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含义及适用情形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及适用情形

一、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

我国《刑法》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1997年《刑法》新增设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提高了法定刑幅度,为司法机关惩治这种犯罪行为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然而,由于《刑法》的这一新增条款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具体含义并没有做出明确解释。首先,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从法条的逻辑结构来看,“因逃逸致人死亡”是对法条中前一情节的进一步说明,因此,条文中两个逃逸的内涵应该是一致的,都应该理解为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救助义务和法律责任的逃逸。其次,从立法技术上看,“刑法所要追究的通常是现实已经发生的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又根据《解释》的规定,“逃逸”是指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逃跑的行为。因此,“逃逸”只能是为了逃避第一次发生的事故所造成的法律责任。综上,行为人在发生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而再次发生交通肇事致使第三人死亡的,应该单独构成交通肇事罪。

二、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不同适用情形

对于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如何认定,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肇事行为构成犯罪逃逸致人死亡。一是死亡结果不可避免的情形。行为人的肇事行为对被害人造成致命伤害,即使被害人得到及时救助也不能避免死亡结果的,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其一,行为人在肇事后,没有实施其他积极的逃避责任的行为,而只是单纯的不救助被害人而逃离事故现场。由于被害人因为肇事行为已造成致命伤害,不能避免死亡结果,即其死亡结果与“逃逸行为”没有因果关系,虽然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但不构成“因逃逸致人死亡”,而只能适用“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情节。其二,行为人在肇事后,误以为被害人不至于死亡,为了逃避救助义务和法律责任,将被害人隐藏转移至事故现场外他处,或者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遗弃。但是,由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是由行为人的肇事行为直接造成的,是与“移置逃逸”行为无关,所以应该根据我国刑法第133条及《解释》第3条关于“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规定,对肇事者定交通肇事罪,并按照“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处理。二是死亡结果可以避免的情形。行为人的肇事行为对被害人造成非致命伤,若能够得到及时救助可以避免死亡结果发生,具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形:其一,行为人在肇事后,没有实施其他积极的逃避责任的行为,而只是单纯的不救助被害人而逃离事故现场。由于被害人并没有因为肇事行为造成致命伤害,其死亡结果本可以避免,却由于行为人为了逃避救助义务和法律责任的“逃逸行为”,未得到

及时救助而死亡,即其死亡结果与“逃逸行为”有因果关系,符合我国刑法第133条及《解释》第5条第1款关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即肇事者成立交通肇事罪,应按照“因逃逸致人死亡”处理。其二,行为人在肇事后,明知被害人受重伤,本应当及时救助,却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将被害人隐藏转移至事故现场外他处,或者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遗弃。肇事者在主观上已经对被害人死亡这一结果由过失转化为故意,行为人不仅没有对被害人实施救助行为,反而将其转移至事故现场他处隐藏或遗弃,排除了被害人得到他人救助的可能,此时若发生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则行为人构成了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2)肇事行为不构成犯罪逃逸致人死亡。一是肇事后“单纯逃逸”的情形。行为人在肇事后,没有实施其他积极的逃避责任的行为,而只是单纯的不救助被害人而逃离事故现场,致使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的,具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如果被害人因为行为人在肇事后的逃逸行为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的,完全符合《解释》第5条第1款关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应当按照“因逃逸致人死亡”处理。其二,如果被害人因为行为人逃逸以外的其他原因(如被害人又被他人杀害)死亡的,使得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则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刑事责任应由相应的犯罪人承担,而肇事者因为不存在“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加重情节,只需按照其实际所犯罪行承担责任即可。二是肇事后“移置逃逸”的情形。行为人在肇事后,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将被害人隐藏转移

至事故现场外的其他地方,或者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遗弃,即“移置逃逸”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的。在这种情形下,行为人不但没有履行对被害人及时救助的义务,反而实施了转移隐藏、转移遗弃等行为,这些行为实质上却是肇事者为了逃避救助义务和法律责任而实施的行为,即其行为的本质是不作为,此时肇事者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应当依据《解释》第6条,对肇事者定故意杀人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