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文化简介
土家文化
咚
咚 喹
吹牛角
野喇叭
西兰卡普
毕 子 卡
谢谢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孟兹黑”,一个古老而 新兴的民族。“古老”是因为“土家人”是古代 “賨人”的后裔,“新兴”是因为“土家人“经过 千百年以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获得正式的 称谓。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武陵山、大娄 山余脉的溪洞间,湘、鄂、渝、黔四省接壤地。
摆
手 舞
梯马
梯马起源于 原始社会前 期,属于巫 文化的范畴, 人们寄希望 于它带来风 调。
3
城之时抓 壮丁,有个名叫“咚咚”的土家族小伙子 被抓走了。他走后,已身怀有孕的妻子巴 列遭到狠心婆母的百般虐待。孤独无助的 巴列每日登山北望,苦盼夫归。她信手扯 根小竹,削成竹笛,吹唤丈夫“咚咚归” 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她不停地望着、 吹着、盼着,最后竟死于山上。人们同情 她,也为她的精神所感动,便纷纷仿制她 吹奏的竹笛,替她呼唤亲人“咚咚归”。 后来,这种竹笛便被称为“咚咚喹(归) ”了。
土家族文化
•
谢谢观看
•
•
•
土家族 - 自然地理
• 土家族居住的湘鄂渝黔比邻地区,以武陵东脉和 清江流域为中心,西抵贵州梵净山和乌江,东接 彝陵和江汉,北界巫山长江,南控兰澧芷沅,方 圆约10万平方公里。这里属山区丘陵地带,海拔 多在1000-1500米之间,境内山峦重叠,山势险 峻,沟壑纵横,溪河密布。武陵山脉横贯其间, 三峡巫山绵延北部。河流主要有酉水、澧水、清 江、乌江。整个地区,峰巅山峦挟持河谷平坝, 自云贵高原向东倾斜延伸。这里属于典型的亚热 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山地 辽阔,年平均气温为13.5至17.5摄氏度。平均降 雨量1200-1500毫米之间,适宜于农作物和果木 的生长,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
• 土家族 - 自治地区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的 “西北门户” • 湖南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 重庆直辖市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 黔江区 • 贵州省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 4、未婚男女不能吃猪蹄,吃了怕找不到对象,即使有对象的也会分 手等等。 • 5、初一至初六,农民不劳作,商家不营业,尤其是理发店不开张。 • 6、吃团圆饭时不能泡汤,据说今后外出时会经常淋雨,意味着来年 的事业也将“泡汤”。 • 7、正月初一至十五凡属牛、蛇、龙的人不能挑水。 • 8、过年期间尤其是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大人不 许打孩子,小孩也不许哭。正月初一不准吵架,不准骂人。 • 9、大小年两天不推磨,舂米。 • 10、大年三十不洗衣、不做针线活。 • 11、正月初一不论屋里面多脏都不准洒水、扫地,以免财气扫出门。 • 12、大年三十吃团年饭时小孩不许吃猪尾巴,以免长大后留下摇头 的毛病。 • 13、吃年饭的时候不能把饭碗摔碎,因为这样是破碎(破岁)。 • 14、没有给人拜年前,一般不能串门。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是贵州省的主要民族之一,其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特点。
1. 居住建筑:土家族的居住建筑多为木结构的三层或四层土楼,土楼是土家族建筑的代表性建筑物,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2. 饮食文化:土家族饮食以米饭为主,尤以米酒和酸辣口味的菜肴为特色。
土家族有“米攒主食,辣办佐餐”之说,米酒是土家族最重要的饮品之一,制作工艺独特。
3. 舞蹈音乐:土家族舞蹈以“鼓舞”为主,其舞蹈形式独特,舞者身着传统服装,手持鼓棒,伴随着鼓乐和歌声,展示出土家族豪放的舞姿和民族精神。
4. 头饰文化:土家族女性婚礼时戴有特色的头饰,如“鸡冠帽”、“英雄帽”等,这些头饰多由精美的花朵、蝴蝶等装饰品组成,
体现了土家族女性的美丽和独特性格。
5. 节日活动:土家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芦笙节、朝阳节、马拉龙节等。
其中,芦笙节是土家族最为知名的节日之一,节日期间有芦笙演奏、民俗表演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6. 绣花文化:土家族女性擅长绣花,土家绣以其别致的纹样和绣工技法而闻名,多用于装饰服饰、床品等。
7. 婚俗习惯:土家族的婚礼活动独特丰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婚礼“抢亲”环节,新郎要在众人对新娘提出质疑后表演武艺,征服众人,才能娶到新娘。
贵州土家族的民俗文化是贵州地区独有的文化宝藏,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传统代代相传,至今仍然在土家族人中保持着活力。
本文将为您介绍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包括土家族的民俗、服饰、饮食和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一、土家族的民俗土家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土家族的婚俗和葬礼。
结婚在土家族中被视为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婚礼上有着许多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比如抬新娘时要进行抢新娘的游戏,新郎要通过挑战来证明自己的爱意。
而土家族的葬礼则注重守孝和守殡,丧亲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家人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
二、土家族的服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非常独特美丽,能够反映出土家族人民的审美观和生活习惯。
土家族女性的传统服装是以蓝色和黑色为主色调,绣有各种各样的图案。
而男性则穿着短襦和长裤,通常配有马褂、袍子等。
土家族的服饰十分色彩斑斓,绣花、刺绣等工艺技巧使其更加精美。
三、土家族的饮食土家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以米饭为主食,同时也有一些特色小吃和饮品。
土家族人民喜欢吃辣椒,将辣椒加入各种菜肴中,使得菜肴更加有特色。
此外,土家族的美食还有螺蛳粉、杂碎、油茶等,这些美食无论是口感还是味道都非常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四、土家族的民间艺术土家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其中著名的有歌舞和木偶戏。
土家族的歌舞以独具特色的舞蹈和悠扬动人的歌声为主,代表作品有《木板假歌舞》、《小苗土娃》等。
而土家族的木偶戏则是通过木偶的表演和配乐来展现故事情节,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欢乐和艺术享受。
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正逐渐受到一些挑战和冲击。
然而,土家族人民依然传承和尊重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努力保护和传承土家族的独特文化遗产。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土家族的村庄,感受土家族的传统文化魅力,这也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
总结起来,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包含了民俗、服饰、饮食和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土家族是指哪个民族?
土家族是指哪个民族?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南、湖北、贵州等地。
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土家族的起源、文化特点和传统习俗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土家族的起源1.土家族是彝族的分支在古代,土家族与彝族是同源的。
据考古学研究发现,土家族起源于古代的巴蜀地区,与彝族同属于古代的滇池文化和双塔文化,后来逐渐迁移至现今的四川、重庆等地。
2.与汉族的融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家族与汉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
土家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与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土家族的文化也带有一定的汉族文化特色。
二、土家族的文化特点1.语言文字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与汉语、藏语等有一定的关联。
土家族历史悠久,土家语以其独特的音韵特点和词汇表达在当地广泛使用。
2.服饰土家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男性常穿着黑色长袍、白色裤子和黑色腰带,女性则喜欢穿着色彩斑斓的长衫和裙子。
土家族的服饰以其独特的样式和刺绣工艺而闻名。
3.音乐舞蹈土家族的音乐舞蹈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包括歌舞、器乐等。
土家族的舞蹈以其独特的节奏和动作为特点,展现了土家族人民豪放、热情的性格。
4.民俗习惯土家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如婚俗、葬礼等。
土家族人民重视家庭和社群,崇尚和睦、团结的家风,注重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道的传承。
三、土家族的传统习俗1.火把节火把节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人们手持火把,燃起篝火,围绕火堆跳舞、歌唱,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闹。
2.木偶戏土家族的木偶戏是土家人民喜爱的传统表演形式。
通过木偶的操纵,讲述土家族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传递着土家族的文化和智慧。
3.丧葬习俗土家族的丧葬习俗以其独特而庄重的仪式而闻名。
人们会为逝者举办盛大的葬礼,包括燃放鞭炮、布置白布等,以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怀念之情。
土家族文化简介
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土家族传统文化不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它不紧在单纯的文化艺术领域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巨大成就,还在政治、军事、教育、生产技术、医药卫生、哲学思想、古代法律、历史典籍、古代建筑、书画雕塑、名胜古迹和出土文物等领域,也有
丰厚的文化现象。
这些文化现象有深富的文化内涵,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土家族的历史发展进程。
土家族主义精神辛亥革命时期,土家族邓玉麟、席正铭、向乃祺等人物积极响应,为辛亥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民国年间,土家地区又兴起了“神兵运动”,提出“灭兵、灭捐、灭税”的口号,组织农民贪官污吏,进行抗捐抗税的斗争。
土家族的文化
土家族的文化解析一、文化的内涵民族文化是一定历史阶段,一定的地域环境,一定的人类种群的一种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维过程的反映。
土家族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边区 ,其土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山地农耕文化,是土家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精神财富 ,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
现在国内有关土家文化旅游的研究处于初步阶段 ,主要是集中在湘鄂渝黔地区,也存在着上述民族文化旅游的问题。
民族文化是群体意识 ,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很多约定俗成民族文化形式 , 不论婚俗民俗,还是饮食民俗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族传承性土家族的文化。
土家族通过语言、文学艺术、社会风尚、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表现出民族成员所特有的共同心理素质 ,成为与其他民族群体相区分的标志之一。
它是土家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 ,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
它集中表现了土家族在一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格和风貌,并成为贯穿于整个民族文化之中的“主心骨” ,而土家族文化则是土家族精神在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1]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是土家民族的根基和标志 ,虽然土家文化不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 ,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思想、言语和气质,也可以说成是人的外化。
民族文化犹如一条历史的长河,从远古流到现在,从现在还要流向未来 ,处于不停顿的发展之中。
土家文化的流失纵观历史,在清朝时期是对土家文化流失有很大的影响:清政府对土家族地区的开发并不局限在经济领域 ,而且还渗透到文化方面。
他们对土族文化进行改造和变革 ,同时向土家族地区广泛推行汉族文化。
禁止摆手舞,禁止土家族传统信仰崇拜,改变土家族服饰,改变土家族传统交际方式,改变土家族婚姻习俗等,在一定程度上,土家族文化的某些要素受到破坏。
清政府向土家族地区大量输入汉族文化 ,在促进土家族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积极成分受破坏 ,如自由恋爱方式、自由交往方式、民族信仰等受到限制;土家族语言在汉族文化强烈冲击下 ,消失不少。
土家族文化
一、土家族服饰
3、小孩服饰
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龄、季节确定帽形: 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 “冬瓜圈”, 冬季戴“狗头帽”、“鱼尾帽”、“风帽” 等。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丝线绣“喜鹊闹 梅”、“凤穿牡丹”和“长命富贵”、“易 养成人”、“福禄寿禧”等花鸟和字外,还 在帽沿正面缝上“大八仙”、“小八仙”、 “十八罗汉”等银菩萨。
4、沿河土家八仙
五、沿河土家山歌
1、沿河土家山歌简介 土家山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 发展进程中,在特定的山地自然环境中形 成并传唱的,以传递土家族历史记忆、社 会发展、军事战争、宗教信仰、民族情感、 民风习俗、生产生活等信息为内容的歌曲 总称。
2、种类 沿河土家山歌曲调优美动听,旋律质朴无华, 情感真挚热烈,内容丰富,取材多样,构思精巧, 语言清新,几乎覆盖了当地生产、生活的所有内容。 生活气息浓郁,民族色彩独特。 按题材和劳作的方式分类,土家山歌有号子、 砍柴歌、翻山歌、打渔歌、田歌等,被统称为劳动 歌。歌者主要是为了消除孤独、疲劳与传递情感, 内容多为鼓劲、协调、调侃、逗趣,表现和传达劳 动的愉悦与节奏,传递美好的爱情。 土家山歌也体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风俗,土家 人在红白喜事、祭祀请神、修房建屋、男女谈情等 活动中,也要唱山歌。按风俗分类,有梯玛神歌、 跳丧歌、哭嫁歌、仪式歌等。 按唱腔分类,有高腔、平腔和低腔山歌。按歌 唱形式分,主要有独唱、对唱、组合唱、一领众合 唱等。
3、沿河“土家八仙”传说
龙清潭——麻阳河里的仙子——沿河旅游资 源未开发的处女地。 我们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下游西岸边,有 个叫天门槛的地方,沿着这道门,转过九十 九道弯,翻过九十九座山,跨过九十九条河, 爬过九十九根坎,就可以到达一个叫龙清潭 的地方。 龙清潭里有两个潭,潭的四周野草四季常青, 从没凋零之态,景色实在迷人。
土家族文化简介
土家文化简介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土家族传统文化不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它不仅在单纯的文化艺术领域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巨大成就,还在政治、军事、教育、生产技术、医药卫生、哲学思想、古代法律、历史典籍、古代建筑、书画雕塑、名胜古迹和出土文物等多种领域,也有丰厚的文化现象。
这些文化现象有深富的文化内涵,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土家族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土家族概况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万人,仅次于壮、满、回、苗、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在湖南省264万、湖北省218万,重庆市150万,贵州省143万,还有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土家族。
二、土家族文化简介1.语言土家族语言属藏语系藏缅语族,比较接近于彝语支的一支独立语言,土家族仅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语在语音方面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声母中无唇齿音f和舌尖后音zh、ch、sh、r,韵母中无U、ang、eng;二是有专声母ng、r(舌尖前音)和韵母io;三是声母g、k、h 和韵母i分别合拼成gi、ki、hi;四是有四个声调,但一声和四声差别不大,很难区分。
土家语的音位系统,共有二十个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四个基本调类。
2.文学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
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
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民族探源之土家族文化
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女士
阿朵
邓超予
头饰很华丽
姑娘很水灵
采茶的山妹子笑盈盈
五、土家族的器物
祖先用过的物品——蓑衣、斗笠
土家族歌舞
土家族的服饰
六、土家族歌谣
土家族民歌
土家族的民间歌曲按传统习惯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 子、摇儿歌与儿歌、风俗歌等5种。山歌:土家族山歌在语言 上有土家语山歌和汉语山歌两种;在声腔上有高腔和平腔之分; 在结构上有“一声子”、“三声子“、“四句头”、“五句子 “之 别;在内容上有情歌、古歌、礼仪歌、生活歌、苦情歌等。 薅草锣鼓:又称薅草歌、合音锣鼓、挖土歌等。 劳动号子:土家人世居武陵山区和酉水、澧水两岸,拖木运料, 撬岩抬石,行船驾舟等,在劳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行 船号子、拖木号子、岩工号子最为流行 。 摇儿歌与儿歌:龙山的坡脚、保靖的普戍流行用土家语唱的摇 儿歌,曲调由上、下句组成,节奏平稳。普戍县的摇儿歌有羽 调式和征调式两种,旋律多级进下行。 风俗歌:有哭嫁歌、孝歌、摆手歌等。
民族探源
土家族,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 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重庆市的 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 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 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2000多 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 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 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 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 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 用汉语、汉文。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 区仍通用土家语。
土家族民俗文化简介
二、土家族的人口及分布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
黔四省市边区。土家族的自治区域中有2 个自治州、9个自治县,其中,有4个土
家族单独自治县,5个土家族苗族联合自
治县。
湘西州是我国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
是土家族文化保护最完好地区,被专家 学者称为土家族基因库。
三、土家族的制度演变
按种类分
按时间分
先秦时期
出嫁上轿前也要边哭边唱,哭嫁种类有辞祖宗、女哭娘、 娘哭女、姐哭妹、妹哭姐、哭哥嫂、哭姐妹、哭梳头、哭穿 露水衣、哭吃爷娘饭、哭百客、哭上轿等。
哭父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头言难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生疾病;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费苦心。 四怕我们无文化 ……. 女儿错为菜子命,枉自父母费苦心 为女不得孝双亲,难把父母到终身;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
木叶 在土家山寨,每逢婚嫁喜庆和盛大节日,均可遇到打溜子的场面,这 是土家族人寄寓吉祥的一种风习。 至今在一些地方还很盛行。打溜子“, 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用一只小 锣、一副头钹、一副二钹、一面大 锣,四人组成的一套“溜子”组。由 于 “打溜子”的曲牌多,节奏巧妙,声 乐 逼真,已经驰名中外。 土家溜子
b.茶俗品茗
土家族因地理位臵盛产茶叶,品种多 样有土家山寨罐罐茶、恩施玉露、土家 族“阴米茶” 、恩施藤茶、梵净山翠 峰茶、土家神茶、杜仲茶等等而且有着 自己独特的茶文化。
土家油茶汤 土家三道茶
第一道茶 第二道茶 第三道茶 第四道茶 白鹤茶 泡儿茶 油茶汤 鸡蛋茶
c. 咂酒徒酿
土家族的酿酒始于先民巴人现今的土家族继承了巴 人优良的酿酒技艺,并加以发展,所酿造的酒主要有 以下几种: 苞谷酒、咂酒、糯米酒。 土家族有咂酒习俗
土家族的文化习俗(土家族的传统风俗)
土家族的文化习俗(土家族的传统风俗)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土家族的文化习俗,以及土家族的传统风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土家族的民俗特点有哪些?2、土家族有什么风俗习惯?3、土家族有哪些风俗习惯?4、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土家族的民俗特点有哪些?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
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
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
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酉阳民歌、酉阳古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吃新节,舍巴日,赶年,牛王节,花朝节,洗神节等。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
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
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饮食习惯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
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土家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自年始至年终,可谓月月有节。
正腊月间的年节、元宵节,二月社日、花朝节,三月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牛王节,五月端午节,六月初六向王节,七月乞巧节、女儿会、月半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等等,都是较为重大的节日。
在众多节日中,以“过赶年”最具特色,现只有部分地区保留这一习俗。
过赶年,也称过蓑衣年,即逢月大腊月二十九过年,月小腊月二十八过年,因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故名。
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扩展资料:族称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密基卡”或“贝锦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土家族传统文化
土家族传统文化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土家族传统文化是土家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为您介绍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几个方面。
一、语言文字土家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系统,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土家族人民的母语。
土家文字是土家族人民创造的一种文字形式,使用简洁而且富有特色。
这种文字在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承。
二、风俗习惯土家族人民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土家族人民的婚俗。
土家族的婚礼被认为是人生大事,婚礼程序繁复而隆重。
在婚礼上,新郎会乘着花轿,由举着红伞的花童引领,到新娘家中迎娶新娘。
而在新娘家,也会有精心准备的接亲仪式,有舞狮表演和舞龙等活动,喜庆热闹。
三、舞蹈音乐土家族的舞蹈音乐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以“阳春白雪舞”最为著名。
这种舞蹈源于土家族的劳动生活,舞姿热情奔放,动作敏捷大方。
同时,土家族的音乐也充满了特色,如土家族的竹笛、芦笙和锣鼓等乐器,都是土家族人民在各种仪式和庆典活动中常用的乐器。
四、建筑艺术土家族的建筑艺术以土家楼为代表,土家楼是土家族人民居住的特色建筑。
土家楼外形独特,结构稳固,通常是木结构和花岗岩砌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土家楼的建造需要许多人合作完成,可以反映出土家族人民的团结和合作精神。
五、节日庆典土家族人民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家族的“苗年”和“芦笙节”。
苗年是土家族人民过农历新年,是他们的重要传统节日。
在苗年期间,土家族人民会进行祭祀仪式,表演舞蹈音乐,与亲朋好友一起欢庆。
芦笙节是土家族人民对芦笙这一传统乐器的特殊纪念活动,人们会组织芦笙比赛和演奏表演,以表达对土家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总结土家族传统文化是土家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表达了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对土家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舞蹈音乐、建筑艺术以及节日庆典等方面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土家文化
女子服饰
• 头包1.7至2.3米青丝或青布帕, 不包人字路形。上衣布:一、大襟, 左开襟袖大而短,无领,滚边,衣 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但不 镶花边。二、银钩,这种衣为矮领, 衣襟和袖口镶宽青边,袖口青边后 再加三条五色梅花边,胸襟青边则 用彩线绣花。三、三股筋,衣大袖 大,袖口镶16.5厘米宽边,领高 1.65厘米,镶三条细边。四、结 婚衣,新娘喜穿“露水衣”(即红 衣),这种衣长而大。 女鞋较讲 究,除了鞋口滚边挑“狗牙齿”外, 鞋面多用青、兰、粉红绸子。鞋尖 正面用五色丝线绣各种花草、蝴蝶、 蜜蜂。
土家族服饰文化
•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 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 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是并没 有苗族那样的银头饰、银项圈。
男子服饰
• 男子头包青丝帕或青 布,白布帕2至3米, 包成人字路,没有完 全盖住头发。较古老 的上衣叫“琵琶襟”, 安铜扣,衣边上贴梅 条和绣“银钩”,后 来逐渐穿满襟衣(多 指中年以上者)和对 胸衣,青年人多穿对 胸衣,正中安五至七 对布扣。裤子是青、 蓝布加白布裤腰,鞋 子是高粱面白底鞋, 鞋底厚。
土家歌曲
•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 情歌、哭嫁歌、摆手歌、 劳动歌、盘歌等。在调式 上﹐徵﹑羽调式较多﹐宫 调式较少﹐部分民歌有调 式交替现象﹔曲式结构上 以二乐句﹑四乐句﹑五乐 句的乐段结构较多﹔在一 些偏僻山寨﹐有一个乐句 不断反覆的乐句式结构。 在各种民歌中﹐多段(联 曲)体结构比较普遍﹔旋 律多为级进﹐与语言紧密 结合﹐富于吟诵性。
土家族历史与发展
土家族历史与发展土家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内容。
一、历史沿革土家族起源于古代巴蜀地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的夏、商、周时期。
在西周时期,土家族是巴蜀地区的主要居民之一,他们当时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居住在山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家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二、文化传统土家族的文化传统丰富多样,包括语言、服饰、婚俗等方面。
土家族有独特的土家话,是一种属于汉藏语系的分支语言。
土家族人民善于歌舞,他们的歌曲多以劳动、爱情和生活为主题,节奏欢快,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土家族的服饰也非常独特,男性多穿短衣马裤,戴斗笠、草帽等;女性则穿着彩色上衣和绣花蓬蓬裙,头戴银饰,非常鲜艳夺目。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审美观念,更是他们对土地和自然的热爱的表达。
土家族的婚俗也十分独特。
传统的土家族婚礼有祭神、合婚、抬娘等环节,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传统婚姻的尊重和珍视。
三、经济发展土家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由于土家族居住在山区,土地资源较为有限,森林资源丰富,因此木材加工、林业和畜牧业成为了土家族人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此外,土家族还以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为主,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农耕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家族人民逐渐涉足其他行业,如旅游业、手工艺品制作等。
土家族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同时,土家族人民还利用自己的手工艺技巧,制作出精美的手工艺品,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四、现代发展当代土家族人民积极融入社会主流,提升自身发展水平。
政府积极推动农村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土家族地区的交通、能源和通讯条件,改善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政府还加强对土家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培养土家族青年人才,推动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结:土家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土家文化资料
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
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
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
条,再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
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
拜
族
与氏蛇 文族图
吞廪 象君
前腾 为,
信
化集腾 便团为
之之 蛇前
巴以 蛇廪
仰
逐的白
即的
,君
渐虎虎பைடு நூலகம்
为巴
之为
染方图
巴人
后界
上氏腾
人初
为,
了族。
图民
白前
。
土家族特色
• 土家摆手舞
摆手舞又名“社巴”,整个活动以祭典舞蹈、唱歌等 为表演形式,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内 容。祭礼仪式毕,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 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土人作战前跳此舞以助 长士气。摆手舞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跳 摆手舞击大鼓、鸣大锣,气势宏浑壮阔,动人心魄。舞蹈 时双手呈同边摆动,踢脚摆手,翩跹进退,成双成对,意 境生动。摆手舞不仅是民间一种娱乐和健身性质的体育活 动,亦是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正是“摆手堂前艳 会多,携手联袂缓行歌。鼓锣声杂喃喃语,袅袅余音嗬呓 嗬。”
。
土家美食
你心动了吗?
谢谢观赏!
,
夫妻娘难花轿
耳边发野娘我
,
母嫁 女女
,
兴的养育内容方自闺房堂这家也结婚
.
恩留催 响花要 对事
爱度往后女走 春日好 秋子多 。重话
旅游文化知识:土家族文化之旅——了解中国湖南地区土家族文化的历史和传承
旅游文化知识:土家族文化之旅——了解中国湖南地区土家族文化的历史和传承土家族是中国著名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重庆、贵州等地区。
本文将重点介绍湖南地区土家族文化的历史和传承,带您了解土家族的独特文化魅力。
一、历史渊源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历史始于唐朝年间,形成于明朝。
土家族的先民始祖为巨石先民,他们在长江上游一带繁衍生息。
明朝时期,土家族因与明朝抗战有功,逐渐得到官方认可并得以正式登记,从此开始有了自己的族谱和家谱。
二、土家族文化1.婚礼文化土家族的婚礼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是“悔婚门”和“败婚门”。
悔婚门是指新娘出嫁前回到家中暂住数日,借此来悔婚。
败婚门则是指在婚礼前,新郎必须先被新娘的家人逼到绝境,以此来测试新郎对新娘的真爱。
2.祭祀文化土家族有着非常严格的祭祀文化,每年秋天都会举行“邛神节”、“祈年祭”等盛大的祭祀活动,祭祀神明、扫墓、燃烧爱的纸钱等,以此来祈求幸福安康。
3.民俗文化土家族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如在饮食方面,土家族人喜爱吃毛肚、泡水鱼等辣味美食,在服饰方面,则以“兽头”为代表,色彩鲜艳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4.音乐文化土家族的音乐文化是其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他们有着自己的民歌、乐器、舞蹈等表演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是土家山歌和土家舞蹈。
三、土家族文化传承土家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是土家族人们一直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形式让年轻一代了解和接受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创新,使得土家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四、旅游推介湖南地区的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游客可前往张家界、凤凰古城、沅江土家民俗文化旅游区等地,亲身体验土家族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此留下难忘的旅游印记。
总之,土家族作为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将土家族文化融入旅游推广中,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更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家文化简介
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土家族传统文化不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它不仅在单纯的文化艺术领域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巨大成就,还在政治、军事、教育、生产技术、医药卫生、哲学思想、古代法律、历史典籍、古代建筑、书画雕塑、名胜古迹和出土文物等多种领域,也有丰厚的文化现象。
这些文化现象有深富的文化内涵,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土家族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土家族概况
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万人,仅次于壮、满、回、苗、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在湖南省264万、湖北省218万,重庆市150万,贵州省143万,还有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土家族。
二、土家族文化简介
1.语言
土家族语言属藏语系藏缅语族,比较接近于彝语支的一支独立语言,土家族仅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语在语音方面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声母中无唇齿音f和舌尖后音zh、ch、sh、r,韵母中无U、ang、eng;二是有专声母ng、r(舌尖前音)和韵母io;三是声母g、k、h 和韵母i分别合拼成gi、ki、hi;四是有四个声调,但一声和四声差别不大,很难区分。
土家语的音位系统,共有二十个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四个基本调类。
2.文学
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
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
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3.艺术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
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
“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
一般三天、五天、七天。
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
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4.风俗
土家族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
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
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
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
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土家族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
有“哭嫁”习惯。
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
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
开始是轻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
直到哭得口干舌噪,两眼红肿。
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
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
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
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廷。
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
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
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
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
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
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
5.着装
土家人着装经历了男女同样穿短衣、着筒裙、赤足摊发的历史阶段。
土家族“男女一式”的百褶裙,保留了远古时代“裳”的遗风。
在我国古史记载中,有“ 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之说。
这是最古老的裙子样式,类似围裙的形状,为一帘式样。
“改土归流”,成为了土家服饰的重要转折点。
当时清政府派去的流官,不断对土司时期的习俗加以禁止,也包括服饰在内。
永顺知府袁承宠在雍正八年颁布:“服饰宜分男女也”;保靖知县也“限一年,尔民岁时优腊,婚丧宴会之际,照汉人服色。
从此,土家族服饰男女一式的外观形式得以彻底改变,男性由穿刺花衣裙而改穿满装;妇女则上穿满装,下着汉裙,即八副罗裙。
老人穿着花边的大襟衣。
6.饮食
土家人饮食讲究酸、香、辣,俗话说:“三日不吃酸和辣,心里就像猫爪抓,走路脚软眼也花”,故特别看中辣椒、胡椒、花椒、大蒜、胡葱、韭菜、香椿等辛辣香味特浓的佐料食品。
旧志记载说:因土人居住“丛岩邃谷间,冰泉凛冽,岗瘴郁蒸,非辛味不足以温胃健脾。
”
土家族主食有玉米、小米、麦类、豆类、薯类等杂粮,以后增加大米,且年节必吃大米;副食有辣椒、酸菜、黄豆、"合渣菜"等。
新中国成立后,主食以大米为主兼以杂粮。
传统副食有白酒、糍粑、团馓、米豆腐、油炸粑、甜酒糟等。
以后还增加了面食、糕点、糖果、饮料。
7.住宅
土家人采取倚山建房,一般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
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
一般是四列三间,居中的一间要设祖先神位。
正侧左右两房住人,多为两小间,叫住“小二间”。
小二间前设火铺,火铺中间置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的煮饭,火炕上放着铁制三角架。
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
特别是春节之前,用以烘炕腊肉和香肠等物,现在保留亦有。
8.生产工具
千百年来,土家族人民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创制了类型繁多、经济实用的各种器物,成为土家族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事工具是土家族人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经常使用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它又可分为木质生产工具,如浇水用的简车、插秧用的秧盆、打稻谷用的挞斗、上山劳作装刀具的刀盒子等;竹篾生产工具,如种包谷、黄豆用的笆篓、灰篼;筛火灰的筛灰篮、打谷用的档席、晒谷用的晒席等;金属工具有砍柴用的砂刀、割谷麦用的有齿镰刀、砍火畲用的镰刀、剥桐
子用的桐子撬等;复合工具有打黄豆用的连盖、翻田用的犁铧、耙田用的犁耙,挖土用的挖锄、薅草用的薅锄、种黄豆用的窖锄等。
农事工具以木制品和竹制品最具特色,如挞斗、连盖、笆篓、刀盒等极富民族个性;金属工具多从外地引进,适应地方需要在型制上有所变化。
9.宗教
土家族崇拜祖先相信鬼神,逢年节大祭祖先,初一、十五小祭。
土家族用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食物祭祖。
农历六月六日要祭拜土王,村村寨寨均要将猪头、果品等食物放在设立的摆手堂。
十月朔日用宰鸡鸭设筵宴客,用以祭冬。
除此,土家族还要敬五谷神、土地神、豕官神、灶神等,在修建房屋时要用酒肉和一只大公鸡祭祀鲁班。
10.节日和传统
土家族人最大的节日是过年、“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
过年:是土家族最大的节日,凡在外地的人,都必须赶回家过年,叫团年。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作过年的准备。
四月八:是土家族祭祀牛王的节日,土家族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较久,故对耕牛特别爱护重视。
这一天又是土家族人预测一年收成好坏的日子。
晴则丰、雨则嫌。
故县境内又流传“四月八落雨万人嫌”的民谣。
六月六:也是土家族人的大节日,这一天,村寨宰杀牲口,还特意把亲朋接来,大家一道过“六月六节”。
七月半:是县境内土家族较大的节日。
县内流传有“家家有个七月半”的说法。
民间流传七月半,阎王放开了鬼门关,让所有的鬼魂,都回家看我看孙。
所以在土家族人认为七月是祖先们回家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