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讲解语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是汉语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研究文言文语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总结。

一、句子结构古文句子通常由主谓宾构成,但有时会省略主语或宾语。

主谓宾的顺序比较固定,常为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如:夫子曰。

古文中的主谓宾还经常用“以”字结构来表示目的、手段、原因等关系。

例如:以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之志。

二、动词古文动词的变化较多,主要有体、STAT和动等形式。

其中体分为主动体和被动体,主动体表示主动的动作,被动体则表示被动的动作。

动词的时态变化主要有三种:完成时、进行时和未完成时。

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已经完成,进行时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未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尚未完成。

古文中还常用倒装来表示强调或修辞的目的。

例如:吾心与汝心同也。

三、名词古文名词词义丰富多样,常用来表示人、事、物等概念。

名词分为数词和量词两类,数词用来表示数量,量词用来表示度量单位。

名词还可以通过加词缀来表示一种关系。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杨万里)四、代词古文中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反身代词等。

它们的用法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分为一、二、三三种,分别对应现代汉语的“我/我们”、“你/你们”和“他/她/它/他们”。

指示代词有“此”、“彼”等,用来指示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或文中的事物。

疑问代词有“谁”、“何”等,用来表示疑问或不确定的事物。

反身代词用来指示行为的主体与受体是同一个人或物。

五、连词古文的连词用法比较丰富,主要有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和因果连词等。

这些连词可以连接句子、短语和词组,使文句更加流畅和连贯。

六、副词古文中的副词通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增强句子的修辞和表达效果。

常见的副词有“大”、“极”、“甚”等。

七、虚词古文中的虚词主要包括助词、介词、连词、叹词等。

文言文阅读中的语法特点与句子分析

文言文阅读中的语法特点与句子分析

文言文阅读中的语法特点与句子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和句子结构。

阅读文言文需要掌握其基本语法规则,同时进行句子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意。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的语法特点,并对句子分析进行讨论。

一、文言文的语法特点1. 多用句式倒装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倒装句式,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史记·五帝本纪》),“花落花开自有时”(《红楼梦》)。

这种倒装句能够增加句子的修辞效果,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

2. 无冠词和不定代词文言文中通常没有冠词,并且不常出现不定代词。

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这种特点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注意。

3. 多用句末助词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句末助词来表示语气或态度。

例如:“然则以吾道阻且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庄子·德充符》)。

这些助词能够更好地表达文言文的思想情感。

4. 文言虚词的使用文言文中使用较多的虚词,如“之”、“乎”、“者”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和修饰的作用,注意理解其具体含义和用法。

例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卫灵公》),“非子之言是也”(《庄子·人间世》)。

二、句子分析的方法1. 分析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句子的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句子分析的重点。

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震卦》),其中“天行健”的主语是“天”,谓语是“行健”,没有宾语。

2. 分析句子的修饰成分句子中的修饰成分包括状语、定语和补语等。

分析句子的修饰成分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完整含义。

例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荀子·劝学》),其中“不可以不”是状语,修饰动词“弘毅”。

3. 分析句子的并列结构和从属结构句子中的并列结构和从属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子结构。

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

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

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形式,具有独特的语法和句式结构。

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语法和句式对于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常见句式,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文言文。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名词在文言文中,名词的词性比较固定,不像现代汉语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之分。

名词可以作为主语、宾语、定语或状语使用。

名词的数量没有现代汉语中的复数变化,但可以通过上下文或其他语法结构来表示复数的含义。

2. 动词文言文中的动词具有时态、语气和语态等变化。

其中,常见的时态有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语气主要包括陈述语气、祈使语气和假设语气。

语态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

3. 代词文言文中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等,用法较为复杂。

代词可以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其他语法成分,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和理解。

4. 介词文言文中的介词用法与现代汉语有一定差异,常用的介词有"於"、"於是"等。

介词通常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关系。

5. 连词文言文中的连词主要用于连接句子和短语,表示递进、转折、条件等关系。

常见的连词有"而"、"且"、"若"等。

二、文言文的常见句式1. 并列句并列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指两个或多个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句子并列在一起。

并列句可以用来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或选择关系。

2. 定语从句定语从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修饰手段,用来对名词进行修饰和说明。

定语从句通常紧跟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后,使用"之"字引导。

3. 补语从句补语从句用来补充说明主语或宾语的意义,通常位于主语或宾语之后,使用"得"、"之"等字引导。

补语从句可以表示结果、目的、原因等。

4.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句式之一,包括主语、谓语动词和宾语。

初中文言文语法讲解

初中文言文语法讲解

初中文言文语法讲解
文言文语法讲解
一、名词
在文言文中,名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实词包括人名、地名、物名等具体对象的名称,而虚词则是没有实际对象的词语,如“之”、“者”等。

具体分类如下:
1. 人名
人名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用法,比如用“某”表示不具体的人,用法与现代汉语的“某某人”相同。

另外,文言文中的人名常常直接用字,不加后缀“先生”、“女士”等。

例:某聚众议事者诛,阙府大臣也。

2. 地名
在地名中,常常使用“此地”、“彼地”等表示具体的地点,而且
地名的使用方式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

例:此地庄田村落,人民富饶。

3. 物名
物名也是名词的一种,用法与现代汉语相似,常常用来描述物体的名称。

例:吾买丹砂,欲济吾忧。

4. 抽象名词
抽象名词也是名词的一种,用来表示抽象的概念、性质或状态等。

例:君子向夫德行,不谓信义薄弱而贫亡。

5. 虚词
虚词是指没有实际对象的词语,比如“之”、“者”、“与”等。

例:吾闻贤人,彼不为众人瞻礼,君子如是。

二、代词
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的词语,比如“他”、“你”等。

在文言文中,代词的使用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具体如下:
1. 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用来代替人的称谓,在文言文中有“予”、“余”等第一
人称代词,以及“尔”、“汝”等第二人称代词。

例:余闻乃有望久者矣。

2. 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用来指示特定的人或物,在文言文中有“此”、“彼”等指示代词。

例:此事固知被议所察明。

文言文语法简析

文言文语法简析

文言文语法简析----词类活用Ⅰ.图示:一般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特殊活用:使动(名词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Ⅱ.简析:(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例句:①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④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句: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侯张良.(与….友善)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王(说坏话)③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例句: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③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例句: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②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③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④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五) 普通名词作状语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常见的有以下四种:(1) 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例句:①赢粮而景从(像影子)②有席春天下,仓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③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④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一样)⑤斗折蛇行.(像蛇那样)(2) 表示对人的态度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①吾得兄事之.(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②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把…当作父亲来对待)(3) 表示工具或凭借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②黔无驴,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③失期,法当斩.(依法)(4) 表示方位或处所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例句:①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前面)②义庙礼之.(在庙堂上)③既东封郑.(在东面)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主要还残存在一些成语,熟语或部分合成词中.如车载斗量,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礼贤下士,口诛笔伐.风餐露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手写体,漆是线等.(六) 使动用法在汉语动词谓语中,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是,主语发出动词谓语的动作,其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如“齐师伐我,”“公问其故.”等.而使动用法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真特点主要是主语使宾语实行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句:①序八州而朝同列.(使与它同的诸侯来就拜)②外连衡而斗诸侯.(使诸侯互相争斗)两句中的谓语,“朝”,“斗”都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而是在主语的支配下有宾语来实行的动作行为.表达这类句子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有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来完成的,因而是动用法的实质,就是用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1) 名词的使动用法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前者一般是专有名词的活用.后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词或方面名词.例句: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是白骨长肉)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使他成为国相)③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使之成为干肉,腊(XI)④适燕者,北其辕,适楚者,南其辕.(使其车辕向北,使其车辕南)(1)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很常见,这是因为在上古汉语里,兼语结构述设有完全发展成熟,需要用这种结构来表述.⑴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很有可能是使动用法.例句:①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②选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束之.(使之束)③操军方连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解读古代文言文解析中的语法与修辞

解读古代文言文解析中的语法与修辞

解读古代文言文解析中的语法与修辞古代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和研究。

不仅因为其富有韵味的古典之美,更因为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精妙的修辞手法。

本文将从语法和修辞两个方面,对古代文言文的解析进行探讨。

一、古代文言文的语法解析1. 语序古代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常常采用主谓宾的倒装结构。

例如:“不闻夫妇之情则能无孝乎?”这一句中,“夫妇之情”作主语出现在谓语之后,突出了主语的重要性和语气的强调。

2. 词类古代文言文中的词类较为繁多,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基本词类外,还有许多独特的词类,如副词、量词、代词等。

这些词类在语法功能和用法上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3. 助词与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助词和虚词的使用非常丰富,它们起到连接词与词、句与句的作用,增强了语义的表达和语法的逻辑性。

例如:“着书百官,官百姓,姓百天下。

”中的“着”、“百”、“姓”等词起到了连接词与词的作用,使语句更加流畅和紧凑。

二、古代文言文的修辞解析1. 对仗与对偶古代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对仗和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平行的语句结构和呼应的表达方式,强化了语句的节奏感和美感。

例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这一句中的“不曾缘”与“今始为”形成了对仗的关系,让整个句子更加优美和韵律感。

2. 比喻与夸张古代文言文中常常使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句和夸张的修饰词,使文言文更具有感染力和形象感。

例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一句中的“心忧”和“何求”为比喻表达,通过对情感的描述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3. 设问与排比古代文言文中常常使用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行文的连贯性,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效果。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一句中的设问句与陈述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作品所表达的意境。

结语通过对古代文言文的语法与修辞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要点对于学习古代文学和理解经典著作至关重要。

下面将就文言文的语法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序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中间,宾语在后。

例如:“吾爱汝”、“天地有正气”。

二、文言文的动词语态文言文的动词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分。

主动语态表示主语进行某种动作,被动语态则表示主语受到某种动作的影响。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主动语态)、“吾之过也”(被动语态)。

三、文言文的形容词和副词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通常在名词或动词之后,能够增加句子的修饰和补充。

例如:“明而丽者”、“千里而尘不染”。

四、文言文的句末助词文言文中有很多句末助词,用于表示疑问、感叹、否定等语气。

例如:“何也?”、“愿闻其详”。

五、文言文的并列句和状语从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并列句和状语从句来表达复杂的语义关系。

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通过逗号或者句号相连,共同表达一个意思。

状语从句是指在主句中嵌入一个从句,用来修饰或者说明主句的行为或者状态。

例如:“明日当复旦,吾将以觐于王”。

六、文言文的疑问句和反问句文言文中的疑问句一般在句首加上疑问代词“何、奈、焉”等,也可以通过语序的倒置来表示疑问的语气。

反问句则常常用于加强说话者的感情色彩。

例如:“君亦知乎?”、“我之短,曷足以名之?”七、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有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对偶等,用以美化文章,并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以上就是关于文言文的语法要点的详细介绍。

通过掌握这些要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本文能对你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望你能够善加利用,持续深入学习。

文言文语法解析详细讲解文言文语法规则帮助学生解题技巧

文言文语法解析详细讲解文言文语法规则帮助学生解题技巧

文言文语法解析详细讲解文言文语法规则帮助学生解题技巧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语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解题也更加游刃有余。

本文将从几个常见的文言文语法规则出发,详细解析其用法,并给出一些解题技巧。

一、动宾结构在文言文中,动宾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句式结构。

主要由一个动词和一个宾语构成,宾语可以是名词、代词或者句子。

在解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动宾结构的成分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同时也要注意动词和宾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不同的动词搭配不同的宾语,这一点需要多加注意。

例如:"吾爱汝"中,“吾”是主语,“爱”是动词,“汝”是宾语。

在这个句子中,“爱”表示的是一种主观情感,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到“吾”对“汝”的感情。

二、形容词和副词的修饰关系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和副词可以用于修饰名词和动词。

通过形容词和副词的修饰,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叙事的细节,增加文章的表现力。

在解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形容词和副词的修饰来推测句子的意义或者判断名词的性质。

例如:“雪花飞舞”中,“飞舞”是一个动词,“雪花”是一个名词。

通过“飞舞”这个动词我们可以得知,雪花以一种翩跹飞舞的方式下落,进而理解整个情景。

三、并列句和分句并列句和分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

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句子构成的,这些句子之间表达的内容关系是平行的。

分句则是由主句和从句构成的,主句和从句之间表达的内容关系是层次分明的。

在解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并列句和分句的结构关系来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

通过分析从句的引导词和主句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从句的作用和意义。

四、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

在倒装句中,常见的倒装结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和状语倒装等。

倒装句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紧凑、语意更加突出。

在解题时,我们需要注意倒装句的用法和意义。

例如:“知天命之可畏也”的结构中,“知”是动词,“天命”是宾语,“之”是代词。

解析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解析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解析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官方文学语言,它的语法结构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如果我们想要深入理解文言文,就需要了解其语法结构的基本特点。

本文将深入剖析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以此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但其基本结构并不难理解。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主要包括:常用词汇、句式和句法。

1. 常用词汇文言文的常用词汇往往比较简单,主要表现为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但是,在文言文中,名词有语法性别、数和类别的划分,而动词则包括了许多细微差别的变化形式,这些形式往往会受到前文和后文的影响。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读者需要仔细观察文本内容,以便准确理解其中的意义。

2. 句式文言文的句式结构比现代汉语要复杂得多。

文言文的句式主要包括主谓、宾补、主谓宾、主谓双宾、主谓状、主状谓、并列句和复合句等。

在句式结构上,文言文大量使用了“兼并结构”,即将各种语法成分纳入同一个词组或句子中,以达到简洁明了的艺术效果。

3.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结构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文言文往往以主语为核心,刻意弱化宾语的存在。

在文言文中,名词的变化形式表现出一定的句法功能,其中有些名词具有专门的句法作用,如“之”和“乎”等。

此外,文言文中的动词也有不同的变化形式,用以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如表示“完成”的“已”和表示“将要”或“已经”等含义的“將”。

二、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结构文言文相较于现代汉语来说,在语法结构上也存在一些较为特殊的结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特殊结构。

1. 动宾结构在文言文中,动宾结构的变化较为丰富,往往包括了一些感官动词和心理动词。

在动宾结构中,动词是句子的谓语,而宾语则表现出动作的对象。

在文言文中,动宾结构也常常出现于被动句和疑问句中。

2. 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状语从句比较常见,一般都是由关联词“以”和“而”引导的。

这些从句可以表示时间、原因、条件和结果等,用以进一步修饰主句,使其表达得更加清晰。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一种丰富而优美的语言形式。

然而,它的语法规则却十分复杂,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帮助读者掌握文言文的写作技巧。

一、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

其中,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基本成分,其他成分都是对它们的修饰和补充。

主语的选择要注意“谓与主一致”的原则,即主语的人称、数要和谓语保持一致。

例如:“吾欲以之为乐”,此句中主语“吾”和谓语“欲”都是第一人称单数,符合一致原则。

谓语的时态主要有三种: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将来时,还有完成时、进行时等复合时态。

时态的选择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和要表达的意思来决定。

宾语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它可以是动词的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宾语补足语等。

宾语的语气要与谓语相呼应,如“李白喜欢饮酒”,此句中“饮酒”是谓语的直接宾语,用名词的形式出现,表现出李白喜欢饮酒这个行为。

定语是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或词组,它可以是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等。

例如:“君子有四时之气”,此句中“四时之气”是名词,定语为“四时”的形容词,表示“四季之气”。

状语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词或词组,它可以是副词、介词短语、从句等。

例如:“此志不可移也”,此句中,“不可移也”是谓语,状语为“此志”的副词,表示不可移动的志向。

二、动词动词是文言文中最重要的词类之一,它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必须搭配宾语,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而不及物动词则不需要宾语,可以单独使用。

及物动词的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后,形成宾语和动词的结构。

例如:“传曰:使民以礼节之”,此句中“使”是及物动词,宾语“民”放在动词后面。

不及物动词的语态有主动态和被动态,“被动”用“被”字或“为”字加上动词的被动语态词尾“-之”来表示。

例如:“庖丁解牛之时,且未始有刀牛之时也”,此句中,“解牛”是不及物动词,用“之”来形成被动语态。

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与语法规则

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与语法规则

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与语法规则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它具有独特的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

一、句式结构文言文的句式结构通常包括主谓宾结构、倒装结构、并列结构等。

1.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句式结构。

主语通常出现在句首,谓语动词位于主语之后,宾语位于谓语动词之后。

例如:“吾爱尔”、“夫子有言”。

2. 倒装结构倒装结构在文言文中也有广泛应用。

主要有主谓倒装和宾语谓语倒装两种形式。

主谓倒装是将谓语动词置于主语之前,常用于疑问句、条件句和感叹句等。

例如:“何思之不勃焉?”、“昔者庖人氏,师事以长”。

3.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在文言文中常用于列举或对等的关系。

例如:“仁、义、礼、智、信”,“孔子读书,不倦恒乐”。

二、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包括词汇使用、动词变化、虚词运用等。

1. 词汇使用文言文中使用的词汇较为丰富,常使用多音词、双音词等。

遣词用字还要考虑平仄要求,并注重字音的和谐美感。

2. 动词变化文言文的动词变化比较复杂。

动词有词性变化和时态变化两方面。

动词的词性变化主要通过前缀和后缀的增减变化,时态变化则通过变化动词的后缀来表示。

3. 虚词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运用非常重要。

例如,文言文中的助词、介词和连词等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或标注等作用。

三、其他特点除了上述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外,文言文还有一些其他特点。

1. 文言文有自己独特的标点符号使用规则。

标点符号主要用于分句、标明停顿和语气等。

2. 文言文中还有许多固定的成语和典故,这些成语和典故的使用使文言文更富有文化内涵。

3. 文言文中常有省略和借代现象。

长篇文言文多采用省略手法,以减少冗余重复的表达,增加意蕴。

综上所述,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主要包括句式结构的主谓宾、倒装和并列等形式,以及词汇使用、动词变化和虚词运用等语法规则。

对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了解并熟练掌握这些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文言文翻译语法讲解

文言文翻译语法讲解

夫文言文,古之语言也,以其言简意赅,深奥难懂,故后世学者,欲窥其奥,必先通其语法。

本文将略述文言文翻译之语法,以助学者领悟古人之智慧。

一、句式结构文言文句式,有常式与变式之分。

常式者,即主语、谓语、宾语之结构也。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句中,“孔子”为主语,“曰”为谓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宾语。

变式者,则不拘于常式,或倒装,或省略。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句中,“王师北定中原日”为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王师定中原北日”。

二、词类活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极为丰富。

如:“吾友刘伶,善饮酒。

”其中,“善”本为形容词,在此句中活用为动词,意为“擅长”。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1. 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吾友刘伶,善饮酒。

”3.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今者万乘之主,有兼天下,逐北之志。

”4. 副词活用为动词: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5.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子路率师入曹,曹人不敢争。

”三、语序与省略文言文语序较为固定,但有时也会出现倒装。

如:“子路率师入曹,曹人不敢争。

”正常语序应为“子路率师入曹,曹人争不敢。

”此外,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普遍。

如:“吾友刘伶,善饮酒。

”此句中,“善”前省略了主语“刘伶”。

四、虚词运用文言文中,虚词运用丰富,如“之”、“乎”、“者”、“也”、“矣”、“焉”、“耳”等。

这些虚词在句中起到连接、修饰、语气等作用。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句中,“而”、“之”、“乎”均为虚词。

五、翻译方法翻译文言文,需遵循以下原则:1. 保留原文:尽量保留原文的句式、语序、词汇等,保持原文风貌。

2. 释义准确:准确翻译原文中的实词、虚词,确保意义完整。

3. 衔接自然:使译文语句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总之,学习文言文翻译语法,需细心揣摩,不断实践。

通过掌握文言文句式、词类活用、语序与省略、虚词运用等语法特点,才能在翻译过程中游刃有余,领略古人之智慧。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句式分析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句式分析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句式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修饰成分的位置: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一般在被修饰词的前面。

例如:“美人如玉”中,“美人”是被修饰词,而“如玉”是修饰成分,位于其前面。

2. 重叠句式:文言文中常使用重叠句式来表达强调或重复的语气。

例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中,“死生契阔”和“与子成说”部分的结构相同,强调了“阔”和“说”。

这种句式在表达感情的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效果。

3.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基本句式是主谓宾结构,与现代汉语相似。

例如:“君子曰修身,故能治人”中,“君子”为主语,“曰修身”为谓语,而“治人”为宾语。

4. 出现的句式: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句式有倒装句、比拟句、设问句等。

倒装句常用于强调语气和修辞手法,例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中,“谓我心忧”的主语和谓语部分颠倒,突出了“心忧”这一情感。

比拟句用于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性或差异性,例如:“霜雪之禽,毛羽丰满;春夏之禽,羽毛单薄”中,“霜雪之禽”和“春夏之禽”通过比拟,表达了它们在毛羽上的差异。

二、文言文的句式分析1. 平行句:文言文中常用平行句来表达意思的呼应或对比。

平行句结构相似,起到修辞和强调的作用。

例如:“不以规矩,不能至宾;不以礼仪,不能入室”中,“不以规矩”和“不能至宾”构成了平行句,突出了规矩与宾主间的关系。

2. 省略句: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省略句来表达简洁和含蓄的意思。

省略句去掉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成分,突出了核心的内容。

例如:“时有萧墙之逸飞”中,“之”是省略了的成分,表示萧墙的逸飞。

3. 并列句:文言文中的并列句用于同时陈述两个或多个平行的内容。

并列句结构紧密,突出了内容的对等关系。

例如:“独怆然而涕下,不知所言之故而自哀也”中,“独怆然而涕下”和“不知所言之故而自哀也”是并列的句子,强调了情感的复杂和无法言说的苦闷。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

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蒲松龄《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例如: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带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学习古代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常用词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一、基本语法1. 主谓宾结构古代文言文的句子常采用主谓宾结构,即主语用于表示动作的执行者,谓语表示动作的动作,宾语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例如:“吾爱汝”,意为“我爱你”。

2. 定状补结构古代文言文的句子中常出现定状补结构,即通过定语、状语和补语来修饰主谓宾结构。

定语用于修饰名词,状语用于修饰动词,补语用于补充动作的结果或状态。

例如:“丹心报国”,意为“以红色的心报答国家”。

3. 并列与从属古代文言文的句子常采用并列和从属的句子结构来表达不同的语义关系。

并列结构表示同等重要的概念或动作关系,从属结构表示主次、因果或条件关系。

4. 结构短小精炼古代文言文注重言简意赅,追求结构短小精炼的表达方式。

句子中通常删除主语、谓语和宾语等成分,重点突出动作和事件。

二、常用词汇1. 人称代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人称代词包括“吾”、“尔”、“之”等。

其中,“吾”用于表示第一人称,“尔”用于表示第二人称,“之”用于表示第三人称。

2. 动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动词包括“行”、“作”、“爱”等。

其中,“行”表示行为的执行,“作”表示动作的进行,“爱”表示情感的表达。

3. 名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名词包括“人”、“国”、“心”等。

其中,“人”用于表示人的概念,“国”用于表示国家的概念,“心”用于表示内心的情感。

4. 形容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形容词包括“红”、“白”、“青”等。

其中,“红”表示颜色的概念,“白”表示颜色的概念,“青”用于表示颜色的概念。

5. 副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副词包括“甚”、“必”、“宜”等。

其中,“甚”表示程度的概念,“必”表示必然的概念,“宜”表示适合的概念。

在学习古代文言文时,我们必须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一、文言文语法详解
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文言文的语法
对于深入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
常见的文言文语法进行详细解释。

1. 假设语气
在文言文中,假设语气用来表示一种假设、推测或猜测的态度。

常见的假设语气词有「或」、「若」、「使」等。

例如:
「或有其人」:或许有这个人。

「若有所思」:仿佛有所思考。

2. 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子结构,用来修饰主句的时间、地点、原因等方面。

常见的状语从句有「所以」、「以」等。

例如:
「所以不得已而去」:因此只好离开。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对方的方法来对付对方。

3. 虚词
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仅用于句子结构的需要。

常见的虚词有「之」、「而」、「乎」等。

例如:
「春草之杂于千家,秋菊之媚于孤傲」:春天的草遍布千家万户,秋天的菊花媚态十分高傲。

「其学而时之」:要研究并经常练。

二、题
1. 下列句子中的假设语气词是:「或」
「或有其人」
2. 下列句子中的状语从句是:「所以不得已而去」
「因此只好离开」
3. 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是:「乎」
「学乎文者文以载道」
以上是对高中文言文语法的详解及习题。

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了解其语法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

一、名词。

文言文的名词有实词和虚词之分,实词包括实词和名物,虚词包括代词、数词、量词、处所词、时间词等。

在文言文中,名词的变化形式较多,包括单数、复数、格、代词、数词、量词等。

在使用名词时,要注意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搭配关系,避免出现语病。

二、动词。

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包括情态动词、助动词等。

动词在文言文中的变化形式较多,包括时态、语态、语气、语态等。

在使用动词时,要注意其与名词、代词、数词等的搭配关系,避免出现句子不通顺的情况。

三、形容词。

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描述性形容词和性质形容词,虚词包括程度副词、语气副词等。

形容词在文言文中的变化形式较多,包括级、格、数、代词等。

在使用形容词时,要注意其与名词、动词等的搭配关系,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四、句法。

文言文的句法结构较为复杂,包括主谓宾结构、定语后置、状语前置等。

在使用句法结构时,要注意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避免出现句子不通顺的情况。

五、语气。

文言文的语气包括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等。

在使用语气时,要注意句子的语气是否符合语境,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总结。

通过上述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较为复杂,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掌握。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多加练习,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提高文言文的写作水平。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在学习文言文时,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知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

一、文言文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一般分为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和主系表结构。

1.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即一个句子中只有主语和谓语,没有宾语。

例如:"吾喜读书"。

2.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例如:"孔子教学生"。

3. 主系表结构主系表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主语、系动词和表语。

例如:"山高水长"。

二、文言文动词文言文的动词有词义明确、用法丰富的特点。

1. 动词短语文言文中常使用动词短语来表示动作。

例如:"起身"、"入睡"等。

2. 动词的时态文言文的动词时态相对简单,主要有三种时态: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例如:"昨夜雨疏风骤"(过去时)。

3. 动词的语气文言文的动词有五种语气:陈述语气、命令语气、祈使语气、假设语气和感叹语气。

例如:"明天有事,勿来"(命令语气)。

三、文言文的名词文言文的名词一般比较简洁明了,没有复数和冠词的概念。

1. 名词的单复数文言文的名词通常没有复数变化,可以通过词语的上下文来判断单复数的含义。

2. 名词的冠词文言文中没有冠词的概念,不需要使用"a"或"an"。

四、文言文的句法文言文的句法较为独特,有一些特殊的句法结构值得注意。

1. 倒装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倒装句来强调语气或改变语序。

例如:"出门不遇时"。

2. 并列句文言文的并列句常常使用"而"、"乃"等连词进行连接。

例如:"风雨交加而不止"。

3. 省略句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省略句,省略一些主、谓、宾成分。

例如:"德行得人,言语不多"(省略了主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1. 古文语法一些关于古文的语法知识,像什么定语后置呀,判断句呀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被动。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其语法特点独具一格。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句法特点1. 平行句式: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平行句式,即通过重复或对比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例如:“曰……曰……”、“既……又……”等。

这种句式能够使语言显得简练、有力。

2. 略去主语:文言文常常省略主语,尤其是一些常用的动词。

例如:“行有庙堂”的“行”即表示皇帝。

这种省略主语的方式使文言文表达简洁、深入。

3. 重叠句式:文言文善于使用重叠句式,即通过反复出现同一成分,以加强表达的感染力。

例如:“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人生有情,情似水”等。

重叠句式能够使文言文的语言更加优美、富有韵味。

二、词语特点1. 文言虚词:文言文中出现许多虚词,如“之”、“乎”、“者”、“也”等。

这些虚词用于衔接句子和成分,使语言更加凝练、具有文言文的特色。

2. 偏正结构:在文言文中,偏正结构频繁出现。

这种结构由一个补充说明的成分和被说明的成分组成。

例如:“明月之光”、“青山绿水”等。

偏正结构能够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具体、生动。

3. 描写细腻:文言文善于通过描写来表达情感和景物,因此在词语的选择上注重细腻。

例如使用“怡然自得”、“风和日丽”等词语,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精准、凝练。

三、语序特点1. 定状结构: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定状结构,即先定后状的语序。

例如:“低头思故乡”、“奋发有为”等。

这种语序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清晰、有序。

2. 前置宾语:文言文中常常将宾语放在动词前面,以突出宾语的重要性。

例如:“吾爱吾母”、“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种语序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凸显宾语的地位。

3. 双宾语结构: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双宾语结构,即一个动词可以直接接受两个宾语,一个是直接宾语,一个是间接宾语。

例如:“赠君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种结构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灵活、丰富。

综上所述,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知,
皆 为
尽 哀。
不熟知(的人),全都为(他) 竭尽哀悼。
文 言 文 翻 译 歌 诀
古文翻译, 先明主题, 全部理解, 照顾前文, 要求做到, 跳跃句子, 人名地名, 吾余为我, 常见虚词, 全篇译完, 句子流畅, 改无可改, 有其顺序。 后分段意, 连贯一气。 联系后句, 合情合理。 补出本意。 不必翻译, 尔汝为你, 没有定意, 还要仔细, 错字灭迹, 再行搁笔。 首览全篇, 由段到句, 难解句子, 仔细斟酌, 词句段间, 加上括号, 人身称谓, 省略倒装, 对待之法, 逐句对照, 标点符号, 祝你成功, 掌握全局, 由句到词, 则要心细, 揣摩语气, 联系紧密, 表明增益, 掌握惯例: 都有规律, 因句而异。 体会语气。 也要查对, 分数第一。
五、文言文断句
(“七找”)
1.找名词(或代词)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 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 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
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 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 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 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 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 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 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 项羽本纪》) C.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 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 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
状语的位置 没有后置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 后置了 具告以事。 孤当与孟德决之。 没有后置 ④主谓倒置
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 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修饰宾语)宾语
句子主干:是指把定语、状语、 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 摘取句子主干时,谓语中心词前 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的 句子,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 碰到中心语是并列短语时,要把 整个并列结构摘出来。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表处所
卒廷见相如。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D.表态度
人皆得隶使之。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E.表依据
F.表频率 G.表方位
失期,法皆斩。
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 良庖岁更刀,割也。
日削月割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二、特 殊 句 式
( 4 种 )
四、文言文翻译
(“六字真言”)
基本要求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准确规范
信——达——雅
基本方法
通读全句,标注要点 关注全文,准确理解 按照词序,对应翻译 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六字真言”
扩 释 留 删 补 调
[例](2002年全国高考题) 及 死 之 日, 天下
知 与
到了(他)死去的 时候,天下 熟知 和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 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
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 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 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
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
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名称: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补语。 符号: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定语 ( ) 状语 [ ] 补语 < >
①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 补充成分是: 定语、状语、补语。
② 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划开。
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 胜了神权。 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 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 舞了我
有动词 没有动词 ──────────────────────────── ①解释这个动词。 ①是否由别的词活用为 词 ②看这个动词是否活用 动词。②是不是使动或 (使动、被动)。 意动的用法。 ──────────────────────────── ①向前看找主语,如没有主 ①考虑是不是判断句。 语可考虑是不是省略句(省 ②考虑是不是省略句。 句 语);如有主语解释这个主 (省谓语)。 语并考虑是不是被动句。 子 ②向后看找宾语,如没有宾 语可考虑是不是省略句(省 宾语);如有宾语,解释宾语 并考虑是不是使动用法。 ③考虑是不是倒装句。
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 矣。
2.找虚词
句首——发语词或谦敬词
盖 欤 凡 焉 以 于 为 而 则 窃 请 敬
夫 也
惟 矣
句尾——语气词
句中——连词
乎 哉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 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
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 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 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对话引用或转述,须辨引号双与单。 盖夫经常列句首,矣耳之后加圆圈。
云曰后面加冒号,于而多在句中间。
句末耶字表疑问,哉字随后感叹连。 判断句中见者也,前逗后句因意添。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 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
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赵威后问齐使》
文 言 文 断 句 口 诀
左右欲刃相如。
2.形容词用作动词
A.使动 B.意动 会盟而谋弱秦。
出图书,空囊橐。
成以其小,劣之。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C.一般 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动词的活用
使动 谨食之,时而献焉。
外连横而斗诸侯。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
之。
名词作状语
A.表比喻 B.表工具 其一犬坐于前。
天下云集响应。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
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 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
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取西河之外。
5.找总分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 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
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 不御者胜。
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找顶真
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
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皆呼万岁。
4.找整句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 踦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 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 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无标志的 余羁縻不得还。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 焦土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3.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句) 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 将虢是灭。(“是”)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 惟奕秋之为听。(“之……为”)
1.判断句
①一般形式 亚父者,范曾也。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粟者,民之所种。 此,用武之国。 ②有标志的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 在赂秦。 ③有判断词的 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不知木兰是女郎。
2.被动句
①有标志的 善战者制人,而不制于人。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两只美丽的画眉高兴地唱一首歌 (两只美丽的)画眉‖[高兴]地唱(一 首)歌 一只小猫在盆边捉了一条大鱼 (一只)小猫‖[在盆边]捉了(一条大)鱼
文言语法
一、词 类 活 用
1.名词用如动词
A.使动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B.意动 孟尝君客我。
越国以鄙远 C.一般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甚矣,汝之不惠!
善哉,子贡之言也
4.省略句
①省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②省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省宾语 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兄弟)。 ④省介宾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⑤省介词 楚人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
三、“找动词法”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6.找引文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 众
——《庄暴见孟子》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 “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 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7.找反复
微斯人,吾谁与归?(介宾前置)
②定语后置
楚人有涉江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中心词+(之)+定语+者
整体与局 部的关系
涉 楚人
分母与分 子的关系
涉江者 ————— 楚 人
③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 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 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 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 子《劝学》) 复见将军于此 因击沛公于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