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新人教版高考物理冲刺复习重点专题.pptxPPT课件
合集下载
2018年高中物理高考物理总复习全套精品课件_收藏完整版
B
末位置
速度增量的定义: v = vt - v0
三种情况:大小变;方向变;大小、方向都变。
匀加速直线运动
v0 Δv
匀减速直线运动
v0
平抛运动
v0
vt
vt Δv
Δv
速度增运算遵从三角形法则,方向由初速 vt 度矢端指向末速度矢端。
3、质点运动变化快慢的描述
瞬时速度(矢量):反映质点位置变化的快慢。 定义:v=s/t(t趋近于0) 速度的方向 质点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 瞬时速率(标量)(瞬时速度的大小)
一、原子结构模型 二、光谱及光谱分析 三、原子核
第十四部分 物理实、高中物理分组实验(目录) 四、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模型化思维结构概述
一、物理模型
物理学是“模型”的科学。 物理模型,往往是在对一些现实物理过程或对象 进行科学地分析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性因 素),忽略次要矛盾(次要性因素)后得到的,它能 够更加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物理模型的建构 是在某些条件下抽象出来的简化近似结果。从某种意 义上讲,物理学理论的发展进化过程,就是物理模型 发展进化的过程。 物理学概念、规律都是对物理模型而言的。我们 在应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就需要将实际问 题简化为物理模型,再运用相应的规律加以描述。
位置:三维空间中的点坐标A(x0,y0,z0)
z A(x0,y0,z0)
O
y
x
三维空间坐标系即运动参考系
2、质点运动变化的描述
位移(矢量): 反映质点空间位置的变化。P3.1
大小:由初末位置决定。
A
L
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初位置
路程(标量):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S
2018年人教版高考物理复习 第一章 第2讲(共59张ppt)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物理
③第一个 T 内、第二个 T 内、第三个 T 内、……第 n 个 T 内位移的比 xⅠ∶xⅡ∶xⅢ∶…∶xn=1∶3∶5∶…∶(2n-1); 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 t1∶t2∶t3∶…∶tn=1∶( 2-1)∶( 3- 2)∶…∶( n- n-1)。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物理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物理
巩固小练 1.判断正误 (1)匀变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均匀变化的运动。(√) (2)匀加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均匀变化的运动。(× ) (3)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是减小的。(× ) (4)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 中间时刻的速度一定小于 该段时间内位移中点的速度。(√)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物理
解析:选 C
身高 1.8 m 的同学起跳后身体横着越
过 1.8 m 的横杆,其重心上升的高度大约为 h=0.8 m, 由 v2 0=2gh 得 v0=4 m/s,选项 C 正确。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物理
核心考点· 分类突破——析考点 讲透练足
考点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问题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应用 解答运动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解方程 画过程 判断运 选取 选用公式 ―→ ―→ ―→ ―→ 并加以 示意图 动性质 正方向 列方程 讨论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物理
解析:选 CD 第 3 s 内的位移等于 3 s 内的位移减去 1 2 1 2 2 s 内的位移,则 x=2at3-2at2=3 m,解得 a=1.2 m/s2, 1 2 1 C 正确; 前 3 s 内的位移 x3=2at3=2×1.2×9 m=5.4 m, B x3 5.4 错误;前 3 s 内的平均速度 v = t = 3 m/s=1.8 m/s,A 错 误; 3 s 末的速度为 v3=at3=1.2×3 m/s=3.6 m/s, D 正确。
2018届高考物理(人教新课标)总复习课件:2-1重力、弹力、摩擦力(42PPT)
1.如图所示,一根弹性杆的一端固定一个重 量是 2 N 的小球,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时,弹性杆对 小球的弹力( ) A.大小为 2 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B.大小为 1 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C.大小为 2 N,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 D.大小为 2 N,方向竖直向上 解析:小球处于平衡状态,只受弹力和重力作用,弹性杆对小 球的弹力与小球受到的重力等大反向,大小为 2 N,方向竖直向上, 故 D 正确. 答案:D
第 1节
重力
弹力
摩擦力
一、力 1.力的概念: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
使物体发生形变. 两类效果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G=mg. 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重心:因为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 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特别提醒:(1)重力的方向不一定指向地心. (2)并不是只有重心处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考向二
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
如图有一半径为 r=0.2 m 的圆柱体绕 竖直 OO′以 ω=9 rad/s 的角速度匀速转动.今用 力 F 将质量为 1 kg 的物体 A 压在圆柱侧面,使其以 v0=2.4 m/s 的 速度匀速下降. 若物体 A 与圆柱面的摩擦因数 μ=0.25, 求力 F 的大 小. (已知物体 A 在水平方向受光滑挡板的作用, 不能随轴一起转动. )
解析:物体相对地面向左运动,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 运 动 方 向 相 反 , 故 方 向 水 平 向 右 , 大 小 为 Ff = μFN = μmg = 0.1×20×10 N=20 N,与外力 F 无关,故 C 正确. 答案:C
2018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教学课件(人教版): 动能 动能定理
解析
考点二 动能定理的应用
1.应用动能定理的流程
考点二
动能定理的应用
2.注意事项 (1)动能定理往往用于单个物体的运动过程,由于不涉及加速度及时间, 比动力学研究方法要简便。 (2)当物体的运动包含多个不同过程时,可分段应用动能定理求解; 当所求解的问题不涉及中间的速度时,也可以全过程应用动能定 理求解。 (3)应用动能定理时,必须明确各力做功的正、负。当一个力做负功 时,可设物体克服该力做功为W,将该力做功表达为-W,也可以 直接用字母W表示该力做功,使其字母本身含有负号。
思维诊断
(1)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就是动能。
一定变化。 (3)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动能一定保持不变。 (4)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动能与下落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 (6)物体在合外力作用下做变速运动,动能一定变化。
(
×)
(2)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变化时,速度一定变化,但速度变化时,动能不 (√ ) (√ ) (√ )
mv2 mv2 1 2 分析:最低点, F-mg= R ;最高点, mg= R 1 2 1 2 1 小球由最低点运动到最高点,-2 mgR+Wf=2mv2-2mv1,得 Wf=-2mgR
题组训练
2 .[动能定理与图象结合](多选)(2016 · 北京东城区高三联考)物体沿直线运动的 v t 图象如图所示,已知在第 1 秒内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为 W,则( A.从第 1 秒末到第 3 秒末合外力做功为 4 W B.从第 3 秒末到第 5 秒末合外力做功为-2 W C.从第 5 秒末到第 7 秒末合外力做功为 W D.从第 3 秒末到第 4 秒末合外力做功为-0 .75 W )
考点二
动能定理的应用
如图所示,竖直光滑半圆轨道 DOC 与水平粗糙轨道 ABC 相切于 C 点, 轨道的 AB 部分可绕 B 点转动,一质量为 m 的滑块在水平外力 F 的作用下从 A 点由静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到 B 点时撤去外力 F,滑块恰好能通过最高 点 D。现将 AB 顺时针转过 37 ° (不计滑块在 B 点的能量损失),若将滑块从 A 点由静止释放,则滑块恰好能到达与圆心等高的 O 点。已知滑块与轨道 ABC R 间的动摩擦因数 μ =0 .5 ,重力加速度为 g,sin 37 ° =0 .6 ,BC= 2 。 (1)求水平外力 F 与滑块重力 mg 的比值; (2 )若斜面 AB 光滑,其他条件不变,滑块仍从 A 点由静 止释放,求滑块在 D 点对轨道的压力大小。
2018版高考物理人教大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能力课 精品
图4
解析 由题图可知,在 0~T2时间内 a=a0>0,若 v0≥0, 物体做匀加速运动;若 v0<0,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故选项 B、C 错误;由于在 T~2T 时间内 a=-a0,故物体做匀减 速运动且图线斜率的绝对值与 0~T2时间内相同,故选项 A 错误,D 正确。
答案 D
方法技巧
图象转换问题的“三个”关键点 (1)注意合理划分运动阶段,分阶段进行图象转换。 (2)注意相邻运动阶段的衔接,尤其是运动参量的衔接。 (3)注意图象转换前后核心物理量间的定量关系,这是图象转 换的依据。
解得 vb=8 m/s 从 t=0 时刻起经过 3 s,a 车和 b 车的位移分别为: a 车的位移 xa=vat=6 m b 车的位移 xb=vb+2 vb′t=15 m 因 t=3 s 时,a 车和 b 车到达同一位置, 则 t=0 s 时 a 车和 b 车的距离 x0=xb-xa=9 m
答案 9 m
3~4 s内物体做反向减速运动,4 s末速度为零,位移为零,所 以D中的位移一定为零,选项D错误。 答案 C
角度2 图象信息类问题 这类问题是对某一物理情景给出某一物理量的具体变化图 象,由图象提取相关信息或将图象反映的物理过程“还原” 成数学表达形式从而对问题做出分析判断作答。
【真题示例2】 (2014·全国卷Ⅱ,14)甲、乙两汽车在一平直公路上 同向行驶。在 t=0 到 t=t1 的时间内,它们的 v-t 图象如图 2 所示。在这段时间内( )
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 常见情形:物体A追物体B,开始二者相距x0,则 (1)A追上B时,必有xA-xB=x0,且vA≥vB。
(2)要使两物体恰不相撞,必有xA-xB=x0,且vA≤vB。
角度 1 与运动图象相结合的追及相遇问题 【真题示例5】 (2016·全国卷Ⅰ,21)(多选)甲、乙两车在平
解析 由题图可知,在 0~T2时间内 a=a0>0,若 v0≥0, 物体做匀加速运动;若 v0<0,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故选项 B、C 错误;由于在 T~2T 时间内 a=-a0,故物体做匀减 速运动且图线斜率的绝对值与 0~T2时间内相同,故选项 A 错误,D 正确。
答案 D
方法技巧
图象转换问题的“三个”关键点 (1)注意合理划分运动阶段,分阶段进行图象转换。 (2)注意相邻运动阶段的衔接,尤其是运动参量的衔接。 (3)注意图象转换前后核心物理量间的定量关系,这是图象转 换的依据。
解得 vb=8 m/s 从 t=0 时刻起经过 3 s,a 车和 b 车的位移分别为: a 车的位移 xa=vat=6 m b 车的位移 xb=vb+2 vb′t=15 m 因 t=3 s 时,a 车和 b 车到达同一位置, 则 t=0 s 时 a 车和 b 车的距离 x0=xb-xa=9 m
答案 9 m
3~4 s内物体做反向减速运动,4 s末速度为零,位移为零,所 以D中的位移一定为零,选项D错误。 答案 C
角度2 图象信息类问题 这类问题是对某一物理情景给出某一物理量的具体变化图 象,由图象提取相关信息或将图象反映的物理过程“还原” 成数学表达形式从而对问题做出分析判断作答。
【真题示例2】 (2014·全国卷Ⅱ,14)甲、乙两汽车在一平直公路上 同向行驶。在 t=0 到 t=t1 的时间内,它们的 v-t 图象如图 2 所示。在这段时间内( )
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 常见情形:物体A追物体B,开始二者相距x0,则 (1)A追上B时,必有xA-xB=x0,且vA≥vB。
(2)要使两物体恰不相撞,必有xA-xB=x0,且vA≤vB。
角度 1 与运动图象相结合的追及相遇问题 【真题示例5】 (2016·全国卷Ⅰ,21)(多选)甲、乙两车在平
2018届高考物理(人教新课标)总复习课件:12-2机械波(31PPT)
六、多普勒效应 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互相 靠近 或者互相 远离 时,接收到的波的
频率 与波源频率不相等的现象.
一、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的比较 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虽然形状相同,但所研究的对象、意义、 特点等有所不同.所以,要掌握两者的区别及在某些情况下两者的 相互转化. 两种图象 比较内容 研究对象 图象意义 振动图象 某一振动质点 某一质点位移 随时间变化规律 波动图象 沿波传播方向所有质点 某时刻所有质点 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
考向四
波的干涉
波源 S1 和 S2 振动方向相同,频率均为 4 Hz,分别置于均匀介质中 x 轴上的 O、A 两点处,OA=2 m,如图 所示.两波源产生的简谐横波沿 x 轴相向传播,波速为 4 m/s.已知两 波源振动的初始相位相同.求: (1)简谐横波的波长; (2)OA 间合振动振幅最小的点的位置.
【解析】 由图知 a、b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一个波长,a、b 两点 振动开始时刻相差一个周期,知 A、B 错误;由波是向右传播的,知 C 错误、D 正确. 【答案】 D
考向二
波动图象和振动图象的综合应用
(2012· 高考福建卷)一列 简谐横波沿 x 轴传播,t=0 时刻 的波形如图甲所示,此时质点 P 正沿 y 轴负方向运动,其振动图象 如图乙所示,则该波的传播方向和波速分别是( )
v 【解析】 (1)设波长为 λ,频率为 f,波速为 v,则 λ= ,代入 f 已知数据得 λ=1 m. (2)以 O 为坐标原点,设 P 为 OA 间的任意一点,其坐标为 x, 则两波源到 P 点的波程差 Δl=x-(2-x),0≤x≤2,其中 x、Δl 均以 m 为单位. 合振动振幅最小的点的位置满足
λ ◆特别提醒:(1)计算波速既可应用 v=λf 或 v= ,也可以应用 T Δx v= . Δt (2)应用波的图象,要注意,波动多解问题一般先考虑波传播的 “双向性”,再考虑“周期性”.
2018年最新人教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_第16讲_功精品课件PPT课件
第四单元 │ 复习策略
1 .能力要求高:平时要加强综合题的练习,学会将复 杂的物理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子过程,分析每一个过程的始末 运动状态量及物理过程中力、加速度、速度、能量的变化, 对于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要建立相关物理模型,灵活运 用牛顿定律、动能定理及能量转化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2 .综合性强:考题的内容经常与牛顿运动定律、曲线 运动、电磁学等方面知识综合,物理过程复杂,综合分析的 能力要求较高.
功的正负的判定
1.根据力和位移的方向的夹角 θ 判断(此法常用于恒力
第16讲 │ 要点探究
3. 从能量的转化角度进行判断(此法常用于判断两个相联系 的物体) 用动能变化判断:动能增加,则合外力做正功;动能减少, 则合外力做负功;动能不变,则合外力不做功. 例如,弧面体 a 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弧面光滑,使物体 b 自弧面的顶端自由下滑,如图 16-1 所示.试判定 a、b 间 弹力做功的情况.
第16讲 │ 考点整合
4.功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分:(α指力与位移之间的夹角) (1)当0≤α<90°时,0<cosα≤1,则力对物体做________,即 外界给物体 ________能量,该力是动力; 正功 提供 不做功 (2)当α=90°时,cosα=0,W=0,则力对物体________ , 即外界和物体间无能量交换. (3)当90°<α≤180°时,-1≤cosα<0,则力对物体做 负功 ,即物体向外界________ ________ 提供 能量,力是阻力. 5.合力的功:各个力分别对物体所做功的__代数和 __ __ __ _.
第四单元 │ 复习策略
3 .注重功能关系的总结:功能关系是本单元的重点, 也是贯穿整个高中物理的内容之一,一定要总结全面、理解 透彻. 4 .强化物理解题规律的选择方法:随着学习的深入, 综合题越来越多,是用牛顿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还是用能量 的观点处理问题?解题的途径是什么?怎么选择?需要掌 握.
2018年物理新课标高考总复习第一轮复习课件:第八章第一节欧姆定律、电阻定律、电功率及焦耳定律 精品
(3)图线 c 的电阻减小,图线 d 的电阻增大(如图乙所示). (4)伏安特性曲线上每一点的电压坐标与电流坐标的比值对 应这一状态下的电阻.如图乙所示,R0=UI00.
【典题例析】 (多选)小灯泡通电后其电流 I 随所加电压 U 变化的图 线如图所示,P 为图线上一点,PN 为图线在 P 点的切线, PQ 为 U 轴的垂线,PM 为 I 轴的垂线,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ABD)
对电阻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知识提炼】 1.电阻与电阻率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电阻是反映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电阻大小 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材料等有关,电阻率是描述导体 材料导电性能好坏的物理量,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无关. ②导体的电阻大,导体材料的导电性能不一定差;导体的电 阻率小,电阻不一定小.
形金属片,边长 ab=10 cm,bc=5 cm,当 A
与 B 之间接入的电压为 U 时,电流为 I1=1 A,若 C 与 D 间接入的电压为 U 时,其电流 I2=__4__A____.
__ 提示:设金属片的厚度为 m,则接 A、B 时 R1=ρ·Sl =ρ·bca·bm;
__ 接 C、D 时,R2=ρ·abb·cm;所以RR12=41,又电压不变,得 I2
=4I1=4 A.
三、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 1.电功 (1)实质:电流做功的实质是__电__场__力____对电荷做正功,电势 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 (2)公式:W=qU=____U_I_t____,这是计算电功普遍适用的公 式.
2.电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内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率. (2)公式:P=Wt =___U__I_____,这是计算电功率普遍适用的 公式. 3.焦耳定律:电流通过电阻时产生的热量 Q=_____I_2R__t __, 这是计算电热普遍适用的公式. 4.热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内的发热量. (2)表达式:P=Qt =____I2_R_____.
2018高考物理考前复习建议(66张PPT)
19
20 21
磁感强度叠加
电势、电势能 力的动态平衡
动态平衡问题
电场力的性质 v-t图像
电磁感应
牛顿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圆周运动 电场能的性质
22
验证匀变速直 线 运动
伏安特性曲线 动能定理
验证机械能守恒 定 律
电路设计 安培力与力学综 合
牛顿运动定律实验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23 24
电表改装 安培力
II
力和运动
III
多用电 表原理
粒子在磁场中运动
力和运动
19.光电效 应
重视原理、模型、方法和规律,常规而又有新的亮点,应加强 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试题特点
1. 力求稳定 2. 突出主干,注重基础 3. 注重过程分析和能力考查,加强综合性
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测电源电动势与内 阻 匀变速直线运动
2017年
14
I
15
16
17
18
19
安培 力 行星 运动
20
静电 场 电磁 感应
21
II
III
动量 平抛 复合 场 功, 衰变 平衡 圆周 运动 飞船 电磁 功能 对接 感应 关系
核能 电磁 阻尼 平抛 粒子 磁场 运动 胡克 磁场 定律 叠加
动态 平衡 简易 电动 机 光电 静电 力和 效应 场 图像
深入研究科学规划
教师方面
• 习题讲解多,知识总结少 • 做高考题多,研究意识少 • 任务布置多,监督措施少 • 关注教学多,课下管理少 • 个人费力多,团结协作少
深入研究科学规划
教学方面 ①复习课教学目标不明确问题 ② 对知识点的系统讲解与差错点的点拨之间的矛盾 ③ 练习与讲解的矛盾 ④ 学生对自己水平的认识与教师对其判断的差异问题 ⑤ 教师对学生观念、方法的引导与学习知识的矛盾
2018高考物理人教一轮复习全程构想课件:专题二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共52张 精品
答案:(1)0.2 (2)6 m/s (3)2.37 m
考点四 动力学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1.概念 临界问题是指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刚好要发生或刚 好不发生的转折状态. 2.临界或极值条件的标志 (1)有些题目中有“刚好”、“恰好”、“正好”等字眼, 明显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临界点; (2)若题目中有“最大”、“最小”、“至多”、“至少” 等字眼,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极值,这个极值点往往是临界点.
得 FAB-m2gsinθ=m2a
②,联立①②得 FAB=m1m+2m2F.
[答案] m1m+2m2F
[延伸拓展] 在[例 2]中若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μ,整体仍沿斜面向上做匀加速运动,求木块 B 受到木块 A 的作 用力大小.
[解析] 先将两木块看成整体,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有 F-(m1+m2)gsinθ-μ(m1+m2)gcosθ=(m1+m2)a③ 对 B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AB-m2gsinθ-μm2gcosθ=m2a④ 联立③④得 FAB=m1m+2m2F. [答案] m1m+2m2F
2.求解简单的连接体问题的方法 在分析和求解连接体问题时,关键是研究对象的选取问题, 也就是先采用隔离法还是先采用整体法的问题.选取原则:一是 要包含待求量,二是所选隔离对象和所列方程数尽可能少. (1)求解连接体的内力时,先整体后隔离 先用整体法求出系统的加速度,再用隔离法求解出物体间的 内力. (2)求解连接体的外力时,先隔离后整体 先用隔离法分析某一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求出其加速 度,再用整体法求解外力.
答案:AD
2.[根据超重、失重判断运动状态](多选)(2017 北京重点中 学联考)某人在地面上用弹簧测力计称得其体重为 490 N,他将弹 簧测力计移至电梯内称其体重,t0 至 t3 时间段内弹簧测力计的示 数如图所示,电梯运行的 v-t 图象可能是(取电梯向上运动的方 向为正)( )
考点四 动力学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1.概念 临界问题是指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刚好要发生或刚 好不发生的转折状态. 2.临界或极值条件的标志 (1)有些题目中有“刚好”、“恰好”、“正好”等字眼, 明显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临界点; (2)若题目中有“最大”、“最小”、“至多”、“至少” 等字眼,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极值,这个极值点往往是临界点.
得 FAB-m2gsinθ=m2a
②,联立①②得 FAB=m1m+2m2F.
[答案] m1m+2m2F
[延伸拓展] 在[例 2]中若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μ,整体仍沿斜面向上做匀加速运动,求木块 B 受到木块 A 的作 用力大小.
[解析] 先将两木块看成整体,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有 F-(m1+m2)gsinθ-μ(m1+m2)gcosθ=(m1+m2)a③ 对 B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AB-m2gsinθ-μm2gcosθ=m2a④ 联立③④得 FAB=m1m+2m2F. [答案] m1m+2m2F
2.求解简单的连接体问题的方法 在分析和求解连接体问题时,关键是研究对象的选取问题, 也就是先采用隔离法还是先采用整体法的问题.选取原则:一是 要包含待求量,二是所选隔离对象和所列方程数尽可能少. (1)求解连接体的内力时,先整体后隔离 先用整体法求出系统的加速度,再用隔离法求解出物体间的 内力. (2)求解连接体的外力时,先隔离后整体 先用隔离法分析某一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求出其加速 度,再用整体法求解外力.
答案:AD
2.[根据超重、失重判断运动状态](多选)(2017 北京重点中 学联考)某人在地面上用弹簧测力计称得其体重为 490 N,他将弹 簧测力计移至电梯内称其体重,t0 至 t3 时间段内弹簧测力计的示 数如图所示,电梯运行的 v-t 图象可能是(取电梯向上运动的方 向为正)( )
2018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数字课件(人教版)专题2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共29张PPT)
解析:读数偏大,表明装置处于超重状态,其加速度方向向上,可能的运动 情况是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故A项错误,同理知B项也错误。弹簧测力计读数为0, 即完全失重,这表明整个装置运动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但是,a=g,速度 方向有可能向上,也有可能向下,还有可能沿其他方向,故C项正确。读数准确, 装置可能静止,也可能正在向任意一个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项错误。
返回
题组训练
3.[宇宙飞船中的超重失重](多选)飞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宇航员 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宇航员不受任何力作用 B.宇航员处于平衡状态 C.地球对宇航员的引力全部用来提供向心力 D.正立和倒立时宇航员一样舒服
返回
方法技巧
超重和失重的判断方法 (1)若物体加速度已知,看加速度的方向,方向向上则超重,方向向下则失重。 (2)若物体的视重已知,看视重与重力的大小关系,视重大于重力则超重;视 重小于重力则失重。 ①物体超重与运动状态的关系
隔离法。 (2)运用隔离法解题的基本步骤:
返回
题组训练
1.[面面连接体](多选)如图所示,物块A、B质量相等,在恒力F作用下,在水 平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若物块与水平面间接触面光滑,物块A的加速度 大小为a1,物块A、B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为FN1;若物块与水平面间接触面 粗糙,且物块A、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物块B的加速度大小为a2, 物块A、B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为FN2,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a1=a2 B.a1>a2 C.FN1=FN2 D.FN1<F
① 加速上升 可能状态 ② 减速下降
思维诊断
(1)超重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增加了。 (2)失重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减小了。 (3)完全失重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为0。 (5)物体速度向上时,处于失重状态。
返回
题组训练
3.[宇宙飞船中的超重失重](多选)飞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宇航员 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宇航员不受任何力作用 B.宇航员处于平衡状态 C.地球对宇航员的引力全部用来提供向心力 D.正立和倒立时宇航员一样舒服
返回
方法技巧
超重和失重的判断方法 (1)若物体加速度已知,看加速度的方向,方向向上则超重,方向向下则失重。 (2)若物体的视重已知,看视重与重力的大小关系,视重大于重力则超重;视 重小于重力则失重。 ①物体超重与运动状态的关系
隔离法。 (2)运用隔离法解题的基本步骤:
返回
题组训练
1.[面面连接体](多选)如图所示,物块A、B质量相等,在恒力F作用下,在水 平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若物块与水平面间接触面光滑,物块A的加速度 大小为a1,物块A、B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为FN1;若物块与水平面间接触面 粗糙,且物块A、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物块B的加速度大小为a2, 物块A、B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为FN2,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a1=a2 B.a1>a2 C.FN1=FN2 D.FN1<F
① 加速上升 可能状态 ② 减速下降
思维诊断
(1)超重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增加了。 (2)失重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减小了。 (3)完全失重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为0。 (5)物体速度向上时,处于失重状态。
2018高考物理复习高效备考(86张PPT)
2018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高考命题工作如何 体现上述功能、任务和要求
1.今后的高考将更加凸显“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语 文的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政治、历史、地理试题的背景 材料,将更加侧重从优秀文学作品和历史、现实积淀中,精 心选粹饱含人文精神与时代气息的素材,
2.注重“服务选才”,做精“一把尺”,全面提升选拔效能
综合性、应用性、探究性和开放性。
考试中心两位领导在文章中,对高考命题进行了最新、
最宏观的阐述—— ●高考的核心功能是什么? 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 ●高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立德树人“一堂课”、服务选才“一把尺”、引导 教学“一面旗”。 ●高考的命题要求是什么? 科学设计考试内容,优化高考选拔功能,强化能力 立意与素养导向,助力推动中学素质教育。
③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 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较复杂问题 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 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新增例题,是2004年全国2卷25题,旨在说明对于复杂的物 理过程要进行推理,甄别每个过程和状态的条件和作用。本题是 后来几年高考题“滑块-滑板”模型题的母题,考生不仅要有运 动学的处理思维,还要有多过程下运动和力的思维,并且能区分 在不同情境中摩擦力是滑动还是静摩擦力,以及它们的方向;另 外还要有受力分析的基础,通过复杂过程,理清位移在实际问题 中的关联。
①理解能力
此题是1992年全国卷试题。旨在强调定律、定理的适用 范围,也映射3-5变为必考后,高考题中可以出现动量及动 量守恒的选择题(定性理解的题目);可以参考2006年全国 1卷20题(定性与定量的动量定理)
人教版2018最新版本高考物理一轮复习_第48讲_机械波精品课件PPT课件
第48讲 │ 要点探究
例1 C [解析] 根据波的形成原理和波的特征,容易 得出 A、B、D 正确;如果质点 1 开始时向下振动,则经过一 个周期的波形与图中一个周期时的波形恰好相反, C 错.
第48讲 │ 要点探究
一简谐横波以 4 m/s 的波速沿 x 轴正方向传播.已知 t=0 时的波 形如图 48-3 所示,则( )
第48讲 │ 考点整合
5.机械波的描述 相邻 (1)波长 λ: 两个________ 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始 相同 相邻 终________ 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 在横波中, 两个________ 的波 峰(或波谷)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波源 (2)频率 f:波的频率与________ 的频率相等. (3)波速 v:单位时间内振动向外传播的距离.波速的大小由 介质的性质 ______________ 决定,波的传播距离 x=vt. (4)波速与波长和频率的关系:v=________. λf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一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规律的应用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规律 (1)介质中质点的振动周期均与波源质点的周期相同,且与波 的传播周期相同. (2)波源质点振动一个周期,波沿传播方向传播一个波长. (3)介质中的所有质点的起始振动方向均与波源质点的起始振 动方向相同.波的传播实质是波形的推移.
第48讲.本讲重点是波的图象以及频率、波长、波速的关系,应通 过波的图象的综合应用加强对波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空间想 象能力方面的训练.另外要关注波的干涉、衍射现象结合新的情 景命制的题目. 2. 在复习本讲的过程中要始终抓住波的图象以及波长、 波速 和频率的关系.本讲教学可以按下面的思路安排: (1)例 1 和变式题是对波的形成和传播规律的练习. (2)例 2 和变式题研究的是波速、波长与频率的关系. (3)例 3 和变式题研究的是波的图象以及振动图象之间的关系. (4)例 4 和变式题从多解性的角度进一步研究了波的图象及公 式. (5)例 5 和变式题则研究了波的特有现象中的干涉现象.
2018届高考物理(人教新课标)总复习课件:3-3描述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32PPT)
考向二
整体法与隔离法的应用 (2013· 六安模拟)如图所示,质量为
M 的框架放在水平地面上,一轻弹簧上端固定 在框架顶端,下端固定一个质量为 m 的小球, 小球上下振动时,框架始终没有弹起.当框架 对地面压力为零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为( A.g,竖直向上 C.0 M-m B. g,竖直向上 m M+m D. m g,竖直向下 )
3.(2011· 高考天津卷)如右图所示,A、B 两物块叠放在一起, 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地向右做匀减速直 线运动,运动过程中 B 受到的摩擦力( A.方向向左,大小不变 B.方向向左,逐渐减小 C.方向向右,大小不变 D.方向向右,逐渐减小 答案:A )
4.如图所示,用绳子连接的 A 和 B 两个物体, 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已知 A 的质量为 B 的三倍. 若用大小为 F 的水平力向右拉 A 时,A 与 B 间绳子的张力为 F1;若 用同样大的力 F 水平向左拉 B 时,A 与 B 间绳子的张力为 F2,则 F1 与 F2 之比为( A.3∶1 C.4∶3 ) B.1∶3 D.3∶4
第 3节
描述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一、超重和失重 1.超重 (1)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 (或对竖直悬挂物的拉力 )大于物体 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2.失重 (1)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 (或对竖直悬挂物的拉力 )小于物体 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1.电梯的顶部挂一个弹簧测力计,测力计下 端挂了一个重物,电梯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 计的示数为 10 N,在某时刻电梯中的人观察到弹簧 测力计的示数变为 8 N,关于电梯的运动(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 的是(g 取 10 m/s2)( ) A.电梯可能向上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 4 m/s2 B.电梯可能向下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 4 m/s2 C.电梯可能向上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 2 m/s2 D.电梯可能向下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 2 m/s2 答案:C
2018届高考物理(人教新课标)总复习课件:5-1功和功率(46PPT)
【方法总结】
计算功率的基本思路:
(1)首先判断待求的功率是瞬时功率还是平均功率. (2)①平均功率的计算方法 W - (i)利用 P = t .(ii)利用- P =F- v cos α. ②瞬时功率的计算方法 P=Fvcos α,v 是 t 时刻的瞬时速度.
2. (2011· 高考海南卷)一质量为 1 kg 的质点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 从 t=0 时起,第 1 秒内受到 2 N 的水平外力作用,第 2 秒内受到同 方向的 1 N 的外力作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9 A.0~2 秒内外力的平均功率是 W 4 5 B.第 2 秒内外力所做的功是 J 4 C.第 2 秒末外力的瞬时功率最大 D.第 1 秒内与第 2 秒内质点动能增加量的比值是 4 5 )
2.一人乘电梯从 1 楼到 20 楼,在此过程中经历了先加速,后 匀速,再减速的运动过程,则电梯支持力对人做功情况是( A.加速时做正功,匀速时不做功,减速时做负功 B.加速时做正功,匀速和减速时做负功 C.加速和匀速时做正功,减速时做负功 D.始终做正功 解析:加速、匀速、减速的过程中,支持力方向与人的位移方 向都相同,故一直做正功,故 D 正确. 答案:D )
1.如图所示的 a、b、c、d 中,质量为 M 的物体甲受到相同的 恒力 F 的作用,在力 F 作用下使物体甲在水平方向移动相同的位 移. μ 表示物体甲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乙是随物体甲一起运动 的小物块, 比较物体甲移动的过程中力 F 对甲所做的功的大小( )
A.Wa 最小 C.Wa>Wc 同,所以 W 相同,故 D 正确. 答案:D
四、机动车两种启动方式 对机动车等交通工具,在启动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启动方式, 即以恒定功率启动和以恒定加速度启动.现比较如下: 两种方式 P-t 图和 v -t 图 P不变 F-F阻 v ↑ ⇒ F = v↑ 过程分 v a= m 不变⇒F 不 变⇒ OA 段 质 析 F-F阻 ↓⇒a= ↓ m P=Fv↑直到 P 额=Fv1 匀加速直线运动,维持时间 v1 t0= a 以恒定功率启动 以恒定加速度启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