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案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教案标题:探究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2. 掌握工业地域的分类和特征;3. 分析工业地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研究能力。
教学重点:1.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2. 工业地域的分类和特征;3. 工业地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掌握工业地域形成的综合原因;2. 分析工业地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复杂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地图、图片和案例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著名的工业地域,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区为什么会成为工业地域?2. 引发学生对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的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知识讲解与探究(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工业地域的定义和形成原因,包括地理条件、资源禀赋、交通条件、人力资源等因素。
2.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工业地域进行研究,调查该地区的形成原因,并列举相关的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
3.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研究结果,其他组进行评议和补充。
三、工业地域的分类与特征(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工业地域的分类和特征,如重工业地区、轻工业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
2. 分组讨论:学生继续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工业地域,调查该地区的工业分类和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研究结果,其他组进行评议和补充。
四、工业地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15分钟)1. 通过案例分析和图片展示,讲解工业地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如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改善基础设施等。
2. 分组讨论:学生继续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工业地域,调查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并分析其与工业地域的关系。
3.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研究结果,其他组进行评议和补充。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分类和特征,以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_郑明进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课时。所涉及到的内容标准是“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与发展特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说明”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水平。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工业的区位因素分析与区位选择》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工业生产活动因为相互联系而产生的集聚,进而形成了工业地域作进一步重点论述,为下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作了相关的知识准备。本节课教学重点1、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原因。2、工业集聚的优点和地域联系的意义。3、不同工业地域的特点。教学难点:工业地域之间的差异。
四、教学方法
1、把乡土地理引入课堂。在地理教学中,把翔安区火炬开发园区、“三资企业”等,引入地理课堂教学,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分析本地工业生产实际,使学生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注重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相互讨论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不断总结地理原理,并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规律解决地理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内化并与旧知识整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讲解:1.工业分散的原因: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有些生产企业所需零件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2.工业分散的优势:发挥区位优势、减少交易费用。3.工业地域联系的方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四)总结:
1、依照板书串通各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
《工业地域的形成》的教学设计
《工业地域的形成》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2. 掌握工业地域的特点和分类。
3. 能够分析工业地域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1. 工业地域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历史因素等。
3. 工业地域的发展过程:初级工业地域、二次工业地域、高级工业地域。
4. 工业地域的分类:重工业地域、轻工业地域、高新技术工业地域等。
5. 工业地域的影响因素:交通条件、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
6. 工业地域的发展趋势:区域分工、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等。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工业地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
Step 2: 提供基础知识讲解工业地域的基本概念和定义,以及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和发展过程。
Step 3: 带领学生理解工业地域的特点和分类利用案例分析和对比,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工业地域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Step 4: 分析工业地域的影响因素让学生通过分析工业地域的影响因素,理解工业地域形成的条件和限制。
Step 5: 探讨工业地域的发展趋势开展小组讨论或课堂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工业地域发展的看法和预测。
Step 6: 总结和评价通过总结回顾教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工业地域形成的理解程度,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资源:1. 工业地域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
2. 图片、地图和图表等教学辅助材料。
3. 视频、多媒体资源等。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2. 学习成果: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掌握工业地域的特点和分类。
3. 学习能力:学生能够分析工业地域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范文大全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条件。
2. 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认识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通过对典型工业地域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条件2. 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特点3. 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 典型工业地域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工业地域的概念、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及特点,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难点: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工业地域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和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运用互动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工业地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条件。
2. 新课导入:介绍工业地域的概念、形成条件及其形成过程。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工业地域案例,如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等,分析其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讨论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工业地域形成及其影响的研究。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工业地域概念、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及特点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认知水平。
3. 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我国不同工业地域的图片,用于课堂导入和案例分析。
2. 视频素材:寻找相关工业地域形成的视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3. 案例材料:准备典型工业地域的案例资料,如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条件。
2. 第二课时: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2. 掌握工业地域的分类及分布规律;3. 分析工业地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2. 工业地域的分类及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1. 分析工业地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案例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幅中国工业地域分布图,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1. 从地图上看,中国工业分布的特点是什么?2. 你认为这些地区为什么会成为工业地带?二、讲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10分钟)1. 工业地域的定义: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业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
2.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a. 资源条件:例如煤炭、石油等资源的丰富。
b. 交通条件:例如水陆交通条件的便利。
c. 市场条件:例如销售市场的集中与扩大。
d. 劳动力条件:例如劳动力的充足与廉价。
e. 投资条件:例如资本的集聚与技术装备的满足。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工业地域进行分析,包括其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和投资条件等。
三、讲解工业地域的特点(10分钟)1. 工业地域的特点:a. 产业集聚:同一行业的企业在一个地区集中。
b. 经济规模效应:由于企业集中,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益提高。
c. 技术创新:企业集中有利于技术交流和创新。
d. 产学研合作: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密切。
2.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工业地域,分析其特点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讲解工业地域的分类及分布规律(10分钟)1. 工业地域的分类:按照地理位置可分为内陆工业地域和沿海工业地域;按照行业可分为钢铁工业地域、煤炭工业地域、电子信息工业地域、汽车制造工业地域等。
2. 工业地域的分布规律:由于资源分布、交通条件、市场和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工业地域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五、讨论工业地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并向全班进行汇报:1. 工业地域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2. 工业地域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有哪些?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并提出拓展问题:你认为工业地域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是什么?七、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某个工业地域的发展历程和影响的论文。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优秀范文大全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优秀范文大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2. 工业地域的特点3. 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4. 影响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因素5. 我国主要的工业地域及特点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2. 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我国主要的工业地域及特点。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地域的现象。
2. 探究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
3. 总结工业地域的特点:引导学生归纳工业地域的特点。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探究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3. 分析影响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影响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因素。
4. 案例分析:展示我国主要的工业地域及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其他主要的工业地域及特点。
2. 思考如何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促进工业地域的发展。
3.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工业地域形成原因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工业地域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策略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工业地域的实例图片。
2. 案例资料:国内外典型工业地域的案例。
3. 视频素材:工业生产过程的视频。
4. 地图素材:展示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地图。
八、教学设计1. 导入环节设计:通过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工业地域的关注。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案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2.掌握工业地域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3.分析工业地域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1.工业地域的定义与特点;2.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3.工业地域的发展过程;4.工业地域的影响因素;5.工业地域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工业地域?你所知道的工业地域有哪些?请简要描述一个你了解的工业地域。
Step 2:分享知识通过讲解PPT或演讲形式,介绍工业地域的定义和特点,并让学生记录关键点。
Step 3:探究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寻找并列举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
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所得的结论,并进行整理和总结。
Step 4:研究工业地域的发展过程学生阅读指定的资料或课本,了解工业地域的发展过程,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归纳。
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所学,进行整理和总结。
Step 5:分析工业地域的影响因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工业地域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发展的影响因素。
每组通过海报展示、PPT或口头报告的形式,向全班展示所得结论。
Step 6:讨论工业地域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全班进行讨论,探究工业地域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从经济发展、就业机会、人口流动等方面展开思考和讨论。
Step 7:概念总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概念总结,梳理并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Step 8: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自主拓展延伸,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的工业地域发展。
Step 9:课堂小结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Step 10: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工业地域的发展与影响的小论文。
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2.学生对工业地域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的理解能力;3.学生对工业地域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的分析能力;4.学生小论文的撰写能力。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Ⅱ)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赤水三中:李泽洪【课标解读】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具体要求是学生需要知道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是什么,能表述工业地域的发展特点和概述工业地域的布局状况,并能正确地进行评价。
【教材分析】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有两大知识点:知识点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首先第一、二自然段讲授了工业联系的类型,这是后面学习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基础,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工业集聚各类型对应的优势,并用惠州音响产业的发展来说明什么是工业集聚;五、六自然段介绍了工业地域按照成因分类和按照发育程度分类,在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自发形成与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及发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知识点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在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工业分散的类型和原因,其次介绍了工业分散的条件。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虽然对工业区位因素已有所了解,但是由于本节课内容专业性和理论性都很强,教材处理过于简单、抽象,很多名词混淆难懂,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读不懂,对本节内容缺乏感性认识。
因此要本着“地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比较熟悉的、来自生活的学习情境,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现实意义。
在案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本节内容比较抽象的特点,采用学生比较易于理解的地理案例,以引起学习兴趣,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次分析探究,引领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类型。
②、掌握工业集聚的优势。
③、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材料二翡翠全球生产和营销格局变化表。
1993年2012年
原料供应地缅甸、云南缅甸、云南
加工中心香港北京、云南、广东、上海等
(2)结合材料指出我国汽车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
(3)今后我国将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分析主要原因。
课堂总结:本节课主要复习了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以及为工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课后作业布置: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 工业区位 含义
影响因素
5种导向型工业
二、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分散
;
、
,
,
、
,
导入新课
展示部分学生整理的知识提纲
(一)工业的区位选择
1.工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原料、燃料、土地、水源)社会经济
(劳动力、市场、交通、科技、政策)
2.5
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 市场导向型
3.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大气污染-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向
水污染-远离水源地或靠近河流下游地区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村庄和农田
④降低关税,降低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
不同环境污染的工业的布局原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发展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 该 城 市准备规划建设一个高新科技工业园, 该工业园应布 局 在( )
A. ① 处
B.②处C.
高一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4.比较分析法:对比不同工业地域的发展特点,让学生掌握工业地域的分类及各自特点,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对工业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了解工业地域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影响,提倡绿色工业,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1)工业地域的概念、类型与形成原因;
(2)工业地域的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与演变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工业地域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4)工业地域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心得,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氛围。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完成以下作业:
(3)工业地域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
(4)工业地域的演变过程。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举例、图表展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工业地域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该工业地域形成的背景与原因;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提出促进工业地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法培养相关能力:
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工业地域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空间布局图要求标注清晰、准确,能直观展示工业地域的空间结构。
4.1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第三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出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能根据工业分布图和阅读材料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并判断工业的类型。
3.理解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能力目标1.通过读工业分布图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分析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
2.通过了解当地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为家乡的生产建设服务,树立热爱家乡的信念。
【教学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教学难点】判断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教学方法】情境讨论、自学探究、案例教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资料【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同学们,咱们现在想个美事,假如你最近买彩票中了500万,你会做什么?学生饶有兴趣,议论纷纷.咱们让钱生钱,建个工厂,自己当老板,好吧?建工厂首先得选择一个好的位置吧,各位老板们,你们会选择什么位置建厂呢?你们会考虑哪些区位因素呢?学生回答。
一、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土地、原料、燃料、水源要素分类:社会经济因素:资金、劳动力、科技、交通、市场、政策等等师:我们为什么要考虑这么多的区位因素呢?最终目的是什么?生: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利润.师:理想的区位是怎样的?生:地价低廉,原料,燃料充足,劳动力质优廉价,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发达,政策支持……师:这样十全十美的地方有没有呢?没有。
所以我们要选择一个或几个主导因素来决定工厂的位置。
同学们看一组图片。
播放幻灯片: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家具厂、啤酒厂、服装厂、飞机制造厂图片,这些工厂在进行工业区位选择的时候,主导的区位因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
公开课教案-《工业区位》2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杨村一中金玉玲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分析工业集聚的原因和意义。
(2)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理解当地发展工业的优势区位因素。
(3)掌握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以武清开发区和东北工业区为例,结合实例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思想,加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加强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的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是对前一部分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后一部分中国和世界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对工业区位因素已有所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区域,认识较少;有的学生能接触到一些工厂,但并不见得能了解到整个生产过程,因此教师应用学生自己家乡工业区的实例,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分析工厂发展的过程及今后的方向。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及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工业地域的发展特点及形成条件。
五、课时:1课时六、教学方式:学生学案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七、教学准备:《天津武清开发区宣传片》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宣传片》视频;东北钢铁工业图片及武清开发区主要工厂图片和各工业企业分布图。
八、教学过程九、板书设计:略十、课后反思:本节课最大的优点是将乡土地理与课程进行整合,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感受地理知识就在身边,通过学案教学,让学生在独立学习和相互讨论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是内容涉及的稍多,课堂节奏比较紧,学生课堂上整理的时间较短,需要课后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消化和吸收,课堂上的练习相对较少,加大了课后的习题演练。
关于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范文
关于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工业地域的主要特征。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工业地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主要特征。
2. 教学难点: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主要特征。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主要特征。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不同类型的工业地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工业地域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讲解工业地域的概念:解释工业地域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工业地域是由工业集聚形成的。
3. 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介绍工业地域形成的经济、地理、政策等方面的原因。
4. 讲解工业地域的主要特征:让学生了解工业地域的空间分布、产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的特征。
5.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工业地域案例,如东北老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主要特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工业地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主要特征。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工业地域形成原因及主要特征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掌握工业地域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转化的原因。
3. 学会分析工业地域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区域经济的意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发展阶段特征及发展趋势。
2. 教学难点:工业地域发展的转化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八、教学方法1.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工业地域的发展过程,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关于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关于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范文学科领域:高中地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2. 使学生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2. 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理解;2. 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工业地域图片,引发学生对工业地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工业地域的定义,解释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工业地域形成过程,如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让学生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工业地域形成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5. 总结提升: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三、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及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不断更新教案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工业地域的发展阶段:介绍工业地域的发展历程,包括初期发展、快速发展、成熟期等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
2.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条件,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交通物流、劳动力市场、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七、实践活动设计1. 调查身边的工业地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周边的工业地域形成原因、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2. 小组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工业地域的形成规律,提出发展建议。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范文大全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优秀范文大全章节:第一章工业与地理环境教学目标:1. 理解工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 掌握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教学重点:1.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教学难点:1.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地理》。
2. PPT课件。
3. 教学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工业生产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工业地域的形成。
Step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工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掌握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Step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分析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Step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工业地域案例,如我国的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Step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工业地域案例,总结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Step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Step 7: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二、教案基本信息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优秀范文大全章节:第二章工业布局与地域联系教学目标:1. 理解工业布局的概念及其意义。
2. 掌握工业布局的原则。
3. 了解工业地域间的地域联系。
教学重点:1. 工业布局的原则。
2. 工业地域间的地域联系。
教学难点:1. 工业地域间的地域联系。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地理》。
2. PPT课件。
3. 教学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工业布局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布局与地域联系,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工业布局与地域联系。
Step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工业布局的概念及其意义,掌握工业布局的原则。
【教案】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掌握不同导向型工业的特点,会判断一些常见工业的区位指向类型。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角色扮演,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通过抢答环节及合作探究学习学会判断常见工业的区位指向类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用永安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在生活中的用处,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家乡的情感。
2.在分析工业区位的过程中,要结合具体地区实际进行分析。
●教学重难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教学方法教法:情景教学、案例分析,启发引导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讨论法●课前作业任务一:预习课本,完成与本节课相对应的学案任务二:以小组分工形式,结合导学案图表及问题分析读中国制糖工业分布图,说明制糖工厂与制糖原料分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举例说明还有哪些工业与制糖工业导向性相同?读蒙牛乳业全国生产基地分布图与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说明两者分布关系及原因?举例说明还有哪些工业与乳业导向性相同?结合加拿大炼铝业分布图,分析炼铝业主导因素是什么?还有哪些工业同炼铝业导向性相同?电子装配厂与电子软件厂主导区位因素一样吗?与其导向性相同的工业有哪些?●教学过程设计活动1【导入】兴趣导入【教师活动】视频展示:播放永安尼葛工业企业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展示,说出本土的企业设计哪些部门?【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身边的经济现象吸引学生兴趣【教师过渡】我们的本土企业在选址的过程中考虑了哪些因素?当年又是如何选址的呢?活动2【角色体验】1、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教师活动】小组活动:让同学们分组分别以钢铁厂,服装加工厂及水果罐头厂老板,思考在工厂布局中分别需要考虑哪些影响因素?【设计意图】‘在其位谋其政’使学生自己融入角色,设身处地思考不同工业布局中需要考虑因素【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感知经验,将自己以钢铁厂,服装加工厂及水果罐头厂老板,思考在工厂布局中分别需要考虑哪些影响因素?活动3【讲授】教师引导归纳总结【教师活动】通过角色体验,我们可以发现和农业一样,工业的区位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三个大的方面。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一课的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一课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及特点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
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对工业区位因素已有所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区域,如经济开发区等有所耳闻,但是真正要理解其含义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学生能接触到一些工厂,但并不见得能了解到整个生产过程,更难以知道工厂发展的过程及今后的方向。
从这方面看,教材过于简单、抽象,学生对本节内容缺乏感性认识。
三、教学方法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认识并非是主体(学习者)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
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建立全新的教学体系即:“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模式。
工业地域的形成 说课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
工业地域的形成说课稿高中地理说课稿高中地理说课稿:工业地域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了解工业地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工业地域的空间分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工业地域发展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工业地域形成的基本过程和特点;(2)理解工业地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3)能够解释工业地域的空间分布。
2. 教学难点:(1)理解工业地域形成的内外因素及其相互作用;(2)分析工业地域的空间分布规律;(3)探究工业地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三、教学内容1. 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1)内因:资源条件、交通条件、人力资源等;(2)外因:市场需求、政策支持、国际竞争等;(3)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工业地域形成的动力。
2. 工业地域的特点:(1)集聚性:工业企业在特定地区集中分布,形成工业集聚区;(2)分散性:工业企业在不同地区分散分布,形成工业分散区;(3)空间分异性:工业地域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3. 工业地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工业地域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2)提升区域竞争力:工业地域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提升了区域的产业竞争力;(3)改善区域就业结构:工业地域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改善了区域的就业结构;(4)促进区域城市化:工业地域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改善。
四、教学方法和学时安排1.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和特点;(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工业地域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工业地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工业地域形成的内外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单位: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姓名:陈闽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教版必修二的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工业地域的形成
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
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学习方式:本节课具体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发现—推理式教学、问题探究教学、小组协作学习。
这教学方法的实施,其根本性目的就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实现人人参与、面向
全体,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合作,进一步突出学习的主体性,发展学生
的个性化思维。
2、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对工业区位因素已有所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类型的
工业区域,如经济开发区等有所耳闻,但是真正要理解其含义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学
生能接触到一些工厂,但并不见得能了解到整个生产过程,更难以知道工厂发展的过程及
今后的方向。
从这方面看,教材过于简单、抽象,学生对本节内容缺乏感性认识。
三、设计思想《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
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为了贯彻这一理念,笔者将本节内容的教学形式设计为任务型教学。
由教师指定任务,创设情境,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
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
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突破口: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九、板书设计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工业的联系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
三、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根本原因: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
2、工业分散的实现条件: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
②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十、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大部分学生能联系工业区位因素,根据实例,说明工业地域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能较好地达成课标中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学生通过各种正确途径的资料搜集,联系实际,自
己举例,在课堂上交流,较好地实现了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工业区相关资料的搜集,
较好地达成了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欠缺之处: 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很多突发的因素,学生在课下所做的准备也没有进行及时的跟踪了解,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些环节把握得不够好,布置的课后作业也没有很好的体
现分层教学,没有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来布置作业,反馈的效果不是太好
改进措施:本节课以案例教学为主,所以在时间的把握上可再作适当的调节,让学生从案例中充分理解本节知识点,进一步加强教学效果。
发展方向: 设计最大特点是体现新课程“人文地理”课程标准强调的“案例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先以典型案例为依托,通过解决问题,诠释和概括规律和原理;然后又以案例实证分析促
进拓展和提高;最后再以案例应用达成巩固和深化。
本设计对“案例的运用”的特别之处
还在于是以“通过不断解决问题”统整教学过程,其意义更有:(1)突出“过程与方法”
目标的落实;(2)真正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思维力度,有效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
位;(3)能将“感知、理解、巩固、应用、提高”等合为一体,真正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