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差异之我见

驻马店市委党校胡志翔

摘要: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正确审视它们各自的特色和差异,是维护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的需要。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语言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差异;价值观念差异。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西文化有融合趋势。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基督教文化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一条主脉,儒家的伦理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条主脉。中国文化在古代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曾占据重要地位,而源于希腊、盛行于欧洲的西方文化(主要是指欧美文化)则与中国文化有着根本的不同。正确审视中西文化各自的特色和差异,积极地促使中国文化融入全球化的潮流,这不仅是维护和发展中国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的需要。

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言文化差异

在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同一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含义相差甚远。

如dragon(龙),在中国古代,龙是皇帝的象征,是权利、吉祥的表现,是中华民族的化身,炎黄子孙骄傲地自称为“龙的传人”。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贬义词,在西方神话中,它是使人恐惧的妖魔、怪兽;在《圣经》故事里,它是罪恶的化身。比利时蒙斯市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故设打龙节庆贺除灾并感谢米歇尔。所以,中国的“龙头企业”会把老外吓一跳,他们纳闷中国怎么会有生产怪兽头的企业?还有汉语成语“望子成龙”,也会使他们目瞪口呆,中国人怎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魔鬼”“怪兽”呢?因此,“亚洲四小龙”在译成英文时就要把“龙”转译成“虎”,因为虎在西方人的眼里才是“朝气蓬勃、坚忍不拔、努力奋斗、充满希望”的人。

特定的地理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生态文化,给相同的词汇带来不同的含义。例如东风(east wind)和西风(west wind),在汉语中东风是温暖的,明朝蓝茂有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支开";唐代韩愈有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可以见证;西风是寒冷的,毛泽东的“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可以见证。但是对于英国人来说,则正好相反,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风,和我国的西风乃至北风相似,因此它包含了“寒冷”“凄凉”的意思;而西风则是来自于大西洋的暖湿空气,相当于我国的东风或春风,含有“昂然春意”的意思。英国大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一例。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整体综合与个体分析

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思维模式明显不同:东综合而西分析。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汉民族倾向于把世界看作一个综合的整体,崇尚“天人调和”、“天人合一”的信念,务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一致,不善于将事物割裂开来看待,而习惯于从总体上融会贯通、辨证把握。他们虽看到物我、人我之间的矛盾,但总是力求相互协调,化解矛盾。这种在统一中存对立或一元统一的宇宙观可以说是所有中国古代思想流派(儒、道、佛等)都认可的根本思想。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的交感、共振、屈伸、推移而生成。老子更将阴阳升华为解释宇宙本源的“道”、“无”、“一”,由此化生出世间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传统儒学则以“究天人之际”为最大学问,以追求“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这种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思想观点在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已逐渐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成为了汉民族所习惯的整体思维框架。

而英语民族(以及其他西方民族)则倾向以分解的观点看世界,倾向于将事物进行分解剖析以求充分了解。他们将重点放在事物的部分而非整体。他们强调物我、人我之间的界限划分,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本体与现象、物质与精神对立,强调差异分析,尽力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搞得清楚透彻,泾渭分明。这种从对立中求统一或二元对立的观点,或主对立而不主调和、重分解而不重合一的倾向,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以矛盾律和排中律两个公理为基础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思想将这一点表现得最为清楚。

(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模糊”与“精确”)

东西方在认识世界的途径上大相径庭。汉民族认识世界时注重直觉感受与切身体会,对事物善于作整体的思考和“即事见理”式的品味,使得感性与理性、直觉与思辩、经验与良知以及情与理、知与行、身与心等诸方面都能协调、均衡地发展。这种重直觉的形象思维与整体思维有着内在的联系。整体思维使汉民族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融契无碍的境界。这种境界所达到的内心和谐又使人以一种直觉眼光来看待一切,这样的思维不免就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其实世界上难有绝对一清二楚的事情)。如《论语》中多处讲到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仁”,但“仁”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孔子没有明确说出,这使得后来的学者众说纷绌 中医上有种说法叫“医者,意也”,意思大概是中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全凭经验。中医所讨论的寒、热、湿、脉理、筋络等无不显得有些玄乎,不能解释得很清楚明白,由此可看出汉民族思维方式的模糊性。

西方人则惯于以分析的眼光来看问题,注重客观验证,充满理性精神,喜好对事物作细密解剖和层层推衍,透过表象研究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高度发达的抽象思维,以及一整套的逻辑推理方法。比如,西方很早就出现了系统完整的百科全书,对动植物的分类研究也达到了相当的高水平。其基础在于西方人长于根据事物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区分不同的类别、次类别等,进而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考察。

(三) 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中国人在哲学上强调“天人合一”,“和为贵”,“求同存异”,或者“求大同存小异”。中国社会“强调绝对的和谐,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整个宇宙之间的洽和无间”。追求“天人合一,孝悌忠义,不尚争斗”。中国人攻击他们的对手或复仇,常以不致人于死地为限度。有许多俗语表达了这种态度,“不要得寸进尺”,“不要把退却看成软弱”,以及“不要逼人太甚”等。中国人一般不愿意“孤注一掷”或“走极端”。而西方人强调“天人相分”。他们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甚至人与人,人的灵魂与肉体,也是分裂的、对抗的,这就使西方的思维方式带有强烈的对抗性、求异性的色彩。

中国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在把握事物上往往采取模棱两可、适可而止的态度,缺乏大胆创新的精神。而西方的许多科学大师都具有创新精神,如克劳修斯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原理等。正是这种勇于创新的思维方式以及义无返顾、坚持到底的科学精神,在科学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并使科学家走上了成功之路,达到光辉的顶点。

三、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和自我为核心,强调个体本位,张扬主体性。在英语中只有I永远是大写的。西方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不能等同于汉语词语的个人主义,它强调的是个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并无贬义。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意识:第一,个人奋斗意识。为自己而奋斗,靠自己来奋斗。我们看过的美国西部牛仔电影,还有《老人与海》等文学作品,都体现了这样一种个人奋斗意识。第二,独立意识。西方人独立意识较强,并且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冷眼旁观孩子摔倒哭泣,鼓励他们自己爬起来。小孩一到18岁就主动离家,自谋路。第三、创造意识。西方崇尚标新立异、不与人同。第四,权利意识。西方人权利意识普遍较强。

西方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一直色彩浓重地描述着这种追求独立人格、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主义的画面,这一方面促使西方文化异军突起,人才辈出,成绩卓著;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意识形态的混乱,个人主义的无限膨胀。南京大学张风阳教授提出:“西方个性张扬(个人主义的张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中国文化讲集体本位和人伦责任。儒家文化培育了中国人自施 自律,集体本位的价值观,形成了中国人谦和、礼让、重社会责任的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它主张仁者爱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仁义礼智信;主张约束自己,三省吾身,达到至善;主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等,强调在个人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在自己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优先尊重他人利益。这种价值观念一方面保证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使中华民族千年延续,但另一方面也禁锢了人的个体性、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西文化也在不断的碰撞、渗透,并出现融合趋势,但基于历史原因形成的这些差异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还会继续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