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日常用语差异对比
浅析日常交际用语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2 中西文化中交际用语的差异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称谓语的差异
称谓语是交际双方对彼此的称呼,是一场交际的开始,得体的称谓不仅能促进双方的情感,更能推动交际的发展。由于背景文化差异的存在,各民族对称谓的定义多多少少也会有些差别。不同的称谓代表不同的身份、地位和角色,不同的场合需要使用不同的称呼,为了在交际中能够正确的称呼对方,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我们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要去了解称谓语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
1 引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也在日常生活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国与国之间谈判沟通时更为突出。跨文化交际是与有着异样文化的人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由于有着不一样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又受制于本族文化习惯性的思维与表达方式,往往会使交际双方无法沟通,出现交际障碍等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语言,语言和文化又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就要求交际双方要事先进行沟通,提前了解对方文化与自己文化的差异,尤其是在语用习惯上的不同。唯有了解交际双方不同的文化,摸清不同的语言表达,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减少沟通障碍,避免文化冲突。
2.1.2 社交称谓
中国的家庭关系中有父子、长幼之分,同样在社交中也存在君臣、尊卑之别。在社交中,中国人为了表示自己对职位高的人的尊重,往往采用“姓+职位”的模式进行称呼,如张某是教育局的局长,别人一般都会尊称其为“张局长”;李某是某公司的经理,则称其为“李经理”。而对于比自己身份地位低的人,则称呼其为“小李”或“老张”等,一定程度上可以拉近两者的关系。在西方,“姓+职位”如“Manager Huang”,“Teacher Li”这种称呼形式是不符合用语习惯的,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如教授可称“Professor”,医生或博士称“Doctor”,州长或市长称“Governor”和“Major”等等。社交中往往也只以一条标准为准则,即平等与亲切,所以不管年龄大小,职务高低,都喜欢用名字称呼对方,同样也会让对方比较自在。
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摘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社交用语是非常容易表达的。
但是在两个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下,它的表达却千差万别,迥然不同。
本文通过对列举一些中西方不同的社交用语和价值体系,并进行比较,从而显现出中西文化在不同方面的巨大差异性。
因此,只有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说话方式,才能更好地交流。
首先,社会应酬。
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
比如,问候语,中国人一般不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熟人之间的打招呼除了“你好”,“你早”以外,更多的是说“吃饭了吗”,“干什么去?","到哪里去?”等。
然而,英美人不会问这些实质性的问题,不管认识不认识,习惯一见面就招呼对方:“hi!"如果中国人按汉文化的方式招呼英美人,英美人总感到惊讶。
称谓语。
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称谓和使用规则。
汉语中可以使用名+称谓词模式或性+称谓词模式,如Miss Smith或“名”,如Mary,而不能称Miss Mary。
告别语。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告别模式和言语规约。
如中国人看完病告辞时常说“注意休息”,"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等以示关怀与安慰,但英美人比较常用住院对方早日康复为告辞语,如“Hope your cold gets better soon”。
另外,结束谈话方面汉英文化也存在一些差异。
英美人总是以“Bye”。
之类的话结束,而当中国人提出了“我该走了”之后就告辞时,英美人往往感到很唐突,认为中国人不讲礼貌。
恭维语。
在英美文化中赞美人们的容貌,服饰,发型,言谈举止,素质修养等被视为礼貌之举,英美人常常把恭维挂在口上,在汉文化中恭维语在范围和程度上有别于英美文化。
例如,中国人与朋友相处时,为了表示自己谦让随和,常常以朋友的爱好为首选。
所以,有意把决定权让给对方。
在英美国家,I don't care(我随便/无所谓)这句话在朋友听起来是不负责任的,是没有把对方的尊重礼貌地对待。
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

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第一篇范文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问候语是最基本的沟通方式,它不仅仅表达了人们之间的关心与礼貌,同时也体现了各自文化特点和价值观。
从中英两种语言的问候语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一、中英问候语的差异1. 直接与间接在中文中,问候语往往比较间接。
比如,我们通常会用“你好”或者“吃了吗?”来开始一段对话。
这些问候语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我们的关心,而是通过一种比较含蓄的方式来暗示。
而在英语中,问候语则相对直接。
比如,“Hello”或者“Good morning”等,这些问候语直接表达了对对方的关心和礼貌。
2. 正式与随意中文的问候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等级观念,比如在不同的场合,我们会使用不同的问候语。
而在英语中,问候语则更加随意,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可以使用相同的问候语。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1. 历史背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儒家文化强调的是礼仪和等级观念,这种文化特点也体现在了问候语上。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他们的问候语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的关心和尊重。
2. 社会结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强调的是家族和集体,这种社会结构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关系和地位。
而西方社会结构则更加注重个人,他们的问候语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的关注。
3. 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和谐与保守,这种价值观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礼貌和尊重。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直接和自由,这种价值观使得他们的问候语更加直接和随意。
从中英问候语的差异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源于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不同。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交流。
第二篇范文3W1H和BROKE模型视角下的中英问候语差异及原因3W1H模型,即What(什么)、Why(为什么)、Who(谁)、How(如何)的缩写。
而BROKE模型,是背景(Background)、原因(Reason)、对象(Object)、结果(Outcome)、知识点(Knowledge)的缩写。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问候语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关键环节。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问候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将从中西方问候语的背景介绍、文化差异、重要性和案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背景介绍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宗教和习俗传统。
这些差异使得中西方问候语在表达方式和蕴含意义上有所不同。
在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强调的是礼仪和等级观念。
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占据主导,强调的是个性自由和平等观念。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也直接影响了问候语的使用。
文化差异表达方式:中西方问候语的表达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人习惯于用一些笼统的问候语,如“你好”、“最近怎么样?”等,以示关心。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使用具体的问候语,如“How are you doing?”、“How was your day?”等,以示。
使用场合:中西方问候语在使用场合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在正式场合和日常交往中都会使用问候语,而在西方,正式场合通常使用正式的敬语,日常交往中则使用较为随意的问候语。
蕴含意义:中西方问候语的蕴含意义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的问候语“你好”除了表示基本的问候外,还包含着关心、尊重和礼貌的意义。
而西方人的问候语“How are you?”则更多地表示寒暄和打招呼,不包含过多的情感色彩。
重要性阐述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互了解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问候语是展现文化特征最直接的方式。
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避免误解和冲突。
问候语也是交流技巧的体现,正确的问候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友好关系。
职场规范也是跨文化交流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问候语的使用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和社交能力。
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以说明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和重要性。
小王是一名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初到英国,他发现英国同学见面时总是用“How are you?”进行问候,而他习惯用“你好”来打招呼。
中西方语言差异总结三篇

中西方语言差异总结三篇【篇1】中西方语言差异总结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言的影响1.思维立足他方与己方的差异。
中国人善于换位思考,习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注重对方的感受。
出于礼貌,或者想跟人套近乎,中国人总是愿意说些关心人的话,如你一定累了,好好休息一下吧(Youmustbetired.Haveagoodres)t 。
然而,这却可能让西方人误解为你对其身体状况表示担忧。
西方人很喜欢别人夸自己年轻、强壮,如果质疑其健康状况,他们是会很介意的。
西方人思维一般都是立足自身,直接谈自己的意愿或感受。
好多英语国家的服务员招呼顾客时,经常用CanIhelpyou(我能为你做点什么?),这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2.思维方向顺序与逆序的差异。
中国人偏重顺序思维,汉语对与时间和空间有关的各因素排列,一般都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个体,句子以时间和事理为线索,按照实际的时序及事序来安排。
而西方人习惯逆序思维,英语句子虽然也可遵循时间先后顺序,但不总是如此。
它可以打破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有着丰富的形态变化,句子呈句尾开放式。
3.思维表达婉转与直接的差异。
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西方人习惯于逻辑思维。
在语言上,中国人在说明问题时会运用比喻、暗示的方法,让人们产生联想,以达到某种寓意。
而英语正相反,它比较直接,直奔主题,然后加上修饰成分,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后面,状语一般放在动词之后,尽管偶尔也可以状语前置。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日常用语的影响1.在称呼方面中国人比较注重礼节,会根据对方的身份、与自己的亲疏关系以及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称谓,以示敬意。
但是在西方,不管是在正式还是非正式场合,都喜欢用名字称呼别人。
2.在致谢方面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中国人认为对家里人或者好朋友的帮助是one sownobligation,noneedtothankorbethanked,彼此根本不必说谢谢,说了反而显得生分。
而西方人对家人或者朋友的帮忙都习惯说谢谢, Thankyou 几乎用于一切场合,在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礼貌是人们在社交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尊重和关心他人的态度。
尽管中西方文化有很多差异,但礼貌与尊重他人的原则在各个文化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本文将对中西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在问候和道别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中文中,我们常用的问候语是“你吃了吗?”这是一种表达关心和关注他人健康的方式。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问候“你好吗?”或者是“最近怎么样?”这种问候方式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最近的情况。
在感谢和道歉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文中,我们常用的感谢用语是“谢谢”,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使用“thank you”来表示感谢之情。
在道歉方面,中文中常用的道歉用语是“对不起”或者“不好意思”,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使用“I’m sorry”来表达道歉之意。
在请求和邀请方面也有一些不同。
在中文中,我们通常会使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请求,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更加直接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需求。
在邀请方面,中文中常用的邀请用语是“请你来...”,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使用“Would you like to come...”来表达邀请之意。
中西方在对待长辈和陌生人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文中,我们通常会使用尊敬的称呼来称呼长辈和陌生人,比如“先生”、“女士”等。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直接使用对方的名字来称呼他人,而不加任何修饰词。
这显示了中西方文化中对长辈和陌生人的态度和尊重程度的差异。
中西礼貌用语在问候和道别、感谢和道歉、请求和邀请以及对待长辈和陌生人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虽然存在这些差异,但中西方文化都注重礼貌和尊重他人的原则,这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
通过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友谊。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对待交际和表达礼貌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们在礼貌用语的表达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
一、中西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1.中西礼貌用语的语言特点在西方文化中,使用礼貌用语时通常会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词语。
在交往过程中会不断重复这些词语,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尊敬。
在西方文化中,这些词语的重复使用被视为一种礼貌和尊重的体现。
而在中国文化中,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更多的是通过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来体现。
比如在问候方面,中国人会使用“您好”、“您辛苦了”、“回家路上小心”等表达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而在使用“谢谢”时,中国人也更倾向于使用更加正式的表达方式,比如“多谢您的帮助”、“非常感谢您的款待”等。
2.中西礼貌用语的在交际中的使用频率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在交际中使用礼貌用语的频率相对较低。
中国人更注重言下之意和真诚的表达,对于过分频繁地使用礼貌用语并不看重。
在中国人的交际中,更注重的是通过行为和言语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好。
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主要源自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念和社会习惯。
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的社会文化对礼貌用语的使用有着一定的影响。
而在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人情味的社会文化也对礼貌用语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西方文化中,礼貌用语的使用更加注重形式和规范。
西方人注重礼貌和礼仪,礼貌用语的使用更倾向于在一定的场合和时间内进行,不同场合和不同社交对象会有不同的礼貌用语的使用方式。
西方文化也更注重礼貌用语的频率和重复。
2.中西礼貌用语的社会文化影响中西礼貌用语的对比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交往中,需要更多地了解对方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尊重对方的礼貌用语习惯。
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日常交际用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日常交际用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1.称谓用语称谓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
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
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在称呼问题上,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年幼的必须尊敬年老的,这可能与我们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有关。
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我们常常说老王、王老、老爷爷、老奶奶等等,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
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论文范文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称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认识的人之间往往直呼其名,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老师和学生之间都可以这样,他们认为这样是关系亲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长者,如果你在他们的姓之前加上“old”,他们往往会非常生气,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暗示着你认为他们身体虚弱,风烛残年,失去活力,他们更希望你称呼他们的名字。
七、八岁的孩子称呼自已的爷爷、奶奶“Tom,Susan”在西方人看来是非常亲切的,可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不可思议。
这将会被视为没有教养,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的。
另外,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尊称的词很多,早些时候最通用的是同志、师傅等等,不论男女,都可以这样称呼;在西方文化中,尊称的通用形式为“Mr.”、“Mrs.”、“Miss”、“Sir”、“Madam”等。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先生”、“女士”、“小姐”等国际通用称谓语使用逐渐频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化对我们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
2.礼貌用语不懂英语习俗的人也知道在需要表达感激之情时需要说“Thank you”。
但他们却不知道许多其它场合也该说声“Thank you”。
例如,晚会上,一位美国人用这样的话来赞美一位中国女性:“That’s a lovely dress you have on.”她可能立即回复到:“No,no,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而这样的答复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他会认为女士认为自己缺乏审美能力,无法鉴别漂亮裙子和普通裙子。
浅谈中西交际用语的差异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 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 而语言便是进行跨文化交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媒介。 因此,作为一名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也必须 充分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 这已是不可置疑的事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 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对象国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掌握对 象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语言知识的 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本文从语言与 文化的关系入手,通过简要分析中西方日常交际用语的差 异,从中揭示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阐明语言学习即文化 学习,强调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几种 了解英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的途径。
另外还有一种“中国式的问候方式是看见某人在做什 么,就说什么。” 例如,当中国人遇见自己认识的人在 洗车,可能会这样打招呼:“你在洗车啊?”中国人听到 这样的打招呼觉得很自然、很正常。可是对西方人说: “You are cleaning your car, aren’t you?”他听起 来觉得很奇怪、很别扭。心里会想:你明明看到我在洗车, 还要问这样的问题?简直是在说废话。 也许英美人比较讲究高效率的缘故,人与人之间没 有中国人那样热情,在以上同样情况下,常用的打招呼语 一般比较简单,如“Hi”、“Hello”、“How are you?” 或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等。有时也以谈论天气的方式如“It’s a nice day, isn’t it?”来和对方打招呼。然而这些问候 语中国人听起来觉得洋味太浓,觉得与对方太过生疏,一 般较少使用。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同其他国 家的交往也日趋频繁,人们开始重视与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而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胡文仲,1999)
中西方词汇差异举例

中西方词汇差异举例中西方词汇差异一直是跨文化沟通中的一大难题。
相信大家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这个问题。
以下是一些中西方词汇差异举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在跨文化交流中提供一些指导意见。
1. 礼貌用语中西方文化中的礼貌用语存在显著的差别。
在中国,“您好”、“谢谢”等词汇是在日常交往中十分常见的礼貌用语,而在西方,经常使用的礼貌用语则是“please”、“thank you”等。
因此,若在国外使用中文礼貌用语,可能会让对方感到有点奇怪。
2. 餐饮在中西方餐饮上的词汇差异也十分明显。
比如,中餐中常用的词汇如“炒饭”、“炸鸡”等,在西餐中就不常见,因为西方饮食文化中一般不采用这种烹饪方式和食材。
另外,在用餐过程中,中国人通常会说“慢慢吃”或“多吃点”,而在西方这种说法可能会被视为失礼。
3. 社交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的社交方式也存在词汇差异。
比如,中文中常用的词汇如“哥们儿”、“兄弟”等,在西方语境中则常用“mate”、“buddy”等词汇进行称呼。
此外,在西方,表达心情时如果使用中文通常会变得太过直白或表达不到位。
4. 形容词在描述人的时候,中英文的词汇差异也很大。
在中文中,常用的形容词有“认真”、“有耐心”、“有担当”等,而在英文中则常用“efficient”、“decisive”、“patient”等形容词来描述这些特质。
因此,在商务交际中如果想要准确地表达自己或别人的特质,需要有相应的英文词汇。
总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词汇差异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希望大家能够学会跨文化沟通,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并逐渐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中的特点和习惯,从而让我们之间的交流更加顺利和有效。
从日常会话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日常会话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日常会话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人际间交流。
正确地运用语言可以增进人们之间感情、发展友谊、相互尊重和促进人际关系。
语言行为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拿日常生活来讲,如果我们认真地分析一下日常英语和汉语,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异,并且可以对中西方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中西方呼唤语之间的差异呼唤语主要是用来向他人打招呼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它们是日常对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普通名词(主要是姓名)、有关职业、称号等专业术语。
英语发展并使用于与中国地理、历史及其它文化特征相异的英语国家中。
中国由于数千年的封建制度,每个家庭亲属的观念特别强烈,汉语中的称谓分得特别详细。
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父、伯母、叔父、、姑妈、姑父、舅父、舅母、姨父、姨母等等。
而西方人在家庭亲属之远远没有中国人的规范讲究,在英语里,家庭成员的称呼比汉语简化得多。
例如:不管是爷爷还是姥爷,都称为“grandpa”,奶奶和姥姥都称为“grandma”。
而与父母同辈的男性一律称作“uncle”,与父母同辈的女性一律称作“aunt”,姐姐都称作“sister”,哥哥统一称之为“brother”,第二代中无论男女都互称“cousin”,侄子、外甥称作“nephew”,侄女、外甥女称作“niece”。
另外,对于亲属之外的长辈,中国人也一般是用尊称的。
在称呼方面,英语名字前可以带一个称呼。
常用的有Mr(成年男性)、Mrs(已婚女性)、Miss (未婚女性)、Ms(未知婚姻状况的女性)。
而且,这多出现在一些正式场合。
在一般的非正式场合下,西方人多直呼其名,以显示称呼人与被称呼人之间的熟悉程度。
他们认为,尽管使用称呼显得尊敬人,但同时也会使称呼人与被称呼人之间显得疏远。
在中国,用来称呼对方的词有很多,如:部长、局长、处长、校长、主任、老师、教授、工程师、经理等,同志、师傅用来称呼陌生人或与名字一起使用称呼熟识的人。
中外交际用语的区别

中外交际用语的区别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特征。
(一)称谓用语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用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在中国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常说老王、王老、老爷爷、老奶奶。
“老”在中国代表着见识多广,足智多谋;在西方,除了在正式场合下称“Mr(先生)Lady(女士)”等外,认识的人之间往往直呼其名,这又是称呼用语的区别;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都可以这样称呼,例Mary(玛丽)见到 Jim Gree n时,会说“Jim or Mr Green”,他们认为这样是关系密切的表示,年长者,如果像在中国一样,在隆前面加上一“old”(老的)他们会很生气,认为这暗示你认为他们身体虚弱,风烛残年,推动活力,他们更希望你称呼他们的名字,连七、八岁的小孩称呼自己的爷爷、奶奶都直称其名,在西方人看来很亲切,而对中国人来说却不思议,这被视为无教养,不尊重长辈,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二)打招呼用语的差异两人见面互打招呼是礼貌的表现。
在中国,两个人见面习惯问“你吃饭了吗?或你去哪里?你去干嘛”。
如果两人是初次见面,中国人还会问及年龄、婚姻、收入、家庭住址表示关心;在西方,如果你问“Have you eaten dinner”or “Where are you going”.“ What are you doing”,他们会认为你想请他们吃饭,而对于后者,他们会比较反感,认为都涉及他们的隐私,他们无可奉告;而在西方,两人见面经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例“Today is a beawtiful day ,isn’t if ?”or “How’s it going?”“今天很晴朗,是吗?”或“近来怎么样?”(三)礼貌用语的差异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在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这时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各地的表达法又各不相同。
中西方肢体语言的差异【英汉对照】

一、动作一样,意义不同。
1. 跺脚,在中国人看来,表示气愤,恼怒,灰心,悔恨。
而它的英文含义则是不耐烦。
2. 目不转睛地看,其中文含义是:好奇;有时是惊讶。
英文含义则是不礼貌;使人发窘;不自在。
3. 拍别人的脑袋,中文含义是: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疼爱的表现,但是对成年或青年人做出这样的动作则会引起反感,是一种侮辱性的动作。
4. 鼓掌,观众和听众鼓掌,表演或讲话人也鼓掌,在中国人看来,表示表演者或演讲者的谢意,双方一齐鼓掌来相互表示友好感情。
而在英语国家中,表演者或演讲者鼓掌则表示自己为自己鼓掌,自己为自己的表演感到骄傲,自己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感到自豪。
5. 嘘嘘声,汉语含义是反对;责骂;轰赶等。
英文含义则是要求安静。
二、同样意思,动作有差异。
1. 叫别人过来,中国人的肢体语言为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下,几个手指同时弯曲几次,而美国人的肢体语言为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
美国人的这种肢体语言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侮辱,或挑衅,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
2. 开玩笑时用的,表示丢人。
中国人伸出食指在脸上刮几下,而美国人则是伸出两只手的食指,手心向下,用一个食指擦另一个食指的背面3. 表示吃饱了的用语,中国人用手抚摸后轻拍自己的肚子(表示自己的肚子里已经装满食物了,不能再吃了。
而美国人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头,手心向下,表示吃到这了,食物已经到了嗓子了,再吃就要吐出来了。
三、只在一种文化中存在的动作。
(中国没有或西方没有的某种肢体语言。
)1. 在美国,咬指甲,表示担心,不知所措,心中有重大的思想负担。
2. 在美国,用大拇指顶着鼻头,其他四指弯着一起动,表示挑战,蔑视。
3. 在美国,摇动手指),表示:警告别人不要作某事,表示对方在做错事。
The action is the same, but has different meanings. 1. Stomping,in the eyes of the Chinese people,it stand for angry. Its English meaning is impatient.2. The Chinese meaning of intently watching is curious sometimes surprised.English meaning is impolite embarrassed and uncomfortable.3. Shoot someone's head, the Chinese meaning: a performance of love for children, but for adults or young people to make this kind of action will cause offense, is an offensive action.4.The applause, the audience applauded for performance or speech, in the ey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 performer or speaker say thanks to the two sides together to show the friendly to each other.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the performers or speakers applauded for their proud performances,.5. Peeing sound, Chinese meaning is against other’s idea. English meaning is requested quiet.1. Tell others over, the Chinese body language to reach out to the cal lee, palms down, several fingers while bending a few times, and the body language of the Americans to reach out to as people, palms up, make a fist with the forefinger pitching. This action in China appears to be an insult, or provocation, it is an extremely impolite action.2. Joke with, indicating a shame, China forefinger in face scraping few times, while Americans extended the index finger of both hands, palms down, with an index finger to rub the back of another index finger.3. Fed terminologies, China stroking and patting his stomach (own stomach full of food, can not eat. Americans with one hand on his throat, palms down, means that eat the food to the throat, eat going to spit it out.三the presence of only in a culture operation. (China or the West is not some kind of body language.)1.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nail-biting, expressed worry about what to do, the high pressure, the major burden of thinking.2. In the United States, wore nose with the thumb and other four fingers bent with challenge the contempt.3. In the United States, shaking a finger warning others not to do something, they are doing something wrong..4. 在美国,把胳膊放在胸前,握紧拳头,拇指向下,向下摆几次,表示反对某人;表示强烈反对。
中、英文“招呼语”异同映射中西礼仪文化

中、英文“招呼语”异同映射中西礼仪文化(荣县第一中学校荣县 643100)日常问候他人,人们相互间打招呼。
在不同时间地点会使用不同的招呼语。
在这里,抽取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经常使用的招呼语来进行说明。
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1.日常招呼语的差异;2.招呼语中称谓的差异。
1.日常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去哪里?”“干什么去啊?”等等。
西方人却避免使用这样的用语,他们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以及兴趣爱好为题。
除此之外,西方人问候会用“Hello”;中国人则会用“你好”。
若按时间来分,西方人在早上会说“Good morning!”,下午会说“Good aftenoon!”,晚上则会说“Good Evening!”。
而中国人则相应的说,“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
2招呼语中称谓的差异在西方,常用“先生”“女士”“小姐”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西方在称谓上看似有点“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
中国人往往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某局长”“某经理”“某书记”等。
但是,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惯用的称呼--“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一般不会使用未成为传统称呼的“陈局长”“张经理”等。
对于长官和上级,用的较多的是“madam”“sir”这类称谓语。
中文与英文招呼语异同的渊源,主要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
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
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进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语言的使用体现思维的选择和创造。
中西方日常用语差异对比

vice associate assistant
director professor
manager
president
deputy
Greetings
• Have you had your meal? 吃过了吗? • Where are you going? 你上哪去? • Where have you been? 你去哪里啦?
I’d like to come and see you sometime. Would you be free one afternoon next week?
Mr. Zhang and I would like to come and visit you. Would it be convenient for us to come Wednesday evening?
• • •
Compliments: compliments and responses
Chinese : Fishing for compliments C: Growing flowers is my hobby, but I’m not much good at it. W: But these flowers are beautiful. I wish I could do as well! C : I really know little about the subject. W: Well, I certainly don’t know anybody who knows more than you do!
Conversatio from?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 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 ? How much do you earn ? What religion do you believe in ? How much is your watch? Where did you buy your shoe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He xiaozhang A He laoshi M E He yisheng
How to address people?
• VIP: Title + full name/ surname Ambassador大使 Doctor博士 Judge法官 Governor 州长 Major 市长 Duke 公爵 Marquess 侯爵 Count or Earl伯爵 Viscount 子爵 Baron男爵 • Acquaintance : Mr. Ms. or Mrs. + surname • Stranger: Mr./Madam (only use the word Sir if he is much older than you or you don’t know his surname but he is an VIP)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accepted topics such as the following:
Hobbies Holidays Jobs A local or national event The weather Films/books
What topics should be avoided?
Partings
In China
• • • • • Chinese: abrupt leaving-taking I’m leaving now. I’d better go now. You must be very tired. You will have to get up very early tomorrow. I should go now. Since you’re so busy, I won’t spend you time now. Walk slowly.
At Table
• In China
• I did it badly. There is nothing to eat. Help yourself. • Eat more.
In western countries
• Help yourself, please! • ---Would you like another piece of meat pie? --- Yes, please!/No. Thank you. • --- It’s delicious./This meat is beautifully tender. --- Thank you. I’m glad you like it.
★Addressing People ★Greetings ★Conversation Topics ★Visiting Someone ★At table ★Partings ★Compliments and Responses ★Expressions of Gratitude and Apology
Things to be minded • Advance notice • Take off the out-door clothing immediately, if not, they would consider you stay only a few minutes. • Finish eating
Addressing People
1. addressing people—making contact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of addressing peopl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 Chinese name: 姓+名 English name: Given name (first name/first name+middle name) 名 Surname (family name/last name) 姓
I n w e s t e r n countries i t is common for a man to informally give a woman compliments on her looks or clothing. In China, It is taken as a kind of flirtation if a man compliments a woman.
行政头衔 以“副”字的表示副职的行政职务头衔,可用 vice、 deputy 表达。实际使用时究竟选用哪个,纯属搭配习 惯。一般来说,vice与president、 premier、 chairman、 minister、 governor搭配;deputy与director、 chief、 secretary、dean、mayor搭配。似乎可以认为,Vice比 Deputy的搭配级别要高。
Response for compliments
American Expression A: This is really a nice sweater. -B: I’m glad you like it. A: You did a good job. -B: Thank you/Thanks. Chinese Expression A: Your sweater is very good. B: I bought it only for twenty yuan. A: You did the job very well. B: Tha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There’s still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 • •
Compliments: compliments and responses
Chinese : Fishing for compliments C: Growing flowers is my hobby, but I’m not much good at it. W: But these flowers are beautiful. I wish I could do as well! C : I really know little about the subject. W: Well, I certainly don’t know anybody who knows more than you do!
学术头衔 学术头衔的“副”职称,常用 associate 表示。如: 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副研究员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副审判长 associate judge 副主任医师 associate doctor
How to express fu +title?
He Xiangu
C H I N E S E He xiansheng He Xiangu Xiangu Gu He jingli He tongzhi
Andrew Lewis
E Mr. Lewis N Andrew G Andy L Lewis I Mr. Andrew S H Teacher Lewis Principal Lewis N A Professor Lewis M Doctor Lewis/ Doctor E
Conversation Topics
In China
Where are you from?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 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 ? How much do you earn ? What religion do you believe in ? How much is your watch? Where did you buy your shoes?
Chinese expressions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Western expressions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How are you? How are things going? How are you getting on? How are things (with you)? How’s everything? How’s life? Hello. Hey. /Hi.
In western countries
• Westerners: a couple of minutes’ small talk Well, it’s been lovely to see you again, but I must be going soon. I hope we’ll be able to get together again before long. Thank you for a lovely evening. Tomorrow, I have to get up early. I must go now. I must be say good-bye. My wife is waiting for me at home. We have to say goodbye now. We enjoyed the evening very much. Thanks a lot.
Age Money/ Salary Health Family
Visiting
• Westerners:
Arrange a time in advance
• Chinese: I’m coming to see you.
The suitable expressions 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I was wondering whether I could come round to visit you sometime.
• Please match the following two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