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公开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 存的基本问题。 • 当子贡提出二者必居其一的两难选择 时,孔子选 择了“去兵、去食” 而“留信”。 • 这正如后世孟子那个著名的选 择一样:舍鱼而取 熊掌,舍生而取义。孔子并非不重视“足食,足 兵”。正如孟子并非不喜欢吃鱼不想活命一样, 都是“必不得已而去”。
思考: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 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 盾?(P5课后练习一)
先富民后教民,说明孔子认识到富民、足民的重 要性(是教民的前提),这是正常情况下为国之 计; “去食留信” ,是孔子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 想的强调。 一处常,一临变,两者没有矛盾。
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这个故事 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⑤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 人,使民以时。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 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 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勤政、守信;节约用度, 爱护百姓;役使百姓应不误农时等。 这是为政以德,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 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 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 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 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 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思考:“政与刑”、“德与礼”,两种 施政措施有什么区别?(P5课后练习三)
• 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法家政治与儒家政治的 区别:“政与刑”是法家, 主张法治,以惩罚为 手段;“德与礼”是儒家, 主张德治,以教育熏 陶为手段。 • 现实社会需要德治、法治兼用,儒、法并行。
③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 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德的思想。
• 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 力者亡”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 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德治论是一种政治理想主义,它把道德的社 会功用夸大了,所以孔子、孟子在当时到处碰壁, 并被视为迂腐,相反富国强兵的法家学说得到了 列国的采用。

但是道德治国论只是不能独用,却不可或缺。 它提出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见 解和正人先要正已的主张,都是万古不移的真理, 它比法治论更具有战略眼光,更符合人道主义的 精神。
⑧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 何?”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 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 君孰与 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有若的观点是, 减轻赋税,减轻百姓经济负担。其核心是“富民” 思想。 这里,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 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视行为必将使民不聊 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 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这个学生矫情,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 什么?孔夫子说:“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 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 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 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 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 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 国家凝聚起来。 ——于丹《<论语>心得》
• 评点:此章孔子谈的是“先富民,后教民”的 思想。 • 《管子· 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 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孟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 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
朱熹《<论语>集注》:“富而不教,则近 于禽兽,故必立学校,明礼仪以教之。”
④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 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 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上行下效”
⑪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 不能,则劝。”
⑫ 14.5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 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 人!” • 南宫适认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 不得善终。这体现了孔子鄙视武力,崇尚道
• • • • • • • • • • • • •
第一课: 德政主张 第二课: 礼治主张 1-4:政治主张 第三课: 积极入世的态度 第四课: 坚忍不拔的精神 第五课: 人生价值观 第六课、第七课: 君子的道德修养 5-9:修身 第八课: 人际交往观 第九课: 言语交际观 第十课: 论学习 10-13: 第十一课: 教育观 学习教育 第十二课、第十三课: 感人的师生关系 第十四课: 社会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14/15: 第十五课: 天道观 哲学
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众星共之。” • 批语示例: • 这段话是本课的纲领,以下各章都围绕这 一中心展开。 • 孔子用北辰星和众星设喻,说明统治者只 要实行德政,就能 得到臣民的拥戴 , 强调道德对政治的决定作用,
②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⑨ 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在《论语· 颜渊》篇里,孔子曾经回答过季康子: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就是强调 领导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
⑩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 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 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 风,必偃。” 孔子认为,统治集团的道德风气,对民众道德、社会 风气有强烈影响,起导向作用,所以说“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孔子告诫季康子施德政、省刑罚,以自己的表率作用 感化民众,体现他“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教材内容梳列
为政以德
自习要求:
• 1、标上章节号,共12章 • 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疑难字、通 假字、特殊句式) • 3、结合注解、译文,初识孔子德政思想
“为政以德”课文结构:
• “为政以德”的作用、意义:①、②
• “为政以德”的内容:③ — ⑫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⑪ ⑫
⑦ 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
wenku.baidu.com
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反对过分盘剥百姓,反对横征暴敛。
《礼记》: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似重有忧 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 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 。” 苛政猛于虎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