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教案

合集下载

中医讲课入门教案范文模板

中医讲课入门教案范文模板

一、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入门二、授课对象:医学类学生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目标:1. 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起源;2. 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基本特点;3. 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和常用术语;4. 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医学吗?请谈谈你对中医学的了解。

2. 介绍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二、中医学的基本概念1. 中医学的定义:中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科学。

2. 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起源于我国古代,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三、中医学的理论体系1.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2.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认为人体脏腑相互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3.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有十二条经络,负责气血的运行和调节。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1.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等外在表现,以了解病情。

2. 闻诊:听患者的声音、气味等,以判断病情。

3. 闻诊: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以了解病情。

4. 切诊:通过脉诊、按诊等方法,了解患者的脉象和体质。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掌握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吗?2. 介绍中医诊断的常用术语。

二、中医诊断的常用术语1. 证候:证候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单位,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等方面。

2. 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3. 脉象:脉象是指脉搏的强弱、快慢、滑涩等特征,用以判断病情。

三、案例分析1. 结合实际病例,讲解中医诊断的过程和方法。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诊断。

四、总结1. 总结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诊断方法。

2. 强调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中医学书籍,了解中医学的更多内容。

2. 收集身边的中医病例,尝试运用中医诊断方法进行分析。

2024精选中医学基础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精选中医学基础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精选中医学基础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医学基础》教材第三章“藏象学说”,详细内容包括: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病理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了解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 掌握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病理影响,提高中医诊断能力。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临床病例,为实际诊疗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病理影响。

难点: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病理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病例分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藏象学说。

2. 新课内容:讲解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分析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阐述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病理影响。

1)藏象学说基本概念:介绍藏象学说的起源、发展及内涵。

2)五脏生理功能与特性:详细讲解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五脏相互关系及病理影响:分析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以及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3. 例题讲解:结合临床病例,讲解如何运用藏象学说进行诊断和治疗。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藏象学说2. 内容:1)基本概念2)五脏生理功能与特性3)五脏相互关系及病理影响4)临床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2)分析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举例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病理影响。

2. 答案:1)藏象学说是指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2)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呼吸,肾主水液。

3)例如:心肝火旺,可导致心悸、失眠、烦躁等症状;脾肺气虚,可导致食欲不振、乏力、气短等症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病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难点:①证的基本概念:证,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②证的时相性与空间性特征:证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其时相性特征;证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它的空间性特征。③辨证:是通过分析综合症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确立一个“证候”概念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不是指“辨析症状和体征”,与其后的“辨症求因”之“辨症”的涵义不同。
2.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包括教授的重点内容,所要解决的疑难点)
1.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思维过程: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阐释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指出证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①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
教学时间安排:
(总体安排及每部分内容教学时间安排)
1.中医药学的概况5′
2.中医学及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15′
3.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30′
4.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 40′
复习思考题及课堂作业
1.何谓中医基础理论?
2.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时代、基础、标志如何?
3.“金元四大家”的姓名、派别、学术观点各如何?
2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3怎样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④整体观念构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课堂测验及提问试题
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备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教学单元题目
绪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1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5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6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7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8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9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0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3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5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6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7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8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9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1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2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3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5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6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7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8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9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1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2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3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4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5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6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7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8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9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1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2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3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5。

《中医学基础》教案

《中医学基础》教案

《中医学基础》教案《中医学基础》教案一、文章类型与目标受众本文将呈现一份《中医学基础》教案,旨在为中医学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本文主要面向中医学教师、学生以及对该领域感兴趣的读者。

二、关键词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操作。

三、教案大纲1、引言1、介绍中医学基础的重要性2、阐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中医学的历史背景与理论体系1、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2、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3、中医学基础知识1、藏象理论:脏腑功能、气血运行与平衡2、经络理论:经络系统、穴位及其功能3、病因理论: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4、中医诊断方法1、四诊合参:望、闻、问、切2、辨证分析: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5、中药与方剂1、中药基本知识:性味功能、配伍禁忌等2、方剂基本知识:组方原则、常用方剂等6、实践操作与临床应用1、针灸疗法:基本操作、穴位应用等2、推拿按摩:基本手法、常用穴位等3、方药应用:中药与方剂的实践操作7、课堂互动与问题解答1、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对中医学基础知识的理解2、解答学生疑问,增强教学效果8、作业与课外阅读1、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2、推荐课外阅读材料,拓宽学生视野四、教案详细内容1、引言1、简要介绍中医学基础课程的目标和意义。

2、强调中医学基础在中医学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于实践操作和临床应用的重要性。

2、中医学的历史背景与理论体系1、通过讲解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和理论框架,帮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重点阐述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基本理论,并解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中医学基础知识1、系统介绍藏象理论,包括脏腑功能、气血运行与平衡等,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生理机能的基本概念。

2、详细讲解经络理论,包括经络系统、穴位及其功能等,帮助学生理解针灸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3、分析病因理论,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帮助学生了解疾病的产生和预防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供本科90学时用)教材主编:孙广仁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编写说明本教案根据现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为蓝本,结合我室教学特点,按90学时设计、编写而成。

本教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学、美容学等专业本科学生授课时使用。

本教案中教学目的要求,按主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教学内容除明确概念外,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上的详略处理等均加以标示,并提出注意点,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2007年8月目录绪论 (4)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9)第二章精气血津液 (22)第三章藏象 (34)第四章经络 (56)第五章体质 (64)第六章病因 (68)第七章发病 (78)第八章病机 (81)第九章防治原则 (97)绪论【学时】 6【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利用)Ⅰ前言由于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在社会体育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中医学课程十分必要,符合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育目标和培育大体要求,但在教材的选用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假设选用中医院校或西医院校本科生利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均不能达到因材施教。

不符合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育目标和培育大体要求。

因此依照本院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育方案及课程设置的要求,探讨性的编写了这本《中医学基础》,本教材在编写中注意突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特点,强调以自然疗法为主体的中医学理论和方式在社会体育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在理论介绍时,咱们既周密策划,重视教材中各学科知识内容的衔接,又充分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参考了各版教材的优势和缺点,同时结合咱们的教学体会,精心编排教材的内容,将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的大体知识、大体理论、大体技术加以精选,提炼浓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幸免大多数中医学教材中靠引用古典经文来论述问题的方式。

通过对本教材的系统学习,能够熟悉和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大体内容和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让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体育专业知识、现代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祖国医学的渊源、历史传统与成绩,熟悉祖国医学的特点,大体理论,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医学的明白得,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更好为尔后从事社会体育事业打下基础。

要求学生熟悉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病医治方式(包括运动损伤的中医基础知识和诊疗方式),了解中药的作用及组方原那么,将学生引入中医学的门坎。

通过学习传统的中医学,加深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熟悉,明白得不同医学体系关于生命现象认知的不同,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加运动损伤诊疗知识和技术。

讲解时结合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成绩作一些启发式教学,适看成两种理论的对照讲解,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利用。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院教案(第三课)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院教案(第三课)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院教案(第三课)(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案大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点评、教学实录、主题班会、作文大全、说课稿、评课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sson plans,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reflection, teaching comments, teaching records, theme class meetings, composition essays, lecture notes, lecture note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院教案(第三课)第二节五脏一、心概说:简介心的实体位置及形态。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绪论【学时】 6【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1.时期:战国至秦汉。

2.基础:(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

3.方法:(1)古代医家先后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以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4.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

(简介这四部医学典籍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及学术成就)}(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1)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2)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3)隋·巢元方等人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4)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并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授课教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授课教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一、教案名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第一章中医学导论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医学的定义、特点和优势。

2. 让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3. 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三、教学内容:1. 中医学的定义和特点2. 中医学的历史发展3.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4.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学的定义、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

五、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中医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医学的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复习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医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病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病例分析中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中医病例。

八、教学时间:2学时九、教学重点:1. 中医学的定义和特点。

2. 中医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3.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十、教学难点:1.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2. 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十一、教学准备:1. 教案:编写详细的教案。

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中医病例。

十二、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中医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医学的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复习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中医学基础》课程标准

《中医学基础》课程标准

《中医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号: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培养层次:大专课程类别:专业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54学时总学分数:3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医学基础》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集医学、药学、哲学、文学、天文、地理等学科于一体,通过学习中医,有助于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为中国医学科学献身的激情和斗志。

另一方面,要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注意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在主修西医的同时,让医学生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有助于在宏观和微观对照中,形成自身的医学观,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可以在中医思维方法的启示,使其在今后从事西医和科研时开阔思路,具有以中医知识来补充西医之不足的意识,直接或间接增加治病防病的手段和方法,从而提高科研水平和临床疗效。

2.课程性质《中医学基础》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学习祖国医学的主要精髓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医学的热爱,达到提高学生医学综合素质的目的。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及其人文背景、主要内容及特点,中医学的认知方法,中医学未来发展展望;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的病因病机;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及治疗概述。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中医学基础》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通过学习祖国医学的主要精髓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医学的热爱,达到提高学生医学综合素质的目的。

4.课程作用本课程内容丰富,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强。

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和辩证、防治原则、中药方剂等。

本课程实行“临岗(课间见习)—协岗(毕业实习)递进型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获得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以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为依据,以医疗工作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一体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过程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

《中医学基础》教案

《中医学基础》教案

《中医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及其特点。

2. 掌握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中医基本理论。

3. 了解中医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的基本方法。

4. 熟悉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中医学的定义、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特点2.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应用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应用3. 脏腑经络学说五脏、六腑的基本功能与相互关系经络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临床应用4.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四诊法及其运用中医诊断实例分析5.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药物性能、配伍、用药原则等针灸治疗:经络、穴位、针灸方法等推拿治疗:手法、作用机理、适用范围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诊断和治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病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诊断和治疗原则。

3. 实践操作法:安排针灸、推拿等实践课程,让学生亲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医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 实践操作考核: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技能水平。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学基础》教材,供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使用。

2. 课件:制作精美、生动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3. 视频资料:选取有关中医诊断、治疗方法的实践操作视频,便于学生直观学习。

4. 模型:提供人体经络、穴位等模型,方便学生学习和实践操作。

六、教学内容6. 中药学基础中药的分类与性能中药的配伍原则与禁忌常用单味中药的性能与应用7. 方剂学基础方剂的组成原则与结构常用方剂的组成、功用与临床应用方剂的加减与变化8. 中医预防与康复中医预防观念与方法中医康复理论及技术养生保健知识与实践9. 中医临床诊疗内、外、妇、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诊疗原则中医急症处理与护理中医临床实践案例分析10. 现代中医学研究与发展现代中医学研究的成果与趋势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中医学的国际传播与发展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中药、方剂、预防康复、临床诊疗等基本知识。

中医药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教案讲义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中医药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教案讲义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目的要求】1.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及功能。

2.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其分类。

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5.掌握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6.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概述气、血、精、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既是人体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又为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提供必须的物质和能量,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一)重点: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气的分类及其组成、分布、功能。

第一节 精【知识点表解】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夫精者,身之本也”狭义之精:藏于肾的、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

广义之精:人体之内的血、津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一切精微物质。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一)精的生成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生命的原始物质。

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1.精的贮藏分藏于五脏 先天之精贮藏于肾 主藏于肾 后天之精经脾气转输至各脏腑,化为脏腑之精—→供给脏腑生理活动之需。

分藏于各个脏腑之中,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地排泄以繁衍生命。

生殖之精的化生和施泄与肾的闭藏、肝的疏泄、脾的运化有关。

即人体之精利用转化、消耗和排泄精华物质、布散全身,濡养脏腑。

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中,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脏腑之精;a、脾——转输到各脏—后天之精b、肾精化气——元气——三焦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后代(肾的封藏、肝气的疏泄);三、人体之精的功能(一)繁衍生命先天之精肾精后天之精精是生命的本原。

化生肾气以促进生殖精气天癸生殖机能(二)濡养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后天之精化生障碍五脏之精也衰肾精有损——生长发育迟缓或未老先衰表现肺精不足——呼吸障碍、皮肤失润无泽肝精不足——拘挛、掉摇或抽搐(三)化血精足则血旺。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一、课程介绍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石,它涵盖了中医对人体的认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基本理论。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理论、以及辨证论治的方法。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应用中医基础理论,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中医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理解并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理解并掌握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及诊治方法。

3、学会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4、培养学生对中医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内容1、中医基本概念:讲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

2、阴阳五行学说:讲解阴阳学说的含义和应用,五行的含义和作用。

3、脏腑经络理论:讲解脏腑的功能和关系,经络的循行和作用。

4、病因病机理论:讲解疾病的产生原因和发病机制,包括外邪、内因、病理产物等。

5、辨证论治:讲解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

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中医病例,使学生了解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3、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

4、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发表观点,提高学习效果。

5、课堂互动: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估。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论文阅读、案例分析等,以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3、期末考试:通过笔试和面试的方式,评估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进度本课程共分为16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具体教学进度如下:1、中医基本概念(2课时)2、阴阳五行学说(2课时)3、脏腑经络理论(2课时)4、病因病机理论(2课时)5、辨证论治(2课时)6、针灸推拿实践操作(4课时)7、复习与总结(2课时)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一、概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涵盖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临床知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案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案




1简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约5分钟)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2阐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约3分钟)
2难点:①人体怎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从“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两个方面来阐释;②证的基本概念
3思考题:①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②证与病、症在概念上有何区别?②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③何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案(供中药类专业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3
课程名称
⑷阴阳消长的含义及形式及其与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之间的关系:阴阳之间的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的消长形式与阴阳的对立制约相关联;阴阳之间的此消彼亦消和此长彼亦长与阴阳的互根互用相联系。(约15分钟)
⑸阴阳转化的含义、形式及内在依据和条件:①形式:渐变,突变;②内在依据:阴阳互藏互寓,即阴中有阳,阴中有阴;③条件:阴阳消长:或随阴阳消长而转化,或在阴阳消长变化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约15分钟)
(3)明清时期:①张介宾(景岳)、赵养葵(献可)等的命门学说;②吴又可(有性)、叶桂(香岩,天士)、薛雪(生白,一瓢)、吴瑭(鞠通)等的温病学说。
(4)近代与现代提出的新观点:如中西汇通等。
5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
重点难点思考题
1重点: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标志;②金元四大家的理论创新;③明清命门学说与温病学说的新理论。
作业
1、名词解释:五行
2、五行的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哲学范畴上:冋一范畴内的两个方面其特性相反。
教学方法:
(包括课 堂讲授、讨 论、参观学 习、电化教 育、实验、 实习等。同 时注明所 用挂图、标 本、课堂示
教等)
讲授,辅以图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安排:
(总体安 排及每部 分内容教 学时间安 排)
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约30分钟)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约60分钟)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辨:分辨、判别。
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合体征,通过分析、综合、 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 种性质的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关于证、症、病的概念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症状、体征。
教学内容:
(包括教授的 重点内容,所 要解决的疑难 点)
第一节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 通过经络系统,把六 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 并通过气血津精等生理物质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2•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天人相通、天人相类 第一节辨证论治
(2)阴阳的概念
(3)阴阳只能概括事物相互关联的对立属性
【内涵】
A•阴阳是指宇宙物质世界两种不冋性质的气。
B•阴阳是描述相互关联事物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
【外延】
A.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向外的、上升的、兴奋的……一
—属于阳。
B•静态的、寒冷的、晦暗的、内向的、下降的、抑制的……一
—属于阴。
2、阴阳的归类划分的规律
一、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先秦 及汉代,它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2•《难经》---成书于战国时代,在脉诊和治疗学方面有新的发展。
3.《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著。确立了辨证 论治的纲领。
4.《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战国时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 学专著。载药365种。
病:疾病,具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完整 过程。
注意: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同病异治一-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 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 而治法也不一样。
异病冋治---是指不冋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冋 的证候,因而就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中医学基础》教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基础》 教案授课专业:中药资源、中药、护理 授课教材:张登本主编《中医学基础》 授课课时:72学时
教学单元题目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
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内容:
(包括教授的 重点内容,所 要解决的疑难 点)
第一节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中医学发展简况
一、基础医学
1.隋代医家巢兀方者《诸病源候论》一病因与症状学
2•晋代医豕王叔和者《脉经》,--脉学
3•宋代医家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病因学说
4•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从正、补土派李东
坦、养阴派朱震亨,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
二、临床医学
1•晋代医家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对针灸疗法有显著的发展。
备注
教学单元题目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教学要求
掌握阴阳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以及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
重点:阴阳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难点:阴阳五行学说基本规律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包括教授的 重点内容,所 要解决的疑难 点)
1、阴阳的基本概念
(1)阴阳之原始概念
复习思考 题及课堂 作业
何谓阴阳?辨别阴阳的规则?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课堂测验 及提问试 题
阴阳的互根互用含义?
备注
教学单元题目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教学要求
掌握阴阳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以及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
重点:阴阳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难点:阴阳五行学说基本规律在中医பைடு நூலகம்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包括课 堂讲授、讨 论、参观学 习、电化教 育、实验、 实习等。同 时注明所 用挂图、标 本、课堂示
教等)
讲授,辅以图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安排:
(总体安 排及每部 分内容教 学时间安 排)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2学时)
复习思考 题及课堂 作业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课堂测验 及提问试 题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
(包括教授的 重点内容,所 要解决的疑难 点)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阴阳的消长平稳
属于冋一事物(物质)的阴阳二气不仅相互依存、趋向相反,而 且相互制约、变化消长以维持相对平衡。即阴阳平衡、“阴平阳秘”
(《素问生气通天论》)。
阴阳失于制约消长则该物质将发生变化,当阴阳离决,则该事
物将发生质变而不复存在。
阴阳消长变化属量变过程。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对方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
(1)水火的特性是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标准
(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在物质上:同属于一事物(物质)的阴阳两种不同性质的气是 相互依存,是互根为一体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在哲学范畴上:冋一范畴内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2)阴阳的互根互用
※在物质上:阴阳二气的功能特性、作用趋向对立相反。例如: 阴内聚、成形;阳外趋、活动。
2.唐代医家孙思邈著《千金要方》--临床各科及养生
3•宋代医家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妇产科
4.宋代医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儿科
5..明清温病学家创立温病学派--传染病(温病)
三、中药学、方剂学
教学方法:
(包括课 堂讲授、讨 论、参观学 习、电化教 育、实验、 实习等。同 时注明所 用挂图、标 本、课堂示
教等)
讲授,辅以图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安排:
(总体安 排及每部 分内容教 学时间安 排)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2学时)
复习思考 题及课堂 作业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五个时期?
课堂测验 及提问试 题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五个时期?
备注
教学单元题目
绪论
教学要求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重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难点:辨证论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