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1.1长恨歌(教师版) -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教学设计

一、内容与解析(一)内容白居易•长恨歌(二)解析“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
可见一首《长恨歌》倾注了诗人太多的情感。
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
也许,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真永远。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诗文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技巧。
(二)解析1、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解读诗歌,深切感受饱含在诗歌中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2、欣赏本诗寓褒贬于鲜明形象中的委婉风格。
3、体味诗歌中作者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讽喻之意和同情、伤感之情。
三、问题诊断分析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长恨歌》的主题及写作方法是本文教学的学习难点: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借助多媒体,大量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使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过程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吊白居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教师提示:白居易去世,唐宣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这两句诗当互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说明《琵琶行》《长恨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便已广泛流传;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要在于一个“情”字。
“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
可见一首《长恨歌》倾注了诗人太多的情感。
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
也许,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真永远。
长恨歌导学案(教师版)

长恨歌导学案主备人复备人签字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4、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重点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2、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导学案1)预习案一、诗人简介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
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
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
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
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
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
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
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
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
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
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生平、诗歌创作特点、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2、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3、学习本诗在叙事、写景、抒情上的艺术技巧。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据记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出不久,就给诗人带来很高的荣誉,被称为“《长恨歌》主”,后世评论家亦诩为“自是千古绝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久为传诵的名作。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主张: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
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
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三、背景介绍:(一)写作背景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杨玉环原为寿王瑁的王妃,玄宗惊艳于她的美貌,但碍于她是自己的儿媳而不便明目张胆纳入宫中,于是想出个让杨玉环出家,脱离寿王,再以“杨太真”身份入宫的方法。
从此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并被册封为贵妃。
其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
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所谓“君王从此不早朝”,为了两情欢爱,可以把国事先放在一边;而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后面,我们看到玄宗是怎样动用他手中的权力来取悦杨贵妃的,这样的做法出发点固然是为了爱,但皇帝毕竟是皇帝,他所做的一切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必然要牵涉到政治的东西。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长恨歌》导学案

《长恨歌》导学案资料助读一、作家作品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他以其对诗歌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表现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
他认为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人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
二、背景资料这首诗写于元和元年,作者时任鳌屋(zhōu zhì,今陕西周至)尉。
是年十月,白居易、陈鸿、王质夫三人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爱情悲剧,大家都很有感叹。
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了这首长诗,请陈鸿写了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成,流传后世。
唐陈鸿说,白居易“深于诗,多于情”,创作《长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室乱阶,垂于将来也”(《长恨歌传》)。
唐宪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希望,但他骄奢淫逸,宫中多内宠。
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白居易写此诗也为劝谏宪宗不要重蹈覆辙。
三,相关知识1.歌、行(1)“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以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2)代表作品:以“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有高适的《燕歌行》等。
(3)特点: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_0

《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长恨歌》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诗歌主题的理解。
【知识链接】1.作者生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
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
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
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2.李、杨的故事: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
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
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
公元756年,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
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先杀了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两个姊妹,又逼着唐明皇将杨贵妃赐死,以谢天下。
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3.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声韵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句式比较灵活。
以“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以“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等,以“歌行”命名的有高适的《燕歌行》。
【方法指导】1.课前根据注释阅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句子,上课时通过与同学讨论或询问老师解决。
2.熟读成诵并仔细阅读知识链接部分,试着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讨诗歌主题。
预习案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渔阳鼙鼓霓裳羽衣千乘万骑因利乘便跨下坐骑花钿委地翠翘金雀天旋日转椒房阿监监视监狱耿耿星河翡翠衾寒临邛道士西厢玉扃珠箔银屏仙袂飘飖含情凝睇钗擘黄金二、给加点的词注音并解释1.黄埃散漫风萧索2.云鬓半偏新睡觉3.遂教方士殷勤觅4.临别殷勤重寄词三、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移注重点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诗中主要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并追溯了唐玄宗治下的历史背景。
本篇文章将以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为基础,为读者提供一份详细的导学案。
一、教材中阅读指导1. 了解唐玄宗时期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安史之乱的影响;2. 了解杨贵妃的家世、美貌以及对唐玄宗的影响;3. 了解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感情,以及因爱情而引起的政治和文化变化;4. 注意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形象描写、比喻和对比等;5. 理解作者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态度。
二、课内导读1. 了解唐玄宗时期的历史背景《长恨歌》的时代背景是唐代中晚期,唐朝处于全盛时期。
然而,唐玄宗时期也发生了安史之乱,导致东都长安陷落,唐朝政治和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
2. 了解杨贵妃的家世、美貌以及对唐玄宗的影响杨贵妃是唐玄宗宫廷中出现的一个知名人物,她来自于一个普通的官宦之家,但是却有着非常美丽的容貌。
杨贵妃的出现让唐玄宗对她青睐有加,为了和她在一起,不惜废黜宠爱已久的王后,并将她册立为后妃。
3. 了解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感情,以及因爱情而引起的政治和文化变化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感情一度非常深厚,唐玄宗在她身边包容她的一切,并宠爱有加。
唐玄宗因为杨贵妃的美貌而变得专注于个人感情,而忽略了朝政和民生,这也造成了许多政治和文化上的变化。
4. 注意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形象描写、比喻和对比等白居易在诗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形象描写、比喻和对比等,来描述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他用了寓言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于这段感情的认识和感受,使得整篇诗文很具有艺术性。
5. 理解作者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态度作者在写作《长恨歌》时,描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揭示了这段爱情对于整个唐朝的影响。
在作者心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一种精神的饥渴,一种对于个人欲望的崇拜,也是唐朝政治和文化衰落的一种象征。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写成于唐宪宗元和元年的《长恨歌》,以其典型的悲剧品格和浓郁的抒情素质,为白居易赢得了身前身后名。
不朽杰作《长恨歌》,真可谓以“出世之才”写“希代之事”①或者说是“以绝好题目,做绝好文章”。
②所以,它一问世就博得万口竟传、雅俗共赏的社会效果。
唐宣宗李枕《吊白居易》诗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甚至连当时的歌儿舞女也以能“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高其价。
二、整体感知请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为全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一)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二)逃难途中,玉环被杀:渔阳鼙鼓动地来……回看血泪相和流(三)乱后回京,痛思玉环:黄埃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四)道士施法,玉环追忆: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三、研读诗歌1.研读第一部分,思考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杨玉环有着怎样的美?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绝顶美艳和万种风情。
与六宫佳丽形成对比,从“一”到“百”,再到“六宫”,数位的上升,展示了杨玉环的魅力不可抗拒,为下文写她的专宠做了铺垫。
(2)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凝脂”一词语出《诗经卫风硕人》,一是白净细嫩,二是光滑滋润,三是清凉可人。
杨妃丰肉微骨,肌理细腻,赐浴华清池时正直年轻,故用“凝脂”形容十分恰当。
(3)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写其娇弱,妩媚。
(4)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她有云一般的鬓发,花一样的容貌。
“云鬓”形容女子的头发轻盈飘逸。
2.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1)“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一句之中,用大小迥异的两个数字,形成对立之势,给诗句增添了表现力,充分写出了杨妃得宠之专,受宠之深。
语文:1.1《长恨歌》教案新部编本(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长恨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4、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5`熟读成诵《长恨歌》重点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1、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2、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二、背景介绍: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
后为李隆基看中。
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
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
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
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
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
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导学案

《长恨歌》导学练【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熟读成诵,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感受其凝练、优美动人的语言及作者对李杨二人赞颂又讽喻的复杂态度。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整体把握诗歌,研习第一部分。
【自学检测】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_______,号__________。
与_______并称“元白”,与________并称“刘白”。
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______________”,揭露时弊。
他的诗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讽喻诗如___ ,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具有伤感色彩的长篇叙事诗________________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2、写作背景(参照课下注释1):本诗取材于________和_________的故事。
这首诗创作时间是_____________,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
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李杨故事,当时白居易写下了_______________,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二、字词积累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回眸.()凝脂.()云鬓.()骊.宫()鼙.鼓()城阙.()千乘.()花钿.()萦纡..()旌.旗()龙驭.()踌躇..()马嵬.()悄.然()耿.耿()霜华重.()衾.()临邛.()绰.约()玉扃.()参差..()飘飖.()..()珠箔.()仙袂.()迤逦凝睇.()人寰.()擘.()2、解释词语御宇..()..多年求不得()春从春游夜专夜可怜..光彩生门户()宛转娥.眉.马前死()天旋日转回龙驭..()东望都门信马归...()其中绰约..()..多仙子()玉容寂寞泪阑干含情凝睇..谢君王()钗擘.黄金合分钿()【思考与探究】(一)理清情节结构。
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长恨歌导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长恨歌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3、感受其凝炼、优美动人的语言及作者对李杨二人赞颂又讽喻的复杂态度。
【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诗歌的主题。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学习课时】三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预习案】【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文公。
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2、背景介绍: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
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
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
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
当时长安妓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3、李、杨的故事: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
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长恨歌学案

长恨歌本课话题——知音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前四句是说,七月七日这天夜半,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长生殿山盟海誓。
诗句写得婉转动人,常为后人引用,以表示对爱情的忠贞。
后两句是本诗的结束语,作者在叙述李、杨爱情故事时把自己的感情也渗透进去,这种感情蓄积到终篇时,就汇合为这两句催人泪下的千古名句。
天地有时尽,此恨永不绝,人们不仅在爱情失意时会从中引起共鸣,就是遇到了其他人间悲痛之事,也常常会想起这两句诗。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张学良与赵四小姐:无怨无悔共白发一次舞会上的邂逅,张学良与漂亮的赵四小姐一见钟情,从此决定了他们一生将相爱、相知、相守。
当时的张学良早在张作霖的撮合下与于凤至结为夫妇,但是面对真爱,他们不顾家庭的反对和舆论媒体的攻击,赵四小姐顶着与父亲断绝父女关系的压力,且委曲求全地抛却了妻子的名分,以秘书的身份与张学良艰难地走到了一起。
“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背信弃义,张学良在南京身陷囹圄,随后开始了漫长的幽禁生涯。
被送往香港的赵四小姐毅然将孩子托付给一位可信赖的朋友,回到张学良身边,以秘书的身份,尽夫人的责任,寸步不离张学良,陪伴他一起度过漫长的幽居岁月。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蒲松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孟子[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回眸.(móu) 骊.宫(lí) 霓.裳(ní) 玉扃.(jiōnɡ) 花钿.(diàn) 萦纡.(yū) 马嵬.(wéi) 鼙.鼓(pí) 临邛.(qiónɡ) 钗擘.(bò) 凝睇.(dì) 衾.被(qīn) 人寰.(huán) 云栈.(zhàn) (2)多音字翘⎩⎪⎨⎪⎧(qiáo)翘首(qiào)翘起监⎩⎪⎨⎪⎧(jiān)监狱(jiàn)监生 旋⎩⎪⎨⎪⎧(xuàn)旋风(xuán)旋转 朝⎩⎪⎨⎪⎧(zhāo )朝日(cháo)朝见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顾⎩⎪⎨⎪⎧君臣相顾.尽沾衣(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反而) (2)信⎩⎪⎨⎪⎧东望都门信.马归(随意,随便)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信使,指媒人)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实情) (3)绝⎩⎪⎨⎪⎧此恨绵绵无绝.期(断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的)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的)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千乘万骑西南..行(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2)西.出都门百余里(名词作状语,向西) (3)上.穷碧落下.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4)梨园弟子白发新.(形容词作动词,新增)(5)春宵苦.短日高起(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六宫粉黛无颜色..古义:姿色。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1课 《长恨歌》(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1)

长恨歌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2、诵读全文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教学难点: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
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
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
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
”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
”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
”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
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
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 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
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
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
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
”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
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居’天下何难!”二、幻灯介绍白居易及写作背景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重视诗歌讽喻功能强调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长恨歌》教案设计

【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长恨歌》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一、目标导学必备知识:了解并掌握作者、歌以及实词句式,理清文章大意。
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在技巧、语言方面的赏析能力。
学科素养:体会作者叙写此文章的思想情感。
二、自学探究1.据《学习指导》p2-3,掌握字音字形、作者相关文学常识及创作背景。
2.据课下注释,大致理清文章脉络。
三、精准讲评1.相关文学常识(1)作者①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
语言平易朴实,通俗直切。
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主要是“兼济天下”。
作品以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为主,如《新乐府》《秦中吟》,三十五岁写《长恨歌》。
②后期:815年因造谣中伤被贬(宰相武元衡),从此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
(2)创作背景元和元年(806)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于周至县,与鸿、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
试为歌之。
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
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歌既成,使鸿传焉。
(3)相关杨贵妃的诗歌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荔枝叹苏轼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马嵬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4)歌、行古体诗的一种。
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为最多,逐渐演变成一种诗体名。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篇幅长短不一。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案(有配套课件、导学案、课时练下载)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疏通文意,准确、熟练地诵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2.引导学生理清故事情节,鉴赏表现手法,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3.引导学生探究文章思想内涵和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
4.帮助学生正确评价唐杨的悲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和课时安排1、教学重点:鉴赏表现手法,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唐宣宗李忱的诗《吊白居易》导入新课。
吊白居易唐宣宗李忱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二、展示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准确、熟练的诵读课文;2.掌握重点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3.理清故事情节,鉴赏表现手法,分析人物形象;4.分析文章思想内涵和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
三、自主学习检测(详见课件)1.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及其主要作品。
2.请学生介绍《长恨歌》的创作背景。
3.请学生介绍李、杨的爱情故事。
4.请学生共同背诵相关的诗作: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一)和李商隐《马嵬》(其二)5.检查学生字音字形、重点词义、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三、整体感知1.学生速读诗歌,勾画疑难。
2.学生相互答疑问难,教师适当点拔。
3.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
明确:杨玉环貌美,入宫受宠,身集三千宠爱,玄宗日夜看不足,从此不早朝。
安史之乱爆发,马嵬兵变,请诛杨玉环,玄宗无奈,赐死杨玉环。
回宫之后,玄宗日夜思念,召方士求的一间,二人深情相聚,许下誓愿。
4.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教师点拨。
明确: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写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写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精选教案 (2)

《长恨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白居易诗文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②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解读诗歌,深切感受饱含在诗歌中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②欣赏本诗寓褒贬于鲜明形象中的委婉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中作者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讽喻之意和同情、伤感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和课时安排1、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2、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课时安排:两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白居易去世后,唐玄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可见白诗多么通俗易懂,也可见这两首诗流传之广,家喻户晓。
一千多年过去了,它们依然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和动人的魅力。
《长恨歌》取材于唐明皇李隆基和大美女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李杨爱情佳话是那个梦幻时代的梦幻传奇,它既是无数文人墨客抒情的对象,也是历代市井小民八卦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在盛世大唐上演的一部收视率极高的偶像剧。
<二>、背景介绍(1)写作背景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2)横向比较:文学史上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
(2)创作缘起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三>、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1.检查预习,显示本课字词,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正、强调。
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霓裳(ní)(cháng)临邛(qióng)鼙鼓(pí)仙袂(mèi)衣钿(diàn)千乘(shèng)钗擘(bò)马嵬(wéi)阑干(lán)绰约(chuò)2.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长恨歌》导学案设计

学生姓名班级《长恨歌》导学案(教师版)审阅:高二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熟读诗歌,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感受其凝练、优美动人的语言及作者对李杨二人赞颂又讽喻的复杂态度。
课文导学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具有伤感色彩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2、写作背景(参照课下注释1)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
这首诗创作时间是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
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
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白居易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3、背诵: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李商隐《马嵬》(其二)4、字词积累:给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回眸()凝脂()云鬓()骊宫()鼙鼓()城阙()千乘()花钿()萦纡()旌旗()龙驭()踌躇()马嵬()悄然()耿耿()霜华重()衾()临邛()绰约()玉扃()参差()珠箔()仙袂()迤逦()飘飖()凝睇()人寰()擘()二、整体感知1、解题歌——歌行体(“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长恨歌》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

《长恨歌》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长恨歌》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长恨歌》导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2、品味语言,鉴赏诗歌艺术手法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4、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5、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表达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导学过程一、课前积累【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表达,平易通俗,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著有《白氏长庆集》。
【诗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偶然间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这段悲剧故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
虽然的立意是“欲惩尤物”,但在读者心中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
学生笔记二、自主学习1、注音(1)回眸粉黛骊宫霓裳临邛鼙鼓仙袂衣钿千乘钗擘马嵬阑干绰约(2)解释词语:a、御宇多年求不得b、春从春游夜专夜c、姊妹弟兄皆列土d、宛转蛾眉马前死e、云栈萦纡登剑阁f、不见玉颜空死处g、东望都门信马归h、耿耿星河欲曙天i、其中绰约多仙子j、珠箔银屏迤逦开k、玉容寂寞泪阑干l、含情凝睇谢君王m、但令心似金钿坚(3)古今异义:a、六宫粉黛无颜色b、可怜光荣生门户c、云鬓半偏新睡觉(jué)d、临别殷勤重寄词e、雪肤花貌参差是⑷名句名段a、回眸一笑百媚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诗文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技巧。
3、欣赏本诗寓褒贬于鲜明形象中的委婉风格。
4、体味诗歌中作者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讽喻之意和同情、伤感之情。
【重点难点】
体味诗歌中作者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讽喻之意和同情、伤感之情。
陈鸿也在《长恨歌传》中言及此诗的缘起:“‘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二、粗读教材
1、解释加横线词语。
御宇多年求不得:统治国家。
云栈萦纡登剑阁:蜿蜒曲折。
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爱,可羡。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恐怕皇怀疑不信,“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这段描写,把杨贵妃不忘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使这一形象平添光彩。——叙事见情
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景色愈丽,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行宫见月,想那曾一同望月的人,如今何在呢?月圆了,月缺了,似乎都不再是往昔的月,“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啊。夜雨闻铃,定然有风,有风而铃声闻,可见夜之空寂,人之心情更加悲凉。风声,雨声,铃声,清晰入耳,声声扰人心绪,撩人愁思。——借景抒情
3、《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椒房阿监青娥老:青春的美好容颜。
耿耿星河欲曙天:天色微明的样子。
其中绰约多仙子:美好轻盈的样子。
雪肤花貌参差是:仿佛。
玉容寂寞泪阑干:纵横。
含情凝睇谢君王:凝视出神。
2、名句填空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玉容寂寞泪阑干,。
,在地愿为连理枝。。
三、详读课文内容
1、复述诗歌故事情节。
杨玉环貌美,入宫受宠,身集三千宠爱,玄宗日夜看不足,从此不早朝。安史之乱爆发,马嵬兵变,请诛杨玉环,玄宗无奈,赐死杨玉环。回宫之后,玄宗日夜思念,召方士求的一间,二人深情相聚,许下誓愿。
②杨女之长恨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梦魂”,使者是什么时候来的,何以在梦,是相思不可见,渴望梦中见吧?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知人论世
1、诗人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发起新乐府诗歌运动。
贞元十八年(802),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秋风萧瑟,黄土弥漫,曲折婉转的栈道穿行山间,如行云间,如汉皇心中缠绵悱恻、揪心裂肺的“恨”。寂静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内心更显凄凉与落寞。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2、写作背景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唐玄宗曾经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但是,他与杨贵妃沉迷爱河不仅葬送了自己甜蜜的生活,而且也给大唐帝国带来空前的政治危机。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己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风来了,雨过了,花开了,雨落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梨园弟子,阿监青娥,如果杨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触景生情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2、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3、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人公)
直接描摹汉皇的辗转反侧,彻夜不眠。想要入眠做梦梦见故人竟不能入眠,好不容易入眠,竟也看不见丽人的影子。——叙事见情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天旋日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还都路上,“天旋日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踌躇,信马,不忍离去,不想离去又不能不去,只好信马由缰缓缓去,心无着落之凄凉可见。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望月人何在?——叙事见情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皇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汉皇之长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