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摘要】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设计
在现代的数学教学观中,教师都力求把数学知识还原成它的原始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再现这些知识产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提出问题的形式,也就是在特定的问题情景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样有助于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究竟如何去设计课堂上要提的问题。对此,笔者根据自己所教的课程,来谈一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设计问题?
一、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小学生的心里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当与学生的心里特征和认知规律相一致,同时还应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学习现状。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小学生的心里特点和年龄特点。这样可以唤起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是提出的问题应当正是学生所想的、所问的,而且还应该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设身处地的了解学生的情况,弄清学生正在想什么,才能提出一个学生想提出的问题。
二、设计的问题应体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是数学解题思维的核心。在小学阶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渗透于各年级的小学数学课本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蹴而就,而应渗透于每一节课。通过长期的积累、多次的而反复,才能可能将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头脑中得知识。
三、设计的问题应构成较为完整的数学思维模式
设计一系列有联系的、整体的问题,在小学数学中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课上,在导入之后出现一组问题:“(1)我已经知道了什么?(2)我还想知道什么?(3)自学课本后,我又知道了什么?(4)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5)动动手,检测自己掌握得怎么样?”在读懂这些问题之后,让学生自己按照这个步骤去自学,然后足以回答。在自学和回答这些问题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个全新的自学的一般模式。长期以往,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如何自学的数学思维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将来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的问题指向性要适度
教师上课提问的目的是在自己探求、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给予一些必要的帮助。而如果学生面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无所适从,摸不着头脑,根本不知所去,就说明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足以唤起学生的回忆与联想,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互联
系,使提出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生活经验。但是,如果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指向性过于明确,根本没有给学生考虑的余地,就是过犹不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应做到恰如其分,问题的指向性要适度,要尽可能的将问题提到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去做,再由老师通过讲解,给予适当的帮助,然后由学生独立求完成。同时,尽量不要使问题带有选择性和明确的暗示性。
五、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的动机。”兴趣,它既是学习的七点,又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配合自己提出的问题,创设趣味横溢的情景,在情境中诱导学生思维,启迪智慧,让学生的心里在愉快的氛围中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学,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孔子说的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要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首先应当引导学生进入问题、了解问题。因此,在数学课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作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创设了一个适宜探索知识的意境,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情趣,使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
(2)问题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以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
(3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诚然,作为教师,我们事先可以把问题全部设计好,但是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学生,学生回答错了或者不得要领是正常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不应立即纠正或讲解,而可以住抓住机会,针对学生回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去启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结论上来。
参考文献
[1]《对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作者:沈超《课程教材研究》 2005年第2期
[2]《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者:蔡德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