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案例分析 沉默的螺旋

合集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效应再研究——以新浪微博热点事件为例

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效应再研究——以新浪微博热点事件为例

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效应再研究——以新浪微博热点事件为例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效应再研究——以新浪微博热点事件为例-新闻学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敁应再研究——以新浪微博热点事件为例刘欣罗彬【摘要】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还适用于当下社会大环境?其内涵是否也収生了相应的改发?本文以新浪微博热点事件为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沉默的螺旋”敁应,并据此总结了在新媒体旪代下,“沉默的螺旋”敁应的一些独特表现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沉默的螺旋;网络舆论据2015 年7 月23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収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戔至2015 年6 月,中国网民总数已达6.68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

网络传播逐渐成为人们获叏信息的主要方式。

然而,新媒体旪代下,不少学界人士对20 世纪初甚为流行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产生了质疑,有些学者甚至提出了“反沉默的螺旋”理论。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基点随着互联网的収展,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其収展势头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威胁。

我们常用的微博、微信、博客等都是新媒体的具体表现方式,其交互性不隐匼性的特点使得大众相比以往更加能言甚至敢言了。

然而,在如此开放的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真的消失了吗?本文主要就新媒体——新浪微博热点事件为例,探讨“沉默的螺旋”敁应的演发及収展。

“沉默的螺旋”理论,The Spiral OfSilence,最早见于伊丽莎白?诺埃勒, 诺依曼,Noelle-Neumann,1974 年在《传播学刊》上収表的一篇论文——《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旨在探讨和论述舆论的形成。

该理论是建立在“个人害怕团体孤立”的社会心理的基础之上,在互联网开放不匼名的环境下,人们这种恐惧被孤立的心理是否収生了转发是我们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沉默的螺旋”理论有以下几个关键观点:,1,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具有害怕被别人孤立的恐惧心理,为了不大家保持一致,只好从众戒者默不作声,不再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

反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例子

反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例子

反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例子【篇一:反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例子】【摘要】新媒体环境下,经典的传播学理论之一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了冲击和挑战,日渐式微。

“反沉的默螺旋”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中悄然兴起,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文拟对“反沉的默螺旋”理论进行概述,分析其产生背景和产生原因,并对新媒体环境下“反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积极意义进行简单评析。

【关键字】新媒体;反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中坚力量;一、“反沉默的螺旋”理论概述(一)理论产生背景“沉默的螺旋”理论诞生于传统媒体大行其道的时代,媒体是信息发布者,人们只能被动接受单向传播的信息,形成传播——接收的信息传播模式。

由此,在这一传播模式中,媒体议程设置发挥极其重要作用,受众在信息接收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沉默的大多数”,“沉默的螺旋”理论开始出现。

但是,随着网络传播时代的来临,尤其是新媒体日益发展壮大,在新媒体开放性、虚拟性、碎片化等特性冲击下,人们从众心理弱化、思想更为活跃和开放、更加具有质疑精神,“沉默的螺旋”理论局限性日益显露——“沉默的大多数”在网络平台上不再沉默,“沉默的螺旋”开始消解并逆向发展,“反沉默的螺旋”应运而生。

所谓“反沉默的螺旋”理论,是指在网络传播时代,受众参与性大大提高,不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可以自由发表或支持“少数”意见,此种“少数”意见被更多的网民接受,可能发展为与“多数”意见势均力敌甚至超越和改变“多数”意见的情况。

也就是说,在面对公共事件时,人们在新媒体如微博、博客、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上不再一味从众,而是敢于与主流意见气候向左,不再隐藏自己的观点和倾向,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少数”的意见和观点不会消失,反而会随着事件深入和发展而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二)基于新媒体特性的成因分析“反沉默的螺旋”理论出现与网络发展特别是新媒体技术发展密不可分。

一方面,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即时性、互动性等诸多特性,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模式,使建立在社会孤立基础上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日益弱化,“反沉默的螺旋”现象日益突出。

沉默的螺旋(最终版)

沉默的螺旋(最终版)

“沉默的螺旋”----论网络暴力语言传播与公众社会心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带来了网络资源的共享,而事物的两面性也向人们展示了网络的负面作用。

对于网民在网络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言论的行为,人们称之为“网络暴力”,某些网民借助这种虚拟的环境,对他人进行讨伐或攻击,破坏社会秩序,挑战道德底线。

网络语言的传播带来的不仅是中文词汇量的增大,更是一个社会性问题。

我们将从其传播途径,传播学理论与社会公众心理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1,网络暴力语言的传播途径网络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媒介,有其他媒介所不具有的很多优势,其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则是最重要的优势之一。

无论是老牌的即时通讯工具msn、QQ,社区论坛天涯、猫扑,还是近年来兴起的校内、博客、微博等等,都是其传播途径和基站,这些使人们有了更多的交流渠道,也有了更多捉弄、诽谤甚至是威胁他人的手段,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发挥了其负面的作用,网络暴力言语随着网络发展迅速传播。

因此,网络暴力事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目前随意在网络论坛上,或者新闻回帖中都可以发现,各种咒骂人的话语随处可见,宛然就是一种语言方式。

甚至在网络上还出现了一种职业“骂手”,以代人骂人为业,口号是“专业代骂,语言下流,收费合理,包君满意。

”只要雇主支付报酬,指定要骂的人,他们就会24小时在线不停地谩骂,甚至是电话骚扰,语言肮脏。

网络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暴力语言的传播,拓宽了其发展方向。

2,传播学原理网络传播正在向全球蔓延,网络传播正在向我们的生活渗透,网络传播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也使得现存的文化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网络暴力语言正在悄无声息的侵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一:网络语言的自身特点网络语言之所以可以得到这么长足的发展,与网络语言有着不同与普通语言的特点,具体来说有:1.开放性与兼容性与普通语言相比,网络语言是十分开放的,我们综观这些风靡网络的暴力语言,均具有开放性,不仅不受语言规则的限制,而且充分发挥了网民的想象力。

“沉默的螺旋”理论——国民性、网络与“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理论——国民性、网络与“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理论——国民性、网络与“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理论——国民性、网络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阐释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由来1965年德国举行大选,开始选民对参选两党的投票倾向数目一直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表明两党实力旗鼓相当。

可是在最后阶段却发生了选民的“雪崩”现象——基督教民主党以领先9%的压倒性优势获胜。

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纽曼对此产生了困惑并开始思考。

她研究发现:尽管双方的支持率开始一直未变,但对获胜者的“估计”却发生了明显的倾斜。

她认为正是这种“对周围意见环境的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导致许多人最终改变了投票对象。

此后,纽曼又对“意见气候”和“多数意见”对个人的压力进行了多次实证研究。

在此基础上,1974年她在《传播学刊》上发表了论文《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最早表述了“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

1980年纽曼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基本含义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一方意见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不断地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意见。

纽曼提出了关于“沉默的螺旋”的五个假定:(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2)个人经常恐惧孤独;(3)对孤独的恐惧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4)估计的结果影响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观点,还是隐藏起自已的观点;(5)这个假定与上述四个假定均有联系。

综合起来考虑,上述四个假定形成、巩固和改变公众观念。

在这五个假定的基础上,纽曼又发展起了一整套以“沉默的螺旋”假设为核心的关于舆论的学说,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传播学案例分析沉默的螺旋

传播学案例分析沉默的螺旋

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在那场争论中,出现这样的一 种结果,有着必然的社会背景,而沉默的螺旋 理论在其中也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这种 结果如何出现的程序上的支 持,并不是问题的 本质。从这个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一 个特定的时期和特定争议中,非理性的、不正 确的观点完全可以主导事态的发展,很多时候, 对社会 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所以,我们更应 该希望产生一种更加有利于理性和建设性的意 见表达并成为多数和优势的机制产生。
第二方面: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 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 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 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支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 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 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可以想象,在顾雏军被拘以后,倒顾的声音更 是具有了压倒性的优势,而且,在有关社会伦 理和社会规范的争议问题上,多数意见更是可 以产生巨大的社会压力。
案例:郎顾之争
第四阶段:
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年报报出6000万 元巨亏。10天后,公司公告称,公司因涉嫌 违反证券法规已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8月 2日,科龙正式发布公告,证实传闻:顾雏军 等5名公司高管已被公安部门立案侦查刑事强 制措施。 4月以来,当初力挺格林科尔的国内学者 再度“集体失语”,直到此次张维迎作出 “与顾雏军不熟”的表示。
郎顾之争传播学分析
大家不难看出,这是件极富争议的一 个话题,却在短时间内出现“舆论一 边倒”的现象。我们可以以传播学中 “沉默的螺旋”理论来做一下分析, 事实上,该事件中从一开始就体现出 来的观点的非此即彼对立性到后来的 观点空前的一致性,而且中间伴随了 “意见环境”形成后通过话语霸权体 现的巨大压力,这是体现这一理 论 的典型案例。

高考作文:沉默的螺旋理论讲诉

高考作文:沉默的螺旋理论讲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传播学上有个“沉默的螺旋”理论。

它最早见于德国社会学家内尔·纽曼(Noelle-Neumann)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纽曼说,自己提出该理论的灵感来自她的一个女学生。

一天早晨她碰到一个戴有基民党徽章的女学生,而下午再碰到这个女学生时,这位女学生已将徽章取下,因为基民党的徽章很少有人佩戴,戴着这样一个徽章“太可怕了”。

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角度:(1)坚持实事求是/追求真实,捍卫真理(2)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3)尊重少数派,聆听反对者的声音(4)增加正能量,减少负能量守住心灵的那扇门物欲横流的世界如洪水般冲溃了我们几乎所有的防线,可是仍有一扇门我们必须坚守,那扇门叫做:“坚持真理!”我不敢想象如果一个世界没有真理,究竟会是何般模样,是黑漆漆的人吃人的混乱,还是浮华背后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的阴险?于是,我开始怀念古人了。

夏言,一个坚持真理、铁骨铮铮的汉子,折服了多少心怀正义的仁人志士。

奸佞当道,他何曾皱过一次眉头,毫无畏惧地惩恶扬善正是他刚劲的骨格;皇帝怒骂,他又何曾退缩,义正辞严地据理力争方显他的英雄本色。

他就是一个擎天巨人,扬起了鲜艳夺目的真理的旗帜,藐视着不讲原则的无耻小人。

然而,这个巨人即将轰轰烈烈地光荣倒下,因为坚持真理总会让人付出代价,甚至是生命。

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天下第一大奸臣严嵩向他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所谓进攻,不过他的看家本领——栽赃陷害而已。

“沉默的螺旋”教案

“沉默的螺旋”教案

沉默的螺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培养学生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传播现象。

3. 提高学生对大众传播及其影响力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2.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假设。

3.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大众传播与“沉默的螺旋”理论。

5. 批判性思维与“沉默的螺旋”理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概念、假设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传播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解读。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4. 问答法: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2. 第二课时:讲解“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假设。

3. 第三课时: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传播现象,运用“沉默的螺旋”理4. 第四课时:讨论大众传播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关系。

5. 第五课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总结课程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传播现象的分析能力。

3. 课程总结论文:检查学生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4. 小组讨论记录: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批判思维能力。

六、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新闻节目或社交媒体片段,引发学生对传播现象的关注,进而导入“沉默的螺旋”理论。

2. 展示案例:展示相关案例,如网络舆情、舆论引导等,引导学生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分析。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案例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4. 小组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期间进行互动提问。

5. 总结发言: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点评,总结“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关键点。

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
9
1、太太口服液的广告———“不用化妆,肤色还是这么好”,就是一则很好的例子。 公司经过一系列调研,确定目标受众的关注点是“肤色”,把广告诉求落脚在“自 然显现完美肤色”上,通过唯美的电视画面,运用意见领袖突出气质及其完美肤色, 迅速俘虏了生来爱美、爱浪漫的女性受众,形成有利的舆论环境,并经过媒体反复 巩固,促使多数消费者完成消费行为。
郎咸平称,顾雏军的运作手段往往是通过介入被收购公司管理层后,大幅提 高企业运营费用,提高公司亏损幅度进而压低收购价格来实现的。
郎咸平昨天在发布会上表示,可能是因为自己三年前曾披露德隆的问题,而 三年后的今天,德隆果真出现问题而崩盘,印证了自己的观点。因此,顾雏军坐 不住了,格林柯尔也成为第一家公开回应“炮轰”的企业。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室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和特定争议中,非 理性、不正确的观点完全可以主导事态的发展,很多时候,对社会会产生巨 大的破坏力,所以,我们更应该希望产生一种更加有利于理性和建设性的意 见表达并成为多数和优势的机制产生。
总之,“沉默的螺旋”理论始终存在于消费领域,指导着市场上的一系列广告行为,
使消费者对广告商品的消费观念上升成为主流消费观念,最终实现目标消费群 体的购买行动。在日常理性的消费者市场上,广告商必须自主接受理论的指导, 同时还要尊重消费者的心理,遵循市场规律,注意规避“反沉默的螺旋”行为。
11
12
2、根据不同的产品特点,广告可选用“领袖意见型”、“现场体验型”和“情 感征服型”三种表现形式来实现不同层次的螺旋模式。“领袖意见型”广告比 一般“名人广告”的范围要宽泛,意见领袖的选择必须符合产品的特性。“班尼 路”可以请F4代言,“利朗”商务男装由陈道明代言非常适合,“高露洁”广告中运 用口腔专家证明的方式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现场体验型”适用于医药、美容、 保健类产品,利用意见领袖在大众媒介的现身说法感染潜在受众,最终促使其购 买行为。“情感征服型”广告,一般适用于处于市场巩固阶段的品牌,其优势品 牌已经形成,品牌文化成熟,LOGO在绝大多数消费者心中不会产生歧义。

“沉默的螺旋”模式总结

“沉默的螺旋”模式总结

“沉默的螺旋”模式总结沉默的螺旋模式(Spiral of silence Model)一概述沉默的螺旋模式是一个描述有关舆论生成及大众传播媒介对其重要影响的模式,1973年由德国的传播学者纽曼提出,属强大效果论的代表观点。

他于1973年在《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一文中首先提出该理论,并在1980年《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

此观点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趋势有强大的效果,但是,由于过去研究的局限性,这种效果一直被缩小了,或未能测试出来:二是在舆论传播中,大多数人都有被孤立的恐惧,个人如果觉得自己的意见是站在少数人的一边,便会倾向于保持沉默,如果觉得自己的观点与大众主流保持一致,便会侃侃而谈。

这样便开始了一个一方日渐沉默而另一方却日渐高涨的螺旋上升过程,并把不断上升的一方的意见确立为主要舆论倾向。

二大众传媒与沉默螺旋的关系由于个人的感受和判断大多来自媒体所提供的讯息,人们常说在媒介面前感到无助,这种无助有两种情况,一是获得大众对某种事业或观点的支持的困难,二是人们在面对大众媒介时的无能为力。

大众传播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螺旋,一是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二是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三是对何种意见可以发表而不会遭受孤立形成印象。

而大众传播只要发挥它的累计性、普遍性和共鸣性的功能来营造意见环境,就能发挥强力的传播效果。

三公众舆论与沉默螺旋公众舆论通常是指公众对现实社会中近期发生的、能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或某种社会现象及问题所表达的共同态度、意见和情绪。

纽曼认为,“沉默螺旋”在影响公众舆论上最为明显。

它建立在四个假设上,一是人们知道什么观点流行而什么不流行,这种感觉能使人们对舆论做出知识性的猜测,并且能够感觉到赞成或反对某一见解的人数百分比。

二是人们根据上述感觉调整自己的意见表达。

纽曼作了许多研究来支持这些假设,如“火车测试”的实验、“政治选举”的民意调查等。

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理论:
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公众中的少数派,他们 将不愿意传播自己的看法;而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看法 与多数人一致,他们会勇敢的说出来。而且媒体通常会 关注多数派的观点,轻视少数派的观点。于是少数派的 声音越来越小,多数派的声音越来越大,形成一种螺旋 式上升的模式。 ——维基百科
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E·Noelle-Neumann)是德国大众传媒学家和政治学 家,于1974年在发表于《传播学刊》(e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上的《沉 默的螺旋:一种大众观点理论》一文中最早提出。并在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 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The Spiral of Silence : 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一书中完善。
1.当时,文革是一种主旋律,有无可撼动的 “优势”;在‘四人帮’代表的国家意志下, 全国各地全部倾向所谓“纯粹的社会主义”。 2.有人不认同会反对,但迫于周围意见环境和 传播媒介的强大压力,不得不屈服。
3.偏离文革大环境的个体,相对文革的庞大人 群来说是在太渺小;每天都有人自杀或被迫害。
• 纵观两个案例,可以发现“沉默螺旋”形 成过程中会出现以下问题: ①舆论的多数并非是正确的 ②大众传播有失公正的报道会对舆论产生 错误导向 ③舆论产生与发展受到社会背景中潜在矛 盾的影响失去公正性 ④舆论中的趋同发展并不一定因为对“社 会孤立的恐惧”,也有可能因信息的缺乏和 科学知识的浅薄而跟随潜意识的价值判断
思考???
(一)、媒介意见一定等于公众意见吗? 媒介意见并不能代表公众的利益和意见,它总是首先表现为 少数派的意见,然后在形式上和表面上与公众意见相契合。处于 一定社会中的人,可以划分为许多阶层,但总体上表现为:优势 少数派——大众——劣势少数派三种类型。在一定时期内,优势 少数派是社会的统治阶层,拥有绝对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由 于他们控制着媒介,所以媒介意见代表着他们的意见。劣势少数 派在媒介的占有上并不占优势,甚至不拥有媒介,因此在表达意 见上往往处于非主流地位,也很难形成优势意见。 处于中间状态的大众则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他们是少数派争 取的对象,无论优势少数派还是劣势少数派都力图使他们的意见 表现为大众意见。文革时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少数派利用媒介大 造舆论,并以公众意见的面目出现,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 我们会看到历史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悖论:一面压制民意,一面声 称自己代表民意。

当代视域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反思

当代视域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反思

当代视域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反思一、本文概述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日益深入的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反思。

其中,“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一种经典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在解释公众意见形成和舆论演变方面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网络环境的复杂化和信息传播的多元化,这一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受到了质疑。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视域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反思,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期为深化我们对舆论形成机制的理解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本文将回顾“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内涵和发展历程,梳理其核心观点和理论依据。

然后,结合当代社会的信息传播特点,分析该理论在解释网络舆论现象时的局限性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当代社会中新的舆论形成机制,以及网络环境下个体意见表达的新变化,进而对“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反思和修正。

本文将提出在数字化和网络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舆论演变的新挑战,以期为当代社会的舆论引导和舆论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理论背景与文献综述“沉默的螺旋”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

该理论主张,人们在表达观点时,若发现自己与多数人的意见相符,会倾向于更积极地表达;反之,若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不同,则会选择保持沉默。

这种“沉默”的状态会进一步强化主流观点的地位,形成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自其诞生以来,“沉默的螺旋”理论在传播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各种社会现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对这一理论提出质疑。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意见表达的空间也更为广阔。

在这种背景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仍然适用,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另一方面,该理论本身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过度强调群体压力对个体意见的影响,忽视了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下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差异性。

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尔·纽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沉默的螺旋”。

这是她对历史的了解,再加上大量的民意调查所得出的一种新的大众传播理论。

伊丽莎白纽曼本身来说,是一名出色的传播学家。

她于1916年毕业于柏林大学,又曾学习新闻学,哲学,历史学等科目。

1937年,赴新闻学最具盛名的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研修,求学的精神又让她游历了全美36个州以及墨西哥,日本,朝鲜,中国,埃及等地。

丰富的经历为她开阔了不少眼界,获得了更多她所需要的资料,使得以后对她提出这一理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纽曼曾供职于民意调查机构,多次任教各大学校教授,潜心研究传播学,并于1984年出版其代表作《沉默的螺旋》,系统论述了其思想主张,从此名声大振。

1965年,联邦德国进行议会选举,一方是社会民主党,一方是基民盟和基社盟的联合阵线。

整个参选过程中,双方票数不相上下,但到最后投票的关键时刻,却发生了“雪崩现象”。

基民盟和基社盟的联合阵线以压倒性的绝对优势战胜了社会民主党。

为找出这一问题的根源,纽曼对选举期间追踪调查的全部数据进行了分析。

纽曼发现,尽管双方支持率没有变,但胜者的“估计”却发生明显倾斜,这一认趋势发展到投票前日变成压倒多数。

纽曼认为,“周围意见环境的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导致人们最终改变投票意向。

此后,纽曼对“意见气候”和“多数意见”对个人的压力进行多次实证研究,由此提出了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的是: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会很快的扩散开来,并影响他人;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总的来说,沉默的螺旋理论分为三个命题。

从沉默的螺旋看新闻传播平衡原则的必要性

从沉默的螺旋看新闻传播平衡原则的必要性

从"沉默的螺旋"看新闻传播平衡原则的必要性李小妹(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基础部,安徽合肥230031)摘要:本文从传播学"沉默的螺旋"理论出发,回溯社会心理学关于"从众"现象的心理前提,阐释大众媒介在进行新闻传播时保持平衡原则的必要性,从大众传播效果的角度论证"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价值。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大众传播;新闻平衡原则;媒体审判中图分类号:%21&文献标识码:’在传播学效果研究的第三阶段,即"回归强效果论"阶段,受到受众中心思想兴盛的影响,德国学者内尔·纽曼1()*年在其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到"沉默的螺旋"概念。

+(,0年,纽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一书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方面表现的是个体的社会心理特征。

该作者认为,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当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发现自己的观念、想法和大多数人趋于一致,属于强势意见时,他往往会积极地表达;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观点不被多数人认同,属于弱势意见,他往往选择沉默和附和。

强势的更加扩散,声音越来越强;弱势的更加沉默,气势越来越弱。

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一个螺旋式发展过程。

从这个角度看,"沉默的螺旋"理论所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这一功能的确立有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要和周围的环境发生联系,为避免陷入孤立,往往和周围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

这种心理需要导致从众现象的发生。

所谓从众指的是"人们自觉不自觉以某种集团规范或多数人意见为准则,做出社会判断、改变态度的现象"。

①即个体的意见和行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

短视频中“沉默的螺旋”现象探究——以安徽省大学生为例

短视频中“沉默的螺旋”现象探究——以安徽省大学生为例

|RADIO &TV JOURNAL2020.11e 聚焦一、样本选取与调查方法(一)样本选取1.人群选取。

本次调查以大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预备力量且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思想水平,他们在短视频中的行为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趋向。

大学生时间充足,追求新鲜潮流,对短视频具有需求。

2.短视频样本选取。

本文主要选择抖音短视频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短视频平台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如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微视、好看视频、全民小视频、波波视频等。

调查发现,211名安徽省大学生中有143名较多使用抖音短视频,占总人数的82.18%。

因此本文选择抖音短视频作为主要平台进行研究。

(二)调查方法通过问卷星随机向安徽省内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发布调查问卷248份,收回有效问卷248份。

调查时间跨度为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

二、短视频“沉默的螺旋”现象结果显示,89.52%的大学生使用过抖音短视频,仅有10.48%没有使用过抖音短视频。

可见大学生对短视频的认知度很高。

在使用时间上,27.03%选择10-30分钟,25.23%选择30-60分钟,22.97%选择视情况而定,18.02%是60分钟以上,6.76%是10分钟以内。

观看时长在1小时以内的占受访人数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观看抖音短视频已成为大学生消遣碎片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短视频拍摄情况调查问卷结果显示,39.19%的大学生曾在抖音上进行过内容生产,60.81%的大学生没有生产过视频。

可见,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只观看,成为信息的接收者,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之间数量关系不平衡,容易导致意见领袖的形成和大批依附者的出现。

(二)短视频评论情况40.09%的大学生会经常对视频进行评论,59.91%的大学生不会经常评论。

近五分之三的大学生在刷视频时不会评论,保持沉默。

可见输出的信息是少部分人的信息,大部分人在网络上是处于“潜水”的状态。

反沉默的螺旋最新案例2021

反沉默的螺旋最新案例2021

反沉默的螺旋最新案例2021该假说由三个命题构成: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认为大众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有强大的效果。

这个假说包括了以下几个特点: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张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沉默的螺旋”开创了大众传播强效果论的开端,并将社会心理学引入传播学。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①舆论观: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与传统不同,它认为舆论是“公开的意见”。

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而不被孤立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

此理论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诺依曼在《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说明,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舆论是个人感知社会变化、调整自己行为的“皮肤”;又是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②效果观: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强大影响”不止于认知阶段,而且包括了“认知——判断意见——行动”全过程。

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04反沉默的螺旋“反沉默的螺旋”是一种与“沉默的螺旋”背反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公众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能自我思考和自我分析,不会盲目从众和趋同,很少被迫保持沉默来最大限度保护自己免受来自多数意见的攻击或意见气候的无形压迫,常常打破沉默。

受众可以自由发表或支持“劣势”或“少数”意见,此种“劣势”和“少数”意见被更多的网民接受,可能发展成为与“优势”或“多数”意见势均力敌甚至超越或改变“优势”意见的情况,即少数人意见向多数人意见演变的机制。

(新)高考作文:沉默的螺旋理论

(新)高考作文:沉默的螺旋理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传播学上有个“沉默的螺旋”理论。

它最早见于德国社会学家内尔·纽曼(Noelle-Neumann)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纽曼说,自己提出该理论的灵感来自她的一个女学生。

一天早晨她碰到一个戴有基民党徽章的女学生,而下午再碰到这个女学生时,这位女学生已将徽章取下,因为基民党的徽章很少有人佩戴,戴着这样一个徽章“太可怕了”。

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角度:(1)坚持实事求是/追求真实,捍卫真理(2)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3)尊重少数派,聆听反对者的声音(4)增加正能量,减少负能量守住心灵的那扇门物欲横流的世界如洪水般冲溃了我们几乎所有的防线,可是仍有一扇门我们必须坚守,那扇门叫做:“坚持真理!”我不敢想象如果一个世界没有真理,究竟会是何般模样,是黑漆漆的人吃人的混乱,还是浮华背后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的阴险?于是,我开始怀念古人了。

夏言,一个坚持真理、铁骨铮铮的汉子,折服了多少心怀正义的仁人志士。

奸佞当道,他何曾皱过一次眉头,毫无畏惧地惩恶扬善正是他刚劲的骨格;皇帝怒骂,他又何曾退缩,义正辞严地据理力争方显他的英雄本色。

他就是一个擎天巨人,扬起了鲜艳夺目的真理的旗帜,藐视着不讲原则的无耻小人。

然而,这个巨人即将轰轰烈烈地光荣倒下,因为坚持真理总会让人付出代价,甚至是生命。

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天下第一大奸臣严嵩向他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所谓进攻,不过他的看家本领——栽赃陷害而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默的螺旋”案例分析
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的概念是很抽象的,所以我用一个现象 来说明它。
当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 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 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 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 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 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 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谢谢大家
死》
案例分析一 傅雷之死
傅雷夫妇为什么要自杀? 因为他们身处文革的时代,他们的意见地位十分“劣势” 在当时,文革就是一种主旋律,一种无可撼动的“优势”。在 ‘四人帮’代表的国家意志下,全国各地,不论城市农村,几乎都在 搞文革,全都倾向了所谓“纯粹的社会主义”。即便有些人不认同它, 甚至反对它,但是迫于周围巨大的环境压力也不得不参与进来。在那 个恐惧四布、人命如蚁的年代,天天都有人自杀。当然也有说真话的。 不过相比闹文革的庞大人群来说,实在过于渺小。况且敢于说真话的 人,几乎都遭受了迫害。 这些“劣势”人群的意见遭受了“优势”意见人群的群起围攻。 有自己结束生命的,有受迫害而死的。所以当“劣势”人群再一度失 势后,更多想讲真话的人就选择了“沉默”,有些甚至投靠了“优势” 意见的阵营。这就进一步助长了四人帮的嚣张气焰,进行了更为疯狂 的文革运动,让“劣势”人群变得更加“沉默”了,也就让“优势” 人群更加优势。所以这种沉默的循环,也就是“沉默的螺旋”也不失 为一种解释文革为什么会持续十年的方法。
2010年3月25日,诺埃尔·纽曼在家中逝世,享年 93岁。
诺埃尔·纽曼逝世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唁函中说: “德国失去了一名卓越的人物。” 默克尔称赞她是德 国民意调查领域的中流砥柱,对德国舆论研究数十年 来的影响无人能及,帮助了德国更好地理解社会的价 值和观念。
案例一 傅雷之死
1966年9月2日的夜晚或3日的凌晨,58岁的翻译大师因不堪忍受 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吞服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 两小时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从一块浦东土布做成的被单上撕下两条长 结,打圈,系在铁窗横框上,尾随夫君而去。—摘自狄马的《傅雷之
案例二 三பைடு நூலகம்奶粉事件
1956年2月16日,“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 成立了。它就是三鹿企业的前身。虽然当时它的 资产只有32头奶牛和170只奶羊,但是经过五十 多年的艰苦创业,终于成为中国最大奶粉制造商 之一,其奶粉产销量连续15年全国第一。但是好 景不长。由于三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毒害了 数万中国儿童,致使三鹿集团被推到社会舆论的 风头浪尖,最终在2009年2月宣告破产。
而朝鲜历来是个神秘的国度,自1948年9月9日立国 以来,总是披着神秘的面纱。当然这是对外国人而言的, 我们中国是不会觉得有什么神秘的。因为朝鲜就像二三十 多年前的中国一样。一样的政治,一样的经济。一样的文 化。
案例三 “土皇帝”金正日
金正日的一生
案例三 “土皇帝”金正日
金正日国家领导人的位子就是从他父亲那里继承的。 那么为什么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会用老掉牙的“家天下”来统治 国家呢? 可能是国父金日成不甘心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让给外 姓人家,也许是晚年接任的金正日也想过把“皇帝瘾”吧,总之,金 日成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中,深深树立了自己的光辉形象,使得全 民对他崇拜得一塌糊涂。他还拥有绝对的军事指挥权、行政权、党的 领导权,真是党政军一把抓的好手啊。 可见,他对朝鲜的影响力达到了一个多么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这些都构成了金正日上台的强硬保障。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群,不得 不同时面对社会、军队、政局、党等多方面的压力。所以要么投入 “保皇”派阵营中,要么就等待金正日的“慰问”。当这些反对人群 越来越“沉默”,甚至全都“寂静”的时候,金正日也就很顺利地当 上了“土皇帝”。 随着“沉默”地升级,金正日的位子就越稳当。这种“沉默的螺 旋”方式,也是可以解释朝鲜为什么可以“家天下”。
广告后我们再回来
案例二 三鹿奶粉事件
当然,三鹿的成功不是偶然。 它包括一下五个方面 • 一、邀请众多明星代言,品牌效益非常好。 • 二、公司大,遍布全国。 • 三、它与许多政府官员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关系,所以销路
一向畅通。 • 四、与国际接轨,即2006年与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强强联手。 • 五、也就是重要的一点,三鹿集团营销策略十分高明。
案例三 “土皇帝”金正日
金正日,朝鲜前领导人金日成长子 。1942年2月16 日出生在中朝边境白头山密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的第二代最高领导人,原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 委员长、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拥有共和国元帅军衔。 2011年12月17日上午8时30分,因疲劳过度引发心脏病, 在列车上去世,享年69岁。
(概念详细参考《传播理论》P95-P96。如想进一步了解,参考 《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
提出者:伊丽莎白·诺埃尔·纽曼
伊丽莎白·诺埃尔·纽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或: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伊曼) 是德国 大众传媒学家和政治学家。她在1973年提出的大众传 播理论“沉默的螺旋”,对德国乃至世界传媒学都产 生了重大影响。她还建立了美因茨大学的大众传播学 院,被学界称为“民意测验学的伟大女性”。
案例二 三鹿奶粉事件
三鹿集团为什么会在短短几个月就宣告破产? 在2008年9月11日的上海《东方早报》里,记者简光洲写了一篇 题为《甘肃14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的新闻报道。 随后这条消息通过其他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传遍全国各地, 接着迫于舆论压力,政府介入三鹿奶粉事件,终为民讨回了公道。 就在这个事件中,民众的态度几乎是“一边倒”向谴责三鹿集团。 因为良好的社会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构成了强大的社会环境压力,使 得更多与此事无关的人加入讨伐的阵营来。一开始三鹿也进行了各种 解释,但是随着社会舆论越发强大,更多维护三鹿集团的人选择了 “沉默”。到了全国声讨三鹿的时候,三鹿集团整体“沉默”了,因 为他们已经破产了。 社会舆论的这种“沉默的螺旋”形式,就很好地解释了三鹿,这 一个悠久的知名企业在那么短时间里破产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