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教案3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9:第12课 苏武传

教学设计9:第12课  苏武传

苏武传学会正确认识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历史价值,学习他的崇高民族气节和精神。

一、导入新课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

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

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

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

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二、设疑自探(一)学始于疑大家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例如:1、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同学们试着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以此把握文章的脉络。

2、如何概括传主苏武的性格?我们该如何评价苏武的历史价值。

3、文中除塑造了苏武的性格外,还有卫律、李陵等人,文中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一点最值得你学习?4、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二)自探要求1、请大家针对以上问题先进行独立探究2、时间三分钟三、解疑合探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看法,形成统一的意见,做好展示评价的准备。

展示——两分钟后,出示展示任务分配及要求例:问题一:——第一组展示(前黑板)问题二:——第四组展示(前黑板)问题三——第五组展示(前黑板)1、小标题:①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②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③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④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⑤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⑥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⑦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⑧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⑨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2、苏武的人物性格: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3、人物形象: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苏武传教案7篇

苏武传教案7篇

苏武传教案7篇文言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3.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人物美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牛角挂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则古人刻苦学习的动画片。

(视频播放动画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言文。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囊萤夜读》。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第一则)1.人物简介: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县人。

东晋大臣。

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恭(gōng)勤(qín)焉(yān)4.出示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囊萤恭勤博贫焉点拨:“囊”,上中下结构;“恭”,部首是“”,不要错写成“水”或“氺”。

“勤”左下是两横、一竖一提,不要写作一横、一竖、一提。

5.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既正确、流利,又有节奏。

(1)朗读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自己读,同桌互读。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要求:(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1)得:买得起。

盛:装。

以夜继日:与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夜以继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日夜不停地学习,该成语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范本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苏武传》的历史背景,掌握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苏武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苏武传》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展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1.2.2 生字词:重点掌握“节”、“辱”、“艰”等词语的含义。

1.2.3 句式特点:分析文中的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等特殊句式。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把握苏武的形象特点。

2.1.2 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学习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2.2.1 文中某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翻译。

2.2.2 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和内化。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3.1.1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

3.1.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形象特点,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3.1.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2 教学方法3.2.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4.1 学习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学习苏武的事迹,使学生理解和感受到他的崇高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4.2 培养品德素养:引导学生从苏武的事迹中汲取养分,培养自己的品德素养。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其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引导学生学习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本文中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方法】引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问一问大漠,对苦难的忍耐能持续多久?问一问苍穹,对寂寞的坚守能坚持多长?2000年前,有位汉子用19年大好时光演绎了那份坚守,虽凄婉却感动了这片热土千年,他,就是瀚海青天中守望的灵魂苏武。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武传》,体会忠诚、胆气、坚忍和顽强的力量。

二、作者与作品简介: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善属文、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以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后因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入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

三、整体感知《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关于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教案范文大全

关于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教案范文大全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苏武传》的基本情节,把握苏武的人物形象,了解古代传记文学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苏武的性格特点,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苏武的人物形象分析,古代传记文学的特点。

2. 教学难点:苏武的爱国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班固,以及苏武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性格特点,概括其爱国精神。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阐述苏武的形象意义,以及古代传记文学的特点。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苏武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 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沟通能力。

3. 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以及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于苏武爱国精神的感悟。

3. 自主学习能力: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阅读理解、文本解读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如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学生的接受程度等。

2. 学生学习: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对课文的理解、作业的完成情况等。

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相关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苏武的文献,如《汉书·苏武传》、《苏武传》注解等,以加深对苏武的认识。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示范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苏武传》的基本情节,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文本内容:《苏武传》的基本情节,苏武的人物形象。

1.2.2 语言特点: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实词、虚词的运用,句式结构等。

1.2.3 文化背景:了解苏武生活的历史背景,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文本内容:《苏武传》的基本情节,苏武的人物形象。

2.1.2 语言特点: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2 教学难点2.2.1 文化背景:理解苏武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2.2.2 文本内容:深入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把握其精神内涵。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文本内容,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

3.1.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3.1.3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苏武的事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苏武生活的历史背景。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文本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4.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5.1.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运用所学文言文阅读技巧,自主阅读其他相关文本。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苏武传》教案篇1(6712字)【学习目标】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

《苏武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文言词汇、语法知识。

二、精讲点拨归纳总结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句意: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句意: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句意: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句意: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句意:法令随时变更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句意: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句意: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解读《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苏武传》,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分析并解读《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认识其忠诚、坚定、勇敢的品质。

(2)探讨《苏武传》中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苏武的人物形象和品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朗读背诵:(1)选取《苏武传》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朗读和背诵。

(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苏武传》中的重要段落。

2. 写一篇关于苏武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效果。

3. 文章写作:评估学生在文章中对苏武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如当时的政治环境、风俗习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如苏武、单于等,通过表演的方式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示范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文学特色。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苏武的忠诚、坚定和人格魅力。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提升文本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苏武的精神世界,培养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忠诚、坚定、坚韧不拔等传统美德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能够从苏武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苏武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苏武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2.2 教学难点:对苏武忠诚、坚定、坚韧不拔等品质的深入理解和欣赏。

将苏武的精神品质与当代社会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苏武的画像或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苏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苏武会成为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人物?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文本内容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思考题或讨论题,深入分析苏武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3.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享各自对苏武的理解和感悟。

各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小组共识。

3.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扮演苏武和其他文本中的人物。

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苏武的精神世界,培养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学生对《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文学特色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苏武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的欣赏和感悟。

4.2 评价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角色扮演的参与度。

学生对思考题和讨论题的回答质量。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苏武传》文本。

5.2 辅助材料:苏武的历史背景资料、相关故事、图片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投影仪等。

六、教学步骤6.1 文本解析引导学生细致阅读《苏武传》,分析文本结构和语言特色。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苏武传》,感受苏武的忠诚、坚定和勇敢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理、美好和卓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苏武的忠诚和坚定品质,以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传记文学作品,分享学习心得。

(2)简介《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总结文本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观点。

(2)引导学生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

4. 课堂讲解:(1)讲解《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疏通文言整体感知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教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二、整体感知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2、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文言基础知识集约1)注音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2)通假字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2022年度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五篇

2022年度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五篇

2022年度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五篇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篇一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一)传记写作的要点(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苏武活了80岁。

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写了19年。

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没有。

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

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

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

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

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

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板书: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A.讲解“自杀”情节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思考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我们先找到文中关于自杀情节的描写。

齐读3、4两节)通过阅读,我们看到,苏武的形象在这两段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1)欲自杀(2)引佩刀自刺问一个问题:他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那在他自杀之前,留下了什么话?也就是他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苏武传》(第三课时)【导学目标】1.深入分析苏武忠贞爱国的性格及思想品质。

2.培养翻译文言语句能力。

【自主学习】1.课内词汇理解⑪单于:匈奴的最高首领。

⑫假吏:指临时充任使臣属吏。

⑬女弟:妹妹。

⑭阏氏:匈奴单于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⑮丈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⑯廪食:官府供给的粮食。

⑰大不敬:不敬皇帝的罪名,为不可赦免的重罪。

⑱相坐:相连坐。

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⑲长君:指苏武的长兄苏嘉。

⑳辇:车,这里指皇帝的车子。

⑴春秋高:年老。

⑵奉车:奉车都尉,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除:台阶,指殿阶。

⑶后土:相对皇天而言,指地神。

⑷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⑸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⑹太夫人:指苏武的母亲。

⑺保宫:本名“居室”,太初元年更名“保宫”,囚禁犯罪大臣及其眷属之处。

⑻列将:一般将军的总称。

⑼通侯:爵位名,秦代置爵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

汉朝继承秦制,后因汉武帝名彻,避讳改为通侯。

⑽斧钺:古时军法用以杀犯人的斧子。

这里泛指刑戮。

钺(yuè),大斧。

⑽汤镬:指把人投入开水锅煮死。

此泛指酷刑。

汤:沸水。

镬(huò):大锅。

2.名句诵记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②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③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④宁为玉碎,为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列传》)⑤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赐萧禹》)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⑦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于谦《无题》)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3.特殊句式(翻译句子)(1)A类①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句式:翻译:②为降虏于蛮夷。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12 苏武传3-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12 苏武传3-人教版

《苏武传》教学设计苏武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苏武出使匈奴的历史史实。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对比手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归纳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对比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归纳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浪花淘尽了无数英雄。

但有一个名字虽然历经了两千多年依然光辉夺目,这个名字就是:苏武。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苏武,感受他的浩然正气!二、由“苏武牧羊”引入主人公简介(多媒体展示)。

苏武(前140—前60年),字子卿,西汉大臣。

武帝时为郎(官职名)。

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身份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

匈奴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

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

三、重点诵读第五自然段“卫律劝降”。

1、一位同学朗读此段,结合正音。

单于(chán yú)虞(yú)马畜(chù)2、学生结合注释再读此段,理解大意。

(教师巡视,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此段内容。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明确:卫律劝降苏武拒降。

四、分析“卫律劝降”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1、讨论:卫律用了那些手段来劝苏武投降?苏武有什么表现?明确(多媒体展示):卫律苏武斩虞降张不惧强加罪名反驳举剑拟之不动利诱不应威胁痛骂2、讨论:通过对这个情节的描绘,分别展现了苏武和卫律怎样的形象特点?明确(多媒体展示):苏武卫律威武不屈卖国求荣富贵不淫恬不知耻忠贞不渝嚣张自大大义凛然阴险狡诈3、讨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最突出的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对比手法。

突出苏武的高尚节操和优秀品质。

4、学生分角色朗读此段。

(一位女生读叙述部分,两位男生分别扮演苏武和卫律。

高二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设计3篇

高二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设计3篇

高二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堂:代的“苏武牧羊”故事广为传颂,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英雄定格在人们心中,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表现出崇高而又令人震撼的民族气节,有民歌《苏武牧羊》唱道: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下面,我们走进苏武,认识苏武,敬仰苏武。

板书《苏武传》。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第二课堂》(第99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

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案:第4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学设计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案:第4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学设计Word版含答案

《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研读体会文章鲜明突出的对比与生动入微的细节对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作用;4、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1、积累相关词语;了解作者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3、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2、领会文章蕴涵的精神,概括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板书标题:苏武传)故事讲到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牵连入匈奴国中叛乱事件,他两度寻死,慷慨陈词,终于消弭了可能导致两国发生误解争端的危机,扭转了外交上的被动局面。

但是不料匈奴公然违背两国通好的宗旨,粗暴扣留了苏武等使节,要逼迫他们投降,以此来羞辱汉朝。

卫律的威逼利诱以失败告终。

(板书:苏武-张胜,苏武-卫律)匈奴明白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便改变了劝降策略。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高二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设计 3篇

高二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设计 3篇

高二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设计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二、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

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

《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课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2024年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范

2024年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范

2024年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读课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苏武生平及其忠诚事迹,理解《苏武传》在中国文学和历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和分析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忠诚的崇高情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词句的翻译。

苏武忠诚品质的分析和讨论。

难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文章深层含义和作者写作意图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苏武牧羊的图片或短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苏武的历史背景和《苏武传》的文学价值。

预习检查提问学生预习情况,了解他们对苏武的了解程度。

让学生分享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为新课教学做铺垫。

新课讲解分段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疑难句子和关键段落。

结合课文背景,分析苏武的忠诚品质及其在历史上的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式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苏武的忠诚品质和文章深层含义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课堂互动水平。

总结归纳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强调苏武的忠诚精神和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并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结合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利用黑板或白板进行板书,突出教学重点。

提供文言文词典等学习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词句。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停顿。

进行文言文词句翻译的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组织小组讨论,探讨苏武的忠诚品质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关键段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教材分析】《苏武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

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

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

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

有部分晦涩专有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

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知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3.德育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1.多媒体ppt课件展示,提高课堂效率。

2.课文较长,要充分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3.引导自学,强调语言知识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4.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语感,激发阅读兴趣。

校对字音,落实语言知识点。

5.合作探讨,回答问题,把时间教给学生,注重互动;教师引领点拨,或强调补充。

6.重视课堂与课后双落实,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练习与作业要少而精。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落实文学常识、文言知识点,校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了,自己体会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这是七八年我们有多少的幸福时光,有多少成长与收获。

这十七八年太珍贵了。

而有一个人居然用十九年的时间,甘心忍受匈奴的囚禁与压迫,也不愿意投降,于是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这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这个人就是汉代的苏武,今天我们就一起翻开历史的卷轴,来品阅一下苏武的传奇故事。

二、文学常识(ppt展示,学生齐读,教师重点解释、强调划线的语句。

)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ppt展示,学生齐读之后,回忆《史记》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对比记忆。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3.故事背景(ppt展示,学生朗读)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音,把握文言知识点,理解文章内容梗概1.疏通字音(ppt展示疑难字音如下,文章涉及了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的专有名词,注意结合书下注释校准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③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⑦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⑧武复穷厄(è)⑨何以汝为(wéi)见;⑩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学生们出声分段朗读课文,校对字音,同时结合书下注释找出文章的通假字:畔、旃、去、无、见、驩、霑、衿、决。

以及古今异义词。

3.点拨、强调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通假字:(见书下注释,做上标记)(2)古今异义词:(ppt展示,请同学说出今义,在思考文中的古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4.找出下列句子所在位置,讨论后请同学翻译。

(ppt展示如下)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②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③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④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意动,名词作状语)⑤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状语后置,宾语前置)⑥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使动)⑦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

(省略句,状语后置)⑧空以身膏草野。

(使动)⑨切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定语后置)⑩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使动,状语后置)5.点拨重点实词。

(ppt展示,请同学们回答加点词的意义)发: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起事,动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出动)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动词,揭露,暴露)及还,须发.尽白(名词,头发)会:会.武等至匈奴(副词,适逢,恰巧)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动词,会同)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聚集)及: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以及)事如此,此必及.我(动词,牵连)及.还,须发尽白(动词,等到)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副有罪,当.相坐(动词,应当)始: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动词,开始)陵始.降时,忽忽如狂(副词,刚刚)始.以强壮出(副词,当初)6.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还理解不了的词句,教师点拨。

四、作业1.熟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翻译3、4自然段。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文章层次,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分析人物之间的斗争语言及策略,以此来品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一、导入上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了《汉书》和班固,了解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还积累了一些重点文言知识。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教师提问相关知识,考察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订正错误。

)二、划分课文层次1.请同学复述文章内容,每个自然段都叙述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由一组回答,ppt逐个展示情节过程的小标题)初使匈奴,单于受礼——缑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卫律劝降,威武不屈——饮雪吞毡,此志不渝——李陵劝降,忠贞不二——汉匈和亲,请还苏武——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2.请学生快速划分层次(ppt展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层次:第一部分(1)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 )段:记述了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倍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三、分析课文,合作与探究(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教师ppt展示每部分的问题,留一些时间交给学生,每组代表举手回答,教师做必要的补充)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为什么自杀?是否成功?从中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讨论明确:两次。

第一次是张胜告诉苏武自己参与谋反的事实,苏武敏感地认识到自己定会受到牵连,因为不想国家尊严受辱,所以自杀。

第二次是面对卫律的讯问,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引刀自刺。

不想自己受到屈辱,更不想因为自己而侮辱国家。

第一次是被张胜和常惠阻拦下来,第二次是被卫律请医生救活。

从救治的繁琐的程序可以看出苏武是真想自杀,但都没成功。

苏武的举动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2.难道只有咱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明确:不是,还有匈奴的单于。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单于对待苏武和对待张胜是截然不同的。

朝夕候问,一来是怕苏武再出事,而来体现自己对苏武的关怀,试图收降苏武。

这是对苏武人格的肯定。

3.说服苏武是事情首先落在了卫律身上,因为他就是降将。

卫律是怎样来说服苏武的?苏武有何表现?讨论明确:①剑斩虞常:震慑苏武威逼:②吓降张胜:有人带头不动③强加死罪:寻找理由大骂卫律以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做例子利诱:封官加爵:拥众数万不应荣华富贵:马畜弥山总结卫律的劝降策略——威逼利诱。

威逼不动摇,利诱不应许。

于是卫律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发出最后通牒“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这番话也激怒了苏武,苏武大骂卫律。

于是有了第6段的“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苏武越是坚决,单于越是喜欢。

于是用尽办法来折磨、摧残苏武,企图动摇他的意志。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放逐北海,不至廪食。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毡,数日不死放逐北海,不至廪食——掘鼠食草,杖节牧羊苏武这一去已然近十年了。

短暂的抗拒固然可贵,但时间是检验一切意志的试金石。

十年的艰辛与苦涩,是否会动摇苏武的信念呢?我们再往下分析。

4.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僚的身份来说服苏武。

他有事怎样劝降的呢?卫律的“威逼利诱”策略已然失效,李陵又是什么样策略呢?(请同学们细读一下李陵对苏武说的话,其中表达了几层意思?)讨论明确:是什么支撑着苏武艰苦地走了十年?(换位思考,人共同的生命体验)苏武认为自己可以回到大汉朝,回到自己亲人身边。

他心中还有对“国”对“家”的念想,还有对团聚的期待。

这就是李陵的突破口。

从李陵的言辞中体察李陵的策略家——母丧兄亡,妻离子散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前长君伏剑自刎;弟孺卿饮药而死;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