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篇目分析
高中语文_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设计指导思想:“像山那样思考”这一专题中的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纯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
本文的课堂设计,主导思想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江南的冬景》一文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行文如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
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章之美的能力。
教学目标:1、概括归纳作者笔下江南冬景的特点。
2、掌握作者写景绘物的艺术手法。
3、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和谐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较深层次分析、探究作者写景的“神奇”之处,看作者如何巧妙点化使景物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深层次理解作者笔下江南冬景与江南人的关系,进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情景设置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自动播放江南风景图片和林俊杰演唱的《江南》,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感受梦里水乡的风姿绰绰;细读江南文化的古韵悠悠。
对于我们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江南是烟雨蒙蒙的梦里水乡,江南有撑着油纸伞结着丁香样幽怨的姑娘,江南以她独特的魅力魅惑着我们想要接近她,今天,我们就跟随郁达夫,一起品读《江南的冬景》。
二、展示课堂学习目标三、课前预习效果展示1、读美文正字音:涮羊肉( shuàn ) 蛰居( zhé)乌桕( jiù) 赭色( zhě)槎桠( cháyā)给予( jǐyǔ)剥花生米(bāo )泊船( bó)月晕(yùn )2、找“江南”定地点提问:作者笔下,江南不指哪些地方,而是特指哪些地方?明确:不指闽粤:第四段“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
”指长江以南的江浙地区。
四文本探究赏析过程(一)赏冬景,析手法文章题目为《江南的冬景》,了解江南指的是哪些地方,就共同赏析冬景。
江南的冬景赏析
江南的冬景赏析
江南的冬景是一派浓情的美景,它展现出四季分明的独特魅力和多姿多彩的景色,令人流连忘返。
江南的冬景虽然冷,却温馨而恬静,静谧而舒适。
清晨,江南的冬景早已起来了。
一条条静悄悄的小河涓流在河边,把纯净素雅的景色衬托的格外温馨,更锦上添花。
太阳也露出了它的脸,洒下阳光,把冬季的天空弥漫着温暖。
到了清晨,江南的冬景也将更加美丽。
当艳阳照耀的山坡上,银装素裹的水池里,一望无际的青翠绿色的树林里,一簇簇朵朵娇艳的花朵里,空气中都充满了清新的味道。
江南的冬景也多了许多湿冷的特点,尤其是山上,松柏对寒冷的肉眼可见,空气中带有一股湿润的清香,犹如柔和的洗礼,令人感到一种轻松而清新的舒适。
晚上,江南的冬景又景象迥异。
当满天星斗映照着江南的冬景时,空气中充满着纯净而灵动的梦幻般气息,宛如一股神奇的力量把江南的冬景染上了一层诗意,令人心旷神怡。
江南的冬景是如此的优美迷人,它在灿烂的阳光下、清新的空气中、神秘的夜晚中、湿冷的气息中流连忘返。
江南的冬景令人怦然心动,其美妙绝伦,构成一幅立体的精彩画卷,在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江南的冬景极具诗意,将自然的声音、气息、景色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体,把细小的声音、恬静的气息、温柔的光影,把它
们融为一体,把它们变为一种新的美感。
江南的冬景,令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浪漫气息,伴随着欢乐的心情,在心灵的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记。
江南的冬景令人幸福而忘情,伴随着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让我们放松心情,施展想象,在美丽的江南冬景中感受到一股真实的满足感和深沉的衷肠。
《江南的冬景》教学案例分析.doc
《江南的冬景》教学案例分析总是有学生来问我,老师,作文应该怎么写呢?我总是这样告诉学生:首先,确定文章的主旨;其次,合理地安排行文,把握住行文的结构;第三,选择丰富的写作内容;第四,运用各类手法组织语言。
在《想北平》的教学中,我结合文本着重对散文写作做了深入的分析,总结出写好散文需要做到“有血”(灵动的语言)、“有肉”(丰富的内容)、“有骨”(清晰的结构和紧凑的节奏)、“有魂” (思想感情)。
学生在被问到如何写散文时,也能够说的头头是道,但在紧接着的周记写作中,我发现学生注意到文章的结构与感情的抒发。
但是,语言过于平铺直叙,甚至于令人感觉味道同嚼蜡。
即使有学生注意到了要运用各种表达技巧,但还是因为是生硬地套用而显得十分牵强,整个文章就缺乏一种灵动性。
为了找出原因,我和学生进行了讨论,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自己在写作中的困惑和这种困惑出现的原因。
学生们的讨论使我茅塞顿开,他们的症结在于不明白怎样才能在写作中运用技巧,提炼语言。
而这一问题的根源,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文本写作特点的分析过多地依赖于教师的指导与分析,缺乏自我的思考。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主动地思索探究才是学生吸收知识的最有效途径。
只有主动的吸收,才能够保证学生在实践中能在不知不觉地运用。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在新形势下,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应该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当然,我们不是说不要看学生的学习结构。
只是,我们要明白的是与其生硬的灌输不如主动的获得。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关注学生学习的另一面,即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要看重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加以学法的指导和知识的深入与拓展。
基于此,我对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这片散文的教学作了较大的改动。
《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散文中很有特色的一篇。
全文的主体内容是极具画面感的几幅冬景图。
江南的冬景
江南的冬景结合郁达夫《故都的秋》进行分析。
你更喜欢哪篇文章?一、写作背景《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当时作者身在北平。
《江南的冬景》创作于1935年12月,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
二、相同点:比较手法的运用(一)《故都的秋》1、2两段: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草林凋落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南国的秋像名花,像美酒,是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作者认为不合适。
第3段:北国的秋: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第13段:南国的秋,四桥的明月,钱塘洒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南国的秋相比于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正像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二)《江南的冬景》第1、2段:北国的冬天:冬日蛰居江南的秋天:曝背谈天,可爱得很第3段: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第4段:闽粤地区的冬——极和暖,无冬意,只能叫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第6段: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突出江地冬景的晴和总结: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快速浏览找出文眼。
)晴暖温和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三)作者运用比较手法,不同于对比,一定要说另一事物不好,他只是为了衬托所喜爱事物的好。
就像《想北平》中的一段批注中写到: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的特点,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与记忆也常常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
只是要把印象与记忆化为准确的文字,往往存在选择与概括的难度。
比较是一种凸现特色的常用方法。
三、《江南的冬景》画面分析(一)对江南冬景的描写,仅仅是作比较,还是比较笼统的,作者有没有对景物作直接的描写?《江南的冬景》文本有哪些段落直接描写了江南的冬景?第2 5 7 8 9 节《故都的秋》3-11段(二)你更喜欢哪篇文章,哪个片段?每个片段都是一个画面,你能给每幅画面加一个标题吗?《江南的冬景》学生可直接采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命名。
江南的冬景 结尾分析
江南的冬景结尾分析
冬眠的江南在柔和的黄昏,静静而平静。
苍翠的山脉,幽深的湖泊,都被披上了一层柔和的白雪,静穆而雍容。
千湖映照,洁白的河床的曲折的雪花洁净的,如花的棉花般洁净柔和的湖水,让人沉醉在美丽的景色中。
江南的冬景也有明朗的景象,湖边的小船悠然地摇曳着,湖中的木棉树也披上了一层白色的银装,默默地支撑着湖面,而在一侧的树林中,缀着几棵油菜花,花瓣上点缀着细密的霜雪,宛若繁星点缀在湖面上,将它装点得更加精致。
在冬景中,尚有令人折服的景色,就是传说中的“秋日满园”,成片的油菜花,芬芳馥郁,将大地装点得五颜六色,满眼都是那绚丽多姿的色彩,令人叹为观止。
江南的冬景,有着诗意的景象与动人的传说,让郁郁的冬季变的豁然开朗,又让人感受到心中的温暖。
普通的冬季,变得不同寻常,有一种神奇的芳香,回荡在江南大地上,彰显出一种独特的韵味。
此外,江南冬景也被很多文人墨客所描绘,用一种令人心醉的语言,表达出他们对江南冬景的感受,从景色到思想,都在文字里殷殷书写,令人回味无穷。
本文结尾是想说,江南的冬景,无论是在自然形态还是文学艺术形态,都留存了浓浓的江南气息,让人深深的折服。
它不仅有着优美的景色,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
江南的冬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徐徐撒落在历史的长河中,直至今日,还在召唤着
人们探寻它的秘密。
江南的冬景原文及教案
江南的冬景原文及教案江南的冬景,温婉而雅致。
寒冷的季节,却散发着一种宁静和宜人的氛围。
在这个季节里,江南的人们体验着独特的冬日生活。
本文将介绍江南的冬景,从而帮助读者了解这个美丽地区的独特魅力。
江南地区位于中国南部,被誉为“水乡之国”。
这里的冬天通常温和湿润,寒冷但不严寒。
与北方的严冬相比,江南的冬季更富有温情和浪漫。
寒冷的空气中弥漫着江南的特有气息,令人陶醉。
早晨,薄雾笼罩在江河湖泊上,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太阳升起时,雾气逐渐散去,露出一抹令人愉悦的景象。
冬天是江南的茶叶收获季节。
当冬日的阳光洒在茶树上时,绿茶的树叶显得特别嫩绿。
人们在冬季采摘的茶叶味道醇厚香甜,具有独特的风味。
茶园被冬日的阳光照耀着,静谧而宜人。
在寒冷的冬日,喝一杯热气腾腾的茶,可以温暖身心,舒缓压力。
江南的冬日还有一种特色景观,那就是寒梅。
梅花是寒冬中独一无二的花朵,代表着坚强和希望。
梅花在冬季中开放,凌寒抵冻,给人以勇气和力量的象征。
江南地区的梅花种类繁多,花色各异。
红梅、白梅、粉梅等等,都可以在江南的冬日里欣赏到。
梅花盛开时,一片花海扑面而来,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如何教学生欣赏江南的冬景呢?以下是一份教案,帮助教师有效引导学生体验江南的冬日韵味。
教案:江南的冬景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江南地区的冬季特点及景色;2. 学习描述冬日景色的词汇和句子;3. 提高学生欣赏自然景观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关于江南冬季景色的图片或视频资源;2. 黑板、白板或投影仪;3. 学生笔记本或纸张。
三、教学过程1. 引入- 教师展示关于江南冬季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江南的冬景的兴趣;- 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描述江南的冬季景色。
2. 了解江南的冬季特点- 教师简要介绍江南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回答相关问题,了解江南的冬季特点。
3. 学习描述冬日景色的词汇和句子- 教师在黑板或白板上列出与冬季景色相关的词汇,如寒冷、温暖、茶叶、梅花等;- 学生阅读词汇,并与同伴进行讨论,了解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美文赏析:《江南的冬景》.
• 我们要写《秋意浓》也要想想,你想在秋 景中寄寓怎样的情感,是“秋风秋雨愁杀 人”呢,还是“我言秋日胜春朝”。 • 课堂作业:参考《江南的冬景》写景的手 法,完成《秋意浓》片段描写(可选取秋 日一景描写) • 课后作业:完成大作文《秋意浓》。
• 点评江南的雪景:这段按时间顺序来写, 并且巧用描写不同时刻的雪的诗句,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江南的雪的多姿多样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雪的赞美与喜爱。运 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雪在不同时刻的不 同形态,避实就虚,虚写了江南的雪景, 生动,令人神往。 • 高一(9)陈佳乐
•
• 赏析“曝背谈天”: •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晨霜比作“黑女脸上的脂粉”,生 动形象描绘了晨霜的色彩,气氛柔和,“鸟雀便又在吱叫” 充满生气全无北国冬天的肃杀。“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 来”运用夸张的描写手法突出江南地质丰腴而润泽的特点, 为下文描写江南植物埋下伏笔。又通过提起老翁小孩的悠 闲生活表现江南冬天的温和。抒发了作者对江南冬天的喜 爱怀念。江南冬天的独特景象吸引了作者,温和的气候, 颇有生气的各种植物,即使是满街的落叶也无不彰显着江 南冬的可爱明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冬天的落 叶满街是江南特有的景物,体现了江南的特色,环境描写 反映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
“寒村微雨”赏析 作者描绘了一幅江南冬日下微雨时,小村子里的 人悠闲的在一起聚会的场景,内容题材很朴实贴 近生活实情而又描绘的生动形象充满诗意。 给人一种向往江南冬日的情感。运用环境描写和 借用古人的诗句更好的烘托出江南冬景的迷人。 写江南冬景和生活情景的悠闲,表现了诗人爱 这 悠闲,向往和享受这悠闲的景色。借诗人到江南 连对都豪客都客气了,体现了江南冬景能让人胸 襟洒脱,又更深层次的写出了江南冬景的迷之处 人 之处,体现了作者对江南冬景深深的着迷之情。 高一9班 顾春玲
高一语文资料:《江南的冬景》赏析
高一语文资料:《江南的冬景》赏析本文是关于高一语文资料:《江南的冬景》赏析,感谢您的阅读!高一语文资料:《江南的冬景》赏析《江南的冬景》赏析全文没有直接写景,可是优美的诗句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
日暮时候见到老朋友了是“能饮一杯无”,更深人静后,也许雪已经停了,月光下的梅花影子印在微雪的路上,不时地远处还会飘来酒香,偶尔会传来几声犬吠,到得早晨,雪地里狗和孩子都在兴奋的嬉戏着,忽有一孩童惊喜地跑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好一幅清丽雪中梅花图!这幅图景里有色有声还有味!虽没有直接写景,而意境全出了。
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
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
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
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
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
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
(郁达夫《雨》)文章在其他段落里也引用的诗句。
(暮雨潇潇江上村)“江上村”,即诗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栏砂;“知闻”,即“久闻诗名”。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此处却不经意地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
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不狰狞可怖,这从称对方为“绿林豪客”自可看出。
看来诗人是带着安然的诗意感受来吟咏这场饶有兴味的奇遇的。
“夜知闻”,既流露出对自己诗名闻于绿林的自喜,也蕴含着对爱好风雅、尊重诗人的“绿林豪客”的欣赏。
《江南的冬景》赏析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江南的冬景》赏析
全文没有直接写景,可是优美的诗句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
日暮时候见到老朋友了是“能饮一杯无”,更深人静后,也许雪已经停了,月光下的梅花影子印在微雪的路上,不时地远处还会飘来酒香,偶尔会传来几声犬吠,到得早晨,雪地里狗和孩子都在兴奋的嬉戏着,忽有一孩童惊喜地跑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好一幅清丽雪中梅花图!这幅图景里有色有声还有味!虽没有直接写景,而意境全出了。
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
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
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
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 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
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
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
(郁达夫《雨》)。
高考语文:郁达夫《江南的冬景》学习及赏析
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
朗读、讨论并交流
《江南的冬景》
“ 美”
在哪里?
一、冬“景”之 美:
• 午后冬郊图 • 农村冬雨图 • 江南雪景图
温暖的气候, 明朗的情调
午后冬郊图作者写了冬野哪几种植物,这
些植物各是什么颜色?试用文中一个词概 括本段景物特征。
课后作业
1、阅读《九寨沟》一文,领略“九 寨沟”迷人的风光。
2、双休日到户外走走看看,以“江 山的秋景”为话题,写一篇短文。
谢谢指导
芦花 乌桕叶 乌桕子
白色 红色 白色
野草 赭色、绿色
富有 生气
寒村微雨图:
• 1、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 树、乌蓬茅屋酒客。
• 2、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 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3、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 俱亡,宠辱不惊。
• 4、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明确
《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 接的描写。
《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 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二、冬“人”
之美:
曝背谈天
农闲聚会
悠闲 洒脱
旱冬闲步
三、“文本”之
美:
1 运用比较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2 多引用诗句,多用色彩,使文章
充满诗情画意。 3 融进自己的个性、心灵的感受。 4 行文节奏和所抒写的意境相合。
明确:仔细地倾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领略大自然千
思
变万化的美,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考
?
郁 达 夫 像
• 郁达夫(1896-1945)简介:
•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幼年丧父,1913年随兄 赴日留学,毕业于九洲大学经济部。1921年以小 说《沉沦》轰动文坛。他组织发起创造社,是重 要成员。1923年到上海任《创造季刊》、《创造 周刊》编辑。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执教。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1930年入“左联”。 抗战爆发后,辗转香港、南洋群岛从事抗日宣传, 后流亡苏门答腊,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一生 著述颇丰,有文集十二卷,包括小说、诗歌、散 文、评论、翻译等。
江南的冬景示范课案例解析
——杜牧《山行》
赏析:秋山苍翠欲滴,山巅白云缕缕,枫叶火红耀眼,晚霞鲜艳夺目。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冷色清新纯洁,暖色热情奔放,透露出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振奋喜悦的心情,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感受。
升华:
本幅画面关于景物色彩对比特点的赏析比较重要,但如此“五彩的文字”,除了构图的“明朗”需要之外,还有什么更深层的意蕴呢?
“一切景语皆情语”,但这篇文章确是写于1935年冬,1935年是个什么年代,大家都知道,郁达夫何来的洒脱闲适呢,如何理解?
补充介绍郁达夫其人: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22年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1928年加入太阳社,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作家左翼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发表小说《迟桂花》。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等,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其文清新隽永,明丽而真挚,富有神韵;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文质兼美的《江南的冬景》,列板块“谛听天籁”之首,自当确立感受鉴赏的核心目标,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堂,从而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学生多属江南人,谙知江南之景,是学习本文天然的资源。
一、导入新课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经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的山水,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刘海粟的画曾经受到康有为的赏识,成为忘年交,康有为教其书法,刘海粟竟然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刘海粟先生对郁达夫先生的游记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此言确实不谬,郁先生的游记散文历来脍炙人口,在其文学作品中成就极高。其主要代表作有《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以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江南的冬景》。(板书课题)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赏析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赏析郁达夫《江南的冬景》赏析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
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
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名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
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
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江南的冬景语文解析
作者感受: 和煦温暖,生机盎然。
第七自然段
景物: 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
微
烟树、乌蓬茅屋酒客。
雨 寒
特点: 恬淡幽静 淡雅朦胧 迷人
村 图
描写方法:
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情感体现: 胸襟洒脱
江南的冬景
画面 第2节 曝背谈天图 5 6 冬郊植被图 第7节 微雨寒村图
第8节 江南雪景图 第9节 旱冬闲步图
❖ ③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避实 就虚地引用了一些诗句,其用意在于巧借诗 句意境,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 个新的境界。
❖ ④表达了诗人悠闲适意的心境和高雅诗意的 情趣。
写作 特色
1、对比手法
2、虚实结合
3、引用诗句,(引用 的手法体现了江南冬景 之美;使内容更丰富, 语言更加生动,增强了 文章的文学底蕴。)
jiù
赭色 zhě
槎桠 chá给yā予
jǐ yǔ
剥花生米 bāo 剥削 bō
拿出纱衫来着 zhuó
用不着 zháo
夹衣 jiá 夹克 jiā 泊船 bó 湖泊 pō
月晕 yùn 晕头转向 yūn
搁笔 gē
搁不住
gé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 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 晚上》等。他的作品都带有“自叙传”色彩, 融入自我主观的情感、主观思想意识。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还 有哪些对比?分别有什么效果?
①与北国的冬景比较:(见前面)
②与秋天比较和北方夏夜比较:强化了江
南冬天所具有的“明朗的情调”。
对 ③与闽粤的冬景比较:将作者所感受到的
比
“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 ④与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突出在江南冬
《江南的冬景》解析
所写之景: 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树、雪白的桕
子、日暖的午后、碧蓝的青天 景物特点:
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蕴含生机 (明丽而有生机)
作者感受: 和煦温暖,生机盎然。
所用手法: 工笔描绘、浓墨重彩
色彩的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注:此时诗人结束了“一岁四行役”的颠沛 生活后居住在成都草堂,生活稳定下来。
明确:以“黄”衬“翠”,以“白”衬 “青”,黄绿交融,青白对比,色彩 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 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
所写景物: 长桥、乌蓬小船、细雨、灯晕、 茅屋酒客
景物特点: 色彩朴素淡雅、意境朦胧悠远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九三五年 十一月二十九日 星期五 小雨
家国沦亡,小民乏食,我下半年更不知将如何卒岁, 引领西望,更为老母担忧,伊风烛残年,急盼我这没出 息的幼子能自成立也。今日为防空洞演习之第二日,路 上断绝交通如故……下午刘开渠来,将午前的文章搁下, 这篇《江南的冬景》,大约要于明日才写完寄出。
一九三五年 十一月二十八日 星期四 微雨
4、和北方的无寒郊散步比较:
突出了这是一种特异的恩惠,一种清福。
5、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两者相仿,突出了江南冬日里散步的 喜爱之情。
❖虽然着眼点不同,但是这所有的比较 都是为了突出作者所钟爱的江南的冬景 的特征
二、整体把握:
1、请大家找出文中直接描写 江南冬景的段落?
明确:第2、5、7、8、9段
作者感
所用手法: 淡笔素描、略加点染、虚实相生
所写景物: 围炉对酒、月映梅花、柴门
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村 童弄雪 景物特点:
江南的冬景第五段赏析
江南的冬景第五段赏析
第五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
江南丰腴润泽的土地上,芦花、红叶、桕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
作者将这种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
写江南,不能不写到江南的河港湖泊。
第七段,作者为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挥毫泼墨,借助想象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
郁达夫熟稔绘画的用色技巧,也能够较好把握情绪的节奏,因而写景时,他善于运用五颜六色状物写景,把江南冬景情意浓浓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其中既有素描的工笔,也有浓淡适宜的写意,绘出的,总是一幅幅情景交融的优美图画。
《江南的冬景》的语言艺术探析
《江南的冬景》的语言艺术探析《江南的冬景》是中国古典诗人李白的名篇之
一,其语言艺术的创造性表现出较强的意象表达能力和文学情感力量,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内心深处。
《江南的冬景》诗歌的语言艺术,首先表现在词语的选择之上,其中“江南”这个词语,无论是从意义上还是从音乐性上都具有很强的魅力,此外,诗中还有一些关于江南的形象,包括“芦花”、“柳色”、“浪花”、“绿汀”、“船头”等,这些形象都能够带给读者一种悠远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置身于江南的某一处,观赏着那美丽的江南冬景。
此外,诗中还穿插着多种比喻,比如“江天一色”“江山如此多娇”“芦花深处有佳人”“野人何处闻歌声”等,这些比喻把诗中的构图和场景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多地感受到江南冬景的美妙和浪漫。
另外,诗中还用到了许多结构修辞手法,比如“云想衣裳花想容”、“芦花秋树”、“江山如此多娇”等,这些修辞手法使诗歌的气势更加雄浑,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把江南冬景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江南之中,赏心悦目。
总之,李白在《江南的冬景》中运用的语言艺术既有较强的意象表达能力,又有文学情感力量,把江南冬景的美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忘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篇目分析
江南的冬景
【课文解读】
本文写江南冬景,如诗如画。
全文共10节,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1-4节,总写江南冬景在屋外生涯,有着明朗的情调。
第1节,写北国冬天的妙处在蛰居异境。
第2、3节,写江南冬景可爱在屋外生涯,它有着明朗的情调。
第4节,写闽粤冬天和暖,是气候的异状。
这个层次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江南冬景的特点。
第二层次,5-9节,围绕屋外和明朗的特色,以郊外散步为线索,重点描绘了三幅江南冬景图。
第5节,写冬郊景色。
作者重点描写了有代表性的枝头桕子和草根绿意这两个细节,来表现郊外的生气,突出其明朗的情调。
而其原因在于“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
第6节,通过议论来揭示寒郊散步人生的清福。
第7节,写微雨寒村图。
作者用层层点染的写意手法,从主体到背景,表现江南冬霖景象的画意,突出其悠闲的境界,令人胸襟洒脱。
第8节,写江南雪景。
作者引用前人诗文,以时间为序,表现江南雪景的诗情。
第9节,补充写即便旱冬也是郊外闲步逍遥的好时机。
第三层次,第10节,通过搁笔散布来表现对于江南冬景的热爱。
【问题设计】
1、抓住关键词,概括各节主要内容,并给文章划分层次。
2、比较第5、7、8三节文字在写法的不同及其共同的妙处。
【语言积累】
熟读课文第5、7、8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