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特性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感染。

它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口。

本文将重点讨论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全球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乙型肝炎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有超过2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其中约有35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如性传播、母婴传播以及共用注射器等途径。

高感染率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太平洋地区。

二、乙型肝炎的地区差异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

亚洲国家是乙型肝炎的高风险地区,其中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感染率最高。

非洲也是乙型肝炎的高负担地区,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

相比之下,欧洲和北美洲的感染率相对较低。

三、乙型肝炎的年龄和性别分布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之间也存在差异。

儿童和青少年是乙型肝炎的高风险人群,他们易受到母婴传播和儿童间的传播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逐渐下降。

在性别方面,男性感染乙型肝炎的风险通常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更容易接触到感染源有关。

四、乙型肝炎的趋势分析近年来,全球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这一趋势主要得益于疫苗的推广和普及,以及改善卫生条件和医疗设施的发展。

然而,乙型肝炎仍然是一个公共卫生挑战,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

此外,慢性乙型肝炎的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率仍然较高,需要引起重视。

五、未来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未来,乙型肝炎的控制和预防仍然是一个全球性挑战。

应对策略包括推广疫苗接种、加强乙型肝炎的筛查和诊断、提高公众对乙型肝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加强卫生教育和改善卫生条件等。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和资源投入,特别是在乙型肝炎高负担地区,是控制和消除乙型肝炎的关键。

综上所述,乙型肝炎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年龄性别分布特征。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发表时间:2018-03-27T13:50:47.3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7期作者:张晓东孙鹥[导读] 目前国内外已开发出干扰素、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对抗乙肝病毒的药物,但是这些药物不仅价格昂贵,不良反应较多。

(1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 650504)(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云南昆明 650032)【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7-0396-02 目前国内外已开发出干扰素、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对抗乙肝病毒的药物,但是这些药物不仅价格昂贵,不良反应较多,而且乙肝病毒已产生了耐药性。

中药因其费用低、不良反应小等优点逐渐被用于肝病的治疗。

美洲大蠊作为一种中药同时作为一种虫药对抗乙肝病毒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广泛的研究与认可。

1.乙型病毒性肝炎1.1 乙型肝炎病毒简介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能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及纤维化,与肝硬化及肝癌存在着密切关系[1]。

乙型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

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肝癌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有20亿人感染过乙肝病毒,其中3.5亿人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约有年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

2006年我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全国1至59岁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

据此推断,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2]。

基于这些数据,世界卫生组织已将乙型肝炎列入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1.2 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机理乙型肝炎的致病机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国内外学者对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乙型肝炎病人的肝脏受到损伤,并不是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繁殖的直接结果,而是机体的免疫反应造成的。

乙肝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乙肝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乙肝的发展和研究近况乙肝,全称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

它主要影响肝脏功能,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乙肝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在过去,由于对乙肝病毒的认识有限,诊断技术不够先进,很多乙肝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乙肝的了解逐渐深入。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

在感染乙肝病毒后,患者可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在急性感染期,部分患者的免疫系统能够有效清除病毒,从而实现自愈。

然而,对于许多患者来说,乙肝病毒会在体内持续存在,进入慢性感染阶段。

慢性乙肝患者可能长期没有明显症状,但病毒在体内不断复制,损害肝脏细胞。

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逐渐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肝硬化会导致肝脏质地变硬,功能严重受损,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而肝癌则是乙肝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在诊断方面,现代医学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检测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 e 抗原、乙肝 e 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乙肝病毒 DNA 定量、肝功能检查等,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乙肝感染的状态和肝脏的受损程度。

近年来,乙肝的治疗也有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抗病毒治疗是目前乙肝治疗的关键。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

核苷(酸)类似物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

干扰素则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双重作用,但使用时可能会伴有较多的不良反应。

除了药物治疗,对于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还可以考虑肝移植手术。

然而,肝源的短缺和手术的复杂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在乙肝的研究领域,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

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基因治疗旨在通过修改病毒基因或患者的基因来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

免疫治疗则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

预防乙肝同样至关重要。

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是预防乙肝感染的最有效措施。

乙肝(HBV)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乙肝(HBV)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前言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是威胁着人民健康的全球性问题。

目前,全世界受HBV感染者接近20亿,其中有超过3亿的慢性感染者。

在亚太地区,慢性HBV感染率超过10%,其中25%~40%患者会因合并或不合并肝细胞癌的肝硬化而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BV感染列为全球十大死亡原因之一。

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 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引起的。

HBV的感染不仅可以导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重性肝炎,而且还与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20﹪的慢性乙肝患者将发展成为肝硬化,HBV慢性感染的人罹患HCC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100倍。

HB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其中西欧、北美、澳大利亚为低流行区,乙性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携带率在2﹪以下;东欧、日本、南美、北美和地中海国家为中流行区;中国、东南亚与南非为高流行区(HBsAg 携带率10﹪左右)。

全世界共有约3.5亿人为HBsAg慢性携带者,其中3/4在亚洲。

HBV感染导致全球每年50~120万人死亡,其中死于HCC的约占32万。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60﹪的人群感染过HBV,10﹪的人群为携带者,多达1.2亿。

现有乙型肝炎患者约为1200万,年发病率为158/10万。

随着HBV疫苗在1982年的问世,HBV感染率大大降低,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也使乙型肝炎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第1章课题研究背景与价值第1.1节选题的意义与价值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有20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者,其中3.5~4亿为HBV慢性感染者,每年由于急慢性HBV 感染而死亡的人数达到100万,并呈上升趋势。

乙型肝炎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现有乙型肝炎患者及带毒者数量庞大,面临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

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进展

⼄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进展综述⼄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摘要:近年来,⼄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个严重的公共卫⽣问题,我国尤为突出。

近年来,⼄肝在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排序中⼀直位居前三位,每年报告⼄肝患者百万⼈左右。

⾯对⼄肝病毒感染蔓延的局⾯,各国进⾏了⼤量研究以求从根源治疗⼄肝。

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类依旧未找到有效治疗慢性⼄肝的⽅法。

⼄肝防治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要⾯临的重要任务,因此,探寻⼄肝活动的规律特点、把握⼄肝防治的宏观态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通过综述的⽅式对⼄肝的感染以及防治⽅⾯进⾏了分析。

关键词:⼄肝病毒;流⾏病学;⼄肝表⾯标志物;⼄肝疫苗⼄型肝炎是危害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呈世界流⾏趋势。

慢性⼄型肝炎是我国当前流⾏最为⼴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传染病之⼀。

我国现有9000万慢性⼄肝病毒感染者,其中约2800万为慢性⼄肝患者。

每年有90万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约30万患者发展为原发性肝癌[1]。

⼄肝的流⾏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给国家的卫⽣系统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同时给患者的⼼理和家庭带来了负⾯影响,造成了⽣活质量下降。

因此,解决⼄肝防治的难题,成为社会的当务之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全球各个国家对⼄肝的防⽌研究⼒度加⼤。

进⼊免疫时代以来,免疫预防控制⼄肝在世界各国均取得明显的成效。

1 ⼄肝病毒感染1.1 ⼄肝病毒简介及其基因型分布⼄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简称⼄肝病毒,是⼀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是引起⼄型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的病原体,其基因组为闭合环状双链DNA,⼤⼩约为3.2kb,在负链DNA核⽢酸序列为模板转录的RNA 上含有四个ORF,分别称为S、C、P、X区[2]。

⼄型肝炎是⾎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

1988年OKAMOTO[3]⾸先根据HBV全基因序列差异≥8%的标准将其分为A、B、C、D4种基因型,随后⼜根据这⼀标准将HBV基因型增加到8种(即A~H),每个基因型⼜可分为不同亚型,且存在基因型之间的重组现象。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进展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概括,从其病因病机、辨证和辨证分型、辨证论治、治疗常用要药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近况,以期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疗法进展综述慢性乙型肝炎(CBH)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机错综复杂、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常见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1,2]。

在中医学中“慢性肝炎”归属于“黄疸”、“急黄”、“瘕瘕”、“胁痛”、“郁证”、“臌胀”、“积聚”、“虚劳”等范畴,目前国内外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和特效药物。

然而近年来中医药在肝病治疗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故中医药治疗乙肝成为世界肝病研究的热点。

现就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近几年来的研究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CBH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认为CHB的发生与感染邪毒、情志、酗酒、过食肥甘厚味、体质强弱等诸多因素有关,乙型肝炎病毒的侵人以及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关键。

毒邪是否能致病,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

发病的基本病机为正气虚弱、疫毒(湿热夹毒)外侵、气滞血瘀引起正虚邪恋。

正气虚弱之人遭到毒邪攻击时,抵抗力不足致使毒邪进入人体,并易居肝脏,致肝脏疏泄功能失调,气机郁滞,进而血脉瘀阻。

当湿热毒邪进入机体,最易损害肝脾,患者多呈土衰木旺。

因为,脾为湿土之脏,土性易为湿,脾运不健,最易生湿,湿邪也最易困脾;肝具风火之性,湿遏气机日久,肝郁不畅,湿邪借肝经气火之力内郁化热[3,4] 致湿热内生。

湿热内蕴,气化枢机不利,若不能及时清除于体外,发生质变,即可成毒;湿热蓄积日久,又可人血入络,出现热郁血瘀征象,或湿淤互结;湿热淤毒邪伤肝,瘀阻肝络、三焦不能通调,或热伤阴血,或木郁土壅、湿困伤脾,肝病及肾,出现水液运行障碍,加重湿浊潴留。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

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 DNA vividae)。

根形态与结构HBV病毒颗粒图示1.大球形颗粒:亦称Dane颗粒,它是一种由一个囊膜和一个含有DNA分子的核衣壳组成的病毒颗粒,直径约42nm.核衣壳为20面体对称结构。

游离的核衣壳只能在肝细胞核内观察到。

血中Dane颗粒浓度以急性肝炎潜伏期后期为最高,在疾病起始后则迅速下降。

Dane颗粒表面含有HBsAg,核心中还含有双股有缺口的DNA链和依赖DNA的DNA多聚酶。

目前认为Dane颗粒即完整的HBV。

HBV DNA的两链长短不一,长链(L)完整,为负链,长度恒定,约3200个核苷酸。

短链(S)为正链,长度可变,约为长链长度的50~100%,链的增生按5′-3′顺序进行。

在不同分子中短链3′端的位置是可变的,而短链和长链的5′端位置固定点为粘性末端,通过250~300个核苷酸碱基配对,以维持DNA分子的环状结构。

在粘性末端两侧,两链5′端各有一个由11个bp组成的直接重复序列(Direct repeat DR)-5′TTCACCTCTCC,该DR位于第1824个核苷酸者称DR1,位于第1590个核苷酸者称DR2,在病毒复制中起作用。

2.小球形颗粒:直径约22nm的小球形颗粒是HBV感染后血液中最多见的一种。

它由HBsAg,即病毒的囊膜组成。

化学组成为脂蛋白,可按其特有的密度与正常血清蛋白部分分离。

在此颗粒中未检出达DNA多聚酶活性。

目前认为HBV的小颗粒不是HBV,可能是它感染肝细胞时合成过剩的囊膜而游离于血循环中。

3.管形颗粒:直径约22nm,长度可在100~700nm之间。

实际上它是一串聚合起来的小颗粒,但同样具有HBsAg的抗原性。

基因结构目前,已可从感染HBV病人的血清中及感染肝脏提纯的病毒核心中分离出环状双股DNA,从而确定HBV属DNA病毒。

研究Dane颗粒DNA结构发现,DNA分子含有约3,200个核苷酸。

乙型肝炎及其慢性化机制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及其慢性化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 doi:10.3969/j.issn.1005-0264.2021.06.025乙型肝炎及其慢性化机制研究进展*张莹1聂红明"汪蓉3姜煜资1俞嫣青1王灵台$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3.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机制中图分类号R575.1文献标志码A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至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终极目标。

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7.18%m,据此推算,我国慢性HBV感染者约有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约2000万例。

我国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本病所致的肝硬化、肝癌及肝衰竭。

虽然近年来已加大乙型肝炎免疫疫苗的接种和普及,但HBV感染在我国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

CHB发病率高,且易发展为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及肝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目前HBV感染后的慢性化机制尚未明确,本文综合最新国内外进展对HBV感染后慢性化的发生机制行综述。

1宿主因素HBV侵入机体后,形成慢性感染与宿主抗病毒免疫应答密切相关。

机体免疫系统发育成熟程度是HBV持续性感染的重要因素。

胎儿及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此时容易发生免疫耐受。

研究表明,乙肝携带者主要与母婴传播方式有关⑵。

成人感染HBV后,病毒侵入肝细胞形成cccDNA不断进行复制,激发人体的非特应性与特异性免疫应答,进一步对肝脏造成损伤。

同时乙型肝炎慢性化还与宿主的HLA基因型差异有关,使得HBV肝外不断复制得以免疫逃逸而致慢性化。

1.1免疫应答1.1.1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主要包括: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和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酶类物质等)。

HBV综述

HBV综述

HBV综述乙型肝炎病毒(HBV)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是指引起人类急、慢性乙型肝炎的DNA 病毒,也称丹氏颗粒,简称HBV。

乙型肝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不是遗传病。

,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流行区,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60%-70%,HBV慢性感染的人群罹患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相对危险性至少增加100倍,并最终导致死亡,给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和损害。

鉴于此,世界上许多生物医学家早已把他们的研究目标集中到了乙肝病毒,以期弄清楚该病毒的基本结构,致病机理、免疫原性、免疫逃避和生化分子遗传规律等方面的问题。

而近来在这些研究中,对乙肝核心抗原(HBcAg)结构、功能及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又成了引人注目的焦点。

本文对于HBV的介绍是基于一个宏观的角度,系统的介绍了乙型肝炎病毒结构、基因结构、致病机理、生活史、传染途径以及乙肝的治疗现状。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HBV);原发性肝癌(HCC);乙肝核心抗原(HBcAG)1、简介: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有2个属:正嗜肝DNA病毒属和禽嗜肝DNA病毒属。

正嗜肝DNA病毒属代表种为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他已确定的成员还有土拨鼠肝炎病毒(WHV)、地松鼠肝炎病毒(GSHV)和树松鼠肝炎病毒(TSHV);禽嗜肝DNA 病毒属的代表种为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同时包括苍鹭乙型肝炎病毒(HHBV)。

HBV 与WHV、GSHV、DHBV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70%、55%、40%[2]。

嗜肝DNA病毒科病毒间具有相似的病毒粒子结构和嗜肝特性以及明确的种属特异性[10-13]。

该科病毒与其他已知病毒科病毒的主要不同点,包括具有部分单链的双链DNA基因组、过量颗粒性囊膜抗原分泌到宿主血液中以及由反转录酶参与形成病毒粒子的独特复制机理等方面[14]。

乙肝病毒的研究实施方案

乙肝病毒的研究实施方案

乙肝病毒的研究实施方案乙肝病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它可以引起肝脏炎症、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疾病。

针对乙肝病毒的研究实施方案至关重要,只有深入了解乙肝病毒的特性和传播途径,才能有效防治和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

本文将从病毒特性、研究方法、实施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了解乙肝病毒的特性是乙肝病毒研究的基础。

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其潜伏期长,易于慢性感染,对人体的肝脏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研究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和特性对于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至关重要。

其次,研究方法是乙肝病毒研究的关键。

目前,针对乙肝病毒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病毒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研究。

通过对乙肝病毒的病毒学特性、宿主免疫应答和病毒基因组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乙肝病毒的传播机制和致病机理,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制定乙肝病毒的研究实施方案是乙肝病毒研究的重要环节。

在深入了解乙肝病毒的特性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这包括确定研究目标、选择研究方法、建立研究团队、获取研究资金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有条不紊地实施研究方案,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

总之,乙肝病毒的研究实施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努力。

只有深入了解乙肝病毒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并制定科学的研究实施方案,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保障人民健康。

希望本文对乙肝病毒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为乙肝病毒的防治工作做出贡献。

考虑病毒突变的乙肝病毒感染动力学模型研究

考虑病毒突变的乙肝病毒感染动力学模型研究
基础上建立 了药物治疗的动力 学, 分析 比较 了不 同药物治疗 乙肝病毒 的效果 。 关键词 : 乙肝感染 ; 力学; 动 自然病程特 点; 药物治疗 D :03 7/i n10 — 3 1 0 00 . 0 文章编号 :0 2 8 3 (0 0 0 — 1 7 0 文献标识码 : 中图分类号 :P 9 OI 1. 8 .s. 2 8 3 . 1 . 0 7 js 0 2 56 10 — 3 12 1 )5 0 9 — 3 A T31
景德镇陶瓷学院 机 电学 院 , 江西 景德镇 3 3 0 30 1
De a t n f Me h n c n e t c l Jn d z e r mi n ttt , i g e h n,i n x 3 0 1 C i a pr me t o c a ia a d Elcr a ,i g e h n Ce a c I si e Jn d z e J a g i 3 3 0 , h n l i u
E- i: io u n 3 6 a o .o c mal xa x a 0 2 @y h oc m.n
XI AO Xu n. a HU X啪
. n m ia Dy a c l mo e o e a ts B v r s c n i e i g v r s mu a o . mp t r En i e rn n — d lf r h p t iu o s d rn i u i i t t n Co u e gn e i g a d Ap i
C m ue ni ei n p lai s计算 机 工程 与 应 用 o p trE gn r g ad A pi t n e n c o
2 1 ,6 5 004 ()
17 9
考虑病毒 突变 的乙肝病毒感染动力学模 型研究

乙型肝炎的生物学特点

乙型肝炎的生物学特点

乙型肝炎的生物学特点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它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肝炎类型之一,也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乙型肝炎的生物学特点涉及病毒结构、传播途径、感染机制和临床表现等方面。

1. 病毒结构: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属于嗜肝病毒科。

它的核心结构由核心蛋白包裹着病毒的DNA,外部则有一个包膜,包膜上覆盖着表面蛋白。

表面蛋白包括三种亚型:HBsAg(乙肝表面抗原)。

2. 传播途径: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共用注射器等。

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外环境中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可以在不同温度下存活数天,因此易于传播。

3. 感染机制:乙型肝炎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通过感染肝细胞开始复制。

病毒的表面蛋白结合肝细胞上的受体,使得病毒得以进入细胞内。

一旦进入细胞,病毒的DNA会被转录成RNA,然后通过反转录酶的作用合成DNA,最终进入细胞核中整合入宿主基因组。

这个过程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键步骤。

4. 临床表现: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一些感染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被称为无症状感染者。

而另一些人可能会出现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肝区疼痛等症状。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后果。

5. 预防与治疗:乙型肝炎的预防主要包括疫苗接种、避免高危行为(如共用针具、不安全性行为等)和血液制品的安全使用等。

目前,乙型肝炎疫苗已经成为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手段。

对于已经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和肝保护治疗,以减少病毒复制和肝脏损伤。

总之,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其生物学特点包括病毒结构、传播途径、感染机制和临床表现等方面。

了解乙型肝炎的生物学特点对于预防和治疗乙型肝炎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降低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乙肝文献开题报告

乙肝文献开题报告

乙肝文献开题报告乙肝文献开题报告乙肝病毒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范围内有数十亿人受到其影响。

乙肝病毒感染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对乙肝病毒感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乙肝病毒的基本特征、传播途径、疾病谱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深入了解乙肝病毒感染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乙肝病毒的基本特征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一种DNA病毒,属于乙型肝炎病毒科。

其具有包膜、球形病毒颗粒,直径约为42纳米。

乙肝病毒的基因组由部分双链DNA组成,包含4个重叠的基因区域:S、C、P和X。

其中,S基因编码表面抗原(HBsAg),C基因编码内核蛋白(HBcAg),P基因编码聚合酶(reverse transcriptase),X基因编码X蛋白。

二、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包括母婴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和医疗操作传播等。

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孕妇感染乙肝病毒后,可将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性传播是乙肝病毒感染的常见途径之一,性接触是乙肝病毒传播的高危行为。

血液传播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主要包括输血、注射毒品、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等。

医疗操作传播主要指医护人员在处理患者血液样本时发生的事故性暴露。

三、乙肝病毒的疾病谱乙肝病毒感染后,个体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肝硬化和肝癌等。

急性乙肝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大多数患者在感染后可自愈。

然而,约5%~10%的成年人和90%以上的婴儿感染后会发展为慢性乙肝。

慢性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感染超过6个月的持续性肝炎,可导致肝功能异常、肝纤维化、肝硬化等。

肝硬化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严重后果之一,其特征为肝脏结构和功能的进行性损害。

乙肝病毒感染还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乙肝相关肝癌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全国乙肝流行现状

全国乙肝流行现状

从性,促进康复。
乙肝宣传教育与社会动员
通过多种渠道开展乙肝防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乙肝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加强学校、社区、企业和媒体的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乙肝防治的良好氛围。
鼓励和支持相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乙肝防治公益活动,提高社会影响力。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全国乙肝防治工作进展 与挑战
全国乙肝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果
乙肝疫苗接种覆盖率提高
通过实施乙肝疫苗接种计划,全国范围内乙肝疫苗接种覆盖率显 著提高,有效降低了乙肝病毒的传播风险。
乙肝检测和治疗服务普及
乙肝检测和治疗服务逐渐普及,更多乙肝患者得到了及时诊断和治 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其他途径
如唾液、精液等体液也可能含 有HBV,但传播几率相对较低

乙肝的危害与后果
肝衰竭
乙肝病毒持续复制可导致肝衰竭,表现为肝 功能严重受损、黄疸、出血等症状。
肝癌
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 慢性炎症刺激可诱发肝癌。
肝硬化
长期慢性肝炎可发展为肝硬化,出现门脉高 压、脾大等症状。
并发症
乙肝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消化 道出血、腹水等。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血液透析患者等,应定期进行乙肝疫苗的 加强接种,以维持高抗体水平。
疫苗接种应覆盖全国范围内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确保全民免疫屏障的 建立。
乙肝筛查与监测计划
01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乙肝筛查,特别是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进 行定期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02
加强乙肝监测网络建设,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

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报告

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报告

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报告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HBV)在分类上归属嗜肝DNA 病毒科正嗜肝DNA 病毒属,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

在镜下,HBV 感染者的血清中可见三种不同形态的病毒颗粒,即大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

亦称Dane 颗粒,是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 颗粒,直径约42nm,由包膜和核心组成。

包膜位于病毒外层,由脂质双层和病毒编码的包膜蛋白组成,包膜蛋白的主要成分是HBsAg,即病毒核心内部含病毒的DNA 及DNA 多聚酶。

直径约22nm,是一种空颗粒,是HBV 感染后血液中最多见的一种。

它由HBsAg,即病毒的包膜组成。

在此颗粒中未检出DNA 及DNA 多聚酶,因此无感染性。

直径约22nm,长度约100~500nm。

实际上它是由小球形颗粒聚合成,无感染性。

1965 年,Blumberg 等首次报导了澳大利亚抗原,1967 年,Krugman 等发现二大利亚抗原与肝炎有关,故称其为肝炎相关抗原(HAA).随后证实这种抗原是HBV 的表面抗原。

1970 年,Dane 在镜下发现HBV 完整颗粒,称之为。

Dane 颗粒。

1979 年,Galibert 测定了HBV 全基因组序列。

HBV 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

人群HBV 携带率约为8%~9%,携带者超过1.2 亿人。

主要传染源为乙型肝炎患者或者无症状HBV 携带者。

不论在潜伏期、急性期或者慢性活动初期,病人的血清都有传染性。

输血或者注射是重要的传染途径。

此外,外科和口腔手术、针刺、共用剃刀、皮肤粘膜的弱小创伤污染含少量病毒的血液,均可能导致感染。

多发生于胎儿期和围生期。

此外,HBV 也可能通过哺乳传播。

由于乙型肝炎患者和。

HBsAg 携带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均可检出HBsAg,HBsAg 阳性的配偶叫其他家庭成员更易感染HBV,表明,HBV 可以经性途径传播。

近来有人报告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HBsAg 携带者唾液标本中检测到HBsAg 及Dane 颗粒。

乙肝病毒致病与致癌的分子机理研究_张建林

乙肝病毒致病与致癌的分子机理研究_张建林

武 汉 大 学生 命科 学学院 病 毒学 国 家重 点 实验 室
湖 北 武汉
一 一
在 研究
与 炎症 因子

导 致炎症 中 我 们证 实
,
与转 录因 子
一 ,
直 接 结合 影 响
,
,

启 动子 的 结合

,
从而 激 活

基 因 表 达 和 引 起细 胞炎症
,
提出

引起 炎症可 能与其激 活
促 进 正 常细胞 转 化 的 功 能
用载体表达
!
抑制
,
复制与基 因 表 达 的可行性研 究
病 毒学 国 家重 点 实验 室
吴 浩 邹 开 朗 朱 应 杨 复华 吴 建国
武汉 大 学生 命科 学学院
湖 北 武汉
!
干扰
干扰
是 从 低等 生 物 到哺 乳 动 物 都有 的防 御 机制
,
主 要 原 理 是 通过 小 分 子

特 异性 地 降解相 应的
行性


中有
个是 有 效 的 抑制 率达
,

,

用 半定 量

和荧
等 方 法 对 筛选 到 的
蛋 白表达 水平和 抑 制源自进 行 了验 证 结果显 示 该 复制 此研 究 为 用 载 体表 达
能 降解
基因
,
抑制 病 毒复 制 提供 了 可
乙 肝病毒 致病 与 致癌 的 分子 机理研 究
张 建林 黄 静 傀 维 杨 勇 波 都 开 郎 朱 应 吴 建 国
有关
在探讨
,
致 癌 作用 中 发 现
共 转染 细 胞 能 刺 激 凋 亡

2023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2023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一种全球性健康问题,已成为导致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乙肝病毒的基础研究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以及治疗策略,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病毒学特征HBV属于部分双链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途径传播。

其特点是高度感染性、变异数、潜伏期长、易产生慢性感染和发展为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二、病毒复制及毒力机制的研究进展1、病毒复制机制病毒复制是HBV病毒感染的关键步骤,对其复制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其发病机制。

目前已确定HBV复制过程中的环节和关键酶,如HBV DNA聚合酶、转运酶等,这些都为治疗提供了重要的靶点。

2、毒力机制HBV毒力机制的研究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乙肝病毒感染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治疗策略。

目前已经发现HBV病毒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尤其是HBx蛋白,它是HBV中的一个非结构蛋白,参与了HBV 的复制和发病过程。

三、治疗策略1、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一直是治疗慢性乙肝的主要手段,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安泰、恩替卡韦等。

研究表明抗病毒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慢性乙肝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免疫调节治疗乙肝治疗中的免疫调节剂主要指利用干扰素、肝炎丙种球蛋白以及植物碱等药物来调节患者身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治疗乙肝的目的。

3、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人体细胞或组织进行干预,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乙肝方面,基因治疗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新型治疗方法。

四、未来展望在治疗HBV方面,未来有可能出现更多的新策略,例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干细胞治疗技术等。

病毒复制过程中的靶点不断被研究和发现,将会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和精准度。

同时,人们也需要增强自我预防和控制的意识,积极参与进行乙肝防范工作,减少乙肝病毒的传播。

总之,随着对HBV病毒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并提高提高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愈率。

新一代抗乙肝病毒药物

新一代抗乙肝病毒药物

新一代抗乙肝病毒药物
李旭文
【期刊名称】《家庭医学:上半月》
【年(卷),期】1998(0)10
【摘要】针对乙肝病毒危害全球人类健康的严峻现实,国际医学界大力加强了对乙肝病毒致病机理及治疗药物的实验研究,积极开发和筛选抗乙肝病毒药物。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科研人员开发了以Lamivudine(又称作3TC)为代表的一批新一代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

【总页数】1页(P44-44)
【关键词】抗乙肝病毒药物;Lamivudine;HBV一DNA;毒副作用;致病机理;实验研究;e抗原;干扰素;人类健康;乙肝病毒基因
【作者】李旭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7
【相关文献】
1.抗乙肝病毒核苷类药物治疗乙肝病毒研究新进展 [J], 陈萍
2.抗乙肝病毒药物博路定在中国获批儿童适应症成为中国首个可用于2岁至18岁慢乙肝患儿的口服核苷类药物 [J],
3.抗乙肝病毒药物对OH2溶瘤效果的影响 [J], 张思琪;谷相勇;刘滨磊
4.妊娠期抗乙肝病毒药物使用指南争议性问题的总结和比较 [J], 吴霞;张玉蓉;汪静
5.妊娠期抗乙肝病毒药物使用指南争议性问题的总结和比较 [J], 吴霞;张玉蓉;汪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肝病毒特性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王晓冬,王峰,吕月蒙,李强,张国峰,孙涛,贾亚雄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E-mail:wangxiaodong505@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引起中国及东南亚一带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之一,有半数以上HBV感染的患者将会发展为慢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H)、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甚至肝细胞性1fl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常被形象的称之为“慢性肝病三步曲”。

新近有多项研究表明活化的T细胞反应可能在HBV感染的慢性化和肝细胞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CD4+Th细胞可分为Thl和Th2细胞,分别介导两种不同的免疫学效应。

Thl细胞主要分泌IL-2, IFN- X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因子,参与细胞免疫应答;Th2细胞主要分泌IL-4, IL-5, IL-6和IL-10等细胞因子,参与体液免疫应答;Thl/Th2的平衡决定了免疫应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Thl与Th2之间存在相互制约或促进左右,细胞因子组成一个复杂的分子网络,参与调节炎症反应以及器官功能的自我稳定。

关键词:细胞因子,乙型肝炎病毒,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1.引言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 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引起的。

HBV的感染不仅可以导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重性肝炎,而且还与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20﹪的慢性乙肝患者将发展成为肝硬化,HBV慢性感染的人罹患HCC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100倍。

HB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其中西欧、北美、澳大利亚为低流行区,乙性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携带率在2﹪以下;东欧、日本、南美、北美和地中海国家为中流行区;中国、东南亚与南非为高流行区(HBsAg 携带率10﹪左右)。

全世界共有约3.5亿人为HBsAg慢性携带者,其中3/4在亚洲。

HBV感染导致全球每年50~120万人死亡,其中死于HCC的约占32万。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60﹪的人群感染过HBV,10﹪的人群为携带者,多达1.2亿。

现有乙型肝炎患者约为1200万,年发病率为158/10万[1-4]。

随着HBV 疫苗在1982年的问世,HBV感染率大大降低,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也使乙型肝炎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乙型肝炎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现有乙型肝炎患者及带毒者数量庞大,面临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HBV的特效药物。

因此,乙型肝炎的治疗至少在今后50年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寻找更有效的治疗途径是医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2.HBV的生物学特性2.1 HBV的生物学分类1986年国际病毒革命委员会正式将人类HBV划归为一个新的病毒科——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的成员。

该科病毒成员除了人HBV外还有:(1)东方土拨鼠肝炎病毒(GHV),1978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和马里兰州等地的野生土拨鼠发现该病毒。

东方土拨鼠肝炎和肝癌的发病率较高;(2)地松鼠肝炎病毒(GHV),是1980年在美国南加州的地松鼠中发现的;(3)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1981年在我国江苏省启东县肝癌高发区分离自易发生肝癌的麻鸭,后来在北京能够鸭和美国商品鸭中也发现此病毒[5-6]。

2.2 HBV的形态与结构HBV在动物病毒中是不寻常的,是由于在被浸染的细胞中能产生多类型的与病毒相关的颗粒,电镜下观察HBV的提纯制品,证明有三种类型颗粒[7-9]。

1.小球型颗粒平均直径为22nm,由空心病毒包膜组成,是HBV多余的衣壳蛋白,没有病毒核酸。

无感染性,但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具有中和病毒的作用,制备乙肝疫苗即由此种颗粒组成。

2.管型颗粒由小球型颗粒连接而成,其长短不一。

小球型颗粒和管型颗粒的产生是由于病毒颗粒包膜产量过剩。

小球型颗粒和管型颗粒与Dane颗粒的比例依不同的病程差异较大,一般撒Dane颗粒的10 4~108倍,在患者血液中的含量可高达 1013个/ml.3.Dane颗粒为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直径为42nm,由包膜和核衣壳组成。

核衣壳直径为27nm,含有HBcAg,单一分子的部分双链DNA以及依赖DNA的DNA聚合酶。

核衣壳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作为病毒基因组的保护性容器。

另一独特的特征是P蛋白与长DNA链共价结合。

在患者血液中的Dane颗粒含量为10 4~106个/ml.图一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乙肝病毒3种不同的形态: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10]图二肝病毒(HBV)结构示意图[10]2.3理化特性及抵抗力在氧化铯平衡梯度离心中,HBV颗粒(42nm)的浮力为1.22g/cm3.表面抗原颗粒(22 nm)为1.22g/cm3,病毒外膜成分含有来自宿主细胞的脂类,约占外膜干重的30%。

HBV对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

病毒在30 ~ 32℃可存活至少6个月,在 -20 ℃可存活15年。

病毒浓度高时,60℃加热10h,或98℃加热1min,以及乙醚或pH2。

4处理均不能有效灭活乙肝病毒,能够灭活HBV的常用方法和条件包括121℃高压灭菌20min, 160℃干烤1h,100℃直接煮沸2min,以及0.5%过氧化酸,3%漂白粉溶液,5%次氯酸钠和环氧乙烷等的直接处理。

HBV的感染性并非与其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相一致,在一些能够灭活HBV感染性的条件下,其抗原性和免疫原性-仍可较好保留[11]。

2.4 HBV的基因组和蛋白组成HBV基因组结构特殊,成不完全闭合的双链形式,负(一)链为全长基因,约含3200个核苷酸,而正(+)链是负链长度的20~80%,病毒颗粒内含有DNA聚合酶。

在所有已知可感染人体而且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双链DNA病毒中,HBV基因组是最小但又是最高效的。

它具有以下4个鲜明的特点[12-14]:(1)不完全双链环状结构;(2)利用重叠的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编码多个蛋白质;(3)所有调控序列均位于蛋白质编码区内;(4)基因序列具有多变性。

图三HBV基因组基本结构[15]HBV含有4个ORF,即S区(包括preS1、preS2及S)、C区(包括preC和C)、P区和X 区[16],ORF之间互相重叠。

HBV有4种转录子,共用一个PolyA加尾信号,长度分别为3.5kb、2.4kb、2.1kb和0.7kb(图)。

4种mRNA合成7种病毒蛋白,即外膜蛋白(大、中、主蛋白)、核壳蛋白(前C和C蛋白)、X蛋白和P蛋白[17]。

外膜蛋白由S基因区编码,包括3种外膜成分:主蛋白(small protein ,S protein, 即HBsAg)、中蛋白(middle protein ,M protein, 即preS2+HBsAg)和大蛋白(large protein ,L protein, 即preS1+preS2+HBsAg),主蛋白在3种成分中含量最高。

主蛋白和中蛋白由2.1kbmRNA翻译而来,而大蛋白则是2.4kbmRNA的产物。

HBV的外膜蛋白构成病毒的外壳包裹颗粒,使病毒能够附着和侵入新的细胞。

大蛋白在病毒与细胞受体的结合、病毒颗粒的包装和自细胞向外分泌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外膜蛋白还含有引起宿主免疫反应的抗原表位,能够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

核壳蛋白由HBV基因组的C区编码,存在两种形式: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 HBcAg分子量21KD,是病毒核壳的组成成分,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负责对前基因组RNA包装,这是基因组复制的必备步骤。

HBcAg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几乎所有的HBV 感染者均产生针对HBcAg的抗体。

HBeAg是分泌性蛋白,先由preC+C区编码带有信号肽的24KD的前体蛋白,前体蛋白进入高尔基体被蛋白酶切割后形成16KD成熟分子进入病人的血液中,HBeAg可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其功能尚不清楚。

HBcAg和HBeAg均是3.5kbmRNA的翻译产物。

P蛋白即聚合酶(polymerasa, Pol)由P基因区编码,是一个含816个氨基酸的大蛋白,也是3.5kbmRNA的翻译产物。

目前已经发现P蛋白具有4个功能性结构域,P蛋白参与病毒基因组复制的全过程,每一个结构域在基因组复制过程中都发挥不同的作用。

HBV 前基因组RNA反转录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步骤,包括RNA的包装、DNA合成所需的引物、以RNA和DNA为模板合成DNA以及将RNA-DNA杂交体中的RNA消化等,均涉及P蛋白的功能。

由于P蛋白的重要性,使其成为抗病毒药物的主要靶点。

X蛋白由X基因区编码,其转录子为0.7kbmRNA。

X蛋白具有多种功能。

它可反式激活HBV本身的、其它病毒或细胞的调节序列,还可以激活蛋白激酶C,从而影响细胞信号转导。

病毒在体内复制和传播也需要X蛋白的参与[18-21]。

2.5 HBV的复制在HBV的复制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作为DNA病毒,HBV不以DNA为模板进行复制,而是将DNA转录RNA中间体(RNA intermediate)或称前基因组RNA,再逆转录成DNA 进行复制,与逆转录病毒的复制过程类似。

HBV的复制过程有以下几个环节[22]:(1)侵入:病毒颗粒的外膜蛋白和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至今不清楚)结合,脱去外壳核心颗粒进入细胞质,进而脱去核壳,病毒DNA及聚合酶进入细胞核;(2)修复:HBV聚合酶修复不完整的正链,使其与负链完全互补,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ccc DNA),即超螺旋结构,是病毒复制的重要标志;(3)转录:宿主RNA聚合酶Ⅱ以ccc DNA为模板,转录出长短不一的mRAN,这些mRNA 分子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4)复制: mRNA分子在细胞质内被翻译成外膜、核心、X和聚合酶等多种蛋白。

3.5kbmRNA被成为前基因组RNA(pregenomic RNA,pRNA),含有病毒编码的全部遗传信息,既是蛋白质翻译的模板,也是HBV基因组复制时反转录的模板。

在细胞质内,核心蛋白包裹pRNA和聚合酶形成新生的核心颗粒,病毒复制即在其中进行:先由病毒自身的聚合酶以pRNA为模板,逆转录出负链DNA,pRNA被降解:再以负链为模板,合成正链DNA,形成部分双链的环状DNA,即成熟的病毒基因组;(5)循环:一小部分含有病毒基因组的核心颗粒重新进入细胞核,以维持核内一定量的ccc DNA;(6)释放:大多数新形成的核心颗粒出芽到细胞质,装配好病毒的外壳,形成成熟的病毒颗粒释放到细胞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