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管理规程
菌种管理规程
菌种管理规程目的规范药品微生物学检定用菌种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从而确保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检定用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申购、验收、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责任●质量控制处主管:负责菌种的申购。
●微生物检验人员:负责菌种的验收、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质量控制处经理:负责菌种申购计划的审核及日常督促检查。
●质量管理负责人:菌种申购计划的审核。
●制造中心总监:菌种申购计划的批准。
相关术语●标准菌种是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提供的冷冻干燥菌。
●传代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用菌种。
●工作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或传代用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菌种的代是指将其接种至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
相关文件无程序1菌种的申购质量控制处主管根据菌种的使用情况(包括临时检验需要),提出申购计划,由质量控制处经理、质量管理部负责人审核,制造中心总监批准后,向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菌种保藏中心或省(市)药检所购买冻干菌种(标准菌种);也可以直接向省(市)药检所购买传代用菌种。
购买时,需询问和确定菌种的代数,以便传代时控制代数。
同时在运输过程中注意严格按照保存条件要求进行。
2菌种的验收菌种到达实验室后,由质量控制处微生物检验人员验收,检查其名称和数量,以及每一支的完整性,同时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在《菌种接收记录》上,内容包括:名称、数量、编号、代数、来源、接收日期、接收人等,新购入的0代原始菌种储存于-20℃,有效期为三年。
从上级药检部门购买的已接种好的菌种斜面(3代)应检查菌种管是否完好。
储存于2~8 ℃,有效期为3个月。
新购进的菌种斜面应在一周内完成传代。
3 菌种的传代:菌种的传代因冻干菌(标准菌种)与传代用菌种而不完全相同。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的采集、保存、鉴定、分离、培养和利用等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的一系列措施。
菌种管理的规范化对于保护菌种资源、促进科学研究和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制定菌种管理的标准格式,以确保菌种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
二、菌种采集1. 采集目的:明确菌种采集的目的,例如用于科学研究、产业应用或者教学实验等。
2. 采集地点:详细描述菌种采集的地点,包括经纬度、地理环境和生境特征等。
3. 采集方法:明确菌种采集的方法,如土壤采样、空气采集或者从已知菌株分离等。
4. 采集数量:规定每一个样品的采集数量,确保采集的菌种具有代表性。
三、菌种保存1. 保存方法:明确菌种的保存方法,如冷冻保存、干燥保存或者液氮保存等。
2. 保存条件:规定保存菌种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确保菌种的长期保存。
3. 保存记录:建立菌种保存记录,包括菌种编号、保存日期、保存人员和保存地点等信息。
四、菌种鉴定1. 鉴定方法:明确菌种的鉴定方法,如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或者份子生物学方法等。
2. 鉴定标准:制定菌种鉴定的标准,包括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份子标记等。
3. 鉴定记录:建立菌种鉴定记录,包括鉴定结果、鉴定人员和鉴定日期等信息。
五、菌种分离1. 分离方法:明确菌种分离的方法,如单孢分离、传代分离或者菌落挑选等。
2. 分离培养基:规定菌种分离所需的培养基成份和配方,确保菌种的生长和繁殖。
3. 分离记录:建立菌种分离记录,包括分离编号、分离日期和分离人员等信息。
六、菌种培养1. 培养基选择:根据菌种的特性和需求,选择适合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2. 培养条件:规定菌种的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培养方式,确保菌种的健康生长。
3. 培养记录:建立菌种培养记录,包括培养编号、培养日期和培养人员等信息。
七、菌种利用1. 利用目的:明确菌种利用的目的,如生产发酵、生物修复或者药物研发等。
2. 利用方法:规定菌种利用的方法,如批量培养、发酵过程控制或者基因工程改造等。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微生物菌种进行采集、保存、鉴定、培养和分发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规范化操作。
菌种管理的目的是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追溯性,保证菌种的长期保存和有效利用,促进微生物研究和应用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菌种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和相关要求。
二、菌种采集1. 采集目的:明确采集菌种的目的,包括科研、教学、工业应用等。
2. 采集来源:记录菌种的来源信息,包括野外采集、病原菌分离、已有菌种资源等。
3. 采集条件:确保菌种在采集过程中的纯度和活力,采取无菌技术操作,避免污染。
三、菌种保存1. 保存容器:选择适当的保存容器,如试管、琼脂瓶等,确保菌种的存活和稳定性。
2. 保存条件: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合适的保存条件,包括温度、湿度、pH值等,确保菌种的长期保存。
3. 保存记录:建立菌种保存记录,包括菌种名称、保存温度、保存日期等信息,便于管理和追溯。
四、菌种鉴定1. 鉴定方法:采用标准的鉴定方法,如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试、份子生物学方法等,确保菌种的准确鉴定。
2. 鉴定记录:建立菌种鉴定记录,包括鉴定方法、鉴定结果等信息,便于管理和查询。
五、菌种培养1. 培养基选择: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包括营养成份、pH值、温度等。
2. 培养条件:控制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确保菌种的良好生长。
3. 培养记录:建立菌种培养记录,包括培养基配方、培养条件、培养时间等信息,便于管理和追溯。
六、菌种分发1. 分发申请:建立菌种分发申请流程,包括申请人、申请目的、菌种数量等。
2. 分发条件:根据菌种的特性确定分发条件,如授权单位、研究项目等。
3. 分发记录:建立菌种分发记录,包括分发日期、接收单位等信息,便于管理和追溯。
七、菌种管理1. 菌种库建设:建立菌种库,包括菌种信息数据库、保存设施等,便于菌种管理和查询。
2. 质量控制:建立菌种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菌种鉴定、培养、保存等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追溯性。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的收集、保存、鉴定、培养和分发等工作进行规范管理的过程。
良好的菌种管理规范能够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靠性,为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可靠的菌种资源。
本文将介绍菌种管理的标准格式,包括菌种收集、保存、鉴定、培养和分发等方面的内容。
二、菌种收集1. 收集目的:明确收集菌种的目的,例如研究、应用等。
2. 收集地点和时间:记录菌种的采集地点和采集时间,确保菌种来源的准确性。
3. 收集方法:详细描述菌种的采集方法,包括采集工具、采集容器等。
4. 收集样品处理:采集后对样品进行处理,如消毒、保存等。
三、菌种保存1. 保存条件:明确菌种的保存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
2. 保存容器:选择适合保存菌种的容器,如试管、培养皿等。
3. 保存介质:选择适合保存菌种的介质,如琼脂、液体培养基等。
4. 标签标识:对保存的菌种进行标签标识,包括菌种名称、保存日期等信息。
四、菌种鉴定1. 鉴定方法:选择适合的鉴定方法,如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2. 鉴定标准:制定菌种鉴定的标准,例如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分子标记等。
3. 鉴定记录:详细记录菌种鉴定的结果,包括鉴定方法、鉴定标准、鉴定人员等信息。
五、菌种培养1. 培养基选择:根据菌种的需求选择适合的培养基,如富集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等。
2. 培养条件:明确菌种的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
3. 培养方法:详细描述菌种的培养方法,包括接种方式、培养时间等。
4. 培养记录:记录菌种的培养情况,包括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培养时间等信息。
六、菌种分发1. 分发目的:明确菌种的分发目的,例如科研合作、商业应用等。
2. 分发方式:选择适合的分发方式,如邮寄、快递等。
3. 分发记录:记录菌种的分发情况,包括分发日期、接收人等信息。
七、菌种管理1. 菌种库建立:建立菌种库,包括菌种的分类、编号、存储等。
2. 菌种更新:定期更新菌种库中的菌种信息,包括新菌种的添加和过期菌种的淘汰。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引言概述:菌种管理规范是生物实验室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实验室的卫生安全、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人员的健康。
因此,建立健全的菌种管理规范对于实验室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一、菌种的采购与存储1.1 选择可靠的供应商:在采购菌种时,应选择有资质、信誉良好的供应商,确保所购买的菌种质量可靠。
1.2 存储条件:菌种存储在恒温冰箱或者液氮罐中,避免温度波动过大,保持菌种的活性。
1.3 记录管理:建立菌种存储记录,包括菌种名称、来源、存储时间等信息,方便管理和追溯。
二、菌种传代与传递2.1 传代频率:根据菌株的生长速度和实验需求,合理确定传代频率,避免菌株变异或者老化。
2.2 传递方式:传递菌种时要采取无菌技术,避免外源污染,确保菌株的纯度。
2.3 传递记录:建立菌株传递记录,包括传递日期、传递人员等信息,确保传递的准确性和追溯性。
三、菌种检测与鉴定3.1 检测方法:对菌种进行定期检测,包括菌落形态观察、生长速度检测等,确保菌株的稳定性。
3.2 鉴定技术:采用生物学鉴定、生化鉴定等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确保菌株的正确性。
3.3 鉴定记录:建立菌株鉴定记录,包括鉴定结果、鉴定方法等信息,方便管理和追溯。
四、菌种废弃与处理4.1 废弃标准:对于失活或者变异的菌株应及时废弃,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4.2 处理方式:采用高温高压灭菌或者化学消毒等方式对废弃菌株进行处理,确保安全。
4.3 废弃记录:建立菌株废弃记录,包括废弃日期、处理方式等信息,确保废弃的规范性和可追溯性。
五、菌种管理的培训与监督5.1 培训计划:对实验人员进行菌种管理的培训,包括菌株的采购、存储、传递、检测等方面。
5.2 监督机制:建立菌种管理的监督机制,定期检查实验室的菌种管理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5.3 教育宣传:加强对实验人员的菌种管理意识教育,提高他们对菌种管理规范的重视和执行力度。
结语:菌种管理规范是实验室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惟独建立科学规范的菌种管理制度,才干确保实验室的正常运作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标准菌种的管理规程
标准菌种的管理规程一、目的:规范菌种的管理与使用方法,确保实验室结果的可靠性与实验室的安全性二、范围:检验用标准菌种,包括:铜绿假单胞菌ATCC NO9027大肠埃希菌ATCC NO8537金黄色葡萄球菌A TCC NO6538白色念珠菌ATCC NO10231黑曲霉ATCC NO16404三、责任:检定菌种保管员,实验室负责人四、管理规程:4.1、标准菌种的保管4.1.1、标准菌种的保管必须受过培训,有足够菌种保管经验的微生物检测人员保管4.1.2、收到菌种后应该核对品名、菌号数、菌种管有无破损,填写《标准菌种保管与使用记录》。
在保存菌种包装外贴上标签,标签上注明名称,产品编号,购买日期,到期日期,接收人,微检特殊标志。
4.1.3、标准菌种的保存条件:应在2—8℃,一般保存时间为2—3年。
专用盛具应加锁保存于冰箱内,保藏菌种的冰箱不得存放食物和易挥发性药品。
4.2、标准菌种的使用4.2.1、取用时,首先登记使用时的时间、菌种的名称及使用人。
4.2.2、启用操作时,必须在专用生物超净台内严格按无菌操作进行菌种的传代。
传代后的菌种应不少于4支,其中一部分用于保存菌株,一部分用于工作菌株。
4.2.4、保存用菌株:应三个月接种传代于营养琼脂斜面上,每半年分离纯化一次,并按规定的生化试验,检定是否属纯种,发现变异或染菌应及时报告化验室负责人研究处理并应记录。
4.2.5、工作用菌株:应在用前将菌种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培养。
4.3、标准菌种的活化4.3.1、干粉菌种操作时应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操作,划在胰蛋白蛋大豆琼脂平板上,35环境下培养24H。
4.3.2、4.5、标准菌中的定期传代。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引言概述:菌种管理规范是指在实验室或生产环境中对菌种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和操作。
菌种管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能够确保菌种的纯度、稳定性和可追溯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本文将从菌种的存储、标识、记录、分发和销毁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菌种管理规范的相关内容。
一、菌种的存储1.1 温度控制:菌种的存储温度应根据不同菌种的特性进行合理选择,常见的存储温度有4℃、-20℃和-80℃。
应定期检查和记录存储设备的温度,确保菌种的存储温度稳定。
1.2 冷冻保护剂的使用:在低温存储时,应添加适当的冷冻保护剂,如甘油、DMSO等,以保护菌种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
1.3 存储容器的选择:应选择符合菌种存储要求的容器,如冷冻管、培养基斜面等,并在容器上标明菌种的相关信息。
二、菌种的标识2.1 命名规范:为了方便识别和管理,应为每个菌种制定统一的命名规范,包括菌种名称、属名、菌株编号等,避免重名或混淆。
2.2 标签标识:在菌种存储容器上应贴上清晰可见的标签,标注菌种的名称、菌株编号、存储日期、存储温度等信息,以便追溯和管理。
2.3 标本保存:对于重要的菌种,应保存其原始标本,如培养基斜面、冷冻备份等,以备不时之需。
三、菌种的记录3.1 菌种信息记录:建立菌种信息数据库,记录每个菌种的相关信息,包括菌种名称、来源、存储温度、存储日期、使用记录等,以便查询和管理。
3.2 菌种存储记录:对每个菌种的存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存储温度、存储容器、存储位置等,以确保菌种的追溯和可靠性。
3.3 菌种使用记录:每次使用菌种都应记录相关信息,如使用日期、使用用途、使用人员等,以便追溯实验结果和质量控制。
四、菌种的分发4.1 分发程序:制定菌种分发的程序和标准操作规程,包括菌种的选择、分离、传代等,确保分发的准确性和菌种的纯度。
4.2 分发记录:对每次菌种分发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分发日期、分发数量、接收人员等,以便追溯和质量控制。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的收集、保存、鉴定、分类、培养和利用等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的一系列操作。
规范的菌种管理对于保证菌种的质量、促进科学研究和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制定菌种管理规范,确保菌种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二、菌种收集与保存1. 收集菌种应遵循合法、合规的原则,不得侵犯他人权益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2. 收集的菌种应具备明确的来源和采集信息,包括菌种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等。
3. 收集后的菌种应立即进行保存,可采用冷冻、干燥、液氮等方法进行长期保存。
4. 菌种的保存条件应符合菌种的特性和保存要求,确保菌种的存活率和稳定性。
三、菌种鉴定与分类1. 对于新收集的菌种,应进行鉴定和分类工作,以确保菌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鉴定工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使用权威的鉴定方法和标准,如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等。
3. 鉴定结果应详细记录,包括鉴定依据、鉴定方法和结果等信息,并建立菌种的鉴定档案。
4. 分类工作应根据鉴定结果,将菌种归入相应的分类系统中,确保菌种的正确分类和命名。
四、菌种培养与保藏1. 菌种的培养应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以确保菌种的纯度和稳定性。
2. 培养基的配制应符合菌种的生长需求,可根据菌种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成分和条件。
3. 菌种的培养过程应记录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培养条件,以备后续参考和复制。
4. 对于重要的菌种,应进行定期传代和保藏,确保菌种的长期保存和可用性。
五、菌种利用与交流1. 菌种的利用应遵循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合理开展菌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 菌种的利用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权益或违反伦理道德。
3. 菌种的交流应遵循学术规范和合作原则,确保菌种资源的公平合理利用。
4. 菌种的交流应记录详细的交流信息,包括交流对象、交流目的、交流内容等,以备后续参考和追溯。
六、菌种管理与监督1. 菌种管理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明确责任和权限。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的采集、保存、鉴定、分发和使用等环节进行规范管理,以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追溯性。
本文旨在制定菌种管理的标准化流程,以确保菌种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二、菌种采集1. 采集地点:选择合适的采集地点,确保采集的菌种具有代表性。
2. 采集方法:采用无菌技术进行采集,避免污染。
3. 采集数量:根据需要采集足够数量的菌种样品,以保证后续的鉴定和保存。
三、菌种保存1. 保存条件: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适当的保存条件,如低温冷冻、干燥保存等。
2. 保存介质:选择合适的保存介质,如琼脂斜面、甘露醇冻干粉等。
3. 标签标识:在保存容器上标明菌种的基本信息,如菌种名称、采集地点、保存日期等。
四、菌种鉴定1. 鉴定方法:采用标准的鉴定方法,如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2. 鉴定记录:详细记录菌种鉴定的过程和结果,包括相关数据和观察结果。
五、菌种分发1. 分发申请:接收用户的菌种分发申请,包括申请人的基本信息、分发数量等。
2. 分发方式:根据用户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分发方式,如直接寄送、互联网下载等。
3. 分发记录:记录菌种分发的相关信息,包括分发日期、分发数量、接收人等。
六、菌种使用1. 使用申请:用户使用菌种前需提出使用申请,包括使用目的、使用方法等。
2. 使用审批:对使用申请进行审批,确保使用符合规范和法律法规要求。
3. 使用记录:记录菌种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日期、使用人、使用结果等。
七、菌种质量控制1. 菌种污染检测:定期对保存的菌种进行污染检测,确保菌种的纯度和可用性。
2. 菌种活力检测:定期对保存的菌种进行活力检测,确保菌种的存活能力。
3. 菌种保藏更新:定期对保存的菌种进行保藏更新,确保菌种的长期保存和可用性。
八、菌种信息管理1. 菌种信息录入:将菌种的相关信息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菌种名称、鉴定结果、保存条件等。
2. 菌种信息查询:提供菌种信息的查询功能,方便用户查询和使用相关菌种。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的采集、保存、鉴定和分发等工作进行规范管理,以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追溯性。
本文将介绍菌种管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以提高菌种管理的效率和可靠性。
二、菌种采集1. 采集来源:菌种的采集来源应包括自然环境、实验室分离和其他研究机构等。
采集来源的详细信息应被记录,包括地理位置、采集日期和采集者等。
2. 采集方法:采集菌种应使用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和混合。
采集的样品应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
3. 样品处理:采集的样品应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消毒、分离和纯化等。
处理过程中应注意防止菌种的变异和污染。
三、菌种保存1. 保存条件:菌种应根据其特性和保存需求选择适当的保存方法,如低温冷冻、干燥和液氮冷冻等。
保存条件应确保菌种的长期存活和稳定性。
2. 保存容器:选择适当的保存容器,如冷冻管、培养皿和培养瓶等。
保存容器应具备防漏、防爆和耐高温等特性。
3. 标签标识:每一个保存容器应贴有清晰可辨的标签,标注菌种的名称、编号、保存日期和保存条件等信息。
四、菌种鉴定1. 鉴定方法:采用可靠的鉴定方法对菌种进行鉴定,如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份子生物学分析等。
鉴定方法应具备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2. 鉴定记录:对菌种的鉴定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鉴定方法、鉴定依据和鉴定人等信息。
鉴定记录应保存至少5年,以备查证和追溯。
五、菌种分发1. 分发申请:接收菌种分发申请时,应核实申请人的身份和目的,并记录相关信息。
申请人应提供合理的理由和使用计划。
2. 分发方式:菌种可以通过传递菌种样品、发送冻干菌种或者提供菌种培养物等方式进行分发。
分发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菌种的活力和纯度。
3. 分发记录:对菌种的分发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分发日期、分发数量和接收人等信息。
分发记录应保存至少5年,以备查证和追溯。
六、菌种管理1. 菌种登记:对每一个菌种进行详细登记,包括菌种名称、编号、来源、采集日期和保存条件等信息。
登记表应定期更新和维护。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1. 引言菌种管理是保障微生物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
本文旨在制定菌种管理规范,确保菌种的采集、保存、鉴定和分发等工作符合国际标准,保障菌种资源的质量和可靠性。
2. 菌种采集2.1 采集地点:选择合适的采集地点,确保采集到的菌种具有代表性。
2.2 采集工具:使用无菌工具进行采集,避免污染。
2.3 采集方法:采用标准的采集方法,如刮取、切割、分离等。
2.4 采集记录:详细记录采集地点、时间、环境条件等信息,确保后续的鉴定和利用工作。
3. 菌种保存3.1 培养基选择:选择适合菌种生长和保存的培养基。
3.2 培养条件:根据菌种的特性,确定适宜的培养条件,如温度、pH值等。
3.3 培养容器:选择合适的培养容器,如试管、琼脂瓶等。
3.4 保存方法:采用冷冻、冷冻干燥、液氮冷冻等方法进行保存。
3.5 保存记录:详细记录菌种的保存方法、保存时间等信息,确保菌种的可追溯性和可靠性。
4. 菌种鉴定4.1 鉴定技术:选择合适的鉴定技术,如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4.2 鉴定标准:参考国际标准和相关文献,制定鉴定的标准和流程。
4.3 鉴定记录:详细记录鉴定的方法、结果等信息,确保菌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菌种分发5.1 分发申请:建立分发申请制度,明确申请人需提供的信息和材料。
5.2 分发程序:制定分发的程序和流程,包括申请审核、菌种提取、分发记录等环节。
5.3 分发数量:根据菌种的特性和需求,确定合适的分发数量。
5.4 分发记录:详细记录分发的数量、接收人、时间等信息,确保菌种的追溯性和可靠性。
6. 菌种质量控制6.1 菌种污染检测:建立菌种污染检测制度,定期对保存的菌种进行检测。
6.2 菌种纯度检验:采用合适的方法对菌种进行纯度检验,确保菌种的纯度和可靠性。
6.3 菌种活力检测:定期检测保存的菌种的活力,确保菌种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6.4 菌种记录管理:建立完善的菌种记录管理制度,确保菌种的追溯性和可靠性。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的收集、保存、鉴定、培养和分发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规范化操作。
良好的菌种管理规范能够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靠性,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详细介绍菌种管理的各个方面,并提供相应的标准操作流程。
二、菌种收集与保存1. 菌种收集菌种的收集应遵循科学、合法、道德的原则,确保菌种来源的合法性和可靠性。
可以通过野外采集、实验室分离、文献引用等方式进行菌种的收集。
2. 菌种保存菌种保存是保证菌种长期保存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菌种保存方法包括冷冻保存、干燥保存和液氮保存等。
具体保存方法应根据菌种的特性和需求进行选择,并按照相应的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操作。
三、菌种鉴定与命名1. 菌种鉴定菌种鉴定是确定菌种分类学地位和鉴别特征的过程。
鉴定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多种手段,以确保菌种的准确鉴定。
2. 菌种命名菌种的命名应遵循国际上通用的菌种命名规则,如国际细菌命名法规则(Bacteriological Code)或国际真菌命名法规则(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确保菌种名称的唯一性和规范性。
四、菌种培养与传代1. 菌种培养基的配制菌种培养基的配制应根据菌种的特性和需求进行选择,并按照相应的标准配方进行配制。
培养基的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确保菌种的生长和繁殖。
2. 菌种的传代菌种的传代是指将菌种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的过程。
传代的方法包括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分生孢子传代等。
传代时应注意传代次数的控制,避免菌种的突变和变异。
五、菌种分发与交流1. 菌种的分发菌种的分发是将保存的菌种提供给科研人员或其他机构的过程。
分发时应提供详细的菌种信息,包括菌种名称、来源、保存方式、传代次数等,确保分发菌种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
2. 菌种的交流菌种的交流是指与其他机构或研究人员进行菌种资源的交流与合作。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引言概述:菌种管理是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菌种的保存、传播、鉴定和利用等方面。
规范的菌种管理能够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靠性,为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可靠的基础。
本文将从菌种的保存、传播、鉴定和利用四个方面,详细介绍菌种管理的规范要求。
一、菌种的保存1.1 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根据菌种的特性和用途,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如冷冻保存、冷冻干燥保存、液氮保存等。
不同保存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保存时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1.2 建立菌种库:建立菌种库是菌种管理的基础,应该建立完善的菌种库管理制度,包括菌种的登记、编号、分类和储存等方面。
菌种库应该具备良好的环境条件和设备,确保菌种的保存质量。
1.3 定期检测菌种的保存状态:定期检测菌种的保存状态,包括菌种的存活率、纯度和活力等指标。
对于保存时间较长的菌种,还应进行定期的复苏和传代,确保菌种的保存质量。
二、菌种的传播2.1 确保传播菌种的纯度:在菌种传播过程中,要确保菌种的纯度,避免混入其他菌株或杂质。
传播菌种前应进行纯度检测,确保菌种的纯度达到要求。
2.2 规范传播菌种的方法:传播菌种应采取规范的方法,如菌种的分离培养、菌种的接种方法等。
传播菌种的操作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2.3 记录传播菌种的信息:传播菌种时应详细记录菌种的信息,包括菌种的编号、来源、传播日期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追溯菌种的来源和传播过程,确保菌种的可追溯性。
三、菌种的鉴定3.1 选择合适的鉴定方法:根据菌种的特性和需要,选择合适的鉴定方法。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等。
不同的鉴定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2 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鉴定菌种时应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避免误判和误导。
可以通过与参考菌株对照、重复鉴定等方式,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3.3 记录鉴定结果的信息:鉴定菌种后应详细记录鉴定结果的信息,包括鉴定方法、鉴定结果和鉴定日期等。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实验室中的菌种进行规范的管理和使用,确保菌种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追溯性。
本文旨在制定菌种管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以确保实验室菌种的质量和安全。
二、菌种的采购与登记1. 采购菌种应选择正规的供应商或者机构,确保菌种的来源可靠。
2. 菌种采购时应获取相关证书和文献,包括菌种的鉴定报告、纯度证书等。
3. 菌种应在到货后即将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株编号、来源、存储条件等。
三、菌种的保存与传承1. 菌种应按照菌种的特性和要求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如冷冻保存、干燥保存等。
2. 菌种的保存容器应具备防漏、防污染的功能,标签清晰明确,包括菌株编号、菌种名称、保存日期等信息。
3. 菌种的传承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确保菌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 菌种传承时应记录传承的日期、传承人员等信息,以便追溯。
四、菌种的鉴定与验证1. 新采购的菌种应进行鉴定,确保其与供应商提供的鉴定结果一致。
2. 定期对保存的菌种进行鉴定,以确保菌种的纯度和稳定性。
3. 鉴定结果应记录并保存,包括鉴定方法、鉴定人员、结果等信息。
五、菌种的使用与管理1. 使用菌种前应对菌种进行复苏和培养,确保菌种的活力和纯度。
2. 菌种的使用应按照实验室的操作规程进行,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定。
3. 菌种的使用记录应详细、准确,包括使用日期、使用人员、使用目的等信息。
4. 菌种使用后应及时归还或者销毁,确保菌种的安全管理。
六、菌种的废弃与销毁1. 废弃的菌种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包括灭活、消毒等。
2. 废弃菌种的处理记录应详细,包括处理日期、处理方法、处理人员等信息。
3. 菌种的销毁应按照像关法规进行,确保菌种的彻底销毁。
七、菌种管理的质量控制1. 菌种管理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菌种的质量检测、菌种管理的评估等。
2. 定期进行菌种管理的内部审核,确保管理流程的有效性和符合性。
3. 外部机构或者专家可以对菌种管理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的采集、保存、鉴定、培养和分发等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以确保菌种的质量、可追溯性和可持续使用性。
本文旨在制定菌种管理的标准化规范,以提高菌种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菌种采集1. 采集目的:明确菌种采集的目的,例如研究、工业应用等。
2. 采样方法:采用无菌技术采集样品,避免污染和混杂。
3. 样品保存:将采集的样品储存在适当的容器中,并在合适的温度下保存,以保持菌种的活力和纯度。
三、菌种保存1. 保存方法: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如低温冷冻、干燥保存等。
2. 保存条件:确保保存环境的稳定性,如温度、湿度等。
3. 保存记录:建立详细的保存记录,包括菌种名称、保存方法、保存日期等信息,以便追溯和管理。
四、菌种鉴定1. 鉴定方法:采用标准的鉴定技术,如形态学、生理生化和份子生物学等方法。
2. 鉴定标准:制定鉴定标准,明确鉴定的指标和判定标准。
3. 鉴定记录:记录鉴定的过程和结果,包括鉴定方法、鉴定人员等信息。
五、菌种培养1. 培养基选择:根据菌种的需求选择适宜的培养基,确保菌种的生长和繁殖。
2. 培养条件:控制培养条件,如温度、pH值、光照等,以促进菌种的生长。
3. 培养记录:记录培养的过程和结果,包括培养基配方、培养条件等信息。
六、菌种分发1. 分发方式:选择合适的分发方式,如冻干粉、液体培养物等。
2. 分发数量:根据需求确定分发的数量,确保菌种的合理利用。
3. 分发记录:记录分发的过程和结果,包括分发日期、分发数量等信息。
七、菌种质量控制1. 质量检测:定期对保存的菌种进行质量检测,如纯度、活力等。
2. 质量评价:建立菌种质量评价体系,对菌种进行评价和分类。
3. 质量管理:建立菌种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质量控制、质量保证等措施。
八、菌种信息管理1. 信息记录:建立菌种信息数据库,记录菌种的基本信息和管理记录。
2. 信息查询:提供菌种信息的查询服务,方便用户获取所需信息。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进行规范的管理和操作,以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安全性。
本文旨在制定菌种管理规范,以指导相关人员在菌种的采集、保存、传播和使用过程中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
二、菌种采集和保存1. 采集菌种应选择健康、纯种、活力强的菌株,并采用无菌技术进行操作,以防止外来污染。
2. 采集的菌种应尽快进行保存,可选择冷冻保存、干燥保存或液体保存等方法,具体保存方式应根据菌种的特性和要求进行选择。
3. 保存菌种的容器应清洁、无菌,并标明菌株的相关信息,如菌种名称、采集日期、保存人员等。
4. 定期对保存的菌种进行检测和更新,以确保菌种的纯度和活力。
三、菌种传播和分发1. 菌种的传播和分发应遵循科学、安全的原则,确保菌种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传播和分发菌种应提供详细的菌种信息,包括菌种名称、来源、保存方式、传播方式等。
3. 菌种的传播和分发应记录相关信息,如传播日期、接收人员等,以便追溯和管理。
4. 传播和分发菌种的容器应清洁、无菌,并标明菌株的相关信息,以避免混淆和误用。
四、菌种使用和管理1. 使用菌种的人员应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了解菌种的特性和使用方法,并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
2. 在使用菌种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防止菌种的外泄和传播,确保实验室和工作环境的安全。
3. 菌种使用后应及时清理和消毒相关的设备和容器,以防止交叉污染和菌种的混合。
4. 对于不再使用的菌种,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如销毁、归档或交还给菌种管理部门等。
五、菌种管理的记录和追溯1. 对菌种的采集、保存、传播和使用等过程应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相关的日期、操作人员、操作步骤等。
2. 菌种管理记录应保存一定的时间,以便追溯和管理,同时保护相关的隐私和机密信息。
3. 对于菌种的传播和分发,应记录相关的接收人员和接收日期,以便追溯和管理。
4. 菌种管理记录应定期进行检查和审核,以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六、菌种管理的培训和评估1. 对从事菌种管理工作的人员应进行相关的培训,包括菌种的采集、保存、传播和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是微生物研究中重要的实验材料,对于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菌种管理,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追溯性,制定本菌种管理规范。
二、菌种采购1. 选择可靠的供应商:选择具有良好信誉和丰富经验的供应商进行菌种采购。
2. 验证菌种质量:对于新采购的菌种,应进行鉴定和验证,确保其纯度、活力和稳定性。
3. 记录采购信息:对每批次采购的菌种,应记录菌种名称、供应商信息、采购日期等相关信息,以便追溯。
三、菌种保存1. 选择适当的保存方式:根据菌种的特性和用途,选择适当的保存方式,如冷冻保存、干燥保存等。
2. 制备保存备份:对于重要的菌种,应制备保存备份,以防菌种失活或污染。
3. 定期检测保存效果:定期检测保存的菌种的存活率和稳定性,确保保存条件的有效性。
四、菌种鉴定与验证1. 鉴定新菌种:对于新分离的菌种,应进行鉴定,确定其属种和特性。
2. 验证菌种纯度:对于已有的菌种,应定期进行纯度验证,确保无杂菌污染。
3. 检测菌种活力:定期检测菌种的活力,如菌落形态、生长速率等。
五、菌种使用1. 严格按照实验要求使用菌种: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菌种,并按照规定的条件进行培养和使用。
2. 记录菌种使用情况:对每次使用的菌种,应记录使用日期、用途、使用人员等相关信息。
3. 防止交叉污染:使用菌种时应采取严格的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污染。
六、菌种销毁1. 制定菌种销毁程序:制定菌种销毁的具体程序,包括销毁方式、时间和地点等。
2. 定期清理过期菌种:定期清理过期的菌种,避免过期菌种的使用和传播。
3. 记录销毁信息:对每次销毁的菌种,应记录销毁日期、销毁方式和销毁人员等相关信息。
七、菌种管理记录1. 建立菌种管理台账:建立菌种管理的台账,记录菌种的采购、保存、鉴定、使用和销毁等信息。
2. 定期检查菌种管理记录:定期检查菌种管理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
八、菌种管理培训1. 培训菌种管理人员:对从事菌种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菌种管理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的采集、保存、鉴定、分布和利用等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以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
本文旨在制定菌种管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以提高菌种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并保障菌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菌种采集1. 采集地点:选择菌种丰富、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采集地点。
2. 采集时间:根据菌种的生命周期和季节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采集。
3. 采集方法:采用无菌操作,使用菌丝体、子实体或孢子进行采集,并避免污染和混杂。
4. 采集记录:详细记录菌种的采集地点、时间、采集方法等信息,并附上采集样品的照片和描述。
三、菌种保存1. 保存容器:选择适合菌种保存的容器,如培养皿、试管、冻干管等,并确保容器无菌。
2. 保存条件: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合适的保存条件,如温度、湿度、pH值等,并定期监测和调整保存条件。
3. 保存介质:选择适合菌种保存的培养基或冻干保护剂,并按照规定的配方和操作流程进行保存。
4. 保存记录:详细记录菌种的保存容器、条件、介质等信息,并附上保存样品的照片和描述。
四、菌种鉴定1. 鉴定方法:根据菌种的特性和需要,选择合适的鉴定方法,如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2. 鉴定标准:参照相关的菌种分类学和鉴定手册,制定菌种鉴定的标准和指标,并进行鉴定结果的验证和比对。
3. 鉴定记录:详细记录菌种的鉴定方法、标准、结果等信息,并附上鉴定样品的照片和描述。
五、菌种分布1. 分布方式:根据菌种的特性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分布方式,如提供菌种样品、提供鉴定服务、共享菌种资源等。
2. 分布管理:建立菌种分布管理制度,包括申请、审批、发放、追溯等环节,并确保分布过程的安全和可追溯性。
3. 分布记录:详细记录菌种的分布方式、管理制度、申请和发放记录等信息,并附上分布样品的照片和描述。
六、菌种利用1. 利用方式:根据菌种的特性和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利用方式,如生产发酵、环境修复、药物研发等。
工业菌种管理规程
5. 菌种使用和记录:建立菌种使用的记录和追溯系统,包括菌种的批次、使用日期、用量 等信息。同时,要制定菌种使用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确保菌种的正确使用和安全性。
工业菌种管理规程
6. 菌种废弃和处理:根据相关法规和规定,制定菌种废弃和处理的规程,包括菌种的灭活 、消毒和处置方式。要确保废弃菌种的无害化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员的危害。
工业菌种管理规程
工业菌种管理规程是指在工业生产中对菌种的管理和使用进行规范和控制的一套制度和程 序。以下是一般工业菌种管理规程的一些要点:
1. 菌种采购和验收:选择可靠的供应商,采购符合质量标准的菌种,并进行验收检查,确 建立合适的菌种储存系统,包括冷冻、冷藏或冻干等方式,以确保菌 种的长期保存和稳定性。同时,要定期检查菌种的存活率和活性,并进行必要的更新和替换。
工业菌种管理规程
3. 菌种传代和培养:根据菌种的特性和生产需求,制定菌种传代和培养的规程,包括传代 周期、传代方式、培养基配方等。要确保菌种的纯度和活性,并避免菌种的突变和变异。
4. 菌种贮存条件和环境控制:根据菌种的特性和要求,设立适宜的贮存条件和环境控制措 施,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要定期监测和调整环境条件,确保菌种的生长和活性。
实验室菌种管理规程完整
实验室菌种管理规程目的:保证菌种合理、有效地使用和保存,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保证实验室和社会的生物安全。
职责:主管负责菌种的出入库保管、保存、分发,组员负责菌种的确认、传代、使用及销毁。
围:本规程适用于实验室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1 菌种的保存1.1 工作用菌种的保存工作用菌种采用平板低温保存法。
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以后,转移至2~8℃冰箱中保存。
此法仅用于工作用菌种的短期保存,并应随时检查其污染杂菌和变异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经应灭活处理后销毁。
保存时间为1周,超过该期限前挑取单菌落重新于琼脂平板划线活化,若菌落活力下降则从-80℃冰箱中取用甘油冷冻管。
1.2 传代用菌种的保存采用甘油冷冻管保藏法。
1.2.1 甘油冷冻管保存法用无菌接种环轻轻刮平板上的单菌落并接种至适宜的液体培养,置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培养,菌液充分振荡后取适宜体积加入到已灭菌的冷冻管,再加入等体积的无菌甘油(浓度40%),即为20%甘油菌悬液,轻轻振摇,使容物充分混合,在-80℃冷冻条件下保存,保存期限为3年。
每个菌株保存至少30个无菌冷冻管。
使用时,取出一支放至室温,接种增菌培养或接种至琼脂平板复,挑取纯菌落传代或工作用。
2 菌种的传代2.1 工作用菌种的传代当工作用菌种代数小于5时,在规定保存期限,可直接用上一代工作用菌种转接下一代工作用菌种。
取在冰箱2~8℃保存的工作用菌种用普通琼脂平板传代,并将新传代的培养物替代原有的菌种,作为工作用菌种。
也可取用“甘油冷冻管保藏法”保存的菌种,进行复,直接作为工作用菌种。
菌种每1周传代一次,当超过5代,须用“甘油冷冻管保藏法”保存的原始菌种传代。
2.2 传代用菌种的传代首先划线接种确认,根据日常检验工作的需要量,挑取纯菌落转接平板,作为工作用菌种;同时,结合菌种的代数和最长保存期限,挑取纯菌落制成菌悬液,按“1.2”的方法制备甘油冷冻管数支,作为传代用菌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种管理规程目的规范药品微生物学检定用菌种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从而确保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检定用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申购、验收、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责任●质量控制处主管:负责菌种的申购。
●微生物检验人员:负责菌种的验收、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质量控制处经理:负责菌种申购计划的审核及日常督促检查。
●质量管理负责人:菌种申购计划的审核。
●制造中心总监:菌种申购计划的批准。
相关术语●标准菌种是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提供的冷冻干燥菌。
●传代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用菌种。
●工作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或传代用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菌种的代是指将其接种至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
相关文件无程序1菌种的申购质量控制处主管根据菌种的使用情况(包括临时检验需要),提出申购计划,由质量控制处经理、质量管理部负责人审核,制造中心总监批准后,向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菌种保藏中心或省(市)药检所购买冻干菌种(标准菌种);也可以直接向省(市)药检所购买传代用菌种。
购买时,需询问和确定菌种的代数,以便传代时控制代数。
同时在运输过程中注意严格按照保存条件要求进行。
2菌种的验收菌种到达实验室后,由质量控制处微生物检验人员验收,检查其名称和数量,以及每一支的完整性,同时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在《菌种接收记录》上,内容包括:名称、数量、编号、代数、来源、接收日期、接收人等,新购入的0代原始菌种储存于-20℃,有效期为三年。
从上级药检部门购买的已接种好的菌种斜面(3代)应检查菌种管是否完好。
储存于2~8 ℃,有效期为3个月。
新购进的菌种斜面应在一周内完成传代。
3 菌种的传代:菌种的传代因冻干菌(标准菌种)与传代用菌种而不完全相同。
3.1标准菌种的复苏、确认、传代3.1.1 标准菌种的复苏步骤如下:➢把冻干菌种管、灭菌毛细滴管(1ml)、双碟、镊子、营养肉汤培养基(或其它适宜培养基)数支,移入接种室或超净工作台。
➢将冻干菌种管外壁用碘酒擦洗消毒,稍干,用75%乙醇棉擦净,放在灭菌双碟内,待干。
点燃酒精灯,将标准菌种管的封口一端在火焰上,烧灼红热,用灭菌毛细滴管吸取营养肉汤培养基(或其它适宜的培养基),滴在灼热的菌种管封口一端,使骤冷而炸裂。
➢取灭菌镊子,在火焰旁,将炸裂的管口打开,放入灭菌双碟内,另取1支灭菌毛细滴管,在火焰旁吸取营养肉汤培养基(或其它适宜的培养基)少许,加至菌种管底部,将冻干菌块搅动促使溶解,随即吸出管内菌液,接种至营养肉汤培养基(或其它适宜的培养基)内,并根据不同菌种类型而将其培养于相宜的温度下24~72h(细菌需要 24~48h的培养物,酵母菌需要72h的培养物,形成孢子的微生物则宜保藏孢子)。
最后将毛细滴管及菌种管经高温灭菌(121℃,30分钟)。
黑曲霉的菌悬液先室温待菌悬液融化后用无菌吸管吸取管内液体1~2滴滴在改良马丁琼脂斜面上,用吸管涂布均匀,置23~28℃培养5~7天,斜面正面为黑褐色厚绒状,色泽均一,不应有杂色,斜面侧面无色,接近菌层培养基略带黄色。
确认后用含有0.05%(ml/ml)的吐温-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洗脱到无菌试管中。
➢取经复苏后的上述细菌菌液8-10ml至100ml4.4.2项下液体培养基中按g项操作对菌种进行复壮。
以无菌技术向复壮后的菌种中加入100ml20%的无菌甘油混匀,1-2ml/管分装于冻存管。
每个菌种制备10支,按顺序进行编号,最后一支做为质控管进行质量控制,即进行相应的确认。
其余作为储备管。
黑曲霉的h项下洗脱液按h项下方法进行复壮,制成复壮后的孢子悬液20ml。
以无菌技术向复壮后的菌种中加入20ml30%的无菌甘油混匀,1-2ml/管封存于冻存管。
制备10支,按顺序进行编号,最后一支做为质控管进行质量控制,即进行相应的确认。
其余作为储备管。
将上述制备好的冻存管逐支粘贴标签。
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种代号、编号、代次、制备日期、制备人、贮存条件、有效期至等。
➢储备菌种管制备成功,储存于-20℃,有效期为三年。
➢取出培养物,仔细观察液体培养基是否浑浊,浑浊说明菌种复活生长,若不浑浊,在将其作为无活菌生长的培养物丢弃以前,细菌应至少培养1周以上,真菌和酵母菌至少应培养2周以上,并在丢弃之前应高温灭活处理(121℃,30分钟)。
3.1.2 标准菌种的确认➢用无菌接种环取上述培养物接种到营养琼脂培养基(细菌)或玫瑰红钠培养基(真菌和酵母菌)平板上,或相应的宜于该菌生长的鉴别培养基平板上,然后在30~35℃下培养1~3天(细菌);23~28℃下培养5天(真菌和酵母菌)。
培养后,首先观察其是否具有典型的菌落形态,然后挑取生长旺盛的单一的纯菌落,划线于平皿培养基,每种菌划4个平皿,以便收集较多的生长旺盛的典型单菌落,进行保存和鉴定。
鉴定时作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其染色特性及形态特征。
最后再做生化实验以进一步鉴定该菌种。
➢若在该平板上发现有其它菌落生长,则说明操作有污染或菌种不纯,应将此被污染了的培养物灭活处理,并寻找原因。
应根据其原因采取措施重新分离挑选纯菌落。
➢上述操作完成后,需填写《菌种传代、分离、鉴定记录》。
➢各菌种的复活、划线用培养基、培养条件,见《菌种复活、划线用培养基、培养条件》(附件2)。
3.1.3 标准菌种的传代和保藏➢按菌种说明书要求复溶菌粉,转种于适宜的增菌培养基内,称第1代(G),复壮后转接至平板上,并在适当温度下培养适当时间,分离单1个纯种菌落,此为第2代(G)。
2➢菌种确认后,挑取平板上纯菌落制成浓菌悬液用于制备甘油冷冻管,),同时挑取纯菌落转接斜面菌种数支,作为工作作为传代用菌种(G2用菌种,此为第3代(W)。
3➢将第2代(G2)菌种管冷冻保存,将工作用菌(W3)于适当温度下培养适当时间后用于日常检验。
3.2 传代用菌种的传代和保藏3.2.1当无标准用菌种时,可从省(市)药检所购买菌种作为传代用菌种,不需经过复溶增菌,但应划线接种确认。
3.2.2将购回无异常的传代用菌种(一般为第3代),根据日常检验工作的需要量,挑取纯菌落转接斜面菌种数支,作为工作用菌种(为第4代),同时,结合菌种的代数和最长保存期限,挑取纯菌落制成浓菌悬液制备甘油冷冻管或液体石蜡管数支,作为传代用菌种(仍为第3代)。
3.2.3传代用菌的传代其操作步骤如下(斜面接种法):➢从冰箱冷藏室中取出菌种斜面后,应在室温放置约30分钟。
➢将装有新鲜配制的培养基菌种保藏管管壁上注明菌名及接种日期,和传代菌种一并移入洁净工作台,打开紫外灯照射一小时。
➢关闭紫外灯。
点燃酒精灯,左手握住菌种斜面,将管口靠近火焰上方,右手拿接种棒后端,将接种环烧红约30秒,随后将接种棒金属部分在火焰上烧灼,往返通过三次。
➢右手用无名指、小指及掌部夹住管塞,左手将管口在火焰上旋转烧灼,右手再轻轻拔开管塞,将接种环伸入管内先在近壁的琼脂斜面上靠一下,稍冷后再至菌苔上,刮取少量菌苔,随即取出接种棒并将菌种管口移至火焰上方。
➢塞上管塞,左手将菌种管放下,取营养琼脂斜面(或改良马丁琼脂斜面)条直线,然后从底部向上作连续曲线划线,一直划到斜面顶端,使细菌接种在斜面的表面上。
➢取出接种环,在火焰上方将培养基管盖上塞子,然后将接种过细菌的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
➢将已接种好的细菌管置30~35℃细菌培养箱培养22 ~24h,真菌管置23~28℃真菌培养箱最多培养7天。
➢按上述规程操作,直至G4转为W5为止,需重新开启冷冻干燥菌种,重复上述规程操作,保存和使用菌种。
➢当工作用菌种代数小于5时,在规定保存期限内,可直接用上一代工作用菌种转接下一代工作用菌种。
3.3 工作用菌种的传代:当工作用菌种代数小于5时,可直接用上一代工作用菌种转接下一代工作用菌种。
3.3.1取在冰箱 4~8℃保存的工作用菌种用普通琼脂斜面传代,并将新传代的培养物替代原有的菌种,作为工作用菌种。
3.3.2也可取用“甘油冷冻管保藏法或液体石蜡覆盖保藏法”保存的菌种,进行复苏,直接作为工作用菌种。
3.4 传代时注意无菌操作,使菌株不死亡,不污染、不丢失。
同时实验人员也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进行自我保护,工作时必须穿工作服,佩带无菌手套,实验完成以后消毒实验进行的区域、实验仪器和器具等。
如发生意外,如菌种泄漏或人员受伤,微生物学检验人员应立即向质量控制处主管报告以便及时进行处理。
3.5传代后,按检定菌种的编号原则编号,并在每一支菌种管上贴上标签,标签内容包括:名称、编号、代数、传代日期、操作人、有效期。
交微生物组主办统一保管。
同时及时填写《菌种传代、分离、鉴定记录》。
4.3 各菌种的保存方法、条件及期限,见《传代用菌种保存方法、保存温度、保存期限》。
5 菌种的编号采用字母加数字表示:英文缩写字母—代次—传代日期—顺序号菌种的英文缩写字母:大肠埃希菌(E.c)、金黄色葡萄球菌(S.a)、枯草芽孢杆菌(B.s)、白色念珠菌(C.a)、黑曲霉菌(A.n)、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p)代数用一位带有下标数字的字母表示:传代用菌种用G表示;工作用菌种用W 表示;如G3表示传代用菌种第3代;W3表示工作用菌种第3代。
传代日期用6位数字表示:年份取最后两位数,月、日分别用两位数。
如2012年01月12日传代的第一支大肠埃希菌作为传代用菌种的编号为:E.c-G3-120112-01。
6 菌种的保管6.1 菌种设专人加双锁保管,并对所保存的菌种建立《菌种保存、领用、发放登记台账》。
6.2 菌种的定期检查与鉴定6.2.1在菌种的保存期间,应每天(工作日)检查保存菌种冰箱的温度、每周检查菌种管的塞子是否松动或生霉,并及时填写《检定菌种观察记录》,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6.2.2菌种在保存期内均应根据菌种的特性(工作用菌种每转种两代一次、传代用菌种每三个月一次)检查其菌落性状、革兰染色、显微镜下菌体形态及生化特性等项目,若发现与原菌种变异较大,应重新分离、纯化、鉴定、再加以保存,并做好《检定菌种传代、分离、鉴定记录》。
6.3 所保管的菌种,不能随意转让其他单位和个人,需要时应有单位证明和批准手续方可供应。
7 菌种的领用与使用7.1微生物学检验人员根据检验需要,需到菌种保管人员处工作用菌种或传代用菌种,用于日常检验或验证试验,使用后及时填写《菌种使用登记表》和《菌保存、领用、发放登记台账》,以便追踪菌种使用历史。
7.2 冻干菌种管一旦解冻制备工作菌种后,不得重新冷冻和再次使用。
8菌种(废弃)的销毁8.1下列情况的菌种或培养物或被污染的器具等,必须采用121℃、30分钟湿热灭活处理:新一代菌种制备成功后的上一代菌种;使用完后的菌种和带有标准菌种的器具和培养物;超过有效期的菌种;凡被污染、变异、可疑等异常情况菌种;其他应废弃的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