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及其世界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学院:资源与坏境学院班级:10农业资源与环境学号:2010084023姓名:石继龙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
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
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 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跨15个纬度。
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
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青藏高原的平均高度在4公里以上,是全球最高最大且具有复杂地形的巨大台地,其主体呈椭圆形。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对气温的影响1.机械阻挡作用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矗立在29°-40°N间,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35个经度,有相当大的面积,海拔在5000m以上,有一系列的山峰超过7000-8000m,占据对流层中低部,犹如大气海洋中的一个巨大岛屿,对于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是一个较难越过的障碍。
从西伯利亚西部侵入我国的寒潮一般都是通过准噶尔盆地,经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而直下东部平原,这就导致我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受西藏高原屏障的印度半岛北部为低。
冬季西风气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障被迫分支,分别沿高原绕行。
从冬季北半球700hPa与500hPa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高原北部冬季各月都是西北侧暖于东北侧,高原南半部,则东南侧暖于西南侧,这显然是受到上述分支冷暖平流的影响所致。
因西风在高原西侧发生分支,于是高原西北侧为暖平流,西南侧为冷平流,绕过高原之后,气流辐合,东北侧为冷平流,东南侧为暖平流。
夏季青藏高原对南来暖湿气流的北上,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不过暖湿气流一般具有不稳定层结,比冷空气易于爬越山地。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及其世界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及其世界的影响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巍然屹立于亚洲的中部,它的隆升对亚洲乃至世界环境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没有青藏高原的存在,现今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一片亚热带沙漠,我国的新疆地区也不会如此干旱。
青藏高原的存在,不仅加强了亚洲的季风环流,而且阻挡了源于印度洋的盟暖湿气流向亚洲内陆的输送,并在高原北侧形成下沉气流,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夏季,青藏高原就像一个深入到大气层中的火炉,使得高原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同时拉动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前来补充,由此而带来丰沛的季风降雨;冬季情况正好相反,高原仿佛一个巨大的冷流,将其上方的空气冷却,从高原涌向印度洋,这就导致北方的冷空气频频南下,从而形成强大的冬季风。
青藏高原现代地貌格局与季风效应是如何发生的呢?这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青藏高原对世界存在一定的影响。
近些年来,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从不同学科角度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对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作了大量的工作,认为青藏高原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开始隆升:在距今1000-800万年前或更近时期进一步隆升,并达到有意义的高度。
然而,晚新生代以来(1000-800万年以来)高原隆升过程及其产生的气候和环境效应,至今还是一个尚未有效解决的问题.数学模拟表明以冬季风和夏季风组合为特征的东亚季风系统形成演变的良好地质记录。
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既是对青藏高原构造隆升的响应,又是北半球大冰期气候变化的反映.中国黄土高原多个风尘堆积序列的底界年龄均显示中国内陆风尘堆积自900-800万年前开始,标志着东亚环境系统分异为东部季风区和西部干旱区。
此外,印度洋北部ODP/722钻孔研究表明,在距今约900-800万年前阿拉伯海近岸上涌流持续加强,反映印度西南季风(夏季风)加强.而印度洋东北部的ODP/758钻孔的磁化率通量记录则表明,距今900万年前,印度恒河以及其他河流携带至孟加拉湾的陆源碎屑物明显增加。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131210005 天文雷晗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部分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
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中国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都曾有过地壳升降。
在2.8亿年前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地区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称为特提斯。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在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升,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
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加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上升了约2000米,这对我国地理格局和气候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从地理格局上说。
青藏高原的隆升造成了它自身的高海拔,从而在整体上造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分布,促进了我国三层阶梯地理格局的形成。
奇高海拔低气温所造成的多冰川特性为亚洲诸河流提供了丰富水源,于国内而言,它塑造了整个中国的山水系统,是长江与黄河的源头所在,高海拔影响了河流的流向,辅助塑造了河流沿岸地形地貌,也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客观上部分造成了黄土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pptx
候的影响》(陈隆勋 刘骥平 周秀骥 汪品先) 的观点季风气候的演化过程可以概 括为:
隆起初期 , 由于海陆分布和海陆热力差异的作用,冬季开始出现弱的中纬 NE 风和比较明显的热带 NE 季风,高空出现弱的两支西风急流及东亚沿岸弱的东亚大 槽。夏季则出现弱的低空 SW 季风和高空反气旋。但此时的 SW 季风只在中国沿海可
气候:青藏高原的巨大隆起,不仅改变了高原本身气候,而且通过影响大
气环流,进而影响高原周围的气候。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气的动力作 用和热力作用。 1、动力作用 巨大的青藏高原隆起使对流层中下部的西风气流有 着明显的机械动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分支作用 高大的青藏高原隆起使
5 0 0 mb 以下西风发生分支、绕流然后再汇合。分支绕流作用使西风漂流流经青 藏高原是形成北脊、南槽的环流。北支西风,加强西部冷空气的势力,南支西风,
3
书山有 路
4
生态环境: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
造就了中国现代季风格局,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亚洲植被格局的分布,形成了 世界上著名的高原地带性植被格局,对中国东部、西北干旱区、亚洲的气候和植被 格局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同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易于 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由于高原上的人类活动逐渐增强,已经引起部分地区草地退 化、冻土消融等现象。《青藏高的主要过程及其引起的季风气候 的演化过程,并阐述青藏高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气候、 地貌、水文有哪些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在之前的地史学课上有过了解,现在结合查找的
文献资料,这个隆升过程可以分成三阶段:(1)断离隆升阶段 大约在 40 一 50Ma 之 前 , 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后,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其相对运动的速度从 10cm/a 降至 5cm /a(2)挤压隆升阶段 印度大陆同欧亚大陆的碰撞和俯冲板片的断 离可能改变青藏高原下 局部区域上地慢物质运移的图式,但是它却没有从根本上改 变全球尺度地慢对流的基本格局。印度大陆仍以 5cm/a 的速度向北推进、挤压欧亚 大陆板块。在其挤压下青藏高原继续隆升 , 地壳不断增厚,同也不断缩短(3)对 流 隆升阶段 欧亚大陆和印度大陆碰撞后,高原下部上地慢稳定的流场又开始活跃 ,新 的对流格局主要受推进的印度大陆和塔里木地块的控制,下降流中心仍然处于 塔里 木地块之下,对流上升流也保持在高原的中部地区可以看到 当受挤压的岩石 层停止 增厚以后,再次增长的上升流将使原来下移的等温线很快地向上推移,它意 味着增厚 的岩石层被很快减薄,其过程大约为 10 - 15 Ma。减薄过程是从高原中 部区域开始 的,地幔下部的热物质上升,推动和支撑着岩石层向上隆 起。同时,增 长的热流动将 很快地把青藏高原下部那一部分在挤压隆升过程中被“挤入”软流 层的岩石层下部 搬离。同时,均衡力的作用将直接导致青藏高原一次的快速隆升, 这就是所谓的对流 隆升。《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三阶段模式》(傅容珊 李力刚 黄建华 徐耀民)
青藏高原隆升对华夏山水影响
青藏高原对华夏山水的影响
在世界地图上,华夏大地上的季风和荒漠可谓与众不同:
第一,南北两半球的亚热带均以干旱环境为主(包括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南非的纳米布沙漠、澳大利亚沙漠等),而同纬度的我国江南地区则为降水充沛的湿润季风区;
第二,我国西北大漠与中亚干旱区连为一体,分布的纬度比其他干旱区要高得多;
第三,虽然地球赤道两侧均为季风区,但其他季风主要影响南北回归线之间的低纬地区,只有东亚季风长驱直入,不仅影响低纬地区,而且可影响到40°N以北.
我国几代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就在不久前的地质历史时期,华夏的季风和荒漠并非如此: 当时江南处于干旱气候的控制之下,季风只影响我国最南部地区,在环境格局上完全与世界“接轨”.今天特殊的东亚气候,源于后来一系列复杂的经历;而黄土高原正是其中渊源的一位可靠见证者. 华夏季风与荒漠不仅与华夏山水的其他成员(如青藏高原、长江、黄河、黄土高原、秦岭等)有着明确的“亲缘”关系,而且依然相互作用,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存环境.。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与亚欧板块发生大陆对撞的产物,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众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于6000~8000米的高峰。
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
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跨15个纬度。
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形成是晚新生代亚洲地质史上最重大的地质事件。
青藏高原隆起不仅改造了高原本身的自然环境,也对周围地区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有些影响是更本性的,如亚洲东部和南部强大的季风就是高原隆起的结果。
目前,亚洲季风区以全球约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养活这占世界半数以上的人口,物种资源丰富、单位面积生产量高,都是季风的赐予。
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
对中国气候乃至亚洲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一、青藏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季风的形成无疑具有巨大的作用,这是地质历史记录和模拟试验证明了的。
老第三纪不存在亚洲季风已是不争的事实,广阔的干旱带(包括膏盐沉积)从西藏一直延伸到长江中下游。
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高大的青藏高原,还在于亚洲西部古地中海还有很大海域,欧洲与亚洲隔着一个海峡而被孤立。
亚洲东部和南部的边缘海尚未开裂,因此海陆对立不强,难以引发深入内陆的季风现象。
渐新世中国东南部显著变湿润,东部季风已经出现,但其原因并非是青藏高原隆起,而更可能是亚洲中部地中海收缩、欧洲与亚洲连接形成超级大陆的结构。
中新世的开始是和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同时发生的,人们有理由把西南季风的开始与高原隆起联系起来。
当代的亚洲季风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即印度洋西南季风、东亚季风和高原季风。
东亚季风中的夏季风一支来自南中国海的越赤道气流,与南半球澳大利亚冬季的高气压有关,另一支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的偏南气流。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灾害效应
青藏高原的隆升与我国现在地貌 轮廓形成的关系
青藏高原隆升跟我国现在的地貌有密不 可分的关系,首先,青藏高原隆升造就了我 国的三级阶梯(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西 起昆仑山山脉,经祁连山山脉向东南到横断 山脉东缘。 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由东北向西南依次 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锋山。), 从西到东呈下降趋势,这也是地应力的一个 反应;再次,青藏高原隆升使得印度洋季风 不能穿过青藏高原而到达西北地区,使得
第十四幕
青藏高原隆升,但幅度较小。 环境变化效应:
黄河第二级阶地形成,侧蚀作用强烈,阶地 面宽;气候温暖湿润,黄土堆积速率明显降低; 32000~16000a间为末次盛冰期,青藏高原多年冻 土下界比现在降低1400m。
第十五幕
第十五幕:0.01Ma~现今
青藏高原仍持续上升,上升速率:6~ 9mm.a-1。 构造变形效应:
再次青藏高原隆升使得印度洋季风不能穿过青藏高原而到达西北地区使得我国西北地区呈干旱趋势使我国地貌类型发生重大变革在原本应该富饶的西北腹地成为干旱区造就了荒漠地貌类型另一个方面青藏高原隆升使得东南季风能再温压场的控制下到达长江中下游的广阔地区使其原本应处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中国南方荒漠区成为鱼米之乡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与亚欧板块发生大陆对撞的产物,地势高峻,均匀海拔 4000~ 5000 米,有众多矗立于雪线之上高于6000 ~ 8000 米的顶峰。
高原的外缘,高峰环绕,壁立千仞,以3000~ 7000 米的高差矗立于四周盆地、平原之上,烘托出高原挺秀的宏伟之势。
高原面积250 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 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跨15 个纬度。
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形成是晚重生代亚洲地质史上最重要的地质事件。
青藏高原隆起不仅改造了高原自己的自然环境,也对四周地区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中有些影响是更天性的,如亚洲东部和南部强盛的季风就是高原隆起的结果。
当前,亚洲季风区以全世界约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养活这占世界多半以上的人口,物种资源丰富、单位面积生产量高,都是季风的恩赐。
并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 1/3 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宏大的阻碍物。
对中国天气以致亚洲天气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一、青藏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季风的形成无疑拥有巨大的作用,这是地质历史记录和模拟试考证了然的。
老第三纪不存在亚洲季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广阔的干旱带(包含膏盐堆积)从西藏向来延长到长江中下游。
究其原因,不单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高大的青藏高原,还在于亚洲西部古地中海还有很海洋疆,欧洲与亚洲隔着一个海峡而被孤立。
亚洲东部和南部的边沿海还没有开裂,所以海陆对峙不强,难以引起深入内地的季风现象。
渐新世中国东南部明显变润湿,东部季风已经出现,但其原因并不是是青藏高原隆起,而更可能是亚洲中部地中海缩短、欧洲与亚洲连结形成超级大陆的结构。
中新世的开始是和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同时发生的,人们有原因把西南季风的开始与高原隆起联系起来。
今世的亚洲季风能够分为三个子系统,即印度洋西南季风、东亚季风和高原季风。
东亚季风中的夏季风一支来自南中国海的越赤道气流,与南半球澳大利亚冬季的高气压相关,另一支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的偏南气流。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131210005 天文雷晗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部分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
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中国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都曾有过地壳升降。
在2.8亿年前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地区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称为特提斯。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在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升,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
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加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上升了约2000米,这对我国地理格局和气候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从地理格局上说。
青藏高原的隆升造成了它自身的高海拔,从而在整体上造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分布,促进了我国三层阶梯地理格局的形成。
奇高海拔低气温所造成的多冰川特性为亚洲诸河流提供了丰富水源,于国内而言,它塑造了整个中国的山水系统,是长江与黄河的源头所在,高海拔影响了河流的流向,辅助塑造了河流沿岸地形地貌,也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客观上部分造成了黄土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试阐述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过程及其引起的季风气候的演化过程,并阐述青藏高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气候、地貌、水文有哪些影响?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在之前的地质历史课程中已经被理解,现在它与搜索相结合文献资料,这个隆升过程可以分成三阶段:(1)断离隆升阶段大约在40一50ma之前,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后,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其相对运动的速度从10cm/a降至5cm/a(2)挤压隆升阶段印度大陆同欧亚大陆的碰撞和俯冲板片的断离可能改变青藏高原下局部区域上地慢物质运移的图式,但是它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尺度地慢对流的基本格局。
印度大陆仍以5cm/a的速度向北推进、挤压欧亚大陆板块。
在其挤压下青藏高原继续隆升,地壳不断增厚,同也不断缩短(3)对流隆升阶段欧亚大陆和印度大陆碰撞后,高原下部上地慢稳定的流场又开始活跃,新的对流格局主要受推进的印度大陆和塔里木地块的控制,下降流中心仍然处于塔里木地块之下,对流上升流也保持在高原的中部地区可以看到当受挤压的岩石层停止增厚以后,再次增长的上升流将使原来下移的等温线很快地向上推移,它意味着增厚的岩石层被很快减薄,其过程大约为10-15ma。
减薄过程是从高原中部区域开始的,地幔下部的热物质上升,推动和支撑着岩石层向上隆起。
同时,增长的热流动将很快地把青藏高原下部那一部分在挤压隆升过程中被“挤入”软流层的岩石层下部搬离。
同时,均衡力的作用将直接导致青藏高原一次的快速隆升,这就是所谓的对流隆升。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三阶段模式》(傅容珊李力刚黄建华徐耀民)根据季风气候演变、青藏高原隆升和海陆分布变化候的影响》(陈隆勋刘骥平周秀骥汪品先)的观点季风气候的演化过程可以概括为:在隆升初期,由于海陆分布和海陆温差的影响,冬季开始出现弱的中纬度东北风和明显的热带东北季风,高空出现两股弱西风急流和东亚沿岸的弱东亚槽。
夏季有弱的低空西南季风和高空反气旋。
但此时的西南季风只能在中国沿海看到以深人大陆,并且高空反气旋存在多个中心。
论述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论述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中国的重要地理特征之一。
它的隆起对中国的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大气环流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得大气环流发生了变化。
高原上空的气压较低,周围地区的气压较高,形成了一个气压梯度。
这个气压梯度会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化,使得季风气候更加明显。
同时,高原上的冷空气也会向周围地区流动,影响了气温和降水。
2.影响降水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降水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原上的气流会受到地形的影响,形成了一些气流的上升和下沉。
这些气流的上升会形成云层,从而促进了降水的形成。
同时,高原上的冷空气也会影响到周围地区的降水。
3.影响气温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气温也产生了影响。
高原上的气温较低,周围地区的气温较高,形成了一个温度梯度。
这个温度梯度会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周围地区的气温。
二、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的意义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促进了农业生产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高原上的气候条件适宜牧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适宜一些特殊的农作物的种植。
这些都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影响了水资源的分配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水资源分配产生了影响。
高原上的降水会形成一些河流和湖泊,这些水资源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高原上的冰川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3.影响了生态环境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
高原上的生态环境独特,有很多珍稀的动植物资源。
同时,高原上的冰川也是全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对于中国和全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论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试阐述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过程及其引起的季风气候的演化过程,并阐述青藏高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气候、地貌、水文有哪些影响?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在之前的地史学课上有过了解,现在结合查找的文献资料,这个隆升过程可以分成三阶段:(1)断离隆升阶段大约在 40一50Ma 之前 , 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后,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其相对运动的速度从 10cm/a降至5cm /a(2)挤压隆升阶段印度大陆同欧亚大陆的碰撞和俯冲板片的断离可能改变青藏高原下局部区域上地慢物质运移的图式,但是它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尺度地慢对流的基本格局。
印度大陆仍以5cm/a的速度向北推进、挤压欧亚大陆板块。
在其挤压下青藏高原继续隆升 , 地壳不断增厚,同也不断缩短(3)对流隆升阶段欧亚大陆和印度大陆碰撞后,高原下部上地慢稳定的流场又开始活跃,新的对流格局主要受推进的印度大陆和塔里木地块的控制,下降流中心仍然处于塔里木地块之下,对流上升流也保持在高原的中部地区可以看到当受挤压的岩石层停止增厚以后,再次增长的上升流将使原来下移的等温线很快地向上推移,它意味着增厚的岩石层被很快减薄,其过程大约为10 - 15 Ma。
减薄过程是从高原中部区域开始的,地幔下部的热物质上升,推动和支撑着岩石层向上隆起。
同时,增长的热流动将很快地把青藏高原下部那一部分在挤压隆升过程中被“挤入”软流层的岩石层下部搬离。
同时,均衡力的作用将直接导致青藏高原一次的快速隆升,这就是所谓的对流隆升。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三阶段模式》(傅容珊李力刚黄建华徐耀民)季风气候的演化,我根据《青藏高原隆起及海陆分布变化对亚洲大陆气候的影响》(陈隆勋刘骥平周秀骥汪品先)的观点季风气候的演化过程可以概括为:隆起初期 , 由于海陆分布和海陆热力差异的作用,冬季开始出现弱的中纬NE风和比较明显的热带NE 季风,高空出现弱的两支西风急流及东亚沿岸弱的东亚大槽。
青藏高原对中国自然资源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廖晓菲 1班 2008100127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构成我国的第一阶梯。
高原所处纬度大致是北纬25°~40°。
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它的隆起对我国的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多,大大弥补了高原温度低的不足,不少地区已突破“高寒禁区”。
气温低,年较差小,日变化大。
它对大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热力作用,屏障作用和动力作用。
热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夏半年。
盛夏,高原加热作用最强,高原近地面层形成热地压,周围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层相对为高压。
空气向高原中部辐合上升,到高层辐射。
在对流层上部出现青藏高压,属于大型暖高压系统。
近地面形成的高温低压中心迭加在印度热地压之上,大大加强了印度热地压势力,加强了我国夏季风势力。
对流层顶部的青藏高压位置相当稳定,范围较广,高压中心常作东西摆动,当其向东摆动并与西太平洋副高压脊叠加时,可使西太平洋副高加强,导致其西伸北跳,因此对长江中下游梅雨异常也有影响。
而当热带风暴或台风移至西太平洋副高的西南边缘时,副高随之东退,热带风暴沿副高西缘北移时,副高继续东退,当风暴越过高压脊线进入西风带时,副高又开始西伸。
冬半年,青藏高原气温迅速下降,近地面层出现冷高压,高原面上有下层空气和辐散气流。
近地面形成的低温高压中心,迭加在蒙古冷高压之上,大大加强了蒙古冷高压势力,使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更加寒冷,以至我国亚热带北界比同维度大陆西岸要向南推移4——5个纬度。
屏障作用表现为:1.阻挡北面冷气流。
冬季,高原阻挡着西北冷空气南下,既有利于冷空气在高原北侧堆积,又迫使冷空气行径偏东,加强了东部地区冷空气的势力。
2.阻挡南面暖气流。
在夏季,高原既阻挡了西南季风北上,使高原内部和西北地区干旱程度加强,导致荒漠伸展到更高的纬度,又迫使西南季风绕高原东南侧循南北向河谷伸展到北纬29度附近。
青藏高原对亚洲及中国气候的影响
总结归纳 影响: 1、加强东亚季风,形成东部湿润气候。 2、造成西北干旱,形成沙漠。 3、形成高原季风,加强高原季风环流。 4、造成四川盆地易出现梅雨季节。
有另外一种声音:青藏高原即使不存在,我国西部中高纬度地
区的干旱仍会存在。因为大气环流的影响会使得印度洋的暖湿气 流在北纬三十度附近受阻。但是青藏高原在局部上改变了亚欧大 陆上的气压分布及季风走向,会使其产生一定的纬度偏移和风向 偏移,并对降水量的多少造成少量影响。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我国在北纬23度半、海拔4500米的高度应当 是零下十几摄氏度,现在青藏高原的白天很暖和。在这个250万平 方公里的区域内,它把巨大的热源形成大气,大量的热气上升又 形成热高压,这种特殊的高原季风气候诱发了西印度洋季风。两 个季风气候使我国的四川盆地潮湿多雨,使雅鲁藏布江、怒江和 金沙江能输送大量的水资源。因此,这个世界最高的高原上森林 非常茂密,拥有中国目前最大的原始森林。森林下面是大片的灌 木丛,然后是草地。这里的动植物生态系统都是适应高原的生态 环境而生存的。
是影响中国和全球气候异常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青藏高原隆升指的是青藏高原地区隆起的地质现象,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好几千万年。
青藏高原因此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地区,也是全球最大的高原和第三极。
青藏高原隆升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生物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增加,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逐渐增加。
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珍稀植物区域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这些动物物种包括藏羚羊、藏野驴、雪豹和熊猫等,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隆升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原的隆升导致了大气的不断上升,产生雨水并将其输送到内陆地区。
这种现象被称为高原效应,它在全球温室效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青藏高原还对亚洲的季风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亚洲东部的季风雨带中心,降雨量在高原地区比平原地区高出两倍以上。
青藏高原的降雨量对整个亚洲的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水文循环青藏高原也对水文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原的隆升导致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在推动青藏高原的同时,也推动了亚洲的水生态系统。
这种现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水文循环以及水资源的流动,有助于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以及保护地下水资源。
此外,青藏高原还是三大河流之一的长江和黄河的水源地,对中国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
地震和地质灾害青藏高原隆升还可能引起地震和地质灾害。
高原区域往往处于板块边界的交界处,因此地震和常规地质活动的风险比较高。
青藏高原的隆升也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往往给当地的居民和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严密的防范工作。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高原区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质系统,有着广泛的影响,从生物多样性到气候变化,再到水资源和地质灾害。
对于保护这一地区的环境和生态系统,我们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并加强管理政策,以确保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和持久稳定。
青藏高原隆起对周边环境有什么影响
藏高原隆起对周边环境有什么影响?一、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m以上,是世界上最高大,地形最复杂的高原。
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中、新生代以来地球科学中最重要事件之一,南极、北极和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构成了影响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三个关键地区。
青藏高原是一个全球独特的地质、地理单元,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把钥匙,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人们从实践中早已认识到,青藏高原对我国、亚洲、甚至对北半球、南半球的大气环流演变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又直接影响我国的旱涝等天气气候的形成和演变,因此,研究青藏高原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机制及其演变规律,对提高我国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科学家首次全面揭示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季风的关系东南多雨、西北干旱,中国的这种气候格局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影响东亚和南亚20多亿人口乃至整个人类环境的亚洲季风气候,又是何时形成的?为什么北半球同纬度分布的大都是戈壁沙漠,而唯独中国却出现了水网密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多年来,科学界、新闻界一直关注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上空存在臭氧低谷。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物理学院教授魏文博带领的科研小组首次准确揭示了世界屋脊的地下奥秘,西藏底下蕴藏着超级油气田、地热田和金、银、铜等多金属矿床,国际地学界为之哗然。
最近,中国科学家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季风气候的关系,确认早在260万年前我国气候格局就已经大势已定。
青藏高原在过去千万年里的隆升,成为地球上的一大景观,但是这种隆升仅仅是改变了地球的地貌吗?多年来,我国学者就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进行了不懈研究,研究中发现,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化和亚洲季风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和黄土打了一辈子交道,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高原缘何屹立于此,何时屹立于此?和冰芯、海洋沉积一样,黄土也是历史的最好记载。
青藏高原隆升极其环境效应
• 20.1~18.3MaB.P.
• 10.95~9.6MaB.P.
• 3.6~2.6MaB.P. • 0.78MaB.P.~至今
高原上升的证据
• 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在 喜马拉雅山南麓发现了高山栎、 毡毛栎等植物化石。根据植物 现代生境和化石保存位置高度 对比,徐仁认为藏南地区上新 世晚期以来上升了3km。
• 中国藏东南降雨量分布 与藏东南的水汽通道有 很大的关系。
干旱河谷是四周被相对较湿润 环境包围的较干旱河谷下部, 其中以横断山脉中段,北纬28 至30度最为典型。
青藏高原山地垂直带类型的分布模式
谢谢!
青藏高原隆升极其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
• 青藏高原概况 • 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与证据 • 青藏高原隆升与我国现代地貌轮廓的形成
• 青藏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
• 高原隆升对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 • 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环境因子的影响 • 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自然环境区域分异的影响
• 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阿 萨密邦的乞拉朋齐却成 为了世界的雨极。
• 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 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
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
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 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 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
三趾马动物群对比同样 证明了以上结论。
• 印度河冲积扇快 速沉降开始时间 早于2500万年, 表明青藏高原隆
升是在晚第三纪 (距今2330万 年~距今164万年) 才开始的。
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1.青藏高原的巨大隆起——空间特征(3000m临界高度):1)面积大:东西3000 km,南北1 500 km,占中国陆地面积1/4,南北占西风带宽度1/3 2)高度大:平均4500 m,占对流层高度1/33)中低纬度:25°N~40°N,处在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的过渡区青藏高原3000m的海拔高度对气流产生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改变了东亚大气环流格局,尤其对中国产生影响。
2.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 1)对季风的分支作用冬季:青藏高原北部对冬季风分支的分点在95E附近,冷空气堆积并分化为两支:一支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
夏季: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
2)对西风的分支作用青藏高原西部,冬半年西风(西风带南移所致)气流受到高原阻挡,距地面3~4 km高度以下的气流被分为南、北两支。
由于冬季西风带的位置主要在青藏高原的西端偏南,加之地形的影响,所以南支比北支气流强大得多,故称“南支急流”。
南支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高原南侧成槽,加剧西南干暖气流势力。
北支在高原西北面,为西南气流,绕过新疆北部转为西北气流,进一步加强冬季风的势力;高原北侧成脊,盛行下沉气流,进一步强化西北地区的干旱化。
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气流相对静止区正好处在四川盆地上空,使其成为我国著名的微风区,四川多云雾也与此有关。
受青藏高的阻挡,西风气流的分叉、绕行,东流与汇合,形成了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
分支气流形成于10月,次年4-5月退出,它与东亚季风的进退有一定的关系。
青藏高原隆升的意义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意义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及其意义: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一带原是一片大海,后来大陆板块碰撞抬升才形成了今天的样子,而且还将继续增高。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新生代以来全球环境的重大变化具有明显联系。
这些变化体现在亚洲季风环境的形成演化和亚洲内陆干旱化,比如,由此导致中国南方广大湿润地区和西北干旱区的出现,黄河中游地区出现大面积黄土堆积而形成黄土高原,奠定了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现代环境的宏观格局。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该区降基本上都在西北气流控制下,盛行风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属于副热带大陆气候,即干热类荒漠或沙漠气候;没有高原,也就没有了印度低压和蒙古高压,就不会形成现在的冬夏季风。
当高原开始隆起,青藏地区干热气候就开始发生较明显的变化,降水增多,气温降低;当高度达到1000-2000m时,雨量增到最大,当高度达2000-3000m,高原季风形成,但较弱,气温继续降低;当高度达到3000-4000m时,夏季青藏热低压、冬季青藏冷高压更明显,高原季风也接近现在的情况,东亚季风也更明显,高原气温更低,降水量明显减少,高原湖泊逐渐干涸,于是青藏高原的隆升,经历了一个较暖湿到凉干的过程。
值得详细说明的是,夏半年,西南季风控制着高原东南部、南部,形成暖湿气候,高原内部则形成雨影区,十分干旱,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交替控制着青藏高原。
水分入不敷出:高原北部、西北部刮到海洋的空气却又能带走部分水汽,使得高原内陆水分更加缺乏。
从北部蒸发上高原的水分,无法从高原北沿流回北部,反而顺着高原的南坡流入印度洋或向东流入太平洋。
塔里木盆地的低热与其南边紧邻的青藏高原的高寒恰成鲜明对照。
盆地中蒸发出来的水汽随着热胀冷缩的空气而单向地漂移到高原。
由于空气热胀冷缩以及盆地高温与高原低温,使得盆地相对于高原总是高压,造成常年的东北风将盆地的水汽吹往高原。
水汽遇到高原低温冰川而凝聚。
低海拔盆地中的水就这样被蒸发作用送到高原。
这些从盆地吹往高原的水汽凝聚在高原广阔的地域,而不是限于高原北坡,这使得凝聚在高原上的水难以循环回盆地。
青藏高原对我国以及全球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我国以及全球气候的影响与许多特殊地方一样,青藏高原对我国以及全球的气候有一定的影响。
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它的主体在我国,占我国陆地面积四分之一。
青藏高原高耸在中纬度地区的对流层中,是大气的热源,它的热力和动力作用,不但影响我国的天气气候,而且对东亚乃至全球大气环流都有影响。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及特有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它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有关专家提到,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大气环流关系密切。
同时,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厚度与冬季北大西洋涛动也有密切联系。
并进一步介绍说,青藏高原积雪覆盖异常对我国环流和降水也有影响。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异常与冬夏季风变异、长江中下游主汛期旱涝、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和长江流域洪涝、华东梅汛期降水等有一定的关系。
如“在冬季,青藏高原多降雪时,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往往明显偏迟,致使中国主要雨带持续偏南,造成长江流域降水异常偏多。
”
与此同时,青藏高原地区是全球受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影响最少的地区之一。
通过对青藏高原地区大气特征与大气环境的
分析与研究,了解了人类活动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及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变化影响程度也有重要的意义,也能为我国政府制定与全球环境变化有关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对气温、二氧化碳和大气臭氧等环境要素的监测更有意义。
同时,对青藏高原地区温度和冰雪范围及稳定性的监测研究,也能让我们对判断‘温室效应’的影响程度提出解决方案”
班级:12级城规班
姓名:王旨迅
学号:20120810 4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及其世界的影响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巍然屹立于亚洲的中部,它的隆升对亚洲乃至世界环境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没有青藏高原的存在,现今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一片亚热带沙漠,我国的新疆地区也不会如此干旱。
青藏高原的存在,不仅加强了亚洲的季风环流,而且阻挡了源于印度洋的盟暖湿气流向亚洲内陆的输送,并在高原北侧形成下沉气流,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夏季,青藏高原就像一个深入到大气层中的火炉,使得高原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同时拉动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前来补充,由此而带来丰沛的季风降雨;冬季情况正好相反,高原仿佛一个巨大的冷流,将其上方的空气冷却,从高原涌向印度洋,这就导致北方的冷空气频频南下,从而形成强大的冬季风。
青藏高原现代地貌格局与季风效应是如何发生的呢?这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青藏高原对世界存在一定的影响。
近些年来,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从不同学科角度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对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作了大量的工作,认为青藏高原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开始隆升:在距今1000-800万年前或更近时期进一步隆升,并达到有意义的高度。
然而,晚新生代以来(1000-800万年以来)高原隆升过程及其产生的气候和环境效应,至今还是一个尚未有效解决的问题.数学模拟表明以冬季风和夏季风组合为特征的东亚季风系统形成演变的良好地质记录。
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既是对青藏高原构造隆升的响应,又是北半球大冰期气候变化的反映.中国黄土高原多个风尘堆积序列的底界年龄均显示中国内陆风尘堆积自900-800万年前开始,标志着东亚环境系统分异为东部季风区和西部干旱区。
此外,印度洋北部ODP/722钻孔研究表明,在距今约900-800万年前阿拉伯海近岸上涌流持续加强,反映印度西南季风(夏季风)加强.而印度洋东北部的ODP/758钻孔的磁化率通量记录则表明,距今900万年前,印度恒河以及其他河流携带至孟加拉湾的陆源碎屑物明显增加。
北太平洋ODP885/886钻孔沉积记录显示,距今800-700万年前,由西风携带至北太平洋的亚洲内陆粉尘的堆积速率显著增大。
巴基斯坦土壤碳酸盐记录的氧同位素组分在800~700万年发生显著变化,碳同位素变化指示的植被从C3植被向C4植被变化。
850万年前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植被由针叶-阔叶混交林向草原植被转化,均指示了在800万年前左右,季节性的凸显和夏季降雨的增加。
联系到同一时期北半球高纬和极地冰川的发育,均说明这些变化的出现决非偶然,应是北半球陆地-海洋-大气耦合过程的产物,可以被认为是青藏高原在900~800万年前一次重要隆升的环境响应。
在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中,磁化率和Rb/Sr比值可以作为夏季风强度代用指标;而粗颗粒含量和铝通量则可分别作为冬季风强度和风尘源区干燥度的代用指标。
根据这些季风气候代用指标的时间变化序列,距今600~200万年以来东亚季风气候的演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距今360万年以前,季风气候开始形成,但与后两个阶段相比,变化趋势还不明显。
距今360~260万年,由磁化率、Rb/Sr 比值反映的夏季风和由粗颗粒含量以及铝通童所反映的冬季风同时持续加强,季风降雨增加,导致湖泊广泛分布。
这也和北太平洋所记录的粉尘通量的持续加强相一致。
由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反映这一时段大陆冰盖迅速增长,气候向冰期方向发展,而根据气候模型的数字模拟结果,在冰期气候条件下,夏季风将减弱,冬季风加强。
因此,这一阶段东亚冬、夏季风的同时加强很难解释。
鉴于此,青藏高原在此阶段的加速隆升似应视为东亚冬、夏季风同时加强的原因。
360万年以来西昆仑山广泛分布砾石堆积及沉积速率增加;360~260万年前的临夏盆地砾石堆积,祁连山北侧老君庙剖面在360万年前开始粗砾石堆积,则进一步为青藏高原在360~260万年的加速隆升过程提供了充分的地质证据。
另外,孟加拉湾磁化率也表明,从390万年开始,陆源碎屑输入迅速增加,反映喜马拉稚山脉快速隆升,风化加强,河流侵蚀加快,携带至孟加拉湾的陆源碎屑增加。
不仅如此,有关高原形成的模拟也表明在该时段高原范围向东部和北部的扩展。
260万年后,全球变冷和冰量达到临界值,全球气候进入了以米兰克维奇冰期---间冰期旋回为特征的大冰期,东亚夏季风变率加大,在某些时期,夏季风还有相当程度的减弱;轨道驱动与印度季风强度的耦合关系也发生变化。
与之相反,东亚冬季风强度得到持续加强,这一点为输入到北太平洋的粉尘通量及亚洲内陆干旱化的持续和加剧所证实。
这些变化与在冰期条件下进行的气候模拟所表明的夏季风减弱,亚洲内陆干旱化加剧,冬季风加强以及高空西风带的加强相一致。
北半球大冰期的开始似乎不仅对于亚洲季风产生影晌,而且同时又受到亚洲季风变迁的影响。
亚洲内陆干旱化和加强的冬季风环流导致大气粉尘载荷的增加,这有利于全球气候变冷,从而导致冰期气候不断地发展或加强。
青藏高原是全球大陆地势上最高的一级台阶,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得地球表面的形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对全球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平均高度在5000米左右,足以影响高层大气环流。
由于地面的比热较小,且海拔高的地区太阳辐射接收量也大,因此冬季和夏季由于太阳高度角变化使得冬夏青藏高原的作用不同。
青藏高原的隆起增加了冬季雪的覆盖厚度,改变了局部乃至全球的反照率,从而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冬季青藏高原完全处在西风带中,由于地表摩擦作用使得500hpa西风带中的西风气流受到阻碍而绕行,因此分为500hpa西风气流两支,绕行高原北部边缘的北支西风气流在绕过高原时,出现反气旋式切变,(西南气流转为西北气流),使得500hpa等位势米线在高原北侧向北凸起形成高压脊,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处于这个高压脊的前部,容易发展反气旋,且冬季上面的地区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因此在上述地区就形成了蒙古冷高压中心,且冬季青藏高原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要小于地表释放的热量,为冷源,这也增强了蒙古高压的强度。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作用,数据的研究显示冷高压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且强度大为减弱。
而夏季西风带北移,南部边缘移出高原,使得高原经常受到从伊朗移动过来的副热带高压的作用天气晴好;而青藏高原夏季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大于地表释放的热量,且地面比热小,因此这些多余的热量便加热了位于高原上空的自由大气,使得在对流层顶部形成了南亚高压,南亚高压是对流层顶最强大的高压,具有热力性质,位于南亚高压底部附近的印度西部地区,由于地表为沙漠,比热更小,加上高层幅散作用,形成了印度低压。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夏季加热上层大气的作用,印度低压中心会移到高原且强度却远小于现在,也就形不成东亚季风。
(7月陆地低压中心,不是在印度半岛,而是在印度西部沙漠地区)高原特异的壳—幔结构,一系列大型走滑断层的形成和其整体隆升,均影响太阳能量在大气层里的传输方式,使大气热机效率增大,导致行星西风增强,极—赤温差。
地球内部(地壳、地幔、地核)物质运移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青藏高原隆起强烈地改变了大气环流,中国的大西北地区从此在干旱的内陆西风气流的控制之下,降雨减少而蒸发量却上升,所以生物生存条件逐步丧失,地表裸露成为巨大的风蚀区,千百万年来在西风的输送下,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终于形成。
在暴雨的冲刷下,黄土进入黄河干支流,黄河又进行接力输送,河套平原、汾渭谷地和黄淮海平原就是这样形成的。
风尘沉积是典型的大气沉积物,对大气环流格局和强度变化的响应特别灵敏,因而可以间接地视为构造隆升驱动气候变化的重要地质证据。
因而与青藏高原有着天时、地利关系的黄土高原能够对青藏高原的隆升起到好的说明作用。
黄土高原风尘沉积序列真实地记录了东亚季风形成演变的信息。
青藏高原同时对中国成矿条件和矿产资源的影响。
我国江南地区在行星风系上属于副热带高压带,一般而言应该是干旱荒漠景观。
但是由于地质历史时期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改变了大气环流,原来雨量丰沛的北方地区因此变冷变干,南方变得湿润适合于农业,因此导致我国的人口重心,与地质时期形成的矿产资源分布严重脱离。
所以我国煤炭资源的23,分布在今天生长牧草都有困难的晋陕内蒙交界地区,而消费地则集中在千里以外的南方人口密集区域。
能源运输困难和成本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制约因素。
大秦铁路是我国北煤南运的主要通道之一,经过电气化改造以后,年运力仍然不到1亿吨。
第二条北煤南运的铁路通道朔黄铁路又在规划之中。
北煤南运和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之所以不可避免,就是因为资源分布与人口分布脱节造成的。
看来中华民族未来仍然必须象我们的祖先那样,凝集全民族的力量,修建长城和大运河那样巨大的公共工程,来推进民族生存条件的共同和适度的改善。
任何想要偷懒的想法都是行不通的,任何想要在中国实现欧美日那样富裕发达的想法都是没有根据的。
历史上,导致中国军队难易轻易征服该地区原住民,长期占领该地区,从而使原住民从思想意识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国家,中国只不过是他的宗主国而已,导致现在西藏问题成为中国很头疼的问题。
地理上,海拔太高,一块好好的沃土,愣是成了无人区,或者牧区。
此地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很不适于人类生存居住,外地人初入高原,基本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一定的高原反应,若非原住民,外来人口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居住,易得高原病。
气候上,隆起导致印度洋的海洋湿润的季风难易逾越,而使季风不能循环交流,所以导致遥远的非洲接受不了从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季风,从而是非洲的雨林在热带沙漠气候的影向下,逐步退化形成沙漠,撒哈拉沙漠就是它隆起的杰作;中国西部少雨干旱多沙漠也是它隆起的杰作。
矿产资源上,该地区矿产资源异常富饶,但苦于开采难度较大,所以可以说是现在中国少有的矿产尚未大规模勘探开发的处女地,是中国的战略储备资源哦。
中国的未来,在于西部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这个就是西部大开发的由来。
自然方面,是三江源头的发源地,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这个对人类的影响就不许多说了。
物产方面,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牧区之一,区内产有丰富的牛羊,为中国的农贸市场添加了最为上等的牛羊肉,其中很大一部分牛羊肉出口海外,为中国的外汇储备添砖加瓦,给中国人民的餐桌上加上了最为可口的食物。
冬虫夏草也是其区内最为著名的物产之一,是时下最为著名的滋补品之一,价格远超人参鹿茸,一公斤的价格最高时,据我所知17万一公斤。
民族方面,由于自古以来是一个天然的牧场,所以基本上不适于汉民族的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但却是少数游牧民族的乐土,所以区内几乎涵盖了中国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基本以藏族,回族,蒙古族为主,区内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可以说是影响着全国的和谐与稳定,如若区内民族问题尖锐,让西藏分裂主义逮住机会,则中国必乱。
1966~1968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地学、生物学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对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