核心价值观。

在以下的1000字里,我们将对这些核心思想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朱熹强调了仁的重要性,他认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含了对人类的关怀和对社会公义的追求。

朱熹强调仁的实践,他认为应该将仁放在行动中,并通过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来实践仁。

朱熹认为,个人的仁德可以通过修养和实践逐渐提高,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和平。

在礼的理念方面,朱熹认为礼是儒家社会伦理的基石。

他认为通过遵循礼仪,人们可以实现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秩序。

朱熹将礼仪分为两个层面:外在的礼节和内在的道德修养。

他认为,外在的礼节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内在的道德修养则是为了提升个人的品德和仁德。

正义也是朱熹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正义是道德行为的根本准则。

朱熹认为,正义是将个人的利益置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上,并通过合理的分配和公正的行为来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他主张通过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来实现正义,同时也重视个人的自律和道德修养。

孝是儒家思想中另一个核心价值观,也是朱熹关注的重点。

他认为孝是社会伦理的基础,它是一种对父母的尊重和关怀,同时也体现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敬畏之心。

朱熹认为,孝顺父母是培养个人品德和仁德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践仁和达到和谐社会的关键。

忠义是另一个朱熹关注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忠义是人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它是人们对朋友和社会群体的忠诚和责任。

朱熹认为,忠义是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忠义可以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达到和谐社会。

此外,朱熹还强调了诚和信的重要性。

他认为诚实和诚信是学生与老师、朋友与朋友之间关系的基础,也是实践仁和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方式。

朱熹强调通过言行一致和对他人的信任来实践诚和信。

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道德教育问题,是历代伦理学家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见仁见智。

朱熹作为我国文化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国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十分重视个体道德教育问题。

在道德教育方面,他建立了十分完整的理论体系,对道德教育的理论根底、目标和方法等问题进展了深入探讨,从而使其道德教育思想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开展的重要组成局部之一,值得我们借鉴。

一、存理灭欲: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就是说,历代圣人都是把"存理灭欲〞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来对待的。

朱熹学说中"天理〞的含义,是与其伦理学说的中心"仁〞相联系的,他的"太极〞论,把"仁〞上升为天理。

朱熹认为,"浑然天理便是仁〞,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仁〞是浑然天理,那么循天理便是义,"义者,天理之所宜〞"礼者,天理之节文〞,所宜、节文,都是天理的存在形态。

天理不仅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而且表达为人伦,"父子、兄弟、妇夫皆是天理自然,人皆莫不自知爱敬,君臣虽亦是天理,然是义合〞,父慈、子孝、弟悌、夫妇敬,都是天理之自然。

同时,天理是心的本然,"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那么其心公而且正〞,心之本然是指心中浑然天理,而无一丝人欲之杂;天理是善,"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也〞。

人欲又作"私欲〞,它在朱熹这里是一个专门的概念,是指不正当的"欲〞,与一般的欲是有区别的。

"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那么其心私而且邪〞,心之疾疚,就是心理有毛病,循此而去,其心就私、就邪。

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及对当代启示——以《朱文公政训》为视角

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及对当代启示——以《朱文公政训》为视角
眼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 认为朱熹的行政 伦理思想在 “ 为政本”的理念、忠于职守、求真务实, 民 严信执法、 导读书问 饵
学 ,修德 立志等几方 面给我们 以启迪 。
[ 关键词] 朱熹;朱文公政训; 行政伦理; 启示
中国传统的行政伦理思想十分丰富,自国家产生 以 贯,及其充广 ,可与天地同其广大 。故为圣,为 贤,位
总第 7 6期
源流 ” 即多读书,讲求学问,惟有 以学识为后盾, 。瞳
才广知事理源流 。对道德准则的把握、对行政伦理道德
之本 ” 既然 以民事为重,首先应 当爱民,爱 民就应 。瞳
当有一颗为民之心 ,民众就会为之感动 ,“ 因论郡县政
的践行离不开读书问学,修德立志。读 书问学能够安顿 身心 ,置 自身于闹场外 ,“ 从心上理会起,举止动步 ,
此心做主宰处” “ , 只是 内无妄思 ,外无妄动” 十 在 。“ 六 朱熹看来居敬是一套修德的方法 。在他看来,“ 敬则 万
理具在” 敬则百德聚” ,“ 。因此 ,他非 常强调 “ 居敬” , 他说 : 敬’字工夫,乃圣 门第一义,彻头彻尾 ,不可 顷刻间断 ” 。穷理 ,是指省察事物之理,即于事事物物 上体验道德之本体、本原 。在他看来 ,“ 即事事物物上
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 ,一事不穷 ,则阙 了一事道
“ ”为指导 ,为官之德和行政伦理规范都是 由它派生 理
差 了。 n 勇于任事,血气不可少,但做事 能够有始有 ”乜 终也在于 “ 要以义理为主耳” 。 ‘ 己可以治怒 ,明 克
理可 以治惧 。若于道理见得 了,何惧之有 ?”“ 因人之
昏弱而箴之日:人做事全靠这些子精神 ” 。 ( )朱熹行政伦 理道德 的养 成途径一一读 书 问 二 学,修德立志 为官者固然 以能任事为好 ,但须本之于学。“ 理 道 固是,天下事无不当理会,只是有 先后缓 急之序,须先

浅析朱熹《小学》中的伦理思想

浅析朱熹《小学》中的伦理思想

浅析朱熹《小学》中的伦理思想【摘要】《浅析朱熹《小学》中的伦理思想》主要探讨了朱熹在其经典著作《小学》中所呈现的伦理思想。

文章首先介绍了朱熹《小学》的背景和意义,随后详细阐释了朱熹对仁义礼智信等经典伦理观念的解读,强调了人格修养和道德行为在其中的重要性。

文章还探讨了朱熹的“心性论”与伦理思想的关系,以及他的伦理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和影响。

最后总结指出,朱熹《小学》中的伦理思想具有积极的价值和启示,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深入解析朱熹的伦理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为当代社会的伦理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朱熹,《小学》,伦理思想,仁义礼智信,人格修养,道德行为,心性论,当代意义,影响,积极价值,启示。

1. 引言1.1 介绍朱熹《小学》的背景和意义朱熹《小学》是朱熹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传统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典范。

《小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曾被列为乡试主考科目之一,可见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性。

朱熹是宋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小学》的精心整理,反映出了他对传统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彻底总结。

《小学》内容简明扼要,包含了仁、义、礼、智、信等关于伦理道德的基本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

《小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历史上,《小学》作为教科书,曾被群众广泛传诵,对塑造中国古代人们的思想道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当代,我们也可以从《小学》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当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朱熹《小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当代人们学习借鉴的宝贵资源。

通过深入研读《小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开拓人们的思维,引导人们健康向上的人生道路。

2. 正文2.1 朱熹对仁义礼智信等经典伦理观念的阐释在《小学》中,朱熹对仁义礼智信等经典伦理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他认为,仁者不仅要待人宽厚和善,更要以仁爱之心感化他人,使众人皆受益。

伦理式诚信与契约式诚信的融合之路

伦理式诚信与契约式诚信的融合之路

伦理式诚信与契约式诚信的融合之路——论中西方诚信观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作用双林镇人民政府许嘉琦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诚信问题也日益突出。

诚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道德现象,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有着悠久的诚信传统文化。

如何构建现代社会诚信体系,需要我们对中西方诚信观进行比较,批评地继承中西方传统的诚信思想。

关键词:伦理式诚信;契约式诚信;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各种利益为驱动的各种造假现象也越来越多,日益引起人们的忧虑。

造假者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违背了社会公平的原则,使诚信体系岌岌可危,败坏了社会风气。

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充分说明重建中国社会诚信体系之事迫在眉睫。

在此之前,探讨中西方诚信观的异同,对于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对于诚信观,中西方传统观念中有其相似之处,即都强调自律与他律的统一,但对于这两方面的侧重是不一样的。

中国传统诚信观更注重于自律(伦理式诚信),而西方传统诚信观更侧重于他律(契约式诚信)[1]。

一、中国的诚信观在中国“诚信”具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是整个道德体系中的重要成分。

所谓的诚信,从先秦到当前,与此相关的文献论述可谓汗牛充栋,可谓之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其他的一切均由此演变而来。

何为“诚”?“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

自夏代开始,中国进入了私有制社会,随着阶级的产生,社会需要强调“诚”来维系其运转,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正式将“诚”确定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并认为做到诚实不欺是人的崇高道德使命,奠定了“诚”在儒家哲学中的重要地位[2]。

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

”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

要求人们修德做事,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

何为“信”?信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早在原始氏族社会就存在了。

而儒家十分重视“信”,把信作为其思想核心——仁的重要表现形式。

“信”在孔子看来,不仅仅是当作一种策略手段,或明智考虑,信还是一种德性、义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从而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及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3]。

《论语》“未知,焉得仁”:朱熹的解读与现代的转向

《论语》“未知,焉得仁”:朱熹的解读与现代的转向

《论语》“未知,焉得仁”:朱熹的解读与现代的转向1. 引言1.1 1. 介绍《论语》中的“未知,焉得仁”《论语》中的“未知,焉得仁”一句,是孔子在与弟子子路的对话中提出的疑问,也是《论语》中一个备受争议的命题。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于仁义道德的深刻思考,提出了一种对于人性和伦理道德的重要问题。

在这句话中,“未知”代表了对于仁义之道的迷茫和不确定性,而“焉得仁”则是对于如何获得仁德的疑问。

这一问题一直受到后人的关注和探讨,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未知,焉得仁”这句话也引发了朱熹等后世学者的不同解读和理解。

朱熹认为,孔子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引导人们反思自身的道德品性,以求修身养性,达到自我修养的境界。

他强调了通过自我认知和修行,才能获得真正的仁德。

朱熹的解读强调了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弘扬了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

在当代社会,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人们对于“未知,焉得仁”这个命题的思考也在不断深化。

现代社会强调个人自由和多元化,对于传统道德观念的挑战也在不断涌现。

“未知,焉得仁”的问题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人们思考人性本质和道德价值有着深远的启示作用。

在本文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将从朱熹的解读出发,探讨现代社会对于“未知,焉得仁”的重新思考,以及当代哲学对于“未知”和“仁”的探讨。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我们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和道德的本质,为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1.22. 简述朱熹的解读与现代的转向朱熹在《论语》中关于“未知,焉得仁”的解读是对孔子“不知人之可知也,不知德之可行也”这一段的理解。

朱熹认为,人们应该承认自己对于道德的认识有限,对于善恶的判断不能凭空臆测,必须依据实际的经验和实践。

他强调了人们应该谦卑谨慎地对待道德问题,不可轻率下结论,更不能自以为是。

朱熹的精神内核是“知行合一”,即认识与实践相统一,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需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实践。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道德的认知和实践存在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试论朱子诚信思想与现代诚信教育

试论朱子诚信思想与现代诚信教育

试论朱子诚信思想与现代诚信教育作者:陈琳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2期摘要:诚信思想的是中华的美德,朱熹也归结了诚与信的内涵,从中引出其中更多的延伸,朱子诚信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价值体现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在现代的诚信教育中也发挥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将朱子诚信运用于现在诚信教育已是一个可行的过程。

关键词:诚信;教育;价值诚实守信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也是一个十分注重诚信教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千金一诺”和“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见《论语·颜渊》)的教育思想,论语里就有这样一段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古代文献,行为规范,对人忠心,诚实守信。

由此就可见,诚信教育在中国的地位相当之高。

南宋朱熹的教育思想中有很大一部份也包含着了“诚信”教育的内容。

从朱熹为其后人留下的《朱子家训》中对现代的诚信教育就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诚信二字的内涵诚信实际上是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诚”,另一方面是“信”,实际上,在古人那里,“诚”与“信”,本来是两个意义相近、可以互相训释的名词概念。

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以“诚”释“信”,又以“信”释“诚”,所谓“信,诚也”、“诚,信也”,都是“真实无妄”之意。

但细释古书可以知道,“诚”、“信”二字,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诚的本义是真实、真切,引申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则有诚实、诚恳、真挚、真情实意、童叟无欺等含义。

信的本义是求真、守诚,引申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则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信守承诺、笃守约定等含义。

从思想史的角度观察,儒家“诚信”思想的内涵主要有三点:一是以“诚”为真实无妄的本然之道;二是以“诚”为道德之本、行为之源,而以“信”为德目之一;三是重视“诚”的实践,强调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诚”与“信”的不同,朱熹曾这样说过:“诚是个自然之实,信是个人所为之实,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便是诚。

朱熹家训现实意义

朱熹家训现实意义

朱熹家训现实意义朱熹家训现实意义朱熹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朱子家训》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被誉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这部经典被广泛传播,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朱熹家训的现实意义。

一、道德教育朱熹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倡“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来认识道理,以此来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观念。

他认为,“君子之学也,入则孝弟,出则悌恕”。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孝、悌、恕等传统美德的高度重视。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美德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朱熹家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美德,并将其应用到现代社会中。

二、教育方法朱熹提倡“诚意正心”、“明辨是非”等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智慧。

他主张教育要以诚实、正直、真诚为基础,通过让学生明辨是非来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这些教育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朱熹家训,了解传统教育方法,并将其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治国理政朱熹在《朱子家训》中也涉及到了治国理政的问题。

他认为,治国者应该具备高度的道德品质和才能,并且要善于用人,注重人才培养。

他主张“先正己而后正人”,认为治理国家之前必须先做好自己。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政治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我们可以借鉴朱熹的思想,注重领导干部自身素质建设,并且注重人才培养和使用。

四、文化传承朱熹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他对于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朱熹家训,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

五、人际关系朱熹家训中也涉及到了人际关系的问题。

他主张要尊重长辈,孝敬父母,与人为善,以诚相待。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朱熹家训,了解如何处理好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朱熹,北宋时期的大儒,被誉为“理学四传”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方面。

本文将从朱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的教育思想以“格物致知”为核心,强调实践与知识的结合。

他认为,人的知识和能力应该通过实践来获得和发展,只有通过实际经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主张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案牍”、“墨肆”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朱熹也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他提倡“致良知”,要求每个人都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朱熹的教育实践1.注重启发式教育朱熹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他不满足于简单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提出“以问古人所未问,以问今人所未问,以问未来人所未知”,强调学生要有追问的精神,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

2.倡导德育教育朱熹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他认为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他强调学生的品行修养和道德行为,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朱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要有自律精神,要有道德操守,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3.推崇诗经教育朱熹主张使用诗经进行教育,他认为诗经是培养学生德育的最佳工具。

他重视诗经中的音乐、礼仪、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价值,通过诗经的学习和吟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修养。

朱熹强调诗经的教育要和人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学习诗经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朱熹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于当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首先,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理念强调实践与知识的结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现代社会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可以在教育实践中借鉴朱熹的思想,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

朱熹思想的形成及对当代的价值研究

朱熹思想的形成及对当代的价值研究

朱熹思想的形成及对当代的价值研究作者:周昊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5期【摘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朱熹思想值得深入研究,其形成和演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何正确利用朱熹思想,发掘其精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是一个可以深入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朱熹思想;形成;当代价值朱熹是继孔孟之后,又一位儒学关键人物,在孔孟儒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把“仁”的思想传向世界,将儒学发展到最满意的地步。

他合理地解释了性善与性恶的争议,完善了人性论。

他的“以理为本”的本体论,是在“二程”理气关系学说的前提下,综合先秦各个学派的主要思想,使儒学的理论、系统和体系都更完善,这一理论,对中国哲学发展史,有着纪念性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日益被关注的今天,对朱熹思想的认识和研究,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需要分析出朱熹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朱熹思想的形成与演变朱熹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大致是从最开始的儒、道、佛三教合一说,到后来的阳儒阴佛、儒表佛里说,到以儒家为主、道佛二家为次说,再到以道家道教为主说,再到阳儒阴法说,到最后的以儒为主,其次为佛,又其次为道教,即以儒家为中心的三教合一说。

二、对朱熹思想的正确认识朱熹思想内容广泛,不应笼统地将其视为客观唯心主义,也不应片面地看待唯心主义。

朱熹思想中的“万物有对”、“动静无端”、“一分为二”和无限分化等观点,都是对辩证法规律的体现,虽不完善,但也有合理之处。

封建统治阶段的意识形态是多样化的,朱熹思想只是其中之一,因此,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过,并不影响其传承价值。

朱熹思想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中,除封建统治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识形态。

朱熹思想是对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自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其“仁”和“天理人欲”的观点,可以为劳动人民所用,他们可以用这种观念来揭发封建统治的罪恶行为。

朱熹思想具有其独立性,不应与当时的社会存在和生产发展水平相对而论。

《朱熹理欲观探析》

《朱熹理欲观探析》

《朱熹理欲观探析》一、引言朱熹,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其思想体系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理欲观作为朱熹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其思想内涵及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朱熹理欲观的探析,深入理解其思想精髓,并探讨其现代价值。

二、朱熹的理欲观朱熹的理欲观主要体现在其对“理”与“欲”的区分与关系阐释上。

在朱熹看来,“理”是指天理、道德规律,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而“欲”则是指人的欲望、情感,是人性中的一部分。

理欲观的核心在于如何处理“理”与“欲”的关系,以达到道德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朱熹认为,人的行为应当遵循天理,以道德为指导。

同时,他也承认人的欲望和情感的合理性,认为这是人性的体现。

然而,他强调在追求欲望和情感的同时,不能违背天理和道德规律。

这就要求人们在行为上要有自律性,能够自觉地克制过度的欲望和情感,以达到道德与情感的平衡。

三、朱熹理欲观的思想内涵朱熹的理欲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首先,它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行为应当以道德为指导。

其次,它认识到了人的欲望和情感的合理性,认为这是人性的体现。

再次,它提出了道德与情感的平衡观念,要求人们在追求欲望和情感的同时,不能违背天理和道德规律。

这种平衡观念体现了朱熹对于人性与道德的深刻思考,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四、朱熹理欲观的现代价值朱熹的理欲观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注重道德修养,以道德为指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当今社会,道德观念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而朱熹的理欲观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思考道德问题的方法。

其次,朱熹的理欲观也提醒我们要关注人的欲望和情感的合理性。

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

只有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最后,朱熹的理欲观对于处理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例如,在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时,我们可以借鉴朱熹的平衡观念,寻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浅谈朱熹的德育原则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浅谈朱熹的德育原则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8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作者简介:冯红(196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古典文学。

基金项目:2019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研究项目(SJGY20190079)一、朱熹德育原则的产生背景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民族矛盾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社会关系的改变加剧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均田制的废止,导致土地私有制的性质得到增强,土地兼并日趋严重,许多庶族地主登上了政治舞台,导致地主阶级内部各个阶层力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

颇多有识之士为当时社会长期贫困衰弱、道德伦理观念丧失、风气败坏的境况而深深担忧。

为挽救当时的社会形势,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德育理论,并开展相应的道德教育活动。

他们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德育活动来引发道德理论新学潮,通过借助重建德育理论来维护和巩固统治秩序,培养出符合德育要求的新型优质人才,以此帮助国家扭转积弱、积贫的内外困境。

其次,民族矛盾也是使得宋王朝日渐衰弱的重要因素。

自北宋建国起,民族战争就开始不断上演。

战争不仅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更加加剧了民族矛盾,封建统治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二、朱熹道德教育的思想基础(一)朱熹德育思想形成的家庭基础朱熹的父亲朱松是个“只读书但不求生”的学者。

他在事业上失意,一生仕途坎坷,晚年沉迷于佛经和道教,以此寻得安慰与解脱。

在对朱熹的教导中,他充分融合了二程的学术思想。

在朱熹十一岁时,父亲对他进行了更加严格的家庭教育,他用儒家的孝悌忠信、道德学识等对朱熹进行启发和教导。

朱熹在父亲的影响下,受到理学教育和经学启蒙,并深受佛教影响。

朱熹的父亲在去世前,将他托付于崇安五夫里奉祠家居的刘子羽。

他的父亲又致信于三位崇安道学之友,将育子之望寄托于三位好友。

朱熹继而得到李侗的长时间教导,学习到更多知识,在此阶段,朱熹法帖临摹、苦读经书。

老师们廉洁自守、不染世俗的优良品性深深感染着朱熹,使其逐渐形成了清高淡泊、终身以著书为乐的处世性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朱熹伦理精神与当代社会诚信建设论文关键词:朱熹;伦理精神;诚信建设论文摘要:在朱熹的伦理精神范畴中,仁义为先、义中生利、忠信为本及敬事而信、节用爱人等伦理精神原则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它所倡导的公平正义、义利兼顾、诚实信用、取信于民、执政为民、公正廉洁等价值取向和政治理念,契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治国家走向市民社会的需求,对于建构当代诚信社会具有重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建设诚信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

诚信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属于道德范畴的东西,仅靠外在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对违反诚信行为的事后惩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还需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去认识把握诚信。

这是推进当前诚信建设的一项重大而又迫切的课题。

为此,笔者以传统文化作为关注点,以朱熹的伦理精神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出朱熹伦理精神中与当前诚信建设有关的几条重要原则,并分析它们在当前诚信建设中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

1朱熹伦理精神范畴中的若干重要原则1.1仁义为先,义中生利仁义是朱熹伦理精神中两个重要范畴。

仁是朱熹伦理精神的核心和根本,它有着广泛的内涵,“仁包四端,侧隐、是非、羞恶、辞逊”,有仁才能知是非,知廉耻,知从善去恶。

仁和很多人性道德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

如仁与爱之间,仁就是爱。

仁和爱的关系是根与苗、体与用的关系。

其次,仁与公之间,仁是根本,公是仁的外在表现,“唯仁,然后能公”,“公而无私便是仁”,“私欲净尽,天理流行,便是仁”。

“仁则公,不仁则是私意,故变作百出而不一也。

”总之,仁是人性美德的源泉,有了它才有爱,才能公正无私、公平正义。

“义者,天理之所宜”,朱熹说:“凡事皆有一个合宜底道理,须是见得分明,虽毫发不差,然后得是当。

”“君子见得这事合当如此,那事合当如彼,便裁处其宜而为之,则何不利之有?义者,就是按天下正理之所在来处理周边事物,也就是公平而妥当、无偏无颇地处理外界事务。

仁义是人性道德的前提,没有仁义之德的人如同禽兽,不能成为人。

做人的首要前提是为人处事处处以仁义为先。

义利之间,自古以来是儒家讨论的热点,朱熹也非常重视义利的关系,他说,“事无大小,皆有义利”,“学无深浅,并要辨义利”。

义利关系也是人生重要学问,不可回避。

朱熹认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

”仁义与利心之间有着公私之别,公私之间,显然不能统一。

但他并不像孟子那样简单地舍利取义,而是既取义又不舍利,他认为“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义则和而无不利矣”。

他看出了义利之间源与流的关系,道出了利由义生的深刻见解。

1.2诚实守信,忠信为本何谓忠?朱熹说:“忠是无一毫自欺处”;“忠者,尽自之心,无少伪妄。

”忠,就是诚实无欺,忠就是“尽己”(《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对人诚实无欺,尽心竭力,没有贰心,就是忠。

何谓诚?朱熹解释是:“诚者,合内外之道,便是表里如一,内实如此,外也实如此。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人能做到不自欺,不欺人,便是诚。

何谓信?朱熹说:“以实之谓信。

信,就是实,就是无欺。

那么忠诚信之间关系如何呢?对此,朱熹多有阐述。

如忠与信之间,“尽己之谓忠,尽物之谓信,只是一理”“忠是信之本,信是忠之发”;“忠信只是一事,而相为内外始终本末”;“忠是有诸内,信是形诸外,忠则必信,信则必是曾忠”。

再如忠与诚,“忠与诚,皆是实理。

“忠者,诚也。

信者,不欺也。

君子之守,诚为大;其与人也,不欺为大,故心必以忠信为主,言必以忠信为主,行必以忠信为主,忠信,所以立本也。

他还说,做人当以忠信为本,若无忠信,便不是人。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归纳出两点:第一,忠、诚、信三者内容的一致性,说到底,都是实的意思。

第二,为人处事要以忠信即诚信为本,说实话,办实事。

否则,“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为主也”。

1.3敬事而信。

节用爱人朱熹说“敬事而信,便是敬那政事也,节用,有节用之政事;爱人有爱人之政事,使民有使民之政事。

不敬则不信,不信则不能节用爱人,就谈不上使民以时了,这句话体现的是朱熹的执政理念。

他认为作为一名执政者,敬很重要,“根本功夫在敬字上,自古圣贤,自尧舜以来便说这个敬字”;而且他认为敬、信、节用、爱人之间,四者相因,各有次序,“敬了方会信,信了方会节用,节用了方爱人,爱人了方会使民以时”,如此社会才能走上政通人和之路。

其实,朱熹一生做官时间不长,但他对执政却颇有研究,他还提出了许多与之相关的伦理精神,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他认为执政人员应该讲信用,“无信,如何做事,如朝更夕改,虽商较之徒亦不可为政,要之下面的事,须以敬信为主”。

其次,他认为获得民众的信任对一个政府来说至关重要,所以他说“民无信不立”“信则民任焉”“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

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

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

”第三,取信于民要富国强兵,“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执政者能让国富民强,百姓自然拥护。

第四,执政者要忠于职守,诚心爱民。

所谓“爱则不倦,忠则尽诚”“无诚心爱民,则必倦而不尽心也”。

没有诚心爱民,工作就失去了思想动力和保障,所以为政当以诚意为本,“诚立而后政可为也,诚意不至,则有时而倦,行不以忠。

若居之有倦,行不以忠,而能正者,未之有也”。

第五,要求执政者能“敬其事”,尽职尽责。

“君子之仕,皆以敬其事而已,不可先有利禄之心也。

”在工作过程中,“敬其事而后其食”。

“先不必计较个人利禄多少,只求尽心尽责,把该做的工作尽力做好。

第六,要身先士卒,做好榜样作用。

“身先士卒,民则无怨”,“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则不令而行。

凡民之事,以身劳之,则虽勤不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政者凡事身先士卒,脚踏实地,实实在在为民谋利,就会得到广大民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以诚换信,获得威望。

最后,要节用、廉明、公正。

在执政过程中,崇尚节约,廉洁自好,“宁过于予民,不可过于取民”。

2朱熹伦理精神与当代社会诚信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诚实信用、义利兼顾、公平正义既是其应有之意,也是其追求的价值取向所在,切实做到这一点对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从政治国家走向市民社会要求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切实树立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观念,取信于民,忠于职守,公正廉洁。

对于这一切,在朱熹的伦理精神原则中,我们均能找到与其相对应的诚信理念的内涵。

2.1仁义为先、义中生利与商业诚信建设朱熹关于仁义为先、义中生利的观点在商业诚信建设上,一直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帮如徽帮和晋帮,都以仁义之术治商,倍守“以义取利,利从义生”的原则,为他们赢得了经久不衰的声誉,纵横天下500年。

我们不能否定这一切有朱熹的“仁义为先,义中生利”的伦理精神的内在指导作用。

为建设当代商业诚信,我们仍然要重视朱熹“仁义为先,利生于义”伦理精神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正视当前社会发展经济的社会现实,鼓励争创效益和利润的商业行为,发展经济;其次,提倡在遵循仁义的前提下做公平交易,不做“殉人欲”,违背仁义规则的事,否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总之,朱熹的“仁义为先,义中生利”的伦理精神,在当前的商业诚信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 2忠诚守信、忠信为本与个人诚信建设朱熹提倡的忠诚守信,以诚为本的原则,自古至今,一直是人与人相处的重要原则。

人与人之间,如果不以诚相待,就会出现思想隔阂,勾心斗角,如果有了诚信,就能相互沟通,加强理解,增进团结。

如果人人都以忠、诚、信为本,整个社会将充满诚信,但是要真正做到这点是不容易的,搞好个人诚信建设,更多需要的是个人对忠、诚、信的自觉修养和遵守执行。

首先,深刻理解朱熹关于“尽己之谓忠,尽物之谓信”,“忠是尽己,信是于人无所不尽”等言论,把握忠诚信的道德实质及其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其次,在自己思维意识中存有忠诚信意识,牢记忠信为本,诚信为本的理念,为人处事,实实在在,不作保留,正如朱熹所言,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若不尽心与他理会,则不惟欺人,乃是自欺”同时,“凡事要当用自家实底的心与人交,有便道有,无便道无”,实实在在,实事求是。

总之,芸芸众生,若真能做到朱熹所提倡的为人处事处处以忠信为本,以“人不忠信,便不是人”来警醒自己,从我做起,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诚信将充满我们的生存空间。

2. 3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与政府诚信建设为了搞好政府诚信的建设,我们有必要从伦理的角度接受朱熹思想的启示,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形成内在的约束机制:第一,加强思想教育,培养执政人员的忠诚意识。

政府是全体人民的政府,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爱国爱民,这是对每一个行政人员的基本道德要求。

第二,强化公正原则,加强廉政建设。

朱熹说:“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

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

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

有了公正还要廉明,“廉者,政之本也”。

打击贪污腐败,加强廉政建设,将是改善政府诚信的重要内容。

第三,正视自己手中的权力,认清自己的公仆地位,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执政为民,勤政为民。

第四,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样才能提高政府人员的工作的效率和办事力度,才能解决问题,人民才会信赖。

如果政府能做到以上这些,相信诚信政府建立指日可待。

归纳起来,这些措施,也就是朱熹的“敬事而信,节用爱人”等伦理精神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

这正证明了朱熹的伦理精神对于当前政府诚信建设所具有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