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依据

合集下载

2021年大学毛概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精品课件(完整版)

2021年大学毛概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精品课件(完整版)
38
1981年,在邓小平主持下,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第《的关社二于会阶建主段国义以制:来度“党还初的处若在级干初历级史的问阶题段的”决的议判断》,作第出一了次“使我用们 阶了“段初”级概的阶念段的”提这一出概念。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 “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 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 达。”
十二届六中全会的会场
注意哦
这三次提出问题都还没有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到关系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基本国情的高度加以认识,没有明确指出 这一问题是制定路线、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
1987年9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涵义、特征和任务等,明确概括了党
第在三社会阶主段义:初“级初阶级段阶的基段本”路线,标志着社会主 理义论初级的阶系段统理阐论述的形成
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受“急于过渡”思想的影响,普
遍接受了“发达社会主义的理论”,以此作为确定本国社会主义 发展目标和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
(二)毛泽东区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 “建成”和“建立” (1957年2月), 后来又提出的“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 段”的正确认识(1959年底1960年
发 展 阶 段 的

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主 义 发 展 历 程

过渡时期
1917年,把共产主义社会 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为 社会主义,把共产主义的高 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
1920年,把共产主义社会 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 阶段。
意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将 是长期的。
思考
为什么提出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 等马克思主义者都没有提出或正 确分析社会主义阶段性的概念。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最 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 经济的结合。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 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 经济都是经济手段,属于具体制度,不能 和基本制度所混淆,不然就会走进我们国 家搞资本主义的误区。

• • • • •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发 展的成功经验,就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 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 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
• 1981年党的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 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 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方针。1984年10月,党 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 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 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 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 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三 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 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后来又提出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87年邓小平 再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 产力有利,就可以利用。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 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为主,现在不要再讲 这个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呼之欲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 市场经济的结合。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 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 征。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 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 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的发挥 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据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据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一重要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与继续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明确了努力目标,规划了整体布局,规定了基本任务,对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我国当今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总依据。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阶段性特征日益明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特征与30多年前比有很大变化,但这并不影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判断。

要看到,我国经济实力虽然大大提升,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生产率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还存在着一系列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定政策,推进任何领域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做到既不超越阶段、又不落后现实,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明确和重申了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从而把总体布局进一步扩展为五位一体,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毛中特毛概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毛中特毛概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重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5、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6、生态文明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①1979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辟了道路。

②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③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提出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1987年邓小平再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利,就可以利用。

④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⑤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①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

毛概2013版课本知识点总结(第5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毛概2013版课本知识点总结(第5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理论形成与发展1)认识国情:社会性质+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及其变化2)当前基本国情: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理论形成: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特别中国曲折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列宁第一次提出初级阶段: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把初级阶段作为基本国情(全局高度):1987党的十三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原因:a)已有改革开放中现代化建设经验b)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破除各种思想障碍意义: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认识发展阶段问题为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实践的迫切需要2、科学含义1)两层含义:我国社会○1社会性质: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社会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正确分析,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路线和政策○2发展程度:还处在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有内在联系超越阶段或落后于形势的排毒按会导致做出错误决策2)关系:二者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有机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制度确立新社会)vs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相似: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区别:经济基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上层建筑方面,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否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否得到基本确立3、基本特征(过程性特征)1)现代化发展水平: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特点)2)产业结构状况: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3)经济运行方式: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4)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5)人民富裕程度: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全体人民比较富裕6)地区发展状况:经济文化很不平衡→有先有后的发展→缩小差距7)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较成熟、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其他方面体制8)精神文明建设: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9)国际比较: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阶段性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所需的物质基础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特征:○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更高要求)e.g. 经济增长主要靠工业劳动;依赖物质资源投入和土地、劳力等低成本优势;农业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经济发展动力不足○2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体制机制障碍(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e.g. 总体上小康↔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社会活力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进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3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e.g. 国际国内形势和发展的相互联系空前紧密,对外开放成果显著;但经济增长对外贸依存度较大,经济质量不高,经济发展模式和安全问题较突出;发达国家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预见和难预见风险增多;4、重大意义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新论断、重大发展与突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以及各方面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5、主要矛盾1)内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各阶层人民群众(整体性、层次性)“需要”:随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动态性、全面性)“落后的社会生产”:生产力水平落后+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落后(主要方面)2)意义:制定路线的客观依据,反映了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社会需要方面+社会生产方面)对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所需物质基础,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都比较落后6、基本路线(行动纲领、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第一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二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初步提出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基本路线:十三大通过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写入基本路线:十七大1)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其中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的提出,进一步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对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本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意义、进程等角度,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总依据”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实事求是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从社会性质上说,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这一方向;从发展阶段来讲,我国依然处于生产不发达、经济落后的初级阶段,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为社会主义的成熟完善奠定必要的物质文化和社会基础,在实践中必须从初级阶段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石[2]。

30多年来,我们党正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对不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制度和体制进行了根本性改革,对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情况的发展目标和步骤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这是一条符合人民意愿,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的道路,更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要求的道路[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 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 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 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 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⑥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 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 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进程。坚持最高纲领不是也不能离开现实空谈远 大理想;实践最低纲领不是也不能只顾眼前而忘记远大理想。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①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 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 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 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 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 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①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指出:在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阶级矛盾和 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但阶级斗争已不再是主要矛盾。

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_总依据_张森林

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_总依据_张森林

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张森林(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长春130024)[摘 要]党的十八大概括和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表明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我国当前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比以往更加深刻。

“总依据”是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高度概括,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基本国情的认识深化,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思想基石,是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任务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3)10-0023-005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根据。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正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依据,我们党制定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认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确立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实施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

所以,我国的发展既坚持而没有背离社会主义,又从实际出发而没有超越发展阶段。

事实告诉我们,没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论断,就不可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不可能有30多年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坚决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最大经验。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苏联东欧国家和我国都曾经因为脱离国情实际、超越发展阶段而出现过严重失误。

如苏联,在列宁逝世以后,曾经忽视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实际,急于建成社会主义、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1939年,苏共十八大提出苏联已进入“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阶段”,[5](P11)1952年,苏共十九大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已成为苏联各族人民的实际任务”,[6]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提出苏联进入了“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时期”,[7](P158)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提出苏联要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8](P216-217)并通过了《建设共产主义的纲领》。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形成与发展



十二大报告、十二届六中全会分别对这一 阶段的内容作了一定的分析 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指出:党的十三 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 段,就是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 义…… 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系统阐述
形成与发展



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 征做出了新的概括,并制定了党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十六大: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 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十七大、十八大:我国仍处于并 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 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全国党政军民都要以经济建设为大局 必须把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 合起来 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 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保证改革开 放的正确方向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 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相 互依存不可分割


讨论 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 低纲领的辩证统一?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 含义和基本特征? 2.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阶段性特征? 3.如何实现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的统一? 4.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的辩证统一?
问题 1.为什么说党的基本路线是党 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 的幸福线? 2.封闭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帜 的邪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5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据

5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据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两个没有变”
十八大 “三个没有变”的科学判断
•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 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 变; •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 有变。
•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 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 最大实际。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
第五章
第一节
二、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科学含 义和主要特征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 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 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 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 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 特定阶段。(党的十三大报告)
• 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 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 我国的基本国情。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提出的重大意义
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
基础
• 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
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
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
• 党的十八大所讲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三个自信,并不是盲目的自信,也 是建立在科学判断国情、清醒确把握历 史方位的基础上。
三、科学把握我国发 展的阶段性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
的动态发展过程。
既要认识其发展的长期性,又要认识到其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 阶段,在不同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第七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知识点:1、识记:(1)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3)公有制主体地位(4)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2、领会:(1)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2)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在所有制结构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

2、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重点)(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

(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3)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

(4)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劳动人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3、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必须长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重点)(1)我国生产力水平、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教育和科技水平不高,管理水平落后,地区、行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多层次依然存在。

(2)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金不足和就业困难两大难题,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直接原因。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三个总”的概括,高屋建瓴,提纲挈领,言简意赅。

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个新概括,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

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

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

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我们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毛概笔记整理

毛概笔记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点,《论新阶段》2.中共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2)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3)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两者关系: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5.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6.1997年,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7.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9.“四个全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10.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11.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2)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3)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性质)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2.主观条件
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 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 的重要特征。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3.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以156个重 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 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 业化的初步基础
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 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987年邓小
平再次强调, 计划和市场都
视 频 播 放
是方法,只要
对发展生产力
有利,就可以
利用。
十三大前夕邓小平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对所有制结构认识的深化
1992
共同
1978 以前
1987 补充
发展
1997 基本经 济制度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十五大
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
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997年11月8日,长江三峡枢纽工程截流 成功;它是世界水利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中国信息产业发源地——北京中关 村电子一条街。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1.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过程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 有效地发展生产力时,就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与 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1.以民为本;2.市场经济;3.共同富裕;4.中华文化;5.民主政治。

第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第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第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1. 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2. 总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3、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成——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兴国之要):(1)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2)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3)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4)引用江泽民的话: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依靠自己的发展。

2.四项基本原则 (立国之本):(1)主要内容包括: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计划经济时代的票证
群众凭票排队购物
从主观认识来看,当时在理论上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 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因此,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也是在这一理论 指导下的必然产物。
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我过集中精
力开展了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并在此基础上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画龙点 睛‛,‚所谓‘画龙点睛’就是点 名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
——江泽民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优越 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共同富 裕不是同步富裕,而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
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鼓励先进,
促进效率,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实行按劳分配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
位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
当前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
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
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
也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按劳分
配应当仍然还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职工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文章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们从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制度和宏观调控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
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经验。

首先,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增强经济活力。

其次,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我们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未来展望
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定
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信息技术系班级:农村与区域发展姓名:史言摘要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仍然是我国的重头大戏。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但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

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工作的艰巨性,做好应对新的困难和风险的准备。

要看到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统一思想,坚定信心。

信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希望。

要密切跟踪分析经济走势和发展变化,采取灵活审慎的政策措施。

要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2年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一如既往提出,“我们必须毫不动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词:建设中国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循环经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正是中国经济发展带给人民生活的提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申奥成功、香港及澳门的回归、中国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工程……这些不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好例子吗?我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发展,原因有以下几点:一、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既要反映和体现市场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包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机制等。

二、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开放的世界需要中国必须开放,它符合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规律,它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挨打。

我国的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既对所有国家,又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开放。

开放不是依赖别人,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

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以及作为有益补充的私营经济,都应当而且能够为社会主所利用。

政权在人民手中,又有强大的公有制经济,这样做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只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

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

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

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实行对外开放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基本国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开放理论,这一理论与政策包括以下主要的原则:一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二是强调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具有二重性,可以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方面它促进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造福各国人民。

另一方面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全球扩张,进一步加剧了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继续扩大南北发展差距,加剧贫富分化和环境恶化。

我们应选择并推进前一种趋势,警惕并控制后一种趋势。

三是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实现自主发展。

三、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基本分配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着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生产力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四、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因为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且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二,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三,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具有它独有的优越性,是其他社会性质不能比拟的。

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的政党,是人民的政党,代表着人民的意愿,正确领导人民走富裕之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调节等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发展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党的十六大以后, 党中央又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整的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三、是从属性或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江泽民同志指出高效率、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党的十六大以后, 党中央又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等重要论断。

七、结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兴旺、发达,人民安家乐业的重要保证。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中国人民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作为一名大学生,做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团体,有不一样的命运,除了履行基本准则,大学生应该时刻认清自己的使命和肩上的重任。

大学生时刻都在接触知识,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的知识。

大学生时刻都在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以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所以大学生在校时,应该努力学习、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